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胤礽被废除后,康熙要求文武百官推选新太子,上书房三大元老重臣佟国维、马齐都支持八爷,为何张廷玉支持废太子胤礽,而四阿哥胤禛有争位的想法,却也要推举废太子胤礽呢?
(此文只说剧,不说史!)
读懂帝王心术的高手
在《雍正王朝》中,“九王夺嫡”实际上只分为两派:太子党和八王党,老四胤禛和老十三阿哥是太子一党,而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是一党,而当时朝中呼声最高的是八爷一党。
而上书房元老重臣佟国维、马齐都联合百官,上书保举老八,而只有张廷玉一人猜准了康熙的心思,他独自上了一封密折,他保举废太子胤礽。康熙此时虽然对胤礽失去了信任,但废太子胤礽暂时还不能倒下,康熙此时要求大臣们推选太子,其实就是试探一下朝臣风向,所谓公选新太子,只是抛出的一个诱饵,试探各方势力的态度,并没有真打算废掉太子。
而读懂康熙这一心态的除了张廷玉以外,还有一个帝王心术高手,那就是邬思道。所以他提前写好了推荐胤礽复位太子的奏折,让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各自抄写了一份,让他们仍然推举废太子胤礽。
邬思道此招可谓一箭三雕,是高手中的高手。他给老四讲了一个老爷子分家产的故事,大意是有一个老爷子,年龄大了要把家产分给儿子,但是家产只有一分,儿子众多,谁都想要,老爷子左右为难,儿子们争得你死我活,然而家产最终却落到了一个从未争夺家产,只是默默做事的儿子手中。他这个“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其用意非常明显。而老四明显也听懂了他这个愿意的内涵。
推举废太子胤礽的目的
第一:当时朝廷分为太子派和八王派,二者形成鼎立之势,而此时太子一旦被废了,那太子党的势力必然就会被瓦解,那就再没有谁能制衡八爷党了,这种结果对朝局不利,同时也对四爷不利,所以太子暂时不能倒,康熙和老四此时都需要太子。
第二:老四和老十三从小都受太子照顾,而且一开始站队也是很明确的,此时推举废太子既能表明他们的忠心,又能施恩于太子,同时还能给康熙留下一个顾及兄弟情分的美名,而且太子与妃子私通是重罪,根本不可能再被重用。
第三:此时的老四势力远不及老八和太子,与其贸然去争,不如退而求其次,在局面对太子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仍然推举废太子胤礽,必定会讨得康熙的欢心,留下一个忠君为国的好印象,毕竟最后立谁为太子还是康熙说了算,一旦康熙认为胤禛是合适的继承人,那么这个“不争”未必就争不到。
事实证明,邬思道的判断是正确的,在胤禛和胤祥推举废太子胤礽后,康熙对此一连说出了三个“好”字,并表示“朕心甚慰,甚慰朕心”,可见邬思道果然老道。
康熙复位胤礽的目的
胤礽当了38年的太子,背后势力盘根错节,为了维系朝廷的稳定,所以从大局出发,康熙与老四在此观点上是一致的,而张廷玉也正是猜中了康熙的这一心思,所以他才上奏推荐胤礽。
当第二次胤礽被废时,站出来说话的却只有他的师父王掞,而满朝文武都沉默了,这就说明朝臣们第一次推胤礽复位就是演戏。
老四表面上是推荐胤礽复位,而实际上他推荐的是他自己。他的手法隐,不收党羽、不结交大臣,对自己母亲家亲戚冷淡,与兄弟间关系稀松,这一切假象都让康熙对这个才华出众,而又不争不抢、默默做事的儿子另眼相看。
