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
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为匡扶汉室,组成十八路诸侯,歃血为盟,公推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共同起兵讨伐董卓。
袁绍命其弟南阳太守袁术总督粮草,令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进兵汜水关,大军克日起程,兵发洛阳。
扩展资料:
袁绍资料: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袁绍
演义中,第五回说到了曹操假借皇帝诏书,联合十八路诸侯,组建讨伐董卓的盟军,并推举袁绍为盟主,孙坚为先锋。诸侯会盟时,要盟主念出盟誓,表明大家此次结盟的目的,是为了讨伐董卓,恢复汉室。影视剧中,袁绍誓词念完后,还宰杀马牛,诸侯与他一起,用中食二指,蘸着牛马的血抹在脸上,名曰歃血为盟。
当时诸侯们联盟,真的需要歃血吗?
是的,正史中,确有十八路诸侯联盟讨伐董卓,袁绍也的确是盟主,但没说到歃血。不过,臧洪早年也曾组建讨董联盟,说到了歃血为盟。可见这件事不是演义虚构,实际上,歃血盟誓并非当时才有,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
根据《礼记》中的记载,诸侯未经约定而碰到叫“遇”,相约于某地曰“会”,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共同喊了口号叫“誓”,杀牲歃血,告之神明就叫“盟”。所以,盟与其他会面不同,一定会歃血。
可以说,无血不为盟。直到现在,一些人结义时,还会用到血。不是用鸡血滴入酒中饮下,就是用自己的血洒在地上,告知神明。
那么,这个歃血究竟是什么样?真的是把动物的血抹在脸上吗?
根据资料,歃血为盟的具体过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载书”,就是要念出盟誓之词,主要包括结盟的目的是什么,若违背了这个目的或者没有用心做,那会受到什么惩罚。
第二部分就是杀牲歃血,具体来说分为5个小步骤。
第1步:戎右上坛,主盟者执牛耳,辅助戎右取血,这里要说的是,若是会盟中有天子,那么就是小国来主主盟,若只有诸侯相盟,则大国主盟。
第2步:戎右手执盛着牲血和桃制扫帚的玉敦,向大家说清楚此次与盟的意义,别搞得稀里糊涂就参加了,最后又反悔。清楚与盟之后,以后说啥都不能违背誓言,神明不可欺。
第3步:司盟上坛,向北方宣读盟誓之辞。这些话不但说给参与会盟的人听,还说给日月山川等神抵及祖先们听。这就意味着,从此刻开始,大家都要受到各神各祖宗的监督了。
第4步:戎右手执玉敦,逐个给参与会盟的人,会盟的人要用手蘸着敦中的血,抹在嘴唇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顺序,若是天子在,那大家就按爵位高低来,若是没有天子,那大家就按实力来。
第5步:誓词念完了,大家也都歃血了,那就把杀过的动物放在土穴里,写着大家誓词的文书也都放在动物上面,然后一块儿埋了。意思就是,如果谁违背誓言,就像这献祭的动物一样,被杀被埋。
这里的“牲”,可以是牛、白马,也可以是鸡和狗等动物,这些动物基本代表正义、阳刚,比如牛是耕田所用,狗是看门打猎所用,鸡可以打鸣报晓,马可以是坐骑,也可以托运货物和耕田。它们对生活很有帮助,是珍贵之物,这可以表现盟誓人的态度。
曹操的气球,打的是忠义名牌。大家深恐远离这一块招牌,便会被活化成反忠义,所以前来响应的各路人马,无不争先恐后,热烈参与。既然组成联合阵线,当然需要盟主,以别于乌合之众。大家聚集在一起,总该有人担任这一个职务,来统一步调,指挥全体行动,并做出必要决策。曹操那时刺杀董卓未成,只剩下这一条路可走,那里敢自告奋勇,要担任盟主?就算真的有意,大家也不会赞成。因为在场的人物,论年资、论势力、论身份,都轮不到曹操。他提名袁绍,说他是汉朝名将后裔,应该担任盟主。袁绍当然很高兴,打从心里喜欢当这个盟主。但是,按照道理,依据惯例,他都必须再三推辞,表示礼让。大家都认为非他莫属,这才勉强答应。当众宣示“绍虽不才,既承公等推为盟主,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接着指派袁术总督粮草,长沙太守孙坚自愿担任先锋,杀向汜水关而去。
