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作文

四年级上册作文,第1张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作文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作文 篇1

 爱与怜悯,是一个人的心田最绚丽的花,四年级上册作文。因为有了这朵花,人生的路程才是完整和丰富的~。

 上小学的莎莎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可是最近,班主任老师急了,因为莎莎几乎每堂课间都要去洗手间,经常耽误了下一堂课。

 下午开班会,主题是“我的愿望”。一个男生最先发言说:“我的愿望是做一个警察,捉坏蛋。”接着,一个女孩说:“我喜欢唱歌,我想当歌唱家。想当歌唱家。”这时,莎莎的同桌雪儿说:“我的愿望是永远和莎莎一起上洗手间,但是理由我不想说。”

 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然后响起一片交头接耳的议论声。一个男生还做着鬼脸说:“上厕所天啊,你们的脑袋浸水了”

 直觉告诉班主任老师,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带着莎莎和雪儿离开教室,不是因为害怕丢脸,而是因为她们还是小学生,当然会说愚蠢的话,可是,却不能受到自己伙伴的伤害。老师领着她们走进了学校角落里那片金黄的树林。这里没有嘲笑,没有伤害,只有轻轻拂过的微风和沙沙摇动的树叶。雪儿低着头不说话,眼里噙满了泪水。

 “老师,您还记得吗雪儿上个月上体育课时扭上了脚裸,伤的很重。意外给雪儿留下了后遗症——一条腿软弱无力,上厕所时姿势异常难看。雪儿感觉自己像马戏团里的小丑,班里有许多同学要帮助雪儿,可是雪儿不能忍受老师您在表扬这些同学的同时,总是提到上厕所这几个字。这让雪儿感到了羞耻和痛苦,于是,她恼怒的拒绝所有人的帮助。我向雪儿保证过,永远替她保守秘密,不要表扬,不要奖状,这样雪儿才接受我的帮助。”

 雪儿的眼泪终于留了下来。

 班主任老师也终于知道了,莎莎为什么上下楼梯时总要扶着老师,原来,她就是这样天天的搀扶着雪儿,养成了习惯。。。。。。

四年级上册作文 篇2

 昨天,我们学了一篇文章,叫:乌塔,一开始,我把这个“乌塔”想到是乌黑的塔,原来已读课文,是一个德国一个小女孩的名字。

 老师说,要求同学们讨论乌塔这种独自一人去欧洲的做法是否正确。我们讨论完毕了,三十人以上都赞成乌塔这样的做法,剩下的人都不赞同,老师说:“好的理由是什么,不好的理由又是什么?不过如此,说好的同学也说了不少理由,老师最后公布答案了:我赞同这样的做法。老师说了一下他的理由:因为孩子是要独立的,不能老是依靠父母

 我终于知道了,我们要学习乌塔的这种准备充分、细心办事、坚强、勇敢的精神。孩子还要自强、自立、自大哦

四年级上册作文 篇3

 班长,班长,一班之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许多同学都说,当上班长,在班里就是至高无上的人了,在同学面前可行使自己的权力,在老师跟前也是 受宠的对象,该多快活啊!可我的切身体会是:当班长并不轻松,而是满肚子的酸甜苦辣难以说出。

 当班长的滋味是酸的。有一次,因为数学老师要去听课,所以语文老师对我说:“数学老师去听课,这节课上语文。”说完,我便上去了。“铃铃铃铃,铃铃铃铃”清脆的上课铃打响了。我却把老师吩咐的事情丢到九外云霄。我隐隐约约听到同学背数学公式的声音,突然记起老师吩咐的事。说时迟,那时快,老师走进来了,看到这样的情景,火丈三分,大发雷霆。被老师批评一顿。心里很酸,很酸……

 当班长的滋味是甜的,期末考试后,开颁奖典礼,,老师给期末考试好的和班干部一一发奖,该我了,我走上讲台,老师发给我“三好学生”,同学们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当时我笑了,笑得很甜,很甜。

 当班长的滋味是苦的,每天,班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一一负责,负责好了,就要继续努力;没负责好的,就要接受老师的批评,也显得在老师面前,自己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

 当班长的滋味是辣的,班上的同学违反纪律,为了文明班评比不让值日老师,值日学生扣分,只能上前阻止,实在阻止不了了,就只能记名字,这时在同学们的眼里的我,是“辣”的,是令人讨厌的……

 为了当一个好班长,我流过汗,也流过泪,在工作中尝到了酸甜苦辣,但也受到了锻炼。今后我要改进工作方法,做老师的得力助手,做同学们信任的好班长!

四年级上册作文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让学会僧体验观察的乐趣。

 2.写下平时观察中的新发现,或者观察中发生的事。练习修改习作文。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习作内容:

 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与刚刚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要求同学们写下平时观察中的新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有两种习作形式供同学们选择,一是自己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二是用《观察日记×则》为题,把自己对某一事情进行连续观察的情况以日记的形式整理出来。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见的联系。本组教材的几篇课文讲的就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我们来看看书上的图,比比谁的眼力好!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看到到的情况。要求:一开始看到了什么?后来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此说出观察的感受。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观察方法: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2欣赏佳作,交流写法:

 有趣的事都离不开自己细心的观察。作家叶圣陶家的小院里长着一墙的爬山虎,由于长期观察,写出了显为人知的趣事--"脚"。法布尔特别迷恋昆虫研究,他对昆虫进行了长达30年的观察,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可见观察是何等重要。

 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是动物还是植物?是在哪里观察,怎么观察的?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有兴趣?说到这里,你心中一定豁然开朗了吧!快动笔试一试!写时一定要抓住有趣味的地方仔细写写。

 范文欣赏:

