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第1张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

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 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 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生平经历:

1、早期经历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12月28日),刘邦出生于沛丰邑(今徐州丰县)中阳里, 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非常要好。 幼时和卢绾交好。 

长得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宽厚仁爱,性格十分开朗,平时不拘小节。

后来,刘邦做了沛县泗水的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时间长了,和沛县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刘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2、沛县起兵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州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

这时,沛县令也想响应起义,萧何和曹参当时为沛县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 

县令觉得有理,便让樊哙去邀请刘邦,刘邦当时已拥数百之众。 然而此时沛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他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关闭城门,并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

二人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闻此,于是将一封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 

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 萧何、曹参都是文吏,担心身家性命,深恐举事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大家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 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立赤旗,自称赤帝子,很快义军扩充到三千人。 

此时,已经是公元前209年10月,刘邦已经48岁了。秦末农民战争中还有一支强大的力量,就是原来楚国贵族的后代项梁和项羽。他们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

3、还定三秦

鸿门宴之后,项羽便领兵西进,项籍入咸阳,烧阿房宫、杀秦王子婴。 又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共四十一县,国都为南郑(今陕西南郑)。 并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意)为雍王、塞王、翟王,领关中地,以扼制刘邦。 

同时削减刘邦军队至三万人。项羽自称西楚霸王,掌握军队最高统帅权。 楚怀王熊心被尊为义帝。 后来项羽把义帝迁到郴县给杀了。 

项羽分封,表面上看去论功行赏,但是实际上却是对原诸侯势力进行重新组合,对服从自己的予以分封行赏,并没有照顾原诸侯在本国的实力与影响。因此从一开始埋下乱源。而且他又拒绝了谋士自王关中的建议,坚决衣锦还乡。

汉元年二月,诸侯罢戏下,各回国。 刘邦只好忍气吞声接受封号,于四月领兵入汉中、并烧毁栈道(用木板架在悬崖上铺成的道路),以示再也无意东出,以麻痹项籍。 同年五、六月份,齐国贵族后裔田荣不满分封,赶走齐王,杀胶东王,自立为齐王。 

11月,刘邦乘机挥军东出,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 重返关中,很快击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 并用计欺骗项籍,使其相信自己取得关中后已心满意足,再也不会东进了。

项籍放心去攻打田荣,对西边没有加强防范。最终则陷入齐地泥潭无法抽身。 这样给了刘邦绝佳的机会。

4、楚汉之争

楚、汉订盟后,刘邦本想退兵,在张良、陈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击楚军。 公元前203年11月,两军战于固陵(今淮阳西北),项羽小胜。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以封赏笼络韩信、彭越、黥布等 ,垓下一战重创楚军。

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70万人与10万久战疲劳的楚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 

韩信挥军进攻,采用诱敌深入战术,前军先诈败,信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包抄攻击楚军后部步军。楚军久战疲劳后军迎战不利,汉军将楚后军与项羽前军骑士分割两半,韩信再指挥全军反击,楚军大败,阵亡四万余,被俘两万,被打散两万,仅剩不到两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 

后楚军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致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羽只有率800人突围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境),这时项羽身边只剩下28骑了,一亭长愿带项羽逃至江东重振霸业,遭项羽拒绝。 项羽带着28骑大战汉军,最后全军覆没,项羽不愿被俘受辱,于是在乌江自刭而死。

刘邦于是还至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今江苏邳州东)。

5、君临天下

在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兑现了先前的诺言,封韩信为楚王, 彭越为梁王。 受封的韩信和彭越联合原来的燕王臧荼、赵王张敖以及长沙王吴芮共同上书刘邦,请他即位称帝。

刘邦开始假意推辞,韩信他们说:“大王虽然出身贫寒,但能率领众人扫灭暴秦,诛杀不义,安定天下,功劳超过诸王,您称帝是众望所归。”刘邦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们大家都这样看,觉得有利于天下吏民,那就按你们说的办吧。”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是为汉高帝。 

刘邦即皇帝位后,王后吕雉改称皇后,太子刘盈称皇太子。刘邦根据娄敬建议,定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开基肇始,史称西汉。

扩展资料:

鸿门宴:

