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进来了,可不可以看完再走。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皇十四子胤在康熙晚年出任了一个重要的职务――大将军王。在谈到关于康熙究竟有意将大位传给谁时,以此「大将军王」似乎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不过有人也认为康熙之所以让胤当以此大将军王,其目的就是为了支开老十四,让胤能够顺利的继位,至于康熙其用意何在,我们不好猜测。
不过,在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上,「大将军王」以此头衔政治分量的确很重。胤也是有清一代以现任皇子身份担任远征大将军的唯一一个例子。
用皇室亲贵掌握兵权是清朝的一个特色。但是,用现任皇子出任大将军王掌握兵权、不负的在康熙之前没有,在康熙之后也没有。康熙朝之前的顺治朝,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曾任靖远大将军负责镇压四川的张献忠所部,其时,豪格已经不是皇子,而是皇兄。康熙朝以福全、常宁佩戴大将军印信征讨噶尔丹,而福全、常宁都是现任皇帝的兄弟,而非皇子。
抚远大将军这一头衔,康熙初年平定三藩时曾经授予大学士图海,征讨噶尔丹时曾授予裕亲王福全,然而这两次都比不了皇十四子胤出任大将军王时威风八面。
胤出兵时,康熙在给外藩的一道上谕中一再强调:「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得悉有带兵才能。」同时,也提到了胤的权威:「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即与朕当面训示无异」。
由此可见,胤出任大将军王如同康熙亲临,其政治分量自然也是极重的,自雍正以后,清朝的皇帝重新没有将「大将军王」这一称号赋予任何现任皇子,这种不言自明的苦衷也能说明「大将军王」的不同寻常之处。
那么,康熙为何独独要派胤为大将军王呢?
康熙晚年的西征的确是安抚西北的关键所在,问题是用不用现任皇子担任大将军王,康熙派遣胤西征的真实政治目的,其实也是指桑骂槐的。
清朝是靠武力夺取的天下,所以在宗室内部,军功是一条重要的评判标准,这条标准在清初时尤其重要。例如皇太极死后,两黄旗大臣出于拥戴皇子的目的推荐豪格为新皇帝,而多铎、阿济格等人则力推多尔衮,多尔衮能够成为有力的竞争者,主要就是多尔衮的军事建树。
多尔衮在皇太极时期获取了元代传国玉玺、领兵入塞、松锦苦战等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中的主角地位无人可替代。不过到了康熙晚年,国家承平日久,军功不再作为察看皇子的主要条件,然而,即便是诸如此类,军功的潜在效能仍然不可忽视。
我们都知道康熙的皇长子胤之所以有觊觎储位的心思,就是在于他除了年长之外,还有一点优势其他皇子们并不具备,那就是他曾经作为伯父福全的副手出征噶尔丹,实有实际的军事经验,虽说那是一次洗炼最后也失败了,但是积累了资历。
太子胤被废后,于康熙五十四年提出要出任大将军一职,其目的也是想利用军功而东山再起。因为有了大将军这一职衔,并积累军功,那也就等于有了恢复太子的希望。就连胤自己也曾有过争夺大将军王的企图。由此可见,军功对于皇储册立实有重要的作用。
结果我们都知道,康熙最后没有把大将军王给废太子,也没有示意胤出征,而是选择了胤。西征此举绝不仅仅是军事需要,而是通过胤在西北毕其功于一役既定目标,建立一定的功勋,借此提升他的地位。
那么,从以上方面我们是否可以看出,康熙帝晚年在选储时大势所趋很纠结,至少在胤出任大将军王时,还没有属意胤,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时在继承皇位以此问题上,胤或许要优先于胤。