 蜗牛产卵啦

 我喜欢大自然中的昆虫,尤其喜欢蜗牛。

 夏天的一个中午,我和弟弟一起去捉蜗牛。弟弟问我:"姐姐,哪里才有蜗牛呢?"我笑了笑说:"蜗牛虽然只有在夏季才能捉到,可是它最怕热,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可以看到它。"我把弟弟领到奶奶种的菜园边,扒开石头,哇!好多的蜗牛呀。弟弟说:"姐姐,你比我大,你要大蜗牛,我要小蜗牛,好不好?"我点了点头答应了。我一看大的才四个,而小的有十几个。我这个贪心的弟弟啊,又让他沾光了。我把四个大蜗牛放进铺好湿沙的盒子里。弟弟用小手把蜗牛捧回了家。我和弟弟趴在地上观察那四个大蜗牛。我让弟弟把大白菜叶拿一点来。我撕了一大片白菜叶放在盒子里,蜗牛不吃,我们走开一会儿,回来后看见蜗牛正在吃着大白菜。它把尖细的小嘴,在菜叶上不停的啃着,头还不时地左右摇摆着,我们看着直发呆。不到半小时,蜗牛就吃光了所有的叶子。然后,它们慢悠悠地把自己的全身缩进了硬壳里。

 第二天上午,我再去看盒里的蜗牛,突然,我发现蜗牛有些反常:蜗牛把身子伸得长长的,它那通向眼睛的神经,涨得又粗又大,它的肉体也膨胀起来,能看到体内的小细纹。突然它猛地一下,把全部身体缩进了硬壳。我蹲下来,仔细地等待着有什么奇迹出现。大约等了半小时,大蜗牛才慢悠悠地把两只长长的触角伸出来,先向左右转来转去,随后头和身子便伸出来了。头也越昂越高,硬壳有些晃动,有时头不停摇摆着。过了约十多分钟,蜗牛的肉体表面有一些粘粘的液体渗出来,肉体也渐渐缩小了点。它慢慢地把肉体向硬壳缩去一些,又轻轻向前爬了过去。我再一看,哇!好多的蜗牛卵,个个晶莹剔透,粒粒圆而明亮,颗颗有三分之一米粒那么大,每粒卵就像一粒珍珠。

 我真恭喜蜗牛妈妈又有一群小宝宝啦!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 近来,你留心观察了什么事物了吗?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趣事?仔细回忆一下,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出来吧。

 2.根据习作提示,让学会僧无拘无束的小组交谈中,捕捉习作内容,激发习作兴趣。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师巡视个别指导。对观察日记和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

 学生试写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技法点拨:

 本组的几篇课文讲的就是在观察中发现的趣事:有庐山的西林壁、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胸有成竹的文与可……怎样才能巧妙地把自己的发现写出来呢?

 第一、抓住特点,仔细观察。我们平常观察得越仔细,写出的作文也就越具体、越能给人真实的感觉。观察时,一定要注意季节的变化,时间的推移,生长的习性。我们可以从正面、侧面来观察,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

 第二、可变换角度来观察。有句诗写的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给你的感觉和得出结论都不相同,我们观察只有多方位观察,才能了解一个事物的全貌。

 第三、养成习惯,持之以恒。观察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坚持不懈地观察,才会取得惊人的成绩。因为写观察日记本身也是个学习、提高的过程,也是对自己意志的培养。

四年级上册作文 篇5

 每个人脑海里都有一个自己印象深刻的人,有的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有的是翩翩起舞的

 舞蹈家;还有的是万家企业的公司老板。而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清洁工阿姨。

 一天早上,我还沉浸在甜甜的睡梦中,楼下却传来一阵阵哗哗的声音,搅得我不得不从睡梦中苏醒。我揉了揉朦胧的睡眼,从温暖的被窝中爬了出来,晃晃悠悠地走向窗口。边走边在心里抱怨:谁呀这么讨厌,一点公德都没有,大清早的都不让人睡个好觉。当我走到窗前,打开窗户刚要开口大骂时,却突然感到嗓子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上了一般。原来,我看到一位清洁工阿姨正在清扫楼下的落叶。只见阿姨穿着一件破旧的棉袄,握着扫帚的双手已经冻得通红,但她还是用力的握着那把大扫帚,使劲地扫着地上的落叶和人们丢弃的垃圾。我想:这位阿姨真是勤劳,这么早就开始工作了,而我刚才还窝在被窝里不想起呢。

 七点四十,我准时出门上学了,当我走到楼下时,我看到刚才那位清洁工阿姨正拉着肮脏的垃圾桶从大坡下向坡上艰难地走着。我迎向阿姨,问:阿姨,你这么早起床工作不累吗阿姨笑着说:习惯了,不累!我又问:阿姨,垃圾桶那么脏,那么臭,你不觉得恶心吗阿姨仍然是笑着回答我说:垃圾桶是脏、是臭,但是大家都不来清扫它们,这个小区不就变成垃圾场了吗这个活是又脏又累,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工作都应该有人去做呀!听了阿姨的话,我不禁为我早上的行为感到羞愧,同时我又为我们小区有这样一位清洁工阿姨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走了,阿姨还在忙碌着,可阿姨那忙碌的身影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四年级上册作文 篇6

 我喜欢校园里的几棵雪松。

 雪松的树干很直,呈褐色,树皮很粗糙,布满了裂纹。主干周围的许多枝干,有的向上翘着,有的向下耷拉着。枝干上又生出许多又细又长的侧枝,侧枝上便是一簇簇轮生的绣花针似的碧绿的叶子。如果你用手轻轻碰它,你肯定会把手缩回,因为它会毫不留情地把你的手刺痛,这也许是它保护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吧。

 让我们来知道一下夏季、秋季、冬季的雪松吧!

 雪松的`生命力非常强,烈日炎炎的夏天,雪松会更加茂密。

 秋日,其他的树叶黄了、落了。可雪松呢它的叶子还是绿绿的。

 寒冷的冬天,鹅毛大雪在空中飞舞,凛冽的寒风呼啸着,猛烈地摇着雪松,大片大片的雪花往雪松上落,它的枝杈上积满了厚厚的雪。风和雪都想征服雪松,但是雪松以它顽强的毅力和抗寒能力一次又一次的战胜风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哇!雪松可真勇敢啊!它能在寒冷的冬天一次又一次地战胜风雪,现在我更加喜欢它了。

四年级上册作文 篇7

 我的校园在一座山脚下,门前有小河流过,四周是宽阔的田野,远处是高高的山峰,景色十分迷人。

 清晨,远处的山被云雾笼罩着,若隐若现,真是好一幅“雾锁山头山锁雾”的景象啊!太阳出来了,阳光穿过大雾,照耀着我们的校园,给校园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树木花草变成金色的了,河水变成金色的了,教学楼也变成金色的了,连小朋友们的头发,都变成金色的了呢!在阳光的照耀下,我们开始了一天的学习。

