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的商鞅为什么要得罪秦国贵族集团?

古代历史上的商鞅为什么要得罪秦国贵族集团?,第1张

《资治通鉴》有关商鞅的一篇文章,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原文:《资治通鉴》周显王 姬扁 十年 (公元前358年)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译文:新法推行了有一年之久,秦国人有上千人认为新法很不方便,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之所以不能推行,是因为上级触犯了新法,太子,是大王的子嗣,不能用刑,要用劓刑处罚监督他的老师赢虔,要用黥刑处罚他的老师孙贾。”第二天,秦人都开始遵纪守法了。

看了这段文字总有一种鼻子发凉,脸上火辣的感觉,劓刑是一种削去鼻子的刑罚,黥刑是在脸上刺字的刑法,商鞅用这两种刑法对待太子的老师,是不是有点过了,毕竟商鞅从魏国到秦国实行变法,根基还没站稳,虽然秦王给你这个权利让你变法,但是毕竟二人都是太子的老师,按照官场的逻辑,你就罚一些俸禄,降降官职意思意思就行了,再不济让人赏他们几十杀威棒,他们不但不会恨你,兴许还会记得你这份恩情。

商鞅却反其道而行之,对太子的两位老师施以重典,赢虔鼻子被削去,孙贾脸上被刺字,二人以后还有什么脸见人啊,看来商鞅是要把他们往死里整,这不但得罪了太子,也得罪了赢虔等文官利益集团,这样以后还怎么在秦国混,究竟商鞅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

要了解商鞅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就要从商鞅其人其事说起。

商鞅为公叔痤效力,公叔痤临终前向魏惠王举荐商鞅,却被拒绝。

商鞅,本名卫鞅,魏国人,但是在魏国没什么名气,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变法的传统,魏国的李悝在魏国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实行变法,主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实行法制,改革军事制度,变法让魏国迅速强盛起来,也为后来其他各国的变法奠定了基础,商鞅便是在有变法传统的魏国成长起来,他在公叔痤身边四年效力,深得公叔痤赏识。

突然有一天,公叔痤病重,他向魏惠王举荐商鞅,说此人有通天彻地的才干,请大王封他为太子的侍从官,将国家大事交给他,魏国当时人才济济,商鞅这个名字魏惠王听都没听说过,以为公叔痤是病糊涂了,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公叔痤又对魏惠王说:“你不用商鞅的话,就一定要杀了他,否则日后他到了其他国家,必成魏国的祸患。”魏惠王还是不信公叔痤,拒绝了他的好意。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公叔痤一生为魏国效力,先国家而后自己,可惜遇到了一个不识时务的君王,这也为后来魏国的危局埋下了伏笔。

公叔痤将对魏惠王说的这番话告诉了商鞅,按理说商鞅知道自己可能被杀,应该逃之夭夭,但是商鞅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赌徒,他认为魏王既然不看重他,证明他在魏国也没什么威胁,自然也没有逃跑的必要。

他留在魏国,是想等一个机会,就是要证明自己了不起,自己有公叔痤所说的人生价值。

但是公叔痤去世后,商鞅在魏国的日子并不好过,魏惠王正眼都没有看他一眼,让他日渐心灰意冷,难道自己满腔的抱负没有施展的空间了吗

秦孝公颁布招贤令,商鞅几经周折终于得到秦孝公信任,开始变法

正在这个时候,秦国发生了一些故事,秦国的先人是替周天子养马的,后来因养马有功,得到了周朝的封赏,获得了一亩三分地,因此立国,但是秦国在战国中期却十分弱小,因为奴隶制余孽未除,封建制度发展缓慢,还被各诸侯国认为是夷狄之地,统治阶级内部为了权利不断纷争,外部通过变法强大的魏国对秦国虎视眈眈,可以说秦孝公上台之后,留给他的是一个烂摊子。

战国时期什么最贵,当然是人才,于是秦孝公颁布了招贤令:有人才能让我秦国强大起来的,我愿意给他高官厚禄,还分他一部分土地。

商鞅听说了秦孝公的招贤令,决定去赌一把,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就意味着自己要背叛自己的祖国,但是战国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只有强者才能生存,这也造就了商鞅偏执型的赌徒性格,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般顺利。

商鞅先跟秦孝公谈帝道,但是秦孝公并不感兴趣,帝王之道企求的是长治久安,现在秦国内有外患,并不适用,秦孝公听了直打哈欠并且辱骂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五天后,商鞅又跟秦孝公谈王道,王道讲究的如何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如何采取行动安抚臣民,秦孝公对此并不感冒,又通过景监指责商鞅。

