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真正的施主》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真正的施主》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张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真正的施主》教案

 教学要求:

 1、默读课文,体会我和老人互相关爱之心,懂得对人要真诚的爱。

 2、能联系语境体会结尾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能联系语境体会结尾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体会我和老人互相关爱之心,懂得对人要真诚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真正的施主》这篇课文(板书课题)。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字词,看你能读正确吗?

 体质、提倡、讨价、决心、扶贫工程、坚决、盼望、身体单薄(薄,多音字)、施主

 师:请你根据这些词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答:(板书:我、钱、老太太、4角5分、5角、5角5分、6角)

 过渡:我去买鸡蛋,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单方面提高价钱,每次提高了5分钱,从金钱上帮助老太太,我是真正的施主吗?

 二、新授

 1、第五自然段

 (1)生答: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2)师:请你轻声读一遍课文,找出从哪儿感受到老太太是真正的施主。

 2、第四自然段

 生答:老人说:我不是因为这个价低。这些鸡蛋是要卖给学校的那位老师的,人家那么远到我们这偏僻的山村里教书,又那么瘦。我盼望他胖起来,在这个小学里长期待下去。孩子们需要他。

 过渡:平时卖东西时卖家都希望东西卖的钱越多越好,可是这位老人却不肯,老人的家里是特别富裕吗?这是个怎样的老太太?

 3、第二自然段

 (1)生答:卖鸡蛋的是个身体单薄、没儿没女的老太太,就靠自己养的几只鸡生活。

 (2)师:(课件出示这句)

 ①身体单薄。

 为什么身体单薄?平时吃的好吗?

 ②没儿没女。

 a、身体不好,岁数很大了,家里又没有人照顾她。

 b、指名读。

 ③就靠自己养的几只鸡生活。

 a、边远的山村条件本来就很差了,老太太身体既不好,年纪又很老了,家里也没有人照顾她,只有靠卖鸡蛋的钱来买米买菜,维持生活。鸡蛋对于她来说就意味着什么?

 b、生答:生命。(板书:维持生活)

 c、师:请你再读读这句。

 (3)师:鸡蛋卖的价钱越高,她的生活就可能越好。可是开始老太太却让我说价钱,当我说出价钱后,她又是怎样做的?(板书:既不讨价,也不还价。)老太太为什么这么做,她到底是怎么想的?(回到第四自然段老太太说的话)

 (4)生答:老人说:我不是因为这个价低。这些鸡蛋是要卖给学校的那位老师的,人家那么远到我们这偏僻的山村里教书,又那么瘦。我盼望他胖起来,在这个小学里长期待下去。孩子们需要他。

 ①师:这是个怎样的山村?

 生答:偏僻的山村。

 ②师:这是一座偏僻的山村,想象这座山村有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③(出图:山村人家图)师:老人靠几只鸡换来的钱来维持着自己的生命,但她却低价将鸡蛋卖给我,我瘦不瘦和她有关系吗?

 师:她是希望让我教她的孩子读书吗?

 ③(回到第二自然段)生读,你有什么感受?

 ④老人没儿没女,但却要我自己说价格,自己既不讨价,也不还价,是因为她想(回到第四自然段)

 过渡:当我将价格涨到5角5分一个时,老人是怎样做的?

 4、第三自然段

 (1)生答:这回老人说话了,坚决不同意,但我决心已定,双方僵持了很久,老人终于接受了。(板书:坚决不同意)

 (2)对比句子

 这回老人说话了,坚决不同意,但我决心已定,双方僵持了很久,老人终于接受了。

 这回老人说话了,她不同意,但我决心已定,结果老人接受了。

 (3)想象此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老人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和你同桌练练。

 过渡:开始我要买鸡蛋,但老太太并不说价格,只是让我出价,所以将鸡蛋的价格由4角5分涨到了5角,又由5角涨到了5角5分,而山里的鸡蛋到底应该卖多少钱呢?