康熙废太子后,大阿哥首先跳出来,在康熙面前表达了自己想当储君的意思,他要替康熙把太子整死,康熙虽然废了太子,但太子是他和最亲爱的皇后赫舍里氏的爱情结晶,为了培养太子他付出了很大心血,他和太子的父子情分还是很深的。大阿哥的话很伤康熙,兄弟之间怎么可以这么无情无意。
伤心的康熙还发现,不光大阿哥,其他阿哥也明争暗斗,争起储位来。这是康熙没料到的。
康熙还不算老,身体也很好,原本想,废了太子,省得他闹腾,自己好安安心心当几年皇帝。至于让谁当储君他根本没想。
皇子们争储位让康熙心力交瘁,他后悔了,后悔当初草率废了太子。于是产生复立太子的想法。
康熙废了太子,现在又要复立太子,出尔反尔,这哪是皇帝该做的。皇帝应该说一不二,吐口吐沫是颗钉。这行为有损皇帝形象。
再者,皇帝是不能错的,废太子说明太子有错,现在人还是那个人,又回来当太子,说明什么?说明康熙废太子的做法错了。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和面子,复立太子之事是不便由康熙说出来的。于是康熙把他最信任的大臣李光地叫来,侧面透漏了复立太子的想法。康熙的意思是让李光地私下里向大臣们透漏皇帝有复立太子的意思。康熙认为大臣们知道了他的意思,都会按照他的意图行事,这样复立太子就没问题了。
过了一段时间,康熙觉得李光地应该把他的意思透漏得差不多了,于是开启了公推太子行动。
可是,李光地并没有把康熙的意思透漏出去,不是李光地没听出康熙的意思,而是李光地对复立太子不认可。李光地做过太子的老师,非常了解太子,他觉得这个太子不是当皇帝的好苗子。
当然,为了防止万一,康熙还做了另一手准备。行动之初,他说,公推太子,大阿哥胤禔除外,大学士马奇不须参加。马奇是支持八阿哥的带头人,康熙不让马奇参会,意思是通过掐掉马奇,排除八阿哥胤禩。当时最有竞争力的就是大阿哥和八阿哥,把这两个人去掉,废太子就自然显露出来。到这时,康熙觉得复立太子,万无一失。
大臣们不知道康熙想复立太子,只知道康熙要公推太子。公推太子那天,马奇装作不知道照样来到会场,而且在手心里写个八字,挨个给人看,相当于公开为八阿哥拉票,结果八阿哥全票被推举为太子。
当康熙看到推举结果时,先是吃惊,后是气愤,当即宣布,投票结果无效,重新投!
大臣们觉得,感情这皇帝说话也不算数啊!没办法,人家是皇帝。
康熙本来要维护自己的面子,但最终失了面子。至于公推太子是荒唐还是阴谋,您来判断。
因为太子结党营私。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康熙皇帝带着八个儿子围猎,为的是教育儿子们不要忘了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可惜还没等到地方,去接受教育的十八阿哥胤衸就突发疾病死在了路上。
在普通之家,有兄弟病逝,当哥哥的必定心痛不已。可在帝王之家,有同辈的阿哥去世,兄弟们不偷着乐就不错了。这让标榜以仁孝治理天下的康熙痛心不已,尤其是胤礽,面对这样的变故,丝毫看不到一丝伤心。康熙对胤礽的冷漠举动十分不满,顺带着把随行的众阿哥们大骂一顿。
这位服了四十多年的皇帝预备役的皇太子,越当心里越没底,所以他总想知道康熙在想什么,以后会有什么举动。于是他用了一个最笨的法子——在夜幕降临后去康熙帝的寝帐外窥视康熙!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给索额图安了个罪名,交宗人府查办了。查办索额图的时候,康熙曾说:“朕若不先发,尔必先之。”可见康熙当时是多么担心索额图和太子等人会逼宫甚至谋反。
