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威福军司,西夏军事布防之十二监军司分别在哪些地方?

黑山威福军司,西夏军事布防之十二监军司分别在哪些地方?,第1张

西夏军事布防之十二监军司分别在哪些地方?

元昊称帝后,分西夏全境为左、右厢,设十二监军司。

1。左厢神勇军司,驻银州密陀洞。 2。石州祥佑军司,驻石州。(今陕西绥德县西北) 3。宥州嘉宁军司,驻宥州。(今陕西靖边县东) 4。韦州静塞军司,驻韦州。(今宁夏同心县韦州乡) 5。西寿保泰军司,驻柔狼山北。(在今甘肃靖远县北境) 6。卓啰和南军司,驻黄河北岸。 7。右厢朝顺军司,驻兴州克夷门。(今宁夏银川) 8。甘州甘肃军司,驻甘州唐删丹故地,(今甘肃山丹县) 9。瓜州西平军司,驻瓜州。(今甘肃安西县) 10。黑水镇燕军司,驻居延海地区。(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 11。白马强镇军司,驻娄博贝。(今内蒙古吉兰泰盐池北) 12。黑山威福军司,驻河套黄河北之黑山。 求西夏黑水古城消失之谜,木有记载,求答案

水城,西夏城名,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北。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最初是因额济纳河而得名,额济纳,原是西夏党项族语,意为“黑水”。该河来源于祁连山的雪水。每年,祁连山上融化的部分雪水,都要汇成河流,向北流向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额济纳草原,最后注入最北端的居延海中。这条由雪水汇成的河流,就是古代人称为“黑水”的额济纳河。 黑水城,位于额济纳河下游的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地带,因旁边有黑水河流过,所以取名为黑水城。元代时又称“亦集乃城”、“哈拉浩特”,仍为黑色都城之意。20世纪初,俄国军人科兹洛夫和英国人斯坦因才在黑水城发现了大量的西夏文献,并运送出境。这一发现被公认为是继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敦煌遗书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考古文献发现。 传说过去黑水城是西夏都城,最后一位君主号称黑将军。他英武盖世,所向无敌,在与汉族争霸中原时,出师不利,退守孤城。中原大军久攻不克,见城外额济纳河流贯其间,便以沙袋塞其上流,断绝城中水源。守城者于城内掘井,至极深而滴水未见。黑将军被迫全力出战,未战前,以所存白金八十余车连同其他珍宝倾入井中,又亲手杀死自己的妻小,以免落入敌手,然后率士卒出战,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身亡。 中原军队攻陷黑水城后,大肆搜寻而未能得见宝藏。关于这段历史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黑将军战败后并没有死,而是向东南方向撤退。在距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巴音浩特不远的地方,曾留下了他的盔甲和战袍。这一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但其中藏宝的传说却吸引着不少人。俄国的科兹洛夫就是着迷于神秘的黑水城的人物。 黑水城始建于公元11世纪初,是西夏王朝设在北部边境的一座重要的军事城堡,也是西夏十二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军司的治所,故又有“威福军城”之称。城堡早在西夏王朝正式建国以前就已建成。尽管城市规模较小,但因它是河西走廓通往漠北的必经之路和交通枢纽,所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在西夏建国以前,黑水城一带就已有大量居民,在这里耕耘牧猎、繁衍生息。西夏建国后,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管理,以防东面辽国和漠北蒙古的侵入,西夏王朝曾先后调集两个统军司来驻守黑水城及整个居延地区。并将大批人口迁到黑水城一带定居,让他们在当地屯垦造田、生产粮食,以满足大批军民的生活需要到西夏鼎盛时期时,黑水城已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军事城堡,逐渐变成一座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的繁荣城市。当时的黑水城内,官署、民居、店铺、驿站、佛教寺院以及印制佛经、制作工具的各种作坊布满了城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这种情况大约持续了近200年之久。 公元1226年,北方“蒙古汗国”的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征伐西夏,首先攻克了黑水城,并由此南下,直取西夏的国都中兴府,次年,西夏灭亡。元朝建立后,黑水城依然沿用。而且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当时这一地区划归甘肃行省,称“亦集乃路”元朝在这里设置了亦集乃路总管府,管辖这一地区及西宁、山丹两州。 由于黑水城是漠北通往内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元朝统治者不仅派遣了大量军队来黑水城驻防,还从各地迁来许多汉族和蒙古族人,来这里与当地人共同发展农牧业生产。当时,各族人民利用额济纳河的水利资源开渠造田,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先后屯田近万亩。元朝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来的黑水城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在原有城池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了扩建改造。扩建后的黑水城,东西宽450米,南北长380米,是原来城市面积的3倍。扩建后的城市,不仅增加了城区面积,而且加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当时的黑水城,城墙高达10米,城内有登城马道7条,设有宽约6米的东、西城门两座,并在城门外加筑了瓮城。在四面城墙的外侧还修筑了马面、角台等御敌建筑。在当时的城区内,分布有街市、官署,驿站、学府、寺院等区域和百姓、官员、兵卒的住宅区;有直通城门的东、西大街和南北街巷组成的整齐街道。街道两侧,布满了各种店铺,有饭馆、酒店、客栈、钱庄、杂货店、衣帛行、马具作坊等。并有马市、柴市及交换农牧产品的互市场所。黑水城,不仅城内十分繁荣,而且在城外也有百姓集中的居民区和繁华热闹的街市。当时,居住在黑水城一带的固定人口约有七八千人之多。在黑水城众多的建筑中,宗教建筑是这座古城的一大特色。黑水城,曾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历史上曾建造过许多宗教寺院。有佛教、道教和 教等不同的建筑。其中以佛教建筑最多,而且占地面积也最大。在西北角的城墙上,至今还耸立着5座宝瓶似的佛塔。最高的一座达13米。佛塔是用土坯垒成,虽经数百年的风沙侵袭,今天依然耸立云端,成为黑水城独具魅力的标志。元朝时期的黑水城,不仅是一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繁荣城市,而且还是当时“北走岭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东往银川”的交通要冲和元朝西部地区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公元十四世纪中叶,这里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绿洲,被沙漠吞噬,变成了一片荒漠。昔日繁华昌盛的黑水城也变成了一座废城。现在它们的痕迹依稀可辨。砖石,瓦块,陶瓷残片,铁器,雕刻,泥佛,风化的白骨,破裂的石磨,块垒等当年的遗物。在古城遗址的西北角上,端坐着12米高的 覆钵式佛塔,古朴,圆融,安详,是黑城的标志性建筑。城内,荒凉满目,流沙下遍布官邸、寺庙和民居的颓垣断壁,到处都散落着各种瓷器和碎片。黑釉刻花、白釉褐彩,以及钧瓷和南方的龙泉瓷等等。城外还有几座残缺不全的喇嘛塔,像是守城的卫士肃然而立。在古城遗址的西北角上,端坐着12米高的 覆钵式佛塔,古朴,圆融,安详,是黑城的标志性建筑。风沙填埋一座城市也许需要更多的时间,但在当地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隋朝时,有一天天气显得十分怪异,忙碌的人们虽然在心里嘀咕,但都无暇深究,在沉闷的城中往返穿梭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并高声叫卖他背的枣梨:“枣梨!枣梨!”虽然老人叫卖得非常起劲,但由于他的要价太高而无人问津,天黑之后,老人出城而去。当时驻守此城的隋朝大将韩世龙闻听此事觉得十分蹊跷,百般思索之后恍然大悟:“枣梨不正是早离吗”遂果断地率领全城军民离开黑水国。果然,在人们离开不久,狂风大作,风沙从天而降,整个城池很快被沙掩埋……这一传说还有史料记载,说韩世龙“去后一夕被沙掩埋”。被沙掩埋的不仅仅是一个城池,连同黑水国一同沉睡在沙海之中的还有无数珍贵的文物。相信有一天对黑水国遗迹的勘察,总会揭开这个古城神秘消失的原因……