 “叮铃铃铃——”下课了,午休的时间到了,校园里变得安静了。天空蓝蓝的,几朵白云飘在天上,像棉花糖一样,真想尝尝看是不是很甜!大青树下坐满了乘凉的小朋友,他们有的在玩游戏,有的在猜谜语。早晨还忙忙碌碌的小蜜蜂和小蝴蝶也像是怕热似的,不知道躲哪里去了,到了傍晚,它们又出来还小朋友们嬉戏了。

 傍晚的校园真是美丽极了。新种的凤尾竹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仿佛一个曼妙的绿衣姑娘在翩翩起舞。大哥哥在篮球场上打篮球,不时传来一阵喝彩声。日落西山,染红了大半边天空,那天空像是着了火似的,艳丽多彩。那云也不时的变换着形状,一会儿变成了长着两只长耳朵的兔子,一会儿变成了一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只毛毛虫真是瞬息万变啊!

 这就是我美丽的校园,她不仅让我学到知识,也给我带来了快乐!

四年级上册作文 篇8

 一则则故事,滋润我的心灵;一个个风趣的笑话,让我开怀大笑;一幅幅,让我心旷神怡。

 我和《意林》的相识是偶然的,也是让我激动的。那是一个周末,爸爸带我去他的办公室玩,我看到了他桌子上一本《意林》,那是初中的哥哥姐姐们订阅的,看到它,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它。

 它清新的封面,让我爱不释手。里面的小文章,让我受益匪浅,读后使我回味无穷。我缠着爸爸给我也订了小学版的《意林》。从此我就和它解下了不解之缘。

 每当《意林》一到我手上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的拿起它,细细的品味着,久久舍不得放下,它教我学会感恩,让我明白父母的辛酸;它教我学会做人,让我懂得替人着想;它教我学会学习,让我知道学习的重要。结识了它之后,我的作文成绩突飞猛进,每一篇文章都写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

 不仅如此,我在阅读《意林》这本书的同时,也学会做人做事,学会感恩,学会互相理解,学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意林》生活有你更精彩,你告诉我不同的情感,拨动我心中的情弦。你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久久的陪伴。

四年级上册作文 篇9

 今天,我看新闻上说,在今天下午会有罕见的日食奇观。我的心情一下子升到了极点,但是由于日食发生的时间,是我们下午第二节课下课的时候,我真担心我会看不到。

 好不容易的等到下课了,我才开始发愁,电视上说,日事发生时,不能用眼睛直射太阳,否则会对眼睛有害。我正在发愁,忽然听见有人喊:“快来看那,日食开始了!”大家蜂拥着挤出教室,我也随人群到了教室外。看看别的同学,他们有的拿着果冻盒,上面涂上墨汁,用它对着太阳看。也有的干脆拿着方便面袋撕下一块用它看。这能行吗不管了,我想别人要了一块,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仔细地看。

 这时,透过方便面袋,我看到了‘天狗食日’的现象。起初,太阳只是缺了一个小角,不知不觉,缺口慢慢扩大,还剩下一大半。我想到日食形成的原因: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地球月影了的人,就会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一部分太阳。这时,我才发现,观看日食已经风靡全校,大家都在观看神奇的日食现象,竟然连上课铃声都没有听见。

 直到老师走来,大家才仓皇跑回教室,没想到一向对我们要求严格的老师也支持我们看。我们便又跑出教室。太阳已经缺了一半,缺口还在慢慢地扩大,大家都兴奋不已,我内心更激动,这毕竟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看日食。

 放学铃已经响了,我匆匆收拾书包,排队离开学校,手里还攥着那块方便面袋,我要在路上仔细观察。返学路上固然没有在学校看的清楚,会被高高的楼房挡住。可我还是不甘心,向前奔跑,好像有‘不追到太阳不罢休’的气势。太阳的光越来越小,等到我到家时,太阳就剩下一丝光亮,不一会就没了。我心情沮丧,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

 唉,只能等下次了,虽然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出现神奇的日食现象,但我对日食的兴趣是不会消减的,到时,我还会拿着方便面袋,来观察的。

四年级上册作文 篇10

 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大家好!我是詹天佑小学四年(2)班的张肇庭小导游。今天由我来给大家介绍詹天佑纪念馆和故居。

 请大家看橱窗的第一部分“从十二甫走向世界”。詹天佑是1861年出生,1919年去世,请看,左下角的这幅图是詹天佑的父母和第三个女儿一起在故居里拍的照片。再看下面的图画,就是我们学校现在对着的小巷子,以前这是一条河涌。右下角的这幅图是詹天佑在紫洞艇里拍的照片,正前面是詹天佑和亲人的合照。再看这幅图,这是詹天佑到美国留学的校园--椰鲁大学。这是主教学楼。请看这张照片,就是从中国出洋美国留学的中国儿童。这里从后面数第三排的倒数第五个黑黑的中国人就是儿童时的詹天佑了。

 让我们再来故居看看:这几张木椅子就是我刚才说的詹天佑父母和他的第三女儿在这里坐着合照用的。我们再来看看这里的桌子。桌子的每一边都镶嵌着许多花样的木块。这张床是詹天佑小时候睡过的。

 好了,请大家跟我来参观纪念馆的第二部分。这是詹天佑在刚开通的八达岭的“人”字铁路和中国其它的铁路工程师一起照的合照片。詹天佑是我国的铁路之父,是我国铁路的第一个创造者。从张家口到北京的铁路经詹天佑的指导修筑后很成功地开通了。这是中国人第一条自行修筑的铁路,是中国人最大的骄傲!它也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

 最后,请大家到门外看看,门上的匾额是广东省政协主席陈伯伯题写的:詹天佑纪念馆。故居的这些精美的满州窗和趟栊都具有浓厚的西关特色!

 我的讲解完了,谢谢大家!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一路上要保护文物,注意安全!欢迎大家再次到来!