万分感谢您的观看,希望您会喜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要分析邬思道。
为什么要分析邬思道,因为邬思道是老四胤禛夺嫡的核心成员之一,在胤禛的幕府上名义上是个老师,却是老四的谋臣。历史上据说邬思道只是田文镜府上的师爷而已,与雍正素未谋面,更不要说是雍正潜邸的谋臣,《雍正皇帝》的作者二月河把他安排进雍王府,是艺术的再加工。
但是纵观《雍正王朝》,邬思道的作用似乎并不是那么明显,接手追比国库欠款,老四胤禛本来就打算做,刑部冤狱案,邬思道言过其实,弘历出头,算他碰上运气,火烧《百官行述》好像与他没关系,恐怕只有推举老十四为大将军王,方可算得上是他的谋略,至于说不争是争,也只是邬思道的某种解释而已。
所以,邬思道的存在,并非是邬思道本人的存在,他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刘伯温,这个虚构的人物本身,其实就是胤禛本人。从另一个角度讲,邬思道就是胤禛心头的定海神针,是他心中的那尊“佛”而已。
记得他和刘墨林到江南论过禅佛,所谓佛的本意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若说邬思道就是他心中那个己,是再合适不过了。所以,从邬思道的出现开始,就意味老四胤禛开始有了夺嫡之心,策划夺嫡始于此,便不为过。
康熙前四十多年,正是他风华正茂的年代,立太子胤礽之后,政局也算稳定,因为胤礽在他几十个活下来的儿子当中是老二,头上只有一个老大胤褆,余下老三胤祉起,年龄都还不算大,加之康熙多年对太子胤礽的表现一直称道有加,故其他胤礽年龄相仿的皇子也没有过多觊觎皇位的想法,兄弟间相处还算和平,所以,康熙有精力和事件干好其他的事。
然而,当了几十年的太子胤礽因为手伸得太长,混淆了储君之权与皇权的关系,逐渐让康熙感到不再满意。说到底,太子胤礽与康熙的矛盾就是储君与皇帝关于权力冲突的矛盾,康熙感受到皇权遭到威胁,于是在不同的场合公开表达对太子的不满,甚至当着大臣的面,教训太子不守规矩,一直发展到一废太子。
一废太子的时候,各位活着的阿哥基本都已经成年,他们突然感到,这个皇太子并不是稳如磐石的皇太子,康熙说拿下就拿下了,他们都有机会争取储君之位,于是便大显神通,九子夺嫡的局面开始形成。
追比国库欠款,康熙让胤禛做孤臣,所谓孤臣,并不是指做杠杆儿司令,康熙此意是让胤禛不怕得罪人,不怕被孤立,要经得起被孤立的局面。要是老四胤禛真做成了光杆儿司令,那就真的与储位无缘了。
回到前面所说,邬思道的出现,其实就是胤禛争储位的开始,那么排除邬思道,他的这个争取储位的团队到底有多强呢?相比于老八老大老三等强在何处?
先说胤禛的出身。
其实康熙帝对皇子们的出身并没有绝对的偏好,打小对他们的教育都是严格而公平的,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出身而有所偏废。故而很多人说老八胤祀是辛者库贱妇所生所以就不待见他,从而要打击他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胤禛的生母乌雅氏也曾是个宫女,按照清廷的规矩,必须妃嫔级别的才能抚养自己的孩子,而乌雅氏生下胤禛的时候连妃嫔都还不是,所以,他被交给孝懿仁皇后抚养,就是胤礽的生母,所以,在《雍正王朝》里面,胤禛和胤礽当时的关系是十分要好的,说他是太子的人,属于太子党,所言非虚。太子被康熙废,对于胤禛来说,是好事也不是好事,因为在名分上脱离太子党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再说隆科多。