北京至额济纳旗中途有啥好玩的?

驾车路线:全程约15265公里起点:北京火车站 1北京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280米,直行进入北京站东街 2) 沿北京站东街行驶340米,过右侧的北京万豪中心约130米后,直行进入建国门南大街 3) 沿建国门南大街行驶550米,调头进入建国门南大街 4) 沿建国门南大街行驶460米,过东便门桥,调头进入建国门南大街 5) 沿建国门南大街行驶400米,过东便门桥,右前方转弯进入通惠河北路 6) 沿通惠河北路行驶220米,左后方转弯进入通惠河北路 7) 沿通惠河北路行驶20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建国门南大街 8) 沿建国门南大街行驶140米,稍向左转上匝道 9) 沿匝道行驶3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二环 10) 沿二环行驶83公里,过鼓楼桥,直行进入二环 11) 沿二环行驶290米,在厂桥/德胜门/马甸桥/G6出口,稍向左转进入德胜门东大街 12) 沿德胜门东大街行驶140米,朝G6/马甸桥/京藏高速/八达岭高速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3) 沿匝道行驶370米,过德胜门北桥约100米后,直行进入德胜门外大街 14) 沿德胜门外大街行驶18公里,过马甸桥,直行进入京藏高速公路 2沿京藏高速公路行驶10米,过马甸桥,直行进入京藏高速公路 3沿京藏高速公路行驶8776公里,在临河新区/陕坝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10公里,直行进入赛临线 5沿赛临线行驶155公里,直行进入赛临线 6沿赛临线行驶140米,在第2个出口,朝陕坝镇/迎宾路方向,左前方转弯进入赛临线 7沿赛临线行驶12公里,右前方转弯 8行驶40米,左转 9行驶4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赛临线 10沿赛临线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五乌线 11沿五乌线行驶1339公里,直行进入S312 12沿S312行驶4785公里,直行进入胡杨东街 13沿胡杨东街行驶600米,左转进入苏泊淖尔路 14阿拉善盟内驾车方案 1) 沿苏泊淖尔路行驶10公里,右转进入居延东街 2) 沿居延东街行驶13公里,右转 3) 行驶14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额济纳旗

