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谁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唐代著名诗人谁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第1张

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的是孟郊。唐诗人孟郊贾岛,所作诗多思苦奇涩,哀怨凄切,瘦硬冷峭。宋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有“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语。后因以“郊寒岛瘦”等喻诗作的瘦硬而多苦语。

孟郊早年隐居嵩山。贞元七年举乡贡,十二年举进士,任溧阳县尉,因终日行吟荒废公务而辞官。又曾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后在赴任兴元军参谋途中病死。

诗歌成就

他长于五古和乐府,遣词造句力避平庸而追求奇险,但由于学习了乐府民歌的优点,于古拙中见凝练,于奇险中见平易,含义深刻,感人至深。他的诗与韩愈齐名。他也是韩愈文学主张的积极支持者,与韩愈同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作家。

《长安早春》、《寒地百姓吟》、《织妇词》等状写了民众的疾苦,反映了阶级压迫。也有的诗歌表现出反对割据战乱的思想,如《伤春》、《吊国殇》等。

他的诗更多的是抒发他贫病交加的悲苦和坚守节操的志向。《答友人赠炭》、《秋夕贫居述怀》、《秋怀十五首》、《长安羁旅行》等都是这类的名篇。今存诗400余首,有《孟东野诗集》传世。

唐代诗人中有“郊寒岛瘦”之称的是指“孟郊和贾岛”。

寒和瘦是古人用来形容两位诗人的诗词风格,郊寒岛瘦语出苏轼的《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嘹然一吟,众作卑陋。孟郊的诗大多显寒,

有一句我们常读起的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可以从中领略到诗人心底的一丝寒意。

而贾岛的诗却多些清瘦,“鸟宿池边树,佛敲月下门”的诗中,读起来我们仿佛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唐代的这两位诗人素以“苦吟”著称,

因其诗风基本相似,而两人的际遇也有所相同,因而被后人并称为“郊寒岛瘦。

郊寒岛瘦指唐朝著名的两位诗人孟郊和贾岛,二人以苦吟著称,因其平生遭际大体相当,诗风相似,

郊寒岛瘦被后世并称为“郊寒岛瘦”游子吟(唐乐府·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游子吟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苏东坡这个人挺有意思,他并没有象欧阳修《六一诗话》和尤袤《全唐诗话》那样的诗话行世,却经常有关于诗文的观点一鸣惊人。诸如“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杜诗、韩文、颜书,皆集大成者也。”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郊寒岛瘦”也是他提出的,而且概括得也是如此的准确、生动和形象。

  “郊寒岛瘦”缘何说起,当然由孟郊贾岛诗风而来,主要是指他们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狭隘的格局,穷愁的情绪和苦吟的精神。两人都是一生不曾做过什么象样的官,孟郊本人性情耿介,是个不善与别人往来的人,考了三次之后才于五十岁时中了个进士,得到一个可怜的小官位。但他平时总爱将时间花在饮酒弹琴交友赋诗上面,不理政务,最后竟由别人代他的职,自己拿着半俸回家,过上了“一贫彻骨、裘褐悬结”的清苦日子。他的诗作因此而愈见其“寒”,如:贫病诚可羞,故床无新裘。春色烧肌肤,时餐苦咽喉。倦寝意蒙味,强言声幽柔。承颜自俯仰,有泪不敢流。默默寸心中,朝愁续暮愁。(《卧病》)夜学晓未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死辱片时痛,生辱长年羞。清桂无直枝,碧江思旧游。(《夜感自遣》)贾岛曾作过和尚,算是个“诗僧”。《唐才子传》说他:“居京三十年,屡试不中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虽然穷成这样,仍不掩贾岛其性情中人的一面。有一天,宣宗微服私访来到贾岛所在的寺中,闻楼上有吟诗之声,遂移步上楼,见案上有诗便展卷流览,贾岛不认识皇上,劈手将诗卷夺过,声色俱厉,冷言嘲讽。幸亏皇上有风度,自己下楼一走了之。后来,贾岛才发觉事情不对,吓坏了,忙跑到宫前请罪。倒使皇上感到惊讶。这段故事太象演绎,不大靠得住,但却颇可见贾岛的脾气秉性。