中国人把黄河称作黄龙,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黄河是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人们说黄龙就是黄河,黄河就是黄龙,许许多多关于黄河的传说故事都和黄龙联在一起。为什么会把黄河与黄龙喻为一体呢?这和传说中的黄河的来历有关。 很久很久以前,天下一片浑浊,地上雾气蒙蒙,到处是野草丛生,那时还没有黄河。后来人们懂得了钻木取火,学会了种植五谷杂粮,大地上才有了生气。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乐乐哈哈,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东海龙王听说人们日子过得很舒服,心中嫉妒,就施展*威,一连三年不行云播雨,使大地大旱,五谷颗粒不收;人们叫苦不迭,许多人被旱魔夺去生命。 天上有条黄龙,千年修炼成正果。黄龙身躯可长可短,长达万里,短若毛虫;身体既柔且刚,柔时弯曲绵软,刚时挺如铁棒。黄龙是黄角、黄鳞、黄爪、黄尾,或在天空飞行,或在地上跑动,闪出一道**光芒。黄龙脾气不好,性颇倨傲;事不顺心,暴跳如雷。 这天,黄龙在九霄之上,腾云驾雾,消闲解闷,一览地上胜景。他飘飘悠悠来到中原,向下细看,绿油油的田野变成了赤地千里,人们怨声载道,恨骂苍天不降甘霖,残害百姓。黄龙生就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狭义禀性。他一摆龙尾,来到东海,径直进了龙宫,责问东海龙王:为何不普降甘露?东海龙王乜视一眼气势汹汹的黄龙,说:“行云播雨是我的事,与你何干?敢来训斥我!” 黄龙说:“天帝把行云播雨的事儿交付给你,是让你顺应民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你竟三年不降半星滴雨,这是上毁天帝声誉,下害黎民百姓的罪孽行为。” 东海龙王无言可答,无理可讲,眼一挤,耍出一副无赖模样,说:“我再来三年大旱,叫你干气干急” 黄龙气得青筋乱蹦,七窍生烟:“你……” “你有本领,去降雨,让老百姓给你烧香磕头。”东海龙王嘲弄地望着黄龙,一阵哈哈大笑。 “你!不要欺人太甚,狂妄无忌。”黄龙急红了眼,对着东海龙王大喝一声,猛摇身躯,“呼”地跃出东海,来到中原大地上空。黄龙在万里晴空中上下翻腾,使出浑身解数,口吐狂风,把四面八方、天涯海角的云霭雾气,吹到中原上空。顿时,中原上空乌云密布;黄龙又施开本领,乌云化为雨珠,哗哗哗,暴雨倾盆而落。 黄龙降雨,惹怒了东海龙王。他立刻上天,奏报黄龙多管闲事,越权行雨。玉皇大帝准了东海龙王的奏章,传旨召黄龙立即回天宫。雨才下了三指深,禾苗刚转生机,黄龙哪肯把雨止住,来了个抗旨不回。这一来,玉皇大帝发怒,调遣天兵天将,硬把黄龙用铁锁捆绑,押回天宫。 黄龙被押走,大雨没头没脑地直下。他一走,没人把雨止住收回,中原大地到处成了水,淹了村庄,淹了田地。玉皇大帝知道后,叫东海龙王快去把雨收回,东海龙王幸灾乐祸,佯装有病,拖拖拉拉,又让暴雨下了七天七夜,使地上成了一片汪洋,造成洪水灾害。老百姓们不明真相,个个痛骂黄龙为非作歹,假充善行,残害万民。 黄龙被押回天宫,玉皇大帝不问青红皂白,兴师问罪,喝斥黄龙目无天规。下旨把黄龙囚进瑶池,不准乱动。 黄龙本是火爆脾气,那能忍受这种窝囊气。他在瑶池中狂呼嘶叫,要见玉皇大帝说个明白,和东海龙王说理算帐,争个眉高眼低。玉皇大帝和东海龙王有姻亲关系,东海龙王又常给玉皇送些美味海肴,天帝自然袒护东海龙王,对黄龙的吵闹置之不理。黄龙见玉帝不管不问,更是火上浇油,天天骂声不断,连玉皇大帝也捎带上了。玉皇大帝听说黄龙胆大包天,竟敢骂自己,脸一沉,要把黄龙贬入民间当牛做马。幸亏太上老君出面讲情,说黄龙降雨是替天行道,一番好意。玉皇深知太上老君嫉恶如仇,扶弱抑强,在天宫受众神仙的爱戴,便也不愿意得罪太上老君,就顺水推舟,给点面子,只收去黄龙头上的黄风珠,使黄龙失去了腾云驾雾的本领。 黄龙不服,在瑶池里拼命挣扎。一天夜里,黄龙撑断了铁索,趁看守他的天兵熟睡的时候,爬出瑶池,一头扑下来,落在丛山峻岭之中。 黄龙抬头看看,四周山连山,绵延不断;峰挨峰,奇拔突兀。这是什么地方?黄龙前观后望,决心找个出路,认准东方,奔向东海,找东海龙王报仇雪恨。正当他辩不清东南西北,不知向哪个方向走的时候,一个白须白发老头叫了他一声:“黄龙,你要去哪里?” 黄龙一看是太上老君,忙跪拜施礼,说:“请仙长指路,我要去东海,找东海龙王。” 太上老君说:“这里是巴颜喀拉山,离东海万里之遥,路上千山万壑,你又不能腾云驾雾,靠在地上爬行,不太好走哇!” 黄龙说:“纵有千难万险,我黄龙矢志不移,不到东海除掉东海龙王,誓不罢休。只请仙长能指点一条近路。” 太上老君指给黄龙一条直通东还海的近路,又告诉黄龙说:“东边中原大地洪水成灾,已有大禹在治水,一旦洪水下去,还要干旱。你若真是侠义肝胆,愿为民造福,就把你走过的路,变成一条河沟,把这里的水引过去,求得百姓们的谅解和同情,那战胜东海龙王的事就不在话下。切记,切记!” 黄龙点头说:“一定按仙长指点行事。” 黄龙在山脚下,歇息了几天,恢复了元气,活动了一下身肢,迈步向东海走去。就在这时,天上闪过一道白光,阴森可怕,待黄龙睁目看时,白角力士手持方天戟,拦住了去路。 白角力士叫道:“黄龙,你私下逃离瑶池,使玉皇大帝动怒,令我来捉拿你,还不赶快伏地自缚,随我回去!” 黄龙说:“不到东海,誓不回头。”他抖起精神,先向白角力士打去。 在巴颜喀拉山下,黄龙和白角力士打了三天三夜,黄龙越战越勇,虽说他不能腾云驾雾,但毕竟修炼千年,白角力士根本不是对手。白角力士体力不支,稍一疏忽,被黄龙打瞎了一只眼。白角力士惨叫了一声,腾空而去。黄龙也不敢久留,钻进了积石山。黄龙在积石山中深一脚浅一脚,向东慌慌奔跑。 