两次与秦孝公的会谈都没见成效,换做是其他人早就把商鞅炒鱿鱼了,但是好在秦孝公有求贤若渴的耐心,商鞅有景监在秦孝公耳旁说好话。

其实商鞅此举也有其用意,一是收集秦孝公的信息,揣摩秦孝公的心思,二是通过循序渐进,让秦孝公慢慢接受他的意见,三是权衡利害关系,找出适合秦孝公接受他的方法。

但是即使是有景监这条路子,如果再不能让秦孝公接受自己的变法政策,其他六国断不会接受一个背叛自己国家的人,商鞅就会走投无路。

于是,商鞅把宝押在了这最后一次会面,向秦孝公提出,要用霸道对秦国进行变法,秦国一定会强大起来,这一次商鞅又赌对了,秦孝公与商鞅一拍即合,秦孝公封商鞅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是一场利益的重新分配,商鞅赢了最重要的一次赌局,赚的盆满钵满

但是变法看起来轰轰烈烈,却应者寥寥,怎么办呢?商鞅马上在南门颁布法令:谁能把三丈高的木头扛到北门去,就可以领十两金子。众人看完议论纷纷,但是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有人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奖励了他十两金子,于是一时之间,商鞅言而有信的名声便响彻了秦国。

民间热烈响应了变法,但是贵族们却不吃他那一套,因为他的措施中,奖励军功这一条,侵犯了许多贵族的利益,让平民有了与贵族平起平坐的通道,他们视新法为无物,到处惹是生非,商鞅需要来个杀一儆百,以敬效尤。

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法,太子身份尊贵,当然不能惩罚,于是他便将锐利的目光投向了太子的两位老师。

变法其实是改变了秦国的利益分配方式,也就是动了贵族的奶酪,商鞅决定要赌就赌一把大的,就是对两位老师重罚,以后自己就能在贵族面前树立威望,做大王的,最怕的就是底下的人结党营私,商鞅此举也是为了让自己孤立,这样就成不了什么气候,影响不到秦孝公的王权,秦孝公也会放手让他去干,自己功劳越大,以后得到的荣华富贵就越多,还有封地的奖赏。

在那个战国乱世,哪管什么仁义道德,生存才是王道,要不孔子的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思想怎么那么不受待见,就是不适合当时的发展潮流,商鞅应该也知道秦孝公把他当做皇权的化身,让他去做一些得罪人的事,就像明朝的魏忠贤一样,只有对贵族狠一点,他才能稳定自己的权利地位,因为他的权利地位是秦孝公暂时给他的,并不长久,如果做的不好,不但变法难以推行,自己功成名就的希望将十分渺茫,但是这也是一招险棋,一旦商鞅失去了秦孝公这座靠山,他得罪的贵族将会寻机报复,等待他的将是万劫不复。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这或许就是商鞅一生的信仰。

秦孝公的赏识,让他甘愿做地底下做着黑暗之事的树根,让秦孝公这棵树沐浴的温暖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后来商鞅又做了一件令人错愕之事,彻底地断了他的后路。

公元前340年,商鞅志得意满,开始对他的祖国魏国亮家伙了,起兵攻打魏国,在交战之际,因为商鞅与魏国公子卬以前是好朋友,商鞅邀请公子卬一起喝酒叙旧,暂时罢兵,公子卬赴约,谁知道商鞅突然翻脸不认人,把公子卬活捉,公子卬十分惊愕,想不到以前亲密可爱的小鞅鞅,如今变成了吃里扒外的白眼狼,消息很快传到了魏王耳中,魏王一拍脑袋,早知道就听公叔痤的话,杀了商鞅,就不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了,无奈之下,魏惠王只好将河西之地600里送给秦国,以换取短暂的和平。

商鞅将背叛进行到底,这次他又赌赢了,并赚的盆满钵满。

此战过后,商鞅因为战功卓著,得到了於商之地十五个城邑的封地,封号商君,所以卫鞅改名为商鞅。

商鞅输了最后一次赌局,也输掉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正当商鞅志得意满的时候,也正是他黄泉路近之时。

赌场上从来没有只赢不输的道理,即使出老千,也有被剁手的那天。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商鞅失去了权力地位的保护伞,许多贵族此时已经磨刀霍霍,他们推举公子虔作为代表,向秦惠文王进言,说商鞅有谋反的意图,此番谣言正中秦惠文王下怀,他刚上位,必须立威,也必须平复多年来贵族的积怨,否则自己的皇帝宝座就会坐不稳,因此他必须杀了商鞅。

商鞅得到小道消息,开始逃亡之路,他想回到魏国,可是以前他背信弃义,魏国人早就看他不顺眼了,没杀他就不错了,怎么可能让他回到魏国,他换了个方式,跟魏王说想通过魏国到其他地方,也被拒绝了,他现在连旅店都住不了,因为他没有秦国的身份证明,而住店需要身份证明的这条法令正是他颁布的,不得不说是极大的讽刺。

