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近代史上第一任东北王,我们会想到张作霖,他的经历是颇为传奇,坐上这个位置非常不容易,可以说是玩命得来的成就。张作霖能稳坐东北,一方面源于自己的个人魅力,另一方面手下有一帮能臣辅佐,替张作霖撑起了一片天,如张作相等人,能力也是不错的。
张作霖本人虽然是军阀,但他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日本原先想和他合作,但被他拒绝后发生了皇姑屯暗杀事件,张作霖被炸伤,不久后去世了。张学良在大多数东北军元老的支持下,坐上了父亲张作霖的位置,成了第二任的东北王。
其实那时候的张学良品行一般,可以说是一个花花公子,不仅吃喝嫖赌,而且还吸了毒,完全没有接班张作霖的实力。如果没有发生皇姑屯事件,那么张学良不会这么快成熟,他在父亲张作霖去世后迅速镇定了下来,改掉了不少坏习惯,接受了张作霖的位置,成为了名义上东北最高统帅。
当时的张学良年龄不足三十岁,手里就有了几十万的东北军部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首领了。但有些曾经跟随张作霖的元老们认为张学良不堪大用,在他面前倚老卖老指点江山,对张学良的政策持反对意见,同时那些人手里都握有实权,让张学良非常头疼。
为了能迅速掌握东北的实际控制权,张学良决定把那些不听话的元老杀掉几个,为了降低不必要的恐慌,张学良采用了鸿门宴的方式,秘密处决了两个人。这两个人是谁呢?
这两人分别是杨宇霆与常荫槐
杨宇霆原本是张作霖手下的得力干将,早期因为贪污问题被张作霖处罚,但由于为人圆滑且办事能力强,再次受到了张作霖的重用。在直奉战争期间,杨宇霆主管的兵工厂为张作霖最终的获胜奠定了基础,从此杨宇霆自然功勋卓著,成了老张身边的红人。
张作霖死后杨宇霆根本没有把张学良放在眼里,反对张学良提出的东北易帜有利于民族统一的事情,拒绝在东北易帜典礼上合照,可以说公然反对张学良的一切决定,且看轻张学良的能力,并且还联合了常荫槐有夺权的意图,最终张学良忍无可忍,为了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使用了手段把杨宇霆秘密处决了。
常荫槐的死与杨宇霆有类似的因素,张作霖时期的常荫槐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在直奉战争中表现出色,随后一直主管交通铁路等工作,是张作霖的元老之一,深受老张的信任。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原本是重用常荫槐的,任命他为黑龙江省省长与东三省交通委员会委员长,算是对他非常信任了。但张学良的这份信任常荫槐根本不当回事,不仅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而且在组织开会的相关事宜都不需要张学良同意就能通过的地步,把自己当成了东北主事的人了。
在张学良主张东北易帜这件事上,常荫槐和杨宇霆两人和张学良唱反调,不仅拒绝合照而且拒接门口挂青天白日旗,公然反对张学良的主张。不过这些事情张学良并没有直接因此而报复杀掉他。
常荫槐和杨宇霆被杀的导火线是他两人向张学良提出要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这完全是分化张学良的权力,有企图夺权自立的意思在里面了,这点不论是哪个当政者都无法接受的事情,况且常荫槐和杨宇霆野心昭然若揭,已经到达了和张学良摊牌的地步了。
对于常荫槐和杨宇霆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的要求,张学良表面答应,推诿说等到晚饭后再签,不过晚上等常荫槐和杨宇霆两人到张学良府上的时候,忍无可忍的张学良将他们处决在老虎厅。张学良处决常荫槐和杨宇霆两人相对来说比较果断的,起到了警惕其他东北元老的作用,两人被杀后其他人安分了很多,没有人主张反对张学良的东北易帜。
曾经的东北王张作霖,因为多次拒绝日本侵略者,不愿意跟他们进行合作,结果被人杀害,此后张学良就继承了父亲的权力,成了东北地区的领袖。事实上,在张学良的身边还有一个人,他叫张作相,此人贵为辅帅,本来可以独自掌握东北三省,为何却甘愿辅佐张学良接班呢?
