威尼斯的国花是什么

威尼斯的国花是什么,第1张

俄罗斯——向日葵

前苏联人民热爱向日葵,并将它定为国花。现在俄罗斯把国花仍定为向日葵“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向日葵,向往光明之花,合人带来

美好希望之花,它全身是宝,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人类。关于向日葵,历史上有一美妙传说。古代有一位农夫女儿名叫明姑,她憨厚老实,长得俊俏,却被后娘“女霸王”视为眼中钉,受到百般凌辱虐待。一次,因一件小事,顶撞了后娘一句,惹怒了后娘,使用皮鞭抽打她,可一下失手打到了前来劝解的亲生女儿身上,这时后娘又气又恨,夜里趁明姑娘熟睡之际挖掉了她的眼睛。明姑疼痛难忍,破门出逃,不久死去,死后在她坟上开着一盘鲜丽的黄花,终日面向阳光,它就是向日葵。表示明姑向往光明,厌恶黑暗之意,这传说激励人们痛恨暴、黑暗,追求光明。这向日葵便繁何至今。

荷兰、土耳其、匈牙利--郁金香

荷兰,欧洲的花园,鲜花之国,提起荷兰,就不能不说说它的国花--郁金香。

荷兰郁金香的历史是从一位名叫克卢修斯的园艺学家开始的。16世纪,在维也纳皇家花园当园丁的克卢修斯,千方百计从出使土耳其的奥地利大使于中得到了原产亚洲的、美丽的郁金香,并带着郁金香来到了荷兰,使这种花很快地遍及荷兰各地,一度掀起了郁金香热。起初,郁金香的价值成倍地增长,许多人疯狂地种植郁金香,甚至有人用一座带花园的别墅换取一个珍贵的品种。到1637年,郁金香价格暴跌,市场出现危机,由政府出面整顿,才恢复了正常。现在荷兰的郁金香是主要的出口创汇商品之一。

在荷兰,郁金香是美好、庄严、华贵和成功的象征。

虽说,荷兰的郁金香誉满全球,其实郁金香的故土在土耳其。土耳其人更钟爱郁金香。郁金香的生物学名是Tulipa,来自土耳其语TUber1d,含义是郁金香花象包着头巾的伊斯兰教少女一样美丽。郁金香成为土耳其的国花比荷兰还早。郁金香为热爱它的人们带来了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匈牙利、伊朗、新西兰也把郁金香定为本国国花。

法国——鸢尾花

法国是一个鲜花之国,它的首都巴黎有“花都”的美誉。莺尾被视为法兰西王国的国花

相传法兰克王路易、克洛维斯接受洗礼时,上帝送给他的礼物就是金百合花,法文的百合花与“路易之花”,发音相近。视金百合花为纯洁,金百合花花形象白鸽飞翔的姿势,象征着“圣灵”。法国国王路易第六,将金百合花作为他的印章和铸币图案,装饰他蓝袍的边缘,他穿着蓝袍去参加受任国王的仪式,因此金百合花又成了王室权利的象征。其实,这里所说的金百合花就是香根莺尾。 法国人种植香根莺尾除供观赏外,也是获取香精的重要原料。

关于法国国花,另一种说法是百合花。相传当初统治法国的克罗卑鸟斯王是以青蛙作徽章的。有一次一名隐士在他家显灵,吩咐他献一只美丽的盾给皇后,盾上雕一朵百合花。以后,克罗卑斯麦持此盾上战场交锋,每战告捷,从此以后定百合花为国花。

巴西——毛蟹爪兰

毛蟹爪兰是原产巴西、墨西哥热带雨林中的一种附生植物。体色鲜绿,茎多分枝,常成簇而悬垂,一根枝条由若干节组成,每节呈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数节连贯,似蟹爪,因而得名。其根紧紧攀附在巨树高枝或悬崖峭壁上,不为风雨所动摇。它自1818年被人们发现以来,至今已在世界各国广泛栽培,经园艺家的选育,已培养出200多个优良品种。花期从头年10月到次年3月,花色有白、红、紫等,一株开花数朵,且无枝无叶,十分奇妙。毛蟹爪兰以其株形优美、花色艳丽深受花卉爱好者的欢迎。巴西曾经将此花馈赠中国,丰富了中国兰花珍品。

德国——矢车菊

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的母亲路易斯王后,在一次内战中被迫离开柏林。逃难途中,车子坏了,她和两个孩子停在路边等待之时,发现路边盛开着蓝色的矢车菊,她就用这种花编成花环,戴在九岁的威廉胸前。后来威廉一世加冕成了德意志皇帝,仍然十分喜爱矢车菊,认为它是吉祥之花。矢车菊也启示人们小心谨慎与虚心学习

澳大利亚——金合欢

金合欢属豆科的有刺灌术或小乔木,二回羽状复叶,头状花序簇生于叶腋,盛开时,好像金色的绒球一般。

在澳大利亚,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居民的庭院不是用墙围起来,而是用金合欢作刺篱,种在房屋周围,非常别致。花开时节,花篱似一金色屏障,带着浓郁的花香,令人沉醉。

金合欢还是一种经济树种,芳香的花可提炼芳香油作高级香水等化妆品的原料。果荚、树皮和根内含有单宁,可做黑色染料,茎中流出的树脂含有树胶,可供药用。术材坚硬,可制贵重器具用品。

韩国——木槿花

韩国历史上,太极旗最早出现于19世纪。李氏王朝宗高十九年,即1882年8月,使臣朴泳孝和金玉筠奉命赴日本谈判。途中,两人商议,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表没有一面国旗是不行的。于是,他们就在去日本的船上绘制了太极旗。朴、金二人回来后,于1883年,该旗被正式采纳为李氏王朝的国旗,并颁布使用。1948年,韩国政府成立时也决定把太极旗作为国旗使用。后来,韩国文教部正式颁布了太极旗的制作标准,并决定:旗杆顶端使用国花--木槿花加以装饰。旗面上的图案:白底代表土地,中间的圆圈代表人民,周围的四卦代表政府。

墨西哥——仙人掌

墨西哥主要居民是印第安族的阿斯特克人。相传最初部族神指点他们向南迁移,并说,当看到一只老鹰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条蛇的地方,就证明那里富足、吉祥、可定居下来,会繁荣兴旺。他们走到墨西哥,果然看到预示的景象,便在那里定居。仙人掌成为他们坚强不屈,为捍卫自已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标志。大丽菊是墨西哥的第二国花。墨西哥是大丽菊原产地,大丽花到处可见,它的花大方、富丽、绚丽多姿、可与世界名花抗衡。

瑞士——也得怀

瑞士是一特殊的国家,提起瑞士,就会令人联想到那举世闻名的阿尔卑斯山。有一种当地人称为“也得怀”的植物,它全身都长满了白色的毛茸,尤其是花朵旁边的苞片,简直就像棉絮堆成的毛毯一般看起来软绵绵、舒舒服服的

圣马力诺——仙客来

仙客来原产地在欧洲南部,被爱花人士栽培的历史己经有300多年以上了。在18世纪的时候曾以德国为栽培中心,后来更风靡了整个欧洲。由于园艺学家不断地进行品种改良,终于把栽培中心移转到了美国。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观赏花卉,很受爱花者的推崇,因此被推举为盆花的女王。圣马力诺选上这种“世界级”的花卉来当国花的确相当有眼光。

卓锦·万代兰——新加坡国花。

象征卓越锦绣、万代不朽。卓锦原名胡姬花,东南亚对兰花的通称。是一位侨居新加坡的西班牙园艺师艾飞丝卓锦,在自己花园里,将胡姬花育出的优异新品种。1981年新加坡文化部宣布为国花。

金达莱——朝鲜国花。

金达莱又名无穷花,实为杜鹃花科的迎红杜鹃,即中国的兴安杜鹃,其原意是长久开放的花。朝鲜人民以它象征长久的繁荣,象征喜悦和幸福。

睡莲——泰国国花。

花语是迎着朝气、抛去暮气。

樱花——日本国花。

3月15日是日本的樱花节。日本有樱花30多种类,300多品种,世界上共有800多品种。日本所有公园里,满目都是樱花。日本人民认为樱花具有高雅、刚劲、清秀质朴和独立的精神。他们把樱花作为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日本有"樱花七日"的谚语,是说花期很短。因此日本家庭里一般不种樱花,认为对家族的兴旺延续不古利。

毛茉莉——菲律宾国花,也是印尼的国花花、友谊之花。

茉莉花在菲律宾人民心目中是纯洁、热情的象征,是爱情之花,友谊之花。

菲律宾人称茉莉花为“山巴一吉塔”,意思是你答应我。来源于传说:有一情郎把一枝茉莉花赠给他追求的姑娘。并说:“山巴一吉塔”,从此“山巴一吉塔”便成了茉莉花的名称,成了青年男女之间表示坚贞爱情的心声。在国际交往中,把长长的茉莉花环,挂在客人颈上垂到胸口,表示敬重与友好。 郁金香——荷兰、土耳其、匈牙利(一说天竺葵),伊朗(一说大马士革月季)的国花。

郁金香象征美丽、庄严、华贵。它的土耳其语含意是,它像包着头巾的伊斯兰教女人头一样美。因此,土耳其比荷兰更早定为国花。

矢车菊——德国国花。

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的母亲路易斯王后,在一次内战中被迫离开柏林。逃难途中,车子坏了,她和两个孩子停在路边等待之时,发现路边盛开着蓝色的矢车菊,她就用这种花编成花环,戴在九岁的威廉胸前。后来威廉一世加冕成了德意志皇帝,仍然十分喜爱矢车菊,认为它是吉祥之花。矢车菊也启示人们小心谨慎与虚心学习。 石榴花——西班牙国花(一说香石竹)。

花语是红得像一团团火焰。

香根鸢尾——法国国花。

香根鸢尾是幸福的象征,外貌宁静、和谐、大方,体现法兰西民族的自由乐观和光明磊落的精神。香根鸢尾一名蓝蝴蝶,法国人民很爱它,又叫它金百合。

油橄榄花——希腊(一说素馨)、突尼斯、塞浦路斯的国花。

这种花象征希腊民族的骄傲,国家的繁荣。举行竞赛时,以橄榄枝作桂冠,奖励优胜者。还把橄榄枝作为和平的标志。

北非突尼斯盛产橄榄,素有"世界橄榄园"之称。

塞浦路斯的国旗上印有两条绿色橄榄枝图案,把油橄榄视为和平、智慧、胜利的象怔。

莲花——埃及国花,也是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国花。

埃及古传说:托特(鹭头人身,埃及智慧与魔术之神)的妻子埃赫·阿慕纳,奉献给丈夫一束莲花,以表示她对丈夫的忠贞和爱情。后来忠贞与爱情形成莲花花语,故人民对莲花特别喜爱。在印度、斯里兰卡均视为美好吉祥的象怔。