  孟郊和贾岛长年生活在穷苦潦倒之中,虽然都曾得到过当时韩愈的奖掖与资助,但并没使他们摆脱现实生活的困顿。所以在他们的诗中,象“泪”、“恨”、“死”、“愁”、“苦”这样的字眼随处可见。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孟郊《古怨别》)“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孟郊《怨诗》)“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泠。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贾岛《戏赠友人》)事情就是这样,“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杜甫),因为诗人长年生活在穷困之中,所以才可能深入地接触社会,其诗才更见性情和艺术。虽然,孟郊在考取了进士之后也曾写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豪情,也写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种亲情至上的千古名句,但是这些毕竟不是他的主旋律,“郊寒”才是他的主色调。请看他这样写怀乡的情绪:“愁人独有夜烛见,一纸乡书泪滴穿”;他这样写世态炎凉:“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他这样写情感世界:“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他这样写自然的萧疏:“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东野诗》)这才是孟郊的风格特色。《临汉隐居诗话》中说他“孟郊诗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观其句法、格力可见矣。其自谓‘夜吟晓不休,若吟神鬼悉。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贾岛虽不如“郊寒”,却也有其鲜明的个性。他写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样超脱闲逸的诗,也曾流露出“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试君,谁有不平事”这样昂扬的豪气,但他的诗却多是靠“苦吟”而成的,所以仍旧显得面窄而雕琢。他自己对此是这样描述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关于贾岛,最为流行的故事就是“推敲”的典故。据说他成日沉湎于雕词琢句之中,有一天竟然冲撞了京尹兆韩愈的车队,被左右拿下,推到韩愈面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所以才冲撞了大人。原来他当时正在潜心琢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僧敲月下门”中的动词“推”,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见怪不怪,停下来想了半天方说:“敲字佳。”从此交上了贾岛这个布衣朋友,还“授以文法,去浮屠,举进士。”其实,这两个字都是可以用的,只不过用了“敲”就具有一种声音的美,更能衬托出夜深人静时的意境。

  因为孟郊与贾岛平时做诗,总爱搜肠刮肚苦思冥想地遣词造句,加之以上所提及的诸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诗作中具有“寒瘦窘迫”的风格也是自然的事情,他们都堪称中国诗史中的“苦吟诗人”。所不同的是,在当时孟郊乃“五古”大家,而贾岛为“五律”的领袖。

  据河北省《景县志》752页载:“贾岛村在县城西南五十余里。村旁有云盖寺,为唐代诗人贾岛出家的地方,久废”。

孟郊和贾岛

是用“寒”和“瘦”来概括两位诗人的诗风。孟郊的诗多俊寒,即使是登科后,我们从“春风得意马蹄疾”中也能略微体会到诗人心底隐存的寒意。而贾岛的诗多清瘦。“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使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幽静的环境下。

“寒”与“瘦”本用描述温度天气与人的形容样貌,这里用近于“移觉”的手法来概括诗文的特点不仅形象生动同时也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灵动与自然。就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中,杜甫借用木的干枯的意象来表现秋叶下落的萧瑟景象,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里提到孟郊和贾岛,以“寒”和“瘦”二字来评价两个人。但是苏轼此处说的,并非是身体上孟郊怕冷,贾岛消瘦,而是评价了两个人诗歌创作的风格倾向。

孟郊诗作风格之寒,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看。

孟郊一生坎坷,他参加科举考试很多年才考中,进入仕途后也总是做些不得志的小官,中年时他的儿子还死掉了。这些遭遇造成他的诗作无论是描写他人生活还是自己的生活,都有些穷愁困苦的情绪。

比如他的《寒地百姓吟》“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意思是在下霜的寒冷季节,只能住在四面漏风的破房子里,忍受苦痛,无处可逃。

描写自己生活的《秋怀》组诗,里面充满生活的潦倒,清冷的意境,给人寒凄之感。不只是内容如此,他的诗在艺术上也是如此。

孟郊喜好苦吟,所以总是寻求能够表达自己穷愁寒凉心境的词句。比如“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十个字中除了“梦”“骨”这两个被描写的字眼外,其他字眼无不给人寒冷至令人心惊的感觉。所以说苏轼的“寒”字评价还是非常恰当的。

“瘦”说的是贾岛的诗风。

他本是个僧人,后来还俗参加科举考试,可是一直没有考中,做过一些等级很低的小官。他的生活一直都很贫穷,所以他的诗充满了悲愁苦闷,不时感叹没吃没穿,穷愁多病,孤独寂寞。或者写些境界狭小幽静的自然风景。

总起来讲,他的诗歌境界比较收敛单一,不够开阔。相比而言,他在艺术上则是精雕细琢,惨淡经营,语言比较奇巧尖新,不够开阖自如,读者在读他的诗歌的时候,会感到单一的枯槁冷落的意境。所以苏轼将他的诗概括为“瘦”也是非常恰当的。

总结:

自从苏轼“郊寒岛瘦”的评价出现,人们就常常将两位诗人并提了,并且将“寒”“瘦”作为他们诗作的定评。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三点是:

一是虽然两人并提,但是孟郊的时代要比贾岛稍早一点,孟郊是贾岛崇拜的诗坛前辈。

二是虽说“郊寒岛瘦”,这并不代表两人的所有诗作都是这种风格,孟郊也有写得很温馨的诗作,比如《游子吟》,贾岛也有写得富于豪情的诗作,比如《剑客》。

三是两人并提,并不代表两人的诗歌成就是不相上下的,孟郊诗歌的成就要高于贾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356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