走投无路之下,商鞅又回到了自己的封地,或许他打赌自己以前对秦朝有功,至少还能暂时性命无忧,但是这次他赌输了,秦朝的士兵已经埋伏好了,等待他的将是血雨腥风。

商鞅以前的赌徒生涯,几乎完胜,但是这一次赌输,却直接要了他的命。

公元前338年,商鞅被车裂,也就是五马分尸,他的全家受到牵连,因此丧命,商鞅这次赌掉了自己的生命,或许他在得罪了贵族权力集团的时候,他就想到了有这么一天,但是以他偏执型的人格,宁愿在有生之年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也不愿苟延残喘地活在乱世之中,他就像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却留下了霎那光芒万丈的芳华,商鞅死后,他的变法继续推行,秦国最终通过变法强国,发生了“技术爆炸”,最终灭掉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1946年9月2日,上海码头风平浪静,港湾中停来来往往的客、货轮船络绎不绝,其中有一艘名为“美琪将军号”的轮船早已在码头等候良久。

不多时,一行穿着普通但气质不凡的游客登上了轮船,为首的正是以“赴美考察水利项目”为由,想要摆脱蒋介石控制的冯玉祥。

呜——!

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传来,“美琪将军号”缓缓驶离港口,向着遥远的大洋彼岸开去。

站在甲板上的冯玉祥百感交集,在风云变化的当下,他不知道再次归来时,祖国将会是怎样一番面貌。

他更不知道的是, 这是他最后一次遥望国土,他再也不会有机会踏上那片他深爱的土地。

冯玉祥,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冯玉祥表达了明确的联合抗日主张,指出全国军民应该团结一致,为了民族生存、国家复兴而奋斗。

但蒋介石始终执着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让冯玉祥无法忍受,甚至到了无法再与蒋合作的地步。

抗战胜利后,冯玉祥不愿看到内战发生,决定远走美国。

随着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蒋氏政权岌岌可危,蒋介石三番五次勒令冯玉祥回国效力。

可冯玉祥早已对蒋彻底失望,并于1948年2月8日写下与蒋氏政权脱离关系的绝交信: “我正式宣布与你的政府脱离关系,从现在开始,我将攻击、反对你到底。”

