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选和候选人的区别是什么?

人选和候选人的区别是什么?,第1张

1、程度区别。

候选人正式人选是基于对候选人初步人选的考察选出的,程度更进一步。

2、含义不同。

候选人初步人选是意向性人选,正式人选则是正式的人选。

3、推举范围。

候选人初步人选在党领导干部和党员推举人选中产生,正式候选人在初步候选人中产生。

党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候选人正式人选,必须经委员会集体讨论确定,并报上级党委审批。

党内选举的流程:

党内选举的具体规则和实际工作步骤。主要包括:选举单位的划分,候选人酝酿提名,产生候选人,介绍候选人情况,规定投票方式和当选计票方法,进行选举,公布选举结果和确定当选人等。

上述各个程序,不是党内所有选举工作都必须完全采用的程序。

如党代会或党员大会的选举程序一般是:

1、宣布应到会人数,实到会人数,缺席人数,并说明会议是否有效;

2、宣布选举内容并由大会举手通过选举办法;

3、举手表决通过总监票人,监票人;

4、检查票箱,核实人数,领取,清点,分发选票;

5、说明填写选票的注意事项后,填写选票;

6、宣布投票顺序和进行投票;宣布清点投票和选举是否有效;

7、进行计票;由总监票人或监票人宣布选举结果,由大会主持人宣布当选人名单。

健全选举程序,认真按选举程序办事,有利于防止选举过程中发生错乱现象,保证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

——候选人初步人选

汉文帝刘恒是汉朝第三位皇帝(不包括两位少帝),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王朝“文景之治”,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贤明之君,他的即位之路却是步步惊心。刘恒从小不受父亲刘邦待见,被封到边远的北方代国为王,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代王刘恒都没有资格继任大统。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逝于长安,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尊吕后为皇太后,刘盈年幼且性格软弱,中央政权落入吕太后手中,自此开启吕氏外戚派专权之路。汉惠帝在位七年后病逝,吕太后立年仅3岁的刘恭为少帝,自己临朝称制。

吕后掌权的十五年间,极力维护吕氏家族的政治利益,大封吕氏族人为王,引起功臣派的不满,她残害皇子,引起皇族派的不满,吕后在世时,功臣派和皇族派不敢轻举妄动,一旦她死后,吕氏家族与功臣派、皇族派之间的矛盾就会彻底激化。

高后八年七月(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后,功臣派与皇族派联手诛灭吕氏全族,九月,刘邦第四子代王刘恒接到大臣们让他立即进京即位的喜讯,此时吕后之孙后少帝还在位,而且刘邦还有兄弟、儿子和三位非常能干的孙子,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们为何会选择看似最不可能即位的代王刘恒接任大统呢?

汉文帝刘恒画像

一、汉惠帝的子嗣是功臣派最大的威胁

公元前180年7月,吕后病逝,同年八月,功臣派太尉周勃、右丞相陈平、大将军灌婴联合皇族派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发动叛乱,诛杀吕氏宗族,在位的汉后少帝刘弘是汉惠帝之子,吕后之孙,刘弘并不是嫡出,他是汉惠帝与宫女所生,吕后为了巩固吕家势力,将刘弘之母杀害,对外谎称是皇后张嫣所生,刘弘是吕后所立,对于功臣派来说无疑是种威胁。

据史书记载,吕氏宗族被灭以后,大臣们与皇族派商议拥立新帝一事,得出的结论是后少帝刘弘是吕后所立,少帝年幼,一旦他成年掌权,便会威胁到大臣们的生命安全,所以他们要在诸侯王中挑选一位贤者接任大统。

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史记吕后本纪》

那么大臣们为什么会认为吕后立的皇帝就是威胁呢?因为有前车之鉴,汉惠帝与皇后张嫣没有子嗣,他的六个儿子都非嫡出,吕后把小皇子交由张嫣抚养,杀其生母,并对外宣称是张嫣所生。

惠帝去世后,吕后拥立年仅三岁的太子刘恭为帝,是为前少帝,随着小皇帝渐渐长大,听说自己的生母为太后所杀,非常气愤地说:“太后怎么能杀我的母亲,待我长大后,我要将吕氏一族一网打尽。”

