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4年6月6日,20岁的康熙迎来了嫡子胤礽(yìn réng)的出生,正因为生这个孩子皇后赫舍里死于难产,儿的生日娘的忌日。康熙对胤礽非常喜爱,因为胤礽是赫舍里唯一的孩子,其次胤礽聪明漂亮,还有胤礽的姥爷家是首辅大臣,对孩子疼爱有利于政局稳定。康熙将不满两岁的胤礽封为太子,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孩儿就有了贴身秘书,随时记录胤礽不同反响的言行,康熙并把这些分享给天下人。胤礽3岁时,康熙为孩子建立了汉、满、蒙三语教学体系。胤礽4岁时起水痘,生命垂危;康熙昼夜守候,待儿子痊愈后专程去庙里还愿,并把喜讯昭告天下,为儿子建大房子,让他在最优渥的起居环境里生活,请各学科的教学能手当胤礽的家庭教师。胤礽刚小学毕业,康熙再次当众晒娃,多次让儿子在大庭广众讲解哲学。后来康熙远征蒙古,由22岁的胤礽代理政务,大臣都说胤礽有明君风范。照这样发展下去,胤礽有上天的节奏啊!
可是胤礽后来的命运跑偏了,22岁在现在属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胤礽也和大学生一样到处胡吃瞎混。正义感爆棚的朝阳群众检举胤礽身边的工作人员有贪腐行为,这下吃瓜群众嗨了,根据剧情的发展,下一个倒霉的应是太子胤礽。果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好几个民族的少女指控胤礽性侵了她们,因为满汉不能通婚,太子骚扰了汉族妹子相当于违反祖制。更严重的是有几个少年也从阴暗的角落里跳出来说:“胤礽是同性恋也非礼过他们!”让检察院关押的那群小跟班儿也招认:太子荒*无度,暴虐成性,经常殴打皇亲国戚及满汉大臣。此时胤礽由“天朝第一杰出青年”秒变“李天一”,太子声名狼藉。面对如此被动的形势,擅长权谋之术的康熙将局面挽回了。先将胤礽的小跟班儿们以“吃里扒外”的罪名处死,再打发给和太子好过的那群少男少女一些钱财;康熙昭告天下说:我娃本是好宝宝,只是让身边的人教唆坏了,现在坏人已正法,太子会好起来的!
胤礽在而立之年以后的命运更苦涩了,首先是胤礽的姥爷、当朝宰相索额图被康熙处死,对太子胤礽来说这个政治信号相当不友善,当初封太子的时候也是为了照顾索额图家族的面子,现在索额图死了那么太子存在的必要性就削弱了。五年后康熙父子承德游玩,路途艰辛,康熙的小儿子身染重病,不治身亡;面对此情此景太子表情冷漠,康熙破口大骂太子麻木不仁,太子回怼父亲,并疯癫大笑。康熙召集众大臣宣布圈禁太子,将太子关进马棚。康熙说:“胤礽天生不孝,克母之命。”康熙在地上打滚痛哭,全无往日的庄严。康熙情绪低落,六天内不眠不食。
回京之后康熙让众人推举新太子人选,众大臣皆说:“相面先生张明德看皇八子胤禩有帝王之相。”康熙听后大怒:“老子还没死,儿子就先有帝王之相啦!”有人检举皇长子胤禔用“扎小人”的巫术镇魇太子,使太子精神失常,并把写着太子八字的小布偶从胤禔的住处搜了出来。康熙借坡下驴说:“那天胤礽精神失常是与扎小人有关,回京之前奶奶孝庄太后和皇后赫舍里都托梦给我,告诉我冤枉孩子啦!”太子就又释放出来,准备继承皇位。而后来太子因结交京畿武官,让康熙顿觉太子有弑父篡位夺权之嫌,太子被终身圈禁。
从学霸到社会废人,究竟是什么左右了太子胤礽的命运?首先是养不教父之过,父亲康熙的溺爱娇纵,使太子胤礽缺少自律上进精神,私生活腐化堕落,康熙并没有及时劝勉告诫儿子。其次是太子胤礽生活环境单一,身边的小人长期蛊惑教唆。最后家庭关系复杂,内耗太多,竞争对手众多,太子胤礽被兄弟姐妹孤立,性格扭曲成孤僻偏激的一面。其实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当今的富二代身上时有存在,如何培养德智健全的接班人也困扰着当今的所有家长。
胤礽:甲寅庚午丙寅癸巳,大运: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
简析:命局同党林立,八字是个非常不错的专旺格,木火通明,相貌俊秀阳光,胤礽的八字和刘强东(甲寅丙寅丙戌甲午)的八字长得很相似,而且两人都曾是学霸,也因酒色犯事,都在秋天有过牢狱之灾。八字的偏财为忌神,说明父亲对胤礽的影响不好,偏财还代表女人,说明沉迷酒色,关于胤礽荒*的传言是真的。偏财外露,挥霍无度,胤礽的个人消费比康熙很高,生活上奢靡成风。八字偏印贴身,智力超群,在学业上很有天赋,可惜大运一路破格,好车走了斜路,导致投机失败,行为癫狂;属于有命无运、怀才不遇的人生轨迹。刘强东以后的大运也出现破格,会不会也出现和他类似的心态和病症呢?