另一边,美国政府意识到蒋介石即将失败,动了重新扶持一方亲美势力的念头,冯玉祥正是他们重点拉拢的对象。

当美国官员来到冯玉祥的家中表明来意时,遭到了冯玉祥的严词拒绝。

但是由于这一决定,让冯玉祥一家失去了在美国待下去的权利,他们被驱逐出境。

恰逢此时中国***邀请他回国参加政协会议,于是冯玉祥在美漂泊两年后终于踏上了回乡之旅。

经过多方斟酌考量,冯玉祥接受了苏联大使馆的建议,借道苏联回归祖国。

1948年7月31日,冯玉祥与家人突破国民党特务的重重阻挠,顺利登船,踏上归途。

“胜利号”轮船客舱共有四层,冯玉祥一行住在顶层的4套包间,船上除了他们其他几乎全是来自苏联的公民。

海上的天气出奇的好,海风和煦,碧海蓝天。

冯玉祥倚在船舷上,望着逐渐远去的美国国土,返乡的愉悦心情溢于言表。

他默默地揽过身边的夫人,出神地望着一望无际的海面,目光似乎可以穿过这茫茫大海,看到远在万里之外的祖国似的。

不久后,“胜利号”越过大西洋,进入直布罗陀海峡,于8月21日抵达黑海东岸的高加索巴统海港。

当地官员上船对冯玉祥表示了问候和欢迎,并提出如果坐船厌倦可以改乘火车前往目的地。

冯玉祥考虑到换乘太过麻烦,且轮船距离终点也只有2天航程,便拒绝了官员的好意。

事后,冯家人每每回忆起这次的决定,都后悔不已。

9月1日这天,轮船即将到港,所有人都忙着打点行李。

冯玉祥的行李由女儿冯晓达收拾完后,父女俩坐下聊起天来。

忽然间,冯晓达闻到一股烧焦的味道,她立刻心生警惕,尝试着把门缝打开一点,没想到浓烟顿时顺着门缝涌了进来。

“着火了!要出事!” 这是冯玉祥一行所有人的第一念头。

父女俩不假思索,提着箱子就往外奔去,妻子李德全紧跟其后。

这时,船舱过道里已经浓烟滚滚,由于没有视线,他们只能在慌乱中到处横冲直撞,不幸的是他们逃跑的方向正是火源所在地。

当他们意识到走进了一条死路时,只能想办法折返回去,过程中几人走散。

途中,李德全在浓烟之下脑袋开始出现昏沉、晕眩,她下意识地回到了房间内,踉踉跄跄倒在沙发上,晕了过去。

一股脑向着火源相反方向冲去的冯玉祥,由于年龄太大、在浓烟中待的时间过长,在接近出口的地方倒了下去,烟雾很快将其吞没。

与此同时,另外两个房间中的冯家儿女才刚刚意识到发生了火灾,他们翻窗户脱险后立马赶往了父母所在的房间。

儿子冯洪达、冯理达站在房间门外使劲拍门呼喊,但没有一点回音。

情急之下,洪达对着门上的窗户一顿猛砸。

可窗户纹丝不动,随后他抄起家人递过来的太平斧,对着窗户劈了下去。

艰难进入房间后,他们发现屋内已经浓烟弥漫,熏得人睁不开眼。

几人摸索中找到了母亲李德全,将其抱起送出了窗外。

将母亲救出后,洪达又折返回去寻找冯玉祥。

他手持灭火筒,一边横扫火焰一边搜寻,最后在靠近入口处的地方发现了倒在地上的父亲。

在苏联消防队员的帮助下,冯玉祥等人被尽数抬到了甲板上,李德全逐渐苏醒过来。

冯玉祥虽然身体尚有余温,但因为窒息太久,迟迟没有苏醒过来。

船医想要予以施救,可一应医用物资全部被大火烧掠一空,冯玉祥就这样在众人的注视和无力的抢救下,离开了人世。

冯玉祥的意外身亡在国际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也引来无数人的疑问。

船上为何会突发大火?

这究竟是一场意外还是有人在背后操纵着一切?

据后来苏联调查显示,轮船起火原因是船上堆积了太多录像带,由于放映机摩擦起火,点燃了录像带,带来了这场大火。

当然,这只是表面的调查结果,背后究竟有没有人在作祟,我们至今无法得知。

因为几乎所有的证据、可以调查的线索都在那一场大火中焚烧殆尽。

事后,李德全和子女们被带到了苏联休养,冯玉祥的去世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那么,他们是否能够从丈夫、父亲离开的悲伤中走出?他们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

冯玉祥的妻子李德全也是一名革命人士,早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就被选为协和女子大学的学生会会长。

她与冯玉祥的相识是在1923年。

当时,冯玉祥的第一任夫人刘德贞不久前因病去世,时年40岁。

这时候的冯玉祥正一心扑在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中,中年丧妻的他亟需一位贤良淑德的内助帮助他操持家里、照料未成年的孩子。

彼时冯玉祥是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夫人去世的消息传出后,登门为他说媒拉纤的人把门槛都踏平了。

然而,冯玉祥并不是一个贪图温柔乡的人,他的私生活非常检点,在婚姻大事上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决断。

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冯玉祥提出了三点娶妻原则:一是妻子不能娇气,平日穿衣服只能穿粗布衣服,不可以绫罗绸缎;二是妻子必须要会纺线织布; 最后一点是妻子要好好抚养他与前妻所生的几个孩子。

这几点标准一出,顿时劝退了绝大多数人,冯玉祥续弦一事就这样被搁置了下来。

冯玉祥的部下唐悦良见状,想到自己老婆李淑诚的堂妹似乎很符合他的择偶标准,便计划让二人见上一面,这人正是李德全。

这次见面是一个事先谋划好的相亲,李德全并不知道此行的真实目的。

李淑诚之所以不告诉她,是因为李德全曾明确表示现在不想相亲、结婚。

见面前一天,李淑诚骗堂妹说: “有个兵要请我吃饭,我一个人害怕,你陪我去吧。”

李德全爽快地答应了。

可到了饭局上,李德全一眼便认出了端坐在饭桌前的冯玉祥,意识到此行不简单。

李淑诚也没有藏着掖着,直接挑明了这次见面的真实意图。

好在李德全本就听说过不少冯玉祥救国救民的壮举,内心对他并不排斥。

冯玉祥恰巧也听过李德全前段时间发表的救国运动演讲,对她印象很好。

有了良好的开端和印象,再加上李淑诚、唐悦良从中撮合,二人很快走到了一起。

婚后,李德全果然是一副贤良淑德的做派,平日里非常简朴,对待几个孩子视如己出。

这让冯玉祥感到安心的同时,内心对于妻子的喜爱更甚一分。

冯玉祥投身革命的这些年,背后一直是李德全在帮他打理身后事,让他可以无所顾忌地闯荡、打拼。

冯玉祥在黑海罹难后,李德全悲痛欲绝,但她是个坚强的女子,即使是为了丈夫心系一生的家国事业,她也不能一直消沉下去。

于是在1948年9月8日,她向中共中央发了一封电报,表示康复后就会回国,替丈夫投身到未竟的民主斗争和国家建设中去。

同年11月,李德全告别了子女,只身一人回到了东北解放区。

1949年3月,李德全出席了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推举为妇女联合会副主席。

同年,她被邀请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李德全被周总理指名任命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卫生部部长。

再往后的十几年中,李德全始终兢兢业业,为了新中国的卫生事业到处奔走,呼吁各级部门加强与妇联单位的合作,为我国的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3年10月5日,冯玉祥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山东泰安举行,这是他生前叮嘱过的死后安葬地。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纷纷派人送来悼念挽联,这也是毛主席第二次为冯玉祥书写挽联。

