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中表示调动官职的词有哪些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调动的文言词语归纳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4荐:由地方 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5举:由地方 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6授:授予官职。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
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为官。
14任:担负、担任。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3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7补:补任空缺官职。
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
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4超迁:越级升迁。
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
6超擢:破格提拔。
7陟:提升官职。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升:提升。
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0提:提拔。
四、表“贬官、免官”的词语。
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②降职并外放。
2窜:放逐、贬官。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9黜、绌:废掉官职。
如《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
10免:罢免官职。
11夺:削去,罢免。
五、表“辞官”的词语。
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
2解官:辞去官职。
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2 文言文中表示调动官职的词有哪些~~~~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 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由地方 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6授:授予官职。
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9复:恢复原职务。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征召,特指君招臣。 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
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为官。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14任:担负、担任。如《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
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
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④《史记·高祖本纪》:徙韩王信太原。
⑤《隋史·徐文宝传》: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⑥《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⑦《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 3迁: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又如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史记·太史公自序》 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 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如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7补:补任空缺官职。
如①《汉书·萧望之传》: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②《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③《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如①《新唐书?李德裕传》:以荫补校书郎。②《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
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 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史记·淮阴后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如《宋史·辛弃疾传》: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4超迁:越级升迁。 如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说之,超迁。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②《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 如①《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②《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6超擢:破格提拔。
如梁启超《谭嗣同》: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7陟:提升官职。
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升:提升。
如梁启超《谭嗣同》:旋升宁夏道。 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①《汉书·赵充国传》:拔之为后将军。②《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0提:提拔。如《北史?魏收传》: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
