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聚义兵讨董卓,为何最后袁绍是盟主,若曹操为盟主能灭董卓吗?

曹操聚义兵讨董卓,为何最后袁绍是盟主,若曹操为盟主能灭董卓吗?,第1张

东汉末年,汉灵帝去世后,大将军何进先杀了最有权势的宦官蹇硕,还在袁绍的建议下扬名杀了所有的宦官,因为何太后不同意,何进还在袁绍的建议召集董卓、丁原、张扬等外军进入京城,也利用外军的武力威逼何太后同意,结果以张让、段珪、赵忠为首的宦官集团抢先下手杀了何进,何进一死,京城大乱,袁绍、袁术与何进的部下带兵杀进宫中,见到宦官就杀,在京城一片火拼之下,董卓进京了。

董卓进京占了一个很大便宜,就是宦官与外戚、士族的大火拼两败俱伤,董卓直接摘了胜利果实,由他来掌控京城和皇帝,然后何进还不顾天下的反对擅自废立皇帝,毒杀少帝及何太后,残杀百官,荼毒百姓,董卓做的坏事实在太多了,以至于引发了天下所有人的反对,归属于东汉的地方政府军纷纷联合起来,共同讨伐董卓。

董卓

曹操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第一个散尽家财在兖州陈留郡招兵买马聚集了一支军队,用来讨伐董卓,紧接着后将军袁术、勃海太守袁绍、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长沙太守孙坚等十一路诸侯先后起兵讨伐董卓。

其实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其实只有十二路,并不是三国演义上所说的十八路,因为这些人全部是当时的地方官,再加上董卓势力较大,所以十二路诸侯联合起来推荐袁绍为盟主,协调这十二路诸侯联合对董卓的军事行动,明明是曹操第一次倡议天下英雄共同讨伐董卓,为何盟主之位却是袁绍?

袁绍及关东联军

第一个原因是:曹操当时不是东汉的地方官,曹操在逃离京城前是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虽然也算一个有兵权的校尉,但是当曹操逃出京城后,就啥也不是了,只能靠自己家里的财产和好友卫兹的支持招兵买马,曹操的这支军队只是当时招兵招来的农民军,算不上政府军或者地方军。

当时曹操的官职是代理奋武将军,这明显就是一个临时职务,因为曹操当时没有正规的官职,所以自己临时弄了一个代理奋武将军,既然曹操没有官职,虽然他是第一个倡议反董的人,但也没有资格来领导十二路诸侯。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曹操的身份地位不高,远远不如袁绍。东汉的人才推荐制度是察举制,后来演变为根据出身来推荐人才,所推荐的人才也大多是出身世家大族的人,如果一个世家中当官的越多,官职越大,这个世家的名望就越高。

袁绍与曹操

两汉时期地位最高的是三公,三公就是司徒、太尉、司空三个官职,这三个官职是在朝廷中的地位是仅次于皇帝的,地位非常高,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官职,能当上三公的人,要不就是名望满天下,要不就是能力卓著,而当时袁绍的家族传到袁绍这一代时,他的家族已经有四代人都在朝廷中担任三公的职务,这是非常荣耀的事,也是家族莫大的荣幸。

在这十二路诸侯中,没有人比得上袁绍的家庭名声,包括曹操,当时看人首先看的是出身,而不是能力,就算曹操能力比袁绍强,他也不可能被推荐为盟主,因为袁绍的出身比他好。

第三个原因是:曹操的养祖父是宦官曹腾。

这一点对于曹操来说是个致命的政治缺陷,东汉的社会主流和中高层人士全部是士族,既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也是当时的社会精英,对于士族来说,最恨的人就宦官,无论这个宦官是好还是坏。为什么士族会恨宦官呢?

曹操

因为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对士族阶层实行了党锢之祸,以士人结党的理由人为的结束了全部的政治生命,只要被宣布为党人,这个士人就一辈子不能再步入仕途当官,除非党锢解除,而主导党锢的就是宦官阶层,宦官把士人当成了主要的竞争对手实行打击并得到皇帝的支持,士人怎么能不恨宦官呢?

曹操的养祖父曹腾虽然称得上一个正直的宦官,但是他的身份标签永远是宦官,这是不可改变的,所以尽管曹操在当时首先举义兵,但实际上那些出身士族的地方官员是看不起曹操,这在曹操一生的创业史上也遇到了很多次,比如边让,孔融等人,都是看不起曹操的出身,结果被曹操所杀,既然曹操杀了这些人,也没能让人改变看法,而曹操曾经在担任洛阳北部尉时打死了宦官蹇硕的叔父,其实就是想在政治上与宦官割裂开来,但能认同的曹操的人毕竟不多。

袁绍与袁术

而袁绍的士人身份更让这些诸侯所认同,当时的袁绍俨然一幅天下士人领袖的形象,再袁绍本人长得身材高大,相貌英俊,而曹操则生得短小精悍、相貌一般,要知道当时的人就是以貌取人的,袁绍也比曹操更受欢迎。

但是,袁绍虽然身为十二路诸侯联军的首领,实际上在讨伐董卓上却毫无作为,因为整个十二路诸侯只有曹操和孙坚敢于率军攻打董卓,而其他所有诸侯都是按兵不动,只有讨伐的声势,没有讨伐的实际行动,最终的结局就是董卓成功迁都长安,并且还掳走了皇帝、公卿大臣以及绝大多数的百姓。

曹操当时虽然弱小,只有五千兵力,但是曹操敢于率军和董卓交战,虽然被董卓手下的徐荣打得全军覆没,但是曹操依靠曹洪的马逃走了,好歹留了一条命,如果曹操是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盟主,会不会消灭董卓呢?