项羽在打败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后,也领兵直奔关中而来。 范增劝他趁机除掉刘邦这个对手,项羽就下令准备,要在第二天进攻。这时的刘邦在兵力上无法和强大的项羽相抗衡,他只有十万军队,不可能战胜项羽的四十万精兵。

最后是项羽的叔叔项伯“救”了刘邦: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见项羽要进攻了,便连夜潜入营中找到张良,让他赶紧走,以免被杀。

张良却说不能丢下刘邦,就将消息透露给了刘邦。惊慌之下,刘邦赶忙向张良要计策,张良让刘邦赶紧去见项伯,说明自己没有野心和项羽争夺王位。

刘邦依计约到项伯,说明自己并无称王野心,并于项伯约成儿女亲家。 项伯当天夜里就返回了军营,他对项羽说:“因为沛公先行进入关中,为我们扫除了入关的障碍,我们这才能顺利地通过函谷关,沛公是有功劳的人,我们不应该猜疑他,应该真诚相待。 ”项羽听了,便决定不再进攻刘邦。

第二天,刘邦来到了项羽的军营,只带了樊哙、张良和一百名精锐亲兵。到了项羽的大帐鸿门,当面向迎接他的项羽赔礼道歉。

项羽请刘邦入内赴宴,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没有成功。 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由来。后来刘邦借故离开,回到了大营。

在鸿门宴上,刘邦表现出了极高的沉着与冷静。能够全身而退,除了张良、项伯、樊哙的力保之外,关键是刘邦的冷静与沉着。

参考资料:

-刘邦

参考资料:

-鸿门宴

喜欢的三国的网友们应该会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话说在三国事情有很多的称呼叫法,什么哥哥啊,什么义弟啊,都还是挺不错的,大家也发现了,其实三国时期很多人会管老大叫主公,什么曹操是主公啊,什么刘备是主公啊,还有什么孙权啊,袁绍啊等等这些们老大,那么为什么这个时期的老大都要被叫做主公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主公一词一般都是臣子对君王的称呼。仆役对主人人多称呼。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臣也可以说是帝王的仆役。所以臣子称呼君王为主公也没有错。而且主公这种称呼并不是在三国时期才出现的。主公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主公和家臣其实是一体共生的。双方是互相依存的。而家臣也不是家中普通的仆役。而是为家主里下过大功,并且忠心耿耿获得家主认可的仆役才可以称作家臣。家臣可以说是家里的半个主人。他们是最忠心于家主的人。春秋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孟尝君手下食客众多,各个都号称食客三千。而且这所谓的食客其实就是家臣。而主公的称谓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后来在秦末汉初之时,主公一词又开始盛行。就说汉高祖刘邦,在刘邦趁着陈胜吴广起义后,占领沛县开始的时候,基本上汉初的政治班子就已经开始构建。而樊哙,萧何,曹参等一直追随刘邦的人也在这个时候开始称刘邦为主公。就拿萧何举例子。原本萧何是当官的,不管社会地位还是职务都比刘邦要高。在刘邦没有开始造反的时候,萧何称呼刘邦一直都是叫名字,甚至有时候还很不客气。但是等刘邦开始造反,而萧何又要追随刘邦的时候,萧何称呼刘邦就一直用主公二字代替。在也没有直呼刘邦的名字。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各地诸侯纷纷起兵争夺天下。这个时候各诸侯与其臣子之间,又多以尊卑相称,而臣子也多以主公称呼所追随之人。在陈寿所著断代史《三国志》中不论《魏书》还是《蜀书》或者《吴书》,其中均可见到主公二字的记载。而三国时期的主公称谓也是从汉代传下来的。我们不管从影视作品还是小说中也都可以看到东汉末年起兵诸侯都被自己的臣子称为主公。

最后有记载的直到唐朝,依旧保留着主公与家臣的称谓。基本上当时上到唐太宗李世民,下到各个侯爵世家,都有自己的家臣。《说唐演义全传》中第五十一回记载,臣受主公大恩,虽粉身碎骨,难以补报。而唐代诗人杜牧在《张好好诗》中写道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由此可见,主公这个称谓在唐朝还是存在的。直到唐后,再无主公一词的记载。