黑水城在哪 我要去

编辑摘要

摘要黑水城 黑水城 西夏城名,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以南32公里处。在西夏和元代时最为鼎盛,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城为长方形,全城面积超过十八万平方米。城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城为军政官署和寺庙等宗教活动场所;东城则为吏民和军队居住区及仓库等。城东西各有一座城门,门宽四米五。建有瓮城,瓮城门南向。城墙高十一米,墙四角加厚,成圆锥形,顶部外侧建有女墙一道。城中有一条大道贯穿东西。城东南有一座方形堡子,堡东有一座高土台,台东又建有两排房屋,外有围墙。城外是居民的宅院。黑水城在元朝为亦集乃路,蒙古语称哈拉浩特(黑城)。明以后城渐废,遗址曾出土大量西夏文献资 李元昊称帝以后的八项措施

 李元昊称帝后采取了九项措施。分别从政治和军事上入手。

 政治

 1、创立年号

 创置党项政权的年号李德明一直使用北宋年号,1032年,北宋明道元年,元昊以避父讳为名,在国内改称显道二年,次年改号开运,因有人指出开运是石晋灭亡之号,又改为广运。从此元昊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抛弃宋朝年号。

 2、修宫升府

 升州府,营宫殿元昊为了准备建国,改都城兴州为兴庆广宫城,扩营宫殿,“其名号悉仿中国所称”,升洪、定、威、龙、怀诸堡镇为州。

 3、设百官

 依照宋制设立百官,建立党项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国家机构。元昊设蕃、汉两个官僚系统蕃官系统职号有:宁令、漠宁令、丁卢、丁弩、素贵、祖儒、吕则、枢铭。汉官系统机构有:中书、枢密、三司、御史台、开封府、诩卫司、官训一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皆分命蕃 为之。”后来改宋朝的二十四司为十六司,分理六曹。又按宋制设立尚书令,掌十六司事务。其汉官系统基本上是宋朝的官制内容。

 4、定服制仪

 元昊为百官定朝服,以别等级,文官戴噗头,穿靴执笏,穿紫衣,绯衣,基本为宋朝的样式。武官按等级戴镂金、镂银和黑漆冠,穿紫衣,系涂金的银束带。民庶衣青绿,以别贵贱。参照宋制定朝仪:“凡官属以六日为常参,九日为起居。均令蕃宰相押班,百官以次序列朝渴舞蹈,行三拜礼。有执纷不端,行立不正、趋拜失仪者并罚。”

 军事

 5、整编部落

 整编部落兵党项部族一家号一帐,小族有几百帐,大族会上千帐。兵民合一的军事组织是党项最主要的社会组织。15岁以上、60岁以下为丁,战时出丁助阵,没有战时从事生产,他们自备武器自带食物,作战随点集而至,“元昊立制,率二丁取正军一人,每负担一人为一抄。负担者,随军杂投也。四丁为两抄,余号空丁,原隶正军者,得射他丁为负担,无则许射正军疲弱者为之故壮者得正军为多。”强壮丁编为“正军”,体弱者编为辅助兵,元昊共编了约50万部落兵

 6、创建擒生军

 建立专门掳掠奴隶人口的“擒生军”。共有十万,其中三万为精锐,七万为副兵。建立宿卫军选豪族善弓马五千人迭直,号为“御园内六班直”,分三蕃宿卫王室,月给米二石这个宿卫军又是人质团,元昊通过它可以控制各部落首领、贵族。

 7、设立十二监军司

 党项统治者征集军队,用银牌召诸部首领而受约束,部落首领统帅本部兵丁,称为“一溜”。根据各部落兵丁所在地域,元昊设立了十二个监军司(相当于今军区),即:左厢神勇、石州祥佑、宥州嘉宁、韦州静塞、西寿保泰、卓啰和南、右厢朝顺、甘州甘肃、瓜州西平、黑水镇燕、白马强镇、黑山威福。“诸军并设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一员。以贵戚豪右领其职,余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数十,不分蕃汉悉任之。”

 8、突袭甘凉

 1028年,李元昊率兵进攻甘洲(今甘肃张掖)回鹘政权的战争,这年元昊二十四岁。以甘州为中心的回鹘政权和占据西凉的吐蕃都是宋朝得以联络而挟制党项的盟友,元昊之父李德明为了使西夏政权得以巩固和发展,首先采取攻占河西走廊的战略,并由其子元昊担当西攻的重任。元昊接受了西攻回鹘的重任后,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使回鹘可汗来不及调集兵力,甘州城即被攻破。此后,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甘肃敦煌)相继降夏。元昊由于这一显赫战功而被李德明册封太子。接着元昊又按其父意图,在率军回师途中,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乘势突破西凉,一举成功。

 9、宋夏三战

 1040年,李元昊进逼怀远城(今宁夏银川)。宋将行营总管任福率兵抵抗。宋军进至三川(延川、宜川、洛川汇合处),兵分两路,约定次日会战。李元昊想用有利地形歼灭宋军,便将10万人马布成合围态势,待机灭敌。任福率军进发,行进途中,先锋发现路旁放着几个带泥的银盒子,内有跳动声,心中疑虑,报告上去。任福来到后,立即开盒,盒内100多只带铃哨的鸽子凌空而起,就在宋军上空盘旋。李元昊望见高飞的鸽群,得知宋军确切的位置,从两翼快速进攻。由于任福的军队“皆非素抚之兵”,临阵慌乱,立即大败,任福也被强敌杀死。

