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选用官吏和人才在实行科举前,有哪些方式和招法?

古代选用官吏和人才在实行科举前,有哪些方式和招法?,第1张

科举”渊源于汉朝,从隋朝大业元年起步,成型于唐代,兴盛于明清,直至1905年取消,有着一千四百多年的厚重历史。

现今的“高考”,与古代的“科举”并非一回事。古代的“科举”,是考取“功名”,直接当官入吏。与现今进行的公务员考试或“公选”领导岗位干部接近。

“高考”则是为全国的大中专院校选取学子,还要进行数年的继续学习深造。

那么,在隋代之前,国家(朝廷)选用官吏靠什么渠道和办法呢?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古代曾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是采用“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直到后来被“科举”制所取代。

“世卿世禄”制,是古代选择、选拔官员制度的称谓。它究竟始于商周时代,还是春秋中后期,时间上有些争议未定。

“世卿”,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高官,世世代代、父死子继,接连任“卿”。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盛行多时,后来还曾引入过“军功爵”制。直到“商鞅变法”时被废除。

“商鞅变法”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切齿怨恨。《史记》载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为官,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徵辟”制。

“察举”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察举”制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

“察举”制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及时推荐给上级或朝廷,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徵辟”制,是汉代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做官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称"徵";官府征召称"辟"。“征辟”,是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用两种方式,也称"辟除"。

汉代之后的魏晋时期,魏文帝的重臣陈群,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属于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实际上,“九品中正”制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改良。

这里面所谓的“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

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

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代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

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章,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有些名望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

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再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这项制度,让当时的官吏选拔,依据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为标准,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它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吏治趋于清明,另一方面也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为魏晋实现全国统一,打下了组织基础。

公元528年(北魏武泰元年)二月,北魏胡灵太后擅权秉政,鸩杀了北魏孝明帝元诩,改立元钊为帝,改元永安,致使朝野发生动荡。

永安元年四月十三日,北魏权臣尔朱荣经密谋策划策,在河阴陶渚(河南孟津县)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钊,纵兵围杀王公百官两千多人,史称“河阴之变”。

尔朱荣借助“河阴之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世族大家几乎消灭殆尽。

而洛阳城中的北魏官吏纷纷出逃,京城昔日的繁华荡然无存。由此彻底改变了北朝统治集团的素质结构,最终改变了北朝社会的历史走向。

“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开始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出现,这一制度终被废除。

唯才是举

wéi cái shì jǔ

解释

1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荐举。

2推举人才的时候,根据某人是否有才能来推举。

3只有有才能的人,才任用、推举。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举行时间分等级而定:

童生考秀才,一年一次;秀才考举人三年一次(又叫秋闱);举人考贡士的时间是在考完举人的转年的春天(又叫春闱),贡士考进士是在考完贡士发榜后的几天,因此春闱,秋闱,殿试都是很近的时间,所以那一年叫做大笔之年。

此外,皇帝会根据对官员的需要在某一年会增加考试次数,叫做恩科。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扩展资料:

科举考试的起源: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创建于隋朝,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以来,平民通过读书考试获取入仕机会,基本就是靠科举。

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很高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对于科举的开创,史学界向来有异议。历史学家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

-科举制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088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