 5、第四自然段

 (1)生答:有一天,我照旧去老人那里买鸡蛋,正碰上一个收鸡蛋的小贩在跟老人讲价钱。他愿出6角一个的价钱把鸡蛋全部买走。老人不肯,小贩说:这个价钱够高了,山里都是这个价。(板书:不肯)

 (2)师:平时老太太卖别人价格可能都是6角钱一个,但她卖给我开始是5角,后来经过我一再坚持才肯5角5分一个卖我。

 (3)师:(手指板书)对于老人来说鸡蛋就是生命,她为什么不6角一个把鸡蛋全部卖给收鸡蛋的小贩呢?

 (4)生答:老人说:我不是因为这个价低。这些鸡蛋是要卖给学校的那位老师的,人家那么远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山村里教书,又那么瘦。我盼望他胖起来,在这个小学里长期待下去。孩子们需要他。

 ①师:通过这段话,你又体会到什么?

 a、老人关心我,看出我身体瘦,盼望我胖起来。

 b、老人为了村里的孩子们,希望用自己赖以生存的鸡蛋留住我,让我长期待在村子里教这些孩子。

 ②师:试想当初如果我定4角5分一个鸡蛋甚至更低的价格,老人会把鸡蛋卖给我吗?为什么?

 ③老人说:我不是因为这个价低。这些鸡蛋是要卖给学校的那位老师的,人家那么远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山村里教书,又那么瘦。我盼望他胖起来,在这个小学里长期待下去。孩子们需要他。

 过渡:所以说当我听了老人的话后(出示第五自然段)

 6、第五自然段

 齐读第5自然段。

 过渡:老人是真正的施主,那么我是不是施主呢?我到这边远的山村干什么去了?

 7、第1自然段

 (1)生答:我在一个边远的山村学校教书,由于体质比较差,必须增加营养。

 (2)比较句子

 我在一个边远的山村学校教书,由于体质比较差,必须增加营养。

 我在一个山村学校教书,由于体质比较差,必须增加营养。

 ①师:山村学校的条件就已经很不好了,而这里还是边远的山村学校,条件就可能非常不好。

 ②想象边远的山村学校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③(出课件图)这就是一所边远的山村学校,你都看到什么了?有可能这位老师去的地方还不如这所边远的山村学校富裕呢!

 ④师:山村这么穷,我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教书呢?

 ⑤请你再读读这句:我在一个边远的山村学校教书,由于体质比较差,必须增加营养。

 (3)我为什么要买鸡蛋?

 生答:我的体质比较差,要吃鸡蛋增加营养。(板书:增加营养)

 (4)请你想象这边远山村学校的样子,再读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课文中的老师在边远的山村学校教书,那里的环境那么差,你觉得这位老师能挣很多钱吗?我们买东西都希望价格能便宜一些,这样我们就能少花钱了。当老人让我说个价钱时,我是怎么想的?

 8、第2自然段

 (1)生答:我想,在我们家乡,一个鸡蛋卖4角5分随便挑。我看到她很可怜,便定了5角钱一个,暗中提高了5分钱。国家不正在提倡扶贫吗?我暗下决心,作为一项扶贫工程坚持下去,做一个小施主吧!(板书:提价5分)

 (2)师:通过这段话,你感受到什么?

 a、老师心地很善良。

 b、老师挣的也不多,因为如果他很富裕的话,就不会只提高5分钱了,正是因为5分钱对于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过渡:后来鸡蛋的价格又由5角涨到了5角5分,这是为什么呢?

 9、回到第3自然段

 (1)生答: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老人实在可怜,便单方面决定每个鸡蛋再加5分钱,一个鸡蛋5角5分。(板书:再次提价)

 (2)师:因为我觉得老太太很可怜,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提价,我以为自己在做一项扶贫工程,谁知道,当我听了小贩与老人的对话后

 10、回到第5自然段

 (1)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2)师:为什么说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板书:恍然大悟)我悟到了什么?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3)师:谁愿意为家读读这句话,其他人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4)师:请你展开想象,给这个故事编一个结尾。

 三、总结

 师: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吗?我们人与人之间最需要的就是这种互相的关爱,只有懂得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真正的施主》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体会“我”和老人互相关爱之心,懂得对人要有真诚的爱。

 教学重点:体会“我”对老人的关爱之心和老人的博爱之心。

 教学难点:联系语境体会结尾句“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施主”,直奔重点进行质疑。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板书:施主)什么是施主?昨天我们已经查字典了,谁来说说?(出示:字典中的解释是:和尚或道士称施舍财物给佛寺或道观的人。)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本文中施主是什么意思?(出示:本文中指施舍财物给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人称为施主。)课文中都谁是施主?(我老人)

 2、(板书:真正的施主)大家读课题。我们已经读课文了,文中真正的施主是谁?你是从课文中哪里知道的?打开书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

 3、(出示课件)

 “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1)读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你有什么问题吗?

