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诗的意境,应该是问室外的海棠花怎么样了。
潜意思是担心自己是否因忧思而容颜憔悴。
2、原文: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赏析: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功效一醒觉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神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因而,她急问清算衡宇,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情感
-
-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首 小令 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好的事物的喜爱,但同时也感叹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即逝,禁不住雨打风吹,也暗指自己年华虽好却也禁不住这岁月的沧桑变幻。
消瘦诗词 描写“人消瘦”的诗句有哪些
1、似琼台、涌起弹棋局,消瘦影,嫌明烛。——蒋捷《贺新郎》
2、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消瘦损,凭谁问?——韩元吉《六州歌头》
3、深沉月殿,月蛾谁念消瘦。——白朴《念奴娇·中秋效李敬》
4、为甚新来消瘦,底事恹恹烦恼。——陈德武《望远行》
5、索笑依然消瘦、不禁春。——陈三聘《 虞美人》
6、厌厌消瘦不胜衣,恨清泪、多於雨。——方千里《一落索》
7、从别後、沈郎消瘦,带围如束。——方千里《满江红》
8、多情消瘦,更被无情相恼。——葛郯《感皇恩》
9、最怜新燕识风流,只为春寒消瘦损。——高观国《玉楼春》
10、镜中消瘦老於真。赖有天涯风月在,依旧相亲。——贺铸《浪淘沙》
描写消瘦的诗句
宋 周邦彦 《解语花》
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
宋 司马光 《西江月》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宋 李清照 《醉花阴》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汉 乐府民歌 《孔雀东南飞》
指若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宋 姜 夔 《踏莎行》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唐 杜 甫 《绝句漫兴》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宋 秦 观 《八六子》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宋 苏 轼 《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明 冯小青 《怨》
瘦影自怜清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五代 李煜 《长相思》
云一呙,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五代 冯延已 《蝶恋花》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最消瘦的人诗句
最多的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最消瘦的人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眼力最差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最深的感情: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最长的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美的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最壮观的登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最多的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
译文:询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旧是昨天那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本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这句诗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于公元1100年前后。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赏析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写出暮春时节的景象,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后两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
“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小题1:A 小题2:D |
试题分析: 小题1:“绿肥红瘦”绿是指叶子,绿肥是指叶子茂盛,红是指的花,红瘦是指花凋落。所以答案是A叶茂花残。 小题2:A “浓睡不消残酒”是指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不是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所以A不正确。B “知否?知否?”不是“卷帘人”在追问。而是作者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所以B不正确。C 这首词押韵的字是”酒”和”旧”。所以C也不正确。 点评:鉴赏诗歌要注意从诗歌意象、诗歌表达的感情、写作的背景等方面去理解,特别要注意古诗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理解。 |
一、鹊桥仙
秦观 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二、如梦令
李清照 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三、醉花阴
李清照 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涎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四、一剪梅
李清照 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扩展资料
一、《一剪梅》的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
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而后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二、《一剪梅》的作品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
“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