丁香花——坦桑尼亚国花。

此花花语是荣幸、安慰。

糖槭树花——加拿大国花。

加拿大素有"枫树之国"的称号。在国旗中央,绘着巨大的红艳艳的枫叶。日常生活里枫叶图案随处可见。人们以象怔火红、热烈、赤诚的枫叶为骄傲。

糖槭又叫糖枫,是一种高大落叶乔木。高达40米,径40一100cm,树龄可达500年。树干中含大最淀粉,冬天成为蔗糖。天暖蔗糖变成香甜的树液。如在树上钻孔,树液便源源流出。树汁熬制成的糖叫枫糖或槭糖。

赛波花——阿根廷国花。

仙人掌、大丽菊——墨西哥国花。

墨西哥主要居民是印第安族的阿斯特克人。相传最初部族神指点他们向南迁移,并说,当看到一只老鹰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条蛇的地方,就证明那里富足、吉祥、可定居下来,会繁荣兴旺。他们走到墨西哥,果然看到预示的景象,便在那里定居。仙人掌成为他们坚强不屈,为捍卫自已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标志。

大丽菊是墨西哥的第二国花。墨西哥是大丽菊原产地,大丽花到处可见,它的花大方、富丽、绚丽多姿、可与世界名花抗衡。

雏菊——意大利国花。

外观古朴,花朵娇小玲咙,意大利人民认为这是君子风度和天真烂漫。

玫瑰花——美国、英国、西班牙、卢森堡、保加利亚的国花。

美国国花经百年争论,于1986年9月23日国会众议院通过玫瑰为国花。他们认为玫瑰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美国人还认为红色月季花象征爱、爱情和勇气。淡粉色传递赞同或赞美的信息,粉色代表忧雅和高贵的风度,深粉色表示感谢,白色象征纯洁,**象征喜庆和快乐。

保加利亚是誉满天下的"玫瑰之国",每年六月初的第一个星期日为传统民族节日玫瑰节,人们到玫瑰谷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他们认为绚丽、芬芳、雅洁的玫瑰花象征着保加利亚人民的勤劳、智慧和酷爱大自然的精神。玫瑰遍身芒刺是保加利亚人民在奥斯曼帝国、德国法西斯面前英勇不屈与坚韧不拔的化身。 雪松——黎巴嫩国花。

黎巴嫩国旗上印着雪松的图案。久经殖民统治压迫的人民,视雪松为偶像。雪松成为民族的勇敢、坚毅、不畏强暴的象征。

白蔷薇——罗马尼亚国花。

该花作为自己民族热情、纯洁、真挚、高贵、朴素和丰收的象征。每年收获节,姑娘们戴着白蔷薇花环,歌舞欢庆。

亚洲

中国国花--牡丹(未定)

朝鲜国花--朝鲜杜鹃(金达来)

韩国国花--木槿

日本国花--樱花、菊花

老挝国花--鸡蛋花

缅甸国花--龙船花

泰国国花--素馨、睡莲

马来西亚国花--扶桑

印度尼西亚国花--毛茉莉

新加坡国花--万带兰

菲律宾国花--毛茉莉

印度国花--荷花、菩提树

尼泊尔国花--杜鹃花

不丹国花--蓝花绿绒蒿

孟加拉国花--睡莲

斯里兰卡国花--睡莲

阿富汁国花--郁金香

巴基斯坦国花--素馨

伊朗国花--大马士革月季

伊拉克国花--月季(红)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花--孔雀、百日草

也门国花--咖啡

叙利亚国花--月季

黎巴嫩国花--雪松

以色列国国花--银莲花、油橄榄

土耳其国花--郁金香

欧洲

挪威国花--欧石楠

瑞典国花--欧洲白蜡

芬兰国花--铃兰

丹麦国花--木春菊

俄罗斯国花--向日葵

波兰国花--三色堇

捷克斯洛伐克国花--椴树

德国国花--矢车菊

南斯拉夫国花--洋李、铃兰

匈牙利国花--天竺葵

罗马尼亚国花--狗蔷薇

保加利亚国花--玫瑰、突厥蔷薇

英国国花--狗蔷薇

爱尔兰国花--白车轴草

法国国花--鸢尾

荷兰国花--郁金香

比利时国花--虞美人、杜鹃花

卢森堡 国花--月季

摩纳哥国花--石竹

西班牙国花--香石竹

葡萄牙国花--雁来红、薰衣草

瑞士国花--火绒草

奥地利国花--火绒草

意大利国花--雏菊、月季

圣马利诺国花--仙客来

马耳他国花--矢车菊

希腊国花--油橄榄

北美洲

加拿大国花--糖槭

美国国花--月季

墨西哥国花--大丽花、仙人掌

危地马拉国花--爪哇木棉

萨尔瓦多国花--丝兰

洪都拉斯国花--香石竹

尼加拉瓜国花--百合(姜**)

哥斯达黎加国花--卡特兰

古巴国花--姜花、百合

牙买加国花--愈疮木

海地国花--刺葵

多米尼加共和国国花--桃花心木

南美洲

哥伦比亚国花--卡特兰、咖啡

厄瓜多尔国花--白兰花

秘鲁国花--金鸡纳树、向日葵

玻利维亚国花--向日葵

巴西国花--卡特兰

智利国花--野百合

阿根延国花--刺桐

乌拉圭国花--商陆、山楂

大洋洲

澳大利亚国花--金合欢、桉树

新西兰国花--桫椤、四翅槐

斐济国花--扶桑

非洲

埃及国花--睡莲

利比亚国花--石榴

突尼斯国花--素馨

阿尔及利亚国花--夹竹桃、鸢尾

摩洛哥国花--月季、香石竹

塞内加尔国花--猴面包树

利比里亚国花--胡椒

加纳国花--海枣苏丹国花--扶桑

坦桑尼亚国花--丁香、月季

加蓬国花--火焰树

赞比亚国花--叶子花

马达加斯加国花--凤凰木、旅人蕉

塞舌尔国花--凤尾兰

津巴布韦国花--嘉兰

参考资料:

百度

威廉·巴特勒·叶芝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

叶芝早年的创作仍然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曙光》便属于这种风格。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

叶芝不仅仅是艾比剧院的决策者之一,也曾担任爱尔兰国会参议员一职。他十分重视自己的这些社会职务,是爱尔兰参议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奋者。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1934年,他和拉迪亚德·吉卜林共同获得古腾堡诗歌奖。

早年的生活和作品

叶芝出生于距离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不远的山迪蒙(Sandymount)。他的父亲约翰·巴特勒·叶芝是亚麻商人杰维斯·叶芝的后裔。这位商人卒于1712年,他的孙子本杰明娶了基尔岱尔郡的望族之女玛丽·巴特勒。约翰·叶芝结婚的时候正在学习法律,但是很快他便辍学,转而学习画肖像画。他的母亲(即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祖母)苏珊·玛丽·波雷克斯芬来自斯莱果郡(County Sligo)上一个盎格鲁-爱尔兰裔家族。诗人出生后不久,便迁至位于斯莱果的大家族中,他本人也一直认为是斯莱果郡孕育了自己真正的童年岁月。巴特勒-叶芝家族是一个非常具有艺术气息的家族。诗人的哥哥杰克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他的两个姐妹伊丽莎白和苏珊则均参加过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

为了诗人父亲的绘画事业,叶芝的家庭后迁至伦敦。起初,叶芝和他的兄弟姐妹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诗人的母亲由于非常思念故地斯莱果,经常给孩子们讲家乡的故事和民间传说。1877年,威廉·叶芝进入葛多芬小学(Godolphin),并在那里学习了四年。不过威廉似乎并不喜欢在葛多芬的这段经历,而且成绩也并不突出。由于经济上的困难,诗人全家于1880年底迁回了都柏林。起初住在市中心,其后搬到位于郊外的皓斯(Howth)。

在皓斯的时光是诗人重要的发展阶段。皓斯周围是丘陵和树林,相传有精灵出没。叶芝家雇了一个女仆,是一个渔人的妻子,她熟知各类乡野传奇,娓娓道来的神秘冒险全都收录在后来出版的《凯尔特黄昏》里。

1881年10月,诗人在都柏林的伊雷斯摩斯·史密斯中学(Erasmus Smith)继续他的学业。他父亲的画室就在这所学校附近,于是诗人经常在那里消磨时光,并结识了很多都柏林城的艺术家和作家。在这段时间里,叶芝大量阅读莎士比亚等英国作家的作品,并和那些比他年长许多的文学家、艺术家们讨论。他于1883年12月从这所中学毕业,其后他便开始了诗歌的创作。1885年,叶芝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诗作,以及一篇题为《赛缪尔·费格森爵士的诗》的散文。从1884年到1886年,他就读于位于基尔岱尔大街的大都会艺术学校(Metropolitan School of Art),也就是如今爱尔兰国家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前身。

年轻的诗人

在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之前,叶芝便已经尝试将诗歌和宗教观念、情感结合起来。后来,他在描述自己童年生活的时候曾说过“……我认为……如果是一种强大且悲天悯人的精神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宿命,那么我们便可以通过那些融合了人的心灵对这个世界的欲望的词句来更好的理解这种宿命。”

叶芝早年的诗作通常从爱尔兰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取材,其语言风格则受到拉斐尔前派散文的影响。这一时期,雪莱的诗对叶芝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后来的一篇关于雪莱的文章中叶芝写道:“我重读了《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世界上的所有伟大著作之中,它在我心里的地位比我预想得还要高得多。”

叶芝早期还受到彼时爱尔兰著名的芬尼亚组织(Fenian)领袖约翰·奥里亚雷的影响。诗人晚年曾说,奥里亚雷是他所见最“风流倜傥的老人”,“从奥里亚雷的谈话以及他借我或送我的爱尔兰书籍中,成就了我一生的志业。”在奥里亚雷的介绍下,叶芝认识了道格拉斯·海德和约翰·泰勒。前者于1893年成立盖尔语联盟(Gaelic League),致力于保存并增加爱尔兰语言的使用。