 (2)生质疑,整理问题:

 恍然大悟?原以为?

 想不到?

 二。细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解疑,体会“我”对老人的关爱和老人的博爱之心。

 过渡:我们真会读书,根据这段话提出这些有价值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老是读这段话行不行?对,提出问题后,我们应到全文中去找答案。现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把你找到的答案在书上用曲线画一画,画完了再读一读。

 (一)深入理解2和3自然段。(体会我是施主)

 师:为什么说自己是施主?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1、(出示课件):

 我想,在我们家乡,一个鸡蛋卖4角5分钱。我看到她很可怜,便定了5角钱一个,暗中提高了5分钱。国家不正在提倡“扶贫”吗?我暗下决心,作为一项“扶贫”工程坚持下去,做一个小施主吧!

 (1)看这段话作者用引号给我们重点强调了一个词语“扶贫”,你理解这个词吗?(生说)

 (2)小结:“贫”是什么意思?(贫穷)“扶”呢?(扶助,帮助)我们解释词语的时候,把这两个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这个词语的意思了。说说吧“扶贫”什么意思?

 2、(出示课件):

 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老人实在可怜,便单方面决定每个鸡蛋再加5分钱,一个鸡蛋5角5分。

 (1)面对我的再次提价,老人是什么表现?(指名读)

 “僵持”是什么意思?好,现在谁跟我合作,也像文中我和老太太那样“僵持”一下?(师生对话)引导:我是老太太,你怎么做?……我们都不肯退一步,这就叫?(“僵持”)我们互不相让这就叫?(“僵持”)

 (2)轻声读读这两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要单方面两次提高价钱?(1、老人可怜2、扶贫)

 3、你从哪看出来的?

 (出示课件):

 卖鸡蛋的是个身体单薄、没儿没女的老太太,就靠自己养的几只鸡生活。

 (1)是这句吗?孩子们都来读读这句话,看看这是个怎样的老太太?

 (2)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出示课件):

 卖鸡蛋的是个身体单薄、没儿没女的老太太,就靠自己养的几只鸡生活。

 卖鸡蛋的是个老太太,靠自己养的鸡生活。

 引导学生:(出示红字:身体单薄、没儿没女)你体会到什么?把你感受到地读出来。(指名读)关于这两句话的理解,谁还有补充?(出示红字:就几只)“就靠自己养的几只鸡生活”你体会到什么?读出来。(指名读)

 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4、就为这样一个可怜贫穷的老人,我愿意多花一些钱去买鸡蛋。现在你明白我为什么说自己是施主吗?

 5、现在然我们轻声地读读课文1——3自然段,体会一下我是怎么当施主的。

 (二)深入理解4自然段。(体会老人是施主。)

 过渡:可是为什么又说老人是真正的施主呢?她是怎么当施主的?谁找到了?(指名读)

 1、(出示课件):

 老人说:“我不是因为这个价低。这些鸡蛋是要卖给学校的那位老师的,人家那么远到我们这偏僻的山村里教书,又那么瘦。我盼望他胖起来,在这个小学里长期待下去。孩子们需要他。”

 (1)小贩那么高的价,老太太为什么不肯买,非要低价卖给我呢?读读这段话想一想。

 (2)(出示:盼望)换成“希望”行不行?

 引导:“盼望”和“希望”都有希望的意思,但是“盼望”是身后而急切的希望。

 (3)老人盼望的是什么?(指名说给你7分)老人盼望我胖起来,还有更深的意思?(指名说)老太太为的是?