张作相出生于1881年,家里做的是泥瓦匠生意,他们生活的地方是汉蒙边界,这里民风彪悍,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的事件。从小张作相就跟别人打架,养成了争强斗狠的性格,有一次张本相的家人被土匪杀死,他得知仇人居然躲进军营当兵,直接闯进军营将其杀死。张作相的仇人在当地有很大的势力,他们直接状告官府,派了不少人前去围追堵截,想要将张作相等人抓起来,如果张作相真的被抓起来的话,其下场肯定会极其凄惨,为了躲避官府的攻击,他带着十几个本家的兄弟,开始四处流浪。
后来张作相遇到了张作霖,两人可以说是一见如故,立刻结为兄弟,在这之后,张作相中心耿耿辅佐张作霖,让他成了东北王。张学良出生之时,张作霖等人正在打仗,其原配夫人赵氏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咬牙将张学良生了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负责接生的人正是张作相,因为这件事张作霖对张作相特别信任,给了他很大的兵权,张作相也对张作霖忠心不二,没有任何图谋不轨的行动,张作霖去世的时候,身为2号人物的张作相,本来可以利用自己曾经的影响力,直接统领东北三省的兵力,自己当上东北王,结果他却因为对张作霖的忠诚,始终没有采取行动,而是忠心耿耿的辅佐张学良,让他继承了张作霖的权利。
张学良继承权利后,也没有亏待张作相,继续让他执掌权力,为东北局势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令人遗憾的是,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两人都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而是选择了不抵抗,最后让东北这块战略要地,落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手里。
文案策划、监制:袁载誉;文案:马靖红
对于张学良来说,1915年不是平静的一年。除了动乱的国家局势,还有他不如意的婚姻。
那是普通的一天,和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就在他以为这一天就是如此的时候,他的父亲把他叫了过去,告诉了他一件令他震惊又愤怒的事。
那天,当他见到父亲时,父亲的神色仍然是那么平静。但仔细看去,眼睛里又好像藏着一丝喜悦。他向父亲问好后,便询问父亲有什么事。
父亲看着他,眼角的笑意更深了几分,缓缓地说出。他已经为他订下了一门好亲事,对方是商会会长的女儿,和他很相配。
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张学良的脑子登时一片空白。随后,就是来自内心深处激烈的反感和抵触。
他是督军的儿子,又天资聪颖,成绩优异,身边不乏漂亮的女孩向他告白,他有属于自己的骄傲与尊严。更何况,他向往的,是一场自由的恋爱和因一桩爱情而结合的婚姻,他不屑这种“强买强卖”。除此之外,他若是答应了父亲,身边的同伴定然会狠狠笑话他。
他反驳了父亲,妄图用自己的愤怒还有不愿来阻止这场婚事。然而一切都是他的“自以为是”,父亲根本不同意。就此,俩人不欢而散。
骄傲的少年不愿低下自己的头颅,年长的父亲不愿丢了自己的面子,双方一直僵持不下。但这件事,总得有个了断。最后,双方各退一步。父亲表示,只要他同意这门婚事,就不阻止他在外面寻找“真爱”。
那么为什么张学良的父亲,非要按着儿子的头极力促成这门婚事呢?