现代选举方式,产生很多弊端和笑话。若是和中国古代推举方式相比较,其实更为方便而有效。不致由于选举而造成派系,又能在和谐中产生领袖。大家都有面子,岂不是更好?如果加上良好配套,应该可以成为现代选举的另一种方式,值得大家考虑和运用。
袁绍四世三公,出身世家。世家的意思,便是有势力家庭。兄弟加起来,更有力。曹操是聪明人,知道自己不够份量,不敢妄想。却也明白顺水人情的重要性。反正袁绍一定当选,为什么不争取做一个提名的人?所以曹操不等其他人发言,立即推举袁绍。
袁绍如果不孚众望,大家就会另行推举他人。甚至于怀疑曹操虚情假意,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出面把他推举出来?当然,曹操心里有数,在场以袁绍最为适当,但是袁绍并不是理想***。所以在袁绍宣誓就职之后,马上借着酒装疯的机会,向袁绍进言“同扶国家,勿以强弱计较”。因为曹操和袁绍是老同事,深知袁绍为人矜骄自负,并无真才实学,不脱富家子弟习气。他在何进要清除宦官,不被何太后同意的时候,建议何进召董卓入朝那一件事情,就做得十分不妥当。没有合适人才,选举、推举都一样没有效果。百般无奈,也只好推举袁绍,至少在袁绍心中,可以占有更大份量。将来有所建议,应该更加有利。果然大家热烈响应,可能也是别无选择。
乌合之众,如果首领再有私人,加上缺乏实力,结果如何?实在可想而知。这一次大同盟,由袁绍担任盟主,已经看出没有什么作用。不过是各路人马,聚集在一起,使董卓更加猖狂,如此而已!也正因为这样,才会造成董卓的凄惨结局。所以说不论成败,都对破除董卓有很大贡献。往往几次失败,把对手推到最高峰。让他居高而危,掉落下来,也是一种策略。
曹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们一举一动,都有深切用意。他们长处,是不放过任何机会,都要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地置,然后做出最有利行动。
时袁绍得操矫诏,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曰:“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曹操刚拉起成立自己的队伍,就与其他地方诸侯合作,发起组织了十八路诸侯二三十万大军联合讨阀董卓,手段是发假诏,发讨阀董卓的檄文。表现了曹操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强大的号召力。这种登高一呼几十万大军云集响应的号召力从何而来?一是是董卓恶贯满盈,人神共愤天下共愤。二是曹操个人影响力也大,曹操顺应了人人都想讨阀董卓这种大势,因此曹登高一呼,各地诸侯军阀群起响应。刘备就不具备这种影响力,刘备如果像曹操一样做为登高一呼,可能各地方诸侯不会响应他。他的官职/地位/影响力太小。
十八路诸侯军阀,只有曹操一人是合格优良的帅才,其他十七人都不合格,不具备统帅必须的德能慧兼备条件,所以他们的辉煌是暂时的短暂短命的,都先后败亡了。刘备这时还不是一方诸侯和军阀。孙坚有一定智谋,但仍然智谋不足勇武过头,智与勇不匹配,表现为争强好胜/争强好勇的性格,凡事冲在最前头,做统帅的不能这样,刘备就不这样,刘备没有凡事冲在最前面,性格决定命运,也许好勇的性格害了孙坚。
所以没有金钢钻不能揽磁器活,成功的做人做事,或者说凡事的成功都是有条件的,凡不符合条件就不能做,否则必败无疑,是真理啊。当然有些事可以试验失败N次/百次/千次/万次,例如爱迪生有些发明试验失败了万次才成功,但有些事失败了就玩完了,彻底没有机会了,例如军事上战败丧命后就彻底没机会了,不可能再重新来过,所以东山再起,失败了再重新来过重新爬起来再战也要看具体情况,是有前提条件的。例如十七路诸侯的败亡后就没有条件和可能东山再起,他们不可能屡败屡战,失败了就永远没有机会再爬起来东山再起了,只有曹操和刘备这样具备统帅德能慧条件的人才具备屡败屡战东山再起的可能,曹操与刘备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后越战越强,成为最后胜利者大赢家,当然最后的大赢家是曹魏集团灭了刘蜀与孙吴集团。