这位皇太子情商也不太高,康熙把索额图都办了,还不老实点?于是就出现了上面说的“窥视门”。结果康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位大清朝的第一位太子爷就这么被废了。
扩展资料: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日,康熙皇帝在木兰围场当众宣布废黜当了33年皇太子的胤礽。罪名有十项之多。
其中“欺侮荼毒大臣、侵扰百姓、攘夺外藩进贡马匹、勾结党羽、干预国事”等,属朝政范围,而当不到八岁的幼弟十八阿哥身患疾病,难以痊愈之时,冷血无情,暗中窥伺父亲起居,意图不良,则属于亲情范围。
年老的康熙帝(时年55岁),面临将丧幼子之痛,对太子不顾手足之情,不知安慰老父,反而每天晚上偷偷走近自己住地,屏住呼吸向内张望的行为,相当反感。这位老皇帝昼夜不得安宁,总是担心“未卜今日被鸩(下毒),明日被害”。
康熙帝对胤礽政治上的不满,与父子关系的龃龉彼此交织,儿子犯下的错误在皇权的放大镜中变得巨细无遗,曾经乖巧、稚嫩、单纯的儿子变得阴狠可怕。康熙帝甚至暴怒地指责胤礽“生而克母,此等之人,古称不孝”,把陈年往事翻出来算总账。既然子不孝,则父难慈。
十八阿哥刚刚病亡,胤礽立刻被废,遭勒令幽禁在紫禁城西华门内咸安宫。
尽管康熙帝与胤礽的父子亲情趋淡,但也有偶尔被唤醒的时候。冷静下来的康熙帝,一度怀疑胤礽的反常表现,是受了神鬼诅咒得病之故。等他经过救治疗养,看上去似已痊愈,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九日,又宣布复立为皇太子。
不过,三年半后,即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胤礽再次被废,理由是“狂疾未除,是非不辨,秉性凶残,暴戾僭越”。这回废太子之后,康熙帝决意不再立储。康熙晚年的皇位继承,自此成为悬案,以至于生出后来许多风波。
中新网—揭秘康熙为何两度废掉太子胤礽:源于结党营私
人民网—皇权无真心? 康熙朝“废太子”往事
电视剧《雍正王朝》开播已经整整21年,时至今日,依然经久不衰、好评如潮。这部经历市场多年考验的经典之作,不论是剧情设计、人物演绎还是对于细节方面的把控,都堪称清宫剧中的巅峰。
在真正的历史上,关于雍正继位之谜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而在《雍正王朝》中,对于老四胤禛继承皇位的过程,也可以用跌宕起伏、惊险刺激来形容。既然康熙属意老四胤禛继承皇位,那么康熙有没有提前做好安排呢?
太子被废后,康熙钟意的皇位继承人是谁?太子胤礽两岁被康熙册立为皇太子,归功于其嫡子身份以及康熙对于赫舍里皇后的深厚情感,可以说胤礽是占据了伦理和情感优势。但胤礽却作茧自缚,一步步走向被废的深渊。
一废太子后,康熙宣布举荐新太子。表面上来看,胤礽被废,推举新太子顺理成章。但不要忘了,太子“调兵逼宫”那晚,在张廷玉的提醒下,康熙已经知道太子的调兵手谕是假的。换句话说,太子胤礽是被冤枉的,有人布局陷害太子。而这个布局之人显然是一个觊觎太子之位的皇子。对于康熙来说,查出这个幕后布局之人显然是当务之急。毕竟,此人可以伪造太子调兵手谕逼宫陷害太子,保不齐哪天也会用同样的手段对付康熙。既然康熙真正的目的是想要查出这个幕后之人,那么举荐新太子的真正目的不言而喻。
最终,老八胤禩被满朝文武公推,成为举荐新太子的最大“赢家”。然而,康熙却直接宣布自己支持废太子胤礽。很明显,康熙这次举荐新太子是一出“闹剧”,是康熙的一个布局,而老八胤禩不幸成为了“炮灰”,成了康熙心中那个布局陷害太子之人。那么,康熙支持废太子,是不是表明他仍然钟意胤礽呢?