汉高祖刘邦自幼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是个十足的流氓无赖,直到年近中年方才娶妻,论才能、勇略他都不及项羽的十分之一,然而,在楚汉争霸的角逐中,刘邦却能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逐步增长经验,最终战胜了项羽,平定四海,建立了大汉帝国。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刘邦最终获得成功,当上皇帝了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刘邦善于审时度势,收买人心,巧于应变。他胜不骄,败不馁,具有很强的韧性精神。然而,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于刘邦有一套驾驭将帅谋臣的用人之术。有几件事就很能说明,刘邦的这项长处到底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收获与成功。

  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登基称帝,为汉高祖。此时,天下初定,各诸侯臣属,都罢兵归家。刘邦在洛阳的南宫设宴款待群臣,与臣下饮酒,纵论天下事。他让各诸侯列将们直言不讳地说出汉朝之所以能得天下,楚之所以失天下的原因。

  高起、王陵认为,刘邦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就在于他能够用功名利禄和物质刺激的办法来吸引臣子替他卖命,从而夺取天下。比如大将鲸布在由楚投汉时,刘邦对他很不客气,没有以礼相见,结果鲸布懊恼得要命,悔恨得直想自杀,认为自己选错了路。可等他到了刘邦为自己安排的住处,才惊讶的发现自己的饮食和物质待遇竟然和刘邦是一个样的,于是大喜过望,从此心甘情愿地为汉效力。这只是刘邦用人的一个方面,物质享受对于贪图物欲的人来说,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他们唯利是图。可对于张良之类的本身就出身贵族的廉政好礼之士而言,就并非是灵丹妙药了。因为他们不慕名利。然而,这样才华出众的人,也对刘邦忠诚不贰了,尽心尽力,甘愿为刘邦所驱使,这依靠的就主要是刘邦知人善用的驭臣术了。

  刘邦的驭臣之术,首要的就是联系乡情姻亲,建立同乡为主的骨干队伍。刘邦所信赖的心腹,主要是他从沛县起事时就一直追随在他左右的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审食其和王陵等人,以及吕雉的兄弟子侄们。这些人到处宣扬说刘邦是赤帝之子,他斩白蛇起事是天意,再加上吕雉放言,说刘邦居住的地方常有云气缭绕,这深深地影响了沛县地区的父老乡亲,所以萧何等人都死心塌地地为刘邦所支使,赴汤蹈火也万死不辞。比如,刘邦在征战中,几次将自己的亲生孩子都扔下不管,却被从刘邦起事之日起就一直为他驾车的夏侯婴冒死救下了。又比如樊哙,在鸿门宴中,千钧一发之际,怒斥项羽,保护刘邦从虎口逃脱,也表现了自己舍生忘死,力保刘邦的精神。这些人,是刘邦的左膀右臂,是刘邦最为倚仗的得力助手,他们也是汉朝的开国元勋,是创建和巩固刘氏汉室江山的中坚力量。

  刘邦驭臣之术的第二条,就是善于扬长避短,各尽其能。刘邦登基后,就论功行赏。然而群臣争功,一年多的时间仍不能决定。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侯,可武将们纷纷认为自己是最大的功臣,为刘邦披坚执锐,出生入死,却不如萧何这种只会动嘴皮子的人的功劳大,他们认为萧何只是文人,未上过战场,只会舞文弄墨,没有汗马功劳,很不服气。此时,刘邦比喻说,打猎时追杀走兽的是猎狗,可发现走兽行迹,指示走兽之处的却是猎人。现今的各位武将,都是只会追杀走兽,所以是猎狗的功劳;而萧何,是发号施令,善于发现敌情的猎人的功劳。群臣听了刘邦这样的话,就不再争论了。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对待智谋之士,和对待赳赳武夫,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他尊重真正有才能有实学的人,比如他封韩信为大将军,并且封其为齐王。对待张良,用对待军师的礼仪,言听计从。刘邦任用陈平时,不为谗言所动。因为这些人所建立的,正是万世不朽的功劳。而对于行伍出身的功臣武将们,刘邦则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使他们甘愿为自己效匹夫之勇,因为这些武将们,攻城略地,驰聘杀场,只不过是一时之事罢了。