袁绍12年后202年败亡。袁术9年后199年败亡,韩馥2年多后192年败亡。孔伷190年讨伐董卓当年败亡,刘岱两年后192年败亡,王匡两年后192年败亡。张邈5年后的195年败亡。乔瑁190年被刘岱杀死。袁遗2年后192年败亡,鲍信跟了曹操2年后192年战死,孔融208年被曹操杀死,张超5年后195年被曹操杀死败亡。陶谦4年后194年败亡,马腾12年后212年败亡。公孙瓒9年后199年败亡。张杨8年后198年败亡。孙坚2年后192年败亡。总之十七路诸侯在10年内相继败亡,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和可能。
所以在古代社会做一方诸侯军阀统帅表面上风光无限好,但实际上是高危高风险职业,也是让人短命的职业工作,为什么?因为他们时刻都面临着各种阴谋诡计,各种攻伐,不是我打你,就是你打我或打别人,不得安宁。他们的荣华富贵在战场上得来,也可能在战场上失去。因为他们的权力权势地位财富是稀缺资源,人人都想得到,人人都想以各种手段争抢争夺。
”瓒叹曰:“如此可谓埋没英雄!今董卓作乱,天下诸侯共往诛之。贤弟可弃此卑官,一同讨贼,力扶汉室,若何?”玄德曰:“愿往。”张飞曰:“当时若容我杀了此贼,免有今日之事。”云长曰:“事已至此,即当收拾前去。”玄德、关、张引数骑跟公孙瓒来,曹操接着。
刘备好不容易得到的县令官职又辞职了,去跟随公孙瓒及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对刘备刘关张是大一次重大的选择决策,事实证明刘备辞职参加公孙瓒队伍去加盟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利远大于弊的,在这讨董战争中刘关张打出了威名,打出了新的战功,新的声势,让十八路诸侯对刘关张刮目相看,甚至平等相待。对刘备来说做太平官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在战场上才能建功立业,才能脱颖而出壮大自己。
同时公孙瓒是刘备的老同学老友,又是一方诸侯,跟着他干,获得他的信任重用更有前途。
可惜的是公孙瓒不具备优良统帅的德能慧条件,他驾驭不了刘关张3位人杰。最优秀的统帅曹操也不能驾驭刘备,刘备迟早要独立为帅,最终与曹操分庭抗礼,三分天下,三足鼎立。
操曰:“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绍再三推辞,众皆曰非本初不可,绍方应允。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绍登坛。绍整衣佩剑,慨然而上,焚香再拜。其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绍等惧社稷沦丧,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读毕歃血。众因其辞气慷慨,皆涕泗横流。歃血已罢,下坛。众扶绍升帐而坐,两行依爵位年齿分列坐定。操行酒数巡,言曰:“今日既立盟主,各听调遣,同扶国家,勿以强弱计较。”袁绍曰:“绍虽不才,既承公等推为盟主,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国有常刑,军有纪律。各宜遵守,勿得违犯。”众皆曰惟命是听。绍曰:“吾弟袁术总督粮草,应付诸营,无使有缺。更须一人为先锋,直抵汜水关挑战。余各据险要,以为接应。
时间及事实证明推举袁绍做盟主是错误的,时间及事实证明袁绍根本不是合格的帅才,只有曹操才是十八诸侯中最优秀的最合格的盟主人选,其他诸侯更加不合格,推举曹操做盟主才是最好最智慧的选择,如果曹操做盟主是否可能灭掉董卓?存在这种可能性,但此时的曹操事业初创,还不成熟,羽翼还未丰满。