除了冯玉祥之外,再无一人有过如此殊荣,可见主席对于冯玉祥的敬重。

仪式上,李德全忍着对丈夫的无限怀念,进行了答谢致辞。

仪式结束后,李德全擦干眼泪,继续坚定地走上了新中国的建设道路。

由于李德全在工作上的出色表现,1964年12月她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官至副国级。

然而,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8年时间,李德全便因为积劳成疾倒下了。

1972年4月23日,李德全在北京病逝,享年76岁。

冯玉祥去世后,不光妻子继承了他的遗志,他的子女们也同样成长为了国家栋梁。

尤其是冯洪达,后来在军中官至少将军衔,还参与了1984年的国庆阅兵。

冯洪达,是冯玉祥与李德全所生的幼子。

他出生时,冯玉祥刚刚在中原大战中战败,麾下部队被蒋介石尽数收编。

他本人也避居到了山西汾阳,这是冯玉祥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次年春天,李德全带着刚刚降生的冯洪达和几个子女来到汾阳,与冯玉祥团聚。

家人的到来,幼子的降生,让落魄的冯玉祥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笑容和雄风。

此后几年中,冯洪达一直跟随在父母身边长大,他是兄弟姐妹中享受父母疼爱最多的那一个。

也正是因为在父亲跟前长大,冯洪达从小受冯玉祥影响,喜欢舞蹈弄棒,小小的年纪便显露出将帅之才。

黑海事故之后,冯洪达与哥哥姐姐一同留在了苏联学习。

父亲的离开,让他痛心疾首,誓要学得一身本领再回国效力。

在苏联巴库海军军事学院学习4年后,冯洪达于1953年回到了国内,开始了自己的军人生涯。

彼时,新中国的海军建设几乎还是一片白纸,冯洪达的一身本领正好有了用武之地。

他一回国就被调入北海舰队,先后任职过舰队基地航保处担处长、副舰长。

往后的10余年时间,冯洪达始终尽心尽力,为祖国海军事业的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

1982年,时值冯玉祥百年诞辰,邓小平同志亲自任命冯洪达为海军司令部航保部部长。

第二年,他又被调任至大连舰艇学院出任副院长,很快又升至院长。

这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从事海军军事教育的高等院校,冯洪达无比重视自己肩上的责任,能否将这所院校办好,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海防安危。

他在学院中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冯洪达将学校基础建设当做了重点建设目标。

为了尽快完工,他亲自带着教职工一起走上工地,盖了几栋住宅楼,又主持修建了网球场、滑冰场,学校基建水平一下子上升了几个台阶。

在对待学员和职工方面,他继承了父亲爱兵如子的好作风。

冯洪达经常骑着自行车在学校中转悠,到处与人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意见。

除此之外,学校中的很多事情他都是亲力亲为。

有一年天降暴雨,学校低洼处被水淹了,年近60岁的他,卷起裤管就下到了泥水中,和众位老师、学员一起做起了抗洪疏浚工作。

冯洪达的所作所为被所有的师生看在眼里,他赢得了大家的敬重与爱戴。

大连舰艇学院也为祖国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海军人才。

1984年,时值新中国建国35周年,中央要组织35周年大阅兵,国内各个兵种都要派出方阵参与。

冯洪达对此事高度重视,往小了说这事关一军荣誉,往大了说这关系的是国家的尊严和脸面,阅兵仪式绝对不容有失。

为此,他亲在参与组织和训练海军方阵。

几个月的时间里,他和士兵们同吃同住,以极其严格的标准要求每个人,也包括已经54岁的自己。

炎炎夏日中,冯洪达和士兵们在太阳底下一训练就是几个小时。

每天他们的衣服都会被汗水打湿,再经由太阳晒干,汗水中的盐渍在衣服上显露出来,不规则地分布在全身上下。

1984年10月1日,共计10370解放军战士参与了此次阅兵。

在28声礼炮声中,阅兵仪式缓缓拉开序幕。

10点02分,邓小平同志登上阅兵车,缓缓向检阅部队驶去。

海陆空仪仗队、各兵种方阵、卫生兵方阵、武装警察方阵依次排列。

邓小平同志的问候与战士们的嘹亮回答声,汇集成一股股如排山倒海般的声浪,响彻云霄。

10时18分,阅兵式结束,接下来就是更为隆重的分列式,一个个方阵依次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

冯洪达带领的海军方阵处于中间位置,排在步兵方阵之后。

随着前面一列列方阵踏着正步走向天安门广场,终于轮到了海军方阵。

这是一支由北海舰队组成的方阵,英俊魁梧的海疆卫士、白色上衣、蓝色裤子,威武整齐的海军队伍宛如海中波浪一般,向前起伏、翻涌着

冯洪达与北海舰队士兵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阅兵仪式取得了圆满成功,海军方阵更是得到了中央的首肯与表扬。

