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的康熙,为何派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

《雍正王朝》中的康熙,为何派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第1张

《雍正王朝》中,竞选代天子出征的大将军王一职可以说是剧中的一个高潮,因为大将军王的身份和节点让那些存有夺嫡之心的阿哥们不能不多想,此时太子已经废除,康熙又久久不立太子,大家都产生了一种感觉,谁若是当了这个大将军王谁就将是皇帝的继任人选。

在历史中,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四阿哥胤禵也是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并以天子出征的规格出征,十四阿哥统帅西征之师起程时,康熙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还降旨给青海蒙古王公,说道:“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

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可见胤禵在康熙心目中地位非常高。

在《雍正王朝》中,朝廷派往西北平定叛乱的六万大军全军覆没,康熙大为震怒,年事已高的康熙不可能再“御驾亲征”,就说要在众多皇子中选一个出来“代天子出征”。

其实在康熙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人选,只不过他却来了个“自荐和推荐”的把戏,来考验众多皇子,最后还是派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然而这个大将军王并不是与皇位继承有关系,康熙派十四阿哥作为大将军王去平叛,有几个意图。

首先来说,康熙众多皇子中有能力带兵打仗的其实就三个人,分别是大阿哥胤禔、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这三个人都有征战沙场立有战功,是皇子当中带兵打仗的好人选,只不过这时候的局面是什么?

这时候是大阿哥和十三阿哥都被圈禁了,这两人自然都不是康熙心目中的理想人选,所以说其实就只有一个十四阿哥胤禵了,那为什么康熙不直接任命还要让众多皇子参与争夺了?

康熙是想借这个事来考验一下这些皇子哪一个是以天下为公,哪一个是只知道为自己私利的,看看哪个皇子是有能力有胸怀可以为国家大义忘了私利,这无疑是继承大统的最佳人选。

大将军王的诱惑力无疑是巨大的,这些皇子都觉得争到这个位子就预示着能够登上君王之位,而康熙的另一个意图是要分化八爷党的力量(雍正王朝自然要为雍正铺路)。

果不其然,面对这个距皇位一步之隔的大将军王,八阿哥胤禩弄了一套理论让九阿哥推荐他为大将军王,这让十四阿哥很不爽,你都被皇上打压成什么样了,还不会打仗,到这个时候还想自己,更加起了自立门户的心思。

康熙任命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有瓦解八爷党的意图,也有将十四阿哥调离京城,减弱八爷党在京城势力的意思。

还有一个就是康熙已经看出传尔丹兵败并非只是主帅轻敌冒进的原因,六万大军全军覆没是因为阿哥们争夺太子之位闹的,是八爷党在背后搞的鬼,让八爷党的十四阿哥挂帅,也是为了战局着想,不会因为粮草的掣肘而失败。

对于大将军王,雍正开始也掉到了局中,跑去找十三想让他出来带兵打仗,看到十三的样子后很是沮丧,生起了闷气,而看破康熙意图的邬先生对四阿哥呵呵笑起来,跟四阿哥分析了一下,于是就顺着康熙的心意推荐十四阿哥,不过也留了一手,推荐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以年羹尧控制老十四的后勤。

康熙看到四阿哥胤禛推荐自己的对手八爷党的人,感到很欣慰,在康熙的眼中,终于是有了一个为国家大义忘了私利的儿子,一个大将军王让十四阿哥高高兴兴,胤禛赢得满满当当,八阿哥输得彻彻底底,还让八爷党被瓦解摇摇欲坠,为雍正登上皇位作好了工作。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雍正的心腹和支持者还是很多的。不过,心腹和支持者不完全是一个概念。因为心腹必然是支持者,而支持者则不一定是心腹,也有可能是政治投机分子。

按照剧集中的人物出场顺序,加上十三阿哥和邬思道,雍正一共有十三个支持者。

年羹尧——最早出场的心腹

除了十三阿哥之外,年羹尧是电视剧中第一个出场的雍正心腹。不过要说明的是,年羹尧在影视剧作品里面的形象,跟他真实历史形象的反差很大,不能把电视剧中的年羹尧直接套用在历史真实的年羹尧身上。

在电视剧里,年羹尧是雍正的包衣奴才,一手提拔的心腹。早在雍正赴江南赈灾时,年羹尧就跟着雍正混了。先后为雍正办了:找寻邬思道,追讨户部欠款,屠灭江夏镇,制约大将军王胤禵等等,只有心腹之人才有资格干的事。