3 求解文言文 中 表示 官职升迁 之类的 字或词 的总结 尽可能全一点哦1 贬:降职。
《旧唐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0343835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2 谪:被罚流放贬职,相当于贬。
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3 徙:调职,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后汉书·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注在调职的意义上,“迁”表示升官,“左迁”则表示降职。
“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在《史记》《汉书》中,这两字的区别尤为明显。
4 知: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5 判:高职位或出任地方官。《宋史·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6 任:担负、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7 授:授给,给予。《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8 辟(bì):征召。《晋书·谢安传》:“处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9 举:推荐,推举。多用于布衣做官。
李密《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10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用法较复杂,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常用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后汉书·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
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11 除:任命,授职。
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降级授职叫“左除”。
《新唐书·王薛马韦》:“坐漏禁近语,左除:同州刺史。”12 提:提拔。
《北史·魏收传》:“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名行:名望和德行)13 坐:因犯……罪或错误。
《汉书》:“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14 出:指出京受任。
《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15 拜:授予官职,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16 擢:选拔,提拔。
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17 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梁启超《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18 黜:废免,革职免官。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黜”与“贬谪”意义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
19 罢:解除官职,罢免。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20 去:卸职。《后汉书·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21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后汉书·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22 赏:指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梁启超《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23 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才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24 放:①贬谪放逐。《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也指京官调任外地。梁启超《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25 复:恢复官职。高启《书博鸡者事》:“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26 致仕:辞官归居。《公羊传·宣公元年》:“古之道不从人心,退而致仕。”
27 起复:恢复原职务。《旧唐书·王琚传》:“二十二年,起复右庶子,兼州刺史。”
28 进:进用,一般用于较高职务追加。《新唐书》:“进太子少保。”
29 封:帝王以爵位、土地、名号等赐人。苏洵《六国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谋臣。”
30 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31 免:免职,罢免。
《汉书·文帝纪》:“遂免丞相勃,谴就国。”32 夺:罢免官职。
高启《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协服,夺其官。”33 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
李鸿章《与兄李瀚章书》:“今中朝倚眷复隆,弟力加怂恿,四月再请开缺。”还有:“以荫补+官名”指“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官名”; 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褫:撤职查办; 量移, 调的比原职稍好; 领:以本官兼较低职; 权:临时代职; 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 护:原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信印。
4 古文中表示官职升迁和贬降的词语除:即拜受官职。