佟国维的儿子,在剧中成了佟国维的侄子,佟国维是孝懿仁皇后的父亲,是康熙母亲孝康章皇后的弟弟,所以,隆科多是胤禛的舅舅,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很要好的。康熙在临终前启用隆科多,这无疑是对胤禛继位最好最强的保障。
再就是年羹尧。
胤禛潜邸的奴才,官居四川提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在康熙的时候就被重用,老十四胤禵任大将军王的时候是康熙五十七年,那时候年羹尧任陕甘总督,主管大将军王胤禵的粮草供给。剧中邬思道说西北平叛打的是粮草,陕甘总督年羹尧可以牵制老十四十万百万甚至千万兵马。但是只说对了一半,还有一半就是川陕之地是西北通往中原的必经之地和军事要地,是遏制军马入主中原的咽喉要塞之地,掌控了川陕地区,就等于掌控了西北的兵马,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老十四胤禵不敢随意妄为的主要原因。
有人会问,仅有这两人似乎不够,不错,胤禛的团队人数不多,但是都在要职之地。而对于军队的掌控,老十三是个重要人物,康熙圈禁了他十年,也是磨练了他十年,丰台大营的军官有一半是他栽培出来的,老十三一旦放出,就是一批狂奔的野马。
对于夺嫡这种事,光有人还不行,还得有计划,有纲领,有手段。在这里就要介绍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叫戴铎,很多人认为他就是邬思道的原型,大概也可能这么认为吧。有很多人都知道戴铎十启,就是关于他写给胤禛夺嫡的计划书有关事宜。
康熙五十二年,戴铎写给了胤禛书启,全文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局势,明确了奋斗目标,他针对胤礽被废后的形势,提出了几个要字诀。
一是要想方设法以孝义争取康熙宠爱。
二是要以太子为戒,搞好兄弟关系。
三是要加紧联络百官,为胤禛制造舆论。
四是要大力培养潜邸人才,建立人才基础,并放他们出去担任要职。这大概就如年羹尧,李卫等。
戴铎的书信,全面提出了夺嫡之纲领、策略和措施,老四得此一人,胜过得一诸葛。
相比较老八打出的仁义牌,老四则打出威严牌,倒不是说谁对谁错,但是这却奠定了两大集团的政治主张和基础。况且老四胤禛也并非全是威,而是恩威并用。
在经营百官的问题上,老八固然能得到一部分人心,但是大多都是自身不硬,骑墙之人较多。因为一废太子,胤祀得到保举者众多这件事激起了康熙的神经,康熙为此狠狠敲打了八爷党。太子第二次被废的当年十一月,康熙外出打猎,住在北京的遥亭,胤祀因生母忌辰出京祭祀,完事后没请安,派人送一只将死的鹰给康熙并说明即将回京,并非是他调换了老十四的礼物,送鹰大概也与满洲女真的传统有关。但是康熙认为胤祀藐视自己,气的心脏病发作,大骂胤祀“不仁不义”,并着手铲除胤祀党羽。康熙明确指出,废胤礽并非就是要立胤祀,他们均不合格做储君。胤祀的重要幕僚如老九胤禟,阿灵阿等人也一并受到康熙的打击。
康熙五十五年,老八胤祀得伤寒病,有死去的险况,康熙竟然命人将他移出赐予的花园到城里,其原因居然是害怕伤病的人带有晦气污染了自己,可见,老八胤祀在康熙的心中,已落到何等地步。
如此,胤禛的前途大好,他的两面派作风得到康熙的喜欢,距离储君之位,只有一步之遥。
历代王朝对帝位的争夺都是很激烈的,虽然素来以嫡长子继位。但很多情况并不是如此,都会出现多个皇子争夺皇位。康熙年间的时候,因太子被废,四阿哥、八阿哥以及十四阿哥都是很有能力的,成为了最后皇位的角逐者。
康熙57年初,西藏外敌入侵,康熙直接派十四阿哥前去镇压。十四阿哥自小聪慧,深得康熙喜欢,经常跟父亲出巡,而且在很多方面总能得到一些特殊照顾。大军出征前,还特意赏赐十万两白银,封“大将军王”。饯行时,还让他使用最高规格的皇帝亲征礼。能得到如此多的疼爱,实在让其他皇子不免嫉妒,可想而知,康熙有多么的看重他!