此外年羹尧为了接近雍正,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雍正。两人从纯粹的主奴关系,变成了姻亲关系。

到后来,年羹尧更是一跃为雍正旗下的头号心腹,不仅统领西北二十万大军,还有密折陈奏和先斩后奏之权,威风比十三阿哥个张廷玉还大。只不过最后太过于嚣张跋扈,得罪了雍正在内的朝野上下,最后被逼死。但是年羹尧死前,雍正其实并不想杀他,对他仍然有很深的君臣之情。

李卫——最有心机的心腹

在电视剧中,李卫、高福和年羹尧几乎是同时间出场。一开始雍正并不重用李卫,后来因为巧取百官行述,李卫的机灵才被雍正发现,并委以重用。而他的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以知县的身份替雍正暗中监视年羹尧。从这开始,李卫就正式被雍正纳入了自己的核心朋友圈。一步步的高升,最后被委任为直隶总督。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雍正其实在暗中也防着李卫。

在推举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时,雍正曾经将李卫召回京城(李卫回京述职,由粮道高升为陕西布政使),让李卫把老婆翠儿和儿子李忠留在四爷府做人质。李卫对此也心知肚明,因此在日后也是非常的小心谨慎,就怕雍正会抓他的把柄,借机弄死他。

后来雍正把邬思道甩给李卫,让他暗中监视邬思道。但是李卫很明白,邬思道是个烫手的山芋,于是他转手又把邬思道扔给了冤大头田文镜。

最后,李卫凭借高人一等的机灵,在服侍雍正二十七年后,得以善终,没有像高福一样被秘密处决。

田文镜——最实在的心腹

在电视剧中,田文镜跟着雍正的时间其实也挺早的。他在被雍正看中时,原本已经被上级罢官,是在雍正的提拔下才得以重用。因此非常感激雍正的提拔之情,先后替雍正办了江南赈灾、追讨户部欠款两件案子。

不过雍正只是用他办事,并不拿他当真正的心腹。他在雍正的眼里,心腹指数远低于李卫和年羹尧。

之后,田文镜揭露了山西藩库造假一事,雍正才真正委以重用,让他在河南试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他对雍正的重用也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报答。因此得罪了很多的同僚。后来还因为他在河南搞官绅当差纳粮的新政,导致了一系列后续的政治事件。

总的来说,田文镜属于徇吏,是个好官,就是不讨人喜欢。雍正对他很看重,只是因为他能不记名利的为自己办事。但在很多方面雍正也不对他讲。比如邬思道的背景,雍正就一直瞒着田文镜。

张廷玉——最有头脑的心腹

如果说田文镜是雍正在外省的心腹,不得不委以重用的循吏,那么张廷玉就是雍正在朝内的心腹,不得不重用的循吏。

其实,张廷玉并不是雍正的死党。但是他的脑回路清奇,永远只拍皇帝的马屁。虽然康熙并没有明说是四阿哥继位,但是畅春园传位的那晚,张廷玉凭借自己极高的智商,猜出了康熙的心意。因此在畅春园传位时,张廷玉果断的选择了倒向雍正这一边,不管老九和老十怎么闹,他都是泰然处之,始终站在雍正一边。

别看八爷一党平时的势力很大,但当时在畅春园内,除了八爷党的三人外,大家都已经默认雍正为新君了。而这个大家伙的带头大哥,就是张廷玉。

于是,原本是康熙心腹的张廷玉,顺利得过渡成了雍正的心腹。

其后,张廷玉非常精明的每次都站在了雍正一边。不管是新政还是仪政,张廷玉都把雍正的马屁拍的非常舒服。最终,雍正也把他视为自己的绝对心腹。信任程度绝不在李卫之下。另外,张廷玉还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地方——该他做的事,他绝对不推脱;不该他知道的内幕,他绝对不多问。

这样的一个人精,想不受重用都难呐!