吕太后可是刘恭的亲奶奶,他为了自己的生母,竟然与吕太后反目成仇,更别说那些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大臣。

正是有了前车之鉴,功臣派认为刘盈之子都会是将来的威胁,他们不会选择一位对自己生命有威胁的皇子继任大统,吕后的孙子们自然不在候选人名单中。

汉惠帝剧照

二、刘邦的兄弟、孙子不敢选

吕氏全族被灭后,功臣派在挑选皇位继承人时,有两类人不能入选,第一、非刘邦的子嗣,第二、性格强势的皇子,按照要求来看,刘邦的兄弟、孙子排除了。

1)刘邦的兄弟不能选

吕太后去世后,在刘邦众多兄弟中,只剩下楚王刘交,而且刘邦生前与刘交的关系相当不错。但是楚王刘交年事已高,功臣派认为这样一位政治经验丰富的老手,不便于掌控,大臣们希望选一位年轻的诸侯王接任大统,刘邦的兄弟自然不可选。

2)刘邦的孙子不敢选

刘邦孙子众多,其中庶长子刘肥一脉最抢眼,尤其是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这三位都是刘邦众多孙子中的翘楚,齐王刘襄是刘邦的长孙,在孙辈中最有资格接任大统,但是他们都没有被选中,因为他们太强势,不便于掌控,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来看看刘章。

朱虚侯刘章很有胆识,有爷爷刘邦的风范,他早对吕氏专权心怀不满,一次刘章参加宫中酒宴,并授吕后之命担任监酒官,刘章说自己是将门之后,请求吕后让他按军法监酒,军法监酒违令者斩,吕后听后许之。

刘章酒酣之际唱了一首《耕田歌》:“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意为种地插秧,只要不是我插的苗,都要锄之,刘章暗喻吕氏非刘家族人,将来会被斩尽杀绝。

就在此时一位吕氏族人酒醉离席,刘章随即拔剑杀之,让周围的大臣大吃一惊,从此以后诸吕都畏惧刘章,大臣们对刘章刮目相看。

吕后病逝后,朱虚侯刘章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他写信给大哥刘襄,让他起兵,自己和三弟东牟侯刘兴居给他做内应,事成后拥立刘襄为帝。

朱虚侯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吕禄剧照

齐王刘襄随即在齐地起兵反吕,并昭告天下,吕后违背高皇帝非刘不王的盟誓,大封诸吕,残杀皇子,他要杀那些不该为王的人。

灌婴听闻皇族派高举旗帜,随即临阵倒戈,与刘襄联手诛灭诸吕,右丞相陈平眼看手握重兵的灌婴已与皇族派联手,认为天下已定,为了避免被秋后算账,与太尉周勃联手智取吕禄,控制北军。

相国吕产闻讯刘襄与灌婴联手,急忙率军进宫,准备挟持小皇子,朱虚侯刘章在殿门对吕产发动攻击,吕产兵败逃亡,刘章乘胜追击,在郎中府的厕所将吕产杀害,吕产是吕氏一族的核心人员,吕产一死,吕氏宗族全部被诛灭。

由此可见有了刘襄的首当其冲,才有了后来灌婴率军出征,以及周勃、陈平、刘章在长安发动政变,刘襄的才能和胆魄都是不可否认的,而且他是刘邦的长孙,功臣派如果要从刘邦孙子中挑选继承人,刘襄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功臣派与皇族派都没选举他,理由是刘襄母家非善类,可能成为第二个吕氏外戚派,事实真是如此吗?笔者认为刘襄落选有两点原因:

其一、刘襄很有才能,而且胆识过人,这样一位强势的皇子即位,不便于掌控,会威胁到功臣派的利益,他们希望立一位便于控制的傀儡皇帝。

其二、刘襄的铁杆粉丝都没有参与选举,皇族派的代表人物是琅琊王刘泽,而刘泽对刘襄恨之入骨,刘襄起兵以后,把刘泽诱骗到齐国,夺走琅琊国兵权,并把他扣在齐国,刘泽后来假装支持刘襄,并许诺会拥护他为帝,刘襄才放了他。

大臣议欲立齐王,皆曰:“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访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汉书·高五王传》