推举袁绍做盟主是论资排辈的结果,曹操做为联合讨董的组织者,与袁绍比起来,资历不够。袁绍在十八路诸侯中当时的资历名望是最高的。所以推举袁绍做盟主也是必然的。
同时董卓集团势力在当时也处于最强大的时期,因此灭董卓的天时地利人和时机还未到,十八路诸侯军还灭不了董卓。如果双方打下去可能是持久战,两败俱伤的可能性大。
曹操发起组织的十八路诸侯讨董战争的结果是双方各有胜负,打成平手,董卓撤出了首都洛阳,迁都长安,首都洛阳被毁成为废墟,洛阳百姓死伤残重。但汉朝皇帝及中央政府仍控制在董卓手中。在政治上讨董战争打掉了董卓把持的汉朝中央的权威,使汉朝基本成为各地诸侯军阀自治割据、各自为政的分裂状态,也开始了军阀混战内战时期。
汉末群雄系列之孙坚(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孙坚重大事件之八——斩杀张咨,依附袁术 初平元年(190),孙坚继续北上讨董。在南阳,孙坚找到了一位大靠山——袁术。作为「 ”四世三公”名门之后,袁术在何进掌权时期便是重臣。董卓为笼络人心拜其为后将军,但袁术拒绝合作,逃到南阳郡。 作为荆州乃至整个东 口最多的郡,南阳一郡人口几乎等同于某些人口较少的州,所以这里必然会引起某些强人来打主意。当时的南阳局势非常微妙:首先太守张咨在宛城,是朝廷任命的地方长官;然后袁术以后将军身份聚集一批追随者,驻扎在鲁阳;最后孙坚率领沿途收编的数万军队北上,也进入南阳境内。 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何况三虎?根据《献帝春秋》载,在孙坚进入南阳地界前后,袁术便上表孙坚为代理中郎将。很明显,袁术与孙坚结为同一阵线,那么南阳太守张咨的末日就要来临了。 张咨听闻孙坚入境,倒也不怕。尽管荆州刺史王睿不久前被孙坚杀掉,但张咨似乎认为自己实力更强,孙坚远道而来,未必敢把自己怎么样。 不久张咨收到孙坚的公文,请求张咨帮助提供军粮,张咨便开会商议。手下有人说:「 ”孙坚只是邻郡太守,与您平级,您不应该听从他的调遣。”于是张咨拒绝给孙坚出粮。 本来孙坚已经投靠袁术,借粮或不借张咨都难逃一死,不过孙坚没有来硬的,一如杀王睿那般,孙坚又玩起诡计。 孙坚被拒绝后,反而亲自率人牵牛带酒做礼物拜访张咨,摆出一副非常友好的态度,并邀请张咨改天到孙坚营中喝酒。张咨见孙坚如此诚恳地亲自拜访,自然也不好回绝。本着礼尚往来的友好姿态,张咨第二天便来到孙坚军营回访,宾主双方开怀畅饮,气氛融洽。 正喝得高兴,长沙郡主簿进来禀报:「 ”我军行进到南阳,道路至今也未修好、军需物资也未提供,请南阳郡主簿出来向我们解释一下。”这话表面指责南阳主簿办事不利,不配合长沙讨董义军,实际当然是说给张咨听。张咨顿时酒醒,起身便要离开,却被士兵团团围住。 不一会,主簿又进来禀报:「 ”南阳太守擅自阻拦义军北上,使我军不能及时讨贼,请将其逮捕以军法从事。”随着孙坚一声令下,张咨便被推出军门斩首。南阳官吏惊恐不已,自此对孙坚言听计从,军需物资供应俱全。 裴松之注引《吴历》记载了该事件另一个版本,说张咨既不给孙坚供粮又不肯见面,于是孙坚诈称自己突发疾病,将不久于世。孙坚派人去找张咨,说孙坚打算向张咨嘱托后事,把部队交给张咨接管。张咨贪图军队,于是来到孙坚军营,被孙坚杀死。 相比之下笔者认为,孙坚本传即鸿门宴版本更符合逻辑,可信度更高。 孙坚杀张咨的动机分析 孙坚先杀荆州刺史王睿,后杀南阳太守张咨,还未讨董便把荆州搅得人心惶惶。如果没有明确目的,很难想象孙坚这么做的动机。 孙坚再强悍官职也不过是郡守,连续杀掉上级与同级,这与讨讨伐董卓并没有实际关系。那么孙坚为何要这么做? 首先,孙坚的路线选择。关东联军中大部分都在东方,南方基本只有袁术的势力。后将军袁术地位高、名号响,而且就在荆州境内,加上孙坚之前有过在朝中做官经历,很可能与袁术早就结识。综合来看,孙坚北上选择投靠袁术是最佳选择。 其次,袁术的暗中指使。孙坚一到南阳便被袁术表为代理中郎将,显然之前两人便有来往。先杀刺史后杀南阳太守,直接使得荆州地位最高前二位置空缺,那么驻扎南阳的袁术便能够以后将军身份掌控南阳,进而掌控整个荆州。至于之后朝廷派来谁担任这两个职位,都无所谓,只要袁术能够实际控制即可。