这件事情说来话长。
在许多年前,张作霖本人还没有有权有势的时候,他曾被于凤至的父亲救助过。那个时候的他,谁都可以上来踩一脚,日子很是艰难。所以,于父的这份恩情他一直铭记于心,总想着以后报答。
再次,他听说于凤至和他的儿子八字十分相配,两人结合,必定可以成就一番好姻缘好事业。
除此之外,他还听说于凤至本人是难得的有貌又有才。这样的女子是当得起他的儿媳的。
然而这些都是张作霖个人的“一厢情愿”。他的儿子张学良一点都不想承认这个妻子。
不过,怀着满心欢喜嫁过来的女孩是不知道这些的。她只知道,他要嫁的是督军之子。她的未来夫君是个英勇聪慧,有男子气概的人。
但是,成婚以后,她就渐渐明白了。
他的夫君对她虽然不错,但俩人之间总差点什么。她能从丈夫的言语动作间感受到他对她的冷淡。她很失落,但是也无可奈何。她能做的,只有学着做一个好妻子,好儿媳。
不过,没过多久,她就知道丈夫有喜欢的人了,那个人不是她。她很难过,虽然她深爱她的丈夫,但是她有她的骄傲,她也是个有教养识大体的人。
她没有因为这个就和丈夫大吵大闹,把家里整得不得安宁。她只是把那份爱默默地藏进心里,做一个更成熟的人。
她孝敬公婆,和亲戚友好相处,对待下人也很亲和。慢慢地,她在家里的地位提高了,大部分人都很尊重她。与此同时,当初看不上她的丈夫也在不知不觉间,对她生了情意。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变故终究还是来了。
西安事变以后,她的丈夫张学良被软禁了。一夕之间,从前那个温暖的家覆灭了。在丈夫被关押的日子里,她一直不离不弃,和他一起在多个地方辗转。
往日养尊处优的大家**、高门贵妇,因为深深的担忧和来回的奔波日渐憔悴。直到她患上了乳腺癌。
为了治好这个病,她在丈夫的劝说下去往了美国。病魔一直折磨着她,她变得不再美丽,不再动人。但是,她内心与丈夫共渡难关的心,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减损。终于,她战胜了疾病。
局势瞬息万变,眼看着回国无望,她只能听从丈夫的安排照顾好一家老小。没有钱财也没有权势的她,为了尽快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转身投入了股市。虽然她对自己有信心,但是内心终归是有恐惧与不安的。
幸运的是,她有坚定的信念和不错的天赋。凭借这个,她慢慢地赚够了钱,有了养家糊口的资本。看着儿女后辈慢慢成长,她是满足的。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有见不到丈夫的遗憾与痛苦,还有不能与他一起同甘共苦的愧疚。
她就怀着这样的情感与满腔的爱意,一个人走过了孤寂的后半生。故事的最后,她死在了异国,死在了漆黑的夜晚。她静静地离开了,没有像小说里描绘的桥段那样,还能和深爱的人再见。
她的一生,有过欢心肆意,也有过痛苦不甘,但最终,都随着她的生命一起,在黑夜里永久地沉睡了。
其实,他们两个人都不会想到,当初的离别说的再见,成了“再也不见”。
至于张学良对原配于凤至并不好,为何从不敢休妻?早年是父亲张作霖的威严,让他不敢做。中年、晚年,于凤至用她知书达理的知趣、用患难与共的长情,换得了“浪子回头”,张学良爱上了他曾经并不满意的妻子,那时那刻,妻子已经是亲人了。
参考资料:
于凤至:凤命虎缘 .广东羊城晚报
可能是有的。张作霖还在的时候,张作相就一直陪伴在张作霖的身边,也是他的得力助手。很多人光听张作霖和张作相两个人的名字,就会认为这两个人是不是亲兄弟,但其实他们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或许这就是缘分吧,让两个人相遇,而两个人也却是一直以兄弟相称,后来,张作霖去世以后,张作相有没有可能接替张作霖的位置呢?
有肯定是有,但是张作相他并不想。张作相这个人有一个很聪明的地方,就是能够看清楚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所以他一开始就知道如何保持和张作霖之间的关系,在那个时候,冯德麟和汤玉麟其实都想过和张作霖比试以下,但是最后结果不言而喻,都被挤出去了。而张作相就非常的聪明,一直就陪在张作霖的身边,也不企图说想要求什么东西,也正是因为这样张作霖也对她比较信任,后来还成为了张学良的辅帅。
张作霖去世以后,东北的局势就马上乱了,而张学良也不再身边,东北王这个位置一空出来,肯定有人就开始虎视眈眈,而张作相自然也马上成为了一个热点人物,凭借他和张作霖呆在一起这么久,再加上这个人也担任了很多的要职,所以举荐他也是很正常,但是张作相自己拒绝了这个推举,然而张作第一个表态拥护张学良,而自己选择来辅助他。
也就是说张作相的身份背景,真的想要去争那个位置,肯定是手到擒来,从政治上来说,张学良其实并不懂太多,主要是后期再杨宇霆的教育下,才学到了很多。
而张作相这个人在政治上就不简单了,不但可以在战场上一展风采,在政治上也是如鱼得水。但是,他最后选择了辅佐张学良,一方面就是念在和张作霖的交情,另一方面就是看透了这个官场了把!
