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唯才是举”是选太子最好的办法,古代皇帝们为何都不用呢?

明明“唯才是举”是选太子最好的办法,古代皇帝们为何都不用呢?,第1张

才是举选太子的想法是好的,但问题是这太唯心了,实际操作起来很难。

首先,贤明没有标准,很难判断,不见得择贤就一定能唯才是举。

谁是嫡长子,一目了然,但谁贤,这个很难判断。有的人表面上看似很愚蠢,但是心里面很精明;有的人表面上看似很贤明,但其实是包装出来的;有的人小时候很聪明,可是越大越蠢;有的人小时候很愚蠢,可越大越精明。有人看问题异于常人,和大家都不同,大家都认为他笨,可是若干年后才证明他是对的。

就拿咸丰皇帝来说,他本人不怎么样,若是按真正的择贤立储,皇位轮不到他。可他有个善于揣摩道光心思的老师杜受田,此人专教他如何取悦道光的小把戏。时间长了,道光就认为咸丰是贤明的。可是结果呢?

这就好比从一群马中挑最大的,或者跑的最快的,挑起来很简单,看哪匹马最大,跑的最快就可以了。但如果想挑最有特点的一匹马,那就只能扯皮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一万个伯乐,就有一万种相马的挑选标准。如果伯乐本身老眼昏花,那挑出来的也只能是废马。

所以说,择贤也不一定就能挑选出真正的贤明太子。

第二,选贤容易导致内讧。

前面说了,贤明没有标准,不好判断,所以如果以贤明为挑选太子的标准,那就容易引起争议,也容易结党营私。

举个例子说,康熙废了太子胤礽后,让大臣们推举太子,结果大臣们立马开始站队,喜欢老三的就说老三很贤明,喜欢老八的就说老八很贤明,大家纷纷站队,把康熙都吓的够呛,还以为自己的皇位不保,干了很多晚节不保的蠢事。

这样整天争来争去,到最后康熙死了都没有选出能服众的接班人。雍正继位后,他还专门写了《大义觉迷录》证明自己的清白。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很罕见的。

相比来说,老大很好判断,谁是老大,大家都知道。提早立老大,也就是立嫡长子,可以避免扯皮,断绝争端,利于团结。

第三,古人寿命很短,皇帝也一样,很多皇帝也是很年轻就死了。皇帝没有时间等到一个贤明的儿子出世来接班,所以立嫡是最简单,也最利于稳定的传位方式。

实际上,嫡长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咱们中国是一开始施行也不是嫡长子继承制。早在夏商周三代,当时的传位执行的是“立子与立弟并行”的制度。

这种制度很容易扯皮。

比如君主把大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因为弟弟贤明),儿子会不满,待弟弟继位后,他就会面临传位的尴尬选择——是把皇位传给大哥的儿子,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

如果传的好,那是王朝之幸,传的不好,立马自相残杀。

举个例子,宋太祖把位置传给宋太宗(按宋太宗自己的说法,赵匡胤是传贤),宋太宗怕侄子复位,结果侄子稀里糊涂全死了,没一个活过30岁。这就是皇家之不幸。

所以,从政权稳定的角度来看,传贤没有传嫡好,后者继承关系清晰,不容易出乱子。

当然了,传贤也有好处,比如在乱世。传贤的好处在于贤明的储君(比如弟弟)一般都会比儿子年长,人生经验也会更丰富。

所以,在乱世的时候传弟(传贤)就要比传子更靠谱一点。五代到北宋初期的时候,这个模式就很流行。郭威传柴荣,而不是自己再生一个幼子传位,就是典型案例。

不过,当王朝稳定后,也就是国家的组织结构越来越稳定,礼法观念越来越强后,嫡长子继承制就比传贤要更合适。

用古人的话说:“国之神器不可以示人”,皇位继承权必须具有不可置疑的正统性,不能交给人议论。

如果传贤,那就等于把国之神器示人了,让人公开议论了,这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绝不是幸事。

大学士马齐表面上没有推举八阿哥胤禩,实际上他是推举胤禩的主谋。不过,按理说马齐推举胤禩也没错。

康熙废太子不久就后悔了,他要复立太子。但是出尔反尔康熙觉得没面子,于是找来心腹大臣李光地做了一次长谈,把他复立太子的想法告诉了李光地,希望李光地把他的意思透漏出去,让大臣们主动提出复立太子,他只是被动答应,事做了,面子也有了。没成想,李光地打心眼里不同意复立太子,他没有把康熙的意思透漏出去。

过了一段时间,康熙觉得李光地应该把他的意思传达得差不多了。时机成熟,开始行动。于是召集大臣宣布公推太子,说你们推荐谁就是谁,并特意强调,“大阿哥胤褆除外,大学士马奇不得参加。”