  刘邦驭臣之术的第三点,就是他自己总揽全局,善于布局,用人不疑。比如有一次,刘邦和大将军韩信评论诸将们的能力。刘邦询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不过十万,而认为自己带兵的能力是多多益善。刘邦心中妒恨地说,既然你带兵多多益善,你又为什么被我擒拿住的原因。再说,陛下靠的是君权天授,不是人力所能及也。“君权天授”当然是迷信的说法,是吹捧之词,可刘邦善于驾驭将帅,自己可以独揽大权,分散小权,他用人不疑,能得到将士们拼死拼活的卖命却是事实。

  在楚汉对峙阶段时,韩信拥兵数十万,举足轻重,可以说,他的向背决定着刘邦和项羽之间的胜负形势。当项羽派人去说服韩信背汉连楚,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时,韩信拒绝了,他说:“当初我投靠项王的时候,项王不过让我做了一个郎中的小官,位卑言轻,我的计策项王从来没有听从过;所以,后来我离开了楚国,投入了汉王的军中。而汉王授给我上将军印,把数万军队都交给我指挥,还解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给我,把自己面前的食物拿给我吃,又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汉王那么相信我,我要是背叛他,就是不义的,我就是死也不能这么做。”从韩信的这些话中,我们很能看出刘邦取韩信于人,从善如流、知人善用的特点。

  刘邦的知人善用,还可以从他的临终遗言中窥探。他在临终遗言中说曹参、王陵、陈平和周勃是理想的治国人选,这也展示了他具有帝王的胸襟和驾驭臣子的才能,这确实比项羽高明很多。所以,刘邦能战胜众多的敌人,最终夺得了天下。

刘邦是沛县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的一步一步当上汉高祖并建立汉朝证券,可以说是一段传奇人生。而他之所以可以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身边有谋士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他本人慧眼识珠,尊重人才,博爱天下的仁者之心。

一、刘邦少年初显个性

不喜欢读书和耕种的年轻人刘邦整日徘徊,与流浪者交朋友,但他宽容而雄心勃勃,刘邦曾经在咸阳服役。30岁时,他成为泗水的地方领导。 后来,由于将囚犯私自释放,他躲在山上,开始集结自己的武装部队。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和吴广起义反对秦。同年9月,刘邦在他的老朋友萧何和曹参的支持下,在沛县召集了3000名士兵,杀死了县官员,并举起了反秦的旗帜,这被称为沛公。

二、张良谋士的协助

进入咸阳后,刘邦废除了秦朝的严厉法律,并与父老乡亲在关中签订了三章协议:“杀人者必须死亡,但是偷盗等罪不至死”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当刘邦看到宏伟的阿旁宫殿时,他是如此羡慕,以至于他想留在宫殿里。在大臣和张良的劝说下,他幡然醒悟,出城,继续征战。同年12月,项羽击败秦军主力后,听说刘邦已经定居在关中。项羽很生气,当他准备设鸿门宴杀刘邦时。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

三、刘邦称霸天下

刘邦亲自去鸿门宴并跟项羽示好。但是项羽违反楚王的首先进入关中的是王协议,封刘邦为汉王,以南郑为首府,占领了巴蜀和汉中,而项羽称自己为“西楚的霸主”,彭城为首都。不过好在最后刘邦跟项羽的决斗中,刘邦取得胜利,项羽自杀。刘邦建立的汉朝政权,实现中国历史在地理上的又一次统一。

照世俗点的眼光来看,萧何是收入稳定的白领,那他,为何要主动加入邦刘的“朋友圈”,成为其中最重要的成员呢?

套用时下流行的经济学观点来说,萧何是一个善于“长线投资”的操盘手,他发现了刘邦具有的。特殊的领导魅力,觉得他未来一定成就一定不凡,“玄学”一点的说法是:萧何会“观相”(具有相当的识人能力)的人,他观测刘邦是大贵之相(佩服他的远见),所以,萧何有幸成为刘邦的“合伙人。

萧何善于识人的特点,确保了他能从一堆沙子里找到“黄金”,史上有名的月下追韩信再一次验证了萧何的“老辣”,发现别人身上的隐藏的闪光点,通过严谨的分析,对被观察者做出新一轮评估,再来决定这个人值不值得相交,因而,萧何“朋友圈”里的成员,在后来都成了“大咖”!