张五哥——不是心腹的心腹

其实张五哥也不是雍正的死党,只是有点交情而已。他跟十三爷的关系更好一点,并且他还是十三爷的大舅哥呢。但是十三爷服雍正,张五哥也就顺势站在了雍正一边。

在雍正继位的那晚,张五哥本着敬仰十三爷和雍正的原因,忙前忙后,先是亲自为雍正保驾护航,接着又拿着金牌令箭去宗人府释放老十三。可以什么说,如果没有他,十三爷也不可能那么顺利的就接管兵权。十三爷没有控制不了兵权,雍正也不可能那么顺利的就继位。

张五哥在畅春园的价值,以及他手上的金牌令箭,抵得上千军万马,是雍正能否继位的关键因素。

我怀疑,就算康熙没有传位给雍正,张五哥也会支持雍正。毕竟士为知己者死。张五哥一直想救老十三,也只有老四继位了,才能救老十三。

后来张五哥很知趣的急流勇退,在老十三去世后,聪明的选择去给老十三守陵。最后张五哥也算是落了一个善终。

图里琛——奉行投机主义的心腹

图里琛与张五哥一样,也不是雍正死党。他和德楞泰最早死忠于康熙。但是他们在康熙驾崩前后那段时间,立场转变的很快,为雍正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比如九阿哥胤禟准备逃出去调兵时,雍正就是让德楞泰和图里琛挡驾,让九阿哥的小伎俩不能得逞。注意了,这个时候还没有正式的遗诏公布,康熙只是口谕传位给老四。万一遗诏的继位人不是老四呢?

所以,德楞泰和图里琛此时也是在赌博,他们在心里已经默认雍正为新主子了。赌赢了继续高官厚禄,赌输了就陪雍正一起人头落地。真的是拿命在赌前程。

后来的剧情,没德楞泰啥事了,只剩图里琛一个人。然而图里琛就是个人精啊!让雍正不得不用他。(比德楞泰聪明多了)

清查山西藩库案,是他去办的;雍正密谋架空年羹尧,也是他去办的;查抄八爷府,派去监视弘时的人,也是他;弘时派人暗杀弘历,受雍正委托保护弘历的人,也是他。就连替雍正掌管御林军的人,还是他。由此来看,图里琛堪称是武官版的张廷玉。

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的图里琛原型人物与电视剧中,不是一个人。电视剧中的图里琛与原著小说中的也不一样。

电视剧是把小说中的刘铁成和图里琛合二为一了。前者是康熙的贴身侍卫,后者是个八旗子弟。电视剧的前半段,全部是贴身侍卫刘铁成的剧情,与原著中的图丽琛无关。电视剧的后半段,全部都是八旗子弟图里琛的情节,与原著中的刘铁成无关。

电视剧把两个角色合二为一,也算是比较成功的改动。

隆科多——最让雍正失望的心腹

隆科多这个人,文学作品里面的形象跟他的历史形象反差巨大!

在历史上,康熙驾崩前夕,是隆科多第一个向康熙进言,应立即确定皇位大事,然后他下令将北京城戒严。让步军统领衙门的兵马封锁了皇城,断绝了京城与外省的全部书信来往,导致八爷党与领兵在外的十四阿哥胤祯无法内外呼应。而十四阿哥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雍正骗回京城软禁的。因此不恭维的说,历史上的雍正能继位,隆科多的作用至关重要。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功劳,雍正才会在公开场合称呼隆科多为舅舅,目地还不是为了拉拢。否则雍正为什么要公开亲切的称呼他为舅舅?隆科多又不是雍正的亲舅舅……

不过在电视剧里的隆科多,就没有什么政治立场了,貌似谁拉拢他,他就倒向谁。畅春园传位之前,隆科多和雍正没什么交集。邬思道凭借他的敏锐度判断,隆科多这个人靠不住。不过康熙在临终前神助攻,让隆科多不敢再两面三刀,实心实意的扶持雍正登基了。(也算是大功一件)

但是雍正继位后,隆科多再次本性复发,他自认为自己失宠了,于是协助老八逼宫。连雍正都没料到隆科多会反水,当他看到隆科多反水后,差点气的没吐血,连声呵斥我瞎了眼了才让你掌着九门提督。后来雍正将他软禁,也是他自找的。

十七阿哥——隐藏的铁杆心腹

十七阿哥胤礼在小说中是雍正的死党,而且是绝对的死党。

在电视剧里,十七阿哥露了个脸,作用不是很大。(另一个铁杆粉十六阿哥更惨,连脸都可没有露)。但是在原著小说里,十七阿哥胤礼可是雍正继位的关键人物之一。

按照电视剧和小说的解释,拱卫京城的兵马分为三支部队: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步军统领衙门。其中西山锐健营的管营提督跟十七阿哥是甥舅关系。后来勤王的西山大营兵马,就是老十七调来的。

