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少帅赵四结局是什么?赵四张学良最后在一起了吗

电视剧少帅赵四结局是什么?赵四张学良最后在一起了吗,第1张

  赵一荻(1912—2000),张学良第三任妻子,人称赵四**。赵一荻陪伴张学良72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女性,在台湾幽居时期,出版有《好消息》、《新生命》、《真自由》、《大使命》、《毅荻见证集》等著作。

  1928年(一说1927年)与张学良相识于天津,后历经沈阳、北平、西安事变、幽禁。经过半个世纪的苦恋,1964年7月4日,张学良与赵一荻正式结婚。

  赵四**的一生,是与张学良将军的军政生涯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共同经历了现代中国云谲波诡的政治风云。他们同国共两党的许多高层人士都有过交往。

于凤至(1897年6月7日-1990年3月20日),字翔舟,富商于文斗之女,生于1897年,张学良的原配妻子。吉林省公主岭市人。在张学良的坎坷人生之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915年和张学良结为伉俪。1936年“西安事变”后陪伴张学良,其间乳房烂疮日益严重。1940年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同年赴美求医,病好后在华尔街股市拼杀,赚了许多钱。1990年3月20日午夜12时半,在美国洛杉矶市好莱坞山顶上一座雅致的豪宅里,因突发心脏病离世,享年93岁。从1940年赴美就医算起,她在美国整整度过了50年。这50年里,她不仅一个人照料三个子女,而且还凭着坚强的意志战病魔、投资地产和股市,由罩在丈夫光环下的民国时期东北第一夫人转变成一位杰出的事业家,为子女、也可以说是为张学良积累下一份让人难以置信的家业。“救汉卿,我要奋斗到最后一息”的信念牢牢地支撑着她,她90余年的人生历程,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生死相许、什么叫忠贞不渝。

早年生活

其父靠经商致富,为避风险,将家眷安置于吉林省怀德县大泉眼村(现公主岭市南崴子镇大泉眼村)。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于凤至在大泉眼村出生,五岁入私塾,九岁到郑家屯。11岁时由父母订下婚约,对方是小她3岁的张学良。1913年考入并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奉天女子师范学校。1915年和张学良结为伉俪。1916年生张学良唯一的女儿张闾瑛。

婚姻生活

在张家大院的小一辈女人中,张学良的妻子于凤至,最受张作霖重视。这不仅仅是由于儿媳妇的品貌出众,还因为他十分珍视同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的旧谊。20世纪初,当张作霖徜徉于山林草泽之间的时候,曾受过梨树县商会会长于文斗的照拂。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作霖得知于文斗的女儿于凤至“福禄深厚,乃是凤命”。张作霖是一个颇自负的男人。他深信“将门虎子”与“凤命千金”是难得的姻缘,婚后一定大富大贵、大吉大利。从那时起他便许下一个心愿:一旦得势,他的儿子必与于家女儿成亲,用以相近相报。后来张作霖做了奉天督军,权势两得,让张学良娶了于文斗的女儿做了他的儿媳。于凤至美丽而又智慧,爱新觉罗·溥杰就曾盛赞于凤至“长得很美”。她生就一张很古典的脸,清清秀秀的,宛若一枝雨后荷塘里盛开的莲。

张学良同于凤至的婚事,是由张作霖一手包办做主的。张学良最初并不满意这门亲事,因而持反对态度。学良跟随父亲住进省城奉天后,开始学英文,在这一过程中结交了许多英美朋友,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充满了他的脑海,所以对婚姻方面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十分反感。

张作霖面对儿子的不感兴趣则出以折中的态度,他对张学良说:“你的正室原配非听我的不可。你如果不同意旧式婚姻,你和于家女儿成亲后,就叫你媳妇跟着你妈(指继室卢夫人)好了。你在外面再找女人,我可以不管。”张学良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这门婚事。

张学良15岁同于凤至结婚。于凤至大张学良3岁,所以婚后张学良一直对于凤至以大姐呼之。婚姻的和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个人修养和成熟度。于凤至对张学良的婚外行为并非没有察觉,心里有时也不是滋味,但她的良好家教和个人涵养使她总能识大体,顾大局,所以还是一往情深地培植、浇灌她们的婚姻之树,给外人的感觉:他们夫妻倒也是和谐、幸福的。在帅府院内,于凤至当属小字辈,可她的彬彬有礼,博学多才,好善乐施和善解人意,却为自己矗立起一座受人仰慕的碑。

于凤至在府内做事有板有眼,事有见地,人们有事多愿意与她商量。就连张学曾、张怀曈想要给许夫人办寿酒都请她给出主意。在张作霖的几位夫人中,于凤至对卢夫人格外敬重。她十分钦佩她能视冠英、学良、学铭如己出的美德,所以一直寻机加以回报。和卢夫人形同母女,她不但对自己的亲属毕恭毕敬,尽心竭力,对下人亦不摆少奶奶架子,于凤至平易近人,帅府的下人都愿意接近她。

于凤至入帅府以来,以自己独有的庄重、内敛、仁义,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赞誉,也更加使张氏父子对这位女子刮目相看。张作霖娶于凤至为儿媳,当初想法很简单,一是想以这种方式回报于文斗的救命之恩;二是希望于家女儿能给儿子带来好运。不曾料到儿媳竟然还具有诸多美德:尊老爱幼,相夫教子,善待下人,聪明睿智。据他自己的经验:如果女子贤惠、聪明,就可以充分发挥男人的最大力量。相反,女子愚蠢、刁顽,也会大大减弱男人的力量。夫妻之间的关系犹如弓与箭,夫如箭,妻如弓,如果弓坏了,箭就无法射出去。学良能娶到这么好的媳妇,真是他的福份。可自己当初还应允学良在外找女人。张作霖觉得多少有些对不住这孩子,所以在后来的日子里对于凤至格外关照,高看一眼。据传张作霖特别给儿媳面子,他平时发怒时,别人不敢上前,于凤至一劝即可消气。

张学良在同于凤至婚后的漫长岁月里,也越来越被她的友爱、体谅和痴情所感动。他们在1916年结婚,那时学良只有15岁,于凤至也仅18岁。婚后,于凤至可谓双重身份:既是妻子,又是大姐。作为妻子,她已察觉出学良对她用情不专,与别的女人在外同居。面对这些她没有哭闹过,也不曾以疾言厉色来责怪他,而是默默地把苦涩埋在心底,对学良仍然一副温良恭顺的样子。作为大姐,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问寒问暖,没有半点怨言。1927年,张学良结识了赵四**,他们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一时闹得沸沸扬扬。面对丈夫的情人,于凤至没有失却昔日风范,待她如同姐妹。这些深为张学良所感动,钦佩。所以,张学良对赵一荻提出,如果她愿意跟随他,没有夫人名义。对外国人称她为自己秘书,对中国人则可称其为侍从**。此后他们三人一起出出进进,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凡是和张学良有交往的人,都羡慕他有个和美的家庭,称他有两位贤内助。