叶芝的第一首重要诗作是《雕塑的岛屿》,是一首模仿埃德蒙·斯宾塞诗作的梦幻般的作品。这首诗发表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其后没有再版。叶芝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作品是一本小册子《摩沙达:戏剧化的诗》。这篇文章也同样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发表过,而且只是由他的父亲出资印刷了100册。此后,他完成了叙事长诗《乌辛之浪迹》(The Wanderings of Oisin),并在1889年出版了诗集《乌辛之浪迹及其他诗作》。这是即使在叶芝风格成熟之后也仍未否定过的第一部作品,取材于爱尔兰古代勇士的传说和神话故事。为完成这首诗,诗人花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其风格清晰的体现出费格森和拉斐尔前派对诗人的影响。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叶芝以后诗作的主题风格:追求冥思的生活抑或追求行动的生活。这本诗集的前八首抒情诗和歌谣的主题,是源自叶芝少年时代对印度人及阿尔卡迪亚世外桃源的想象——神祗与女神、王子与公主、殿堂、孔雀与神秘的莲花等等。诗歌中流露出明显的浪漫主义和拉斐尔前派的痕迹。在《乌辛之浪迹》之后,叶芝再未创作过长诗。他的其他早期作品多半是以爱情或神秘事物为主题的抒情诗。随着叶芝的作品读者群的不断扩大,他结识了当时爱尔兰和英国的很多著名文学家,包括萧伯纳和王尔德。

叶芝的家庭于1887年重新搬回伦敦。1890年,叶芝和欧那斯特·莱斯(Ernest Rhys)共同创建了“诗人会社”(Rhymer’s Club)。这是一个由一群志同道合的诗人们组成的文学团体,成员们定期集会并于1892年和1894年分别出版过自己的诗选。叶芝的早期作品还包括诗集《诗集》、《神秘的玫瑰》和《苇间风》。事实上,“诗人会社”的文学成就并不高,叶芝几乎是唯一取得了显著成就的诗人。

昴德·冈昂、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和艾比剧院

1889年,叶芝结识了昴德·冈昂**。她是一位热衷于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女性。冈昂**非常仰慕叶芝早年诗作《雕塑的岛屿》,并且主动和叶芝结识。叶芝深深的迷恋上了这位**,而这个女人也极大的影响了叶芝以后的创作和生活。经过两年的密切交往后,叶芝向冈昂**求婚,却遭到拒绝。其后,他又共计向她求婚三次,分别是再1889年、1900年和1901年,均遭到了拒绝。尽管如此,叶芝对冈昂**仍然魂牵梦萦,并以她为原型创作了剧本《凯丝琳女伯爵》。在剧中,凯丝琳将灵魂卖给了魔鬼,好让她的同胞免于饥荒,最后上了天堂。此剧直到1899年才得以上演,引发了宗教及政治上的诸多争议。终于,在1903年,冈**嫁给了爱尔兰民族运动政治家约翰·麦克布莱德。在这一年,叶芝动身去美国进行了一场漫长的巡回演讲。这段时期他和奥莉薇亚·莎士比亚有过短暂的恋情。他们在1896年结识,却在一年之后分手。

也正是在1896年,叶芝结识了奥古斯塔·格雷戈里夫人,介绍人是他们共同的朋友爱德华·马丁。格雷戈里夫人鼓励叶芝投身民族主义运动,并进行戏剧的创作。尽管叶芝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但显然他的创作具有清晰而独特的爱尔兰风格。这种风格在叶芝与爱尔兰年轻一代的作家的交往中得到强化。叶芝和格雷戈里夫人、马丁以及一些其他爱尔兰作家共同发起了著名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或称“凯尔特文艺复兴运动”)。

除了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外,学院派的翻译家们对古代传奇故事、盖尔语诗歌以及近代的盖尔语民歌的翻译和发掘工作也对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代表人物是后来成为爱尔兰总统的道格拉斯·海德,他编纂的《康诺特省的情歌》倍受推崇。

这场运动最不朽的成就之一便是艾比剧院的成立。1889年,叶芝、格雷戈里夫人、马丁和乔治·摩尔创立的“爱尔兰文学剧场”(Irish Literary Theatre)。这个团体仅仅存在了两年,而且并不成功。在两位拥有丰富戏剧创作经验的爱尔兰兄弟威廉·费依和弗兰克·费依以及叶芝不计报酬的秘书安妮·伊丽莎白·弗莱德里卡·霍尔尼曼(一位曾经于1894年参与过萧伯纳《武器与人》在伦敦首演的富有的英国女人)的鼎力协助下,这个团体成功打造了一个崭新的爱尔兰国家戏剧界。在著名剧作家约翰·米林顿·辛参与进来以后,这个团体甚至在都柏林靠戏剧演出赚到了不少钱,并于1904年12月27日修建了艾比剧院。在剧院的开幕之夜,叶芝的两部剧作隆重上映。从此以后一直到去世,叶芝的创作生涯始终和艾比剧院相关。他不仅仅是剧院的董事会成员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高产的剧作家。

在1902年,叶芝资助建立了丹·埃默出版社,用以出版文艺复兴运动相关的作家作品。这个出版社在1904年更名为库拉出版社。出版社存在至1946年,一直由叶芝的两个姐妹经营,总共出版了70本著作,其中的48本是叶芝自己写的。1917年的夏天叶芝和当年的冈**重逢,并且向她的养女求婚,但是遭到了拒绝。九月份,他改向一位英国女人乔治·海德里斯求婚,她答应了。两人在当年的10月20日结婚。不久,叶芝买下了位于库尔公园附近的巴列利塔,并很快将其更名为“图尔巴列利塔”。叶芝余生中的大部分夏季都是在这里度过的。1919年2月24日,叶芝的长女安·叶芝在都柏林出生。安继承了母亲的智慧、宁静与友善,以及父亲不凡的艺术天赋,后来成为一位画家。

神秘主义的影响

叶芝一生都对神秘主义和唯灵论有浓厚的兴趣。1885年,叶芝和一些朋友创立了“都柏林秘术兄弟会”(Dublin Hermetic Order)。这个组织在6月16日召开了第一次集会,叶芝是领袖。同年,都柏林的神智学会馆在通灵法师婆罗门·摩西尼·莎特里的组织下正式开放,叶芝于次年参加了他的第一次降神会。后来,叶芝沉溺于神秘主义和通灵术之中不能自拔。1900年,他甚至成为“金黎明秘术兄弟会”的领袖。他于1890年参加了这个组织。在结婚以后,叶芝夫妇曾经尝试过风靡一时的无意识写作。

叶芝的神秘主义倾向在他的名诗《丽达与天鹅》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首短诗从希腊神话中取材,讲述得是宙斯幻化成天鹅与美女丽达结合并生下两个女儿的故事(一是著名的海伦,引发了特洛伊战争;一是克吕泰涅斯特拉,希腊军队统率阿迦门农的妻子)。这一母题在西方文学艺术作品中曾反复出现。关于叶芝创作这首名作的初衷,西方评论界曾有过各种不同的诠释和解读,有的认为是“历史变化的根源在于性爱和战争”,有的则认为是“历史是人类的创造力和破坏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西方主流的文学史将《丽达与天鹅》作为象征主义诗歌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叶芝的神秘主义思想形成过程里,凯瑟琳·泰楠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泰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叶芝早年和她过从甚密。正是在泰楠的影响下,叶芝频繁的参加各类神秘主义组织的活动。泰楠一生都很仰慕叶芝的才华,而叶芝却在后来逐渐疏远了她。

叶芝的神秘主义倾向受印度宗教的影响很显著,他晚年甚至亲自将印度教《奥义书》译成英文。通灵学说和超自然的冥思则成为叶芝晚期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一些批评家曾抨击叶芝诗作中的神秘主义倾向,认为其缺乏严谨和可信度。W·H·奥登就曾尖锐的批评晚年的叶芝为“一个被关于巫术和印度的胡言乱语侵占了大脑的可叹的成年人的展览品”。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叶芝写出了他一生中很多最不朽的作品。若想理解叶芝晚年诗作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他于1925年出版的《灵视》一书的神秘主义思维体系。今天,人们通过阅读这本书来理解叶芝后期的诗作,却不把它当作一本宗教或哲学的著作。

向现代主义的转变

1913年,叶芝在伦敦结识了年轻的美国诗人伊兹拉·庞德。事实上,庞德来伦敦有一部分便是为了结识这位比他年纪稍长的诗人。庞德认为叶芝是“唯一一位值得认真研究的诗人”。从1913年到1916年,每年冬天叶芝和庞德都在亚士顿森林(Ashdown Forest)的一个乡间别墅中度过。这段时间里庞德担任叶芝名义上的助手。然而当庞德未经叶芝的允许擅自修改了他的一些诗作,并将其公开发表在《诗》杂志上后,两位诗人的关系便开始恶化了。庞德对叶芝诗作的修改主要体现出他对维多利亚式的诗歌韵律的憎恶。然而很快两位诗人都开始怀念双方共事、互相学习的日子。尤其是庞德从欧内斯特·费诺罗萨的寡妇处学到的关于日本能乐的知识为叶芝即将创作的贵族风格的剧作提供了灵感。叶芝创作的第一部模仿了日本能乐的剧作是《鹰之井畔》。他于1916年1月将这部作品的第一稿献给庞德。

叶芝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用英文写作的诗人之一。然而,不同于大多数现代主义诗人在自由体诗领域不断做出尝试,叶芝是传统诗歌形式的大师。现代主义对叶芝诗作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逐渐放弃早期作品中传统诗歌样式的写作,语言风格也越来越冷峻,直接切入主题。这种风格上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他的中期创作中,包括作品集《七片树林》、《责任》和《绿盔》

1923年叶芝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他在两年之后发表了一首短诗《瑞典之丰饶》,以表达感激之情。1925年,叶芝出版了一本呕心沥血的散文作品《灵视》,其中他推举柏拉图、布列塔诺以及几位现代哲学家的观点来证实自己的占星学、神秘主义及历史理论。

政治生涯

叶芝通过庞德结识了很多年轻的现代主义者,这使得他中期的诗作已经远离了早期的《凯尔特曙光》时的风格。他对政治的关注也已经不再局限于文艺复兴运动早期他所醉心的文化政治领域。在叶芝早期的作品中,他灵魂深处的贵族立场体现无余。他将爱尔兰平民的生活理想化,并且有意忽视这个阶层贫穷孱弱的现实。然而一场由城市中的下层天主教徒发起的革命运动迫使叶芝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创作姿态。

叶芝新的政治倾向在《1913年9月》这首诗中得到了体现。这首诗抨击由詹姆斯·拉尔金领导的著名的1913年都柏林大罢工。在《1916年复活节》中,诗人反复吟诵:“一切都已改变/彻底改变/一种恐怖的美却已诞生”。叶芝终于意识到复活节起义的领袖们的价值就在于他们卑微的出身和贫困的生活。

整个1920年代和1930年代初期,叶芝无可避免的受到他的国家以及整个世界动荡局势的影响。1922年,叶芝进入爱尔兰参议院。在他的参议员生涯中,叶芝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曾担任货币委员会的主席。正是这一机构设计了爱尔兰独立之后的第一批货币。在1925年,他热心的倡导离婚的合法化。1927年,叶芝在他的诗作《在学童中间》里如此描述作为一名公众人物的自己:“一位花甲之年的微笑的名人”。1928年,由于健康问题,叶芝从参议院退休。