在老十七在搞定西山大营后,又去到宗人府放出了老十三。他跟老十三两个人一起去到丰台大营夺权,把丰台提督成文运杀掉,才搞定了丰台大营的兵权。

可以说,十七阿哥在原著中的作用,比十三爷还要大一点。因为老十三是被圈禁了,外面发生的事他不清楚;而老四又要在畅春园牵制住老八、老九、老十,走不开。所有的阿哥当中只有十七阿哥一个人在外面。

别小看了单独在外面游荡的十七阿哥,因为在原著中对此专门解释了这种安排:康熙宣雍正去畅春园时,雍正本打算叫上十七阿哥也一起去。此时邬思道哈哈一笑,说四爷你一个人去就可以了。叫上十七爷,是打算被人家一锅端掉吗?

由此也可以看出,雍正和邬思道对十七阿哥是非常的信任!因为他们都没有怀疑老十七的人品。否则所有阿哥都被软禁,老十七一个人在外带兵。他要是有异心,他大可以派兵杀掉所有的阿哥,然后他继位。

电视剧里面虽然弱化了老十七角色,但是凭借畅春园当晚力挺雍正继位,他也担得起雍正心腹这个名号。

孙嘉诚——最有个性的心腹

电视剧里面的户部主事孙嘉诚,是编剧虚构的一个角色。在原著小说中,这个角色的名字叫孙嘉淦。而原著中的孙嘉淦,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康熙五十二年的进士,以敢言直谏而出名。而电视剧中的孙嘉诚,比历史上的孙嘉淦更厉害。他都不叫“敢于直谏”了,而是不要命的直谏。

除了不要命的直谏之外,孙嘉诚的身上还有五个优点:

第一、学问扎实,逻辑清晰。

比如雍正质问他,你凭什么弹劾年羹尧?孙嘉诚理直气壮的回答道:西北打了胜仗,是因为皇上运筹得当,将士用命,和各级官员鼎力支援。又不是年羹尧一个人的功劳,他凭什么独揽所有的奖赏?

就这一句话,直接点醒了雍正!

第二、实干,不迂腐。

这点从他在雍正登基后,公然在御前敢跟八阿哥争辩新钱铸造就可以看出,他更关心国家的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因为古时候有一条硬规矩,叫:父死,子不改道三年。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在三年里是不能更改父亲定下来的事情。关于铸钱的铜铅比例,康熙的时候就是这么定的,雍正刚继位不能随便改。但孙嘉诚不管这些啥子道理,他就是认定了这事这么干不对,所以一定要改。

第三、做事得体,以理服人。

电视剧中只有两个人在时时刻刻都占着一个理字,一个是雍正本人,另一个就是孙嘉诚。这点仔细看电视剧就清楚了。然而雍正占理是因为他很有心机,而孙嘉诚占理则是他足够的正派,让别人抓不到他的把柄。

第四、身心健康、性格顽强坚韧。

电视剧里支持雍正改革的人,基本上都是病秧子。就算一开始不是病秧子,最后也都会累趴下。但是孙嘉诚的身体非常好!弹劾年羹尧的时候,他到大太阳下面晒了几个时辰他都没晕倒。这身板儿,杠杠的啊!如果他不死,起码也是督抚级别。就跟历史上的孙嘉淦一样,能帮助雍正分担很多工作。

第五、对雍正的忠诚。

纵观孙嘉诚干的每一件事,除了为国为民外的大义外,对雍正的忠诚也是他是办事的动力之一。他的忠诚度应该仅次于李卫,比田文镜还要高一点。因为田文镜是因为得到了雍正的赏识才会那么卖力的干活,而雍正可是什么好处都没有给过孙嘉诚。但是孙嘉诚不计较这些东西,他还是非常有干劲。

就这么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年轻人(电视剧里面的演员太显老了,其实很年轻),他本来应该是雍正在后期最看重的心腹之一。但是却因为跟年羹尧不和,被年羹尧给杀了。

由此可看得出,雍正因为年羹尧杀孙嘉诚而罢免他,并不仅仅是年羹尧嚣张跋扈。雍正更心疼的是一个人才就这么没了。他是由衷的感到惋惜。

马齐——用来平衡满汉势力的心腹

马齐这个人在电视剧中的出场不算少,但总给人一种比较憨厚的印象,没什么亮点。他最早跟佟国维混,算是佟国维的小弟。基本没有自己的主见。

康熙让群臣举荐新太子时,马齐选择跟佟国维站在一条阵线上。后来康熙因为佟国维结党营私罢了他的官,马齐也跟着一起挨了处分。但是康熙没有罢他的官,只是罚俸。这其中的缘由,就是因为康熙担心朝中没有满人担任大学士(马齐是满人,与后来的富察皇后和傅恒一样都是富察氏),会让汉人的势力坐大。