只不过接任的荆州刺史刘表也非等闲之辈,匹马进荆州强势阻止了袁术的南进。 最后,孙坚的私心。从古至今人们对孙坚都是称赞、歌颂的,认为孙坚忠于汉朝,一心铲除国贼、匡扶汉室。这没有错,以孙坚对董卓作战之坚决勇猛,与关东各诸侯形成鲜明反差。不过大家也许忽略了一点,孙坚当时是袁术的部下。孙坚杀王睿、张咨就是在乱世中选边站、找靠山。得到袁术的强力支持,孙坚既能够放手讨伐董卓,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江湖地位。 综上所述,孙坚对汉朝的忠诚,与他的个人野心并存,乱世之中群雄并起,想要发展多少都要不择手段。讨董联军的各路诸侯都以匡扶汉室为口号,这口号曹操、刘备也喊了大半生,到最后终究敌不过权力的诱惑。即便是对战董卓战功卓著的孙坚,后来也帮着袁术去打朝廷任命的荆州刺史刘表,这时的孙坚毫无正义性可言。 孙坚重大事件之九——出师讨董,首战告负 在孙坚帮助下,南阳成为袁术的地盘,于是袁术再次上表,提拔孙坚为破虏将军,同时领豫州刺史,「 ”孙破虏”的称呼便由此得来。孙坚率军来到鲁阳与袁术相见,并在此驻扎修整。 初平元年(190)冬,孙坚准备进军讨伐董卓。孙坚派长史公仇称带兵回后方督促军粮运输,并在鲁阳城东门外摆酒设宴给公仇称饯行,城中官员也都来参加。 好巧不巧,赶上董卓派出数万人进攻孙坚,先行的数十名轻骑兵已经杀到城外。孙坚接到消息并不慌张,仍旧饮酒谈笑,只暗中命令部队整顿好阵型,不准轻举妄动。 随着董卓军骑兵越来越多,孙坚才慢慢站起来,指挥部队退入城中。这时孙坚松了口气,才对大家解释:「 ”刚才我没有立即起身,是怕士兵们争相撤退,会堵在门口,谁也进不去啊!” 董卓军来到城下,见孙坚军士兵阵势严整,已做好迎战准备,于是没有攻城便撤退了。 面对突然来袭的敌军,孙坚能如此镇静自若,胆略实在过人。 初平二年(191)二月,孙坚在得到豫州粮草与兵源补充后进军至梁县,遭遇董卓大将徐荣。双方交战,孙坚竟然被徐荣打得大败,完全落入徐荣的包围之中,只带领数十骑突围而走。 平日里孙坚性格张扬,总喜欢包着红色头巾,现在却成了活靶子,董卓军在身后紧追不舍。危急时刻孙坚把红头巾递给部将祖茂,让他装成自己吸引追兵,然后从小路逃走。 祖茂戴着红头巾,跑至一座坟前,灵机一动将红头巾系在坟墓旁边的柱子上,然后躲入草丛。追兵远远望见以为是人,便向柱子合围而来。走到近前才发现扑了空,只得离去。 《三国演义》中祖茂与程普、韩当、黄盖并列为孙坚手下四大将领,并在讨伐董卓时死于华雄刀下。古典小说很喜欢搞并列,几个人相关甚至不想关的人都会并列起一个称号。但很遗憾,祖茂在史料上就仅有替孙坚解围这一段出场,其后再无记载,甚至祖茂藏进草丛后,到底有没有成功逃回本阵都不清楚。 孙坚讨董首战告负,祖茂是死是活史书没有记载,但另一名部下就很悲惨了:颍川太守李旻被徐荣生擒,竟然下进锅里炖了。《后汉书·董卓传》载「 ”荣遇坚于梁,与战破坚,生禽颍川太守李旻,烹之。”让人毛骨悚然。 孙坚这次战败与曹操的全军覆没还是有很大不同,第一徐荣是在劫掠百姓时与孙坚遭遇,孙坚并未主力尽出;第二孙坚经历多次大战,相比曹操作战经验更加丰富;第三孙坚此时为豫州刺史,更有袁术作为后盾,所以实力未受到太大损失。孙坚在阳人聚拢败兵,很快就整顿好阵势准备再战。 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形势图 孙坚重大事件之十——阳人之战,斩杀华雄 董卓得知孙坚还在阳人备战,决定再次进攻。这次董卓以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领兵五千来袭。胡轸性格急躁,认为既然徐荣都能打赢,便有些轻视孙坚。据裴松之引《英雄记》载,胡轸一心速战速决,便下令:「 ”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 青绶,是指在官印上系的青色绶带,所谓「 ”金印紫绶”、「 ”银印青绶”,印绶二字分别指印章与绶带,不同的印绶指代相应级别的官员。在汉代,银印青绶即秩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员。