 1041年,好水川(宁夏隆德县东)之战。

 1042年,定川碧(甘肃平凉市北)之战

 宋军三战均大败,使宋朝上下为之惊恐。

以上九项为李元昊所采取的政治、军事措施。

介绍一下西夏的军制

西夏建国后,初期仍以党项部族的征兵制为主,以族帐为最小单位。男子年15岁成丁,至60岁止。每家凡二丁取体壮者一人为正军,另一丁为负赡,担任随军杂役,组成为一抄。凡家有四丁的,抽两抄,其余的壮丁都叫做空丁,可不服役,但可以顶替别的丁男当负赡兵,也可以顶替正军之疲弱者担任正军。西夏部族征兵有一定数额,军中正军与负赡都有定员,比例一般是1比1,但在个别部队中,如首都附近兴、灵二州的镇守兵中,比例近于1比3,即一个正军几乎有三个负赡兵。

其的军事制度,在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书《贞观玉镜统》和《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都有系统的记载,尚待进一步的译释研究。 《贞观玉镜统》是一部记载崇宗贞观年间(1102—1114)的军事典籍,今存残卷,内容包括序言、政令、赏功、罚罪、进胜五篇,涉及西夏军事体制的各个方面。在各篇中所见的西夏军队职衔很多,如将分正将、副将、正副行将、正副佐将,还有正首领、小首领。有些部门设帐将、押队、护卫、察军、游监、教监、应监等。这些职衔名称多未见于汉文史籍。西夏文书中的将军、察军、游监、教监、应监,可能即是见于汉文史书记载的统军、监军、巡检、教练使、左右侍禁等军职。汉文史籍中常见的首领、正首领、小首领等也都是西夏军队的正式军职职衔。 《贞观玉镜统》第一篇有“共命将职”之语,说明西夏军将是经选拔共同任命,并履行正式、隆重的仪式。“有将信,行文字”,向受命者颁发军印、符牌和任命文书,并按照不同职衔授予旗、鼓、金等指挥用具。据文献记载,西夏军队中除正式军卒和负赡兵以外,还有名为“私人”、“役人”、“虞人”、“刑徒”、“苦役”等几类人,大约都是在军中服劳役者,以供将领与正军驱使。 西夏建国初期与宋朝战争频繁,部族征兵的兵员不够,于是扩大征兵范围和人数,甚至实行全民皆兵。西夏大安八年(1082)九月,宋夏永乐之战前,西夏调民为兵,“十丁取九”。据《隆平集·西夏传》记载:“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备弓矢甲胄而行”,西夏的参战兵员除由官府发给很少的军事装备外,作战时一律自带粮饷。并且据汉文史书记载,西夏军队大体上区分为三部分:皇帝侍卫军、国防军和朝廷直属部队。 皇帝侍卫军, 其部族的装备,据《宋史·夏国传》下记载:“凡正军给长生马、驼各一;团练使以上:帐一、弓一、箭五百、马一、橐驼五,旗、鼓、枪、剑、棍棓、粆袋、披毡、浑脱、背索、锹钁、斤斧、箭牌、铁爪篱各一;刺史以下无帐,无旗鼓,人各橐驼一,箭三百,幕梁一”。 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元昊“选豪族善弓马五千人迭直,号六班直,月给米二石。铁骑三千,分十部”。宋人田况《儒林公议》所记元昊侍卫军十队的队长:“一妹勒、二浪讹遇移、三细赏者埋、四理奴、五杂熟屈则鸠、六隈才浪罗、七细母屈勿、八李讹移岩名,九细母嵬名、十没罗埋布。”西夏宫廷的宿卫制度十分严格,宿卫军佩戴铜质腰牌,上镌“防守待命”、“防守命令”和“后门宫寝待命”等西夏文字。这是皇帝的侍卫军。  监军司驻防军,是西夏军队中人数最多的一种,也是西夏军队主力,是西夏的国防军。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元昊称帝之前即“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左右厢十二监军司:曰左厢神勇(今陕西榆林东南),曰石州祥祐(今榆林西南)、曰宥州嘉宁(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曰韦州静塞(今陕西榆林东南)、曰西寿保泰(今甘肃靖远东北)、曰卓罗和南(今永登南)、曰右厢朝顺(今内蒙古乌海市西南)、曰甘州甘肃(今甘肃张掖)、曰瓜州西平(今安西东南)、曰黑水镇燕(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曰白马强镇(今阿拉善左旗北吉兰泰)、曰黑山威福(今乌拉特后旗东南)。诸军兵总计五十余万”。其兵力分布与驻防任务是:“自河北至午腊蒻山(今内蒙古乌拉特旗东)七万人,以备契丹;河南洪州(今陕西靖边西南)、白豹、安盐州、罗落、天都、惟精山(今宁夏中卫南香山)等五万人,以备环(今甘肃环县)、庆(今庆阳)、镇戎(今宁夏固原)、原(今甘肃镇原)州;左厢宥州路五万人,以备鄜(今陕西富县)、延(今延安)、麟(今神木北)、府(今府谷);右厢甘州路三万人,以备西蕃、回纥;贺兰(今宁夏银川西北)驻兵五万、灵州(今灵武西南)五万人、兴州兴庆府(今银川)七万人为镇守,总五十余万。” 西夏驻守国防军的监军司,后来陆续增置,因此史书上有的记载西夏有十八监军司。如毅宗谅祚继位后,于西平府(原灵州)置翔庆军监军司及中寨、天都二监军司。  卫戍首都的宿卫(即朝廷直属军),《宋史·夏国传》记载,西夏军队中有“兴、灵之兵精练者又二万五千,别副以兵七万为资赡,号御围内六班,分三番以宿卫”。“资赡”即“负赡”兵。西夏军队中一般一名正军配一名负赡兵,在朝廷直属的都城卫戍军中则每名正军配以近三名负赡兵,可知其为由皇帝掌握调动的精锐部队。 深圳市威福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深圳市威福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0月31日,主要经营范围为电子产品的技术开发与购销等。

法定代表人:李相廷 成立时间:2014-10-31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40307111567335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公司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龙岗大道(横岗段)4002号420室 金朝军制有哪些规定?

