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例,简述词义的性质。

结合实例,简述词义的性质。,第1张

结合实例,简述词义的性质。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词义具有如下性质。

(一)客观性。词义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客观事物正是词义所反映的对象。 如“包装” 原义是“用专用的纸张、薄膜等包裹商品或把商品装进盒子、瓶子等容器” ,新义是“比喻对人或事物的形象给予装扮、美化,使之更具有吸引力或商业价值”。新义的产生也是为了反映新的事物和行为。可见,词义是具有客观性的。

(二)概括性。词义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具体的、个别的,而是抽象的、概括的。客观事物是具体的,千差万别的,如“汽车” 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种种不同的汽车,包括厂家、品牌、构造、大小、功能、用途乃至新旧等的不同,但“汽车” 这个词在反映这类事物时,就把这些具体的、个别的差异和特点舍弃了,只留下本质的、共同的、具有概括性的特点。

(三)模糊性。词义在多数情况下是明显的,在反映客观对象时,对象的特征是清楚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词义也具有模糊性。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有不确定性,它来源于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又如“现在” 词义是“这个时候,指说话的时候,有时包括说话前后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不同的人可以对“现在” 的长短理解有区别,在不同的场合也可以有不同理解。

(四)民族性。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语言所用的词可以不同,就是说词义概括的对象可以不同,由此就产生了词义的民族性的特点。例如汉语里用“姐姐”、“妹妹” 表示同一父母所生的女儿,而英语里只用sister表示姐姐或妹妹。词义不仅在理性意义上有民族性,在显示人们肯定或否定的主观态度、主观感情的色彩意义方面也可以显示出民族性。例如,“象” 这种动物,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它是吉祥如意的人人喜爱的动物,而在欧美国家,人们则认为它是蠢笨的动物。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153。

参见教材P153。

本题知识点:词义,

一般把词义的变迁分为三种情况: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无论扩大、缩小还是转移,都是针对古义而言。此外还包括感情色彩的转移、词义轻重的变化等等。(2分说出前三个即可) 

①词义的扩大。如:中国,最早指“国都里”,词义扩大后,指“以周的国都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再扩大,指除去边疆以外的所有地方。最后扩大到指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领域。 

②词义缩小。如:臭,原指一切气味,包括香味,后来仅指不好的气味。 

③词义转移。如:坟,本指大的土堆或河堤,后来指墓上的土堆,再后来就指坟墓了。 

④感情色彩转移。如:爪牙,本指动物的尖爪和利齿,是中性词,后引申为“卫士、得力助手”的含义,变为了褒义词,后来又专指坏人的帮凶,成了贬义词。 

⑤词义轻重的变化。如:诛,本义为“用言语责备”,后来指“杀戮”,词义加重。

古今词义的异同如下:

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

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

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

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

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答案:古今词义演变的规律主要包括: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

(1)词义的扩大:指词从原义发展到新义,所代表的概念由下位概念变成了上位概念,内涵进一步抽象,外延则相应扩大,例如,河,古代专指黄河,今统称河流。

(2)词义的缩小:指所代表的概念,由上位概念变成了下位概念,词义更加具体,外延进一步缩小,新义所代表的事物反成了原义的一类。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如金,古代泛指金属,今特指黄金。

(3)词义的转移:与原义相比较,新义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转变,即所代表的事物发生了更替,原来指甲事物,转变後指乙事物。如涕,古代指眼泪,今指鼻涕。

①涕(1)原义:眼泪。如:①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大宗师》②临表涕零。《出师表》(2)转移义:鼻涕。②寺(1)原义:官署。如:(2)转移义:寺院。《后汉书刘般传》:“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汉代有鸿胪寺,是专门接待外宾的地方。东汉明帝年间,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应邀来洛阳,起先就住在鸿胪寺。不久,朝廷在洛阳西门外另建精舍,供高僧居住与安置经传,并以驮运经卷的白马命名,又袭用当时官署之称,名曰“白马寺”。随着弘法运动的展开,寺院逐渐成为僧众供佛和聚居修行场所的专称,而其官署之义反而隐没不见了。③暂(1)原义:突然、一下子。如: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行》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2)转移义:短暂的、暂时。如:不肯片时入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R庾信《镜赋》④荤(1)原义:葱蒜等有辛辣刺激气味的蔬菜。如:文言文阅读荤,辛菜也。《说文部》瓜瓠荤菜,百果具备。《管子立政》(2)转移义:鱼肉等肉类食品。如: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王维传》⑤汤(1)原义:热水。如:日中如探汤。《列子汤问》(2)转移义:汤类食品或煮菜的汁。

词义的演变情况,可从弄清词义演变的几个因素入手

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复杂,难以一一列举,不过总的来说,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引起词义的发展