拜:授予官职;任命。
陟(zhi,音治):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擢:由选拔而提升。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臣子官职官衔或爵位。
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谪:降职,往往指因罪而被降职或流放。
放:即放逐。
黜:贬斥,废除,降官的意思。
出:即“出任”可以由家居而出任官员,也可以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员。
徙、转:一般调职。
征、辟:征召贤士为官。
5 古文中表示官职升迁和贬降的词语哪些词语可以表示官职变动除:即拜受官职拜:授予官职;任命陟(zhi,音治):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擢:由选拔而提升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臣子官职官衔或爵位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谪:降职,往往指因罪而被降职或流放放:即放逐黜:贬斥,废除,降官的意思出:即“出任”可以由家居而出任官员,也可以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员徙、转:一般调职征、辟:征召贤士为官。
6 帮我找几个文言文中有关"官职"变动的词语和"官职名称"第一个时期为夏、商两代,前后大约一千年。(商)国君称“后”称“王”,手下主要官员称“史”、“巫”。商后期王族长老称“父师”、“少师”,对王负有辅佐之责,如箕子、比干。管理家务的臣仆称“臣”、“宰”、“尹”等
第二个时期从西周到春秋,大约六、七百年。国君称“天子”、“天王”。王位继承人称“太子”、“东宫”。王妻称“后”。(《诗_小雅_北山》曰:溥(p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 ,而国和邑是地方 。中央 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职务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王行事。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管理军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职,以太史为首的教育文化部门管理神事、教育、秘书、历法等职,金文并称之为“卿士寮”、“太史寮”。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司空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太史之下有内史、御史、太卜、宗伯、乐师等职,内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祀礼仪,乐师掌管音乐与教育。临时设置的辅导君主礼仪的称“相”,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或“太宰”、“冢宰”,负责王宫警卫并教习武艺的称“师氏”或“师”,王宫的卫士称“虎贲(bēn)”,王的近臣称“小臣”。地方 设置大约与中央 相同,不过,执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并世代相袭,只能称“卿”或“政卿”、“正卿”,不能称“卿士”。
第三个时期从战国开始,一直延续地清末,时间长达两千三百多年。此时期的特点是:①君主的地位极大地提高了,权力高度集中;②在国家机构中,巫史和宗室贵族不占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上升的主要地位;③统治的地区越来越辽阔,机构也越来越庞大,职务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变化复杂。
从大到小官职牌名
爵
丞相
太师
太傅
少保
尚书
学士
上卿
大将军
参知政事
军机大臣
军机章京
御史
枢密使
左徒
太尉
上大夫
大夫
士大夫
太史
长史
侍郎
侍中
郎中
参军
令尹
尹
都尉
冏卿
司马
节度使
经略使
刺史
太守
都督
巡抚
抚军
校尉
教头
提辖
从事
知府
县令
里正
里胥
三省六部
7 求文言文中常见的官职名1、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 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
县教育局长。 30、训导。
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
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
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 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
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
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
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
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
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
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何武者,寿之骁卒也。故为步卒将,戍邻霍岳。岳生名Η,有负其贩者,多强暴民。民不便,必诉於将。武之至也,责其强暴者,尽擒而械之。俟簿圆,将申寿守请杀之。强暴之党惧且死,乃诬诉武於寿守。且曰:「不顺守命,擅生杀於外。」寿之守严悍不可犯,苟闻不便於民,虽剧寮贵吏,皆得辱杀之。至是闻武罪,如乳虎遇触,怒蝮遭伤,其将害也可知。乃命劲卒将命,[QXDI]武至府。武已知理可申,不柰守严悍,必当受枉刑,乃乐而俟死矣。至则守怒而责武以其过。武善媚对,又肢体魁然,乃投石状枉之事。守雅爱是类,翻然释之,黜其职一级。武曰:「吾今日不归地下,真守之赐也。请得以命报。」居未久,寿之指邑曰枞阳,野寇四起,其邑将危。武请於守曰:「此真某毕命之秋也。」守壮之,复其故职,奉命为贰将,领偏师自间道入枞阳。不意伏盗发於丛翳间,兵尽骇逃,武独斗死。日休曰:武之受谤,不当其刑,况其死乎?如非武心者,纵免死,其心不能无愤也,况感分用命哉?呜呼!古之士事上遇谤,当职遭辱,苟其君免之,必以愤报。破家亡国者,可胜道哉!春秋弑其君三十六,其中未必不由是而致者也。武一卒也,独有是心。呜呼!今之士事上当职,苟遇谤遭辱无是心者,吾又不知武一卒
翻译