叶芝的贵族阶级立场以及他和庞德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这位诗人和墨索里尼相当接近。他曾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对这位法西斯独裁者的仰慕。他甚至写过一些歌颂法西斯主义的赞歌,尽管这些作品从未发表过。然而当巴布罗·聂鲁达于1937年邀请他到马德里时,叶芝在回信中表明他支持西班牙革命,反对法西斯主义。叶芝的政治倾向非常暧昧。他不支持民主派,在晚年却也有意疏远纳粹和法西斯主义。然而纵观叶芝的一生,他从未真正接受或赞同过民主政治。同时,他深受所谓“优生运动”的影响。

晚年的生活和创作

进入晚年后,叶芝逐渐不再如中年时一样直接触及和政治相关的题材,而是开始以一种更加个人化的风格写作。他开始为自己的家人儿女写诗,有的时候则描绘自己关于时间流逝、逐渐衰老的经历和心绪。收录在他最后一部诗集中的作品《马戏团动物的大逃亡》生动的表现了他晚期作品的灵感来源:“既然我的阶梯已经消失/ 我必须平躺在那些阶梯攀升的起点”。 1929年之后,叶芝搬离了图尔巴列利塔。尽管诗人一生中的很多回忆都在爱尔兰国土之外,他还是于1932年在都柏林的近郊租了一间房子。晚年的叶芝非常高产,出版了许多诗集、戏剧和散文,许多著名的诗作都是在晚年写成的,包括一生的颠峰之作《驶向拜占庭》。这首代表性的诗作体现了叶芝对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明的向往。1938年,叶芝最后一次来到艾比剧院,观赏他的剧作《炼狱》的首映式。同年,他出版了《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自传》。

晚年的叶芝百病缠身,在妻子的陪伴下到法国休养。然而最终还是于1939年1月28日在法国曼顿(Menton)的“快乐假日旅馆”逝世。他的最后一首诗作是以亚瑟王传说为主题的《黑塔》。逝世之后,叶芝起初被埋葬在罗克布罗恩(Roquebrune)。1948年9月,人们依照诗人的遗愿,将他的遗体移至他的故乡斯莱果郡。他的坟墓后来成了斯莱果郡的一处引人注目的景点。他的墓志铭是诗人晚年作品《班磅礴山麓下》的最后一句:“投出冷眼/ 看生,看死/ 骑士,策马向前!”叶芝生前曾说斯莱果是一生当中对他影响最深远的地方,所以他的雕塑和纪念馆也将地址选在这里。

叶芝的主要作品

1886年 — 《摩沙达 》

1888年 — 《爱尔兰乡村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集》

1889年 — 《乌辛之浪迹及其他诗作》

1891年 — 《经典爱尔兰故事》

1892年 — 《凯丝琳女伯爵及其他传说和抒情诗》

1893年 —《凯尔特曙光》

1894年 —《心灵的欲望之田》

1895年 — 《诗集》

1897年 — 《神秘的玫瑰》

1899年 — 《苇间风 》

1903年 —《善恶之观念》

1903年 — 《七重林中》

1907年 — 《发现 》

1910年 — 《绿盔及其他诗作 》

1913年 — 《挫折的诗歌》

1914年 — 《责任 》

1916年 — 《青春岁月的幻想曲》

1917年 — 《库利的野天鹅 》

1918年 — 《宁静的月色中 》

1921年 — 《迈可·罗拔兹与舞者》

1921年 — 《四年》

1924年 — 《猫和月光》

1925年 — 《灵视》

1926年 — 《疏远》

1926年 — 《自传》

1927年 — 《十月的爆发》

1928年 — 《塔楼》

1933年 — 《回梯与其他诗作》

1934年 — 《剧作选集》

1935年 — 《三月的满月》

1938年 — 《新诗》

1939年 — 《最后的诗及两部剧作》(死后出版)

1939年 — 《气锅中》(死后出版)

雷锋应该是名人吧,中国人也都知道,这里是关于他的事迹:希望可以给你帮助

苦难的童年亲人

祖父雷新庭

祖父雷新庭,多年靠种地主唐四滚子10亩田,勉强维持一家半饱的生活,在高地租、高利贷和苛捐杂税的盘剥下得了重病。雷锋3岁那年冬天,地主唐四滚子,逼雷新庭一定要在年关前还清租债,雷新庭年关时节含恨去世。

父亲雷明亮:

父亲雷明亮,参加过毛主席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当过自卫队长。一九三八年被抓夫,遭到国民党的毒打,造成内伤残疾,回到家乡后边养病边种地勉强度日。一九四四年又遭到日寇毒打,伤势更加严重,翌年秋天终于死去。

母亲张元潢

母亲张元潢出生在一个铁匠家里,十几岁后被送到雷家做了童养媳。成婚后辛苦操持一家人的生活,在公爹.丈夫、大儿子、小儿子相继辞世后生活日益艰难,在受到地主的凌辱及逼害之后,于一九四七年中秋之夜悬梁自尽。 哥哥雷正德:

哥哥雷正德,十二岁时外出当了童工,在繁重劳动的折磨下得了童子痨(肺结核)。一天,他突然昏倒在机器旁,轧伤了胳膊和手指。被解雇后又到一家印染作坊当了童工,由于劳累过度,肺病加重,又无钱医治,没几天就死去了。

出生

雷锋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十八日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简家塘村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

难忘的伤疤

雷锋在不满七岁时就成了孤儿。本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他为了帮助六叔奶奶家,常常去上山砍柴,可是,当地的柴山都被有钱人家霸占了,不许穷人去砍。雷锋有一天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见了,这个地主婆指着雷锋破口大骂,并抢走了柴刀,雷锋哭喊着要夺回砍柴刀,那地主婆竟举起刀在雷锋的左手背上边连砍三刀,鲜血顺着手指滴落在山路上……

立志参军

一九四九年八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路过雷锋的家乡。雷锋看见宿营的队伍一住下来便向老乡问寒问暖,还帮助老乡挑水,扫地,买柴买菜按价付钱,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就从心底萌生了要参军的愿望。雷锋找到部队的连长,坚决要当兵,当连长得知他苦难的身世后告诉他还小,等长大了才能当兵,并把一支钢笔送给了他,鼓励他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保卫和和建设中国。

参加儿童团

一九五零年,乡里成立了农民协会,进行了土地改革,雷锋积极投入了这场运动,当了儿童团长,站岗,放哨.巡逻,防止敌人破坏,他还学会了说快板,搞宣传。

学生时代

一九五零年夏天,乡政府保送孤儿雷锋免费读书。一九五六年夏天,从荷叶坝小学毕业,几年里,雷锋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受到师生的的一致好评。他帮助落后的同学,爱护集体的粮食,并与坏份子做斗争,受到学校老师、同学和乡亲们的一致好评。在毕业典礼上,他上台发言,毅然要求留在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走上工作岗位

一九五六年九月,雷锋在乡政府做通信员,十一月,年满十六岁的雷锋被推荐到望成县委做公务员。一九五七年,雷锋光荣地年经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

一九五八年春天,雷锋来到困山湖农场当了一个拖拉机手。

一九五八年九月,雷锋来到鞍钢做了一名C-80推土机手。

一九五九年八月,雷锋来到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第二年夏季的一天,他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辽阳日报》报道了雷锋抢救水泥的事,赞扬他舍己为人的事迹

雷锋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了一年零二个月,曾三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五次被评为标兵,十八次被评为红旗手,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参加人民解放军参军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初,新一年的征兵工作已经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但鉴于焦化厂的征兵名额有限,且雷锋在工地的表现十分突出,领导也舍不得放他走,就不同意他报名这可急坏了雷锋,他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人民武装部向余政委讲起自己的经历,表明他参军的志愿和决心。

武装部的余政委和工程兵派来的接兵的领导专门研究了雷锋的入伍问题,认为他是苦孩子出身,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政治素质好,入伍动机明确,虽然身高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身体条件差些,但他在农场开过拖拉机,在工厂开过推土机,多次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先进工作者相信他入伍会成长得更快最后决定批准雷锋入伍。

一九六零年一月八日,雷锋领到了入伍通知书,随新兵一同由辽阳来到驻地营口市。他做为新兵代表在欢迎战友入伍大会上讲话。

雷锋所在团是有着光荣战争历史的部队,他决心以实际行动发扬优良传统,开饭时,他主动给大伙读报,宣传党的政策:休息时,他教大家唱歌,雷锋在这个大家庭里感受到无此的温暖,由于他身小臂力弱,开始练投手榴弹时不合格,他天不亮就消消地出去练习,十几天后,他终于和其他同志一样,在实弹学习中得到了优秀后来居上

新兵训练结束后,雷锋被分到运输连当汽车兵,"服从革命需要,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这是雷锋向组织上表明的态度

雷锋性格开朗,平时很活跃,教唱歌,办墙报,说快板样样都行,上级领导安排他参加战士演出队,他就起早贪黑地背台词,后来考虑到雷锋的湖南口音与大家的普通话不协调,影响演出效果,他就主动提出换下自己,而集中精力为演出做好后勤工作,大家虽没有看到雷锋的表演,但台上的每一个节目都包含着雷锋的辛勤劳动,和他那处处关心集体,一切服从工作需要的精神

雷锋回到运输连后,便投入到紧张的学习驾驶技术之中去,针对缺少教练车的现状,他带领大家做了一个汽车驾驶台雷锋废寝忘食地学习技术,被大家一致推举为技术学习小组长五月份,雷锋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驾驶员,被分到二排四班,交给一台13号车上了建设工地钉子精神

施工任务中,他整天驾驶汽车东奔西跑,很难抽出时间学习,雷锋就把书装在挎包里,随身带在身边,只要车一停,没有其他工作,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书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一次义务劳动

一九六零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疼得很厉害,他来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回来,见一个建筑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原来是给本溪路小学盖大楼,雷锋情不自禁地推起一辆小车,加入到运砖的行列中去,直到中午休息,雷锋被一群工人围住了,面对大家他说:"我们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我和大家一样,只要尽了自己的一点义务,也算是有一份光发一份光吧!"这天下午,打听到雷锋名字及部队驻地的市二建公司组织工人敲锣打鼓送来感谢信,大家才知道病中的雷锋做了一件好事,过了个特殊的星期天。

可敬的“傻子”

一九六零年八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

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存折上203元)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侍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入党