西复实行的是一种全民皆兵的军事制度,“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的成年男子都是国家的战士,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则参加征战。但在一般的情况下,国家的常备军还是有固定员额的,采用的是征兵办法。《隆平集》载夏国征兵最详:“其部族一家号一帐,男年十五以上为丁,有二丁者,取正军一人、负担一人,为一抄。负担者,随军杂使也。四丁为两抄,余号空丁,愿隶正军者,得射它丁为负担,无则许射正军之疲弱者为之。故壮者皆战斗,而得军为多。”夏国的常备军主要是部族军,西夏“首领各将种落之兵,谓之一溜,少长服习,盖如臂之使指”。部落是军事组织的基础,部落首领即军队将领,享有很高的威望。因此,西夏的军队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西夏常备军的总数大约在70万左右,战争高峰期可能还有所增加。在70万军队中,约有50余万分隶于各监军司。监军司是西夏设立的地方军事指挥机构,每一监军司都领有一支专门的军队,并立有军名,规定驻地。一般常见的有:翔庆军、神勇军、祥祏军、嘉宁军、静塞军、保泰军、和南军、朝顺军、甘肃军、西平军、镇燕军、强镇军、威福军等。各军大小不等,有统军多至10万者,亦有少至一二万人的。每一军都设都统军、副统军及监军使各一人,由“贵戚豪右”充任。总领全国军事的是翔庆军,设在灵州西平府。西夏也有枢密使一职,但似乎不是夏国兵权的实际执掌者,很可能只是一种虚衔。夏国的军事指挥权由皇帝亲自掌握。

除了各监军司的军队外,还有负责保卫皇帝的禁卫军。禁卫军有两种:一称为“六班直”,拣选豪族子弟善弓马者充任,元昊时有5000人,后发展至25万人,并配有7万人的副军,主要担负保卫首都的责任;一称为“铁骑(又称铁鹞子)”,选军队中骁勇之人充任,分为10队,队各有长,元昊时有3000人,后增至万余人,主要担负保卫皇帝的责任。另外,夏国还有一支名为“擒生”的军队,负责在作战时俘虏生口,以补充西夏人员之不足。这支部队由各部落首领挑选精骑组成,共10万人。

西夏军队以骑兵、步兵为主,并有炮兵、水兵。西夏骑兵以“平夏铁鹞子”为主,乘善马披重甲,具有很强的战斗力。步兵以“横山步跋子”为主,与“铁鹞子”配合作战。炮兵又称为“泼喜”,仅200多人。水兵人数也很少。

西夏(10)哪些地方(2)

在我国历史上,有孙子之称的军事家吴起,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改革家。他曾在鲁魏楚三国任职,精通多种思想,在军政上有着至高无上的成就。他是中国古代军事经典中的重要角色。

吴起一生在三个国家工作,都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吴起在鲁国的时候,有一段杀妻求将的历史故事。他当了将军后,率兵出阵,退守齐军,一举获胜。后来因为鲁王在别人的谣言下开始怀疑吴起,担心做一个小战胜国会招致大国的攻击,所以被罢黜。吴起被免了官,去了魏国。

吴起在魏国任将军期间,多次打破秦军对秦国西部领土的占领,在此任郡主,改革魏国的军事制度,使魏国强大起来,享有盛誉,深得魏武侯的赏识和重用。之后在公叔的阴谋下,不被魏王喜欢,就离开去了楚国。

在楚国统治时期,吴起的政治观点得到楚王的高度认可,于是被任命为令尹,主持了著名的吴起变法。这一改革大大削弱了贵族的特权,增强了国力,打败了魏军,也让其他诸侯国对楚国日益强大的实力非常恐惧。但楚王鱼道死后,吴起被贵族所杀,死后尸体被肢解,所以吴起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汉代记载的吴起兵法著作有48部,但只有6部,内容涉及治国、带兵、谈将等诸多话题。吴起是历史上文武双全的将军。他的统帅能力和领导思想在他死后一直享有很高的赞誉。

吴伟江

《吴起为将军》出自西汉刘向写的《说苑》。刘翔曾经是校对秘书。这本书是他上学时根据《故宫博物院藏》和《民间图集》编辑的作品。它讲述了从先秦到他的时代的一些历史传说和典故,并对它们进行了评论,以促进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是哲理性的,吴起当将军是描写吴起爱兵的故事。