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蒋介石将张学良扣押起来。时值于凤至正在美国旧金山陪伴子女求学,得知此消息后,她立即给宋子文发来电报“学良不良,心急如焚”。希望宋子文能帮助周旋此事。随后,她携带子女怀着焦急不安的心情由旧金山飞抵南京,求见蒋介石。蒋拒不接见。于凤至无奈只好请宋美龄母亲出面(早年,于凤至曾拜过宋母为干娘,宋母也把她认作四女儿),并求宋美龄帮助一道做蒋工作。蒋介石仍不开情面,先是通过高级军事法庭将张学良判为有期徒刑10年,尔后又长期软禁。为此事,宋子文曾一气辞去财政部长职务,宋美龄也同蒋大动肝火。于凤至为搭救张学良,几经周折,后因有病急需治疗及考虑到子女的前途,她才又再次携子女赴美。

张学良在溪口幽禁期间,曾住武岭学校,二日后,移居距武岭学校五、六华里的雪窦山中国旅行社招待所,之后当局允许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和赵四**和他同住,两位商量之后,每月一替一换,轮流来此陪伴张学良。于凤至由上海乘船来宁波,赵四**则由宁波去上海,有时她们也一同留在张学良的身边,小住几日。

适时,赵四**和张学良所生的独子张闾琳(后在美国任太空总署工程师),还属幼小,正是需要母亲在身边照顾的年龄。于凤至为了使赵四**更好好地抚养幼子,便说服赵四**返回上海,自己留下。而后的三年幽禁中,她由溪口辗转奔波江西、湖南的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很大的伤害,乳房烂疮日渐加重,张学良便向军统局局长戴笠提出,让于凤至出去治病,由赵四**来照料自己的生活。蒋介石批准了张学良的要求,自此,天人两隔。

股市搏杀

出院后的于凤至暂时住在女儿张闾瑛家里,在女儿、女婿的精心照料下,于凤至的身体康复得很快。张闾瑛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为她补习英文。在治病期间,她的日常口语对话早已不成问题,经过家庭教师专业辅导,她很快掌握了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身体渐渐地康复,于凤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她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而且最重要的就是挣钱。虽然依靠伊雅格的资助,她暂时渡过了难关,但长此下去必将是坐吃山空。丈夫获释遥遥无期、在美国生活需要钱、孩子上学需要钱、治病需要钱,于凤至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钱对自己如此重要。于凤至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讲述了她第一次走进华尔街股票交易大厅的感觉。刚来美国时,热心的莉娜曾经带她去过华尔街股票交易大厅。莉娜告诉她,这是一个疯狂的地方,有的人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有的人可以一眨眼间成为穷光蛋。四处寻求生机时,于凤至第一个就想到了这个股票大厅,别人能凭着炒股成为百万富翁,我为什么不能?至于能不能成为穷光蛋,她没有想,她记起的只是父亲当年说过的一句话:“我闺女要是做买卖,肯定是把好手”。就这样,于凤至带着一种被逼无奈、同时也带着一种自信闯进了股海。凭着当年东北大学文法科的教育基础,凭着从富商父亲于文斗那里遗传下来的经商基因,以及当年东北第一夫人的胸怀和胆识,她很快在股市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在大起大落的股市里纵横捭阖、游刃有余,顺利地掘到她事业的第一桶金。有人说,华尔街股市里都是赌徒。但于凤至具有赌徒的胆量,却没有赌徒的疯狂。股市上每有盈余,她便购买房产用于出租,慢慢地有了一些稳定的收入,她再也不用为钱而发愁了。

赴美求医

西安事变发生时,于凤至刚由西安来到英国不久,她的女儿张闾瑛和儿子张闾珣、张闾玕自从张学良1933年下野出洋、携家人游历欧洲后便留在英国。正在英国安排子女读书的于凤至得知西安事变发生的消息后,立即打电报给宋子文,要他一定保护好张学良的安全,并草草安排一下便赶往国内。当于凤至满心焦虑地来到南京时,张学良已在羁押之中。就从那时起,她陪伴着张学良由南京到浙江奉化、安徽黄山、江西萍乡、湖南郴州、沅陵,1940年又被转移到贵州修文阳明洞。在4年辗转流迁的幽禁生活中,于凤至与张学良共同经历着由副司令变为阶下囚的惊天突变,相濡以沫地度过了艰难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生活的颠沛流离、特务的刁难虐待、心情的苦闷抑郁慢慢地蚕食着体弱多病的于凤至的身体。1940年春天,积郁成疾的于凤至被确诊得了乳腺癌。

对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人们来说,患上乳腺癌就等于是被宣判了死刑。无可奈何之下,张学良夫妇求助于宋美龄,在宋美龄的协调帮助下,于凤至带着贴身侍女及张学良的一名副官从上海搭乘国际航班来到美国治病。临行前,张学良告诉她,他们在北京时的老朋友、前美国驻北京公使詹森·肯尼迪和夫人莉娜会帮助安排就医。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于凤至一下飞机就受到詹森·肯尼迪及夫人莉娜的热情接待,在他们夫妇面前,于凤至感受不到丝毫的轻慢。他们帮助于凤至安排好住处并联系好了就诊的医院——位于纽约城郊的哥伦比亚长老会医学研究中心的哈克尼斯教会医院。

在这所闻名遐迩的教会医院,负责为于凤至治疗的是著名的肿瘤专家温斯顿·比尔。经过x光检查确诊了左乳病变的准确位置后,比尔决定采用保守疗法,这样可以使术后的于凤至仍然保持原有的身材。在近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比尔医生先后为于凤至做了三次难度较大的肿瘤摘除手术,顺利地摘除了左乳内三枚卵石大小的肿瘤。虽然三次手术过于麻烦,却可以减少乳房外面的创口。

然而,由于癌细胞的病变转移,一年后,比尔不得不提出摘除整个左乳的治疗方案。于凤至起初为保留左乳固执地僵持了几个月,后来在詹森·肯尼迪夫妇的极力劝说下,于凤至终于妥协,同意了比尔医生的建议摘除左乳。