或许有人看到,康熙给的封号是“大将军王”,而并非大将军。其实,别以为两者没什么差别,实则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刚才说过,康熙众儿子中,只有老四、老八、老十四有机会接班。而老四胤禛和老八关系比较疏远,老八和老十四却走的近,他们二人结合是很可怕的。康熙自然也十分清楚,可赶巧遇上西北战事紧急,就顺势把擅长领兵作战的十四阿哥调到前线。其一,他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完全有能力镇压那些所谓的叛乱,其二,把他和老八分开后,有利于维持稳定,不容易朝政出现乱子。
而朝野上下看到皇上对十四阿哥大封特赏,其重视程度明显超过其他皇子,大多数人看来十四阿哥恐怕就是接班人,康熙无非就是让他通过战争树立威信。臣子们就会安分很多,就不会再为储君之事争吵,这是康熙的高明之一。
其次,看到十四阿哥在西北掌军,京城里的老四、老八自然也会收敛很多,不敢在生事端,轻举妄动。但在康熙的心里,实际上是默认老四雍亲王继位,因为他早年的确缔造了盛世,但晚年清朝吏治腐败,国库空虚,需要一位果敢干练的人来整治,而雍亲王就非常合适。
但康熙高明就在防止万一,假如老四雍亲王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那么直接召回西北的大将军王,毕竟他是一个文武全才,让他继位也没有问题。而若老四雍亲王没有出什么叉子登上了帝位,十四阿哥也好办,不会出什么差池。毕竟他只是一个“大将军王”,既没有明确封他王,也不是掌军权的将军。只是封号听起来很牛,牌子很响而已。因为他这个封号是因战争临时设立的一个职位,一般来说战事结束就会撤销。所以这么大的一个名号,还不如有实际军权的年羹尧来的实在。
《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是雍正在“九子夺嫡”期间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幕僚,也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帮助,雍正才得以在纷繁复杂的皇位争夺战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并且在康熙去世后,顺利登上了皇位。只不过,由于邬思道知道雍正太多的“秘密”了,再加上他残疾的身体以及此前的牢狱经历,使得邬思道依旧无法走到台前,只得继续保持“半隐”的状态,先后深居与李卫和田文镜的府上。然而,就在西北战局进入焦灼状态的时候,邬思道却一改往日沉默、低调的做派,主动选择前往西北大营,为正在领兵平叛的年羹尧“指点迷津”。
虽然邬思道在此之前,没有就此事向雍正做任何的交代,但这件事情怎会逃过雍正的眼睛。只不过,雍正对于此保持了沉默不语,这其中,既有雍正对于邬思道一番良苦用心的宽慰,同时这也是他们近二十年相识相知所建立的理解与默契。
邬思道选择“半隐”,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雍正安心。
雍正之所以能够成为“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邬思道可谓是居功至伟。
在“追比户部欠款”和“审理刑部冤案”,邬思道准确的把握了康熙的想法,给雍正提供了最为合适的建议,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使得雍正在复杂的局面下得以顺利保全自我。紧接着,由邬思道培养的雍正之子弘历又在秋猎过程中表现“惊艳”,让康熙眼前一亮,对其宠爱有加,而这也让康熙对雍正加分不少。
到了“推举大将军王”的时候,邬思道再一次拿捏准了康熙的想法,主动劝谏雍正力保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让康熙看到了雍正的“人君气度”,同时也就此决定将皇位传给雍正。而在最后的“夺嫡之夜”里,又是邬思道成功的完成了雍正“外援”的任务,在宫外积极调度,最终确保了雍正的顺利登基。
然而,邬思道也非常清楚,雍正登基之时,也是他将要离开之际,纵使雍正会顾及两人的情感和邬思道这些年的付出与贡献,不会就此除掉邬思道,但是雍正也不会再将邬思道留在身边,更不会委以其高官厚禄,因为这样会直接动摇雍正皇权统治“合法性”的根基。
在这样的情况下,邬思道选择了“半隐”,而李卫府上也成为了他“半隐”的唯一去处。