曹操

其实也不能。这不是曹操的能力不行,而是所谓的十二路诸侯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他们所共同的特点就是只有一个讨伐董卓的口号,但是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就算曹操身为盟主,也无法命令其他诸侯真心实意地投入兵力攻打董卓,最多也就是做做样子,能够以实际行动攻打董卓的,也只有曹操本部和孙坚所部,但是光凭曹操和孙坚,击败董卓也许可以,但是消灭董卓绝无可能。

要知道董卓手下可是人才济济,有打败曹操的徐荣,有后来称霸的李傕与郭汜,还有杀了曹操长子的张济侄子张绣,此外还有吕布、樊稠等大将,还有贾诩这样的谋士,况且董卓还可以向长安及西凉方向逃走,所以当时关东联军其实是没有能力灭亡董卓的,包括曹操也是。

袁绍家是名门望族,所以推举袁绍为盟主

曹操是阉人之后,无法担当盟主大任,而且那时候曹总的实力还是低的

刘备就不说了,那时候基本没有实力

至于袁术,也是袁家人,但不是主家

汴水之战:曹操一生的第一场败仗

作为东汉末年最强大的诸侯,曹操南征北战,消灭了众多对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曹操也有不少惨痛的失利,比如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败北,错过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再比如汉中之战中,刘备凭借坚韧笑到了最后,迫使曹操放弃了汉中。汴水之战,则是曹操一生的第一场败仗,此战,曹操差一点就丢掉性命。

一、战役背景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刘辩即位,这就是汉少帝。彼时,大将军何进和宦官之战展开了激烈的较量,结果是两败俱伤。趁着这一机会,董卓来到都城洛阳,篡夺了朝廷大权。于是,董卓废掉汉少帝,改立刘协为皇帝,这就是汉献帝。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副盟主。同年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

二、战役经过

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于是,在其他诸侯伺机而动的时候,曹操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在汴水之战中,曹操的兵马远远不如徐荣,并且,曹操的兵马还是临时召集的,而对方则是训练有素的精锐。

因此,曹操很快就被徐荣击败,不仅士卒死伤大半,曹操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这场战争中,张邈派出的卫兹阵亡。卫兹曾举孝廉,先后被车骑将军何苗、司徒杨赐等召辟。通过卫兹的阵亡,也足以体现出曹操一方的惨败程度。

三、战役结果和影响

汴水之战后,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诚然,曹操的建议有合理之处,而且目的也是为了匡扶东汉王朝。但是,曹操振臂一呼后,关东诸将皆不肯从。也即关东诸将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

最后,曹操因为士卒阵亡甚多,再无西进之力。而关东诸侯的联军则是高垒不战,在酸枣日日饮酒高歌。在此背景下,曹操放弃了联合讨伐董卓的幻想,于是前往扬州一带募兵。在曹操离开后,关东诸将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联合讨伐的联军随之解散。

此外,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在东郡大败于毒、白绕、眭固、于扶罗等人,袁绍表其为东郡太守。自此之后,曹操等诸侯开始各自发展势力,乃至于争夺地盘,从而开启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的历史阶段。

抛开历史,就《三国演义》中袁绍的给人的影响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最主要的特点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袁绍的第一次出场是在何进诛杀宦官的时候,当时袁绍还有英雄之气,他仗剑支持何进,可惜何进防备杀了,袁绍就带领人将宦官2000多人都是杀死。

董卓进京之后,袁绍敢于正面抗衡董卓,还是非常有骨气。从袁绍年轻的时候看,他年轻也是意气风发,颇有胆略,但是缺少谋略。

袁绍大放异彩的时候是十八路诸侯会盟的时候,袁绍作为盟主,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实际的组织者是曹操,真正打仗的时候他又嫉贤妒能,不能使所有的诸侯心往一处使,反而是打自己的小算盘。