张学良和杨宇霆之间的恩怨说来话长,在郭松龄兵谏时到了顶点,事实上张学良是张作霖的继承人,而杨宇霆受张作霖特别的倚重,两人之间利害冲突日积月累,杨宇霆既不能善处,张学良也不能容忍这样一位尾大不掉的父执。 张作霖遇害时,杨宇霆在滦州视察部队,6月6日张学良微服到了滦州,两人曾作一次密谈,据张学良事后告诉人说,他们两人密谈时,张曾表示愿意把奉天交给杨宇霆,可是杨却傲慢地说:我可以跟你的父亲,但不能跟你作事,我们之间看法做法都不一致。 民国17年6月下旬,沈阳酝酿推选东北军政领袖时,杨宇霆曾有通电表示个人立场,内有云: 「 ”今后更当秉其(指张作霖)遗志,以东三省大局为重,宇霆忠不出位,只知奉公守法。汉帅(张学良字汉卿)为大帅之令嗣,继承父志,名正言顺,吾从汉帅,如骖之随靳也。 愿我袍泽勿再齿及宇霆,则幸甚。” 杨这道通电显示杨没有反张的野心,事实上当时奉系主张推杨宇霆继张作霖的只是少数,还没有主张拥张作相的多,而张作相则坚决推让给张学良。 张学良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后,杨宇霆没有新职务,但杨在张作霖时代有两个职务是长时期的。一个是总参议,一个是奉天兵工厂督办。无论杨发表任何新职,总参议和督办两职仍旧担任,所以东北军政人士都称杨宇霆为杨督办。东北兵工厂一直是杨宇霆掌握,他可以任意花钱,任意要钱,杨督办要钱在张老帅时代是优先的,到了张少帅时代,杨仍故态不改。当时奉天财政厅长是张振鹫,时常因杨宇霆要钱付不出而受杨的责骂。张宗昌在滦州被国民革命军击溃后,即率残军要退去关外,奉方一致反对,因为东北情势需要休生养息,而且正酝酿易帜,加上张宗昌平素作为,奉方多不满意,因此决定拒绝张宗昌入关。张学良乃派杨宇霆率兵去迎击张宗昌。杨出兵前曾问张说:「 ”如果捉住了张宗昌怎么办?”杨的意思如果捉了张押回来,你张学良把他放了做人情,岂不陷我于不义之地,因此要先问个明白。张学良和张宗昌曾磕过头、拜过把,杨这一问,张很难作答。当时袁金铠在旁,极力主张「 ”杀”。杨乃问张是不是照袁金铠的意思,张点头答应。杨宇霆出兵后果然活捉了张宗昌。因张没有想到奉方会真的打他。杨对张说:「 ”汉卿叫我杀你,你赶快跑吧,关外不是你的庇护所了。”张宗昌听了大为恚愤,逃至大连写了一封长信痛骂张学良,张学良接到张宗昌的信才发现杨宇霆有意挑拨的阴谋。 张学良酝酿易帜时,关内各方均派代表前往沈阳争取奉系,唐生智派刘兴、白崇禧派叶琪先后到了沈阳,他们都先去见杨宇霆,杨也公然向他们表示,关外的事我杨宇霆可以作主,汉卿是个小孩子,不必理他。刘兴和叶琪都信以为真,也就没有忙着去见少帅。后来在一个公开 上,张学良见到了刘兴,大为惊讶,因刘兴说他是唐生智派他来的,张学良便问刘兴「 ”为何不来见我?”刘说:「 ”已见到杨督办,面陈一切。”张学良听了自然颇不高兴,第二天在某项会议席上便问杨宇霆是否已和刘兴、叶琪见面。杨岸然答道:「 ”是的,我们可以分开来做,你走中央路线,我和地方派系联络。”张学良说:「 ”如果中央失败怎么办?”杨无以为答。有人告诉张说,杨宇霆这些做法都是常荫槐的策划。 常荫槐当时被目为杨宇霆的亲信,因为他担任东北交通委员会委员长,中东铁路督办和黑龙江省长,这些职务都是杨宇霆所保的。常荫槐在黑龙江省长任内和黑龙江军务督办万福麟积不相容,万曾报告张学良说常荫槐故意积压黑龙江的军费。而省 又扩充山林队,有替杨宇霆培养势力的企图。山林队本是前清时朱庆澜任黑龙江将军,因辖境大青山匪患猖獗,乃创办山林队。又追查前任吴俊升兼省长时的枪支,并且向奉天兵工厂洽领枪械,又有向捷克斯克达厂购买军火的传闻,但据说向捷克订货确有其事,却不是军火,而是火车头33辆和轮船16艘,拖船若干艘。 杨宇霆字邻葛,辽宁法库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科第八期,受张作霖特识,因此权倾一切。