《雍正王朝》的内容。废隐耀后,康熙要求文武百官选举新太子。自习室的三位高官童国维、马奇,都是支持八公的。为什么张支持废印瑶,而四弟有争位的想法,还选废印瑶?
(本文只谈戏剧,不谈历史!)
读懂帝王心术的高手
《雍正王朝》“九王夺位”实际上分为两个派系:太子党和八王党,第四个胤禛和第三个哥哥是太子的一党,而老八、老九、第十和第十四个是一党,当时朝鲜最高的声音是八老爷一党。
另一方面,同为书斋高官的佟国维、马奇,都曾上书保护老八,而只有张猜到了康熙的心思。他独自写了一封密函,救了废物王子。康熙此时虽然对三维仁失去了信任,但被抛弃的太子还不能倒。康熙这个时候要求大臣们选太子,其实是试探朝臣的风向。所谓公开选举新太子,不过是抛出来试探各路势力态度的诱饵,并没有真正打算废太子。
除了张,还有一个懂康熙心态的帝王心学大师,那就是吴思道。于是他提前写下了推荐三维仁的奏章来重置太子,并让胤禛和四弟黄宏发各抄一份,让他们依旧推荐三维仁为废太子。
吴思道的举动可谓一箭三雕,堪称大师中的大师。他给老四讲了一个老人分家产的故事,大意是有一个老人想在儿子老的时候把家产给儿子,但是家产只有一点,有很多儿子想要。老人左右为难,儿子们为之奋斗,但他的财富最终落在一个从不争抢,却默默做事的儿子手里。他作为“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意图非常明显。而老四显然明白他意愿的内涵。
推举废太子胤礽的目的
第一:当时朝廷分为太子派和八王派,形成了三方对抗。这时候一旦太子废了,太子党的权力必然会瓦解,到时候八夷党就没人能平衡了。这个结果对朝局不好,对四爷也不好,所以太子暂时不能倒。康熙和老四都需要太子。
第二,老四老十三从小被太子照顾,当初站队很明确。这时候推荐被抛弃的太子,既能表示自己的忠诚,又能善待太子,同时也能给康熙留下一个关爱兄弟情分的名声。而且,太子与妾有染是重罪,不可能再重用。
第三:此时老四势力远远落后于老八和太子。与其急着打,不如退而求其次。即使形势对太子极为不利,也一定能讨康熙欢心,留下忠君报国的好印象。毕竟康熙说了算。一旦康熙认为胤禛是一个合适的继承人,这个“无可争议”可能就赢不了。
事实证明,吴思道的判断是正确的。胤禛和黄宏发选了被抛弃的伊尹王子后,康熙接连说了三个“好”字,说“我很安慰,很安慰”,可见吴思道真的很世故。
康熙复位胤礽的目的
做了38年的王子,背后的势力盘根错节。为了维护朝廷的稳定,康熙和老四从大局出发,在这一点上意见一致,张也正确猜到了康熙的想法,所以上次推荐了。
当第二种立体魅力被废除时,只有他的主人王千出来说话,而满清则沉默不语,这表明朝臣们第一次推动了立体魅力的重置。
表面上是老四推荐三维重置,实际上是他自己推荐的。他的手法是隐藏的,他不接受党羽,他不与大臣交朋友
《雍正王朝》中,康熙是一位政治智慧特别丰富的帝王,敏锐的政治嗅觉、对人性的把握以及深刻的洞察力让康熙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局面,始终都能稳坐钓鱼台。以康熙的才能,断然不会做出贻笑大方的荒唐事。康熙举荐新太子是公开的,与其说是阴谋,倒不如说是引蛇出洞的阳谋。
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是在紧急的情况下做出的临时决定。当时在热河行宫,康熙突然收到太子调兵的手谕大为震惊,仔细甄别后发现是有人模仿太子笔迹。外面一片混乱,为了防止出现政变,康熙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形下剥夺胤礽一切权利。太子位置空缺,几位阿哥都开始跃跃欲试。最先跳出来的是大阿哥,因对胤礽落井下石而被康熙直接淘汰出局。阿哥之间的明争暗斗让康熙头痛不已,甚至一府被气得晕倒。
回到京城,康熙下令公开推举新太子,但是心中的人员已经确定是复立胤礽。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通过这件事引蛇出洞,试探几位阿哥的意图。没过几天,京城内外的举荐信如同雪花般的涌入朝廷,这次路出狐狸尾巴的是胤禩为首的八爷党。
胤禩为了登上太子之位,到处结党营私,串联百官,甚至请江湖术士为自己站台。胤禩的影响力让康熙感受到了威胁,他的行为让康熙产生反感(康熙看着百官联名举荐胤禩的奏折说,收起来,收起来,跟招魂似的)。康熙为了对付胤禩,不得不大费周章与佟国维交易。取得了佟国维的支持,康熙才对胤禩下手。