雍正登基前后,马齐基本没有贡献。但是雍正登基后,还是要重用马齐,以制衡张廷玉为代表的汉人官员。

不过好在马齐还很识趣,基本上不跟雍正闹别扭。在八王议政时,雍正给了马齐一个最精悍且最准确的评价——张廷玉是自己人,马齐也能算一个。

在制衡汉人官员的同时,不给自己添乱,还能稍微办自己点事,这就是雍正对马齐的最高要求了。所以我觉得,马齐其实也是雍正对选拔心腹的最低标准。低于马齐这个标准的人,那就不属于心腹了。

以上便是《雍正王朝》电视剧中,雍正最信任的十一个心腹,若再加上老十三和邬思道,正好凑成雍正的十三太保。

另外,像高无庸、李德全这些人也能算作是雍正的心腹。但是就存在价值来说,远不如以上十三位,这里不细说了。

皇兄难弟:十四阿哥就这样被雍正治服 雍正真夺了十四阿哥允禵的皇位吗?

传言说隆科多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但大清传位诏书皆有满汉两文所书,怎么改其次当时十四阿哥封抚远大将军王远征西北,若立他为帝还需长途回朝,这期间必定酿成诸子为皇位斯杀,以康熙之智这是不可能的。也有说法是晚年康熙对于储君之位一直在十四子和四子间犹豫不决,在其病重时本欲召十四子回朝,但担心自己时日不多,害怕身后诸子残杀,便顺水推舟立四子继位。现在的历史证据越来越证明,康熙皇帝确实把帝位传给了雍正,不是他从十四阿哥那儿夺来的。

康熙驾崩后,远在西北军中的十四阿哥、“大将军王”允禵听到这个消息后真是五雷轰顶,方寸尽乱。想到半年前自己还曾和父皇共商平定西北之大计,自己也满心希望能够承继大统,可如今却已是斯人已去,换了人间。三十五岁的允禵捧着谕旨,手不停的颤抖,一个巨大而悲怆的念头向他压来:他失败了,而且是一败涂地,已经没有任何机会了。

但是,允禵又是那么的不甘心和不服气,他心想,凭什么我在外面出生入死,浴血疆场,而某个人却安坐京城,君临天下此刻的他,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真是百感交集,是悲,是痛,是怨,是恨,连他自己都说不清。他的脑海里面,只有迷惑,犹如一片乱麻在无尽翻腾。允禵本来以为自己是承继大统的不二人选,可惜这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爬得高,也就摔得重,如今这天下早已是花落别家,自己也只能徒呼奈何!

也许在这个时候,允禵才看清了自己的这个同母所生的四哥,他是如此的深藏不露,又是如此的缜密可怕。为什么大家在争来吵去时,没有人注意他的存在呢如今回头想来,一切都迟了!

有人或许问,既然允禵手握重兵,何不提兵造反对此,雍正冷冷一笑:“朕刚即位时,便召允禵来京,当时朕垂泪对近侍大臣说:‘正值皇考升天之时,允禵却不在跟前,他竟没有这样的福气。应马上降旨宣召,让他速速回京以尽子臣的孝心’。朕的本意并不是为防范他。像允禵这样庸劣狂愚、无才无识的人,威不足以服众,德不足以感人;何况在陕西有年羹尧等人在那里震慑。允禵所统之兵,不过几千人,而这些人又大都是满洲子弟,世代皆受朝廷恩惠,他们的家人也都在京城,那能听从允禵的指使进行反叛呢”

诚然,允禵接到雍正命人回京奔丧的谕旨后,就立刻返回京城。他本就没有造反之心,即使有这想法,正如雍正所说的,内外皆受钳制,举兵造反,谈何容易如今风云突变,允禵也只能乖乖的束手就擒,几无还手之力。他的江山,只不过是心中编织的美丽的迷梦罢了。

雍正以体谅允禵的名义,将之召回京城奔丧,解除允禵的兵权于不动声色间,还赢得了宽宏大量的赞誉。这一着,的确很高明。于情于理,允禵若胆敢造反,必然落下不孝不忠的骂名,而一旦允禵进入京城,那就成了雍正的囊中之物,可以任由他摆布了。

允禵没当上皇上,他心里憋气,就是不服。激愤之下,他在从西宁回京的路上,不但没有给新皇帝请安,反而扬言说:“如今我兄为皇帝,尚指望我叩头耶我回京不过一觐梓宫,得见太后后,我之事即毕矣。”快到京城时,允禵不知是不懂,还是有意挑衅,他命人行文奏事处,询问到京之后见雍正如何行礼,“举朝无不惊骇”。

行什么礼,这不明摆着的事情吗,还用问!分明就是不把雍正放在眼里!