吴起作为魏国将军出征中山时,军中有一个士兵生了重病,受了伤,伤口溃烂了很久。谁知吴起是将军,却跪在地上为伤兵吸伤口溢出的脓血。当士兵的母亲看到这一幕时,她痛哭流涕。别人不明白将军为什么对她儿子这么好,她还伤心,就问她为什么哭。母亲回答说:“他父亲生病时生了毒疮,他对吴将军那么好,在他的膝盖上吸脓,所以他为了报答他的恩情而死。现在将军这样对待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会为他英勇作战,战死沙场。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悲伤。”

吴起在部队当领导的时候,待遇跟最底层的士兵一模一样。他穿同样的亚麻布,吃同样的粗粮。他睡觉从来不在床板上铺凉席,行军也从来不一个人骑。他经常亲自携带捆好的食物,与下属共患难。

吴起是一个很有军事头脑的军事家。他知道如何带兵打仗,他也知道如何赢得士兵的心。他可以以身作则,让他的士兵为自己努力,从而加强自己军队的实力。

吴永兵

吴起是我国历史上军事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用兵能力和军事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古籍中占有很大的地位。

吴起出生在魏国。他起初研究儒学,后来研究兵法。他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三个国家任职,都有过大大小小的贡献。最根本的是,他知道如何管理军队。

吴起当将军的时候,和最下等的士兵一模一样。没有专业化。他睡觉没有床,行军没有马和战马

有一次,吴起的一个士兵生病受伤,吴起跪在地上为他吸伤口里的脓。士兵的母亲看着它,痛哭流涕。一问,原来她父亲得了脓肿,被将军如此厚待。为了报恩,她战死沙场。现在她儿子被将军这样对待,她一定会奋勇杀敌,报效他的一生。想到这,她不禁泪流满面。

吴起在魏国任职期间,郡守任希和带兵抵御外敌。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王位。当吴侯在黄河上划船时,他转向吴起说:“山川险峻,真是魏的天然宝藏。”吴其穗回答说:“一个国家政权的稳定,在于人民的意志,而不在于地势的险要。政治统治如果不讲仁义忠信,再险峻的地形也无济于事。历史上,国家的地理堡垒因为暴政而被摧毁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一个国家统治的稳固,在于给人民以德,否则同舟共济的人就会反目成仇。”听了这话,魏武侯连连称赞,点头称是。

吴炳书

伍兹的《孙子兵法》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军事经典。是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写的。它是《五经》七书之一,是反映中国先秦时期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兵书产生的历史条件是:封建制度初步建立,战争军事思想突飞猛进;此外,军队的构成和武器的变化导致了作战方式的变化。这部古书论述了对军事理论、军队建设和战术指挥的看法。

吴起在书中阐述了自己的战争观,主张慎战,军政合一。历史上有记载,吴起写了48部兵法,但流传下来的只有6部,即《孙子兵法》的6部。

《偏安国是》讲述了吴起的信念:就一个国家而言,既要有内部的修德,也要有外部的武装,不应该有偏向,也不应该有侧重。两者平衡,国力才能强大,这也是吴起最根本的战争论调。

《预见敌人》讲述了吴起坚信铁军作战要知己知彼,所以非常重视对敌我军情的调查分析。

吴起认为,带兵打仗的关键在于士兵的素质而不是兵力。打仗要打胜仗,军纪必须严明,奖惩必须公正,才能增强部队士气,不至于兵荒马乱。

《论将军》讲的是吴起认为,将军最重要的是有管理和谋略的能力,勇敢不是最重要的。将军要有明确的奖惩,统一军队和作战要刚柔并济。

“应变篇”讲的是要适应形势,及时调整作战计划。

“鼓舞士子”在于鼓舞军心,鼓舞士气,战斗的重要性。

吴起兵法是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和发展。与《孙子兵法》合称《孙武兵法》,是中国历史上军事经典的重要代表。

三大步伐:齐步,正步,跑步。 一般分间接口令, 也就是预令和动令要分开, 齐步 — 走,立定,连续口令,干脆利落,声音洪亮,用胸腔发音。

不训练很难达到这种标准,不当兵很难叫出军人的阳刚。有气无力

  只要稍微仔细地阅读一下《三国志》的有关记载,便不难发现,曹操在指挥才能方面,明显地长于战术而短于战略。其一生的军事实践表明,他在战役指挥和战术行动上,正确、成功者多而错误、失败者少;但在战略决策和战略指导上,则是错误、失败者多而正确、成功者少。

  (一)有关战役指挥和战术运用:笔者根据《武帝纪》作了一个粗略统计,曹操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战斗行动的大约有三十次左右,其中胜者占绝大多数,而败者十中不足一二,且其失败多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例如,讨董卓时败给徐荣,一是兵力太少,二是操系初次从事军事指挥活动,缺乏经验;建安二年败于张绣,实际上是由于麻痹,与指挥能力高低无关。相反,那些获胜的战例,不仅所占比例极高,而且有不少赢得十分漂亮。如建安三年之大败张绣的追兵,建安五年之利诱、击败袁绍军,建安十一年之不战而取袁氏兄弟的首级,等等,即都是如此。