白角力士回到天宫,玉皇大帝一看他那狼狈相,骂声无能,随即传来诸位天神天将,说道:“黄龙要去东海,还要拱出一条大河,这事万万不可叫他得逞。哪个去缉捉黄龙回来?” 玉帝问了几声,没人答腔。大家都清楚,黄龙降雨本是好意;东海龙王逞强霸道,个个恨他,谁也不想去管这事儿。 玉皇大帝有些下不来台,又看看白角力士,说:“你还敢去吗?” 白角力士正要报伤眼之恨,说:“只是小神一人力单。” 玉帝说:“再调九路神仙,十八位天将,由你指挥,捉住黄龙,个个记功封赏;如让黄龙窜进东海,个个贬下天庭。‘ “是!“白角力士应一声要走,又被玉帝叫住。 玉帝叮咛道:“黄龙武艺高,仙术广,不可与他硬拼强打。可在他东去路上,布阵设防,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围剿堵挡。” 白角力士按着玉帝的吩咐,布下重重疑阵,众家神仙、天将,各自守据一处,单等捉拿黄龙。 黄龙出了积石山,向东是岷山,他连气也不喘一口,奋力向岷山闯去。眼看着就到岷山,太山老君又降落在黄龙面前,对他说:“你不能按我点的路线走了,白角力士处处布阵,层层设防,捉拿于你。你可千万小心,既要穿山越岭,还要防备天神天将。” 黄龙忙问:“仙长,我当如何对付才好?” 太上老君说:“你要机动灵活,出其不意,趁其不备,见山就拐,遇阵就绕,迂回前进。路上决不可与他们久战,耗你体力。岷山中有重阵,不可硬闯。”说罢,太上老君不见了。 黄龙暗想,岷山闯不得,我就来个出其不意吧。黄龙到了现在的青海唐克地区,猛然扭头,来个大转弯,向北跑去。后来这里就被叫做黄河第一曲。 白角力士在岷山角下等了两天,不见黄龙,正纳闷时,看见山下一条黄线向北移动。白角力士一眼看穿,这是黄龙变小的身躯,缩小目标,隐蔽行进。他不敢怠慢,派出一路天神,驾云赶在黄龙前面,阻截黄龙。 岷山向北,是一抹草原,没有山峦起伏,地势平坦。地平好走,黄龙加快步伐,如迅雷闪电,向北闪过。跑着跑着,黄龙发现天神在前面挡道。他按着太上老君的指点,不和天神正面冲突,急忙又来了个大拐弯,向东钻入深山中。黄龙顺着山势,弯弯曲曲,穿过龙羊峡、公伯峡、刘家峡,皋兰山却横在前面。黄龙把皋兰山打量一番,山低石少,不过是一个高土岗。他凭着自己的气力和本领,把身躯一挺,变柔软为坚硬,咬紧牙关,呼啸着向皋兰山撞去,“咚咚咚”连撞三次,皋兰山纹丝没动,碰得黄龙两眼直冒金花。 突然,皋兰山中一阵奸笑,跳出白角力士和一路天神。黄龙这才知道是天神布下的疑阵。他和白角力士斗了几个回合,不敢恋战,“唦”地把身躯变软,象一条小蛇,转身向北,蜿蜒而去,拱进贺兰山。 黄龙沿着贺兰山,翻崖穿谷,匆匆而行。为躲避天神阻拦,他拐了一个弯又一个弯。黄龙心里憋着一腔愤怒,忘了疲劳,忘了吃喝,日夜兼程,越跑越勇,越跑越快。 黄龙向北跑了数百里,阴山挡住了去路。他想,不能再向北了,这样会离东海愈来愈远。再说,他虽鼓着气没明没夜地奔跑,可气力渐渐不支,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为了尽快赶到东海,在阴山脚下,他又转了个弯,向东奔去。 黄龙刚走不远,太上老君又降落在他的面前。太上老君问黄龙:“你气力如何?” “头重尾轻,筋疲力尽。” “向东是一溜大山,即使没有天神阻挡,也叫你够呛,不如就从此拐弯向南,那里全是黄土,行走、拱河十分省力;再者你造河时可把黄土冲卷进水里,带到东海,淤平龙宫,闷死龙王,为民除害。”太上老君话刚落音,转眼又不见了。 黄龙按照太上老君的指点,在阴山东头拐弯向南。他披星戴月,餐风饮露,用尽平生力气,卷走黄土,要一举填平东海,报仇雪恨,黄龙闯过龙门天险,到了潼关。向南是中条山,无路可走,黄龙又调头向东。 东边是中原大地,一马平川,没有山峦峰谷。白角力士暗自惊慌,黄龙一到平原,临近东海,再无拦阻捉拿黄龙的时机了。白角力士便布下三门大阵,请来数百名天兵天将,要和黄龙决一死战。 黄龙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团团围住。黄龙知道,这是决定胜负的最后拼杀。尽管黄龙一路劳累,早已气喘吁吁。但他还是振作精神,力战群敌。怎奈黄龙寡不敌众,身上多处受伤。众天兵天将摇旗呐喊,里外呼应,慢慢缩小包围圈,眼看就可擒住黄龙了。 黄龙在重围中岌岌可危,心中无限惆怅,无限遗恨,看来将会前功尽弃,去东海无望。 这时人们已经知道中原洪水不是黄龙的过错。又听说黄龙要去东海找龙王报仇,历尽千难万险想造一条大河,为民造福,都十分同情和支持他。大家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成群结队去请求大禹设法救援黄龙。 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力开三门,给黄龙打开一条向东的出路。黄龙悲喜交集,情不自禁地鼓足劲,不顾浑身是伤,冲过三门,跳出重围。当黄龙历尽艰辛来到海边时,已奄奄一息。 黄龙无力再去和东海龙王拼搏斗胜,只想遵照老君指点,舍生取义,为民造河。他用尽最后一点气力,施展法术,将自己的身体无限地伸长、伸长…… 黄龙的头伏在东海边,身子沿着他西来东海走过的路向后延伸,弯弯曲曲,绵绵软软,高高低低,从头看不到尾,顷刻已是近万里。此时,只听黄龙惊天动地一声吼,他的身躯化为大河,河水滔滔,奔腾不息,直泻东海。 人们都说这条河是黄龙变的,就把这条河叫做“黄河”。 玉皇大帝把白角力士和没拦住黄龙的天神统统贬下凡,让他们长年累月住在原来布阵设防的地方。天神们眼睁睁地看着黄河水向东流淌。这样,就传下了“黄河九曲十八弯,弯弯有神仙”的说法。 据说,黄龙化成黄河后,并没有真正完全死去。隔一段时间,他还要喘口气,想翻翻身,动弹动弹,只是身躯太长动不得,使他怒不可遏。黄龙一发怒,黄河不是发水就是决口,给人们带来无限灾难。 尽管黄河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中华民族仍然念念不忘黄龙的情谊,照旧称黄河为母亲,说自己是黄河孕育的儿女。

