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是推举代表或者主要负责人的活动;选举(Selection 中国古代选举)是由统治者候选人来选择统治者。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择。
选举的字面含义为选择和推举。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选举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选举指的是政权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根据选举人意志,按照一定的形式和程序,选拔、推举代表(议员)或主要负责人的活动。狭义选举仅指选民或代表(议员) 根据自己的意志,依照法定形式,选出一定数量的代表机关的代表(议员)或国家机关组成人员。
荐举,作为选贤任能的一种形式,历史可谓悠久。
四千多年前,舜继尧位,靠的是推举;春秋时的祁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说的也是荐举。若是细分,荐举似可分为三种:一曰内举,即本单位的领导向组织建议对某人委任;二曰外举,即领导班子之外的人,也就是一般干部或群众推举某人担任一定的工作;三曰自荐,如毛遂自荐。
世界历史战争美塞尼亚战争
第一次美西尼亚战争
第一次美塞尼亚战争发生在公元前740 年至公元前720 年之间(有人说是公元前743 年至公元前724 年)。斯巴达以边境冲突为借口突然入侵,麦西尼亚奋起抗战。由于无法攻城略地,斯巴达军队转而掠夺乡村。他他们赶走了牲畜,掠夺了粮食,但没有毁坏树木和房屋。三年后美塞尼亚人发起反攻,双方多次激战,各有胜负。
到战争的第13年,美西尼亚人选出了一位英勇的国王,给斯巴达以沉重的打击。但是,斯里兰卡军队勇敢顽强,擅长攻坚战。麦西尼亚最终因国力枯竭、饥荒、国王自杀而战败。少量美塞尼亚人离开了他村,大片土地落入斯巴达手中。但麦西尼亚人不愿屈服,60年后他们发动了反对斯巴达奴隶制的武装起义,演变成第二次麦西尼亚战争。
第二次梅西尼亚战争
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60 年至公元前645 年之间(有人说是公元前685 年至公元前668 年)。就在这时,美塞尼亚人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年轻领袖,名叫阿里斯托梅内斯,他在他年间率领美西尼亚人举行了一场反对斯巴达人的大起义。群众推他称王,但他不登基,只接受将军一职。他与阿卡迪亚部分城镇结盟,率领起义军多次打击斯巴达人。斯巴达人伤亡惨重,士气低落。对战斗几乎无动于衷。为镇压起义,斯巴达向其他希腊城邦求助。到第三年,由于盟军的背叛,麦西尼亚人被迫退守山区,坚持斗争了11年。当斯巴达最终镇压起义,结束第二次麦西尼亚战争时,所有麦西尼亚土地都被其“平等”的公民收为斯巴达人的土地,所有麦西尼亚人都被奴役为希洛斯。
第二次梅西尼亚战争后,斯巴达变得更加强大。凭借着当时号称战无不胜的军队,他成为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霸主。本来阿尔戈斯是唯一可以和他抗衡的大国,但是现在阿尔戈斯已经沦为二流城邦。虽与斯巴达有仇,却无力与之抗衡。科林斯、西希文等城邦也纷纷落入巴达斯巴达的控制之下。到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伯罗奔尼撒半岛上除阿尔戈斯和西北部的阿卡西地区外的所有城邦均被斯巴达纳入由宾尼西亚同盟他组成的“伯罗奔尼撒” ”。
同时,为了巩固对麦西尼亚的占领和对希洛斯人的镇压,斯巴达寡头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度进一步强化,斯巴达人与希洛斯人的矛盾日趋尖锐。他s强迫希洛斯人穿不起眼的衣服,不允许他s表现出任何独立人格。不管有没有错,希洛斯人每年都会定期遭到殴打,以提醒他他们的奴隶身份。斯巴达政府还经常组织青年公民团队去侦察希洛村庄。白天,他们在希洛人中寻找坚强、勇敢或叛逆的人,晚上则对这些无辜的人进行奇袭。每年新当选的监察员上任后,首先要对希洛人举行“宣战”仪式。一旦宣战,希洛人就是敌人,可以任意屠杀,不用担心有什么宗教禁忌。斯巴达对希洛斯人的残酷镇压和迫害,最终迫使被奴役的美西尼亚人奋起反抗,从而爆发了第三次美西尼亚战争。
第三次美西尼亚战争
第三次美塞尼亚战争发生在公元前464 年至公元前453 年(或公元前464 年至公元前455 年)之间。这是古希腊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奴隶起义。当时,斯巴达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希洛斯人立即趁着震后的一片混乱,气势汹汹地崛起,迅速席卷了斯巴达全境。斯巴达奴隶主和那些自称旗鼓相当的斯巴达公民面对如此规模的起义束手无策,急忙向伯罗奔尼撒同盟甚至宿敌雅典求援。集结起来的起义军迅速直指斯巴达城池,斯巴达人为保住首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希腊各邦奴隶主的联合镇压下,起义军退守伊托姆山,筑堡垒、立基地,坚守了10年之久。被称为美西尼亚人)离开了伯罗奔尼撒半岛。他他们渡海西进,定居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北端,建立了自己的城邦赞克洛伊,后改名为墨西拿,也就是今天的墨西拿。第三次梅西尼亚战争以起义军的胜利而告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