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战斗檄文一发出,各地英雄豪杰群起而相应。第一个就是陈留太守张邈张孟卓。接着曹操的好友骑都尉鲍信、山阳太守袁遗(袁绍的堂弟)、后将军袁术、兖州刺史刘岱、渤海太守袁绍、河东太守王匡、豫州刺史孔宙、东郡刺史桥瑁、广陵太守张超(张邈的弟弟)、冀州牧韩馥、徐州刺史陶谦等纷纷起兵。荆州刺史刘表也屯兵江夏遥相呼应,长沙太守孙坚更是了得,带兵直扑洛阳。一时间形势大好。
此时正是汉献帝初平元年正月,正值冬春交汇之际,绵延的中原大地似乎正在升腾着一股希望之气。各路兵马相聚在函谷关以东,当时号称关东义军。不久,袁绍王匡兵发河内,韩馥进兵邺城,孔宙进逼兖州,袁术兵起南阳,余下众人聚兵于酸枣(今河南延津县西)。曹操等人设坛盟誓,鲍信等人共推曹操为盟主,理由是:其一,曹操胸怀大志,有经天纬地之才,学问广播,颇晓兵法。其二,曹操刺杀董卓,名扬天下,早于董贼势不两立。其三,曹操一家地位显赫,曹操的父亲曹嵩曾官拜太尉,认识好多文臣武将,有号召力。其四,曹操是首举义兵的,讨伐董卓的急先锋。
曹操一听,连连摇头。曹操心想,我是什么东西,祖父是太监,因为这一点,何进拿我不当一回事;因为这一点,满朝文武对我挤眉弄眼;因为这一点,太监也想拉拢我。如果不是我想刺杀董卓,并且付之于行动,我早已被别人骂死了。还想当盟主,别提了。曹操赶紧推辞,笑道:各位,曹操只想当讨伐董卓的马前卒,曹某推举一人,此人外貌英俊、仪表堂堂,四世三公之后,渤海太守袁绍袁本初可谓盟主。
曹操一出口,没把其他几个人的鼻子气歪,鲍信连忙说:孟德,休要玩笑。人长得漂亮怎么就可以当盟主,这又不是选美比赛,难道我等还要以貌取人,共图大业。
曹操自觉失言,可是他实在找不出让袁绍当盟主的理由,老实说小时候和袁绍在一起,没少戏耍他。袁绍这个人还真的不能成为盟主,多谋可是不善断,有时候很执拗、有时候又狠迂腐,不过在这几个人里面,袁绍算是好一点的,还有最主要的袁绍的两个弟弟袁遗和袁术都是一镇诸侯,十分了得。停了停,曹操想出了袁绍做盟主的几个原因:
第一,名人之后。四世三公的家庭,自然有了不起的人物。第二,袁绍是最早斥责董卓,当年在大殿之中,差一点和董贼动起手来。第三,袁绍是大功臣,当年诛杀太监的时候,袁绍是响当当的英雄。何进死后的一个阶段,袁绍成为当时的主持军务的人员。第四,袁绍在冀州也对董卓非常不满,积极从事反董活动。第五,袁绍的亲朋贵友遍及天下,一旦成为盟主,极有号召力。
众人看到曹操的理由很中肯,又看到曹操很坦诚,只好作罢。曹操赶紧给袁绍写了一封书信,并且详详细细的介绍了大家的情况,并且说大家期盼着袁公的到来,希望在你的领导下,我们能打垮董贼,建设一个强大的汉朝。
袁绍很感动,心说好哥们,曹操你够意思,于是袁绍真的做起了盟主,其实袁绍也不掂量掂量自己,生活中就有这些人,其实没什么本事,可是他爹有本事,就甩气了大牌。袁绍也是如此,曹操一客气,他还真的以为自己就是韩信复生,孙武再世,以为只要自己一出马,就一定能搞定董卓,出于礼貌,封曹操为奋武将军。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董行动铺天盖地而来。
陆柏熺读三国第5期
三国演义正式进入诸侯争霸的时代是董卓废刘辨为弘农王立刘协为帝,原著中是曹操发矫诏号令诸侯反董卓,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的是袁绍发起了这一场反董卓之战。但是根据三国志记载,其实这次真正的发起人是乔瑁。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曹操在行刺董卓失败后,逃出洛阳,然后遇到陈宫,误杀吕伯奢一家,陈宫觉得曹操乃凶狠之人,于是弃他而去。曹操一个人回到兖州陈留,得到卫弘的帮助,招兵买马,曹操这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团队。此时在后来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也都基本到齐:如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
曹操与袁绍
十八路诸侯都有哪些呢?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第十八镇,兖州陈留曹操。
十八路诸侯会盟
在新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发起人是袁绍,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则是曹操,相同的是公推袁绍为盟主。原著中的诸侯会盟发起人也是曹操,根据考证,诸侯会盟的真正发起人既不是曹操也不是袁绍,而是东郡太守乔瑁,矫诏的人也是他。
东郡太守乔瑁
在《三国志》中只有14路诸侯,没有孔融、陶谦、马腾、公孙瓒,从地图上看,辽东公孙瓒和西凉的马腾的确不太可能带着军队来会盟,路途遥远不说,如马腾会盟在要经过司隶(董卓的地盘)或者绕道,至于罗贯中为什么要说是曹操矫诏并发起诸侯会盟,可能是为了故事情节所需吧。
是谁给了乔瑁那么大的胆量敢矫诏,不得而知。因为初平元年(190年),乔瑁假作京城三公书信,发檄文传至各镇诸侯,同袁术等起兵讨董卓,推袁绍为盟主。后因与刘岱不和,为刘岱所杀,而刘岱也在192年被杀。