术后的化疗缓慢而痛苦,在化疗期间,于凤至的头发几乎掉光了,人也变得愈加憔悴、虚弱,一向瘦弱的身体几乎成了皮包骨,体重不足45公斤,所幸的是性命终于保住了。

离婚之后

于凤至在与张学良一起生活的20年里,风风雨雨,沟构坎坎。她给予他她所能给予的一切:时间、关怀、体谅、爱护、帮助……张学良去台湾后信仰基督教并接受洗礼。根据基督教教规,已婚男人只准有一位夫人。宋美龄就抓住了这一点作为借口,用政治手腕胁迫张学良同于凤至离婚,好断绝张学良申请去美国探亲定居等的理由。于凤至对于这些怎能不知?无奈之下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然而在他们正式离婚之后于凤至仍然视自己为张夫人;离婚后张学良给她来信的称谓没有变化;宋美龄每年给她寄的圣诞贺卡上,称谓也仍然是张夫人。起因是:1964年7月1日,台湾《希望》杂志在创刊号上刊载蒋家父子利用张学良的长信通过特务炮制的《西安事变忏悔录》, 当时正在美国洛杉矶养病的张学良结发妻子于凤至,在听到这一消息时显得格外震惊和气愤,因为她从辗转得到的《西安事变忏悔录》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从没有过的屈辱。这篇奇怪的东西让她蓦然想起1940年在贵州与张学良分手前的一些秘密谈话。

当时,于凤至在贵州幽禁地因被检查出左乳发生癌变,才经宋美龄暗助前往美国就医。临行前张学良叮嘱她:此行赴美就医,无论将来病情是否好转,都不要再返回贵州。他希望于凤至到美国后,设法把当时尚在英国读书的几个孩子转到美国继续学业。当然张氏此举的更深层含意是蒋介石有一天要斩草除根,而于凤至去美可为张家保存“骨血”和“人脉”。在谈到自己今后能不能去美国与于凤至相会时,张学良告诉她:只要蒋介石在世,他就绝对不会有出头之日。而他只要有一口气,也绝对不可能“认罪”。基于上述原因,当1964年于凤至在美国听说张学良《西安事变忏悔录》发表的时候,她的第一感觉就是: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忏悔录》是假的,甚至是蒋介石及特务以张的名义伪造的。可是,这一次于凤至是真正地想错了。因为她做梦也不会想到,这篇刊载在《希望》上不久又被台湾下令收回的所谓《西安事变忏悔录》,不但确是张学良亲笔所写,而且还是应蒋介石的要求不得不写的。只是这篇上陈蒋介石有关“西安事变”经过的长文,并不是以“忏悔录”为主旨,而是以“回忆录”和“长信”的方式形成的,发出此信后又被台湾当局某些别有用心者利用并被冠以“忏悔录”三字对张学良进行丑化与诋毁罢了。

不明真相的于凤至借此在美国掀起一波“为夫叫屈”的传媒大战。《洛杉矶太阳报》首先刊发于凤至谈话,进而向台发难。接着《纽约时报》也载长文抨击台湾长期羁押张学良。由于张学良在西方的政治影响及于凤至女士借台湾“伪造”《西安事变忏悔录》一事在国会参众议员和司法界上层人士中的奔走呼号,很快就造成了对蒋介石极为不利的声势。这样,就引起了台湾当局对于凤至的强烈不满,其中不仅包括蒋介石父子,甚至也包括与于凤至始终姐妹相称并素有往来的宋美龄的不满。于是,蒋介石有意改变对张学良的处置意见:与其长期幽禁而惹是生非,不如快刀斩乱麻以绝后患。这就是张学良和于凤至必须解除夫妻关系的政治背景。

据新发现的有关史料,真正意识到张学良和于凤至必须离婚,而且一定要敦促于凤至马上离婚的人,并非之前相关纪实文学中所说的宋美龄,而竟然是张学良的多年至交张群先生。张群早在1929年张学良易帜前夕就受蒋介石指派前往东北沈阳。张学良子承父业后之所以如此迅速地断然决定“东北易帜”,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听从了南京政府特使张群的建议。张学良因“西安事变”蒙难并失去自由的20多年里,张群由于政治方面的多种原因,暂时与幽禁中的张学良疏远但仍然保持着神交。1959年张学良从高雄迁回台北后,张群又成为张宅的座上客。而这次张学良和于凤至离异,为什么始作俑者竟会是张群这位台湾政坛的重要人物呢?张群过问张学良家事,并情愿亲自赴美游说于凤至在协议离婚手续上签字,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发生作用,这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于凤至在美国听说张学良发表《西安事变忏悔录》后对传媒发表的多次谈话。于凤至在美国对参众两院议员发起救张呼吁攻势,非但没有起到营救张学良和让张学良有一天来美与她团聚的初衷,甚至在客观上还起到她做梦也想不到的副作用,那就是于凤至虽然知道蒋介石惧怕美国,却不知蒋介石正因惧怕美国势力的从中干预,才忽然对幽禁刚刚解除,仍在蒋眼里是冥顽不化“东北虎”张学良的高度关注。蒋介石始终认为只要于凤至还在美国,张、于两人亲生的几个子女还在美国,那么张学良的心始终会向往美国,这无疑就是张学良将来的一条后路。而身体状况始终不如意的蒋介石,当然不能不顾忌到他百年以后不想看到的事实:“东北虎”有朝一日飞出台湾,飞到美国后再前往中国大陆!

蒋介石之所以在上世纪60年代于台湾大溪行馆召见幽禁中的张学良以及后来同意宋美龄关于让张氏从高雄搬回台北的建议,完全是基于宋美龄在其中发挥和解玉成的作用,当然后期也有其子蒋经国的游说因素在内。不然,若依蒋介石从前的主意,恐怕要一直将张学良幽禁至死方解心头之恨。所以,1964年当蒋获悉于凤至在美国施压的消息后,在憎恨于凤至到处为张氏游说奔走的同时,也想起了仍在台北幽居的张学良。蒋介石甚至还萌发让张学良作杨虎城第二的罪恶念头。张群作为国民党政权的高层要人,他当然是最先洞悉蒋介石心中恶念的知情者。出于对至交张学良生命安全的考虑,张群认为有必要让张学良认清这样的现实:如果继续和于凤至保持这种名存实亡的夫妻关系,很可能给张学良自由的彻底恢复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张群也重提了张学良好友张大千对张的希望:尽快给赵四**一个应得的名分!张群的这种考虑得到了宋美龄的积极赞同。张学良也对此善意表示理解和同意。于是张群才以私人名义从台湾飞到了美国,秘密来到洛杉矶比佛利山上于凤至住所,当面向她说明与张学良办离婚手续的近因与将来的益处。于凤至在其回忆录中又表示:“我思考再三,他们绝不肯给汉卿以自由。汉卿是笼中鸟,他们随时会捏死他,这个办法不成,会换另一个办法。为了保护汉卿的安全,我给这个独裁者签了字。但我要向世人说明,我不承认强加给我的、非法的所谓离婚……”

后事

1964年7月4日,经远在美国的于凤至同意离婚,64岁的张学良才与53岁的赵一荻正式结婚。他们结束20多年与世隔绝、相依为命的生活后,在台北杭州南路美国人吉米·爱尔窦的家中举行婚礼。爱尔窦是张学良的老朋友,证婚人是年已百岁的陈维屏牧师。女方证婚人是黄仁霖。13人的来宾中有宋美龄、张群、王新衡、莫德惠、何世礼、冯庸等。于凤至女士至死也没能再见张学良一面,这成了她一生之中最大的遗憾。1990年3月20日,于凤至在睡梦中安然逝去。