团党委树立雷锋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标兵后,雷锋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他出身贫苦,爱憎分明,好学上进,阶级觉悟高,入党动机正确,根据一贯表现,支部大会一致通过了雷锋的入党申请。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八日,雷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一九六零年底,雷锋事迹被以《苦孩子好战士》为题在报刊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各地邀请他作报告的单位越来越多,他以一部血泪斑斑的家史,告诉人们不要忘记过去,激励人们在建设祖国中团结一致,更坚定地去战胜困难。应广大人民的要求,连里把雷锋事迹搞了一个展览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也来人收集雷锋的事迹……

团结友爱 雷锋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供大家学习,被人们称为“小小的雷锋图书馆“。他帮助同志学习知识,同班战友乔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锋就手把手地教他认字,学算术。同班战友小周父亲得了重病雷锋知道后以小周的名义给家里写了信又寄去10元钱。战友小韩在夜里的出车中棉裤被硫酸水烧了几个洞,雷锋值班回来发现后,把自己的帽子拆下来一针一针地为小韩补好裤了,轻轻地盖在他身上。知道这个情况的乔安山说:“为了给你补裤子,雷锋半宿都没睡!”人民的勤务员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过年的时候,战友们愉快地在一起搞些各种文娱活动。雷锋和大家在俱乐部打了一阵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节,服务和运输部门是最忙的时候,这些地方是多么需要人帮忙啊。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几个同志,一起请假后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这个帮着打扫候车室,那个给旅客倒水,雷锋把全班都带动起来了。

雷锋就是选择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难怪人们一见到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锋。

孩子们的知心人

一九六零年十月以后,雷锋先后担任了抚顺市建设街小学(即现在的雷锋小学)和本溪路小学校外辅导员。

雷锋平时工作.学习都很忙,他只能利用午休时间或风雨天不能出车的日子请假到学校去找教师,同学谈心,或进行其他辅导活动。他善于团结小朋友,启发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雷锋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辛勤培养下一代茁壮成长。共表团抚顺市委为表彰雷锋的事迹,曾于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八日颁发奖状,上面写着:“奖给优秀辅导员雷锋同志,保持光荣,继续前进”。 模范班长

一九六一年九月,全团上下一致推举雷锋为抚顺市人大代表。

雷锋参加完人代会回到连里就担任了二排四班班长,在他的带领下,四班成了“四好班“,雷锋也成了全连的四好班长。

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锋见公路上一位妇女怀里抱着小孩,手里还拉着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忙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从外地探亲归来,要去十几里外的樟子沟去,她着急地说:“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浇迷糊了,这还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 雷锋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个大一点的孩子冒雨朝樟子沟走去,宁可自己淋得透湿,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她们母子送到家。

谦虚谨慎

雷锋入伍以来,多次立功受奖,他被选为市人大代表,出席过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会议,他的照片,日记和模范事迹.通过报纸.电台作了广泛的宣传,雷锋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热情赞扬他的来信,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光荣应该归于党,归于热情帮助我的同志,至于我个人做的工作,那是太少了,我这么一点点贡献,比起对我的要求和期望还是很不够的……”牺牲经过 一九六二年八月十五日上午八点多钟,细雨霏霏,雷锋和他的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驻地。他们把车开进连队车场后,发现车身上溅了许多泥水,便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立即让乔安山发动车到空地去洗车。经过营房前一段比较窄的过道,为安全起见,雷锋站在过道边上,扬着手臂指挥小乔倒车转弯;“向左,向左……倒!倒!”汽车突然左后轮滑进了路边水沟,车身猛一摇晃,骤然碰倒了一根平常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雷锋不幸被倒下来的方林杆子砸在头部,当场扑倒在地,昏过去…… 战友们立即用担架把他送到附近医院抢救,各级首长立即赶到了医院,同时以最快速度把沈阳的医疗专家接到雷锋床前。由于颅骨损伤,导致脑机能障碍,雷锋这个劳动人民的好儿子,中国***的优秀党员,年仅22岁,就这样和我们永别了!

八月十七日,在抚顺市望花区政府礼堂召开隆重的追悼会。近十万人护送雷锋的灵柩向烈士陵园走去。

一九六三年一月,国防部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的班为“雷锋班”,共青团追任雷锋为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相继发出关于学习雷锋的通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相继发表社论,评论和介绍雷锋事迹的文章。一九六三年三月五日,首都各大报纸发表了毛泽东主席的光辉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在我们的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的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将在我们青少年一代身上不断发扬光大,他那不可磨灭的美好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凯撒在公元前44年被贵族共和派的残余分子刺杀,结束了他忙碌的一生

  资料:

  凯撒

  凯撒的全名为-葛约斯˙尤利乌斯˙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西元前102~前44年),是活跃於古罗马政治的政治家、军事家)。

  尤利乌斯家族,原是土生土长於罗马的古老贵族;不过家道随时间中落,凯撒出生时,自称姓尤利乌斯者,仅剩凯撒一家人。

  西元前75年,凯撒仿效当时罗马贵族子弟,为研习修辞学、辩术而前往罗德岛。

  第一次三头政治

  不久之后,凯撒开始进入政治的世界。不过这时罗马仍处於共和的时代,政治掌握在老一辈组成的元老院手中,并不是年轻又没钱的凯撒能发挥的地方。西元前60年,凯撒受克拉苏(Marcus Licinius Crassus,西元前114~前53年)、庞培(Pompey,西元前106~前48年)之邀,结成政治同盟,确立后称「前三头政治同盟体系」的体制。但先前克拉苏与庞培二人早已秘密结盟,是这时才邀请凯撒加入。西元前56年,他们再次聚会,约定克拉苏在叙利亚地区、庞培在西班牙、凯撒在高卢,各自发展势力。

  凯撒按照约定计划,从西元前58年起,以近八年的时间远征高卢(现今北意大利、法国、比利时等地的区域)。凯撒首先击败居住在现今瑞士一带的高卢人,然后与他们结盟,共同对抗更北与势力更强的高卢人。西元前52年,高卢境内的萨尔特人发生叛乱,凯撒花费2年的时间镇压,高卢从此完全纳入罗马的势力版图。西元前51年出版的《高卢战记》,是凯撒征服高卢的过程纪录,1~7卷是凯撒在戎马倥偬中执笔,仅第八卷由部下撰写。

  克拉苏死后,三人同盟中仅剩下庞培与凯撒。由於在高卢战争中掳获的战利品与课征的税金,使凯撒能归还以往的借款并成为大富翁,同时也赢得罗马民众的爱戴。身为盟友的庞培,忌妒凯撒的成就,企图联合元老院将凯撒从罗马放逐。西元49年1月,凯撒在北意大利波隆纳以东、临亚德里亚海的拉芬纳(Ravenna)获悉此事,随即率领手边的军队抵达卢比孔(Rubicon)河畔。卢比孔河是凯撒拥有军事指挥的高卢与意大利本土间的境河。凯撒如果率领军对渡过这条河,就违反罗马的法律。不过凯撒的心意已决,高喊「骰子已经掷出了」(The die is cast),便率军渡过卢比孔河攻入罗马。庞培匆忙渡过亚德里亚海,逃往希腊所在的巴尔干半岛。凯撒平定罗马之后,在与庞培决战之前,为杜绝后患,首先出兵归属庞培势力范围的西班牙。

  凯撒与埃及艳后

  当时的埃及,由年仅13岁的国王托勒密13世,以及20岁的姊姊克丽奥佩特拉7世(CleopatraⅦ,西元前69~30年)共同统治,姊弟两人因不睦而相互争斗。才色兼备的克丽奥佩特拉7世向凯撒求助,凯撒被他的魅力所迷,便协助她对抗敌对的亚历山卓市民。不过凯撒当时仅率领少数士兵,兵力薄弱,反遭囚禁在王宫中。不久后,来自小亚细亚(土耳奇)的援军抵达,凯撒与克丽奥佩特拉7世终於击败托勒密王的军队;托勒密王在脱逃途中,因落海,溺死。西元前47年3月左右,凯撒在小亚细亚的捷拉(Zela)击败米斯里戴帝斯王(Mithridates)的儿子法纳西兹(Pharnaces),将『我来,我见,我征服(Veni, vidi, vici)』的捷报送回罗马。西元前46年4月,凯撒在突尼西亚的塔普苏斯(Thapsus)战役中大破庞培馀党;西元前45年3月,并在西班牙的蒙达(Munda)彻底摧毁庞培派的残馀势力。

  凯撒的死

  西元前44年,凯撒成为终身的独裁官,却也在同年遭到暗杀,结束了她56年的一生。在刺杀凯撒之前,计画暗杀的这群人曾努力游说凯撒的好友布鲁斯特(Marcus Junius Brutus,西元前85~前42年)加入,因为布鲁斯特为人刚正不阿,可以赢得罗马市民的尊敬与信赖。布鲁斯特曾是庞培的部署,交战时曾被凯撒俘虏,但是凯撒不仅宽大地赦免了他,同时还提拔他,布鲁斯特因为感恩而不愿背叛凯撒。筹划暗杀的刺客团,写了封内容写有『布鲁斯特,你还在睡吗?』的信给布鲁斯特。这封信,改变了布鲁斯特的想法。布鲁斯特同意加入暗杀行动,暗杀团的人数则超过60人。凯撒计画讨伐於西元前53年击败克拉苏的波斯,元老院在他出发前三天的西元前44年3月15日,邀请凯撒前往元老院,由其中一人拦住来到元老院的凯撒,佯装是为犯了罪而被放逐海外的兄长求取赦免;在遭凯撒断然地拒绝后,这名男子即拉住凯撒的衣服,这是暗杀团事先约定的暗号,随后立刻涌出约40名男子,持短剑攻击凯撒。仅以手中持有一片记事版反击的凯撒,在攻击的人群中,发现自己所欣赏的布鲁斯特后,痛苦地说到:『你也有份吗?布鲁斯特!』接著就用衣服遮住自己,不在抵抗。身上联重23刀之后,凯撒倒卧在地上,不久之后就气绝身亡。据说当时在凯撒身旁,耸立著昔日曾是盟友的庞培雕像。

  政治建设

  公布一定的税则,禁止税吏的勒索;资遣破产失业的人民,前往人烟稀少的地区垦殖;让 高卢、西班牙等地的城市居民享有罗马公民权;指派高卢人及其他意大利人入元老院,促进各地的罗马化;兴建各种工程,增加人民就业的机会;废除原有的旧历,改用埃及传来的阳历(即著名的”儒略历〃 The Julian Calendar,自 BC4511实施,后经 AD1582罗马教宗乔治十三( Gregory XIII)一次修正,至今尚通行於世界) 凯撒推行的各种改革,虽博得一般人民的爱戴,但专制独裁的作风也引起有些人的厌恶。