何武,是寿州勇猛的战士。曾经作步兵将领,他守卫的地区挨着霍岳(山名)。霍岳山上生长名贵的Η(一种植物),他的步兵背着这种植物去贩卖的,经常侵犯百姓。百姓不安宁,必然到将领那里告状。何武到了以后,责罚那些侵扰百姓的,全部抓捕并用刑具拷起来。等到供状齐备,将要向寿州太守申请处死他们。侵扰百姓的步兵们怕被处死,于是向太守诬告何武。并说:“何武不遵守守将的命令,擅自在外行使生杀大权。”太守严厉不可冒犯,如果听说有骚扰百姓的,就算是高官贵人,都要折辱并处死他。这次听说了何武的罪行,就像在哺乳期母虎被触犯,愤怒的蟒蛇蝮受了伤,他的利害可想而知了。于是命令勇士,把何武抓到太守府里。何武知道自己有理可以分辨,只是太守太严厉,必然会被施以酷刑,于是只好痛快的等死了。何武被抓来以后太守大怒并责骂何武的罪过。何武善于讨好的回答诘问,又加上他身材魁梧,于是投石头诉说冤屈。太守很欣赏何武这种人,反而把他放了,降了他一级官职。何武说:“我今天没有死,真是太守的恩赐。请允许我用性命报道您。”没过多长时间,寿州的指邑(武将所管辖的地区叫做指邑)叫做枞阳,贼寇猖獗,枞阳有失手的危险。何武向太守请求说:“这正是我报效您的时候到了。”太守认为他很豪迈,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命令他为副将,带领偏师(不是主力的部队)从小道进入枞阳。没想到贼寇埋伏在树丛里,他的士兵都害怕逃走,只有何武独自战斗而死。皮日休(晚唐诗人)说:何武被诽谤,不应该受刑,更何况处死?如果不像何武那样的想法,就算免了死罪,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怨恨,何况还会感动效命吗?啊!古代的大臣侍奉皇帝遭到诽谤,被皇上折辱,如果皇上免除他的死罪,必然要以怨恨回报。因此而破家亡国的,说不完啊!春秋时期被谋杀的君主有三十六个,其中未必没有因为这类事情导致的。何武只是一个战士,却有这种想法。啊!如今的臣子侍奉皇上担当官职,如果遭遇诽谤而被折辱却没有这种想法,我又觉得何武不单单是一个士兵了。
原文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宣帝时,天下和平,四夷宾服,神爵、五凤之间屡蒙瑞应。而益州刺史王襄使辩士王褒颂汉德,作《中和》、《乐职》、《宣布》诗三篇。武年十四五,与成都杨覆众等共习歌之。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求通达茂异士,召见武等于宣室。上曰:"此盛德之事,吾何足以当之哉!"以褒为待诏,武等赐帛罢。
武诣博士受业,治《易》。以射策甲科为郎,与翟方进交志相友。光禄勋举四行,迁为鄠令,坐法免归。
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久之,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征对策,拜为谏大夫,迁扬州刺史。所举奏二千石长吏必先露章,服罪者为亏除,免之而已;不服,极法奏之,抵罪或至死。
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隶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武为刺史,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初,武为郡吏时,事太守何寿。寿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后寿为大司农,其兄子为庐江长史。时,武奏事在邸,寿兄子适在长安,寿为具召武弟显及故人杨覆众等,酒酣,见其兄子,曰:"此子扬州长史,材能驾下,未尝省见。"显等甚惭,退以谓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显、覆众强之,不得已召见,赐卮酒。岁中,庐江太守举之。其守法见惮如此。
为刺史五岁,入为丞相司直,丞相薛宣敬重之。出为清河太守,数岁,坐郡中被灾害什四以上免。久之,大司马曲阳侯王根荐武,征为谏大夫。迁兖州刺史,入为司隶校尉,徙京兆尹。二岁,坐举方正所举者召见B231辩辟雅拜,有司以为诡众虚伪。武坐左迁楚内史,迁沛郡太守,复入为廷尉。绥和元年,御史大夫孔光左迁廷尉,武为御史大夫。成帝欲修辟雍,建三公官,即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武更为大司空,封汜乡侯,食邑千户。汜乡在琅邪不其,哀帝初即位,褒赏大臣,更以南阳F568之博望乡为汜乡侯国,增吧千户。
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将称人之善。为楚内史厚两龚,在沛郡厚两唐,及为公卿,荐之朝廷。此人显于世者,何侯力也,世以此多焉。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及为御史大夫司空,与丞相方进共奏言:"往者诸侯王断狱治政,内史典狱事,相总纲纪辅王,中尉备盗贼。今王不断狱与政,中尉官罢,职并内史,郡国守相委任,所以一统信,安百姓也。今内史位卑而权重,威职相逾,不统尊者,难以为治。臣请相如太守,内史如都尉,以顺尊卑之序,平轻重之权。"制曰:"可。"以内史为中尉。初,武为九卿时,奏言宜置三公官,又与方进共奏罢刺史,更置州牧,后皆复复故,语在《朱博传》。唯内史事施行。
多所举奏,号为烦碎,不称贤公。功名略比薛宣,其材不及也,而经术正直过之。武后母在郡,遣吏归迎,会成帝崩,吏恐道路有盗贼,后母留止,左右或讥武事亲不笃。哀帝亦欲改易大臣,遂策免武曰:"君举错烦苛,不合众心,孝声不闻,恶名流行,无以率示四方,其上大司空印绶,罢归就国。后五岁,谏大夫鲍宣数称冤之,天子感丞相王嘉之对,而高安侯董贤亦荐武,武由是复征为御史大夫,月余,徙为前将军。
先是,新都侯王莽就国,数年,上以太皇太后故征莽还京师。莽从弟成都侯王邑为侍中,矫称太皇太后指白哀帝,为莽求特进给事中。哀帝复请之,事发觉。太后为谢,上以太后故不忍诛之,左迁邑为西河属国都尉,削千户。后有诏举大常,莽私从武求举,武不敢举。后数月,哀帝崩,太后即日引莽入,收大司马董贤印绶,诏有司举可大司马者。莽故大司马,辞位辟丁、傅,众庶称以为贤,又太后近亲,自大司徒孔光以下举朝皆举莽。武为前将军,素与左将军公孙禄相善,二人独谋,以为往时孝惠、孝昭少主之世,外戚吕、霍、上官持权,几危社稷,今孝成、孝哀比世无嗣,方当选立亲近辅幼主,不宜令异姓大臣持权,亲疏相错,为国计便。于是武举公孙禄可大司马,而禄亦举武。太后竟自用莽为大司马。莽风有司劾奏武、公孙禄互相称举,皆免。
武就国后,莽寝盛,为宰衡,阴诛不附己者。元始三年,吕宽等事起。时,大司空甄丰承莽风指,遣使者乘传案治党与,连引诸所欲诛,上党鲍宣,南阳彭伟、杜公子,郡国豪桀坐死者数百人。武在见诬中,大理正槛车征武,武自杀。众人多冤武者,莽欲厌众意,令武子况嗣为侯,谥武曰刺侯。莽篡位,免况为庶人。
翻译
何武,字君公,是蜀郡郫县人。
宣帝时,天下太平,四夷宾服,神爵、五凤年间多次承蒙天降祥瑞以应人君之德。
而益州刺史王襄让能言善说的士人王褒颂扬汉朝政德,创作了《中和》、《乐职》、《宣布》等三篇诗。
何武年纪有十四、五岁,与成都人杨覆众等人一同研习并把它们编成歌曲演唱。
当时,遵循汉武帝时期的典章制度,寻求博识卓越的人才,于是在宣室殿召见了何武等人。
皇上说“:这大德之事,我怎么配得上呢!”于是起用王褒担任待诏,赏赐何武等人以布帛才完结。
何武跟随博士学习,研习《易经》。
以后以射策甲科的资格担任郎官,与翟方进志趣相投互为好友。
光禄勋推荐质朴、敦厚、逊让、有行义四行时,何武被提升担任县令,后犯法免官回家。
何武兄弟五人,都担任郡吏,郡县之人都敬畏他们。
何武的弟弟何显家有商人户籍,总是不交纳租税,总是亏欠县里的租赋。
县里的啬夫官求商捉拿侮辱何显家,何显愤怒,想用官吏之事中伤求商。
何武说“:因我家租赋徭役不在众人之前完成,以公事为重、不徇私情的官吏不也就应该这样吗!”何武最后告诉了太守,太守征召求商担任卒吏,州里人听说这件事后都很敬服何武。