功臣派本来就不看好刘襄,加上刘泽在中间挑拨离间,说齐王刘襄的母家非善类,暗语刘襄的母家很可能成为第二个吕氏外戚派,功臣派与皇族派一致反对,刘襄无缘帝位。

刘章剧照

三、代王刘恒为帝,大臣们的人身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刘邦的兄弟和孙子都排除后,只剩下儿子们,吕氏家族被灭后,刘邦的儿子只剩下皇七子淮南王刘长和皇四子代王刘恒。

功臣派否定刘长的原因跟刘襄的一样,刘长母家非善类,很有可能是吕后那样的家庭,其实刘长出生不久后生母就去世了,他是由吕后抚养长大,哪来的母家,真正落选的原因是刘长是吕后抚养长大,跟吕后有感情,大臣们怕他长大以后,为自己的养母报仇。

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史记吕后本纪》

功臣派最终选举代王刘恒,主要原因是因为刘恒比较软弱,大臣们为何这么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吕后掌权后,对刘邦的儿子们大开杀戒,先后三任赵王遇害,吕后下令让代王刘恒接任赵王,却被刘恒谢绝,刘恒谢绝的理由是天下初定,民心还尚未收复,且北有匈奴,在忧虑时刻,他不敢贪图安逸,愿为嫡母镇守边疆。大臣们认为刘恒不愿从落后的代国迁往富庶的赵国,是因为刘恒没有政治野心,觉得他比较软弱。

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之,愿守代边。——《史记吕后本纪》

其实他们看错了,刘恒拒绝接任赵王,主要原因是因为赵王是高危职业,加之他不想跟吕后走得太近,所以才拒之,这是代王刘恒明哲保身之计。

其二、在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齐王刘襄是首功之臣,他率先起兵,代王刘恒非常低调,他并没有响应号召,而是老老实实待在代国,做他的代王,大臣们认为刘恒没有做皇帝的野心,也没有心计,觉得刘恒仁弱。

其实功臣们又看错了,刘恒母子向来不受刘邦待见,吕后掌权后,刘恒大多兄弟遇害,他便养成了小心谨慎的性格,政治上保持低调才能安身立命。

所以功臣派误认为刘恒比较软弱,便于掌控,不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

刘恒剧照

四、刘恒母家薄氏遵纪守法

薄姬出身微贱,她本是魏王魏豹的姬妾,韩信灭魏以后,薄姬进入刘邦后宫,生下刘恒,薄姬并不受宠,加上娘家也没有什么势力,自然不惹眼。

薄姬一生清心寡欲,每天在后宫研究黄老之术,是个修德养生之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吃斋念佛、不问世事的人。

大臣们选举代王刘恒时,对薄姬娘家的评价是君子长者之家,是个遵纪守法的家族。

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高帝子,于今见在,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于是大臣乃谋迎代王,而遣章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汉书·高五王传》

大臣们看好薄氏家族,最主要的原因是薄家没什么势力,不会发展成为吕氏家族,更不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

薄姬剧照

五、代王刘恒是贤者

《亲尝汤药》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它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则故事,讲述的是刘恒做代王期间,他的母亲薄姬病重的故事。

一次薄姬患了重病,一病就是三年,病卧床上,不能起来,刘恒为母亲的病感到焦虑,他日夜守护在薄姬的床前,每次喂药时,他都要亲口尝一尝,试试药苦不苦,烫不烫,尝完后才给母亲喝,有的时候他累了就趴在母亲的床边小睡一会儿。薄姬患病三年间,刘恒几乎没有好好睡一觉,常常不脱衣服就睡了。

为此代王刘恒的孝道闻名于天下,后世之人为了纪念他的仁孝,将他列入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所以功臣派认为代王刘恒是孝子,自然是位贤者,不会对他们构成威胁。

刘恒剧照

结语:大臣们在选择继承人时,无疑是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刘邦的兄弟经验太丰富他们不能选,皇孙们又太强势,他们不敢选,皇子刘长又是吕后的养子更不能选,刘恒成为唯一可选的继任人。加之代王刘恒是刘邦所剩的儿子中最年长的皇子,刘恒即位,大臣们会得到安定。