一、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现实现象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我国古代人〃坐〃的姿态和现在不同,是〃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着差不多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之类的坐具,坐的姿态发生了变化,是臀部着地或接触坐具,因而〃坐〃这个词的意义也就随之改变学生了解了这点,就不会错误理解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战国策》)的意思了

二、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引起词义变化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例如,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心之官则思〃,这从汉字的造字中也可以看出:以〃心〃为意符的〃想、思、念、忆、愁、虑……〃好多是与思维活动有关的现在虽然认识到思维的器官是大脑,还是保存着〃我心里想〃这样的说法词的意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也可以引起和它有联系的词的意义的变化〃快〃本来指迅速,后来产生出〃(刀、斧、剪等)锋利〃的意思,于是和〃快〃处于反义关系中的〃慢〃在北方话的一些地区中也逐步产生出和〃锋利〃对立的〃钝〃的意思,出现了〃刀慢〃之类的说法再如下面的一些相互对称的意义都是由这种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的:熟穴食物雪熟→植物成熟→熟习→熟悉,生(食物)生→植物不成熟→不熟习→陌生;清(水清)→(声音)清脆→清高→语言学术语〃清〃,浊(水浑浊)→(声音)重浊→恶浊→语言学术语〃浊〃;冷穴温度雪→冷静(较早就有此义),热(温度)→头脑发热(出现较晚)

四、在某一个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途径产生新的意义穴引申义雪,这是词义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词义的引申,使词义得以增加或分化,从而产生多义词如〃月〃字象月缺的样子,本义是〃月亮〃人们根据月亮运行的明晦圆缺这种周期现象,把从朔至晦称为一月,因此,〃月〃字产生了表时间的意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本义是指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

引申的途径大体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例如,〃习〃的本义是〃数飞〃(《说文》),也就是鸟反复地飞的意思:〃鹰乃学习〃穴《礼记·月令》雪,意思就是小鹰学习反复地飞从这个意义派生出〃反复练习、复习、温习〃的意义:〃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意思就是〃学了要按时反复温习〃这是因为〃复习〃〃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和反复地飞有相似的地方隐喻是词义引申的一种重要方式换喻的基础不是现实现象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例如我国旧时称主持寺院的和尚为〃方丈〃,这是由于他住在一丈见方的屋子中的缘故一个词的意义通过隐喻和换喻这些引申的途径可以增加很多新的意义,使语言能够用较少的词的形式表达较多的意义

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把握词义演变后的三种情况,即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1、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是词义的扩大汉语的〃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如《尚书o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史记·项羽本纪》:〃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后来〃江〃、〃河〃才作为河流的通称,以上文句,切忌用今义去解释

2、古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今义,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中〃池〃都指护城河〃池〃因有水,古时也用来指〃池塘〃,如《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池塘〃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常用意义,〃护城河〃的意义则已经不用,只保存在成语〃金城汤池〃中

3、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步〃原来指〃行走〃,干宝《搜神记》:〃寄入视穴,……于是寄乃缓步而归〃今天的〃徒步〃〃安步当车〃中还保留着这个意义,后来指〃脚步〃〃步伐〃(原来是跨出一脚再跨出一脚的距离叫〃步〃,《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现在指只跨出一脚的距离)今有双音词〃步伐〃

五、有些词,古今意义的不同,不仅仅表现为范围的变化,而且在感情色彩上也有显著的差别学生须分清词义褒贬意义的不同,或者是词义轻重的不同

1、从意义褒贬不同的情况看,有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爪牙〃《明史·王骥传》:〃石亭、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这里〃复辟〃是指恢复君位,与今义指〃被打垮的统治者恢复原有的统治地位或被推翻的制度复活〃很不一样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这里的〃爪牙〃是得力帮手的意思,属于褒义今义的〃爪牙〃为〃党羽〃〃走狗〃,完全是贬义也有古代是贬义,现在为褒义的如〃锻炼〃,在古代除了冶炼的意义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注:〃锻炼,犹言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与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在现代汉语中,〃锻炼〃完全是褒义,如〃劳动锻炼〃、〃思想锻炼〃、〃锻炼身体〃等

2、从词义轻重的情况看,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诛〃今成语有〃口诛笔伐〃后来发展为〃杀戮〃的意思,意义加重了与此相反的情况是古义重,今义轻〃感激〃,古义是愤怒的意思《异苑》卷五:〃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皆感激为云泣下〃〃感激〃而至于死,而至于〃泣下〃,这个词的意义是很重的,而今义只是〃感谢〃的意思,意义要轻多了

语言是发展的,尤其是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发展,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导学生积累第一手材料,掌握大量语言事实,这是辨析词义古今异同的最有效、最可靠的办法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正确理解古义,读通、读懂古文,步入我国古文明的殿堂,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采纳

结合语言实例说明词义演变的几种情况。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词义的演变,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况:

