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与阮籍等人提倡玄学,信奉道教,他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的领袖。他娶了曹操的孙女的女儿为妻,官拜中散大夫。因为得罪了钟会,遭到钟会诬陷,嵇康最终被司马昭处死。
嵇康简介 嵇康抚琴图嵇康的正确读音是jíkāng。
嵇康原本姓奚,祖辈为了躲避仇家隐名埋名,因而改姓为嵇。嵇康从小就十分聪明,博览群书,长大后偏爱道家著作。嵇康身材挺拔,容貌俊美,可他从不注重打扮,行为狂放不羁。后因娶了长乐亭主为妻,而获得郎中的官位,后来又被提拔到中散大夫。
嵇康十分注重养生修道,常常吃内丹修炼,独自弹琴吟诗,自娱自乐。嵇康讲求自然的生活方式,向往古人的隐士生活,不愿意做官,因而司马昭曾招嵇康为其幕僚,嵇康却四处躲避。朋友山涛举荐他出仕,他写下绝交书,坚决拒绝做官。
嵇康与钟会向来不和,嵇康无意间得罪司马昭,钟会趁机陷害嵇康,致使嵇康被司马昭处死。嵇康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嵇康文学成就主要是什么嵇康画像
嵇康一生留下了无数作品,他在音乐、书法、文学、养生等方面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成就。在音乐方面,嵇康写下了《琴赋》、《声无哀乐论》两部音乐理论作品,还作了《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在养生方面,嵇康著有《养生论》,是历史上第一本比较全面的养生著作;嵇康擅长书法,最精益的就是草书,他的字称得上是气势凌云。嵇康贡献最多的还是在文学方面,主要包括了诗歌与散文,其中嵇康所做的诗共存留下来五十多首。嵇康所著的《隋书・经籍志》已经遗失了一部分,至今只能找到十卷。
《广陵散》这首曲子乃一位老者所授予嵇康,此曲贸协的是勇士聂政刺杀韩国奸相侠累的故事。得到老人的指点,嵇康将这首古曲弹得极为出色,名闻全国。司马昭要嵇康做官(嵇康为“竹林七贤”之一)司马氏集团势力在当时很强大到处铲除异己,嵇康不从,便遭到迫害。于是历史上上演了一个千古流传的一幕:嵇康在刑场上弹奏一曲《广陵散》。嵇康仰天长叹“吾死不足惜,只恨《广陵散》要失传了。”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嵇康一死,《广陵散》就此绝矣!
所幸的是,嵇康死后《广陵散》仍然悄悄辗转与琴师们的手口之间,历经900余年后,又被一位有心的音乐家纪录在《神奇秘谱》一书中,成为今日得见的最长的古曲之一。
古曲虽在,可像嵇康那样以生命去拨动琴弦奏出的琴音却以绝响。
嵇康在反抗现实的表现上比阮籍激烈,诗歌成就却不如阮籍。他的诗歌首重表现一种清逸脱俗的境界。如《酒会诗》之一:
淡淡流水,沦胥而逝;凡凡柏舟,载浮载滞。微啸清风,鼓楫容裔。放濯投竿,优游卒岁。
不过他也有一些诗,如《答二郭》等明显地表现了愤世疾俗的感情,特别是因吕安事牵连入狱后所写的《幽愤诗》,叙述了他托好老庄不附流俗的志趣和耿直的性格,虽然也责备自己“惟此褊心,显明臧否”,以致“谤议沸腾”,但他并不肯改变素志,最后表示要“采薇山阿,散发岩曲”,仍然是以俊逸之辞表现他的硬骨头。诗风的“峻切”,于此可见。他的四言诗艺术成就高于五言。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一篇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和大胆的反抗思想的散文。文中说:“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他的“必不堪者七”,是表示蔑视虚伪礼教,“甚不可者二”更是公然对抗朝廷法制,所谓“每非汤武而薄周孔”,正是公开揭穿司马氏争夺政权的阴谋。也正因为这篇书信,司马氏终于杀害了他。这篇散文自始至终贯串着对司马氏腐朽统治的决绝态度。他把山涛荐他作官比做是“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擅腥”,极尽辛辣讽刺之能事。并表示如果司马氏要强迫他作官,他就会象野性难驯的麋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全文嘻笑怒骂,锋利洒脱,很能表现他峻急刚烈的性格。
回答者:我小AKI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8-27 20:48
两位乃魏晋“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都是那个时期的叛逆者和特立独行者。
阮籍常骑车狂奔,遇绝境则长啸悲哭,以排解心中郁郁不得志的郁闷;
嵇康则于深山中赤拳打铁,无视权贵,后遭人陷害,当他将被斩下高傲的头颅时,他奏响了《广陵散》,这是最悲壮的死亡,也是最震撼人心、最诗意的死亡。
两位虽然性格乖戾,但这是乱世造就的,他们的高傲不羁成就了魏晋风格。
魏晋有他们,是这个时代之幸。