汉末三国疑案系列之二 谁是叛徒 ——曹操与兖州之变(上) 一、兖州之变 兴平元年,兖州牧曹操第二次东征徐州。曹操大军继续了第一次东征的大胜之势,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下徐州五郡中的琅邪国和东海郡,兵锋直指徐州首府下邳。在曹军凌厉的攻势下,年迈的徐州牧陶谦准备放弃徐州,往南逃往自己的老家——扬州的丹杨郡去了此余生。 然而世事多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曹操怎么也不会想到,就在自己志得意满、大功垂成之际,从他的大后方兖州传出了消息:他最亲密的同志和战友——张邈和陈宫,“背叛”了自己,倒戈一击,把那头一直在关东四处游荡,没有立足之地的“饿狼”吕布引进了兖州。这场变故,史称“兖州之变”。 失去兖州这个根据地,对曹操的打击,毫无疑问是致命的。 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兖州之变的前因后果,历代史家似乎都深感迷惑,给不出一个很好的解释。他们不明白张邈、陈宫等人为什么要“背叛”曹操。 我们先来看看传统史家们为什么会迷惑不已。 兖州之变的始作俑者据说是陈宫,是他第一个劝说张邈发动这次事变的。对于陈宫,现存的史料记载不多,鱼誊的《典略》里说他:“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联结。”后来他在白门楼毅然就死,确实够得上“刚直烈壮”这四字评语。死亡算得上对人的几种最彻底的考验之一,一个人不惧怕死亡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这个人厌世已深;再有就是这个人有着某种强大的精神支撑,这种精神支撑强大到足以使他完全藐视死亡,传说中的烈士们总是属于后者。陈宫当然没有厌世的情绪。 陈宫和曹操之间的关系也很值得一提。初平三年,原兖州刺史刘岱在镇压黄巾军的时候战死,正是这个陈宫主动向曹操提议,由自己出面去游说兖州各州郡官吏,让他们拥戴曹操出任兖州牧。曹操获得兖州这块最初的根据地而成为一方诸侯,陈宫功不可没。 兖州之变的领袖是张邈。张邈年轻的时候以为人侠义而闻名,“振穷救急”,倾家荡产,在所不惜。很多士人愿意归附他。帝国的老牌名士郑泰评价他是“东平长者,坐不窥堂”。 张邈和曹操的关系也不寻常。曹操第一次东征徐州的时候,曾嘱咐家人说:“如果我回不来了,你们就去依靠孟卓(张邈字孟卓)。”曹操后来平安归来,和张邈相见,二人“垂泣相对”,足见交情深厚的程度。 兖州之变的另一个骨干成员是张邈之弟张超。 现存史料中,我们见不到对张超这个人的直接评价。不过要了解一个人的品行,并不一定非得从直接的材料入手,另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去了解他有些什么样的朋友,或者有些什么样的敌人。狐朋身边多狗友,正人身边多君子。刘备是个英雄,和他为敌的曹操更是英雄;诸葛亮雄才大略,和他为敌的司马懿也不遑多让。 张超早年做过广陵太守,在任期间,将郡中一切大小事务都委托给自己的功曹臧洪。毫无疑问,臧洪在那个年代堪称士人们的道德典范。所以《后汉书》和《三国志》都不惜笔墨,为他这么个小小的功曹大费篇章立传,对其推崇备至。所以,张超这个人的道德品行我们也是想见得到的。 在兖州之变发生之前,陈宫、张邈、张超,他们每个人的个人品行都足以作为帝国的典范。这里面没有一个是那种“脑后有反骨”的卑劣小人。其他其他几个可知的参与事变的小人物,如许汜、王楷等也都在士大夫圈子里小有名气。 正是这几个堪称君子的士人,主导了兖州之变。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干? 传统史家们无法从几个“叛徒”的个人履历上面找到他们想要找到的证据。“叛徒”们的历史根红苗正,毫无污点。 既然找不到内因,史家们很自然地把目光转向了外因。所以《三国志·吕布传》附《张邈传》这样解释这次事变: 袁绍刚刚当上关东同盟的盟主就得意忘形,“有骄矜色”,张邈正义责备了袁绍。袁绍就此怀恨在心。后来袁绍让自己的小弟曹操(那个时候曹操确实是袁绍的小弟,这个说法没有贬低它)干掉张邈。曹操用一堆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表示拒绝。但是张邈认为曹操毕竟是袁绍的小弟,终究有一天会替袁绍杀掉自己,所以仍然总是疑神疑鬼、坐立不安。后来吕布从袁绍那里逃出来,经过陈留的时候,张邈和他结下了深刻的友谊。二人临别,“把手共誓”。据说两人之间的这个交情让和吕布有仇的袁绍又一次相当不高兴。这进一步增加了张邈的不安全感。适逢陈宫前来游说,于是两人一拍即合,擦出了绚烂的火花。《后汉书·吕布传》的说法也与此大致相同。 但是,这个解释无论怎么看都显得相当牵强。作为一名老资格的政客,袁绍杀人的时候必然是理性的。张邈的身份是地方大员(陈留太守),在帝国士大夫中又享有很高的名望,除非是出于某种不可抗拒的政治性因素,否则袁绍是不可能仅仅因为张邈责备过自己一次就对张邈心存杀机的。至于张邈和吕布交朋友,那就更碍不着他袁绍什么事情了。因为别人结交的朋友是他袁绍的仇人,所以就要把别人杀掉,那么这个世界上袁绍必须杀掉的人未免也太多了一点了。更何况,张邈和袁绍之间,其实也已经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他们都同为当年的“奔走之友”这个士大夫团体(“奔走之友”包括袁绍、张邈、何颙、吴子卿、许劭、伍孚等人,这些人都是在帝国负有盛名的士大夫)的成员,曹操也对袁绍说:“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亲友”二字,足见张邈和曹操、袁绍三人之间早年的关系的亲密程度。 退一万步,即使我们勉强认可张邈发动兖州之变的这条理由和动机,那么,其他人参与这个事情的理由和动机又何在呢?要知道,这次变故,远不止上述列举的几位参与,兖州之变实际上几乎等同于整个兖州士大夫的“倒戈”——这一点可以从后来兖州诸城一呼百应,只有三城为曹操坚守这一点看出来。 