1961年的秋季,张闾瑛终于如愿在台北,见到了阔别28年之久的父亲张学良。

“爸爸!” 张闾瑛几乎是带着哭腔喊了出来,扑向了不远处藤椅上的父亲。

谁能想到,她口中这位满脸倦容,体态已经略显佝偻的父亲,是曾经叱咤风云、风流倜傥的张学良先生。

父女俩骨肉分离之时, 张闾瑛不过20多岁,还是刚出落得水灵的少女,如今也有了几分沧桑。

看着眼前的女儿,早已黯淡的双眼,终于闪烁出了几分往日的神采,这是他被软禁以来,最高兴的一天。

这次见面机会,是父女俩好不容易才争取来的,自然是相谈甚欢。 他兴致勃勃地讲着女儿小时候的趣事,还问起了妻子于风至。

转眼探视时间就要结束了,在门外特务不断催促时, 张学良才想起来,自己的女婿陶鹏飞也在一旁。

原来张闾瑛身旁,这位和她一同探视父亲的先生,正是她的丈夫陶鹏飞。

而这样一位大家闺秀的丈夫究竟是何许人也呢?为何张闾瑛拒绝了一众豪门之子,最后选择与毫无背景的他结为连理?

其实,两人的缘分开始于二战期间的伦敦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守军一直蠢蠢欲动地驻守于长城外, 对热河一带虎视眈眈,其通过占领热河而后直取北平的野心可见一斑。

热河原本由奉系军阀掌控,也就是东北易帜后的东北边防军。

战役打响后,东北军在敌军的强烈攻势下逐渐落得下风,士气不断低落。 将领汤玉麟更是在关键时刻弃军潜逃,日军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当时热河的省会承德。

最终,在12万东北军镇守下,热河却在12日内全面沦陷,于1933年3月7日宣布失守,就此落入日本贼寇之手。

而当时作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战斗的张学良自然是难辞其咎,全国上下骂声四起,最终其迫于舆论压力引咎下野。

也因此,张学良终于有时间回归家庭,陪伴家中的妻子儿女。 他协同妻子于风至一道,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还有女儿张闾瑛,游历了欧洲各国。

此前,家庭条件优越的张闾瑛,早已接触过国外传来的先进思想,对当时国内的封建迷信感到深恶痛绝,很是向往欧洲的思想和学术氛围。

此次亲历其中,更是对途中的种种风土人情产生了兴趣,被深深吸引。

于是,她便决意留在欧洲学习先进思想。

此前,由于担心女儿的安危,张学良始终不愿松口让女儿离家独自前往异国他乡。

但一直以来,他对自己这个唯一的小棉袄宠爱有加,当成珍宝捧在手心上,可以说是有求必应。

面对女儿的一再请求,最终他还是心软答应了。

张闾瑛如愿以偿地留在了欧洲,前往意大利求学。 但张学良还是放心不下,就让自己两个儿子也留下来读书,以便有个照应。

而母亲于风至不忍让自己的孩子们独自留在异国他乡,也选择了留下来照顾他们。

不久后意大利突然宣布支持日本帝国主义,加入法西斯阵营。

由于紧张妻儿的安危,张学良立即联系上妻儿,告知其立马离开意大利,前往英国继续求学。

当时战火基本已经蔓延到了整个欧洲,英国境内也是深受其害, 开始受到纳粹德国的长期轰炸。

张闾瑛在整日担惊受怕之余,还要担心处于国内战火之中的父亲。

不久后,张学良暗中联合杨虎城,兵谏蒋介石,要求其停止剿共,优先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虽然在中共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蒋介石最后总答应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但事后蒋介石对张颇有不满,命人在南京将其扣押,并且软禁起来。

收到父亲被困的消息,张闾瑛十分担忧。 身在乱世的异乡的她,又遇到家中变故,正是需要一个肩膀依靠之时。

陶鹏飞就是在此时闯进了张闾瑛的视线。

初遇时,陶鹏飞正在一个篮球场上与好友们进行篮球赛。

他在球场上挥洒汗水的阳光身影,与张闾瑛从小见惯的那些玩世不恭之人可以说是有着天差地别。

与那些自诩满腹诗经的书香门第之后相比也是与众不同,自然是给她留下了极好的第一印象。

就这样,经过共同好友的牵线搭桥,两个东北老乡渐渐熟识起来。

那段时间,两人总是一起相约在图书馆,交流学术见解;也会一起参加当地的华人聚会。

经过进一步的接触,张闾瑛发现这个自己一眼钟意的少年,除了擅长运动,在学识上的造化也并不浅。

他有着开放的进步思想,尊重女性,并且博学多才。 闾瑛觉得两人交谈起来十分轻松愉快,也总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

加上他之前就读的东北大学,正是张父所创立并担任校长,他对张父无不钦佩,对张家这位非同凡响的天之骄女也是早有耳闻。

两人认识后, 他发现闾瑛并非寻常富贵人家的大**那般娇生惯养,而是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与主见。

面对这样独立自强、清新脱俗的女生,陶鹏飞很快便为之倾心。

很快,他们便坠入爱河,成为了彼此的灵魂伴侣。 两人在乱世之中开始了一段佳话般的爱情,并始终相互扶持,互相鼓励。

最终修成正果,带着母亲于凤至的祝福,于1941年共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张闾瑛终是跟随了自己的内心,对抗世俗的眼光,与自己心仪的少年郎厮守终身。

而出身名门,贵为少帅之后的张闾瑛, 为何一心想要嫁给一介布衣呢?