  古罗马政治体制

  「独裁」制度最初是古罗马民主政治体制下的一种应付非常时局的临时性措施。「独裁者」在职期间虽然大权在握,但他是由「长老会」按照法定程式遴选而不是自封的,他的权力源自「长老会」的合法授权。因此,古罗马的独裁制度并不是对民主政治的一个否定,而是民主政治在非常时局下的一种权变。而且独裁者的独裁统治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独裁制度盛行的近百年时间里,罗马共有八十八位独裁者,其任期均未超出六个月。到苏拉(Lucius Cornelius Sulla)和凯撒当政时期,古罗马独裁政治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异,其任期也逐渐由六个月延长至一年、三年、十年,乃至终身制。不过,当时的政论家们普遍认为,苏拉和凯撒在位时的罗马政治是「专制」、「*政」,而不再是原始意义上的「独裁政治」了。

  凯撒大帝生平

  古罗马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作家,共和国末期的独裁者。出身于罗马著名的尤利乌斯家族,父亲曾任行政长官。少年时期学习过修辞学和演说术,受过良好的教育,从政初期曾是民主派领袖,反对贵族派。历任财务官、监察官、祭司长和大法官等职。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结成三头同盟,共同统治罗马共和国,史称“前三头”。公元前58年取得高卢总督职位,几年内征服了高卢全境。他不仅有大量财富,更重要的是他训

  练了一支忠于自己的强大军队。公元前49年,凯撤打败了庞培,夺取了政权(克拉苏已在一次对外作战中死去)。以后几年间,他获得无限期的独裁权力,集执政官、独裁官等大权于一身,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裁者。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权力日渐削减。凯撒实行的一些措施,如将行省土地分给8万老兵,减轻负债者的债务,惩治贪污勒索官吏等,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引起元老贵族的不满。公元前44年3月15日,在元老院议事厅,被以布鲁图和喀西约为首的反对派刺死。凯撒留下两部有历史价值的著作,即《高卢战记》、《内战札记》。

  该犹斯·犹理乌斯·凯撒出生于公元前102年, 正是罗马共和国发生严重政治危机的时代。这时,罗马的经济基础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它已经变成西方古典时代奴隶制度最发达的国家,原来的小农业已完全被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取代,直接的军事掠夺和以贡赋等方式向被征服地区进行的压榨,使地中海沿岸各地的财富大量涌入意大利,加速了罗马的社会分化。

  经济上的巨大变化,自然要影响到罗马的政治生活,被征服土地在日益扩大、由雇佣军组成的常备军在不断扩充,奴隶人口在急剧增加,由失业小农民和释放奴隶构成的游民阶层也在大量涌向首都,这就需要大大加强国家机器才能应付,但这时的罗马国家体制却基本上还是当年台伯河上那个小公社的那套城邦制度。它那年年重选的文官政府、它那已变得臃肿不灵的公民大会和它那由少数世代掌权的豪门贵族垄断的元老院,根本无法适应这个局面。从公元前二世纪三十年代起,就不断有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种种民主改革的方案,但都因为触犯豪门贵族的利益,因而受到盘踞在元老院的一小撮所谓贵族共和派的反对,遭到失败。此后,主张民主改革的人前仆后继、奋斗不息,民主运动从合法的要求改良逐渐发展到采取阴谋暴动甚至内战的方式。公元前82年,豪门贵族的保护者苏拉用血腥的大屠杀镇压了反对派,民主运动才一时沉寂下去。但大屠杀并不能消除引起要求改革的根源,苏拉不久死去后,民主运动马上就卷土重来。这时,罗马贵族共和政府的颟顸无能、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军人的专横跋扈,已经大大削弱了国家的力量,到公元前一世纪的七十年代,局势终于发展到极为可虑的地步。东方强邻的进攻和西方行省的割据都还在其次,严重的是地中海上的海盗横行和斯巴达克斯所领导的奴隶起义。海盗横行不但使沿海地带民不聊生,连罗马也因海外的粮食运不来而有断炊之虞;奴隶起义使意大利遭到汉尼拔战争以来最沉重的一次兵灾,而且从根子上震撼了罗马的奴隶制度,打击了奴隶制经济。奴隶起义迫使奴隶主对剥削奴隶和经营田产的方式作出某些改变,也迫使奴隶主改变控制奴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迫使他们不得不变换已不能保障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共和政体。正象革命导师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当某一个国家内部的国家政权同它的经济发展处于对立地位的时候——直到现在,几乎一切政治权力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都是这样,——斗争每次总是以政治权力被推翻而告终。”凯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政治舞台的。

  凯撒出身于罗马的一个古老但已中落的贵族家族,由于他和老一辈的民主派领袖马略和钦奈有亲谊,青年时代就受到贵族共和派的排挤,迫使他只能自始就站在民主派一边,逐渐成为反对派的领袖,一面也按部就班地从财务官、工务官升到司法官。但在这时候,他除了在街头的游民阶层中拥有巨大的号召力以外,没有别的政治资本,为此他设法跟当时在军队中有极大势力的克耐犹斯·庞培和代表富豪们即所谓骑士阶层的罗马首富马古斯·克拉苏斯结成“三人同盟”。当然,这三个人代表的是三个不同利益的集团,只是因为同样受到把持元老院的贵族共和派的排挤,才凑合到一起去的。凯撒在这两个人的共同支持下,当选上公元前59年的执政官,但由于元老院的掣肘,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

  这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政局动荡,罗马统治集团中无论那一派的领袖人物,都从实际经验中体会到,要掌握政权,必须先有一支武装力量,只有利用武力,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凯撒在执政官任期届满之后,竭力设法争取到高卢行省去担任行省长官,目的是趁在高卢的机会训练起一支自己的军队,作为政治上的后盾;同时,在高卢大事开拓疆土,掳掠奴隶,还可以为自己在罗马的奴隶主阶级中取得声誉,又可以乘机积聚起一大笔财富来作为今后政治活动的资本。

  凯撒在公元前58年前往高卢,到公元前49年初方回意大利。他在高卢的九年中,据普鲁塔克说,曾经屠杀了一百万人,俘虏了一百万人。他本人和他部下的将吏都发了大财,使他能在罗马广施贿赂,甚至一直贿赂到要人们的宠奴身上。他还在平民中举办各种演出,发放大宗金钱,并在意大利许多城镇兴建大量工程,既讨好了包主的人,也讨好了因此获得工作机会的平民。这样一来,他在意大利公民中的声望,渐渐超出“三人同盟”中的其它两人,特别是他借高卢作为练兵场所,训练起一支当时共和国最能征惯战的部队,而且是一支只知有凯撒、不知有国家的部队。

  凯撒的成功刺激了克拉苏斯,他在公元前63年赶到东方去发动对安息的战争,希望在那边取得跟凯撒同样的成功,不料全军覆没,死在那边。这就使得原来鼎足相峙的“三人同盟”,只剩下凯撒和庞培两雄并立,彼此日益猜忌,加上元老院中一些人的从中挑拨拉拢,庞培终于和凯撒破裂,正式站到元老院一边去,成为贵族共和派借以对抗凯撒的首领。公元前49年凯撒带着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意大利,庞培措手不及,带着全部政府人员和元老院仓皇逃出罗马,渡海进入希腊,听恁意大利落人凯撒手中。次年冬天,凯撒也赶到希腊,在法萨勒斯一战击败庞培主力。庞培逃往埃及,被埃及人就地杀死。凯撒在肃清了其他各地庞培余党后,重新统一全国。

  凯撒一个行省一个行省地肃清庞培余党的过程,也就是扫除罗马贵族共和体制的残余影响,建立新的统治机器的过程。因而,被凯撒重新统一了的这个罗马国家,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软弱无力、遇事拖拖沓沓的旧的罗马共和国,它已经是一个全新的中央集权的军事独裁国家,已经能够象身之使臂、臂之使指那样地统一指挥全国了,这对地中海沿岸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肯定是有利的。

  凯撒从统一罗马国家到死去,还不到四年,但就在这样短的时。期内,他仍能完成了许多值得称道的工作,最堪注意的有两个方面:首先,他象摧枯拉朽地破坏了旧的贵族共和体制,把军政大权集中于一身,基本上完成了向君主独裁制的过渡,把过去几百年发展中随时遇到问题、随时修修补补、牵强凑合起来的那些重床叠架、支离破碎的旧制度,作了一番整齐划一的工作。他把执政官、统查官、保民官、大祭司长等重要职务兼于一身,他把元老院降为咨询机构、他把公民大会当作可有可无的装饰品,都是为他后来的继承人把罗马变成披了共和制外衣的帝国开创了道路。次之,他企图逐步废除旧罗马作为一个城邦霸国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特权,把意大利各城镇的地位提高到和罗马相等,把各行省的地位提高到和意大利相等,并且把公民权陆续给予罗马的各个行省——当然只给奴隶主阶级——使这个大帝国的统治集团基础更加扩大巩固。但这项工作仅只完成了一部分。过去他在高卢时就已经把公民权给了山内高卢人,后来还让他们的部分首领进入元老院,引起了那些把公民权视为禁脔,不愿别人分享的旧公民的不满,他们讥刺他:

  “凯撒在凯旋式里牵着高卢人走,

  却牵他们进了元老院;

  高卢人脱下了长裤子,

  反穿上了(元老们的)阔边长袍子。”

  公元前44年,他制定适用于意大利各市镇的自治法,给它们跟罗马同样的地位;他恢复了意大利一向免除的关税;他还计划废除由商人承包征收行省税赋的办法,改由国家直接派人收取,取销行省人民最痛恨的一项秕政。难怪当时沸沸扬扬地传说他想把首都迁到亚历山大里亚去,把罗马改造成一个东方式的君主国家,主要就是因为他降低了罗马城在国家中地位的缘故。

  凯撒在公元前44年被贵族共和派的残余分子刺杀,结束了他忙碌的一生,他的嗣子、他姊姊的孙子该犹斯·犹理乌斯·凯撒·屋大维安弩斯,那奥古斯都,在凯撒奠立的基础上,彻底完成了把奴隶制的罗马共和国改建成帝国的任务。