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的时候,显然也很不满意《后汉书》和《三国志》等传统史书给出的解释,所以他在相关史料里面翻箱倒柜,试图得到一个更准确合理的说法。 苍天不负有心人,还终于给他找到这么一条:袁绍建安五年发布的《讨伐曹操檄文》中说: “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谀,身首被枭悬之戮,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 据此,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中如此解释兖州之变: 前九江太守陈留人边让曾经讥讽议论过曹操,曹操听说后就把他给杀了,同时还族掉了他的妻子儿女。边让这个人素来有才气和名声,他的死让兖州的士大夫们都心生恐惧。陈宫性格刚直壮烈,私下里也自疑不安,于是和从事中郎许汜、王楷以及张邈的弟弟张超共同谋划背叛了曹操。 自司马光以降,边让之死和兖州之变的因果关系算是基本上确立了下来了。这个说法广为流传。 然而,让人惋惜的是:《后汉书》和《三国志》的解释固然牵强,《资治通鉴》的说法却完全不可信。(这个问题在上一章《帝国最后的独舞——孔融之死》中谈到过。为了文章的完整性,这里再唠叨一次。) 因为边让根本就死在兖州之变之后。支持这个论断的证据有两条,而且是铁证: 第一、《后汉书·边让传》明确记载:“初平中,王室大乱,(边)让去官还家,恃才气,不屈曹操,多轻侮之言。建安中,其乡人有构让于操,操告郡就杀之。”白纸黑字,明明白白,边让死于建安年间,比兖州之变晚了好几年。 第二、作为对第一条证据的佐证:孔融入许都之后(孔融是至早也在建安元年入许的),曾向曹操推荐过边让,称:“(边让)为九州之被则不足,为单衣襜褕则有余。”孔融不可能把一个死人推荐给曹操。 既然《后汉书》、《三国志》的解释太勉强,而《资治通鉴》的新发现又完全不可信,那么,兖州之变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然道兖州之变的内幕真的就从此无法为后人知悉,如吕思勉先生所说,只能“付诸阙疑”了吗? 在我看来,恐怕也不尽然。历史总不过是历史的一种罢了。后人读历史所读到的其实并非历史的本身即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不过是那一段历史在翩然逸去的时候留下来的一些蛛丝马迹罢了。顺藤能够摸到瓜,也可能摸不到瓜,中间还有可能摸到几条毛毛虫。通过读历史的这些蛛丝马迹去揣测历史的本来面目实际上也是顺藤摸瓜,至于能不能摸到瓜,能够摸到多大的瓜,那也还要看各人不同的摸法。我的摸法比较老实一些。我习惯于从瓜藤的根部开始往上摸起。 所以,在正式谈及兖州之变的内幕之前,我们恐怕还得先回过头去谈谈曹操和陶谦之间的那些恩恩怨怨。那儿是兖州之变这根瓜藤的根。 二、曹嵩之死 在古人看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尤其是汉儒。汉儒们是鼓吹忠孝治国的,所以在两汉时期,为父母兄弟报仇,暗杀他人,许多时候并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相反,这些复仇者总是能够得到宽恕,而且还能够得到帝国舆论一致的肯定和赞颂,运气再好一点的还会因此得到出仕的机会。曹操和陶谦之间据说也有杀父之仇。 对于这场恩怨,《后汉书·陶谦传》这样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将别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兴平元年,曹操复击谦......” 不过,同样是范晔的《后汉书》,同样是曹嵩之死,在《应劭传》里面却这样记载: “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曹)德从琅邪入泰山,(应)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郡界。”。 我想大家应该都已经看出问题来了:同样出自范晔的手笔,曹嵩这个人的死亡时间却并不一致。《陶谦传》认为曹嵩死在初平四年之前,而《应劭传》则明确记载曹嵩死在兴平元年。 这两条记载中关于曹嵩的死亡时间的不同的记载,必然会有一条是假的。无论如何,曹嵩只能够死一次。 曹嵩是不是陶谦杀的,对本文而言无关紧要,不过曹嵩的死亡的时间却一定要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初平四年秋,曹操第一次东征陶谦,第二年,即兴平元年夏,曹操第二次东征陶谦。从《陶谦传》的记载来看,曹嵩死在曹操两次东征陶谦之前。而从《应劭传》的记载来看,曹嵩死于曹操第一次东征陶谦和第二次东征陶谦之间 所以,按照《陶谦传》的说法,曹嵩之死就可以被视为曹操两征陶谦的理由;而按照《应劭传》的说法,曹嵩之死顶多只能算作曹操第二次东征的理由,由此推断,第一次东征显然另有企图。 范晔显然是因为自己一时的疏漏,导致了这样的矛盾的出现。那么,哪一个记载是真的呢? 曹操的本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当然也无法回避曹嵩之死这个问题。里面这样记载: “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第一次东征)。初,太祖父曹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鄞城,复征陶谦(第二次东征)......” 曹魏的官方史书秘书监王沈编写的《魏书》是陈寿编写《三国志·魏书》的蓝本。时人及稍后之人对王沈的评价都不好,认为这个人的史品相当卑劣,不惜歪曲史实,为曹魏多所回护。据此推测,在官方《魏书》里面,曹嵩之死应该是放在第一次东征之前,以作为曹操两征陶谦的理由。