嵇康(223-262)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至(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 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的朋友山涛(巨源),后来投靠司马氏 当了吏部尚书,曾劝他出去做官,他遂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决破礼法束缚。他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嵇康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其代表作。诗长于四言,风度清峻;《幽愤诗》、《赠秀才入军》较有名。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断言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而其目的则在于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述。
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睿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阮籍作品今存赋 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阮籍著作,《隋书�6�1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原集已佚。不过他的作品散失的并不多,以诗歌为例,《晋书�6�1阮籍传》说他“作《咏怀诗》八十余篇”,看来全部流传了下来。明代曾出现多种辑本,张溥辑《阮步兵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本名:嵇康
别称:嵇中散、嵇生、嵇公
字号:叔夜
时代:三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谯国铚县
出生时间:224年,一作223年
去世时间:263年,一作262年
职业: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主要作品:《嵇中散集》
主要成就: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开创玄学新风
信仰:道家
官职:中散大夫
地位:竹林七贤之一
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历史评价:
王戎: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山涛:①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②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
孙登: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
钟会: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嵇喜:家世儒学,少有俊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
王夫之: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
魏晋时期,有这么个团体。他们放浪形骇,不拘于礼数。高谈阔论,畅谈人生,对酒当歌,把酒言欢。他们个个才高八斗,“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这就是竹林七贤。
嵇康即是竹林七贤代表人物。
他幼时聪慧,博览群书。诗、书六艺样样精通。身姿卓越,相貌不凡,为中国十大美男之一。《晋书》上说他:“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他是官家子弟,家世显赫。但他无意做官。 他处的时代正是司马氏掌权,社会黑暗无比。司马氏所做所为卑鄙如此,世人皆敢怒而不敢言。嵇康追求自由,自不会应召入仕。司马氏数次应召他入仕,他皆不应。司马氏目的,不过为粉饰太平,掩人耳目罢了。世人心知肚明,司马氏如此之为,不过小人行径,令人作呕。
他谈玄学,尚老庄。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颇有些古代隐士意味。
他才高八斗,精音律,善书法,通绘画。
他对儒学充满批判,蔑视礼法礼教,追求自然洒脱。与酒同欢,与曲同绝。
自司马氏掌权,嵇康处境就岌岌可危。因他迎娶沛王曹林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得拜郎中,后任中散大夫。他的身份就成为曹魏宗亲,自然站在司马氏对立面。他三番两次拒绝司马氏的应召入仕,更加重司马氏对他的嫉恨与猜测。他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好友山涛,为护他安全,便荐他做官。他知道后怒不可遏,毅然写下与山涛的绝交书,表达自己决不出仕的决心。
最终他因自己朋友被陷害,便上书直言,因惹怒司马氏,被司马昭下令处死。
他为天下士子的偶像。行刑当天,三千学生到刑场为他求情,恳请朝廷赦免他,但无济于事。他从容赴死,绝无畏惧之色。他看了看天色,知道行刑时期还未到,便向兄长要了琴弹奏绝曲《广陵散》。 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从前袁孝尼跟我学习《广陵散》,我吝惜而不愿教他,现在此曲要失传了。之后便被杀。可叹!