  历来评论凯撒的人很多,大部分人都把他吹捧成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伟大的政治家,天才的统帅,作家、演说家等等,仿佛他是一个恁空建立了这个大帝国的人。其实,凯撒的一生斗争,只不过是奴隶主阶级中一个统治集团跟另一个统治集团为了该不该改变统治方式而作的斗争,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改善了这个奴隶制国家的处境,使奴隶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可是受惠的仍然只是奴隶主阶级,根本没影响到当时广大奴隶阶级的命运。其次,他一生的成功,主要应该归之于他的恰巧处在罗马共和国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历史时代,一时风云际会,机缘凑合,让他不自觉地完成了历史要他完成的事业,这里,他的个人品质象坚毅、机智大胆、圆滑等等,在其中只起了极其有限的作用,因而过分吹捧凯撒是不恰当的。正象革命导师恩格斯说的那样:“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竭力诟责凯撒,说他镇压了民主运动,把他的取销行会组织、恢复意大利关税。减少发给贫民口粮分额等等,说成是背叛平民。这些责难往往是出于对罗马当时的所谓“平民”、“民主运动”等等名词作了过分现代化解释的结果。要对共和末年聚居在罗马的所谓平民、他们的构成、他们的政治作用和经济地位等等作一番分析,是一件比较复杂的工作,而且也不是这里该做的工作,但至少可以肯定说,他们绝不是十八、九世纪的那种工业无产阶级。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第二版的序言中引用过的西斯蒙第的名言——“罗马的无产阶级依靠社会过活,现代社会则依靠无产阶级过活”——这就是关于他们的最中肯的结论。在公元前一两世纪中,他们在政治上从来没产生过一位自己的代表,也从来没提出过自己的一套政治纲领,他们一直是形形色色政治活动家手中播弄的工具。正跟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做现代无产阶级一样,我们也绝不可以把凯撒看做是路易·拿破仑甚或梯也尔一流人物。凯撒在这里,只是不多不少地做了当时其他活动家做过的事情,可以责备他的至多是他起初利用了他们、后来又离开了他们而已。而离开他们、甚或损害到他们,则是.当时不问那个民主派活动家一旦当权之后,势必难免的事情。特别是凯撒,只要从前面简单地举出来的他所致力的工作来看,就可以知道这是他这些工作的必然结果。首都的游民阶层久已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要减轻对行省的搜括、减少罗马这个城市的特权,就不得不采取一些对这些游民不利的措施,象发放给公民的免费口粮,被凯撒从三十二万份一下子降到十五万份,把这一过去一向认为是公民应享的特权严加限制,变成真正的社会救济,就是一个例子。而且建立了强有力的个人统治之后,公民大会连作为橡皮图章的作用都失去了,游民阶层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就宣告结束,用不着再竭尽国库所有去讨好他们,这正是合乎逻辑的发展,也是从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必然结果。凯撒一生的所作所为可议的地方虽然很多,恰恰不在这一方面

爱尔兰诗人。

威廉·巴特勒·叶芝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

叶芝早年的创作仍然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曙光》便属于这种风格。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

叶芝不仅仅是艾比剧院的决策者之一,也曾担任爱尔兰国会参议员一职。他十分重视自己的这些社会职务,是爱尔兰参议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奋者。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1934年,他和拉迪亚德·吉卜林共同获得古腾堡诗歌奖。

早年的生活和作品

叶芝出生于距离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不远的山迪蒙(Sandymount)。他的父亲约翰·巴特勒·叶芝是亚麻商人杰维斯·叶芝的后裔。这位商人卒于1712年,他的孙子本杰明娶了基尔岱尔郡的望族之女玛丽·巴特勒。约翰·叶芝结婚的时候正在学习法律,但是很快他便辍学,转而学习画肖像画。他的母亲(即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祖母)苏珊·玛丽·波雷克斯芬来自斯莱果郡(County Sligo)上一个盎格鲁-爱尔兰裔家族。诗人出生后不久,便迁至位于斯莱果的大家族中,他本人也一直认为是斯莱果郡孕育了自己真正的童年岁月。巴特勒-叶芝家族是一个非常具有艺术气息的家族。诗人的哥哥杰克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他的两个姐妹伊丽莎白和苏珊则均参加过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

为了诗人父亲的绘画事业,叶芝的家庭后迁至伦敦。起初,叶芝和他的兄弟姐妹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诗人的母亲由于非常思念故地斯莱果,经常给孩子们讲家乡的故事和民间传说。1877年,威廉·叶芝进入葛多芬小学(Godolphin),并在那里学习了四年。不过威廉似乎并不喜欢在葛多芬的这段经历,而且成绩也并不突出。由于经济上的困难,诗人全家于1880年底迁回了都柏林。起初住在市中心,其后搬到位于郊外的皓斯(Howth)。

在皓斯的时光是诗人重要的发展阶段。皓斯周围是丘陵和树林,相传有精灵出没。叶芝家雇了一个女仆,是一个渔人的妻子,她熟知各类乡野传奇,娓娓道来的神秘冒险全都收录在后来出版的《凯尔特黄昏》里。

1881年10月,诗人在都柏林的伊雷斯摩斯·史密斯中学(Erasmus Smith)继续他的学业。他父亲的画室就在这所学校附近,于是诗人经常在那里消磨时光,并结识了很多都柏林城的艺术家和作家。在这段时间里,叶芝大量阅读莎士比亚等英国作家的作品,并和那些比他年长许多的文学家、艺术家们讨论。他于1883年12月从这所中学毕业,其后他便开始了诗歌的创作。1885年,叶芝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诗作,以及一篇题为《赛缪尔·费格森爵士的诗》的散文。从1884年到1886年,他就读于位于基尔岱尔大街的大都会艺术学校(Metropolitan School of Art),也就是如今爱尔兰国家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前身。

年轻的诗人

在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之前,叶芝便已经尝试将诗歌和宗教观念、情感结合起来。后来,他在描述自己童年生活的时候曾说过“……我认为……如果是一种强大且悲天悯人的精神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宿命,那么我们便可以通过那些融合了人的心灵对这个世界的欲望的词句来更好的理解这种宿命。”

叶芝早年的诗作通常从爱尔兰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取材,其语言风格则受到拉斐尔前派散文的影响。这一时期,雪莱的诗对叶芝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后来的一篇关于雪莱的文章中叶芝写道:“我重读了《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世界上的所有伟大著作之中,它在我心里的地位比我预想得还要高得多。”

叶芝早期还受到彼时爱尔兰著名的芬尼亚组织(Fenian)领袖约翰·奥里亚雷的影响。诗人晚年曾说,奥里亚雷是他所见最“风流倜傥的老人”,“从奥里亚雷的谈话以及他借我或送我的爱尔兰书籍中,成就了我一生的志业。”在奥里亚雷的介绍下,叶芝认识了道格拉斯·海德和约翰·泰勒。前者于1893年成立盖尔语联盟(Gaelic League),致力于保存并增加爱尔兰语言的使用。

叶芝的第一首重要诗作是《雕塑的岛屿》,是一首模仿埃德蒙·斯宾塞诗作的梦幻般的作品。这首诗发表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其后没有再版。叶芝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作品是一本小册子《摩沙达:戏剧化的诗》。这篇文章也同样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发表过,而且只是由他的父亲出资印刷了100册。此后,他完成了叙事长诗《乌辛之浪迹》(The Wanderings of Oisin),并在1889年出版了诗集《乌辛之浪迹及其他诗作》。这是即使在叶芝风格成熟之后也仍未否定过的第一部作品,取材于爱尔兰古代勇士的传说和神话故事。为完成这首诗,诗人花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其风格清晰的体现出费格森和拉斐尔前派对诗人的影响。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叶芝以后诗作的主题风格:追求冥思的生活抑或追求行动的生活。这本诗集的前八首抒情诗和歌谣的主题,是源自叶芝少年时代对印度人及阿尔卡迪亚世外桃源的想象——神祗与女神、王子与公主、殿堂、孔雀与神秘的莲花等等。诗歌中流露出明显的浪漫主义和拉斐尔前派的痕迹。在《乌辛之浪迹》之后,叶芝再未创作过长诗。他的其他早期作品多半是以爱情或神秘事物为主题的抒情诗。随着叶芝的作品读者群的不断扩大,他结识了当时爱尔兰和英国的很多著名文学家,包括萧伯纳和王尔德。

叶芝的家庭于1887年重新搬回伦敦。1890年,叶芝和欧那斯特·莱斯(Ernest Rhys)共同创建了“诗人会社”(Rhymer’s Club)。这是一个由一群志同道合的诗人们组成的文学团体,成员们定期集会并于1892年和1894年分别出版过自己的诗选。叶芝的早期作品还包括诗集《诗集》、《神秘的玫瑰》和《苇间风》。事实上,“诗人会社”的文学成就并不高,叶芝几乎是唯一取得了显著成就的诗人。

昴德·冈昂、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和艾比剧院

1889年,叶芝结识了昴德·冈昂**。她是一位热衷于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女性。冈昂**非常仰慕叶芝早年诗作《雕塑的岛屿》,并且主动和叶芝结识。叶芝深深的迷恋上了这位**,而这个女人也极大的影响了叶芝以后的创作和生活。经过两年的密切交往后,叶芝向冈昂**求婚,却遭到拒绝。其后,他又共计向她求婚三次,分别是再1889年、1900年和1901年,均遭到了拒绝。尽管如此,叶芝对冈昂**仍然魂牵梦萦,并以她为原型创作了剧本《凯丝琳女伯爵》。在剧中,凯丝琳将灵魂卖给了魔鬼,好让她的同胞免于饥荒,最后上了天堂。此剧直到1899年才得以上演,引发了宗教及政治上的诸多争议。终于,在1903年,冈**嫁给了爱尔兰民族运动政治家约翰·麦克布莱德。在这一年,叶芝动身去美国进行了一场漫长的巡回演讲。这段时期他和奥莉薇亚·莎士比亚有过短暂的恋情。他们在1896年结识,却在一年之后分手。

也正是在1896年,叶芝结识了奥古斯塔·格雷戈里夫人,介绍人是他们共同的朋友爱德华·马丁。格雷戈里夫人鼓励叶芝投身民族主义运动,并进行戏剧的创作。尽管叶芝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但显然他的创作具有清晰而独特的爱尔兰风格。这种风格在叶芝与爱尔兰年轻一代的作家的交往中得到强化。叶芝和格雷戈里夫人、马丁以及一些其他爱尔兰作家共同发起了著名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或称“凯尔特文艺复兴运动”)。

除了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外,学院派的翻译家们对古代传奇故事、盖尔语诗歌以及近代的盖尔语民歌的翻译和发掘工作也对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代表人物是后来成为爱尔兰总统的道格拉斯·海德,他编纂的《康诺特省的情歌》倍受推崇。

这场运动最不朽的成就之一便是艾比剧院的成立。1889年,叶芝、格雷戈里夫人、马丁和乔治·摩尔创立的“爱尔兰文学剧场”(Irish Literary Theatre)。这个团体仅仅存在了两年,而且并不成功。在两位拥有丰富戏剧创作经验的爱尔兰兄弟威廉·费依和弗兰克·费依以及叶芝不计报酬的秘书安妮·伊丽莎白·弗莱德里卡·霍尔尼曼(一位曾经于1894年参与过萧伯纳《武器与人》在伦敦首演的富有的英国女人)的鼎力协助下,这个团体成功打造了一个崭新的爱尔兰国家戏剧界。在著名剧作家约翰·米林顿·辛参与进来以后,这个团体甚至在都柏林靠戏剧演出赚到了不少钱,并于1904年12月27日修建了艾比剧院。在剧院的开幕之夜,叶芝的两部剧作隆重上映。从此以后一直到去世,叶芝的创作生涯始终和艾比剧院相关。他不仅仅是剧院的董事会成员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高产的剧作家。