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杨为奉军参谋长,战后出任江苏军务督办,被浙江军务督办孙传芳所逐,仓促退出苏皖,其后郭松龄兵谏倒戈,以清君侧为号召,即是针对杨宇霆,而杨受张作霖的宠爱始终不衰。 常荫槐字翰勷,奉天梨树县人,奉天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系毕业,一直在黑龙江省任事,后为许兰洲之参谋长。第一次奉直之战,奉军败退山海关,常代表许兰洲向总部办理事务,为杨宇霆所赏识。民国14年任京奉路局长,16年潘复组阁时代理交通部长并兼京奉路局长,日本迫张作霖签五路条约时,扬言此约不签张作霖及奉军不能出关,甚至不能过天津,常不主签订,避往天津。张作霖遇害时,常荫槐亦乘一辆专车随行,遇炸时常本在张车厢中,至皇姑屯乃离车后行,闻炸声车停,常恰在两车厢接头处,致跌倒受轻伤。 杨宇霆虽然算是个聪明人,可是皇姑屯事变后,他在东北扮演着一个危险的角色。他既然不满意张学良,又轻视张学良,可是却又在张学良下边任事。杨最不该的是常在人前人后呼张学良为阿斗。对张学良来说,他掌握东北军政大权,内有杨宇霆以悍将长辈自居,外又要应付日本军阀的各种压迫,所谓「 ”主少国疑”,他如果不「 ”立威”,是无法站得起来的。所以在当时情势下,杨宇霆有取死之道,张学良也有必杀之心。 据说张学良在杀杨宇霆前数日,某日本人曾以《日本外史》一册寄赠张学良,并用红笔把丰巨秀吉与德川家康一段史事勾出来,暗示杨宇霆是德川家康,而以张学良影射丰臣秀吉。德川是丰臣的家将,又是权臣。日本人不是对张学良有所爱护而是故意制造离间,希望张、杨互相争权,互相火拼,替日本人造机会。事实上杨宇霆也好,张学良也好,他们都是反日的,都不会和日本勾结。 张学良既有杀杨宇霆的动机,可是促成这个最后决定并不很容易,传说张每次受杨的气之后,就增加了杀杨的决心,可是仍然不敢下手,最后掷一块大洋作决定,张学良默祷说,如果三次都是「 ”龙面”,就要杀杨,结果三掷都是「 ”龙面”,这样才决定了杨宇霆的命运。可是1968年据张学良告诉亲近的朋友说那不是真的,他并没有掷过洋钱,不过有块银元藏在他办公室保险箱中则是事实。 是什么原故促成他一定要杀杨宇霆,据说是这样的。民国18年元旦的后两天,杨宇霆母亲作寿,张学良和他元配夫人于凤至都亲往道贺。杨督办的公馆群集东北显要,张少帅进入杨公馆时,杨宇霆不在家,可是客厅已挤满了人,大家对少帅的驾临并不以为意,打牌的打牌,聊天的聊天,张学良于是也参加了牌局,隔了一会外边喊督办到,于是整个客厅都静了下来,杨宇霆昂然进了客厅,大家全都起立,和对待张学良的随便完全两样,张学良心里当然有点不痛快,而最不痛快的是于凤至。这天晚上回到帅府,于凤至便对张学良说,你哪里像东北的主人?杨宇霆才是东北的真正主人,看看他那副德性,他眼睛里面还有你吗?杨宇霆之死,远因当然很多,近因却是杨母作寿这一天种下的。 民国18年1月10日午后杨宇霆和常荫槐联袂来见少帅,杨、常两人见张是要挟设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由常任督办。并且写好人事命令请张签字。张稍作敷衍,推说晚饭后再决定。杨、常遂告辞回家。张于杨、常去后,即部署一切,晚饭后杨、常再来,张接见后,命副官取哈密瓜,副官去而复返,称瓜在冰箱,因夫人正在洗澡,不便上楼。张乃云:「 ”待我去取!”遂出老虎厅,约一分钟,卫队六人,由万纪毅率领持枪步入,大声说:「 ”奉长官命:杨宇霆、常荫槐阻挠国家统一,立予处死,即刻执行。”于是枪声大作,杨、常未及反抗即被击毙于「 ”老虎厅”,奉天称此事件为「 ”杨常而去”。。随后以地毡包裹两人尸体。张随即命外交处长赴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告知已处决杨、常两人。此事不影响对日外交。并向南京报告,杨、常两人妨碍统一,阻挠新政,已予正法。 