由于冯洪达在海军领域的突出贡献,他在1987年年底被任命为北海舰队副司令,次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可就在他准备继续大展宏图之时,却因病魔缠身而一病不起。

1993年,患病六年之久的冯洪达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因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

虽是英年早逝,可在加入中国海军的这些年,冯洪达已经足够优秀,他为我国的海防事业奉献了太多太多。

想必冯玉祥将军在天有灵,也会为他感到骄傲。

在我国历史中,强大蒙古帝国的开创者成吉思汗一生中拥有着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之后,汗位由三子窝阔台所继承。1241年,窝阔台去世,汗位由长子贵由所继承。然而贵由只在汗位上待了短短几年,他在1248年去世。此后仅仅过了两年,即1251年,拖雷的长子蒙哥继承汗位,蒙古大汗世系历史性地从窝阔台家族转移到了拖雷家族,并且一直传承下去。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折呢

要知道,不仅窝阔台继位是由成吉思汗亲自制定,而且窝阔台继位时,所有的蒙古贵族一起立下誓言,大汗位当永属他的后嗣,誓不改奉他系宗王。

所有人一起对着长生天发誓:“只要是从窝阔台合罕子孙中生出来的,哪怕是一块臭肉,如果将它包上草,牛不会去吃那草,如果将它涂上油脂,狗也不会看一眼那个油脂,我们仍要接受他为汗,任何其他人都不得登上宝位”。

其实,我们回顾蒙古人的历史就可以发现,汗位很少有父子相承的,就连成吉思汗本人,也不是靠着他父亲的地位,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勇气和胸怀争取来的。

虽然他的父亲也速该曾经凭借自己勇力统领了一些部族,但他被塔塔尔人毒死以后,曾经隶属于他的部族就毫不犹豫地抛弃了成吉思汗母子。

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写道,当时的蒙古草原“儿子不服从父母,兄弟不服从兄长,妻子不服从丈夫,有钱人不再帮助本部落的族长。”

就像草原上的狼群一样,头狼从来都是靠实力才能赢得。当一个首领死亡后,如果他的儿子没有足够的实力,原本团聚在他手下的部族们,必然要重新选择一个能领导他们打败敌人的首领。

之所以要回顾这段历史,就是要说明一个道理:无论誓言多么庄重,在实力面前依然不堪一击。而对权力的渴望就像毒品一样,它令人上瘾,但也可以腐蚀一切人间亲情。

尽管窝阔台在死前,想指定年幼的孙子失烈门继位。但在他妻子脱列哥那的主持下,汗位由其长子贵由继承。贵由继位之后不久,母亲脱列哥那去世,贵由顺利掌握了所有的权力。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独断专行的人,也很想有所作为。当年成吉思汗把四个儿子分封,由于路途遥远,各个分封地和蒙古汗庭之间的关系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

贵由决定取消成吉思汗其余各支已经享受到、并不断扩大的自主权,他想要获得各个分封汗国的绝对服从。在处理了汗廷内部事务,稳定政局之后,贵由便开始想法对付藐视大汗尊严、拒绝参加忽里勒台大会的拔都(术赤的长子,金帐汗国首领)。

1248年,贵由假装要去视察自己的封地,随即便带领大军离开哈拉和林浩浩荡荡向西前进,试图打拔都一个措手不及,用突然袭击的方式消灭他。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大蒙古国的内战迫在眉睫之际。贵由突然离奇的死去了,年仅43岁。这个时候,他和拔都的军队之间的距离只有七天的路程。

贵由死后,权力暂时由他的妻子海迷失所掌控,不过,海迷失只是一个愚蠢的妇人,完全没有任何政治手腕。

于是,海迷失白白地浪费了摄政皇后的身份,没有网罗政治盟友,为即将召开的忽里勒台大会做好准备。相反,她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和萨满巫师呆在一起,以为靠祈祷就可以让汗位留在自己的家族内。

与此同时,贵由年幼且没有战功的两个儿子忽察和脑忽也一心想当大汗,各自建立自己的府邸与母亲对抗。

既然海迷失母子之间不能团结对外,宰相镇海也束手无策,于是整个汗庭内外一片混乱。

在这个时候,来自术赤系的拔都和来自拖雷系的蒙哥结成了盟友:拔都想要赢得独立,蒙哥想上位。

1250年,拔都以成吉思汗系诸王子中最为年长者的资格,接二连三的向诸王宗亲发出邀请:“拥立一个能干的,我们认为合适的人登临大位。”

然而,参加忽里勒台大会的诸王们,基本上以术赤系和拖雷系为主。至于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除了察合台系的哈剌旭烈兀以外,只派来一些代表。