要知道,在此之前邬思道一直是以雍正儿子们的教书先生来示人的,知道其真正身份的也就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年羹尧和李卫了,所以邬思道只能选择这三人之中的一个进行投靠。
胤祥为人刚正,侠肝义胆,很有可能出于对邬思道的同情与愧疚,真的放了邬思道,所以胤祥那里断不可去。至于年羹尧,雍正本就非常担心这二人关系过于紧密而形成巨大的威胁,不然雍正也不会“棒打鸳鸯”,娶了与邬思道感情深厚的年羹尧妹妹年秋月了,所以年羹尧那里邬思道也去不得。
而邬思道在李卫府上“半隐”,雍正是最为放心的。
其一,李卫大字不识,由邬思道担任其幕僚不仅可以继续隐藏其身份,同时也能给予李卫很大的帮助,这样一来邬思道的价值和作用也能得以继续的发挥。
其二,李卫与邬思道关系本就非常的密切,并且一直以来都是对其礼遇有加,故而邬思道可以得到李卫很好的照顾,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雍正对其的愧疚。
其三,就是李卫知道邬思道与雍正的特殊关系,必然不会让其轻易离开,邬思道也不会主动逃走陷李卫于不义,更何况李卫对于雍正是忠心耿耿,如果雍正真的有一天对邬思道动了杀心,李卫也必然会遵照执行。
就这样,邬思道来到了李卫的府上,开始了他的“半隐”。
邬思道前往西北大营“敲打”年羹尧,这也还是为了雍正。
盘踞在青海的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发生叛乱,作为雍正亲信的年羹尧被封为“抚远大将军”,率领二十多万西北大军前去平叛,然而,年羹尧的表现却很难让人满意。
一方面,年羹尧“待价而沽”,迟迟不与叛军主力进行决战,造成了巨大的军需损耗,使得雍正以及整个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雍正的皇位稳固也因此而受到了威胁。
另一方面,年羹尧俨然成为了人人惧怕的“杀人魔头”,执法太过于苛刻,使得整个官场对于年羹尧如同“谈虎色变”一般,十分的惧怕。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邬思道向田文镜主动请缨,作为押粮官前往西北,当然他此行的目的并不是为田文镜说清,而是过来对年羹尧进行提点。
邬思道先是向年羹尧晓以利害关系,非常明确的告诉他雍正的不利处境,让年羹尧就此明白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同时还用“灯下黑”的方式,点明了叛军所在的位置。
邬思道的一番话可以说是让年羹尧顿时背后一凉,感觉到了万分的紧张和焦虑。
他并不知道邬思道此行是受谁指使,邬思道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而更让他担心的是远在北京的雍正究竟知道了什么,邬思道的突然造访西北是否与雍正有关。
可不管怎么样,年羹尧也非常清楚,邬思道来到西北的事情是瞒不住雍正的,如果这次还是拒不出兵平叛,等待他的将是非常严重的后果。
就这样,年羹尧最终顺利平定了叛乱,不仅帮助雍正挽救了危局,同时他本人也得到了雍正极尽的封赏。
邬思道前往西北,实际上是他与雍正之间的一种“默契”。
邬思道非常清楚,尽管田文镜并不知道他此前的所作所为,也不知道他与雍正之间的特殊关系,但是对于擅长布置眼线的雍正来说,自己的一举一动早就被雍正所掌握。而在西北大营之中,雍正的眼线和有请奏密折之权的人那就更多了,这些人都是来监视年羹尧的,对于整个西北大营之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雍正也必然是第一时间便会知晓。
所以,对于邬思道前往西北大营,雍正是知道的,但是雍正也非常清楚,邬思道此行是为了他去的,所以他在此之后,既没有向年羹尧提及此事,也没有向邬思道进行暗示,就连田文镜也是继续的被蒙在鼓里,这些都说明,雍正对于邬思道的此行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很满意的。
然而,对于邬思道而言,这次的西北之行对于他来说却是意义重大的。
一方面,邬思道之所以前往田文镜的府上担任幕僚,可他却不为田文镜献计献策,并且还多次拿八千两的幕酬说事情,为的就是借此激怒田文镜,最终达到其“全隐”的目的。可毕竟,如果真的在田文镜府上毫无作为,他也未必能真的拿到这些银两,要知道,邬思道可是要指着这些钱来养老的,所以他必须做出一定的贡献,这样才更有底气“逼”着田文镜把幕酬给他,从而使其有了“全隐”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邬思道想要“全隐”,还有一关是必须要过的,那就是雍正。此次前往西北“敲打”年羹尧,并最终使其平叛成功,这就是邬思道主动向雍正示好的标志,他的目的就是要告诉雍正,自己是始终与雍正站在一起的,同时也是时刻都将雍正装在心上的,这样就是让雍正对其能够放心,从而使得雍正不再认为他是一种威胁。而这也是其保证日后能够安稳“全隐”的先决条件。