很久以后,太仆王音推举何武为贤良方正,何武被征召进行对策考试,结果被提拔担任谏大夫,调任扬州刺史。
他所纠举的二千石长吏,一定先显露出来,使被劾者知道,知而服罪者减除其罪状,免官而已;知而不服罪者,将其上奏,施行最重的刑罚,使其抵罪或者处死。
九江太守戴圣,是因《礼经》称为小戴的人,政行大多不循法规,前任刺史因为他是著名的儒生,宽容了他。
到何武担任刺史,便巡视部属,考察刑政,审察并记录囚犯的罪状,有被检举的则将其交给郡国。
戴圣说“:何武这后进生知道什么,只是想扰乱别人的治理工作!”都没有什么决断。
何武派从事查获了他的罪行,戴圣害怕,自动辞职。
戴圣后来做了博士,在朝廷里诋毁何武。
何武听说这件事,最终没有公开他的罪行。
而戴圣儿子的门客聚合成群盗,官吏将其捕捉,拘囚在庐江,戴圣自认为他的儿子一定会被处死。
何武公平地判决了这件事,他的儿子最后没有被处死。
从此以后,戴圣内心惭愧而敬服何武。
何武每次到京城奏事,戴圣没有不登门谢恩的。
何武担任刺史,二千石有罪,他就随时列举其罪状而上奏,其他有才能与没有才能的都敬之如一,因此郡国之人都尊重他们的守相,州中太平。
何武巡视其部属时,一定先到学校,让学生出来,考试他们讲说一书,询问他们所得收获,然后进入传舍,拿出教命之书询问垦田多少,五谷好坏,完了后才拜见二千石,何武巡视时总是按照这一顺序。
起初,何武担任郡吏时,侍奉太守何寿。
何寿知道何武有宰相的才能,因与其同姓,所以特别厚待他。
后来何寿担任大司农,他的侄子担任庐江长史。
当时何武奏事住在旅馆,何寿的侄子正好也在长安,何寿摆酒宴招待何武的弟弟何显以及旧友杨覆众等,酒兴正浓时,何寿让他的侄子出来拜见何显等人,说:“此人为扬州刺史,才能低下,至今没有被识拔。”何显等人很惭愧,走了以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何武,何武说:“刺史自古以来为地方官,皇上任命我担任这一职务,是要求做一州的表率,其职责在于进善退恶。
官吏的政绩有特别卓越的,百姓有隐居的,就应当召见,不能暗地里询问点滴事情。”何显、杨覆众极力劝说他,没办法召见了何寿的侄子,赐给他一卮酒。
这一年中,庐江太守推荐了他。
何武谨慎守法到这种程度。
何武担任扬州刺史五年后,进朝担任丞相司直,丞相薛宣敬重他。
后出任清河太守,几年后,因受到郡中百分之十四以上的地方遭受灾害的牵连被免官。
很久以后,大司马曲阳侯王根推荐何武,皇上征召他担任谏大夫。
调任兖州刺史,进朝担任司隶校尉,调任京兆尹。
二年后,因举方正,被推举的人在被召见时行礼容拜,有司认为这是违众虚伪之举。
何武获罪降职担任楚内史,后升任沛郡太守,又进朝担任廷尉。
绥和三年,御史大夫孔光降职担任廷尉,何武升任御史大夫。
汉成帝想修建大学,开三公馆,就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
何武改任大司空,被封为氵己乡侯,食邑一千户。
氵己乡在琅笽不其,汉哀帝刚即位,奖赏大臣,又把南阳郡韬县的博望乡作为氵己乡侯的封国,增加食邑一千户。
何武为人仁慈厚道,喜欢引荐士人,劝勉、赞许别人的长处。
担任楚内史时看重龚胜、龚舍两人,在沛郡时看重唐林、唐尊二人,到担任公卿后,就将他们向朝廷推荐。
这四人之所以能在世上出名,是因为何武的大力推荐,世人因此对何武进贤很尊重。
但何武憎恨拉帮结派,察问文官一定要察问读书人,察问读书人一定要察问文官,以相参照。
打算提升官吏,首先制定法令条例以防止私相嘱托。
他在所任官职上也没有赫赫名声,但离开后总是被人思念。
到担任御史大夫司空时,何武与丞相翟方进共同上奏说:“过去诸侯王审理、判决案件处理政事,内史管理监狱之事,郡相统管法纪辅佐诸侯王,中尉防备盗贼。
现在诸侯王不处理案件参与政事,中尉官被废置,其职掌并入内史,郡国守相放弃重任,是为了让百姓相信而依附他。
现在内史地位卑下而权力重大,威信和职权大大超过,这些不在尊者的统领之下,就难以治理好国家。
我们请求郡相如太守,内史如都尉,来使尊卑秩序顺通,使轻重权力公正。”诏书批示说“:行。”以内史为中尉。
起初何武担任九卿时,上奏说应设置三公官,又与翟方进共同上奏罢停刺史,改置州牧,后来都又恢复原样,这件事记载在《朱博传》。
只有内史职事在施行。
何武举奏很多,称得上繁杂细碎,但不能称得上贤能的三公官。
其功绩名位与薛宣差不多相同,但其才却赶不上,而经学正直超过了他。
何武的后母在郡国,他派官回去接来。
正碰上成帝驾崩,官吏恐怕在道路上有盗贼,后母停止前往,皇上的侧近之臣有的指责何武侍奉亲人不忠诚。
哀帝也想改换大臣,于是下诏免掉何武的官职。
说:“你举置繁苛,不合众心,孝声不闻,恶名流行,没办法做众人表率。
应当上交大司空印绶,罢官回到封国。”过了五年,谏大夫鲍宣多次声称冤枉了他,皇上感于丞相王嘉的奏对,而高安侯董贤也荐举何武,因此又被征召担任御史大夫。
一月后,调任前将军。
在这之前,新都侯王莽回到封国,过了几年,皇上因太皇太后的缘故征召王莽回到京城。
王莽的堂弟成都侯王邑担任侍中,假称太皇太后旨意来告诉哀帝,替王莽求取特进给事中。
哀帝又召请他,但事情被发觉。
太后替王邑道歉,皇上因太后的缘故不忍心杀死他,但将王邑降职担任西河属国都尉,削减一千户。
以后皇上又下诏召举太常,王莽暗中跟随何武请求被举荐,何武不敢举荐。
几月后,汉哀帝驾崩,太后当日引导王莽进入朝廷,收回大司马董贤的印绶,下诏有司举荐能够担任大司马的人。
王莽原来是大司马,让位以躲避丁、傅两家,众人称赞王莽,认为他贤能,再加上他是太后的近亲,故从大司徒孔光以下全朝廷都举荐王莽。
何武为前将军,平常与左将军公孙禄相好,二人单独谋划,认为过去惠帝、昭帝年幼主政时期,外戚吕、霍、上官持权,几乎危及国家,现在成帝、哀帝接连几代没有继嗣,应当选立皇上的亲近之人来辅佐幼主,不应让异姓大臣掌权,亲疏相杂,对国家的方针大计有利。
于是何武荐举公孙禄能任大司马,而公孙禄也荐举何武能任大司马。
太后最终自己起用王莽担任大司马。
王莽暗示有司上奏揭发何武、公孙禄互相荐举的罪状,结果何武、公孙禄二人都被免官。
何武回到封国后,王莽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担任了宰相,暗地里诛杀不依附自己的人。
元始三年(3),吕宽等人的事发生。
当时大司空甄丰秉承王莽的旨意,派遣使者乘坐传车查处其同党,把所有自己想杀的人牵连进去,上党的鲍宣、南阳的彭伟、杜公子、郡国中的豪杰受牵连被处死的有几百人。
何武也在指控中,大理正用监车征召何武,何武自杀。
众人多认为何武冤枉,王莽想满足众人的意思,让何武的儿子何况继承侯爵,给何武谥号为刺侯。
王莽篡位后,把何况免为庶人。
全文译文:
明史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第一百五十五
马从聘 耿荫楼 张伯鲸 宋玫(族叔)应亨 陈显际 赵七骥(等)范淑泰 高名衡 王汉 徐汧 杨廷枢 鹿善继 薛一鹗
马从聘
马从聘,字起莘,灵寿人门万历十七年进士。授官青州推官,提升为御史。恩荫锦衣卫的官员李宗城册封平秀吉逃了回来,从聘说他的父亲言恭不应当再督理军政,不听。出朝管理两淮的盐政,说近几天泰山崩塌,断裂的地方有一里多,是因为开矿挖断地脉所造成的,应该迅速停止。没有回答。好人田应璧请求抽验盐商贩盐的定额,将超额的没收官府出卖,资助大的工程,皇上派遣宦官鲁保督理这件事。从聘极力陈述欺骗蒙蔽的情况,不听。回到朝廷,改巡按浙江,又巡按苏、松,请求免除增加的苏、松、常三镇的税收,也没有回答。因为候补时间久了提升为太仆少卿,授官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因失职被削夺俸禄。随即有捣毁贼巢的功劳,没有论功,称病回家,加官兵部右侍郎。在家住了共:二十多年,到熹宗一朝结束没有出来。