其实,她对包办婚姻的抗拒,源自于对自己父母在婚姻中的不幸。

张闾瑛的母亲于凤至与张学良的婚姻,便是一场奉父母之命,循媒妁之言的联姻。

当时张闾瑛的爷爷——张作霖,在走上军阀之路时,曾经蒙恩于于凤至的娘家。

张作霖发迹之后,一直与于家私交甚好,自是在一早便为两家的儿女定下了婚约。

当时,张作霖前往于家拜访于文斗,见到了于家小女儿于凤至。

于风至从小便讨人喜欢,她弯弯的柳叶眉透着几分英气,一双灵动的丹凤眼又显得楚楚动人,不自觉地便叫人心生怜爱,是众所周知的古典大美人。

不仅面容姣好,体态端庄,尚且年幼的于凤至便已展现出了大家闺秀的气质,5岁便入私塾读书的她,饱读诗书,成绩很好,是公认的才女。

这样优秀的女子,本就是张作霖心中儿媳妇的不二人选。 加上于家有恩于张,两家就此决定立下婚约。

而当时两人还分别只有11岁和8岁,没错,比张还年长3岁。 而这也正好应了当时东北民间的旧观念:女大三,抱金砖。

在世人看来,他们的方方面面都极其般配,完全是天作之合。

但从小受到西方开放思想影响,并且年纪轻轻便惯有风流之名的张学良,却不这样认为。

一开始,他对这样所谓的父母之命十分抗拒。 但迫于张作霖给出的压力,即便是张学良,也不敢公然违抗他的意愿。

虽是口头应承下来,心不甘情不愿的张学良,也是一拖再拖,迟迟不肯和于凤至相亲。

而于凤至那边,起初也并不接受这样一桩被当作筹码的婚约。 她认为两人是“门不当户不对”,心有傲气的她不愿意攀附权威,讨好张家。

而对于张学良的一再推脱,她更是自觉被怠慢轻视了,于是一气之下请求父母为其解除婚约。

但于父始终不愿失信于张作霖,不肯毁约,而张学良也迫于父亲的独断专行,只好答应了赴约和于凤至的相亲。

见面后,两人却渐渐对对方有了改观。

虽说此前并没有感情基础,但一方是聪慧过人的大家闺秀,一方是大帅之子,两人也有了些互相吸引之处,并于1916年结为夫妻。

两人婚后也算得上是相敬如宾,张学良虽说风流成性,但也算尊敬自己这位结发妻子。

日复一日,于凤至心中对张学良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她从心里爱上了自己的丈夫。 此后,她为张学良倾其所有地付出,还为他诞下了一位女儿和三名儿子。

甚至面对丈夫身边的莺燕纷纷,她也表现出了万分的大度。她说: “ 我相信他决不负我。”

对她来说,只要丈夫不将除自己之外的女人带回家,她便可以忍受。

对于自己这位聪颖贤惠又识大体的太太, 张学良向来以“大姐”相称,他心有敬佩之情、欣赏之情,也给了她尊敬和信任,却唯独没有爱情。

最终,张学良还是负了自己这位对他忠心不二的妻子。他爱上了赵家的四**赵一荻。

面对丈夫如此的背叛,于凤至心有不甘、有屈辱。但她的爱之深切,还是选择了妥协。

面对与家里断绝关系,无家可归又怀有身孕的赵一荻, 善良的她还是于心不忍,答应了让对方搬进家中,并接纳了对方与自己丈夫的孩子。

就这样,于凤至在这段感情中受尽了委屈,却始终无悔地付出着自己的爱。

母亲在这段感情中所受的委屈委屈和一直以来的隐忍, 都深深地影响着年幼的张闾瑛,以至于她从小便对旧 社会 的包办婚姻深恶痛绝。

出国之前,家里曾经给她相中过许多出身名门望族的青年,也有许多爷爷、父亲的好友为其做媒,但都被她拒之门外。

其中就包括当时的当时的中华民国财政部长孔祥熙之子孔令侃。

孔家的祖辈是文学大家孔子,家底殷实,在民国时期也是数一数二的几大家族之一。

而孔令侃的母亲宋霭龄的家族更是被称为“民国第一家族”,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威望,家中姐妹三人都名声显赫。

作为两大家族之子,孔令侃自然是从小便有众星捧月般的待遇,没想到却在张闾瑛这里吃了闭门羹。

当时孔令侃不乏一些风流绯闻在身,身旁最不缺的就是花季少女, 也有不少倾慕孔家的人上门提亲。

但当时孔祥熙与张学良交往甚密,对于张家这个才貌双全的小女儿十分满意, 曾经多次明里暗里地,跟张学良表达想让闾瑛做自己儿媳妇的想法。

与这样一个大家族结为亲家,对张家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两人在外人看来是郎才女貌,结为夫妻是情理之中的事。

却不想这被年轻气盛的闾瑛毅然决然地拒绝了。

她知道自己的母亲的一生便是被困在了包办婚姻的枷锁之中,决不愿再让自己踏入同样的境地。

而打小便对女儿宠爱有加的张学良,虽然心中恼怒, 但也不愿意勉强她,希望她能拥有自己想要的幸福,不愿其跟自己一样被困在一段不幸福的婚姻中。

面对世人的不理解和议论纷纷,她更是表示: “我妈一辈子受的委屈我都看到了,我不干。要嫁,嫁给布衣 !”

而在那个年代,就能有打破旧思想禁锢的觉悟,和敢于和封建传统斗争的魄力,和她从小的生活环境不无关系。

张闾瑛是夫妻两诞下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儿。 全家自是对她宠爱有加,给了她最好的生活条件。

1928年,张作霖在日军的袭击下被害身亡前,张学良还未子承父业时, 他把所有的心思和空闲时间,都花在自己的宝贝女儿身上。

那几年在父亲的陪伴下,张闾瑛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完美童年。

不仅如此,张学良还从小让其接受最好的教育。

在那个年代, 社会 思想还没有完全觉醒。 受“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旧 社会 糟粕的影响,很多女性都没有机会接受正统的教育。

但张学良本人早年间便受到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深知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又得益于良好的家庭背景。

在小闾瑛8岁时,父亲就把他送到了小学读书。

此外,秀外慧中的于凤至也是十分重视对女儿才情的培养。 自小便让她跟从张大千、齐白石这样的大家学习美术。

天资过人的张闾瑛也从没有令人失望,成绩一向是十分优异,常常受到老师的夸奖。

她在9岁时便能够熟记大量的唐诗宋词,对论语这样深奥的内容也颇有一番见解,在绘画上也是极具天赋。

曾有老师对她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之后她还入读了奉天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在校时也是屡屡被老师当做榜样标杆。

留学之后,她也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习得并掌握了七国语言,并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

优越的家庭背景和良好的教育条件,培养出了优秀的张闾瑛,同时造就了她极高的心性。自身条件过硬的她,对自己的伴侣自然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最终她遇到了心中王子陶鹏飞,婚后夫妻两人一同投身教育事业,还在美国旧金山创立了华人社团。

而就在事业爱情双丰收时,自己的两个弟弟却分别于1954年和1958年相继去世,原本安定幸福的家庭几近破裂。

张闾瑛变卖掉了在纽约的别墅,和丈夫一起带着母亲移居旧金山。

由于儿子接连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于风至悲痛欲绝,常常以泪洗面。 经历着丧子之痛的他,还终日挂念着自己多年未见的丈夫。

为了了却母亲的心愿,加上彼时张闾瑛也已有二十余载未见到自己的父亲了, 她开始设法找机会去探视父亲。

就在此时,她和丈夫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台湾的邀请信, 信里邀请两人参加蒋介石在台湾举办的海外华裔学者的研讨会。

收到邀请后,张闾瑛当即决定和丈夫一同前往台湾。

当时蒋介石并不知道邀请的名单里包含着张学良的后代, 但陶鹏飞夫妻二人当时在海内外都已是享有相当声誉的学者了,很快便被一些媒体认出并曝光了身份。

蒋介石得知后震怒,下令责罚了负责统计与会人员的一众下属。 而对于张闾瑛夫妇的探视请求,也是态度强硬地予以了拒绝。

但二十多年来第一次距离自己的父亲如此之近,她怎可能就此放弃。

她开始四处奔走,托父亲的一些老熟人和旧部下帮忙,希望能在蒋介石面前为其父女言说一二。

但时过境迁,人走茶凉,始终没人愿意冒着得罪蒋的风险,去卖大势已去的张家这个面子。

就在女儿为此事焦头烂额,束手无策之际,张学良得知了此事。

那天他获批在人监视下外出,到街上采购生活物品时,无意间听到路边小贩在议论, 才知道自己的女儿女婿此时竟就在台北!