 (4)引申理解:村里这么多孩子,有没有老太太的?现在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说)

 (5)谁能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6)带着我们的感受自由读读这段话。

 (三)深入理解重点段5自然段。

 1、听到老人和小贩的这一番谈话,我恍然大悟,读,

 (出示课件)

 “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2、其实,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都在帮助老人,向老人施舍。直到听到老人和小贩的谈话,才知道从一开始,老人就在帮助我。就在向我施舍。而且她不仅施舍给我一个人,他还施舍给村里的孩子们,比起我来,她是那么了不起,所以说,她老人家,才是真正的施主呀!大家读这段话。

 3、现在这些问题你们都明白了吗?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学会了一个新本领,通过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四、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结尾。

 1、孩子们,知道吗?后来村子里的大人、孩子、都知道这件事了,猜猜他们会说什么?做什么?

 2、出示提示:

 3、学生写(5分)

 4、展示评价(3人)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真正的施主》教学反思

 1、教师要学会把球再踢给学生

 当孩子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比较另 类,或是超出了你的预设范围令你很难回答时,不妨把提出的问题像球一样,再踢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这样能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成功感。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需要我们努力去实践的。试想,当初如果我不假思索地把教材的价值取向强加给孩子,还会出现孩子争辩时的激动吗,还会有师生的心灵对白吗?不会!把问题还给学生自己去解决,调动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享受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孩子们的想法和观点、他们思维碰撞后的火花,也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无痕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教育家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是无痕教育的真谛。在这节课,当孩子说老人傻时我并没有马上否定,也没有立即给予纠正,而是让其他孩子谈观点。即便是这样,我也没有搬出法官的姿态,判断对错,而是采用了体验式学习,让孩子当卖鸡蛋的老人,老师扮演买鸡蛋的老师,通过三个问题,逐步深入,逐步探究老人的内心世界。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在解除买鸡蛋老师的疑问,更是在拷问自己的内心。我为什么不同意加价,为什么在生活贫穷的窘况下还要降价卖鸡蛋,我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样的质疑、思索、凝练、表达,是内心深处的呼唤,是灵魂深处的独自。孩子们明白了自己的心,更走进了老人的心。当这一切都水到渠成后,我反过来再来问刚才那位同学:你觉得老人还傻吗?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此时的孩子经过了心灵的洗礼,他对老人的感悟必将是真挚而深刻的'。

 从傻到伟大这一价值观的转变,老师没有一点说教,更没有所谓的善意引导,而是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己思考、自己感悟,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情感体验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把德育教育不留痕迹地渗透进去,润物细无声,这就是无痕教育。

 3、体验式学习

 现在的语文课我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体验式学习,因为我觉得它最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零距离的和文本、和人物、和编者进行对话。在这节课,我正是让学生转换角色、扮演老人,设身处地地想老人之想,才有了后面学生的精彩发言。这样的体验是独到的,是成功的,它既突破了课文难点,又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体验与情感二者缺一不可。

 4、导入环节不容忽视

 在开始部分,我出示了4幅图,每次看这几幅图我的心总是酸酸的,眼眶潮湿,我想作为第一次看的学生感受会比我更强烈。因为现实中的自己和中的他们反差太大了,再加上老师深情地描述,会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去体会。

我给你说说我的情况吧 本人102斤 下决心减肥 本来就不喜欢运动 吃减肥药3个月 没瘦还涨了一斤 然后自己必须要瘦 不然秋天的衣服穿不上 今天是俺节食 也不算节食吧 每天摄入热量 600卡路里 你想想 100克米饭才 116卡 一个素菜才几十卡 然后吃 100克 烧排骨呀 才183 你看这样下来 也没多少卡 昨天是节食第三天有人说我瘦了 我带着非常怀疑的心情去称了称 意外呀意外 瘦了4斤 当场就呆了 我费心费力减了3个月 没用 就莫名其妙试试减少卡路里 结果意外产生了 我就怀疑是不是我摄入的热量太少了 一天瘦一斤多 太过吓人 现在没那想法 就这样吃吧 反正我盼瘦也盼了好久 再瘦几斤再来增加热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515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