允禵就是要用这种冲动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和对雍正的蔑视与挑战,虽然这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事实上,允禵的这种 在雍正面前如泥牛入海,丝毫不起作用。接到奏事处的报告后,雍正根本不予回答,只是淡淡地说,让允禵先去拜谒大行皇帝(康熙)的梓宫吧。

允禵的挑衅,很快被雍正轻描淡写的消灭于无形间。但是,允禵的怒火迟早要爆发出来。在去康熙灵柩前哭拜时,雍正也在场,允禵见了自己的哥哥,这个刚上任的皇帝后,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却也只能含屈带愤的向雍正远远的叩头,“毫无哀戚亲近之意”,这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故意让雍正难堪。

雍正很清楚自己这个弟弟的脾气,但在康熙的灵柩之前,他不想发作。他为表示对弟弟的亲善,还特意上前去扶允禵,但允禵脖子一梗,偏就拒不动弹。一时间空气都似乎凝结,兄弟俩一个拉,一个不动,场面十分尴尬。

这时,侍卫拉锡看不下去了,他上前拉住允禵,让他赶紧对新皇帝行跪拜之礼,允禵甩手咆哮道:“我本恭敬尽礼,拉锡这样 的奴才,也敢对我拉拉扯扯!若我有不是,请皇上将我处分;若我没有不是处,请皇上将拉锡正法,以正国体!”

天威不可犯!雍正终于发怒了,他当下就命削去允禵的王爵,只保留允禵最初的贝子身份。

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雍正在送康熙灵柩到遵化景陵行礼完毕后,便命允禵留在遵化守陵,不要再回京城了。所谓的“守陵”,明眼人都能看出,不过是将之软禁罢了。不仅如此,雍正还特派自己的亲信副将李如柏在此监视并限制允禵的活动。

随后,雍正开始拿允禵的亲随开刀了,他命人传问允禵的家人向雅图和侍卫孙泰、苏伯、常明等人,问:“允禵在军中时,听说有吃酒行凶的事情,你等从实奏来。” 向雅图等人不知所云,回奏道:“并无此事。”雍正听后大怒,命将这些人送刑部永远枷示,连他们十六岁以上的儿子也一起倒霉,同样被永远枷示。雍正之所以突然出重手整治允禵,也许和皇太后的刻意为难、不肯配合他的工作有关,他心里憋气,可能想通过打击允禵来向乌雅氏 。可惜的是,这只能会导致下一个悲剧的发生。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他们的母亲皇太后乌雅氏升天之后,雍正为表示对皇太后的尊重,特意封了允禵一个郡王的王爵,但这样的王爵对于一个软禁的“活死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第二年(雍正二年,1724年)的七月,允禵的福晋突患重病,遵化缺医少药,而雍正却还不信,只说先派良医前往诊治,如果要来京城,必须胤禵先行奏报。最后,胤禵的福晋病死了,雍正还怪允禵不早报告病情,怎么会突然就死了,随后又命按郡王例将之安葬在黄花山王爷陵寝。

本来雍正让允禵把福晋葬在王爷陵寝倒也没有错,但此时的允禵心中过于悲愤,他认为是雍正变相害死了自己的老婆,于是他借口说王爷陵寝的风水不好,不愿意服从雍正的安排。大概他心想,即使自己的老婆现在埋在了王爷陵寝,到时候自己还是不是王爷,能不能埋进去,恐怕还是个未知数呢

于是,允禵抗旨不遵,他在自己住处后面的僻静之处私自造了两座木塔,一座给他的老婆,另一座留给自己,而不去雍正指定的地方。雍正听后勃然大怒,这塔是和尚死后才用的,允禵是堂堂郡王,岂能胡来随后便命人严查是怎么回事。在允禩的劝告之下,允禵后来才勉强服从了雍正的安排。