  (二)有关战略谋划和战略指导:事实表明,曹操在关系全局的战略谋划和战略指导方面,既乏远见,亦少办法。

  1、官渡之战,曹操在战略上始终缺乏清醒、明确的认识。战前,他虽深知自己无法与袁绍匹敌,而此战意义极为重大,但就是拿不出具体办法来。为此,他焦虑不安,“出入动静变于常”,后经荀彧分析,指出己方之必胜原因,始觉心中踏实。但是,当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时,曹操的信心再次动摇。他写信给留守许昌的荀彧,说打算退兵还许,荀彧回信再次为他分析当时的形势与利害,他才打消了退兵的念头,以奇兵烧袁绍的屯粮之所,终于取得了此战的彻底胜利(详见《荀彧传》和《武帝纪》)。所以,官渡之战曹操所以能获胜,战略上主要得益于荀彧,曹操本人并无值得称道之处。《武帝纪》记他对众将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少,色厉而胆薄,忌刻而少威,兵多而分划不明,将骄而政令不易,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云云,应是在吃了荀彧的“定心丸”之后才可能有的见识。

  2、赤壁之战不知彼己,盲目用兵,终致大败。实事求是地说,曹操夺得荆州,既是意料中事,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问题是,曹操在夺取荆州之后,应当见好就收,而不宜继续冒进。因为此时的形势,表面上看对曹操极为有利,实际上并非如此。概括地说,当时之不利于曹操的因素,至少有这样几点:(1)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靠武力和诈谋经营天下,在政治上远未赢得天下人之心。(2)操之后方不稳固,既有内忧,又有外患。(3)军事上舍长就短,以不习水战的北方士卒,南下与乘船如骑马的水乡将士争衡,而且是长途奔袭,部队极为疲敝。(4)孙、刘双方虽兵力少于曹操,但精兵也不下五六万人,而且主明、士智、将勇、卒练,面对强敌,内部团结(详见《周瑜传》、《诸葛亮传》)。对这些,周瑜和诸葛亮都有深刻的认识,而曹操却无丝毫觉察。作为一个军事家,在重大的军事行动之前,如此昧于知彼和知己,是不应该的。

  3、没有及时夺取关西、汉中和两川,丧失了统一中国的大好时机。荆州江南地区位于孙氏政权的上流,若为刘备所占,就会成为其心腹之患,所以他们决不可能在此地归属未定的情况下无动于衷。而刘备当时尚无立足之地,只有夺取此地最为近捷和现实。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无强敌威胁,他们只可能鹬蚌相争,不可能联合对外。而关西、汉中与两川地区,除了马超还是个对手外,张鲁和刘璋都是庸劣无能之人,曹操若能以强兵临之,夺取这些地方当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然而,在夺取荆州江北之地后,曹操却放着这些意义重大且相对容易对付的敌人不打,偏偏去进攻自己的两个最为强大的对手,迫使他们迅速联合起来共同抗击他,实是战略决策上的一大失误。

  赤壁之战后六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占有益州,曹操平定陇右。次年,孙、刘瓜分荆州江南之地,曹操夺占汉中。此时,他的重要谋士刘晔和司马懿都劝他乘势取蜀,且指出刘备系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服,且其正与吴人远争江陵,实属机不宜失。然而,曹操均不采纳(以上分别见《三国志·刘晔传》和《晋书·宣帝纪》)。不仅如此,他还在明知夏侯渊“但知任勇”、轻燥乏谋的情况下,依然让他守汉中,自己则率大军返回邺城。结果,仅仅过了三年,夏侯渊就被刘备部将黄忠所杀,汉中终为刘备所得(《夏侯渊传》)。所有这些,都反映出曹操在事关全局的战略决策方面缺乏远见的特点。

  一个军事家在实践上的特点,不可能不反映到他的理论著述上去。分析曹操现存唯一的军事理论著述《孙子注》,其长于战术而短于战略的特点同样十分显著。对此,古棣与周英二位先生已著专文(见《长于战术 短于战略——评曹操〈孙子注〉》,载《孙子学刊》1993年第3期)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论述,恕不赘述。

  二、长于任将,短于治军

  (一)关于任将:《武帝纪》注引王沈《魏书》说:“(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应当说,此话大抵是符合实际的。考察曹操的军事生涯,其在使用将领方面,主要有如下特点:

  1、善于发现人才。遍阅《三国志·魏书》,可知曹操部下有许多将领,本不知名或不甚知名,是经曹操之慧眼识拔后,才逐渐建立功名 而为人所知的。如田豫、陈矫、满宠等,即属此种情况(详见本传)。

  2、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建安十五年,曹操发布《求贤令》,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详见《武帝纪》)。实践证明,曹操任将,的确是坚持了上述方针。被他重用的将帅,出身颇杂,亲疏都有:(1)曹操自己的族人、亲属甚至儿子,如夏侯惇、曹仁、曹彰等。(2)出身细微,与己非亲非故者,如许褚、典韦、胡质等。(3)拔于行伍战阵之间者,如于禁、乐进、李典等。(4)取于败军亡虏之内者,如张辽、徐景、张郃等。这些,都是当时被列为名将写入史传者,至于那些中才以下不为史传所录者,当不知凡几。

  3、各任器使,用其所长。除以上特点,曹操还能够根据将领们的特点,充分发挥其所长。例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志节任侠,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就割青、徐二州托付于霸,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文聘本刘表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就聘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等等(分别见本传)。