果然,当雍正前往河南视察,从田文静口中得知邬思道已经离开的时候,雍正并没有下令去追,而是选择放过了邬思道了。因为此时的雍正已经深刻感受到了邬思道的用心良苦,也就此放下了心中的疑虑与担忧。而邬思道也就此得以真正的“全隐”,之后便再无消息了。
在清朝没有大将军王
清代的贵族爵位主要分为三大体系:宗族爵位、不同姓氏的功臣爵位和蒙古贵族爵位。
清代仍实行王子、王子、叔公的男爵制,金代北京实行皇帝、官员、教师制度。诸侯王没有到诸侯国去,也没有贵族的土地。清代的职衔分为宗族职衔、不同姓氏的功臣职衔和蒙古族职衔。宗族头衔分为十二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几个等级。
当然,不同姓氏的大臣的头衔是授予不同姓氏的大臣的。巩、侯、伯、子和男人都在其中。不同姓氏的功臣队伍分为九个等级。清代官衔分为宗族、蒙古族和功臣三类。
扩展资料
异姓功臣
比较耳熟的清代异姓功臣中,如和珅原袭三等轻车都尉,后晋爵至一等忠襄公;曾国藩授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授封一等肃毅伯(死后追封为一等侯);左宗棠授封二等恪靖侯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赐号骠勇巴图鲁,授封一等男爵。
而且在中华民国初年的军阀、内阁重臣、封疆大吏、社会名流等人中,我们还经常见到这些人的姓名前加有爵号,这是因为他们或世袭、或实封有各种爵号,虽然已改朝换代,但历史的印记或遗老遗少的秉性不能改变的缘故
清代的公、侯、伯爵均分三等,地位都是在一品之上。雍正以前,爵位没有名字,雍正之后,开始赐予封号,公爵封号最多四个字,整个大清只有4人,而且全部都是在乾隆年间,他们是:
1、一等诚嘉毅勇公,姓富察氏,名明瑞,字筠亭,满洲镶黄旗人,属于乾隆皇后富察氏外戚集团。
2、一等诚谋英勇公,姓章佳氏,名阿桂,字广庭,满洲正蓝旗人,后改隶正白旗,其父是大学士阿克敦,阿桂本人是乾隆末年的领班军机大臣,与和珅关系不睦,但都是乾隆宠幸之臣。
3、一等嘉勇忠锐公,姓富察氏,名福康安,字瑶林,满洲镶黄旗人,其父是大学士傅恒,傅恒本人是乾隆第一位皇后富察氏(孝贤皇后)的弟弟,被封为一等忠勇公,保和殿大学士(此职为三殿三阁大学士的最高等级。
4、一等武毅谋勇公,姓乌雅氏,名兆惠,字和甫,满洲正黄旗人,孝恭仁皇后(雍正帝母亲乌雅氏)族孙。
参考资料——清朝爵位
《雍正王朝》中,竞选代天子出征的大将军王一职可以说是剧中的一个高潮,因为大将军王的身份和节点让那些存有夺嫡之心的阿哥们不能不多想,此时太子已经废除,康熙又久久不立太子,大家都产生了一种感觉,谁若是当了这个大将军王谁就将是皇帝的继任人选。
在历史中,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四阿哥胤禵也是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并以天子出征的规格出征,十四阿哥统帅西征之师起程时,康熙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还降旨给青海蒙古王公,说道:“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
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可见胤禵在康熙心目中地位非常高。
在《雍正王朝》中,朝廷派往西北平定叛乱的六万大军全军覆没,康熙大为震怒,年事已高的康熙不可能再“御驾亲征”,就说要在众多皇子中选一个出来“代天子出征”。
其实在康熙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人选,只不过他却来了个“自荐和推荐”的把戏,来考验众多皇子,最后还是派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然而这个大将军王并不是与皇位继承有关系,康熙派十四阿哥作为大将军王去平叛,有几个意图。
首先来说,康熙众多皇子中有能力带兵打仗的其实就三个人,分别是大阿哥胤禔、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这三个人都有征战沙场立有战功,是皇子当中带兵打仗的好人选,只不过这时候的局面是什么?