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康熙知道调兵包围行宫之事并非出自太子之手,但康熙对于胤礽的不满可谓“积怨已久”,心中早已有了另择继承人的打算。举荐新太子呈现“一边倒”,让康熙看到了“八爷党”在朝中的恐怖能量。在不能选择老八胤禩为新太子的前提下,不论选择其他哪位皇子为新太子,都有可能引起朝局震荡。康熙选择让胤礽复位实属无奈之举,是当时康熙唯一可做的选择。
在这次举荐新太子过程中,让康熙内心满意的皇子只有老四和老十三。他们两人在邬思道的“指点分析”下,洞悉了康熙此次布局的真实目的并非真心想要立新太子,那么不论举荐哪位皇子都将站到康熙对立面,唯有举荐废太子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因为这两人身上“太子党”的标签,在外界看来,他们举荐废太子是合情合理的。
老十四主动跳出暴露“野心”,康熙顺水推舟“扶持”老十四随着佟国维被摘掉顶戴花翎,宣告了八爷党这次举荐新太子彻底失败。但有一个人却心有不甘,主动跳了出来,这个人便是老十四。老十四先是借老九、老十跟老十三打口水仗的契机,主动找上老十三干了一架,展现自己个人武艺的同时,还不忘“炫耀”一番自己领兵打仗的能力。待康熙下令锁拿老八后,老十四又十分“仗义”的帮老八说话,甚至不惜跟康熙打擂台,在康熙面前狠狠“秀”了一把兄弟情深。老十四凭借着强行给自己的“加戏”,成功进入了康熙的“视线”。
经过这次举荐新太子事件后,老八胤禩彻底失去了康熙的圣心。而老十四顶撞康熙非但没有受到责罚,反而得到了兼管兵部的重要差事。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康熙“突然”晋封德妃为皇贵妃,向外传达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老十四得到了康熙的重用和重视。
在满朝文武看来,老八虽然“夺嫡”失败,但老十四的“横空出世”让八爷党依旧保留着希望。那么,康熙真的钟意老十四吗?其实,这是康熙为了安抚和分化八爷党的手段罢了。老八胤禩争夺太子之位失败,康熙却扶持老十四为八爷党“新领袖”,给予兵部的重任。一方面是让夺嫡失败的八爷党有个安慰和希望,另一方面就是要内部分化强大的八爷党势力。
老十四的主动跳出,表明他也有着夺嫡的野心,不甘心就此失败,这也让康熙抓到了分化八爷党的机会。
康熙封老十四为大将军王,老四成为最大受益者康熙五十六年,西北战事传来传尔丹兵败,朝廷六万大军全军覆没的噩耗。年老的康熙无力御驾亲征,决心派遣一位皇子代替他率领十万大军征讨。大将军王这个头衔也被公认为是皇位继承人的另一种称呼。对于这种传言,康熙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这也是康熙想要看到的局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考察和保护好他真正钟意的继承人。
按照邬思道的分析,传尔丹之所以兵败根本原因在于八爷党想要争夺带兵之权。兵部屡次督促传尔丹,后方补给又跟不上,逼迫传尔丹主动决战,最终导致兵败。西北战事失败,朝廷六万大军全军覆没都是八爷党在背后操控的结果。
康熙在得知传尔丹兵败后,只传唤了老四和老十四,这也是康熙有意安排的。一方面,战争除了军事打仗外,最重要的就是后勤粮草的供给。传尔丹兵败,兵部和户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传尔丹兵败的根本原因康熙也已经了然于胸。老四兼管户部,老十四兼管兵部,召唤这两人也是无可厚非。另一方面,康熙已经“扶持”老十四为八爷党新的代言人,老十四就代表了八爷党。而此时太子已经二次被废,老十三也已经被圈禁,曾经的太子党也只剩下老四一人,召唤老四于情于理。
果然,老八等人对老十四的猜忌心更重,让老十四不惜歃血为盟,以明心志。这说明,康熙分化八爷党的策略成功了。太子二次被废后,八爷党的竞争对手只剩下老四一个。而康熙重用老十四就是为了给老八树立一个新的竞争对手。
在举荐大将军王时,明知老八已经失去圣心,老十四备受恩宠的情况下,老九老十等人推举的还是老八。一方面说明老八心口不一,嘴上说自己失去圣心,但内心依然心存夺嫡之心。另一方面,老十四已然被八爷党孤立,为八爷党所猜忌。
相反的,作为直接竞争对手的老四却举荐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一来,在老十三被圈禁的情况下,众皇子中唯有老十四最擅长领兵作战,最有可能凯旋。老四举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可以说是为国为民为朝廷,以国家利益为重,更是体现了人君的气宇。二来,只有举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西北战事才不会受到掣肘,才有打胜仗的可能,这也是八爷党想要的结果。
对于大将军王的人选,康熙心中早就选好了,这个人就是老十四,而且只能是老十四。康熙故意让众人举荐,就是对众皇子的考察,或者说是对老四的一个测试。
而老四通过与老十四的交易,成功把年羹尧推到了陕甘总督的位置上。老四不但“敲打”了年羹尧,还把秋月纳为侧福晋,牢牢将年羹尧掌控在手中。这样一来,老十四虽然在前方统帅十万大军,但实际上受到老四的遏制。老十四这个大将军王看似风光无限,其实真正掌控局势的人却是老四。
康熙为何在二废太子后不再册立储君?就是害怕新太子会重蹈废太子的覆辙,成为众矢之的。而康熙封老十四为大将军王,成功将满朝文武以及八爷党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老十四身上,从而保护了康熙真正钟意的继承人老四。之后康熙68岁寿诞时发生的“毙鹰事件”,就是八爷党内部彻底分裂的最好证明。
可以说,从康熙册封老十四为大将军王开始,就已经在为老四胤禛继位做准备和铺路了。康熙圈禁了老四这边的唯一能够独当一面的老十三,就是为了磨练老十三,使得他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助老四。反观老八这边,“毒蛇”老九只会一些上不得台面的阴谋诡计,“草包”老十更是打酱油的存在,唯一可以独当一面的老十四也被康熙派到了西北,同时也分化了八爷党内部。康熙这样的安排也为后面老四顺利继位上了一道保险。
我是月关略萌,以上是我的原创文章。本文以电视剧剧情出发,分析了康熙对于老四继位所做的一些安排。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感谢。
一废太子后,康熙以牺牲佟国维为代价,狠狠敲打八爷党。按说,经过康熙如此打击之后,老八胤禩应该知难而退,放弃夺嫡,做个闲散王爷,平安富贵一生,岂不是好?