(1)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词义所概括对象的范围由小变大了。比如说一些专有名词由特称变为泛称,例如“江” 本是专有名词,即长江,“江” 就用来泛指一切大河流(主要是长江以南的河流)了,成为通名。

(2)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所概括对象的范围由大变小了。例如:“汤” ,本指热水、开水,后来词义缩小为专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或“ 烹调后汁水特别多的副食” 。

(3)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转到指乙事物,甲乙两者之间没有类属的关系。例如:“脚” 本义是小腿,后来指“人或动物的腿的下端,接触地面支撑身体的部分”,即古代的“足” ,“小腿” 跟“足” 是相关的。

在上述词义演变的三种情况中,“词义的扩大” (义项增多)是主要的,它使词的意义越来越准确、精密,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159。

本题知识点:词义, 

一、词义引申的第一种途径是由于词义活用在特定语境下从固有词义引申出临时意义,其约定俗成后便构成词的新的义项。这一途径中,有以下几种引申方式:

(一)相类引申。相类引申指引申义与本义在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有相类之处。即两种不同事物有相类关系,词由表达某一事物而类推为表达另一事物。(《说文》):“颠,顶也。”段注:“颠者,人之顶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颠。”(《史记·武帝本纪》)。因特征相似,由“头顶”类推为“事物的顶部”。

(二)包容引申。包容引申指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在意义范围上具有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具体说来,或是同时代的特指与泛指,或是不同时代意义范围的扩大与缩小。“奔”的本义为“跑”,“骏奔走在庙。”(《诗·周颂·清庙》)。又特指“战败逃跑”。“大叔出奔共。”(《左传·隐公元年》)。“玺”指印,“夺之玺而免之令。”(《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又可引申为皇帝的印章,如“受玺以来二十七日。”(《汉书·霍光传》)。秦以前“玺”指普通人都可以用的印,秦以后则专指皇帝的印。可见,“玺”字使用的意义范围大大缩小了。

(三)正反引申。正反引申指引申义和本义在同一个意义范围内是相反或相对的关系。如“贷”有“借出”的意思。“尽其家,贷于公。”(《左传·文公十四年》)。由此引申为“借出”的意思。“宁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王符《潜夫论》)。

(四)连带引申。连带引申是容量最大的一种引申方式。引申义与本义的连带关系有多种情况,或是事物与其连带的事物,或是事物及其连带的属性等。如“领”字,本义指脖子。“引领北望。”(《左传·昭公七年》)。由于脖子连带着衣领,所以“领”又指“衣领”。“若挈裘领。”(《荀子·劝学》)。“粗”本指“粗米”,因粗米有粗糙的属性。因而由“粗米”连带引申为“粗糙”。“粗布之衣。”(《荀子·正名》)。再如“丑”指“相貌难看”。“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史记·西门豹传》)。“貌丑”连带的行为是“憎恶”。“我甚丑之。”(《荀子·荣辱》)。

二、词义引申的第二种途径是由于语言修辞在特定语境下从固有词中产生新的修辞意义,其约定俗成后便成为词的一个义项。在这以途径中,有以下三种引申方式:

(一)比喻引申。比喻义和比喻不同,比喻仅是临时打比方,其意义是临时的,一旦离开特定的语境,其临时意义就不存在,而比喻义则是约定俗成的固定在词义中的引申义。比喻义产生的过程是词的本义作喻体,被比事物作本体,本体的意义约定俗成后转化为引申义。如“周烈王崩,诸侯皆吊。”(《战国策·赵策》),崩的本义为“山倒塌”。山倒塌地动天惊,而君王死也能震动臣民,两者有相象之处,所以用“山倒塌”比喻“君王死”。以崩的本义作喻体,没有出现“君王死”作本体。

(二)借代引申。借代引申指引申义与本义是借代关系。借代义与借代不同,借代仅是临时换个名称,而借代义则是约定俗成的固定在词义中的永久性的代名词。借代义的产生过程以词的本义作为借体,本体的意义在约定俗成后转换为词的引申义。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鳞”原指“鳞片”,这里代指“鱼”。词的基础义“鳞片”为借体,“鱼”为本体,“鱼”这个意义约定俗成后便转化为“鳞片”的直接引申义。

(三)象征引申。象征引申指引申义与本义是象征关系。象征义与象征不同,象征仅是临时的以物托意,而象征义则是约定俗成后固定在词中的永久性的意义。如“赤”字本义是“红色”。汉民族对红色有特殊的感情,因而用红色象征忠诚。“赤心奉国,何罪之有?”(《资治通鉴》),“赤心”即忠诚之心。象征又不同于比喻,比喻重在相似,而象征重在相托。如“红色”和“忠诚”没有相似之处,只有感情上的联系,是以色托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104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