胡轸的意思就是,这次行军,要先斩一员大将,才能整肃军纪。 要知道董卓手下将士素来野蛮成性,连非凉州出身的徐荣都把生擒的敌将用大锅烹煮,这种军队何谈军纪?只求依靠他们的野性把仗打赢就不错了。胡轸也许太急于立威,可未曾交战便威胁先斩己方将领,让以吕布为首的诸将非常厌恶。这当中吕布又是地位仅次于胡轸的二号人物,所以吕布尤其顾忌,对胡轸非常看不惯。 如此内部矛盾重重,能打赢孙坚才怪。 且说董卓军来到距离阳人数十里远的广成,已经日暮时分。将士们连日行军很疲惫,便准备扎营睡觉。胡轸却说董卓有令,到广成后要厉兵秣马、饱餐一顿,趁夜向阳人城进发,要在破晓时分开始攻城。接下来的事情就非常黑色幽默了。 胡轸的做法让随军诸将更加反感,于是都准备拆他的台。以吕布为首,许多将领开始散布谣言:「 ”阳人城中贼人已经逃走了,咱们得赶快追击,不然就错失良机啦!” 胡轸也信以为真,便抓紧向阳人进发。来到城外才发现,城中孙坚军戒备森严,根本没有偷袭可能。可将士们已经人困马乏,实在累到不行,只得趁夜色就地脱下盔甲休息。因为计划破晓时分攻城,于是将士们在城外倒头便睡。 董卓军士兵们正在睡梦中,忽然听到有人大喊:「 ”城中贼人杀出来了!孙坚杀过来了!”迷迷糊糊的士兵们来不及整军迎战,又见己方许多人在后撤,也就跟着跑。董卓军营地一片混乱,士兵纷纷丢盔弃甲、抢夺别人的马来逃命。 逃了足足十几里,逃兵们定了定神,回头一看:根本就没有追兵!您该猜到了,这也是吕布等人散布的谣言。 胡轸当时并不知道,于是率军又回到营地,把丢弃的兵器纷纷捡起来,准备攻城。可经过一夜折腾,士兵们身心俱疲,更加士气低落,而且天色已大亮,城中守军更加准备充分。胡轸无奈,只得掉头撤军。 胡轸想撤,孙坚可没答应。孙坚虽然不知道昨晚城外董卓军在折腾什么,但也能大致判断一二,于是孙坚果断率兵出击。本来董卓军士兵就一晚没睡做折返跑而疲惫不堪,内部吕布等人又从中作梗,导致两军刚接触董卓军便大乱,跑又跑不动,被孙坚军砍瓜切菜般杀得大败,其中华雄便在此战中身亡。 关于华雄的记载在《三国志》中仅有一句话:「 ”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看来华雄成为名人还要多感谢罗贯中的创作,不然在历史上仅有一个人名,完完全全的路人甲。 当孙坚与董卓军各部连番激战时,同一时期的关东联军却在忙着争权夺利。就在阳人之战几乎同时,联军盟主袁绍联合冀州牧韩馥谋立新帝,打算推举幽州牧刘虞登上尊位。具体详情笔者在韩馥篇有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阅读。 随着时间进入到初平三年(191),联军已经逐渐名存实亡。关东诸侯与董卓的矛盾渐渐让位给诸侯之间的矛盾,以袁绍、袁术为首,各路诸侯逐渐分裂为两大阵营,更加混乱的群雄争霸一触即发。 只有孙坚,仍然心无旁骛地讨伐董卓,向洛阳进军。
最先起来反对董卓的,是东郡(在河南濮阳西南)太守,叫桥瑁。他发出了一个通告,提议各地一同起兵讨伐董卓。消息传到冀州,渤海(属冀州管辖)太守袁绍立刻派人到各地去联络,约他们一起出兵。因为有袁绍出面领头,有好些个地方就起来响应了。
公元190年,十三路人马聚集到了酸枣县(在河南延津北),开了一个会。会上推举袁绍做盟主,还订了盟约,发誓要齐心协力消灭董卓。袁绍自称车骑将军,一盟主的名义发出通告,数落了董卓的条条罪状。然后,他命令各路军队从四面八方向洛阳进军。袁绍自己带着人马驻扎在河内(在河南武陟,泌阳一带)。
董卓看了袁绍的通过,气得扫帚眉一竖,把眼犄角儿都吊上去了。他咬着牙说;“好啊,你说我废少帝,杀太后,是大逆不道。我偏要一不做,二不休,让那个小崽子也没法儿活!”他马上派人去把弘农王也毒死了,接着,又跟谋士李儒商量怎么对付同盟军。李儒说;“这回各州郡的人马来得真不少,洛阳这儿又无险可守。依我看,咱们不如迁都到长安去。一来,长安离咱们老家陇西(在甘肃)近,比洛阳安全;二来先避避风头,等他们自己内部乱起来了,再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这几句话,说得董卓哈哈地乐了。