为什么八爷胤禩始终没有放弃死不服输呢?难道因为他真也具备“许三多”精神?
要充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一废太子的时候,康熙启动推举新太子,到最终议举结果被康熙否决的这个过程,到底是康熙的胜利还是“八爷党”的胜利。
从明面上看,似乎是康熙取得了胜利,但是只要细细一想,未必见得。
要知道,康熙在启动推举新太子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唯公议是从,绝无偏私。”在与佟国维一唱一和的时候,康熙摆明了结果不是议举新太子,而是想复立胤礽,打击八爷党。不管佟国维是否居中联络,康熙要复立太子的心意昭然若揭。
但是推举结果一边倒的情形让他难以接受,所以,康熙实质上是在耍赖。身为皇帝的康熙为什么要耍赖,因为他启动的这个推举政策并不是说的那么简单,这是要记入到史册的,更重要的是,这个议举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
什么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简单比喻就像西方国家的“国会”,主要议决国家重大事物,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从满清“八旗制度”演变而来,就是一定数量的诸王大臣坐在一起决定大事。但是到了康熙年间,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逐渐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皇权。这次康熙通过启动议政王大臣会议议决新太子这种形式也是逼得没有办法才实行的。
要知道,一旦议政王大臣会议议决形成结果之后,康熙除非有让人信服的理由,是不能变更结果的。换句话说,如果康熙从此不立遗诏,不另立继承人,或者没有合适理由说服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所有成员,那么这次推举结果八爷胤禩就会顺理成章的成为继承人。
因为康熙不喜欢老八,所以他要耍赖,他要否定老八,他要找到老八没有资格当继承人的铁证。但是,事与愿违,老八为人太好,支持他的人太多,康熙感到的只有压力。
这也成为老八胤禩始终不放弃夺嫡的最关键理由。下面,我们来看看议举新太子这场戏,到底是谁赢了。依我看,是八爷党赢了。为什么呢?
一是康熙的目的没有达到。康熙本来是想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复立太子胤礽,但是结果出乎人的意料,除了少数几个人举荐废太子之外,几乎一边倒的倒向了老八。所以,康熙实际上目的并没有达到,反而被议政王大臣会议所牵制,这不是他愿意看到的结果。
二是一边倒的情形,让八爷党的声望在中立派中起到了拉拢作用。在投票的过程中,实际上有一些人属于中立派,他们不过是像马齐一样走过场,但是结果一出,八爷党的声势显然对他们有所震动,从而坚定的倒向八爷党。史载李光地当时就处于中立派,经过这次投票,他打心眼儿里开始支持老八。
第三就是我前面所说,既然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实际上是给了老八胤禩将来继位的机会。要知道,康熙的这次议举,涉及到的推举人数多达上千人,堪称一次十分民主的选举,要不然,康熙也不会如此恼火。
一句话,这次议举实际上的意义远远大于你看到的结果,只要康熙死的时候没有留下明确的诏书,胤禩就有机会继位,这才是老八不愿服输的最根本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