崇祯十一年冬天,大清攻破灵寿。从聘年龄已八十二岁了,对他的三个儿子说:“我得到死的处所了。”又说:“我是朝廷大臣,从义上讲不能活着,你们活着没有妨害。”三个儿子不听。从聘上吊,三个儿子也都上吊。赠官兵部尚书,谧介敏,任命他的一个儿子为官。
耿荫楼
耿荫楼,是与从聘同一个县的人,字旋极。天启年间,担任临淄知县。天久旱,穿着囚犯的衣服在烈日中暴晒,在祭坛上哭,雨立刻降下。
代理寿光知县,像在临淄那样祷雨。崇祯年间,入朝任兵部主事,调到吏部,升员外郎,请假回家。城被攻破,偕同儿子耿参一起死难。赠官光禄少卿。
张伯鲸
张伯鲸,字绳海,江都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先后任会稽、归安、鄞三县知县。天启年间,考核官员,调任卢氏。
崇祯二年稍稍提升为户部主事,出朝督察延、宁两镇的军用储备物资。从黄甫川往西到宁夏一千二百里,不出产五谷,草料粮食靠内地供应。贺兰山沿着黄河的汉、唐二渠,往东到花马池,向来是肥沃的原野,也十分荒芜。伯鲸上疏陈述那些情况,为此开放贸易优惠工业,转运粮食。又仿效边区商人运粮换取盐引的主意,建立官市买卖的法令来招徕商人,军民都称方便。大盗在延绥起事,提升伯鲸为兵备愈事,管辖榆林中间一路。攻破贺思贤,斩杀一座城、金翅鹏,在长乐堡打败河套的蒙古部落贼寇。巡抚陈奇瑜上报他的功劳,诏令晋升三级官阶,任右参政,仍然负责兵备的事务。
七年春,奇瑜升总督,就提升伯鲸为右佥都御史来代替他。督率总兵王承恩等分路在双山鱼河二堡攻破插汉蒙古部落首领以及河套的贼寇,斩首三百级。次年,因考察官员时遭人弹劾而罢官。随即论在延绥时的功劳,下诏起用,恩荫儿子为锦衣千户。
十年秋,杨嗣昌建议大举征讨贼寇,派遣产部的一个侍郎驻在池州,专门管理军粮。皇上任命傅淑训。次年,淑训因遭逢亲丧回家,就在家起用伯鲸代替他,官职和淑训一样。又次年,熊文灿招抚失败,嗣昌亲自出朝督率军队,把伯鲸调到襄阳。文灿被逮捕,说剿贼的饷银有六十多万没有送到,伯鲸获罪被降级。
十五年召入朝廷任兵部左侍郎。次年,尚书冯元飙请假,伯鲸代管部裏的事务。在万岁山召对,病发,宦官扶他出去,於是请假。又次年,京城陷落,穿着便服逃回。福王在南京登基,伯鲸住在家裏不出来。过了很久,扬州被围困,与
负责者分工守城。城被攻破,上吊自杀。
宋玫 宋应亨 陈显际 赵士骥
宋玫,字文玉,莱阳人。父亲继登,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曾任陕西右参议。天启五年考察官员遭贬谪。宋玫就在这一年与他的族叔应亨一起考中了进士。宋玫被授官虞城知县,应亨得到的是清丰县。
崇祯元年,宋玫的哥哥宋琮也考中进士,任祥符知县,而宋玫因为有才能调到事务繁杂的杞县。三人所在的地方互相接壤,同时有善於治理的名声。应亨升礼部主事,宋玫也提升为吏科给事中。曾经上疏议论用人的事,说:“陛下求得天下治理的心意愈急迫,那麼浮薄喜欢多事的人都掩饰作伪并刻意寻求新奇。陛下破格用人的心意愈殷切,那麽花言巧语阴险狡诈的人都乘机卖弄机巧.”众人都同意他的话.当时应亨已改任吏部,经多次升迁做到稽勋郎中,被革职回家。宋玫刚服母丧期满,起任原官,升刑科都给事中。请求在全国普遍实行在热天从轻发落囚犯。又说关押在狱中的囚犯滞留病死的,与受刑而死的几乎相等,应当有所怜悯加以释放。皇上采纳了。升太常少卿,先后任大理卿、工部右侍郎。宋玫的父亲继登遭废弃已久,到这时任浙江右参政。大学士周延儒的门客盛顺,为浙江巡抚熊奋渭钻营召入朝廷任职,果然提升为南京户部侍郎,继登父子都信赖他。
十五年夏,朝廷会推合臣,盛顺为宋玫营求会推很卖力。适逢诏令再次推举,宋玫在其内。皇上已听信流言,怀疑诸臣有私心。等到入朝应对,宋玫希望迎合皇上的心意,从容不迫地详细陈述。皇上发怒,呵斥他退下,与吏部尚书李日宣等人一同下狱。日宣等被发配戍守,宋玫被革除官籍,盛顺则惊慌逃窜。
闰十一月,临清被攻破,应亨与知县陈显际商量守城。应亨认为北面的城墙低矮单薄,捐出干金来建造大城门外的月城,十天完工。宋玫及同县人赵士骥也捐出钱财治理守城的器具。不久,大清兵逼近城墙,城上火炮弓箭石块齐发,
包围於是解除。次年二月又来,城就被攻破,宋玫、应亨、显际、士骥一起死难。显际,真定人,士骥任中书舍人,都是进士出身。宋玫、应亨有文名。
沈迅
沈迅,也是莱阳人。崇祯四年中进士,先后任新城、蠡二县知县,与胶州张若麒是同一年的进士,互相关系很好。十一年召入京城任职。皇上因为吏部考核选拔官员徇私情,亲自策试诸臣。沈迅、若麒都得到刑部主事的职位。两人大为愤恨,交结杨嗣昌,得以改任兵部。那一年冬天,京郊遭受战争,沈迅请求在广平、河间、定州,蠡县各设兵备一入门又请求把天下的和尚与尼姑相配,编入户籍,三个壮厂抽一个人,可以得到士兵数十万。其他分条上奏的很多。奏章交给兵部,嗣昌极力称赞沈迅的言论可以采用,就任命他为兵科给事中。
沈迅想巴结皇上,屡次上二言论事,都能符合皇上的旨意。当时,战事兴起正难於应付,朝廷大臣谈论军事的就认为通晓军事,职务大的推举为总督巡抚,小的推举为兵备。一旦承担了责任,罪罚危害立刻就来了。於是朝廷上下忌讳谈论军事,章奏没有敢涉及的。沈迅极力论述那种情况的弊端,乞求皇上命令朝廷大臣在五天内陈述方针人计。皇上就听从了他的话。沈迅在考核选拔官员时被负责河南道的御史王万象所压制,藉着事由弹劾罢免了万象,势力更袜,与若麒全部掌握了山东的事务。适逢顺天府丞戴澳诬陷弹劾平远知县王凝命、嘉兴推官文德翼贪污。沈迅上疏称颂两人清廉有才能,戴澳被交司法官审讯削去官籍。沈迅经多次迁升做到礼科都给事中。陈新甲丰张议和,沈迅当面指责他不对,在朝廷上辩论了很久。又说:“杨嗣昌死了也应当戮尸。却藉着过了很久的陈案来邀取功劳,陈新甲负罪还来不及,却搬取防守边境的功劳来求得恩荫,这不是论功议罪的办法。”皇上同意他的话。沈迅本来通过嗣昌进身,随着众人诋毁嗣昌,当时的舆论非议鄙薄他。
不久因为保举高斗光为凤阳总督不合适,贬降为国子博士,请假回家。等到新甲被诛杀,命令追论兵科不检举揭发的罪名,吏部把沈迅的名字上报。皇上说:“沈迅在朝中批驳议论陈新甲,朕还记得,可以恢复原官。”没有赴任而京城陷落。沈迅住在家裏,与弟沈迓设立寨子自卫。沈迓短小精悍,能在马上挥舞百斤的铁椎。兄弟率领家乡的壮士,土寇大体上全部捉拿剿灭乾净。大清兵到,攻破寨子,沈迅全家死难。
若麒以弹劾黄道周来讨好嗣昌。曾任职方郎中,新甲派他到宁、锦督战,倾覆了洪承畴等人的十余万军队,独自一人渡海逃回,被判死罪关在监狱。李自成攻陷都城,出来投降。
范淑泰
范淑泰,字通也,滋阳人。崇祯元年进士。授官行人。五年冬,提升为工科给事中。上疏陈述刑罚繁多,请求命令负责刑法的官员加以清理整顿,皇上褒奖采纳了。流贼侵犯河南,追论前任巡抚樊尚璟的罪名,弹劾总兵邓玘奸*掳掠的罪状。当时宦官张彝宪说天下拖欠的赋税达到一千七百多万,请派遣六科给事和十三道御史监督徵收。皇上大怒,责令巡抚巡按上奏答覆。淑泰说人民贫困盗贼起事,拖欠的赋税难以督责催促,不听。给事中庄鳌献、章正宸因发表议论被交司法官审讯,上疏争辩救援。
吏部张捷推荐逆党吕纯如,淑泰极力批评他的荒谬,同时批评大学士王应熊结党营私,弹劾张捷顺从应熊的意思,用他私下亲近的人王维章巡抚四川。说:“维章在西宁做官,因追加徵收赋税激起变乱而获罪,丢掉官职在家闲住。张捷含混论事,明白地暴露出欺诈。”皇上责令张捷自己说明。张捷攻击淑泰党同伐异,皇上不追问。当时皇陵被焚毁,巡抚杨一鹏有罪。应熊因为他是自己会试的主考官,所以极力庇护他。淑泰揭发他扣压藏匿章奏的情形,皇上也不追究。淑泰就收集应熊纳贿几件事上奏,应熊捐献钱财资助修建陵墓的工程,淑泰又弹劾他召来贼寇庇护奸人。皇上斥责他怀有私心逞强好胜,终於没有采纳。