了解到台湾当局不同意女儿来探视自己,他又气又恼,也开始着手想办法,想与自己日思夜想的女儿见上一面。

这时,他和女儿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一个人或许能够帮到自己。

此人就是张群,他与蒋介石曾是义结金兰的兄弟,在国民党中也是甚有威望,蒋对其也是很尊敬和器重。

父女两人先后给张群发去信件。 张群被二人的父女情深打动,想起自己家中儿女,和早前已经夭折的长女,起了恻隐之心。

不忍再见到这样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见的骨肉分离,他决定尝试去说服蒋介石。

最终,通过父女二人共同努力,和张群的游说之下,是蒋勉为其难的答应了,让这对父女在张学良的居所里短暂地见上一面。

在离开之时,张闾瑛向父亲转达了母亲对他的思念之情,告诉他母亲在美国很好,也有了一双孙子孙女的陪伴。

看到女儿有陶鹏飞的陪伴,和两人的相互扶持、情比金坚,张学良也放下心来。

而张闾瑛见到了自己一直挂念的父亲,也算完成了母亲的夙愿。 回到美国后,便一直悉心照顾母亲。

直到1990年3月,思念成疾的于风至最终因病去世。 生前她一直盼望能够再见上张学良最后一面,但终是没能等来她的汉卿,抱憾离世。

同年,出于对张学良在抗日问题上所做努力的肯定,和其在国共两党关系的正确主张,我党多位将领专门去信台湾当局,希望能让张学良出狱安享晚年。

被软禁54的张学良终于获释,从前意气风发的他,如今也是垂垂老矣。

此后,张闾瑛在美国陪伴父亲一起走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11年。

如今的张闾瑛已经是106岁高龄,回顾她这一生,是即平凡又传奇的一生。

她不屑于嫁入所谓的豪门世家,做一位养尊处优的富家太太,她认为那样虽然能享受物质生活的雍容华贵,精神世界却会贫瘠不堪。

“我梦寐以求,是真爱和自由”,她坚定地选择了自己向往的爱情,也选择了她想过的人生。这样不畏世俗的精神,也是现代女性需要学习和追求的。

第十名:王伯党-东方玉梅

用“玉树临风胜潘安”来形容王伯党大家没意见吧!

王为人仗义,甘为朋友两肋插刀。不过,后来愚忠于李密就显得有点不明智了!害得东方玉梅刚送走前亡夫不久,就又当上了寡妇,实在天意弄人。

逝者已去,美人何归,想来有点让人怜惜。我们可以理解为:东方**所追求的可能就是前卫的“不愿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吧。

第九名:燕青-李师师

燕青有师师的随是他的福,师师有燕青的伴是师师的愿!

书中情、景、人、物的刻画如此生动,单单是燕情与师师这对儿“江湖浪子+绝世佳人”的组合,就足以拍一部爱情长剧了!

燕青收山封剑后,与师师天眷般的生活,的确让人遐想连篇!

第八名:吕布-貂蝉

要说真正深入介绍了吕布和貂蝉内心活动的书,中肯的说还得是袁公阔成说的《三国》。

貂蝉配吕布单从行表上看有点酷似虞姬配项羽,“霸王”驰马天下,他说第二,没人敢说自已是第一。同样,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温侯”更是三国群雄中的翘楚。

受“霸王”之宠的虞姬才貌自是了得,那貂蝉更是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居得一席!

也许这正是“自古英雄爱美人”吧!还有一点就是,虞姬和貂蝉都是爱妾而不是爱妻,这算不算是相似呢?

第七名:李靖-红拂女

红拂女初识李靖的时候,李靖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

红拂女是杨素侍女,有一天,一个身着布衣的青年来见杨素,向杨素畅谈天下大势。红拂女对其一见倾心。

当天夜里,红拂女便找到李靖的住所,以身相许,与李靖私奔了。

一个妙龄少女与自己梦中的白马王子一见钟情,相约私奔。这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尚能理解,但在当时是视为伤风败俗的*荡行为的,红拂女风尘之中识李靖,真可谓惊世骇俗之举!

第六名:白芸瑞-陆小英

可以理解的是,“小达摩”与陆的婚姻多少有些受迫的成份在内,当中“皇恩、报恩”的味道浓了一点。

不过,这并不妨碍“英雄+美人”模式的定性,更获得我们怜情的是陆对白在感情上执着。从身体上到情感上的多次被伤害,也无改于陆。

当然,白芸瑞也的确是君子,忠于对原配夫人盖飞霞的感情!从陆小英对白芸瑞的感情上看,我们可以套用那句经典的话:“你白芸瑞可以为盖飞霞做任何事,我陆小英可以为你白芸瑞做任何事”。

第五名:岳亭-杨红

他们的情感经历有点像白芸瑞和陆小英,只不过杨红最后的地位应该是正妻,陆小英则是偏房。

从演义的角度来看,岳亭身为“岳武穆”之后,人物被刻画得有血有肉,爱憎分明,只是有时候爱使点性子。与杨红的感情方面好像也是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

在经历过几次险些东劳西燕后,还是走到了一起。乍听起来有点俗套,猛想后才知这就是古典演义小说的特点所在。

第四名:薛丁山-樊梨花

说实话,不太喜欢薛丁山这个人,典型的大男子主义,樊梨花有什么配不上你的,你有什么啊?还居然出言相辱,动手相殴。

面对薛的无理之举,樊梨花体现了一个中国封建传统妇女的美德,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反正就这一百来斤儿,随你便儿吧!

只知道薛樊最后还是结了婚,至于薛对樊婚后怎么样,不知道。

第三名: 周瑜-小乔

典型的“郎才女貌”。

周郎初识小乔是他人生最落寂的时候,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不是为了追求小乔,周郎会不会秉焟读书,游侠天下,以至后来的“胸罗文章兵百万”?

小乔为了爱情甘心假扮男卒混迹于行伍,她愿意受尽万般艰苦去找寻周瑜。能看到相爱相守的恋人可以幸福的在一起,也是一件很让人感动的事!