  建安二十年,曹操亲征张鲁,而以张辽、乐进、李典守合肥,留给护军薛悌一函,署曰“贼至乃发”。不久,孙权率众十万围合肥,张、乐、李、薛乃共同启函,见内有一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而张辽、李典知其意(《张辽传》)。原来,一者张辽、李典、乐进素不和睦,操恐其不相统属,故预为处分;二者强敌远来,守军无救为恃,必须乘其兵势未合之际逆击之,以安众心,然后可守。

  当然,曹操任将也有其失误之时,如任夏侯渊而夏侯渊覆亡,任于禁而于禁败降,但这不过是百密中之一疏,尚不足以掩其总体上的成功。

  (二)关于治军:现存史料中并无有关曹操治军的正面记载,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史料,作出如下判断:

  1、曹操对于军队的治理与管理,既不如诸侯亮,也不如孙氏兄弟。陈寿在《上诸葛亮集表》中曾说,诸葛亮之才,“于治戎为长”。据本传载,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伐蜀,“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建兴九年,诸葛亮再次北伐,屯田渭南,“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这些,都是诸葛亮治军有方的明证。所以,后人评论他的军队为“桓文节制之师”。据本传记载,孙策为袁术部将时,骑士有罪,藏入袁术营中,孙策依然派人前往斩之,“由是军中益惮畏之”。后来,他率部还定江东,“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反观曹操用兵,则从无此类记载。

  2、曹军作战,胜则动辄“屠城”、“残戮”,败则散乱奔逃、溃不成军。据记载,兴平元年夏,曹操东征陶谦,“所过多所残戮”;初平四年,操征(陶)谦,“多杀人民”,“死者数万,泗水为之不流”;官渡之战,曹操杀袁绍士卒七万余人;建安二十年,操征张鲁,氐王窦茂众万余人,恃险不服,操“攻屠之”(分别见《武帝纪》、《陶谦传》及裴松之注)。另据《于禁传》记载,曹操在宛城败于张绣之时,几乎溃不成军,而青州兵因操平日“宽之”,此时竟然劫掠同类。以上所述,都反映了曹操御兵乏术、短于治军的特点。

  三、长于陆争,短于水战

  曹操平生所直接或间接指挥的战事,基本上全是以马步军为主的陆上之争,其中虽然难免败挫,但终究是胜多败少,这反映了他善于指挥陆上作战的特点。

  曹操一生中只指挥了一次水战,即赤壁之战,结果是大败而归。据《武帝纪》记载,建安十三年,曹操曾在邺城作玄武池以操练水军,并于同年七月即南征刘表,此后不久又乘新胜之威南追刘备,欲定江南。在池中操练水军,时间又是如此之短,岂能有理想的效果?这反映了他对水战认识的肤浅和幼稚。据《周瑜传》记载,赤壁之战前夕,瑜部将黄盖献策说:“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瑜纳其计,于是盖欺操以诈降,果然以火攻大破曹军。水战以舰船为主要工具,大江之上,战船首尾相接,不备火攻,而又轻信诈降,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曹操对水战常识的无知。

  赤壁之战后,曹操与孙权曾有数次交锋,互有胜负,而曹操以不惯水战,终难获利。据《吴主传》及裴注引《吴历》记载,建按十八年,曹操率军进攻濡须口,曹见孙权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遂退军。可见,在水战问题上,曹操始终是不得要领,难有作为。

  四、长于政治,短于军事

  实事求是地说,曹操主要是一位政治家,他的军事才能远不如他的政治才能卓越和突出。曹操在政治上的过人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善察时势。据《武帝纪》及王沈《魏书》载,光和末,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曹操拒绝参与,后芬等果然事败。当董卓当政之时,曹操不仅不与其合作,而且率先起而讨之,表明了他对政治形势的准确判断。建安元年,曹操果断地迎献帝至许,这是其一生中意义最为重大的一项政治举措。取代汉帝虽说是曹操梦寐以求的事情,但他即使是在功业盖世之后,也仍能保持头脑清醒。襄樊之战后,孙权遣使乞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曹操说:“是儿欲踞吾著火炉上邪!”(《晋书·宣帝纪》)充分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成熟与老练。

  2、善用人才。曹操不仅善于使用军事人才,其实也善于网罗和使用政治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所以,当时曹操身边人物之盛,是孙权、刘备根本无法相比的。

  3、较能容人。曹操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出于种种原因,的确杀了几位不能与他在各方面始终保持一致的才智之士,如荀彧、孔融、杨修、崔琰等,这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封建专制时代,是不足为怪的。但从总体上来说,曹操还是比较能够容人的。如他不仅不杀逃亡的毕谌、叛变的魏种、翻覆无常的张绣等人,反委以重任,即是明证(详见《武帝纪》和《贾诩传》)。

  4、从谏如流。善于团结、网罗人才而不善于听取他们的忠言良策,或者虽然能够听取他们的意见但却不辨糟粕,不识精华,不能择善而从,则与不善于团结、网罗人才没有什么区别。应当说,在这两个方面,曹操都不存在什么问题,他基本上能够做到从谏如流,择善而行。他的许多重大的政治、军事决策,都是在充分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

  从上述事实不难看出,曹操的政治才能确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品格和能力,他基本上都具备;相反,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却并不怎么优秀和突出——他在战略上缺乏远见卓识,在战场上果于杀戮,治军也不严谨,而且自始至终不懂水战,等等。所以,他实际上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而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更不是一个杰出的大军事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233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