一曲《广陵散》,从此再无君。
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东西,不是金钱的多少,也不是权力的互用,而是彼此的信任,它是无价的。
信任是沙漠里的一滴水;信任是冬天里的一缕阳光;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
人世间,因为有了信任,才感到彼此的踏实、幸福、和谐。
被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信任别人是一种认知,一种心境。
信任是言行合一的结果。浅薄的人喜欢听甜言蜜语,而信任别人,但往往经不住时间的考验,露出事情的本来面目。
成熟的人喜欢通过行为的判断,去信任一个人,往往经得起岁月的推敲、洗礼。
同为“竹林七贤”的嵇康与山涛,曾是一对铁哥们。后因山涛推荐嵇康做官,嵇康不愿做,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的文章,公开拒绝,并宣布与山涛绝交。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嵇康临刑处死前,将其儿子嵇绍托付终生的人,不是其亲戚,却是山涛。
时间证明,嵇康的确没有看错人,山涛不仅尽心尽力抚养、教育嵇绍,待其长大后,还积极推举其做官,让其成为一代忠臣。
人生百年,
真正属于你的东西终究不多,
金钱、权力均如过眼烟云,
唯有朋友间曾经结下的
真诚友谊、信任,
像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花,
永远绽放于你心中,
让你快乐每一天,
开心每一刻!
嵇康酒会诗
《酒会诗》是三国时期嵇康所著的五言诗,全诗写的是嵇康和竹林七贤游山玩水,坦荡的生活,诗的前半部分就写出山水的好风光,让人心旷神怡,可以看出诗人是在一个极其放松的心态下,有了这酒会的感慨。
嵇康《酒会诗》
“竹林七贤”是在魏晋更替的时期,他们大多仕途艰难,为了避免在朝廷做官惹上杀身之祸,开始为了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而找寻目标,他们有时作诗弹琴抒发对世道不公的感叹,有时登高远眺向自然倾吐自己远大的抱负。在大自然的洗礼后,他们获得了精神上的寄托了愉悦。
诗歌的前半部分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溢于言表的快乐。“乐哉”二字一出,就奠定了全文欢快的基调,一开始诗人就因为自己置身于大自然,远离官场感受到了莫大的乐趣,面对美妙的景色,诗人陶醉了。
花朵盛开的芳香馥郁,极目远眺的高台峙立,林木枝叶交错纵横,深池里鲤鱼欢快的嬉戏。此情此情都是自然为人们展示的自己神秘的一面,这样美不胜收的景色怎么能让作者不为之动容。
诗的下半段意境有明显转折,从写景转到抒情,感 彩也由原先的高兴陷入思考。想到这样美好的景色自己的好友阮侃不能销售到,不由得多了点淡淡的忧伤,但是嵇康在饮酒的同时,幻想出自己的友人就在身边,充分表达了诗人想要分享这份快乐的心情。
诗人因为欣赏到山水而产生的快乐之情的背后,流露出的是莫名的爱上,给整首诗蒙上一层暗淡的色彩,这是嵇康诗歌的一大特色,也是当时魏末时期诗人共同的感情。
嵇康简介嵇康是魏国末期人,嵇康的祖先本来姓奚,住在现在的浙江绍兴,但是他的祖父为了逃避仇家,迁到现在的安徽,而且改姓为嵇。
嵇康
嵇康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嵇康一直和母亲和哥哥生活在一起,一家人虽然少了顶梁柱的存在,但是嵇康的母亲含辛茹苦还是打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嵇康小时候就表现出高于常人的聪明才智,他喜欢看书,喜欢学习各种技艺。
嵇康曾经担任过中散大夫一职,这也是嵇康为数不多的为官生涯。他平日里喜欢连连丹药,空的时候也喜欢弹琴吟诗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嵇康十分推崇老子和庄子的言论,把两位当作做老师看待,他讲求养生之道,主张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曾经写过《养生论》来阐述自己的养生之道,他赞美古代隐士的生活追求他向往那样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意被禁锢在朝廷中当官。