只可惜的是,他们只共同生活了八年,周郎便英年早逝!“天妒英才”这个词据说是从说周瑜开始的。

第二名:张学良-赵四

家族式封建的生活环境显然无法给“少帅”以更多的情感启示,这当中包含了他的“包办婚姻”。张学良将军曲折的人生经历,更加重了这段爱情故事的传奇色彩。

细味张公与赵四的情感过程,想起来一定充满了许多山海之盟。同样,不弃不离,相濡以沫,七十二年的幽居生活,也是他们爱情誓言的最好见证!

张学良和赵四百年之后的爱情力量仍在延续!

第一名:张作霖-卢遇春

“东北王”在一些儒者看来,不过是一介武夫,怎么也无法把一段及骨的爱情与其联系起来,但武夫有武夫自已对爱情的诠释。

张作霖“马跳柳河沟”,被卢遇春所救,由此开始的相遇-偶别-重逢,到后来的连理相结,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来编绘这段爱情故事。

也行,这可能都算不上是一出爱情剧,但就是这算不上爱情的爱情剧才是我们更多人的真实情感!

在历史的波涛中,张学良经历的很多的风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除了战争的残酷和遍地的狼烟。还流传着美丽的爱情故事,她和张学良一起在动荡的年代牵手。此后的72年,她和张学良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一同度过自己的一生。

赵一荻这个具有魅力的民国女人,她的人生自从遇到了张学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十四五岁就登上《北洋杂志》的封面,我们的赵**在年轻时候的美貌是经过大家认可的。

在1921年的那年春天,16岁的赵一荻遇到了张学良。也许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赵一荻就被张学良所吸引了。而天真烂漫的笑容和独特的气质也让张学良对于赵一荻难以自拔。

于是一段美好的爱情就发生了,一起打球,看**,喝咖啡。慢慢的随着交流的深入,张学良爱上了赵一荻的天真浪漫,赵一荻也被张学良所俘获,一段美好的爱情就此展开。没有做到爱你一万年,但是只争朝夕的72年时光都是他们携手走过的。

但是张学良此刻已经娶了于凤至,而赵一荻也是出生名门的世家中。爱情的路上面临着重重的艰险,家族的颜面还是爱情,摆在赵一荻面前的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而后来,赵一荻还是没能斩断和张学良的情丝。去了奉天和张学良在一起了,不管世俗如何,赵一荻选择了自己的内心。

但是次是谣言四起,赵一荻为了权利和声望勾引张学良的消息也广泛的流传开了。但是此后发生的事情,要所有的人闭上嘴。动荡的时代也许就是这样,曾经权倾一时的少帅成为了阶下囚,但是张学良还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失去自由的张学良也没有了权利和以前的辉煌。但是就算如此,少帅张学良的身边一直都有赵一荻,曾经的流言终于闭嘴了,因为事实说明了一切。

赵一荻离开了自己的儿子,为了陪伴在张学良身边。她离开了自己的儿子,离开了自己的家人。因为在她的心里,张学良才是第一位的。张学良的人生处于灰色的地带,也正是有了赵一荻他的人生才都多了一丝色彩。

在2000年的时候,最后的陪伴结束了。赵一荻去世了,看到赵一荻去世的张学良的默默的不出声。只是说了一声,她死了。也许此刻的张学良内心是无比伤痛的,但是又无法的表达。当长达72年的陪伴走向了终点,留下的似乎也只有回忆。

那个青春靓丽的赵**,那个敢于为了爱情奔向奉天的赵一荻,那个在长达半个世纪陪伴下的点点滴滴,这一切的一切的只能留在回忆中了。

如果说爱情是陪伴,那么赵一荻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一万年太久,那么72年够不够。

奉系军阀头目---张作霖一生共娶有6位夫人:她们分别是原配赵氏、二夫人卢氏、三夫人戴氏、四夫人许氏、五夫人寿氏、六夫人马氏。六位夫人中最受张作霖宠爱的是五夫人寿氏。寿氏,名寿懿,系黑龙江将军寿山的一个外室王姓女子所生,故又名王雅君。 精明能干的寿姑娘</OECT> 年品学兼优的她代表中学毕业生宣读答辞,品貌出众的寿姑娘被光临这次典礼的奉天督军兼省长张作霖看中,不久就做了张作霖的五夫人。寿夫人年轻貌美,精明能干,洞察秋毫,办事得体,深得张作霖的赏识,经常随张作霖出席一些社交活动。久而久之,寿夫人在张作霖的心里占据了重要地位,几乎达到专宠的地位。小青楼建成后,张作霖特意安排寿夫人单独居住。张作霖对五夫人的专宠引起了其他夫人的嫉妒和不满,但寿夫人非常善于处理与其他夫人们的关系,从不恃宠而娇。小青楼建好后,聪明的五夫人把张作霖的其他几个女儿都接到小青楼,并把最好的二楼间让出,自己则住在一楼有些阴暗的东屋。她这样做,既讨得了张作霖的欢心,也避免了自己同其他几位夫人尴尬对立的局面,可谓用心良苦。 寿夫人管理府内事务,严格按章办事,从不搞特殊化。寿夫人虽然在帅府达到专宠的地位,但她约束自己的仆人非常严格,总是告诫身边的仆人,不要仗势欺人,要学会宽容,不要争强好胜,寿夫人自己也从不例外。她的这些做法,使周围的人既惧她又敬她。寿夫人以她的品行使她在此后的十年里一直保有专宠的地位。即使张作霖后来娶了六夫人,依然对她十分宠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年6月4日张作霖被炸身亡后,寿夫人全力支持臧式毅、刘尚清等东北政要秘不发丧的决定,当日方派领事夫人来帅府探虚实的时候,以她的沉着应对掩过了日本人的耳目,为张学良回奉奔丧和主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唱戏出身的六夫人 张作霖的六夫人马氏也曾在小青楼居住过。马氏,名月清,人称岳姑娘。她出身贫苦,早年被到天津天宝班学唱戏。年张作霖在天津初见岳姑娘,被她吸引,后寿夫人亲自去天津将岳姑娘接到帅府,以贴身丫环的名义把她安置在小青楼内,并把小青楼最好的一间向阳子收拾出来让给她住,实则以夫人名份对待。年马氏生女怀敏,时值第二次直奉战争取得胜利,张作霖正式将岳姑娘称为六夫人。年在皇姑屯事件中,与张作霖同车的六夫人脚趾被烧伤。张作霖死后,马氏跟随寿夫人,后病逝于。 生性刚烈的原配夫人 张作霖的原配夫人为赵氏,系黑山县赵家庙人,21岁与张作霖结婚,早年一直跟随张作霖左右,从赵家庙到八角台、新民府、郑家屯、洮南府,为张作霖排忧解难,调节张作霖与众义兄弟间的关系。张作相、汤玉麟等常常夸奖:“嫂子贤德,大帅能成就大业,多亏我那老嫂子。”但赵氏生性刚烈,与张作霖经常发生争执。年冬,赵氏带着学铭到来升客店找张,因学铭半夜吵闹,二人再起冲突,赵氏一气之下连夜带学铭回到新民府老宅。深感被丈夫冷落的赵氏从此一病不起,不久病逝,年仅38岁。她是几位夫人中惟一未曾在帅府居住过的夫人。但张作霖死后却“回到了赵氏身边”。 最受张学良尊敬的卢夫人 二夫人卢氏,名寿萱,是年张作霖在中安堡办保险队时迎娶进门的。卢氏温柔、善良,赵夫人去世后,她待张学良姐弟三人如同己出,最受张学良的尊敬。她识大体,从不与其他夫人争宠,张作霖与其他夫人发生不愉快时,多到卢夫人处。卢氏生有二女:怀英、怀卿。“九一八”事变后,卢氏移居天津独居,年病故。终年94岁。 脾气暴躁的戴夫人自强正直的许夫人 年张作霖升为清军巡防营统领时,曾连娶两位夫人,即三夫人戴氏和四夫人许氏。三夫人戴氏,名宪玉,容貌姣好,但脾气暴躁,最终因与张作霖不和而离开帅府,削发为尼,伴着青灯抑郁而死。 四夫人许氏,是一位有主见的女子,是张学思将军的生母。她在子女教育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引导、教育他们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不要靠张家的势力吃饭。张学思将军能够从一个封建军阀家庭的少爷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与幼时母亲的影响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年大青楼建好时,其他几位夫人纷纷搬出四合院,只有许夫人坚持与她的几个子女住在四合院。她以自己的自强和正直赢得了帅府上下的尊敬。新中国成立后,许夫人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越生活,只身回国。 张作霖一生虽娶有6位夫人,但夫人们大都和睦相处,而张作霖在治家方面也是有口皆碑。他严禁夫人们干政,一切遵守礼法,唯夫是从。帅府内“鸨胺置鳌保鞣蛉恕盎荻印薄U抛髁夭辉矸蛉司墼谝黄鹣辛模宰躺露恕挥蟹昴旯诨蛴錾献J佟⒀缜胝饫啻笫率保蛉嗣遣拍艽赵谝黄鹚邓祷岸S捎谡抛髁刂渭已细瘢狄徊欢Ц诘拿恳桓鋈硕忌钌畹乇凰宸蛉嗣侵涞囊恍┠Σ烈仓荒茏陨悦穑Ц沂乱恢贝τ诮虾托场材淖刺H欢年6月4日,来自皇姑屯的一声巨响,却第一次打破了帅府的宁静。在“皇姑屯事件”中,炸成重伤的张作霖被抬回小青楼的一楼西会客厅进行紧急救治,但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充满传奇色彩的张作霖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人生之旅,也使得帅府变得肃杀冷清