大家最初提议拔都继位,但是被他自己拒绝了,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俄罗斯草原的风土人情,不愿再回到蒙古本部。

于是拔都让他的大将忙哥撒儿推举蒙哥为大汗。这一年蒙哥已经43岁,年富力强,他年轻时参与伐金,后来又在长子西征过程中统率军队鏖战高加索。

作为拖雷的长子,蒙哥无论是实力、战功、名望还是血脉都是当时蒙古诸王当中的佼佼者。

眼看无能为力阻止蒙哥继位,窝阔台和察合台系又提议由13岁的失烈门继位,理由是他曾经为窝阔台所中意。

不过一切选举背后都是要靠实力说话,就在距离忽里勒台只有10公里的地方,驻扎着拔都带来的十万大军。

所以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的提议被置之不理,蒙哥被推选为汗。

于是,拔都说,“按照蒙古人的习惯,父亲的位置是传给幼子的。而蒙哥正是圣祖幼子拖雷的亲生儿子,因此他具备继承汗位的全部条件。”最后,参加会议的全体宗王一齐解开腰带,脱掉帽子跪倒在地。拔都举杯正式宣布由蒙哥继承汗位,在场众人当场宣誓效忠。

为了让蒙哥继位更具有合法性,不久之后,拔都命令弟弟别儿哥和不花帖木儿率领十万大军,保护蒙哥前往克鲁伦河地区,举行全体宗王参加的忽里勒台大会。

1251年7月,在蒙古本部召开的这次忽里勒台上,蒙哥被拥戴登基,正式成为蒙古帝国第三任大汗,帐内外的诸王大臣同时九次叩首。蒙哥终于成为广袤无边的蒙古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拔都拥立蒙哥有功,取得了比以前更大的权力,塔拉斯河及河中地区成为他的势力范围。他的弟弟别儿哥因为直接率领军队护卫蒙哥登基,被赐予格鲁吉亚作为封国。

不仅如此,蒙哥继位后,宣布窝阔台家族试图发动政变。在一系列快速审判后,贵由的遗孀,海迷失皇后,被缝进口袋投入水中淹死。

此外,凡是牵扯进政变的大臣和将领均被处死。后来,那些对蒙哥继位表示不满的人以及曾经与拔都结怨的也纷纷被处以死刑。

窝阔台13岁的长孙失烈门也未能幸免,忽必烈很钟爱这个侄子,为了保护他的安全,特地把他带到自己的封地。但蒙哥后来还是下令将失烈门投入水中淹死。

贵由的幼子忽察被流放到哈拉和林以西的地区。察合台的另一个孙子不里,当年曾和蒙哥一起参加长子西征,因为在酒宴上和贵由一起咒骂拔都并拳脚相向,也被蒙哥交付拔都处死。

曾经在窝阔台和贵由手下担任宰相的镇海也被处死,同时被杀的,还有70多位曾经出生入死屡立战功的蒙古大将。

经历这次打击之后,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彻底失去了与蒙哥争夺汗位的实力。从此,拖雷家族取代窝阔台家族成为东亚至上的蒙古黄金家族。

三国啊,那可是群雄割据,能人辈出的时代。那几大“造反集团”的成员,随便拎出一个来,他的故事搁现在都能拍大几十集电视连续剧了。

有这么一个人,他被曹操两次封侯,但是都拒不接受。

这个人就是东汉末年的隐士、学者田畴。他出生于169年(东汉灵帝的建宁二年),这年发生了很多大事。江夏蛮叛汉、陈夤击破山越、党锢之狱开始、高句丽攻略辽东等等。生于乱世,一生注定颠沛流离。

田畴的老家在右北平无终(今河北省玉田县,现玉田县为古无终国)田畴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剑也学得好。

幽州成名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义兵兴起,董卓将汉献帝迁至长安。据说当时,幽州牧刘虞听到这个消息就叹息地说:“贼臣叛乱,朝廷失所,四海倾覆,谁也没有坚定的信念。我身为皇家宗室的遗老,自然不能与众人相同。现在我想请一使臣前去朝廷尽我作为忠臣的礼节,怎样才能得到不负使命的人士呢?”

众人议论过后,二十二岁的田畴就被推举出来。

受命出使

初平二年(191年),这年依旧不消停;袁绍提议立刘虞为帝、孙坚打败董卓、袁绍和公孙瓒争夺冀州……

田畴受刘虞之命担任从事出使去朝廷替刘虞尽忠。

将要出发时,田畴说:“现在道路阻塞断绝,贼寇纵横,我如果自称官员奉命出使,将会被众人指名道姓,多有不便。我愿以个人身份前往,期望能够顺利到达。”

刘虞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田畴回到家里,自己挑选了家人和慕名而来愿作随从的勇壮少年共二十多人,骑马一同前往,刘虞亲自出来祭祀路神,为田畴送行。上路以后,田畴就前去居庸关,出了边塞,沿着阴山,直接奔赴朔方郡,顺着小路走去,终于到了长安,完成了使命。