在朝堂上,康熙与佟国维唱双簧,等于是将胤禩放在火上烤。紧接着张廷玉、胤禛、胤祥纷纷力挺康熙,胤禩知难而退。在举荐新太子的过程中,康熙看到了朝中派系之间的力量对比,也看出了胤禩的夺嫡之心。经过这次事件,康熙眼里的四爷与十三爷无疑是加分的,而八爷彻底地被排除候选人的名单。
康熙废太子后,大阿哥首先跳出来,在康熙面前表达了自己想当储君的意思,他要替康熙把太子整死,康熙虽然废了太子,但太子是他和最亲爱的皇后赫舍里氏的爱情结晶,为了培养太子他付出了很大心血,他和太子的父子情分还是很深的。大阿哥的话很伤康熙,兄弟之间怎么可以这么无情无意。
伤心的康熙还发现,不光大阿哥,其他阿哥也明争暗斗,争起储位来。这是康熙没料到的。
康熙还不算老,身体也很好,原本想,废了太子,省得他闹腾,自己好安安心心当几年皇帝。至于让谁当储君他根本没想。
皇子们争储位让康熙心力交瘁,他后悔了,后悔当初草率废了太子。于是产生复立太子的想法。
康熙废了太子,现在又要复立太子,出尔反尔,这哪是皇帝该做的。皇帝应该说一不二,吐口吐沫是颗钉。这行为有损皇帝形象。
再者,皇帝是不能错的,废太子说明太子有错,现在人还是那个人,又回来当太子,说明什么?说明康熙废太子的做法错了。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和面子,复立太子之事是不便由康熙说出来的。于是康熙把他最信任的大臣李光地叫来,侧面透漏了复立太子的想法。康熙的意思是让李光地私下里向大臣们透漏皇帝有复立太子的意思。康熙认为大臣们知道了他的意思,都会按照他的意图行事,这样复立太子就没问题了。
过了一段时间,康熙觉得李光地应该把他的意思透漏得差不多了,于是开启了公推太子行动。
可是,李光地并没有把康熙的意思透漏出去,不是李光地没听出康熙的意思,而是李光地对复立太子不认可。李光地做过太子的老师,非常了解太子,他觉得这个太子不是当皇帝的好苗子。
当然,为了防止万一,康熙还做了另一手准备。行动之初,他说,公推太子,大阿哥胤禔除外,大学士马奇不须参加。马奇是支持八阿哥的带头人,康熙不让马奇参会,意思是通过掐掉马奇,排除八阿哥胤禩。当时最有竞争力的就是大阿哥和八阿哥,把这两个人去掉,废太子就自然显露出来。到这时,康熙觉得复立太子,万无一失。
大臣们不知道康熙想复立太子,只知道康熙要公推太子。公推太子那天,马奇装作不知道照样来到会场,而且在手心里写个八字,挨个给人看,相当于公开为八阿哥拉票,结果八阿哥全票被推举为太子。
当康熙看到推举结果时,先是吃惊,后是气愤,当即宣布,投票结果无效,重新投!
大臣们觉得,感情这皇帝说话也不算数啊!没办法,人家是皇帝。
康熙本来要维护自己的面子,但最终失了面子。至于公推太子是荒唐还是阴谋,您来判断。
我们先来看看康熙为什么要废掉胤礽,这里面有几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太子平时生活奢侈,通过他人欠了国库五十万两,最后被人知道之后,是通过卖官的方法筹借了五十万两,这个事情自然是被八阿哥,通过大阿哥,告诉了康熙,康熙为了保全太子的面子,就没有再深究。
第二件事情,张五哥的那些刑部冤假错案,这个是太子新的捞银子的方法,最后也是被八阿哥给查出来了,康熙再次没有深究。
第三件事情和第四件事情,都发生在承德行宫,前面一件是与皇妃郑春华的私通,后面一件就是调兵围康熙,当然最后一件是被八阿哥和十四阿哥诬陷。
但总的这几件事情,导致胤礽被废。
那我们再来看看,康熙是不是有心重新立胤礽为太子,或者这根本就是一场阴谋,是为了打草惊蛇,敲山震虎,这里面也有几个原因。
第一,康熙对胤礽还是存在一丝幻想的,毕竟胤礽是赫舍里皇后难产生下的,而赫舍里的爷爷索尼和叔叔索额图对康熙都是有大帮助的人。
第二,太子王琰说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胤礽当了那么多年的太子,也不容易,康熙的其他皇子太优秀,也对太子使绊子,康熙也能希望胤礽知错能改。
第三,没有太子,九子夺嫡会更加的激烈。
第四,八阿哥的支持者,实在太多了,康熙想看看,到底有哪些人支持八阿哥,到底有多少人,结果也让他大吃一惊,他对八阿哥更多的是忌惮和提防。
总的来说,康熙这次举荐新太子的主要目的,一方面确实是想让胤礽一次机会,再者呢,就是让九子夺嫡能够缓和一些,最重要的就是让支持八阿哥的人都出来,让他一个个看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