结交刘邦后,萧、刘二人组成为了莫逆之交,感情之好,羡煞旁人,萧何经常从县城里拿着慰问品到刘邦家跟老友对酌。值得注意的是,只有萧何有这样的远见卓识,看出了刘邦的不凡,其他人可没这样的眼光,在大多数人眼中,刘邦不过是个混吃等死的“ 社会 盲流”,天天不做正事,到处闲逛,还喜欢和狐朋狗友去招惹各种事端。

然而,每次刘邦招惹事端后,萧何总会利用自己的权力和人脉关系,帮助刘邦脱罪,所以,两人的关系好似亲兄弟。

翻开萧何的档案,其实他更有机会晋升为沛公,不过他却坚决的扶持刘邦上位,主要原因就是,萧何很有自知之明 ,更看得出刘邦当时的号召力 ;当秦二世继位后,整个大秦就陷入了一片混乱,各地的起义军和旧贵族,已经开始有揭竿而起反秦的想法。

刘邦和萧何原本不想趟这摊浑水,但是,刘邦却在一次押送囚犯去修皇陵时,囚犯纷纷逃走,在秦朝,官员如果按期不带囚犯抵达,罪责就是斩首;而官员按照时间带囚犯到了,囚犯人数不够,那么官员还是会被斩首。

误了工期的“包工头”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带囚犯去修皇陵,那么,人数很显然少了很多,就算到了也逃脱不了罪责。痛定思痛之后,不按常理出牌的刘邦直接把囚犯们都放走了,然后自己跑到“芒砀山”避难。

刘邦这一跑,他的家人迅速就成了沛县的众矢之的,妻子被县令抓到监狱里,而不少刘邦的酒肉朋友知道刘邦的事,都纷纷和他划清界限,就只有樊哙、曹参、夏侯婴、周勃和萧何等死党,还坚信刘邦遇到什么苦衷。

在这个敏感的时候,萧何利用自己的权力想尽办法营救吕雉,这一营救差点把自己官都丢了。

审时度势的萧何干嘛不顾一切的营救刘邦和他的家人?原因很简单,越是乱世,刘邦越有施展的空间,给他点时间,定能成就一番功绩,在权衡之下,萧何选择了帮助刘邦。尽管投资有风险,但只要选对了“合伙人”,就等于在乱世中找到了一个相对安稳的靠山。

后来,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反秦,萧何看到了大秦局势已去,于是,他暗地里偷偷地和芒砀山的刘邦进行联系,甚至自己还乘着夜色来到刘邦身边询问,想不想在乱世中成就一番伟业……。

刘邦的回答很雷人:“ 不想,因为他怕死 ”!要是常人如果听到这话,铁定会提出“分手”,何必要追随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但萧何不这么看,他反而觉得刘邦有远见,在分析陈胜吴广起兵的胜率时,就意识到,这支农民军就是炮灰,真正搅乱大秦的是旧贵族,所以,现在就起义还为之过早。

事实证明,时机说来就来,不会给人准备的时间,没等到起事的成熟时期,沛县县令就已经察觉到周边已经乱了,所以,他也想浑水摸鱼,并让萧何曹参密谋召集队伍……萧何是何许人也?他一眼就知道,这个县令不具备成就大事的能力,跟着他干,自己怎么死都不知道。

可身为一县长官的萧何,自己没有抗命的理由,唯一可行的,可以推翻这个不开眼的“前任”,于是萧何和曹参就用计把民众百姓聚集起来,当众杀掉了县令。做完这一步,萧何发动舆论攻势,声称泗水亭长刘邦曾经斩杀白蛇,全身而退,是有上天护佑天子。

在萧何的一顿忽悠下,沛县的百姓都相信刘邦是未来天子之主,于是,萧何通过造势直接把刘邦的声势给造起来了。

刘邦稀里糊涂地被百姓们推举为首领(其实是刘邦精心策划的),他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反而想让萧何当沛县县令,自己就辅助他就可以了。

之所以极力推托,是因为萧何给自己的“定位”很准确,他明白自己虽擅长谋划,但却缺少刘邦那样的魄力,称孤道寡的帝王,更需要魄力和野心,如果自己当县令,是否能建立起一支忠于自己的团队尚未可知,何况还有替一大帮子人眼巴巴的,指望“带头大哥”给条明路……一番你推我让后,刘邦顺势上位。