18路诸侯的会盟,那么多能人志士聚在一起,但是却打不过西凉莽夫董卓,这着实可笑,本来孙坚为先锋,有望战胜华雄,但是袁术作为总管,却故意不给孙坚发放粮草,以至于孙坚战败。
长沙太守孙坚
可惜当时曹操的影响力不如袁绍,如果是曹操当选盟主,按照曹操的部署,董卓必败,后面估计就不会有什么三国了。诸侯们各怀鬼胎,都想着自己的事,这样的组合不失败才怪,更重要的是袁绍指挥失败,他不是一个好的首领。曹操在这一次会盟后写下了有名的《蒿里行》。
《以战止战: 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正月,函谷关以东的各州、郡全都起兵讨伐董卓,推举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袁绍自称车骑将军,并临时授予诸将官号。袁绍与河内郡太守王匡驻军河内,冀州牧韩馥留守邺城,负责供应军粮。豫州刺史孔伷驻军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郡太守张邈、张邈的弟弟广陵郡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和曹操都驻军酸枣,后将军袁术驻军鲁阳。各路军马都有数万人。当时各路豪杰多拥戴袁绍,只有鲍信对曹操说:“雄才大略的人,不是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当今天下,能拨乱反正的人,就是阁下了。假如不是这种人才,尽管势力强大,却终必失败。您大概是上天所启用的专门来拯救这个乱世的人。”
鲍信慧眼识珠。更可贵者,在于指出,如果不是真正的合适的人才,终究不能完成特定的事业,哪怕条件再好。可见,韬略家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东汉后期,朝廷镇压了黄巾大起义(公元184年)之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农民起义的再度发生,接受了太常刘焉的建议,于中平五年(188年)将州刺史改为州牧。州牧官阶在郡守之上,拥有政权、财权和军权。由此,地方政府就为州、郡、县三级。然而,州牧的设置不仅未如朝廷所愿,提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力,相反使得地方武装不断发展,豪强势力迅速扩大。他们依仗自己的武装力量拥兵自重,割据称雄,给中央政权以直接的威胁,为东汉末年地主豪强的连年混战埋下了隐患。
董卓入洛阳,废帝更立,自封相国,独揽大权激起诸豪列强的嫉恨。他们认为中央无力,汉室已空,董卓凶残不得人心,窃取皇权,称雄天下的时机已到,于是借讨伐董卓纷纷起兵。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豪强地主集团汇集了十二支军队(史称“关东军”),推举袁绍为盟主,分路逼攻洛阳。河北军有屯兵酸枣(今河南延泽北)的衮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还有驻军河内的勃海太守袁绍,河内太守王匡。冀州牧韩馥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北)供给军资。河南军有屯兵颍川的豫州刺史孔伷和驻军南阳的后将军袁术。除此之外,奋武将军曹操与骑都尉鲍信也带募兵到酸枣汇聚。
然而关东军虽声势浩大,却名为国除患,重振汉室,实则拥兵自重,借机发展个人势力。他们为保存实力,日置酒高会,歌舞于前,按兵不动,都不想先与董军刀剑相刃。各军之间相互观望,不去前战。曹操对此非常气愤,呼吁关东军将帅齐心协力,团结奋战以讨国贼。但诸军将领各怀心机,对曹操所言根本不予理睬。曹操愤然率军单独行动,曹军从酸枣出发向西进军。董卓派大将徐荣率兵迎击,双方大战于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曹军因多为新兵,缺乏训练,数量又少,敌不过训练有素、勇猛善战的凉州兵,大败而归。曹操本人被流矢射中,险些丧命。曹操败北回师,再次建议合力共击董卓,仍未奏效。初平二年(191年)长沙太守孙坚进军洛阳,董卓亲自率兵迎战,被孙坚击败而退出洛阳西入长安。
董卓两迁,中原无主,各路豪强都欲称雄。当时豪强中势力最大的袁绍、袁术兄弟二人都想借机称帝,遭到列强一致反对。关东联军就此解体,诸豪列强公开地进行割据和兼并的混战。当时割据的势力范围为:袁术占南阳(今淮河下游),刘表占荆州(今湖北、湖南),公孙度占辽东(今辽宁一带),袁绍占冀州(今河北东南部),公孙瓒占幽州(今河北北部),刘焉占益州(今四川、贵州和云南北部),曹操占衮州(今山东东南部、河南东部)。关东军借讨董卓觊觎皇权,继而转成疯狂兼并的一场混战。刘岱杀了桥瑁,以王肱任东郡太守。袁绍胁迫韩馥夺取冀州后,又扩展势力先后占据了青州(山东东北部)、并州(山西)和幽州。袁术兼并扬州后,自称皇帝,建都寿春(今长江中下游以北)。
由关东军讨伐董卓转为大规模的豪强混战,使关中及中原一带连年战乱,海内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黑暗的东汉后期进入社会空前大混乱的纷争时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