嵇康经常到山上采些药材用来炼丹药,有时候常常耽误了回家,嵇康就干脆在山上住下,早上上山砍柴的人看到,还以为是神仙下凡。
大将军司马昭想要让嵇康为自己做官,帮着在朝廷中做事,嵇康义正言辞的回绝了,对于和自己同位竹林七贤的山涛,嵇康对他选择做官的事情非常不理解,写了绝交书给山涛,责备山涛视曾经的约定不顾。
在为自己的好友吕安求情的时候,受到小人诬告,自己也被司马昭抓到狱中,并要被嵇康,行刑的当天,三千名太学生集体为嵇康求情,请求统治者放过嵇康但是没有成功。嵇康的死天下人没有不惋惜的,就连司马昭自己也认识到一时的冲动,断送了一个人才。
嵇康夜游嵇康晚上住在仙台,游山玩水一天之后,正准备好好休息放松一下的嵇康,突然听见在山谷的深处传来悠悠扬扬的琴声,嵇康觉得很好奇,大半夜的为什么会有在弹琴,而且琴声又透出如此孤寂的味道,让人想要知道这个弹琴的人。
嵇康夜游
不如我去拜访一下这位在深夜弹琴的音乐家,于是嵇康就决定放弃休息,他随着声音一路走去,来到一家茅草屋前,远远的就看见屋内有一盏孤灯,在风中摇曳着辉光,想必就是这家了。
越走越近,琴声的悠扬越加让嵇康欲罢不能,他迫切的想要见到这位弹琴的乐师。走进茅草房,嵇康轻叩房门,主动报上姓名,一个美丽的女子从屋内走出来,伴随着一股淡淡的香气,眼前这位谜一样的女子让嵇康心中充满疑虑,他有太多问题想要向面前这位美丽动人的女子弄清除了。
女子对嵇康说,先生您来到我简陋的小屋实在是我的荣幸,不如进屋来坐一会吧,你看这夜黑得那样深邃,在这个宁静的世界,你我相遇也是一种缘分吧。
嵇康走进屋内发现,看似简陋的小屋被装饰的很好,女子的家具摆放的落落有致,丝毫没有一丝脏乱,空气中弥漫的阵阵芳香让身子变得极其放松,在这样的环境下,弹奏一曲真是惬意。
女子泡了茶来招待嵇康,两人聊天之后嵇康才知道女子是山里的女鬼,只是因为有牵挂,不能成否,变成这山中的守护神,晚上天气好的时候,就会想起前生记忆,弹一首小曲来为自己解闷。
今天不巧把先生引来了,也算是与我有个伴吧,嵇康也感觉到这冥冥之中应该是早有安排,这次的相见一定不是巧合,两人聊了一个晚上。
嵇康之死嵇康的死是因为好朋友吕安的事,吕安的哥哥对自己的妻子不敬,吕发要告发哥哥,反倒被恶人先告状,结果吕安的哥哥没有得到任何惩罚,自己反而被关到狱中,嵇康看不下去了,他为吕安作证但是被诬陷,把自己也带进去了。随后司马昭下令杀了嵇康。
嵇康
关于嵇康的死,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竹林七贤中只有嵇康一个是被害死的,其他人都保全了性命,这嵇康的死有太多可疑的地方。
第一,嵇康是曹魏宗亲,在魏国后期,司马氏统治着政权,要是不能被司马家族利用的一切势力,都随时有可能被杀害,中国政治的残酷无情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诸多政治力量此消彼涨的过程。可以说嵇康的老婆是曹氏家族让嵇康被害。
第二,嵇康帮助朋友在常人看来是两肋插刀,但是在政治家眼里就变为了,嵇康早就不问政事,专心做一个铁匠,但是为什么要冒这个风险呢!所以就得出嵇康要谋反这个结论,再加上嵇康声望很高谋反所需的人马、兵器、号召力,嵇康都具备,所以统治者想要尽早除掉嵇康。
第三,嵇康的自身原因让他难免一死,嵇康性格刚烈,有才识过人,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总有小人想要陷害这些正直的人,而嵇康的成就和洒脱就成了小人嫉妒的理由。
第四,嵇康之所以最后落得被杀的命运,是因为他极力反对司马昭的政治统治,司马昭开始是想要重用嵇康的,但是嵇康不同意,每一次都不同意,那帝王自然不开心,我好心想和你分享我的成果,你多次拒绝是看不起我的意思咯。
第五,嵇康必须死,原因是他呢可怕的号召力,在嵇康死之前三千太学学生一起为他求情,这影响力放到哪个朝代不是对帝王的威胁。
嵇康托孤三国时期曹魏末年,司马集团为了争夺政权,弄得官场异常腐败,很多有才学的人多不愿从官,为国家做事,有七个比较有成就的文人,就以身作则。
嵇康托孤
他们常常在竹林里游荡,时而吟诗饮酒作对,时而弹琴唱歌舞蹈,试图寻找乱世中的宁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