第二天,董卓把大臣们全叫来,说要迁都长安。大臣们一听都愣了。司徒杨彪第一个反对说;“洛阳做京师这么多年了,要是一迁都,必然惊动全国,免不了又要大乱一场。还是不迁的好。”太尉黄琬也说;“迁都可不是件小事,请相国三思而行。”董卓哪儿有耐心听这个,放开了嗓门儿嚷着说;“胡说,胡说!你们敢反对我的大计吗?”大臣王允顺着董卓,他说;“相国的话实在太对了。当初高祖皇帝不就是拿长安做京师吗?咱们听相国的,没错儿。”董卓这才消了气。他把杨彪,黄琬都降了职,让王允做了司徒。
董卓命令马上迁都,还叫洛阳城里和附近的老百姓也搬到长安去。大伙儿哪儿舍得离开老家呐?董卓又动了气,叫士兵们把洛阳的宫殿,官府还有老百姓的住房一把火全烧了。这么一来,周围数百里地都成了一片废墟。老百姓只好哭哭啼啼跟着他们往西走。沿路病死的,饿死的,踩死的,打死的,数也数不过来,到处都见得着尸首和死人骨头。
董卓把修整长安城和朝廷里的大事交给王允去办,自己守在洛阳,对付同盟军。他先派大将徐荣去迎敌。徐荣的大军往南走着走着,正碰上长沙(在湖南)太守孙坚的人马。
孙坚是富春人(富春在浙江富阳),靠镇压黄巾军当上了长沙太守,这时候也带上自己的人马来参加了同盟军。一路上,他杀了跟他不和的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把他们手下的将士收编了一部分,力量一下子就壮大起来了。
孙坚领兵到了鲁阳(在河南鲁山),和后将军袁术驻扎在一起。袁术的势力比孙坚大不少。孙坚表示愿意听袁术的指挥,还带兵在前头开路。这会儿他碰上了徐荣的人马,立刻就交起手来。徐荣是个大力士,打起仗来凶猛极了。打了刚几个回合,孙坚招架不住,找了个空子,赶紧往回跑。徐荣在后面紧紧追赶。
这时候,颖川太守李旻赶到了。他放过孙坚,跟徐荣对打起来。他更不是徐荣的对手,结果被徐荣活捉了去,带到董卓面前。董卓下令把李旻下了油锅。孙坚打了这个败仗,只好退回鲁阳。
没几天,河内太守王匡从北面向洛阳打过来了。董卓一面派兵去迎战,一面悄悄地让一支精兵绕到王匡的背后,冷不丁地来了一个袭击,一下子把王匡也打败了。
盟主袁绍说孙坚,王匡两路人马都吃了败仗,李旻还给下了油锅,心里直犯嘀咕;自己这点儿人马是好容易才凑起来的,可不能一下子就全陪了进去。这么一想,他索性就安兵不动。各路首领一看盟主不打,也都赶紧停止进兵。谁也不敢和董卓的军队交锋了。
这一来,可急坏了一个人,他就是谯郡人(谯郡在安徽亳州)曹操。曹操的父亲曹嵩本来姓夏侯,因为做了宦官曹腾的养子,就改姓了曹。曹操自己对宦官没好感。二十岁那年,他在洛阳城北当了一个小地方官。他一上任,就叫人做了十几根五色棒,放在门前。有人犯了法,不管是豪强,还是贵族,都得按章法受责打。有一回,宦官蹇硕的叔父犯了夜行罪,偏偏碰上曹操巡夜,给拿住了。蹇硕的叔父一死儿不认罪,让曹操用五色棒活活地打断了气。这件事一传开,曹操的执法严正就出了名了。
董卓进京以后,把曹操调到洛阳做了校尉。可是曹操看出董卓不过是个土霸王,就挺瞧不起他。过了没有多少日子,曹操改名换姓,逃出了洛阳。
董卓发觉曹操跑了,急忙下令捉拿。曹操只好白天躲起来,晚上再赶路。这一天,他到了中牟县(在河南中部),正碰上巡夜的士兵,给捉住了。中牟县令已经接到捉拿曹操的文书,就连夜审问。刚巧县衙里有个人以前见过曹操,知道他有本事,很想救他,就对县令说;“现在天下正乱着呐,您可得留点儿神,别得罪了哪位英雄啊!”县令听了这个人的话,真把曹操放了。
曹操到了陈留,把自己在这里的家产拿出来招募义兵,准备反抗董卓。陈留太守张邈是曹操的朋友,也愿意帮助他,让他在这里招兵买马。消息一传开,果然来了不少能人;曹操的叔伯兄弟曹仁,曹洪,老家的夏侯惇,夏侯渊,还有卫国人乐进,巨鹿人李典。他们每个人都带了一千来人,凑到一块儿开始练兵。没多久,袁绍派人来联络,曹操就带着五六千人,随着张邈一起讨伐董卓来了。
万没想到同盟军一开头打了两次败仗,都吓破了胆,不敢出战了。这怎么不叫曹操着急呐?他跟大伙儿说;“举义兵,除强暴,本来是名正言顺的事。大家既然都来了,就应该同心协力,一齐打过去。董卓害得天下人不得安宁,没多少人帮助他。咱们只要心齐,一定能打胜。”曹操把嗓子都喊哑了,就是没有人听他的。十几个州郡的首领,谁都想着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盟主袁绍都还没有动静,他们急什么呐?