在1902年,叶芝资助建立了丹·埃默出版社,用以出版文艺复兴运动相关的作家作品。这个出版社在1904年更名为库拉出版社。出版社存在至1946年,一直由叶芝的两个姐妹经营,总共出版了70本著作,其中的48本是叶芝自己写的。1917年的夏天叶芝和当年的冈**重逢,并且向她的养女求婚,但是遭到了拒绝。九月份,他改向一位英国女人乔治·海德里斯求婚,她答应了。两人在当年的10月20日结婚。不久,叶芝买下了位于库尔公园附近的巴列利塔,并很快将其更名为“图尔巴列利塔”。叶芝余生中的大部分夏季都是在这里度过的。1919年2月24日,叶芝的长女安·叶芝在都柏林出生。安继承了母亲的智慧、宁静与友善,以及父亲不凡的艺术天赋,后来成为一位画家。

神秘主义的影响

叶芝一生都对神秘主义和唯灵论有浓厚的兴趣。1885年,叶芝和一些朋友创立了“都柏林秘术兄弟会”(Dublin Hermetic Order)。这个组织在6月16日召开了第一次集会,叶芝是领袖。同年,都柏林的神智学会馆在通灵法师婆罗门·摩西尼·莎特里的组织下正式开放,叶芝于次年参加了他的第一次降神会。后来,叶芝沉溺于神秘主义和通灵术之中不能自拔。1900年,他甚至成为“金黎明秘术兄弟会”的领袖。他于1890年参加了这个组织。在结婚以后,叶芝夫妇曾经尝试过风靡一时的无意识写作。

叶芝的神秘主义倾向在他的名诗《丽达与天鹅》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首短诗从希腊神话中取材,讲述得是宙斯幻化成天鹅与美女丽达结合并生下两个女儿的故事(一是著名的海伦,引发了特洛伊战争;一是克吕泰涅斯特拉,希腊军队统率阿迦门农的妻子)。这一母题在西方文学艺术作品中曾反复出现。关于叶芝创作这首名作的初衷,西方评论界曾有过各种不同的诠释和解读,有的认为是“历史变化的根源在于性爱和战争”,有的则认为是“历史是人类的创造力和破坏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西方主流的文学史将《丽达与天鹅》作为象征主义诗歌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叶芝的神秘主义思想形成过程里,凯瑟琳·泰楠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泰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叶芝早年和她过从甚密。正是在泰楠的影响下,叶芝频繁的参加各类神秘主义组织的活动。泰楠一生都很仰慕叶芝的才华,而叶芝却在后来逐渐疏远了她。

叶芝的神秘主义倾向受印度宗教的影响很显著,他晚年甚至亲自将印度教《奥义书》译成英文。通灵学说和超自然的冥思则成为叶芝晚期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一些批评家曾抨击叶芝诗作中的神秘主义倾向,认为其缺乏严谨和可信度。W·H·奥登就曾尖锐的批评晚年的叶芝为“一个被关于巫术和印度的胡言乱语侵占了大脑的可叹的成年人的展览品”。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叶芝写出了他一生中很多最不朽的作品。若想理解叶芝晚年诗作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他于1925年出版的《灵视》一书的神秘主义思维体系。今天,人们通过阅读这本书来理解叶芝后期的诗作,却不把它当作一本宗教或哲学的著作。

向现代主义的转变

1913年,叶芝在伦敦结识了年轻的美国诗人伊兹拉·庞德。事实上,庞德来伦敦有一部分便是为了结识这位比他年纪稍长的诗人。庞德认为叶芝是“唯一一位值得认真研究的诗人”。从1913年到1916年,每年冬天叶芝和庞德都在亚士顿森林(Ashdown Forest)的一个乡间别墅中度过。这段时间里庞德担任叶芝名义上的助手。然而当庞德未经叶芝的允许擅自修改了他的一些诗作,并将其公开发表在《诗》杂志上后,两位诗人的关系便开始恶化了。庞德对叶芝诗作的修改主要体现出他对维多利亚式的诗歌韵律的憎恶。然而很快两位诗人都开始怀念双方共事、互相学习的日子。尤其是庞德从欧内斯特·费诺罗萨的寡妇处学到的关于日本能乐的知识为叶芝即将创作的贵族风格的剧作提供了灵感。叶芝创作的第一部模仿了日本能乐的剧作是《鹰之井畔》。他于1916年1月将这部作品的第一稿献给庞德。

叶芝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用英文写作的诗人之一。然而,不同于大多数现代主义诗人在自由体诗领域不断做出尝试,叶芝是传统诗歌形式的大师。现代主义对叶芝诗作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逐渐放弃早期作品中传统诗歌样式的写作,语言风格也越来越冷峻,直接切入主题。这种风格上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他的中期创作中,包括作品集《七片树林》、《责任》和《绿盔》

1923年叶芝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他在两年之后发表了一首短诗《瑞典之丰饶》,以表达感激之情。1925年,叶芝出版了一本呕心沥血的散文作品《灵视》,其中他推举柏拉图、布列塔诺以及几位现代哲学家的观点来证实自己的占星学、神秘主义及历史理论。

政治生涯

叶芝通过庞德结识了很多年轻的现代主义者,这使得他中期的诗作已经远离了早期的《凯尔特曙光》时的风格。他对政治的关注也已经不再局限于文艺复兴运动早期他所醉心的文化政治领域。在叶芝早期的作品中,他灵魂深处的贵族立场体现无余。他将爱尔兰平民的生活理想化,并且有意忽视这个阶层贫穷孱弱的现实。然而一场由城市中的下层天主教徒发起的革命运动迫使叶芝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创作姿态。

叶芝新的政治倾向在《1913年9月》这首诗中得到了体现。这首诗抨击由詹姆斯·拉尔金领导的著名的1913年都柏林大罢工。在《1916年复活节》中,诗人反复吟诵:“一切都已改变/彻底改变/一种恐怖的美却已诞生”。叶芝终于意识到复活节起义的领袖们的价值就在于他们卑微的出身和贫困的生活。

整个1920年代和1930年代初期,叶芝无可避免的受到他的国家以及整个世界动荡局势的影响。1922年,叶芝进入爱尔兰参议院。在他的参议员生涯中,叶芝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曾担任货币委员会的主席。正是这一机构设计了爱尔兰独立之后的第一批货币。在1925年,他热心的倡导离婚的合法化。1927年,叶芝在他的诗作《在学童中间》里如此描述作为一名公众人物的自己:“一位花甲之年的微笑的名人”。1928年,由于健康问题,叶芝从参议院退休。

叶芝的贵族阶级立场以及他和庞德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这位诗人和墨索里尼相当接近。他曾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对这位法西斯独裁者的仰慕。他甚至写过一些歌颂法西斯主义的赞歌,尽管这些作品从未发表过。然而当巴布罗·聂鲁达于1937年邀请他到马德里时,叶芝在回信中表明他支持西班牙革命,反对法西斯主义。叶芝的政治倾向非常暧昧。他不支持民主派,在晚年却也有意疏远纳粹和法西斯主义。然而纵观叶芝的一生,他从未真正接受或赞同过民主政治。同时,他深受所谓“优生运动”的影响。

晚年的生活和创作

进入晚年后,叶芝逐渐不再如中年时一样直接触及和政治相关的题材,而是开始以一种更加个人化的风格写作。他开始为自己的家人儿女写诗,有的时候则描绘自己关于时间流逝、逐渐衰老的经历和心绪。收录在他最后一部诗集中的作品《马戏团动物的大逃亡》生动的表现了他晚期作品的灵感来源:“既然我的阶梯已经消失/ 我必须平躺在那些阶梯攀升的起点”。 1929年之后,叶芝搬离了图尔巴列利塔。尽管诗人一生中的很多回忆都在爱尔兰国土之外,他还是于1932年在都柏林的近郊租了一间房子。晚年的叶芝非常高产,出版了许多诗集、戏剧和散文,许多著名的诗作都是在晚年写成的,包括一生的颠峰之作《驶向拜占庭》。这首代表性的诗作体现了叶芝对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明的向往。1938年,叶芝最后一次来到艾比剧院,观赏他的剧作《炼狱》的首映式。同年,他出版了《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自传》。

晚年的叶芝百病缠身,在妻子的陪伴下到法国休养。然而最终还是于1939年1月28日在法国曼顿(Menton)的“快乐假日旅馆”逝世。他的最后一首诗作是以亚瑟王传说为主题的《黑塔》。逝世之后,叶芝起初被埋葬在罗克布罗恩(Roquebrune)。1948年9月,人们依照诗人的遗愿,将他的遗体移至他的故乡斯莱果郡。他的坟墓后来成了斯莱果郡的一处引人注目的景点。他的墓志铭是诗人晚年作品《班磅礴山麓下》的最后一句:“投出冷眼/ 看生,看死/ 骑士,策马向前!”叶芝生前曾说斯莱果是一生当中对他影响最深远的地方,所以他的雕塑和纪念馆也将地址选在这里。

叶芝的主要作品

1886年 — 《摩沙达 》

1888年 — 《爱尔兰乡村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集》

1889年 — 《乌辛之浪迹及其他诗作》

1891年 — 《经典爱尔兰故事》

1892年 — 《凯丝琳女伯爵及其他传说和抒情诗》

1893年 —《凯尔特曙光》

1894年 —《心灵的欲望之田》

1895年 — 《诗集》

1897年 — 《神秘的玫瑰》

1899年 — 《苇间风 》

1903年 —《善恶之观念》

1903年 — 《七重林中》

1907年 — 《发现 》

1910年 — 《绿盔及其他诗作 》

1913年 — 《挫折的诗歌》

1914年 — 《责任 》

1916年 — 《青春岁月的幻想曲》

1917年 — 《库利的野天鹅 》

1918年 — 《宁静的月色中 》

1921年 — 《迈可·罗拔兹与舞者》

1921年 — 《四年》

1924年 — 《猫和月光》

1925年 — 《灵视》

1926年 — 《疏远》

1926年 — 《自传》

1927年 — 《十月的爆发》

1928年 — 《塔楼》

1933年 — 《回梯与其他诗作》

1934年 — 《剧作选集》

1935年 — 《三月的满月》

1938年 — 《新诗》

1939年 — 《最后的诗及两部剧作》(死后出版)

1939年 — 《气锅中》(死后出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49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