张学良于杀杨、常之次日并亲笔函杨宇霆夫人云: 「 ”杨大嫂鉴:弟与邻葛相交之厚,如同手足,但为国家计,弟受人民之嘱托,国家之寄任,不能顾及私情。……弟受任半载以来,费尽苦心,百方劝导,请人转述,欲其稍加收敛,勿过跋扈,公事或私人营业,不必一人包揽垄断,不期骄乱成性,日甚一日,毫无悔过之心……弟昨今两日食未入口,寝未安寐,中心痛耳。关于家中后事请大嫂安心,弟必尽私情,父母子弟皆如弟有,弟必尽力抚养教育,望大嫂安心治理家务,成其后事为盼。……已令潘桂庭、蒋建之办理后事,一切请同该二人相商可也。 弟良手启。” 张学良此一亲笔函,对杨家遽遭横逆,稍有抚慰作用。当杨、常死讯传出时,震骇万分,杨家不知尚会有何严重事件发生,一门莫知所措,迨张学良亲笔函致杨宇霆夫人,才让杨、常两家稍感缓和。 张学良挽杨宇霆联云: 讵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常挥涕泪; 凄绝东山零雨,终怜管叔误流言! 又有挽常荫槐联云: 天地鉴余心,同为流言悲蔡叔; 江山还汉室,敢国家事罪淮阴! 上二联均系杨云史代拟,名家手笔自是不凡。 挽联中,有袁金铠一联最为传神,袁是张作霖的秘书长,张称之为二哥而不名,在奉系中地位崇高。袁联云: 顿使精神增剧痛; 欲伸哀挽措辞难。 此联写出东北当局***群的震撼,以及不知如何哀挽的情景,传神之至! 在这场震惊全国的政治血案中,曾任五省联帅的孙传芳突然成为各方注目人物。这位五省联帅兵败丧地后即北上依附奉系,奉军撤至关外,孙亦随同到了奉天。张学良对孙颇为礼遇,特别在帅府内设有「 ”孙联帅办公室”,位列上宾,随时与少帅会谈。既似贵宾,又似高等顾问。而这位联帅白天在帅府办公,晚间则在杨宇霆家中打牌。杨、常伏诛后,孙被邀至帅府,甫与张见面,张即说:「 ”馨远,我又放了一炮。”孙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乃问「 ”是什么事?”张说:「 ”我把邻葛和翰香都处决了。”孙即时把大拇指一伸说:「 ”英雄,英雄!要想做大事,不杀几个人行么?杀得好,杀得好!”他虽然这样说,内心则极为震动,自己置身于险境,这位年不到卅的少帅竟然不动声色就处决了东北两个重要人物,手段之狠,较乃父犹有过之。所以他虚以委蛇,随着帅府人员忙碌了一整天,满肚子盘算自己的处境,卅六计走为上计,因此孙于1月11日不告而别,乘早车赴大连,到了大连才写信给张学良称家中有事不及走辞。张学良闻孙传芳不告而别,笑对部下说:「 ”馨远为什么这样胆小?” 杨宇霆、常荫槐被杀后,对少帅来说,「 ”立威”是做到了,因为整个东北的军政人员对于少帅不再有「 ”阿斗”的看法。不过对于他杀杨宇霆的对不对则各有各的看法。 我因不知骖之随靳的意思,查了一下,给大家解释一下: 骖之随靳 语出《左传定公九年》:"吾从子,如骖之有靳。"杜预注:"靳,车中马也。猛不敢与书争,言己从书如骖马之随靳也。"后以"骖靳"喻前后相随。
1、东北军内部不合,在张作霖时期,东北军内部出现了派系的问题,旧派,新派,新派又分陆大派和留学派等等,互相提防,严重影响了东北军的发展。
2、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张作霖死后,东北军更加腐败,张学良本身对练军打仗不是精通,没有张作霖那样的人情世故,部下对他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3、张学良继承了父亲的位置,手底下的人对他不是很服气,在之前郭松龄的原因,导致很多人都对张学良的实力产生了怀疑。