关羽要出征斩杀华雄的时候,因为觉得关羽官职小,丢面子,不让关羽上,后来曹操说话关羽才有机会“温酒斩华雄”。

吕布被打败之后,曹操建议大军追击,但是袁绍却不去,最后曹操孤军被董卓的伏兵打败。

从袁绍作为十八路诸侯盟主的情况看,袁绍是依靠自己身世才能担任盟主之位,而在担任盟主的时候小心眼,失去了当年顶撞董卓的那种勇气,相比曹操而言,差距太大。

袁绍与公孙瓒争夺河北的介绍,在《三国演义》中并不多,不过从侧面了解,袁绍是比较无所不用其极,品质有点低劣,最后打败公孙瓒,占领了河北之地。

争夺天下的时候袁绍又一会糊涂、一会清醒,当曹操远征徐州和袁术的时候,吕布都知道偷袭曹操的后方,但是袁绍却找各种理由不去,最终错失好机会。

《三国演义》记载丰曰:“今曹操东征刘玄德,许昌空虚,若以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此不易得之机会也,惟明公裁之。

”绍曰:“吾亦知此最好,奈我心中恍惚,恐有不利。”丰曰:“何恍惚之有?”绍曰:“五子中惟此子生得最异,倘有疏虞,吾命休矣。

”遂决意不肯发兵……田丰以杖击地曰:“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跌足长叹而出。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矛盾全面爆发,发生了官渡之战。曹操只有几万余人,而袁绍却有数十万大军,结果却是兵少将寡的曹操获胜。惨败的袁绍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即公元202年病逝。据《三国志》记载,袁绍死后,曹操来到袁绍墓前,痛哭流涕,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呢?他为什么要在袁绍墓前痛哭流涕呢?他是哭给谁呢?

个人认为有下面四个原因,曹操主要是哭给冀、青、幽、并四州老百姓,依据《三国志》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其一,曹操与袁绍同朝为官,是一对好哥们。

曹操的爷爷曹腾是服侍四个皇帝的大宦官,父亲曹嵩官至太尉。这么看,曹操虽然不如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绍,也相差不多。因此,两人在少年时期,同朝为官,都在大将军何进手下当差,关系还算不错。

公元188年,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和袁绍就是其中的两位。曹操时任典军校尉,袁绍为佐军校尉。从官职上看,曹操和袁绍都是西园八校尉之一,平起平坐。礼尚往来,曹操和袁绍关系密切,是一对好哥们。《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中平五年,初置西园八校尉,以绍为佐军校尉。

其二,曹操和袁绍一同讨伐董卓。

大将军何进铲除宦官时,曹操和袁绍是中坚力量,他们两位都为复兴汉室江山,拼搏着。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废立皇帝,掌握朝政大权。袁绍面对强大的董卓,不卑不亢,自知不敌,于是远走高飞,逃亡冀州。公元190年,董卓残暴不仁,引起各地实力派不满,纷纷骑兵反抗。

曹操也是从京城逃走,到达陈留,“散家财,合义兵”,首先倡议天下义兵,讨伐董卓,并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跟随盟主袁绍,为了心中的道义,杀气腾腾地杀奔董卓。这时,曹操和袁绍并肩作战,在战场上积累了深厚的友谊,两人互相扶持,将董卓赶跑。

其三,曹操感慨袁绍早逝,感慨人生苦短。

估计曹操和袁绍年岁相反,历史上没有记载袁绍的出身岁数,到底谁大谁小,我们不得而知。可能袁绍岁数比曹操略大,算是曹操的老大哥。可是现在,袁绍却因病去世了。虽然袁绍生前和曹操有诸多恩怨,那都是意见不合,并不是因为有啥私仇。如果不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和袁绍应该是一对好兄弟,不是仇敌。

有一句话叫做“人死如灯灭”,袁绍已经病逝,曹操再和袁绍有多大的恩怨,也都烟消云散了。曹操本来只是想作为一个路人,拜祭一下袁绍,上一炷香,可是他在坟前,想起和袁绍的往事,想起当年一同为西园八校尉的日子,想起一同讨伐董卓的军旅生涯,他不禁感叹人生苦短,这才留下眼泪。《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公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

其四,曹操哭给冀、青、幽、并四州之人,做做样子。

袁绍虽然死去,可是他还有三个儿子袁谭、袁尚、袁熙,还有外甥高干,还有千千万万的冀、青、幽、并四州之人。袁绍在这四州治理多年,素有德政,深得人心。他去世之时,冀、青、幽、并四州老百姓没有不悲痛的,大街小巷的老百姓们挥洒着眼泪,就像失去自己的亲人一般。

由此可见,袁绍在冀、青、幽、并四州威望很高,曹操想要彻底收服这四州的老百姓,只有拜祭袁绍,发自内心表达自己对袁绍的惋惜,痛哭流涕,才能感动这四州老百姓,真正收服这四州老百姓之心。曹操在袁绍墓前痛哭流涕,还慰问袁绍亡妻,返还袁家财物,又是给吃的,又是给穿的,是非常有效的,曹操在这四州越来越得民心。

此后,曹操还将自己的大本营从繁荣的冀州邺城,政令从此以后皆从此出,而汉献帝的许昌只留些许官吏,成了一个空架子。这也为曹丕以魏代汉奠定了基础,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刚刚继承魏王之位,就逼迫汉献帝退位让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636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