西风古道泪流尽,只恨生在帝王家!此时的允禵,心中真是悲苦难言。他向雍正上奏,说自己“已到尽头之处,一身是病,在世不久”,虽没有了当年的英雄气概,但其中还是透露出一股怨愤之气。

雍正还不罢休,又派人去查那木塔的事情。后来查办的大臣回报说:“已将郡王允禵之逆造木塔要出,查检明白,随即搬移至王家庄,派兵严行看守。臣等曾经委人在允禵住处之所近地方,乘便伺察,闻得是日晚点灯以后,允禵在住处狂哭大叫,厉声径闻于外,半夜方止。臣等既得探知,不敢隐讳,谨将此事后情形共同缮折上闻。” 雍正接报后批道:“此所谓罪深业重,神明不佑,人力亦无可奈何矣!但朕之心自有上苍照鉴,任他等罢了。”允禵的夜半悲啸,在雍正看来,不过是鬼哭狼嚎、鬼魅缠身罢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新的打击又接踵而来。雍正三年(1725 年)三月,雍正重提当年允禵回京行文礼部和对自己“远跪不前”的旧事,称其“竟咆哮无礼至此”。当年十二月,宗人府又参奏允禵在军中“苦累兵丁,侵扰地方军需帤银”等罪,雍正便顺势撸去允禵的郡王之爵,将之降为固山贝子。

雍正四年(1726年),在整治原“八王党”的 中,雍正亲自出马,揭发了当年“一废太子”时,自己和允祉每天悉心照顾病重的父皇,而胤禵和胤禩、允禟几个人却促坐密语毫无关切之心。另外,雍正还刨出了当年允禵曾因为维护允禩而惹得康熙大怒,几至于被康熙“手刃”的老账。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有个叫蔡怀玺的人向允禵院子里投了一封字帖,里面有“二七变为主,贵人守宗山,以九王之母为太后”等字样,大概意思是劝允禵谋反。里面的“二七”显然指的是允禵(十四阿哥),而“九王”应该是允禟——为何是“九王之母”为太后呢大概是因为允禵的母亲已经去世罢。由此可见,传位于十四子的传闻在民间流传甚广,允禵在民间似乎还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个事情发生后,雍正觉得把允禵关在遵化不安全,便下令将允禵从那里撤回,随后将之禁锢在供有康熙圣容的景山寿皇殿附近,既让允禵思过,也有利于就近监视,防止再出乱子。

当年六月,在对“八王党”最后的大清算中,允禵被定了十四项大罪,除前面提到的外,又增加了几条:“酒色宣*,不知检束,以领兵之重任,尚取青海台吉之女及蒙古女子多人,恣其 ”;“晋封郡王时,并无感恩之意,反有愤怒之色”;“皇上谒陵回跸,遣拉锡等降旨训诫,允禵并不下跪,反使气抗奏。阿其那(允禩)向允禵云‘汝应跪’,便寂然无声而跪。不尊皇上谕旨,只重阿其那一言,结党背君,公然无忌”。

不过,雍正在对待允禵和对待允禩和允禟两人还是有区别的,毕竟允禵是自己的亲弟弟,因而只把他当成是“八王党”的从犯处理,仍旧拘禁。至于允禩和允禟两人,就没那么好运了。

最为可笑的是,在允禩和允禟死后,雍正还有意要去捉弄了一下这个亲弟弟,他派人去问允禵,说当年你和阿其那(允禩)等人结党时,私 药,说愿与允禩同死。现在胤禩已经死了,你若想去看看,或者想同死,“悉听尔便”。

千古一难惟一死。允禵早被雍正治得没脾气了,他只得说:“我原年纪小,被阿其那所愚弄,现在他死了,我不愿意去看。”

看了允禵服软的回奏之后,估计雍正呵呵一笑,批示道:“既然允禵似有悔心之萌,著暂缓其诛,以徐观其后”。在雍正的眼里,这个桀骜不驯的弟弟总算是老实了。也幸好是这个表态,允禵才在雍正在位期间得以保全性命。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驾崩,允禵最黑暗的一段日子终于过去了,但此时的允禵也已经是四十八岁,他当年的锐气和傲气,早在拘禁岁月中消磨殆尽。两个月后,新上台的侄子乾隆发了个谕旨,说“从前允禵等人狂肆乖张,不知大义,暴戾种种,皆是获罪于皇祖之人,如今念在他们已经被收禁了多年,姑且酌情宽宥,予以自新。”