当时的朝廷表面上是曹操的后代当皇帝,其实已经是司马昭把握大权,他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让竹林七贤的山涛出来做官,因为司马昭的祖母是山涛的堂姑祖母,山涛不好拒绝,只好答应了。
后来山涛又来拉拢嵇康到朝廷中做官,嵇康很生气,认为当初的朋友算白交了,曾经的海誓山盟,如今随着山涛君你的一言一行已经化为泡影,你走吧,去追随那尘世的荣华富贵,让我一个人坚守我们的乐土,让我一个人做一个无依无靠的孤独隐士,你走吧,我不怪你,只是偶尔想起和你一起经历过的往事,会让我为之动容。
嵇康不但谴责了山涛,还批评了当时的司马集团,山涛知道嵇康为人正直,清高,对自己的责备也只是一种劝谏,他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依然和嵇康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但是这件事却埋下了一个隐患,司马昭对嵇康的印象非常差。
有人诬陷嵇康,在司马昭面前说坏话,司马昭就把嵇康抓来处死,临死前,嵇康把自己只有十岁的儿子托付给山涛,山涛边哭边答应,决定要守护这个孩子,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山涛果然是重情重义的汉子,他不怕司马昭把它当作和嵇康一起的人,把嵇康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照顾。
嵇康诫子书公元262年夏天,嵇康接到了自己被判处死刑的消息,他眼前一黑,尽管早就知道司马家族杀人不眨眼,但是从自己为吕安辩护到入狱,这一切都来的太快了,嵇康也是人,他有感情,想到自己十岁的女儿和八岁的儿子,嵇康留下了眼泪。
嵇康诫子书
于是嵇康提起笔写下了对自己儿女的告诫,遇到不快乐的事情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轻松的时刻就特别放松,不受控制,这样的人虽然天资不错,看上去过的生活很惬意,但是不可能会有优秀的成就。
那些一整年都很勤快但是在最后却没有得到好的收获的人,这样的情况也是时常发生的,这种时候要是降临到自己头上除了默默承担,还能有什么办法,我们身为君子看到这样的情况,真的不得不感叹。
他告诉自己的子女,在为官的时候追求自己真正的理想,身经百战的人必然会仔细思索,然后认真抉择,一旦下定决心,他会言行一致,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下去,知道实现最初制定的目标。
千万要小心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被别人的光环迷惑,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被自己的欲望所迷惑,当成自己追求的理想;目光要是短浅,被眼前的困难所引导;过于注重于细节,而不是把握全局,着力长远。要是陷入以上几种困惑,就不能成功。
嵇康的《诫子书》就是要告诉自己的后代,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情商高是必须的,但是人情世故也是必要的。要熟悉官场的规则,坚守在自己的位置上。
没有过鼓励吧,只是最后他儿子嵇绍最后当了官,做了司马氏的臣子罢了。嵇康自己是很鄙视司马氏的,在好友 山涛 邀请他做官时,他写过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来表现了自己坚决不给司马氏做臣子,以及对司马氏残暴虚伪统治的由衷的鄙视与厌恶。但有人认为嵇康这么做是因为想要保全山涛,因为当时的晋朝统治者,已经对嵇康的不合作态度十分不满意,而山涛又是嵇康的朋友,所以嵇康这么做就会让他们认为山涛和嵇康没有关系了,这样山涛也可以不必担心什么了。这是嵇康甘愿为朋友牺牲的一个例子。
但最后他还是将儿子托付给了好友 山涛,之后嵇康的儿子嵇绍也在山涛的大力举荐下,被晋武帝“发诏征之”,成了一位名臣。
我认为也许嵇康之所以把儿子托付给山涛,不光是因为山涛是个可以值得信赖的好友,还是因为他曾邀请过自己做官,因此将儿子托付给他,嵇绍有很大可能性会走从政这条路。曾看到过一篇文章,写得蛮好的,里面是这样说的:嵇绍如果不入仕,那么只能一直背着罪臣之子这个包袱。只有通过出仕,作出一番成绩,取得司马集团的认同,才能让嵇家能有立足之地,同时也才能有更多的政治筹码给他父亲翻案