康熙的意思很明确,大阿哥胤禔和太子胤礽都被圈禁,胤禔除外,胤礽在内,同样被圈禁,待遇不同,这是其一。

大学士马奇是满族官僚的带头大哥,马齐支持八阿哥胤禩,是八阿哥党骨干,胤礽被废后,他一直在为胤禩奔走,争取皇储之位。这是其二。

太子胤礽被废后,出来争储位的主要就是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康熙把大阿哥排除,禁止八阿哥党党首参与,其意思明确指向废太子胤礽。

要做的工作都做了,在康熙看来复立太子没啥悬念。

然而公推结果大出康熙的意料,选出的是八阿哥胤禩。康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本来马齐推举胤禩也没有问题,第一他没有得到让他推举废太子胤礽的消息,第二八阿哥胤禩也非常优秀。但问题是康熙说了,大学士马齐不准参加,马齐装作不知道参加了推举。康熙是何等聪明之人,马齐是满族大臣之首,八阿哥胤禩党党首,耳目众多,不可能没人把康熙的话传达给他。马齐极力参与推举大会,他不可能不做工作。

康熙召集群臣,责问是谁先提议推举胤禩的?没人吱声。康熙再问,到底是谁先提出的?群臣看糊弄不过去,于是有几个人指出了巴珲岱。康熙说,“一定是佟国维、马齐的主意”。马齐辩解说不是他。巴珲岱和马齐是一伙的,看马齐为自己辩解马上说,是大学士张玉书指使的。张玉书一看这形势是要栽赃他,得!那就撕破脸皮吧!于是把马齐私下里交代他推举胤禩的话和盘托出。

马齐被逼到死角,人证物证具在,康熙马上给马齐上纲上线,搞串联,拉选票,推举胤禩,什么意思?不就是要为自己的将来谋私利嘛!这时马齐已经成了待宰的羔羊。第二天,康熙把马齐治罪,马齐的弟弟马武、李荣保连坐贬官。

有意思的是康熙的处理,把马齐交由胤禩禁锢,看管,教育。马齐为推举胤禩获罪,把他放到胤禩那里管束,是让胤禩照顾他吗?

其实康熙心里清楚,胤禩很优秀,比大阿哥强,比太子胤礽也强,选胤禩马齐是出于公心。马齐为官清廉,特别是做地方官时,表现突出,深受百姓爱戴,是个公大于私的人。他力挺八阿哥胤禩本来无可厚非。而且,马齐没有接到康熙复立太子的圣意,不存在违逆。

康熙治马齐的罪,完全是欲加之罪。所以,康熙打击马齐,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这就是康熙的仁慈。冤枉人能留有余地。

在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中,支持者最多的,要属八阿哥胤禩了。康熙第二次废去太子之后,胤禩更是一度成为太子的热门人选,不过后来却没有成功的当上太子。

那么,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他后来没有成功的当上太子,落选太子后的八阿哥胤禩,最终结局如何呢?

八阿哥没有成功的当上太子,主要是因为八阿哥胤禩在一废太子后的锋芒过甚,主要表现在朝臣推举新的太子的人选的事情上。

虽然康熙皇帝在表面上是要朝臣推举新的太子人选,心里却是时刻想着要找机会恢复胤礽的太子之位。康熙皇帝也觉着朝中的大臣们,如此的聪慧,即便不说,这帮大臣们也能了解真实的想法,不过最终的结果让康熙皇帝失望了。

朝臣的大多数大臣都推举了八阿哥胤禩作为新的太子,康熙皇帝在看到此结果后十分失望,心情也十分的不好,至此康熙皇帝便对八阿哥胤禩起了防范之心,开始处处压制。

不过后来胤禩因为一个事件,彻底的使得八阿哥胤禩,彻底失去争夺太子之位的可能,这个事件就是发生在公元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这一天的毙鹰事件。

事情的经过是因为这一天,康熙皇帝前往热河巡查事务,八阿哥胤禩作为随行人员,原本应该也是应该在随行的队伍中的。

可是这一天,胤禩并没有跟随父亲前往热河,因为这一天是母亲良妃的三周年的忌日。胤禩去祭奠母亲,为了不让父亲康熙皇帝因找不到他,而降罪于他,八阿哥胤禩派人前去父亲康熙皇帝的面前说明原因。同时还说到八阿哥胤禩,会在汤泉与康熙皇帝会合,一同回到京城。

这原本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只是坏在给父亲康熙皇帝的礼物上。八阿哥胤禩给父亲康熙皇帝送了一只鹰,送的时候,这只鹰还生龙活虎的。由于送鹰的人不懂得如何运输和保护,送到康熙皇帝手中的时候,这只鹰是死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226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