这段往事,在汉高祖晚年常常拿来与萧何开玩笑,曾经刘邦询问萧何: “ 为何你当初不接下沛公之位,如果你接下了,那么我这个位置就是你的 。”

萧何听完后,吓的赶紧跪倒在地说道:“ 臣深知自己能力深浅,只懂政务之事,统筹决策却比不上陛下您的气魄和豪气 。”

这段说辞,其实另有深意 :意思是,萧何明白如果自己当了沛公,刘邦的确会帮自己,但是刘邦注定不是一个屈于人下的人物,他必须做一把手,到那时,可能下场比刘邦的对手还惨……。 由此可知,身为上司的萧何,当时甘愿奉刘邦为主,大汉建立后才知萧何高明。

值得注意的是——以刘、萧CP为核心的团队中,由始至终的核心都是刘邦,他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看清形势的萧何很明白,任何人都无法撼动刘邦的权威地位,他顶多只能做个智囊,当主公,他不敢想,也不能想;这就类似于现在企业的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的区别;创业者的风险要远大于职业经理人。

后来,随着刘邦南征北战,他积攒下的军队家底越来越优厚;然而,很快刘邦因为盲目自大和膨胀,敢去直接和项羽硬碰硬,因此,数十万的军队直接被打空了,而在乱世中没了军队就等于没了依仗,什么沛公、封侯还是封王,这些都是虚的,失去数十万大军的刘邦就等同于废人一个。

在这个关键阶段,许多诸侯看上了萧何,甚至都想把萧何招揽到自己手底下;不过,对于这些招揽,萧何全部都拒绝了,他在刘邦最落魄的时候,还是愿意相信他,就因为刘邦身上那股帝王气,萧何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聪明到什么程度,他既会玩计策,也懂得大智慧,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囊。

很快,刘邦虽然家底全没了,但是他很快又崛地而起,家底再度起来了,对此,萧何更加深了自己的想法,他愿意一生跟着刘邦,就算刘邦最后身首异处,萧何也绝对会紧随他的步伐。

后来,刘邦被封为汉中王时,不管是刘邦的所有将领士兵,还是他自己,都认为汉中那块地方就是流放地,一旦进去,那么,未来将再也出不来,刘邦那个时期也看不到任何希望,他觉得自己称帝梦想是绝对不可能实现。

在这个时候,萧何反而十分着急,因为君主刘邦没有继续奋斗的欲望,麾下的士兵每天都有人在逃跑,甚至许多将领都纷纷逃跑,逃跑就算了,一些将领身上还有许多“汉军”的情报,这些人如果落到项羽手里,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就算萧何怎么着急,都没有用;他只能够等待刘邦自己醒悟,而他每天能做的就是想办法帮助汉王保住家底,并物色军事人才,整个汉军阵营里,能打仗的将军有,勇猛的将军也有,例如,樊哙、周勃、夏侯婴、曹参等;但是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之才,几乎没有,至少萧何没有看到某一个有元帅之才。

好在拥有元帅之才的韩信出现了,对于韩信的出现,萧何是惊喜又担忧,他惊喜的是韩信的出现,可谓是给汉军雪中送炭,但是担忧的是,他害怕韩信只会纸上谈兵,并且汉军阵营里按资论辈的风气十分风靡,将领官衔的大小,也是通过作战经验和跟随刘邦的时间来划分。

因此,萧何担心韩信得不到汉王老将领们的肯定,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一步步地培养韩信,让他慢慢成长,等他资历够了,那么,统帅汉军也有了底气。

不过,韩信很显然不是一个愿意坚持的人,长期的受到冷遇早就让他灰心丧气,他满怀希望来到汉军,就喜欢能够在这里成就一番功名,谁知道,不管是汉王还是萧何都没对他寄予厚望,因此,韩信在一天晚上偷偷逃跑了。

萧何知道后,急的骑上马就去追,其实,萧何也希望能够给韩信委以重任,但是,不管是他还是汉王,都对韩信没有太多了解,所以,希望他从基层干起,谁知道,韩信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