十一年冬,上疏说:“如今因为筹措粮饷的缘故,以至於搜括藉助。即使推行了而能得到粮饷,再有战事,能再次推行吗!治理天下不计划能否长久,只是仓促地实行补救的办法,这不是忠的作为。陛下正在用清廉节操教化天下,却把百官徵收金钱的多寡作为考核选拔的标准,这是教他们贪婪。至於借贷的说法,尤其不可施行。京师是最重要的地方,近来物力贫困枯竭,富商大贾大半回去。内部不安定,怎麼能抵御外患,请求立即停止那样的议论。”又说:“要使军队强大没有比执行法令更重要的。如今的军队,索取军饷就强,奔赴战场与敌作战就弱;杀戮良民假冒功劳就强,剪除暴虐救助人民就弱。请公布法令,诸将能拼命杀贼的,立刻提拔为大将,否则处死不饶恕。不要用降级戴罪办事的方法,空做那些不关切身痛痒的事。”皇上同意他的话。
十五年调吏科,主持浙江乡试,事毕回家。
十二月,大清的军队围攻兖州,淑泰竭力固守。城被攻破,死难。诏令赠官太仆少卿,任命一个儿子为官。
高名衡
高名衡,字仲平,沂州人口崇祯四年进士。授官如皋知县,因为有才能调到兴化,徵召授官御史。十二年出朝巡按河南。次年任期满,留下再巡按一年。
十四年正月,李自成攻陷洛阳,於是乘胜围攻开封。巡抚李仙风当时在黄河北面,名衡召集众人守城。周王恭枵调拨库藏银百万两,招募敢死勇士杀贼。蒸米碾麦,烧饭犒劳士兵,共七个昼夜。仙风奔驰回开封。副将陈永福依靠城墙而战,斩首两千。游击高谦夹击,斩首七百。贼寇解围而去。仙风既已回来,与名衡互相上奏攻击。皇上以陷失福藩的罪名下诏逮捕仙风,用襄阳兵备副使张克俭代替。克俭在此之前已死难,就提升名衡为右佥都御史代替。用永福任总兵官都督佥事,镇守黄河以南。
当这个时候,贼寇接连攻陷南阳、邓、汝十几个州县,唐、徽两王遇害,名衡不能救援。开封周王府第的图书文物的丰富超过其他藩王,士大夫聚敛财富,积蓄充足。自成攻打开封不能得手,然而非要占领此城才甘心。十二月末,贼寇再次围困开封。永福放箭射自成,射中了他的左眼,放炮打死上天龙等人。自成大怒,加紧攻打。开封是原先宋代的汴京,金朝皇帝南迁后所重新建筑城墙,厚数丈,裏面坚密而外面疏松。贼寇用火药爆炸,火点燃后就向外击发,大砖块飞鸣,贼寇的骑兵都被打得糜烂,自成大惊。适逢杨文岳的援兵也到了,於是贼寇解除包围离去。西华、郾、襄、睢、陈、太康、商丘、宁陵、考城全部沦陷。
十五年四月贼寇再次到开封,围城而不攻打,想不费力地困住此城。六月,皇上下诏从狱中释放原尚书侯恂,命令他负责保定、山东、河北、湖北各地的军务,并且管辖已经平定贼寇诸镇前来增援剿贼的官兵。提拔知县苏京、王汉、王燮为御史。下诏命令苏京监督延、宁、甘、固的军队,催促孙传庭出关;王汉监督已平定贼寇的镇标派来的楚、蜀军队,会同侯恂等人加紧攻击;王燮监督阳、怀以束的晋军,限定日期渡过黄河。总兵许定国把晋军驻扎在沁水,一个晚上溃散离去,宁武的部队也在怀庆溃散,下诏逮捕定国。七月,黄河上的部队溃散。督师丁启睿、保定总督杨文岳会合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各军,驻扎在朱仙镇。良玉跑回襄阳,各路军队都溃散,启睿、文岳逃奔到汝宁。下诏命令山东总兵官刘泽清增援开封。城中粮食吃光,名衡、永福偕同监察官员梁炳、苏壮、吴士讲,同知苏茂灼,通判彭土奇,推官黄澍等人防守得更加坚固。泽清领兵来增援,诸军全集结在黄河以北的朱家寨不敢前进。泽清说:“朱家寨离开封八里。我领五千名士兵渡河向南,靠着黄河结营,引河水围住。按次序结八座营寨,一直通到大堤。修筑甬道运输黄河以北的粟米,用来供应城中。贼寇的士兵已疲惫,可以一仗赶走他们。”各军都说:“好。”於是用三千人先渡河立营。贼寇攻击营地,战斗了三昼夜,各军没有跟上来的,甬道没有筑成,泽清拔营回去。日夜盼望传庭出关,没有到来。
贼寇谋取开封有三次,人马损伤很多,积蓄着愤恨,发誓一定要攻克它。围困了半年,部队疲惫粮食匮乏,想要扒开黄河堤岸引水灌城,因为考虑到城中男女财宝,犹豫不决。听说陕西的军队正向东来,害怕各镇的部队夹击,想要改变计划。适逢有人向巡按御史严云京献计,请开挖黄河堤岸引水灌贼。云京告诉名衡、澍,名衡、澍认为这意见是对的。周王恭枵招募民工修筑羊马墙,坚固厚实如高大的堤岸。贼寇的营地直接依附大堤,黄河决口贼寇就全完,城中没有忧虑。我部正在凿朱家寨的河口,贼寇知道了,把营地移到高丘,准备了战船大木筏来应付,同时掳掠驱赶民夫数万人反过来在马家口开口子灌城。九月癸未望日,半夜时分,二个口子一起决开。天上连着十天下大雨,黄河的水流猛地上涨,水声在百里外也能听见。扛着锄头的壮丁民夫,顺着河堤被淹没漂走十几万,贼寇也沉没了一万人。黄河从北门流入,贯穿东南门而出,流入涡水。名衡、永福乘小船到城头,周王率领宫中的眷属以及宁乡各郡王栖息城楼避水,坐在雨中绝食七天。王燮用船接周王,王从城上驾船出城,名衡等人也都出城。茂灼、士奇饿久了不能起身,一同溺死。贼寇驾战舰入城,留下的百姓全完了,於是拔营向西去。城刚被围困时有百万户居民,后来饿死病死的有十分之二、三。汴梁的繁华居中州之首,群盗心裏羡慕,到这时全部淹没水中。皇上听说,十分悲痛。还念着诸臣守卫的辛劳,命令给他们记功。给名衡加官兵部右侍郎,名衡以有病推辞。随即提升王漠为右佥都御史,代替名衡巡抚河南。名衡回家不久,大清兵攻破沂州,名衡夫妇殉难。
王汉
王汉,字子房,掖县人。崇祯十年进士。授宫产垩知县。调往回边,擒获大盗玉坛山刘二。又乘着雪夜打败妖僧智善。半夜渡河,打败贼寇杨六郎。李自成围困开封,王汉在金龙中柳林点火作疑兵,派遣敢死的勇士到贼寇中间,声言“各镇的军队来增援,各有数十万人到了”。贼寇听到就惊慌逃走。
王汉为人凭恃意气不肯屈居人下,爱惜人才。别人有一点长处,便赞叹不绝LI。下属官吏绅士陈述民间疾苦,或说自己的过错,就惊视下拜。打仗时与士卒同甘共苦,人都乐意为他拼命。喜欢使用间谍,贼中的虚实没有不知道的。攻打天坛山贼寇,山势陡峭险峻,登山的人用布条互相牵拉。王汉提刀直上,人们都佩服他的勇敢。当时贼寇的气焰日益嚣张,皇上每当临朝就赞叹王汉前后破贼的功劳,降旨优先补官。
十五年春,因为削减俸禄被召入京城,与苏京、王燮一同召见应对,符合皇上的旨意。命令三臣都以试任御史的身份监军。王汉监督已经平定贼寇镇标的楚、蜀部队,与督臣侯恂往南支援开封。
当时兵部奏请增援剿贼的军队十万,十分之四属於苏京、王燮,以十分之六属於王汉。王汉所监督的军队共五万九千,然而大半已经溃散,兵部使用空名额。王汉就请求自己建立标下的营兵千人,骑兵二百,回答可以。於是选拔保护营地的士兵一百多人,招募邯郸、钜鹿的壮士三百人,又收取原先任河内知县时训练的义兵以及修武、济源一向跟随征剿贼寇的士兵五百人,以及亲戚故友的子弟,加起来共一千人。八月朔日半夜,在范家滩袭击贼寇,斩杀一个穿着红甲的贼寇头目。发文令诸将会合征剿。亲自走到襄阳,督促左良玉的部队救援开封。到潼关,有诏书命令王汉巡按河南。当时贼寇水灌开封,王汉听说,催促诸将在半夜从柳园渡过黄河,在西岸埋伏士兵,发文命令卜从善等人夹攻贼寇,斩首九十多级,於是进入开封。大张旗鼓作疑兵,追赶贼寇到朱仙镇,接连战斗都获胜利。巡抚高名衡称有病,就提升王汉为右佥都御史代替他。王汉就广派间谍,收捕土豪,商议屯田,计谋剿贼的办法。
没有多久,刘超在永城造反。刘超,永城人,脚跛而狡猾,任贵州总兵,因获罪被罢免。上疏议论军事计策,陈新甲任用他为河南总兵。因为私仇杀死在家乡闲居的官员御史魏景琦一家三十多人,惧怕得罪,就占据城市造反。王汉上
疏请求征讨,这话泄露出去,刘超得以作好准备。次年正月,王汉进入永城,声言招抚他们,被贼寇所杀。参将陈治邦、游击将军连光耀父子都战死。游击将军马魁背负王汉的尸体出城,王汉的面目和活着的时候一样。诏令赠官兵部尚书,恩荫锦衣卫世袭百户,建造祠堂祭祀。不久刘超被杀,把他的首级传送到边境号令示众。
徐汧 杨廷枢
徐汧,字九一,长洲人.生下未满一岁就成了孤儿。稍为长大后磨炼德行,在当时有名声,与同乡杨廷枢相亲近。廷枢,就是复社的生员所称为维斗先生的那个人。天启五年,魏大中被逮捕路过苏州,徐淠借钱资助他上路。周顺昌被逮捕,锦衣卫追捕犯人的官员蛮横地索讨钱财,徐汧与廷枢筹集钱财经营这件事。当时,徐汧、廷枢的名声传遍天下。