朝廷下诏任命田畴为骑都尉。田畴认为天子在外刚刚回归,尚未安定,自己不可以承受这样的荣宠,坚持辞让不受。即使是三公府同时征召他,田畴都没有接受。

被迫隐居

初平四年(193年),刘虞与公孙瓒相互攻伐,被公孙瓒杀害。田畴回来后,到刘虞坟墓前拜谒祭扫,又发出章表,哭泣着离去了。

公孙瓒知道了大怒,悬赏通缉,捕获了田畴,由于遭受公孙瓒的迫害,田畴不得不回到故乡无终县,与宗族所有成员及其他前来依附的民众一起进入县中的徐无山中居住,在山中进行农业耕种,田畴被推举为首领。

田畴就为大家制定了一些法律,共有二十多条。又制定了婚丧嫁娶的礼仪,兴办学校讲授知识的规划,向众人颁布。众人都熟习了,在他的治理下,社会环境甚至到了路不拾遗的程度。北方边境地区百姓纷纷聚拢,服从他的威信,乌丸、鲜卑也都各自派遣使者来送贡物,田畴都接纳、抚慰了他们,使他们不再进行侵扰。

征讨乌桓

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部北征乌桓。由于田畴声名远播又熟悉当地情况,曹操派人来到徐无山征召田畴。田畴毫不犹豫,立即收拾行装,加入曹营,被任命为司空户曹掾、勃海郡蓚县县令。但田畴不愿就任,只是要求参加北征乌桓大军。曹操见田畴态度坚决,也就同意了田畴的请求,让田畴随军参战。

拒受封赏

战后,曹操论功行赏,册封田畴为列侯,封邑五百户。不过,曹操的好意却遭到了田畴的拒绝。多年之后,曹操回忆起当年田畴在北征乌桓之战中的功勋,后悔当初答应了田畴的辞封,认为这是成全了田畴个人志向而罔顾了朝廷制度,因此又再次将以前赐封给田畴的爵位授予田畴。

曹操的举动再次遭到了田畴拒绝。为了弄清楚田畴的真实想法,曹操让心腹夏侯惇找到田畴进行劝说。田畴仍坚持认为,自己只是一个负义逃窜之人,承蒙曹公恩典得以活到今天,已经够幸运了。不能拿进军卢龙作为资本,来换取封赏和俸禄。田畴最后说道:“将军了解我的想法,如果还是坚持劝说,形势到了如此不可逆转的地步,那我就只有在你的面前自刎而死了。”

那么,田畴为什么不接受曹操的封赏呢?原来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够亲手为故主刘虞报仇,违背节义之气,属于“志义不立、负义逃窜”之士,不应该得到朝廷的封赏。

“沽名钓誉”者众多,但是田畴绝对不是其中之一,试问在封侯的诱惑面前,谁能把持得住呢?

田畴是不可多得的真·忠义之士。

陶渊明就非常欣赏他在自己的《拟古九首》诗之二中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情。

诸葛亮喜欢吟诵《梁甫吟》,自比管仲乐毅。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是诸葛亮的好友。

崔钧,字州平,博陵(今衡水安平)人。《三国演义》里有刘备在三顾茅庐的途中,见到了崔州平,感觉是世外高人,想请他去辅佐,崔州平拒绝了。历史上的崔州平并没有太有的记载,有说在曹魏处做官,也有说闲云野鹤,隐居于山林了。

石韬,字广元,颍川(今许昌)人。小说里又刘备二顾茅庐,石韬和孟公威在对饮,刘备想请二位一起到卧龙庄一叙,二人也是婉拒,请刘备去请诸葛亮了。

孟建,字公威,汝南人。

诸葛亮在公元207年,投靠了刘备。公元208年,曹操带大军南下,荆州陷落。徐庶,石广元,孟公威,都投了曹操了。当然,徐庶是投靠了刘备,因为母亲被曹操俘获,无奈北投了曹操。

诸葛亮在孟公威投曹操时曾劝说,“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意思是说,北方那么多人才,你去了恐怕会被埋没。孟公威是北方人,是想回家乡。显然,诸葛亮对几位好友的选择,他很清楚。

石广元,在曹魏做到了典农校尉一职。

《三国志-温恢传》记载:“恢卒后,汝南孟建为凉州刺史。有治名,官至征东将军。”意思是孟公威,做了凉州刺史,治理的很好,官至征东将军。

有资料显示,诸葛亮后来官至蜀汉丞相时,曾打听几位好友在曹魏过得怎样?曾感叹几位好友没有得到曹魏的重用。

事实上,这也说明了人各有志,诸葛亮志向远大,一心要比管仲乐毅。而他的几位好友,都是北方人,愿意北归做官。或许,也有汉之正统非正统之说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079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