曹操最后下了狠心,带着自己的将士单独去打董卓。他们也碰上了大将徐荣。两下一交手,曹操就败了下来。正在逃跑的时候,他肩膀上中了一箭。还没等他把箭拔出来,又一箭射中了他的马。曹操一下子就摔下马来了。后面徐荣的士兵一窝蜂拥上来,亏得曹洪带兵赶到,才杀退敌兵,救出了曹操。这回损失可真不小,五六千人只剩下五六百人了。曹操想再借点儿兵接着打,可是哪儿有那么容易呐?曹操想来想去,决定到河内去找袁绍帮忙。
到了河内,他才听说同盟军里已经闹起了内讧。兖州(山东西南部;兖yan)刺史刘岱向东郡太守桥瑁借粮,桥瑁没借给他。刘岱恼了,趁着桥瑁没有防备,带兵打进了他的兵营,把他杀了。刘岱接收了桥瑁的人马,还派自己的人去当东郡太守。桥瑁最先提议讨伐董卓,没想到他自己倒给杀了。好些人提起来都愤愤不平。
这件事还没完呢,袁术和孙坚又联合起来,赶走了豫州刺史孔伷(zhou)。袁术自作主张,让孙坚做了豫州刺史。大伙儿更不平了,谁也没心思去打董卓了。曹操听了这些消息,心里很不痛快。他叹着气对部将们说;“放着董卓不打,自己人先杀起自己人来了。同盟不同心,这怎么能成大事呐!”他指望着盟主袁绍出来管管。袁绍可没心思管这些,他要干的一件事比那些人大得多呐。
袁绍有着他自己的如意算盘。他打算着废了董卓立的皇帝,把幽州(在河北北部,辽宁一带)刺史刘虞立为皇帝。刘虞是刘氏宗亲,又有点儿威望,要是让他代替被董卓劫持的汉献帝,袁绍不就成了掌大权的人了吗?他越想越得意,就把这事儿跟曹操说了。曹操一听就不同意,他说;“咱们起兵是为了让天下太平。您今儿个把皇上废了,另立一个;要是各地都这么干,各立各的皇帝,天下可就更没有安定的日子了!”袁绍又去问袁术。袁术早就打算趁这个乱劲儿自己当皇帝,当然更不同意,干脆就一口拒绝了。
袁绍也不管别人反对不反对,急急忙忙派人去请刘虞出来登基。没想到派去的人来来去去跑了好几回,刘虞是要他的命也不答应当皇帝。袁绍这才死了心。
各州郡的军队各想各的,各干各的,到了儿也没去进攻董卓。过了些日子,他们把带来的粮食吃光了,就一个接着一个悄悄地溜了回去。同盟军没把董卓除了,倒是自己先散了伙。不用说,这么一来,董卓更神气了。
群雄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组成联军,推举袁绍为盟主,孙坚为先锋,董卓不敌,退出洛阳,孙坚在洛阳一井里得到玉玺,孙坚准备带着玉玺回江东发展,向袁绍告退,却被人通报袁绍,袁绍逼孙坚交出玉玺,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孙坚大将程普、黄盖和韩当纷纷拔剑,差点打起来。
如果真打起来,谁会吃亏?孙坚手下大将程普、黄盖和韩当能挡住颜良、文丑吗?
当时,孙坚得到玉玺之后,暗留军中,军中有一个人是袁绍的老乡,向袁绍告密,等孙坚来向袁绍告辞,袁绍问孙坚私藏玉玺,想干什么?让孙坚赶紧交出来。
孙坚不承认,说没有玉玺,并且发誓说,如果真有玉玺,将来死于刀箭之下。袁绍一看孙坚抵赖,于是,叫出那个告密的人,孙坚要杀那个告密者。
《三国演义》第六回:绍唤军士出曰:“打捞之时,有此人否?”坚大怒,拔所佩之剑,要斩那军士。绍亦拔剑曰:“汝斩军人,乃欺我也。”绍背后颜良、文丑皆拔剑出鞘。坚背后程普、黄盖、韩当亦掣刀在手。众诸侯一齐劝住。坚随即上马,拔寨离洛阳而去。绍大怒,遂写书一封,差心腹人连夜往荆州,送与刺史刘表,教就路上截住夺之。
这个时候,老大都拔剑了,双方都翻脸了,袁绍手下颜良、文丑,孙坚背后程普、黄盖、韩当都拔刀在手,战斗一触即发,眼看就要打起来,其他诸侯纷纷劝解,孙坚随即离开了洛阳。
孙坚退走,袁绍当然不甘心,毕竟自己是盟主,这脸面怎么办?于是,暗中派人送信给荆州的刘表,让刘表在半路上截杀孙坚,也正因为如此,刘表和孙坚结仇了,为孙坚之死埋下了隐患。
试想,如果袁绍和孙坚真打起来,谁会吃亏呢?
孙坚被称为江东猛虎,本身就是一员虎将,所向披靡,董卓都非常害怕孙坚,实力非常强,手下程普、黄盖、韩当都是江东猛将,都位列“江东十二虎臣”,武艺也非常厉害,辅佐孙氏三代,不然,这三人也活不到最后,到刘备伐吴,韩当还在战场发挥重要作用。
而袁绍手下颜良、文丑都是猛将,骁勇善战,勇冠三军,都位列“河北四庭柱”,他们的实力也不低。
如果真打起来,将会是两败俱伤,就算袁绍不动手,颜良、文丑骁勇,战斗力强悍,而孙坚手下就算程普、黄盖、韩当稍弱,但是孙坚本身就被称为猛虎,实力在那摆着,双方混战,肯定会鱼死网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