崇祯元年,徐汧成为进士,改为庶吉士,授官检讨。三年,廷枢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中允黄道周因为救援钱龙锡遭贬职。倪元璐,是道周的同榜进士,请求让自己代替道周受贬谪的处分,皇上不允许。徐汧上疏称颂道周、元璐贤良,并且自己请求免退,皇上责问徐汧。徐汧说:“推举贤才让位给能人,这是忠臣所做的事;进身慎重退位容易,这是儒者的风度。近来陛下很少对外面的朝廷大臣寄予信任,防范监察的权力总是交给宦官,他们默默地窥测圣上的心思。已逐渐萌生对朝廷大臣的猜疑。万一士大夫的风气日益低下,皇上心意所向日益改变,盛明时代带来的忧患更大。”皇上不听。徐淠随即请假回家。回到朝廷,升右庶子,担任日讲官。
十四年奉命出使益王府,顺路回家。当时,复社生员的气势很盛,徐汧与廷枢、顾杲、华允诚等人来往尤其密切。在家住了很久,京师陷落。福王徵召徐汧为少詹事。徐淠认为国破君亡,臣子不应当贪图职位。又痛惜国家沦亡,是由於朋党互相倾轧,写信给当权的人,劝他们努力破除党同伐异的成见。既已就职,陈述当前的政务七件事,恳切地把化解恩仇、破除私党作为直言。可是安远侯柳祚昌上疏攻击徐汧,说:
“穿着朝服在京口拜见潞王,自己仗着是束林的重要首领,与复社的杨廷枢、顾杲等奸人狼狈为奸互相依赖。陛下在金陵立国.,他们作《讨金陵檄》,所说‘中原逐鹿,南国指马,是什麽话请求把徐汧关入监狱,革除廷枢、顾呆的名籍,其余的党徒,容许臣依次纠察弹劾。”当时国家的事务正艰难,这件事最后搁下了。徐汧称病请假回家。
次年,南京失守,苏、常相继被攻下。徐汧感慨地叹息,写信告诫两个儿子,投身虎丘新塘桥下而死。同府的人赶来哭吊的有几千人。当时又有一个人戴着儒冠穿着蓝衫而来,跳入虎丘剑池中,当地人可怜他并把他埋葬了,最终不知道是什麼人。
这时廷枢听说事变,逃走躲避到邓尉山中。过了很久,四方轻率动兵的人纷纷起事,廷枢身负重名,众人都瞩目廷枢。当政的人抓住廷枢,好言安慰他。廷枢馒骂不停,在芦墟泅洲寺杀了他。头已掉下,声音从头颈中发出,更加严厉。他的门人迮绍原买来尸体埋葬了。
徐汧的儿子徐枋,字昭法,考中十五年乡试。徐枋依违於政事与隐居之间,游乐於人间,有高洁的行为。
鹿善继
鹿善继,字伯顺,定兴人。祖父久徵,万历时考十进士,授官息县知县。当时诏令天下度量土地,各自题署上中下三等田地,息县只把下等田地上报,说:“度量土地是要解除人民的危难,难道要损害人民吗!”调任襄垣,提升御史,因为议事贬谪泽州判官,调荣泽知县,没有到任而死。父亲鹿正,苦修志节自我磨炼。县令某人想要见他,正在田裏浇粪,扔下铁锹就去。热心地帮助别人摆脱危难,荡尽家产不顾惜,远近称他为鹿太公。
善继端正诚笃。由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官户部主事。服母丧期满,起任原官。辽左粮饷中断,朝廷大臣数次请求发放内库金银,没有回答。适逢广东上缴金花银,善继查核原先的制度,金花银贮存府库,备作各边防的应用。就写
简帖给尚书李汝华说:“与其请求不肯发放的内库金银,不如留下没有进献的金银。”汝华同意了。皇上发怒,削夺善继一年的俸禄,催促补缴。善继坚持反对,以死相争。於是削夺汝华两个月的俸禄,降善继一级官阶,调往外地。汝华惧怕,最后补足银两上缴。泰昌更改年号,恢复原官,主持徵收新增的粮饷。接连上疏请求发放百万内库金银,不回答。
天启元年,辽阳陷落,因为有才能改任兵部职方主事。大学士孙承宗管理兵部的事务,真心信任他。等到检阅关门,让善继随从。外出督察部队,又上表让他做赞画。穿着布衣骑着瘦马,出入在堡垒之间,接见将领士兵进行慰劳,开拓土地四百里,收复城堡几十座,承宗倚靠他像左右手。在关上四年,逐步晋升到员外郎、郎中。承宗辞去官职,善继亦请假回家。
起先,杨、左的案子发生,魏大中的儿子学洢、左光斗的弟弟光明,先后投靠鹿太公家中。太公把他们当客人接待,与所交好的义士容城举人孙奇逢计谋,带着书信走到关门,把他们的危难告诉承宗。承宗、善继商量藉巡视蓟门的机会,请求入朝见皇上。阉党大为喧哗,说内阁大臣将领兵清除皇上身边的人,下旨严厉地阻止。案情更加紧急,五日追脏一次,拷打十分残酷。太公急切筹集到数百两银子送去,可是两人都已经毙命了。到这时善继回家,而周顺昌的案子又发生。顺昌,与善继是同榜进士,善继又为他筹集到数百两银子,钱送进去顺昌却又毙命了。阉党住在善继家附近,受难人家的子弟仆人来往不断。太公说:“我不怕。”崇祯元年,谋逆的太监已被诛杀,善继起任尚宝卿,升太常少卿,管理光禄丞的事情,再次请假回家。
九年七月,大清兵攻打定兴。善继家在江村,告诉太公请求入城守卫,太公同意了,与住在家的知州薛一鹗等人共同防守。守卫了六日而城被攻破,善继死。家人奔走告诉太公,太公说:“哎哟,我的儿子早已把自己交给了国家,现在果然死了,我还有什麽遗憾!”事情上报,赠善继官大理卿,谧忠节,敕令有关部门建造祠堂。儿子化麟,考中天启元年乡试的第一名,拜伏在宫殿之下申诉父亲的忠义。过了一年亦死去。
薛一鹗,字百当,由贡生为黄州通判。荆王的姬妾诬陷别的姬妾毒死世子,一鹗辩明她是受诬陷的。太监传太妃的命令,要就此结案,一鹑最后为她伸了冤。升兰州知州。州的北边有些田地被少数民族占领,胥吏把这些田地的赋税分派到其他人家头上,后来田地又归还了,被卫所的士兵所占据,但百姓出了三十年的田赋,一鹗核实后革除了这个弊害。到这时协助善继守城,就一同死去。
赞曰:士人夫归还政务在家闲居,没有守卫疆土人民的职责,可以隐藏行迹保全自己,不是以非要去死为勇敢。然而慷慨捐躯,冒着锐利的刀锋而不后悔,使宗庙沉沦家族倾覆,君子为他们感到悲哀。难道不是名分大义在此,有比活命更重要的啊!要做到气节凛然,关键在於顺着自己的志向去行事。他们杰出的气概义烈的行为,必定不会在宇宙间消失。
县令是地方性官员,可以是豪强地主,知县是朝廷选派,中央集权。在很多影视剧中,会出现知县,县令这样的名称,有些电视剧会把这两个名称混用,但是这是完全不正确的,知县和县令是有不相同的地方,如果不知道这些知识,那就会弄出很多笑话。下面,我们看一下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一、县令县令是宋朝才有的称呼。从战国时期时期到宋朝之前,一直将县令称作县长。在战国时期,魏国,赵国,韩国,秦国把一个区域划分为县,县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单位,隶属君王,在这之后,县成为郡的下属,上头管理不严格,县长多选的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文化程度高低我们也不清楚。不过县令和县长也有细微区别,他们管理的县户数多少决定他们是县令还是县长。当时的秦王朝很兴盛,疆土开阔,声名远扬,县令这个名称一度传到外国去了,朝鲜,日本,越南有些地方也有称作县令的地方。
二、知县知县这个名称是在宋朝时候才有的。宋朝朝廷会派遣一个人去到县兼任,所以就叫他执县,执后来为知,就是掌管,执掌的意思。知县是朝廷直派的,有一定的知识程度和一定的管理能力,由君王直接派出,思想也会大一统,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跟君王汇报,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高度集中,避免地方豪右的权力过大,也逐渐废除了刺史,县令等官位,这些官位都是有名无实。知县的影响力很大,一直维持到了民国时期。
回顾历史,我们知道,县令和知县的区别不仅是一个字的区别,这是朝代的更替和思想的发展,从战国时期到宋朝,中央集权不断集中,君王迫切想要百姓的思想与自己统一,不能有其他忤逆的想法。县令和知县都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是时代的产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