若满意,请采纳
1、狂放任性
嵇康旷达狂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丧父,故而经常放纵自己,“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庄之后,“重增其放,使荣进之心日颓”。在懒散与自由里孕育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
嵇康年轻时傲世,对礼法之士不屑一顾。向秀曾叙述其与嵇康的友谊:“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钟会陷害嵇康时,给其安上的一个罪名就是“言论放荡,非毁典谟”。
2、鄙视权贵
钟会身出名门,是钟繇之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气”,年少得志,十九岁入仕,为秘书郎,三年后又升为尚书郎,二十九岁时就已进封为关内侯。但是嵇康拒绝与其交往。但钟会对年长其两岁的嵇康,却敬佩有加。
《世说新语》记载:钟会撰写完《四本论》时,想求嵇康一见,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显赫后的钟会再次造访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钟会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离开。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他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对此记恨在心。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倾向曹氏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
3、隐于竹林
嵇康回归自然,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世俗所拘,而又重情谊。《文士传》里说嵇康“性绝巧,能锻铁”。
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晋书·嵇康传》写道:“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他在以打铁来表示自己的“远迈不群”和藐视世俗,这是其的精神特质的体现。
4、仗义执言
本来吕巽、吕安两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但这两兄弟突然间闹出了一场震惊远近的大官司。吕巽见弟媳徐氏貌美,乘吕安不在,指使其妻用酒把弟媳灌醉,将其奸污。
事发后,吕安欲诉之于官。吕巽急忙请嵇康从中调停。嵇康因与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遂应吕巽之请,出面调停,把这件事情按了下来。
可是,事后吕巽却倒打一耙,恶人先告状,说吕安不孝顺,竟然敢挝母亲之面。有口难辩的吕安想到了他心目中最尊贵的朋友嵇康。
嵇康拍案而起。嵇康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痛骂吕巽一顿。他想通过绝交来表白自身的好恶,他也想通过绝交来论证朋友的含义。吕安入狱后,为了说明真相,自然要涉及嵇康调停之事,嵇康也因此被投入监狱。
5、嵇绍不孤
嵇康临死前,将自己的儿女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自己的儿子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一说“巨源在,汝不孤矣。”)嵇康死后,山涛对待嵇康的儿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
山涛没有辜负嵇康的重托,一直把嵇康的儿子养大成才。这就是成语“嵇绍不孤”的由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