追回韩信后,萧何也为了刘邦的大业,不惜拉下老脸,用自己作为担保,担保韩信担任大将军位置。而刘邦最后之所以松口,让韩信担任大将军,不是因为韩信军事才能,而是因为萧何的眼光以及他对萧何的信任。

自家兄弟都愿意舍弃自己来抬韩信,自己有何不信?萧何这一次也成功赌对,韩信带着汉军成功突围,还迅速占领了三秦,拥有巴蜀之地以及秦地之后,刘邦的“称帝”之梦已经基本奠定下来了。

晚年的萧何在处理政事时,遇到自己把握不住的,都会主动去请教刘邦;其实,作为宰相的萧何完全有独断的权力,但是,他请教刘邦的原因,就是为了让刘邦对自己放心,也是维护两人的感情。

虽说伴君如伴虎,但萧何是刘邦出生入死的“最佳拍档”,双方的情谊已经不是帝王权术可以替代的,换句话说, 萧何除非谋反,不然刘邦是绝对不会杀他 ,就算萧何的权力有多大,刘邦都不忍杀他。

不过,萧何自己有先见之明,他明白自己不可以太过优秀,也不可以太过完美,必须要让自己兄弟刘邦彻底信任自己,所以,萧何故意受贿,然后还想办法让刘邦知道,萧何采取这种“自污”的策略,明哲保身,因为萧何知道, 历史 的经验告诉他,太多的开国功臣,由于功高震主,下场都不好。

几十年的相处,彼此之间的小九九都十分清楚,刘邦知道这事后,反而更加器重萧何,因为萧何懂刘邦,并且还不会背叛刘邦。

有人说 ,在刘邦建立大汉的过程中,萧何更多的是忙于后勤和人事,以及对刘邦的参谋和建议,这与张良有重叠之处,其实,出身贵族的张良,对刘邦的建议大多集中在宏观方面,大战略,外交以及人事制度等,而世袭小吏出身的萧何对具体的人事安排、钱粮、后勤保障等方面十分精通,这才是刘邦的中坚力量,是刘邦的大后方,是刘邦真正不可或缺的。

萧何从沛县起兵一直到大汉一统天下,几乎成为了刘邦身边最大的智囊,也是最受信任的谋士;并且萧何是一个能力极强的臣子,他的伟大之处就是辅佐之才,而不是帝王之才,萧何自始至终都没有展现过任何帝王之才的能力。

并且萧何和刘邦手中的那些死党将领们,关系好的原因就在于刘邦,如果没有刘邦,这些兄弟们是不会信服萧何,因为萧何身上没有刘邦那种魄力气质。

刘邦和项羽的差别决定了楚汉战争的走向,二人的差别可谓天翻地覆,我们主要列举以下几点:

一、刘邦善于用人,项羽则缺乏识人的慧眼。刘邦知人善任,手下聚集了一批能干之材。就拿最著名“汉三杰”来说,会谋略的张良,能够在他手下运筹帷幄;善于运营的萧何,他敢将大后方交与;军事天才韩信,他敢直接封大将军。刘邦擅长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并且用人不拘一格。项羽不善于用人,亲项伯而远范增,项羽手下虽有五虎将,但难掩其用人上的缺陷,其用人全凭个人好恶,韩信、陈平都曾在项羽麾下,因发挥不了自身的价值才转投刘邦。

二、刘邦善于听取意见,项羽则显得刚愎自用。“为之奈何”是刘邦最为人称道的口头禅,殊不知这显示了刘邦的大智慧,刘邦的手下可以放心大胆地向其提出意见,而对于自己最信任的谋士张良,刘邦一向是言听计从。相比之下,项羽这里很多不错的建议得不到采纳,在鸿门宴上不听范增之言放走刘邦,实属放虎归山,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三、刘邦小人作风,而项羽坦荡君子。刘邦出生市斤,有商人的利己,心狠又虚伪,为了自己活命曾经三次将儿女踢下马车,且为人粗鄙,喜欢骂人。相比之下,项羽出生于贵族世家,做人坦坦荡荡,行事光明磊落,有着很强的英雄气概。当然,君子往往干不过小人。

什么样的人能当老大呢?