刘恒宽厚仁慈、为人低调给自己赢来了皇位继承权,母家薄氏无权无势成为胜出的加分项,刘恒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赢家跟他的谨慎谦和密不可分。

汉文帝刘恒继位之后,废除残忍刑罚,并以身作则,提倡节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汉王朝渐渐走向国富民强的道路,为汉武帝解决边患问题以及汉朝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仁政爱民的汉文帝被后世之人誉为千古仁君。

结合党员、村民代表推荐和镇党委推荐(“两推”)的人选进行综合分析。

村临时党(总)支部通过召开委员会,结合党员、村民代表推荐和镇党委推荐(“两推”)的人选进行综合分析后,按照不低于下一届(总)支委会委员名额20%的差额比例,研究确定候选人预备人选考察对象,报镇党委组织考察。

镇党委组织人大主席团、纪检、组织、民政、派出、司法、财税、卫生计生、农经九个部门对被考察对象从“德、能、勤、绩、廉”各方面情况以及对换届纪律(省委“八严禁”、县委“十一个严禁”)的遵守情况进行考察。

扩展资料:

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相关要求规定:

1、遵纪守法、密切联系群众,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廉洁奉公,热心为村民服务;具有一定的法律观念和政策水平,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2、由考察组向镇党委汇报考察情况,镇党委根据考察情况及结果按照比应选人数多20%差额比例确定该村的下一届村党支部侯选人预备人选名单,并反馈村临时党支部,进入下一程序。

岳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村党(总)支部委员会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开展考察的方案

西汉末年,刘邦死后,吕太后的势力得到了加强。吕太后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她渴望权力,利用自己的身份为自己家族的人谋取了许多官职,有时候吕氏一族的势力会比刘氏宗族的势力还要大,在吕后没死之前,这种现象一直存在。刘氏宗族想要打开这种局面就必须把吕后先解决掉,但是吕后多年来积攒的势力岂是那么容易就能被轻易击垮的吗?

终于,刘氏宗族等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吕后病逝于长安城。这是一个引发了多方势力骚动的大消息。一方面,刘氏宗族终于可以想办法把自己的势力重新夺取回来。而对于吕氏一族来所,吕后的死无疑是晴天霹雳,没有了吕太后的保护,自己一众人等岂不是要被刘氏一族给整死吗?

就这样,一个不想被刘氏宗族剿灭,一个想要收拾吕氏一族。终于,无法避免的矛盾将他们推到了历史的角斗场上。吕氏一族认为与其等死不如放手一搏。他们决定造反夺取刘氏的江山。这正好是刘氏想要看到的,于是便联合朝中大臣周勃等人一起剿灭吕氏一族。齐王刘襄在此次诸吕之乱中功劳最大,可是继承皇位的却不是他。而是代王刘恒。

这是因为齐王刘襄的母亲是和吕太后一样喜欢玩弄朝政的女人。为了避免以后出现类似于诸吕之乱这样的事情,只好让代王刘恒做了皇帝。刘恒的母亲心地善良,是不会做出向吕后那样霍乱朝政的行为的。再加上刘恒是刘邦儿子中年龄最大的,所以群臣推举了刘恒做了皇帝。