不久,允禵终于重获自由,但被解除拘禁之后,乾隆仍旧怕允禵会威胁到他的皇位,特命他不得惹是生非,只准在家闲居。乾隆二年(1737年),允禵被封为辅国公,不过,这只是空衔,并没有皇粮可吃。除此之外,乾隆还让允禵好好在家居住,安分守己。显然,乾隆对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皇叔仍抱有很强的戒备之心。

直到乾隆十二年(1747年)六月,乾隆说,十四叔允禵这十年来“安静循分,并未生事,著封为贝勒,照常上朝。”这时候的允禵已经是快六十岁的老人了,在这一年,他担任了正黄旗汉军都统。很显然,乾隆也认为他没有什么威胁了,所以才会对这位皇叔加恩,也为自己博得了宽容的美名。第二年(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乾隆又加封允禵为恂郡王。当年十月,他和十六弟允禄一起负责过武举的考试事宜。

乾隆十九年(1754)十月,允禵因年老多病而退休,被解除都统的职务。次年(乾隆二十年,1755)正月初七,允禵走完了他最后的历程,终年六十八岁。在他的那些兄弟里面,他还算活得比较长的。巧合的是,允禵生于正月初九,死于正月初七,人家都说正月出生的命大,只是允禵命固然大,但未必好。

允禵的这辈子,大起大落,风光过,也曾从高处摔下过,更有长时间拘禁的阴暗岁月,也算是尝尽了人间冷暖,岁月春秋。虽然他最后得以善终,但有一点自始至终都不变的就是,他心里对雍正就是不服,至死都不服——这可怜又顽强的允禵。

最后看看允禵的儿子。允禵的长子弘春因为揭发允禩、允禟曾受其父银两一事而立功,在雍正六年(1728年)被封为贝子,雍正九年(1731年)又被晋升为贝勒,并做上了正红旗汉军都统。雍正十一年(1733年)时,弘春再次被晋升为泰郡王,但第二年时因办事出错而被雍正申斥,仍降为贝子。雍正死后,乾隆很看不起他,说“伊父获罪监禁,伊反以为喜”,认为弘春“渐流卑鄙,不知向善”,“夫为人不孝不悌,岂有为国尽忠之理乎!”不久,弘春便被“革去贝子,不准出门”,这等于就是允禵自由了,而他的儿子弘春接着被软禁了。

允禵的次子弘明在雍正时期倒是一直随同父亲被监禁,乾隆上台后将他的哥哥弘春革退,弘明则被封为贝勒,后来还做过镶红旗蒙古都统。

总而言之,允禵这家人是被雍正父子玩弄于股掌之上,要你生就生,要你死就死。这就叫做,做兄弟难,作患难兄弟更难,要做了皇上的兄弟,不但难上加难,弄不好还得赔上身家性命。

关于雍正皇帝是如何上位的,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但不管如何,雍正把这个皇位做得很稳固,在他刚刚上位的时候,就解除了十四阿哥在西北的兵权,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举动有点针对十四阿哥,当时十四阿哥如果要回京,他手里有大量的军队,雍正还没有掌控全局,所以如果是十四阿哥和八阿哥里应外合,那他的皇位又坐不稳,所以干脆解除十四阿哥的兵权。

一、要让十四阿哥尽孝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重孝道的国家,清朝也不例外,康熙的各个皇子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总要表现出一副很孝顺的样子,为皇帝守灵是大事,所以康熙皇帝去世之后,十四阿哥远在千里之外,肯定要马不停蹄的往京城赶,雍正现在手里虽然有兵权,但是也难以和十四阿哥抗衡,所以干脆让十四阿哥回京尽孝,也让自己有了接触兵权的机会。

二、刚刚继位,皇位不稳

雍正的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当时雍正的很多政敌对他都不信任,尤其是八阿哥在朝中威望很高,如果八阿哥联合朝中的大臣,十四阿哥以军队作为后盾,那么雍正这个皇帝也坐不稳,毕竟当时很多人对他还是不信任,所以现在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先解除十四阿哥的兵权。

三、性格所致

雍正和十四阿哥的虽然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但是彼此之间关系更不好,反而是政敌,但是雍正也很了解十四阿哥,知道如果他回来带着军队肯定不会服气,要和他抗衡,十四阿哥在外多年已经有了军功,也不好轻易动他,而且十四阿哥对这个哥哥一直有些任性,接触兵权,让他的任性无处撒野,雍正这招对于稳定朝局还是有很大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658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