说起张作相,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他是张作霖的结拜兄弟,两人共患难、同富贵,情同手足。先是做了张作霖的前哨哨官,后来一直在张作霖身边担任要职,同时,他还是张学良的辅帅,私底下被张学良亲切地称为「 ”老叔”。 可见,张作相与张作霖父子的关系非同一般,那么,就是这么一个铁杆,在张作霖死后,他怎么样了?是死?是活?还是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般对待张学良,抑或是心甘情愿辅佐新任少帅?请各位读者与我一起看一看下面的内容。 力保张学良子承父业 1928年6月4日,皇姑屯附近一声炮响,「 ”东北王”张作霖不幸被炸身亡,奉军上下悲痛万分,但军不可一日无帅,东三省议会联合会随即召开了紧急大会,会上,参会者几乎全票推选张作相接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一职,也就是让他做老大来管理东三省。当时,奉天省议会议长将早已准备好的公推书和印信送到了张作相面前,请他上任,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张作相拒绝了。 他认为,奉军是盟兄张作霖几经周折创建的,东三省这片黑土地浸染了太多张作霖的血汗和眼泪,过程太心酸了,如今盟兄被日本人暗害,这个深仇大恨,应该让其子张学良去报,这个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应该由张学良来当。 于是,张作相力排众议,推荐年仅27岁的张学良做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同时,将自己的儿子张廷枢送入部队,有意培养张廷枢与张学良的关系,就像自己忠实于张作霖一样,支持张学良。这还不算,他还曾对张学良说:「 ”小六子,你甩开膀子大胆干,我们支持你。于公,如若我们不服从你的命令,全凭你军法处置;于私,你是我的侄子,你若不好好干,我会在没人的时候,打你耳光!” 可见,张作相不仅对张学良寄予了厚望,更是拿他当做了自己的亲人,时刻支持着他。 图为张学良 退出军界 1933年3月7日,日军进攻热河,张学良率领东北军进行抵抗,虽然张作相表现勇猛,但是由于汤玉麟投敌,热河沦陷,张学良被迫辞职。 张作相气愤不过,一怒之下也跟着辞去职务,退出军界,寓居天津,在家中养花种菜,日子还算清闲,但是,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比较拮据。 少帅被囚,张作相奔走相救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禁,张作相听闻后,心中甚是挂念,随即,他想尽各种办法,东奔西走,周旋于各种政要之间,但是,无济于事,没能将张学良救出,从此,他也没能再见到张学良,这恐怕是他一生当中最遗憾的一件事情吧。 民族大义 抗日战争期间,张作相昔日的盟兄弟张景惠做了汉奸,当上了伪满政权的总理大臣。张景惠同张作相共事多年,又是盟兄,深知张作相为人厚道,在东北军中威望极高,遂想办法拉拢张作相一同帮助日本人做事,遭到了张作相的严词拒绝。 后来,日本人威逼利诱,逼迫张作相叛变,甚至不惜炸毁张作相父亲的坟墓,手段十分残忍,但是,还是遭到了张作相的拒绝。 1949年3月,张作相因病在天津家中去世,终年68岁。从此,张学良再无「 ”辅帅”,也再无「 ”老叔”! 图为老年张学良 张作相为人忠厚,待人真诚,张作霖死后,他将张学良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又是力荐,又是搭救,算是对得起「 ”哥们义气”;面对伪满政权、日军逼迫,他严词拒绝,也算对得起「 ”民族大义”! 我是@读史三悟 ,期待与您做朋友,一同在历史中,悟方圆~悟得失~悟进退!感谢关注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通知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