这时候是大阿哥和十三阿哥都被圈禁了,这两人自然都不是康熙心目中的理想人选,所以说其实就只有一个十四阿哥胤禵了,那为什么康熙不直接任命还要让众多皇子参与争夺了?
康熙是想借这个事来考验一下这些皇子哪一个是以天下为公,哪一个是只知道为自己私利的,看看哪个皇子是有能力有胸怀可以为国家大义忘了私利,这无疑是继承大统的最佳人选。
大将军王的诱惑力无疑是巨大的,这些皇子都觉得争到这个位子就预示着能够登上君王之位,而康熙的另一个意图是要分化八爷党的力量(雍正王朝自然要为雍正铺路)。
果不其然,面对这个距皇位一步之隔的大将军王,八阿哥胤禩弄了一套理论让九阿哥推荐他为大将军王,这让十四阿哥很不爽,你都被皇上打压成什么样了,还不会打仗,到这个时候还想自己,更加起了自立门户的心思。
康熙任命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有瓦解八爷党的意图,也有将十四阿哥调离京城,减弱八爷党在京城势力的意思。
还有一个就是康熙已经看出传尔丹兵败并非只是主帅轻敌冒进的原因,六万大军全军覆没是因为阿哥们争夺太子之位闹的,是八爷党在背后搞的鬼,让八爷党的十四阿哥挂帅,也是为了战局着想,不会因为粮草的掣肘而失败。
对于大将军王,雍正开始也掉到了局中,跑去找十三想让他出来带兵打仗,看到十三的样子后很是沮丧,生起了闷气,而看破康熙意图的邬先生对四阿哥呵呵笑起来,跟四阿哥分析了一下,于是就顺着康熙的心意推荐十四阿哥,不过也留了一手,推荐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以年羹尧控制老十四的后勤。
康熙看到四阿哥胤禛推荐自己的对手八爷党的人,感到很欣慰,在康熙的眼中,终于是有了一个为国家大义忘了私利的儿子,一个大将军王让十四阿哥高高兴兴,胤禛赢得满满当当,八阿哥输得彻彻底底,还让八爷党被瓦解摇摇欲坠,为雍正登上皇位作好了工作。
清朝历史上只有一个大将军王,就是康熙年间的胤题,其具体级别相当于仅次于皇帝的正国级领导。
胤题是清圣祖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当时西北叛乱,需要有能力的人带兵出征,康熙就封皇十四子胤题为“抚远大将军”,并亲赐其为大将军王。
大将军王总管西北地区的一切,可以节制西北地区的所有将军、总督、巡抚和提督等,代天子在西北行事,但一般不常设。
根据当时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之王、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齐集太和殿前。
其不出征之王、贝勒、贝子、公并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齐集午门外。
规格之高仅次于皇帝御驾亲征,可以推测,级别相当于仅次于皇帝的正国级领导。
扩展资料: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
1、八旗
八旗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
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
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
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
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
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2、绿营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
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
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
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