序言:

在清朝灭亡至解放前这段时间里,军阀割据、战乱丛生,是我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但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乱世里,却涌现出了很多才华横溢的“奇女子”。这些“奇女子”中,有的出身平凡,却经历不凡;有的出身豪门,却不甘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心甘情愿入凡尘。有这样一位才女,她出生在贵族豪门世家,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她虽贵为“公主”,却没有公主的骄横任信,她不但拒绝加入“豪门”,还心甘情愿嫁给了一介布衣,让人刮目相看。

观景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就是张学良的长女张闾瑛。

精通七国语言的才女

张闾瑛出生在当时最有权势的军阀之家,作为张学良的第一个孩子,张家视张闾瑛为掌上明珠,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加上她本身就聪慧过人、刻苦学习,深得老师和张家人的喜爱。

大帅张作霖特别喜欢他的这个孙女,张家人对张闾瑛的培养是不留余力的,自然就对她有很多期望。张闾瑛也没有辜负家人对她的厚望,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

1933年,张闾瑛已经17岁了,因为基因好(父亲是四大美男之一,母亲于凤至是个美人),长得玉立婷婷的她,不但貌美还非常有才华。这一年张学良决定送张闾瑛出国留学深造。

来到大洋彼岸的英国,张闾瑛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到了学习上。留学的这段日子对她来说是一段宝贵的经历。为了适应国外的生活环境,首先要过语言这一关,她刻苦学习,不但掌握了交流所用的英语,同时还能精通使用除了汉语和英语之外的其他五种语言。

拒绝嫁入豪门,甘愿嫁给布衣

张闾瑛出生名门,容貌端庄秀丽,才华横溢,加上乖巧又特别孝顺,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到了她谈婚论嫁的时候,来张家提亲的人可用门庭若市来比喻,特别是一些名门贵族的公子哥,他们非常想娶张闾瑛这样的大家闺秀作为妻子。

在这些求婚者中,有一个人的身份特别显赫,就是来至于当时四大家族之一的孔家,他就是孔祥熙的儿子。孔祥熙家族显赫,不但是孔子的后代,他本人又是当时的财政部长,老婆是宋氏姊妹中的大姐宋霭龄,这可是“皇亲国戚”。

对于孔氏家族这样的名门望族,是许多女人挤破头都想进去的,因为嫁入豪门可以少奋斗一辈子。但是张闾瑛并没有稀罕孔家的权势以及财力,她果断地拒绝了孔家的求婚。

张闾瑛在拒绝孔家时,说了一句话:“要嫁就嫁给布衣”。为什么她不想嫁入豪门呢?原来张闾瑛目睹了母亲于凤至婚姻不幸的遭遇。于凤至和张学良的婚姻是张作霖包办的。婚后,于凤至对张学良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张学良却依然花天酒地,还时不时给于凤至带绿帽子。张闾瑛深知孔大公子也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主,她不想步母亲的后尘。

寻找真爱,与爱人共度余生

张闾瑛在后来并没有“食言”,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嫁给了一介布衣。

张闾瑛在英国留学期间,认识了她的白马王子,这个人就是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生陶鹏飞。陶鹏飞虽然没有很好的出生,但他也一样是个勤学奋进之人。两人身在异国他乡,还有诸多优点被对方欣赏,很快两人就擦出了爱的火花。

婚后,虽然也磕磕绊绊,但两人相互理解,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也是过得越来越好。不得不说张闾瑛的眼光却实有独到之处,陶鹏飞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一步一个脚印,最后成为了中美联谊会的会长。

张闾瑛和丈夫相敬如宾,恩爱有加,日子过得很开心。张闾瑛继承了父亲长寿的基因,现在103岁了,身体都还很棒。

结束语:

想当年,要是张闾瑛嫁入豪门,虽然会成为人人羡慕的阔太太,但是未必会给她带来快乐!鸟笼里的金丝雀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她如此快乐的生活,得益于她的智慧和坚持,才让她在一个乱世时期,能成为人生中的赢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311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