第一要会演戏,第二要脸皮厚,第三要胆子大,这三方面,刘邦条件都具备。

会演戏

当年,刘邦干泗水亭长的时候,押送的犯人跑了一半,按照秦朝律例,犯人逃脱,押送者斩!横竖是个死,刘邦索性把犯人都放了。

结果,有十几个犯人觉得刘邦够意思,就留了下来,愿意跟着刘邦混。这时候,刘邦上演了一出斩白蛇起义。

这个桥段大家耳熟能详了!其实,这是刘邦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

男主角是刘邦,女主角是老奶奶,道具是一只剑和一条倒霉的白蛇,十几个犯人是观众。

这个老奶奶是刘邦隔壁家的五婶,刘邦给了她五两银子,让她帮忙演个戏。刘邦把台词本给了五婶,还与她反复演练了好几遍,什么时候出场,什么时候哭,说什么话,练的滚瓜烂熟。

剧情回顾:这些犯人跟了刘邦之后,刘邦故意让其中一个犯人前面探路,犯人突然折回来了,说前面有条白蛇(注意这条白蛇就是老奶奶放的)。

刘邦拔了剑,快步赶上前去(为什么这么快,因为他担心蛇跑了)。众人跟着刘邦跑了过去,幸好白蛇还在,刘邦抽出宝剑,刷的一下,把蛇头斩了下来。

众人继续往前走,这时候女主角(老奶奶)出场了,边哭边念台词,你为什么杀了我的儿子啊?他可是白帝之子啊!如今被赤帝杀了,我可怎么活啊!

众人一听,朝刘邦倒头就拜,大哥啊!原来你是神仙的儿子啊,我们愿意誓死效忠你!

斩蛇起义就是这么来的!

脸皮厚

当年吕太公过六十大寿,大摆宴席,远近有头有脸的人都来了,刘邦没头没脸,但他脸皮厚,跟着众人屁股后面进来了。

来吃饭是要随礼的,但来的人实在太多了,有上一百的,有上五百的,还有上一千的,后来管家规定,凡一千以上的,才能在堂屋就坐,其他的人只能在院子里坐席。

刘邦来了,喊了一声,随一万,记账的正是萧何,他与刘邦很熟悉,平时经常一起喝酒吃饭打麻将,他知道刘邦没这么多钱,但是他还是让刘邦进去了堂屋。

刘邦这脸皮够厚的!

刘邦这个“一万”虽然是个空头许诺,不过,十几年后,刘邦返还了几千倍的利润,刘太公真是好眼力!

胆子大

沛县县令见秦朝各地纷纷起来闹革命了,他与萧何、曹参商量,是不是咱们也得随大流啊,要不革了咱们的命可咋整。

萧何和曹参表示支持,但是起义军人数太少了,萧何建议把刘邦拉过来,他听说刘邦已经有了一百号人的队伍了。

这时候,沛县县令有些摇摆不定,要是刘邦来了不听我号令咋整,他又听闻各地的起义军已经被镇压了,陈胜吴广已经失败了,就有些后悔,想来想去,算了,还是不要革命了吧!

可是,这时候萧何和曹参已经知道了呀,要是泄密出去可是死罪。于是,县令下令捉拿二人。

萧何和曹参提前得到了消息,匆忙逃出了县城,找到了刘邦。刘邦带着一百个兄弟杀了过来,只见城门紧闭,刘邦不慌不忙,写了一封信射入城中,城中百姓读了信之后,义愤填膺,一起杀掉了县令。

刘邦到底写了啥,不知道!不过沛县百姓革命热情还是相当高涨的。

杀了朝廷命官,这是要诛九族的!现在不革命也得革命了,既然革命必须选一个带头大哥。选谁呢?

萧何官最大,书读的最多,众人一致推举他,萧何连连摆手,不不不,我这人写写文章,记记帐还行,让我带领弟兄们杀人,我干不来。

曹参也不干,道理和萧何一样。

其实这都是借口,萧何和曹参书读了多了,就变的畏首畏尾了,他们知道,造反是要灭九族的,他们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家族考虑一下。

后来,萧何和曹参一致推举刘邦当老大,众人齐声叫好!

刘邦当仁不让,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他胆大如斗,天不怕地不怕,于是设祭坛,立赤旗,自称赤帝子,很快他就有了三千人的队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673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