在康熙晚年出现的「 ”九王夺嫡”事件中,皇八子胤禩绝对属于一个另类,他出身不高,但却拥有朝中大臣、皇室兄弟支持者最多;早早被康熙皇帝斩断继承皇位可能,未与皇四子胤禛发生过正面冲突,却又是下场最为凄凉的。皇八子胤禩能在当时如此复杂的夺嫡竞争局势下保持如此高的人望,在胤礽首次被除以后,朝中文武一致推举其为继任皇太子,难道就仅仅因为他「 ”贤王”的称号?生母为辛者库出身的胤禩如何能够得到朝中大臣的青睐,缘何能够让出身比自己高出许多的皇子们拥护呢?让我们重回那个风云诡谲的夺嫡时期,在历史的缝隙中找到原因。 皇八子胤禩 1、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出身低微根本不是问题 纵观满清一朝,康熙皇帝绝对是最为重视皇子教育事业的帝王,他的众多皇子们个个文才武略、堪当大任完全得益于康熙皇帝对于他们的严格要求。当然,这也间接导致了他的众多皇子们认为自己拥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勇敢地参与到夺嫡之争中。 皇八子胤禩在康熙皇帝的众多皇子中绝对是一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好学生,好孩子。胤禩生母为辛者库出身的良妃,这个在生下胤禩20年后才被晋封为嫔位的女子,完全是得益于康熙皇帝对于皇八子胤禩的喜爱。出身低微,生母外戚势力可以忽略不计的皇八子允禩要想在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获得康熙皇帝青睐,只能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为这一条道路。天资聪慧,自幼便深谙世俗之道胤禩很快便深得康熙皇帝喜爱。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首次分封皇子的时候,皇八子胤禩被晋封为贝勒爵位,系被封皇子中年龄最小的。 康熙皇帝 2、养母的重要性 胤禩生母良妃在生育胤禩的时候,到底居何位分已经无从考证,但是绝对低于嫔位,说明其是没有亲自抚养皇子权力的,年幼的胤禩便交于惠妃抚养。惠妃是谁呢?皇长子胤褆的生母,当朝大学士,领班议政大臣纳兰明珠的亲妹妹。有了这个养母做后台,还有谁敢看不起胤禩的出身呢! 剧照:纳兰·明珠 被惠妃收养后,胤禩和胤褆的关系自然不用说,更重要的是在惠妃的影响下,宜妃郭络罗氏所生的皇九子胤禟和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所生的皇十子胤俄也迅速靠拢在皇八子胤禩的身边,与其交好。三位皇子和皇八子胤禩关系的亲近让皇八子的身份凭着三位后宫嫔妃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上来。尤其皇十子胤俄还是康熙朝初期「 ”四大辅政大臣”之一遏必隆的外孙。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皇九子胤禟负责收敛财富以资助胤禩的拉拢人心;皇十子胤俄负责协调朝中大臣和外戚势力来支持胤禩;皇长子胤褆则利用自己长子的身份给胤禩在诸多方面提供方便。 剧照:皇十子胤俄 3、贤能世故,深得人心 逐渐长大的皇八子胤禩不但深得康熙皇帝喜爱,他待人随和亲切,处世圆滑灵巧,在众皇子兄弟和朝中大臣中都深得人心。更重要的是,他的为人处事方式获得了一个重要人物的认可,那就是康熙皇帝的亲哥哥福全。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贝勒爵位的皇八子胤禩开始逐渐被康熙皇帝委以重任,在协助福全料理广善库,重修东岳庙等事务中,得到了福全的赞许和认可,并且数次在康熙皇帝面前夸赞胤禩。作为康熙皇帝唯一的哥哥,福全的意见很能影响康熙皇帝乃至朝中大臣对胤禩的看法和认可态度。 剧照:福全 福全对于胤禩的认可只是一个个例,这能从侧面看出胤禩当时「 ”贤王”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而后,康熙皇帝又任命胤禩掌管内务府这一要职。胤禩利用在内务府职位上的便利,大肆收买人心,笼络朝臣甚至京外官员,这让胤禩的威望和人气达到了顶点。另外,胤禩利用道士张明德为自己相面夺嫡的做法,虽然惹怒了康熙皇帝是胤禩始料未及的,但在当时确实收到了预料之中的效果。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胤礽首次被废,康熙皇帝命令朝臣重新推举太子人选时,满朝文武几乎全部投了皇八子胤禩一票,可见胤禩当时的威望和影响力。 内务府 拥有康熙皇帝宠爱和朝臣、皇室兄弟的大力支持,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或许胤禩真有可能登上那个梦寐以求的龙椅。可是,张明德事件以后,让康熙皇帝对其产生了戒心,死鹰事件更是让康熙皇帝对其彻底失望,再也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康熙六十一年,一直隐忍不发、韬光养晦的皇四子胤禛被康熙皇帝选中,继位为帝,是为雍正皇帝。雍正四年,雍正皇帝找尽理由将这位昔日的”贤王「 ”圈禁削爵,除带子、逐宗室、赐名”阿其那「 ”,并于当年死于禁所,年仅45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240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