但是,陈寿对此却大约是不以为然的,所以他把曹嵩之死放在曹操两次东征的间隙讲述,再加上一个意思模糊的“初”字,让曹嵩死亡的时间显得模棱两可:读者既可以就此认为曹嵩死在曹操第一次东征之前,也可以认为曹嵩死在两次东征之间。 陈寿这么做自然是有他的难处的。陈寿入晋撰史,所以必须为西晋有所回护,而西晋是承袭曹魏建立的,故而对曹魏的回护也在所难免。 但是,陈寿在撰史方面又是个大大的狡猾的家伙。譬如:他表面上承认曹魏的正统,把曹操的传记称为《武帝纪》,而把刘备的传记称为《先主传》,将蜀国降一个等级,但是他又在别的地方做许多小动作,来暗地里维护自己心目中蜀国的正统地位。所以他把蜀国的后妃们的传记《二主妃子传》里面的刘备、刘禅的老婆们都称呼为“皇后”,和曹魏的后妃们分庭抗礼。相对的,孙权的那些老婆们却只能被称为“夫人”。 陈寿对曹魏的这种复杂的态度,使得他在曹嵩之死这个问题上采取了上述这种模糊的叙述方式。 范晔已经入了南朝,他对曹操的厌恶要比陈寿强烈得多,不过政治环境的宽松也可以让他肆意地抒发自己对曹操的恶感。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他在《孝献帝本纪》中的这些句子就完全可以感受得到: “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九年秋八月戊寅,曹操大破袁尚,平冀州,自领冀州牧”“癸巳,曹操自为丞相”“夏五月丙申,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范晔如此不厌其烦地指责曹操“自立”、“自领”,已经足以表明他对于曹操的态度。结合陈寿在曹操的本传里面搞的小动作,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后汉书·应劭传》的记载才是事情的真相,而《后汉书·陶谦传》不过是范晔的一次小小的疏漏罢了。范晔没有必要也根本不会替曹操讲话。而且我们注意到:《后汉书·应劭传》里说到陶谦杀害曹嵩的原因是“素怨嵩子操数击之”,而在曹操第一次东征之前,我们根本见不到曹操攻击陶谦的任何记载。 从战争的情理上来推断,曹嵩也应该死在两次东征的间隙。 其一、曹操第一次东征战绩斐然,之所以退军是因为没有了粮草。但是,兴平元年春曹操退军,同年夏天曹操就又一次出军了。这个出军的时间很不合理。既然春季的时候因为粮草不继撤军了,如今秋收未到,兖州当然是同样还没有粮草的,而徐州自然也没有野外的秋丰可供曹操去打。选择这个时候出军明显是不理智的。曹操熟知兵法,却犯下这样的兵家大忌,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在这期间,发生了某件让曹操相当抓狂的事情,让他失去了理智。使他不顾一切,再度贸然出兵徐州。 其二、和第一次东征不同,按照《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记载:“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第二次东征期间,曹操在徐州实施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屠杀,“泗水为之不流”。这种丧心病狂的举动表示:曹操显然受到了刺激。 这个让曹操抓狂的事情、这个让曹操丧心病狂的刺激,我认为就是曹嵩之死。 我如此费劲地致力于解决曹嵩死亡的具体时间,实际上是为了带出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既然曹嵩死在两次东征之间,那么它就不能够作为曹操发动第一次东征的理由。既然如此,就很有必要问一句:曹操第一次东征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对我们理解兖州之变相当重要。三、新士人同盟 初平四年,距离帝国的士大夫们寄予厚望的关东同盟的成立已经过去有四个年头了。然而事实却让他们相当失望。同盟的成立非但没有起到最初宣传的拯救和复兴帝国的目的,相反,同盟中的各方诸侯借助同盟顺利实现了他们事实上的割据在理论上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同盟反而正充当着帝国最后的掘墓人。 伴随着对关东同盟的极度失望的,是士大夫们新的拯救帝国的努力和尝试。但是,士大夫们自身力量的局限性和性格的软弱性,使他们即使看到了关东同盟那活生生的教训,也仍然跳不出同盟救国这种老套的圈子。 初平四年,在徐州,以陶谦为发起人,帝国的一批州郡大员和知名士大夫组织成立了一个新的同盟。这个同盟打出的口号是起兵西迎汉献帝还都洛阳,也就是勤王。为了区别于此前由袁绍主持的关东同盟,我将这个新同盟命名为“新士人同盟”。 和以前的关东同盟成立时的动机不同,我完全信任这个新同盟成立时的初衷,信任他们没有挂羊头卖狗肉。 我信任它的理由只有一条:同盟的发起人陶谦这一年已经六十二岁了。这个老人即使曾经有过逐鹿中原、割据称雄的大志,现在也已经差不多消磨殆尽了。死亡对于陶谦,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事情。 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为了挽救一个行将就木的帝国而做出的这种努力,我没有理由不去信任他的初衷。这一条理由,我想已经完全足够了。 新士人同盟一致推举对帝国极为忠诚的著名将领朱俊担当盟主。 新同盟的产生起因于士大夫们对原关东同盟的深深的失望。所以,新同盟的出现理所当然地意味对原有的关东同盟的一种损害。这种损害可以分为道义上的损害和实质上的损害两个方面。 就道义方面而言,新同盟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关东同盟的大失人心和不作为(甚至反作为)。无疑这是抽了关东同盟一记响亮的耳光,尤其对盟主袁绍是一记重重的冷巴掌。新同盟的出现会让关东同盟,尤其是盟主袁绍在帝国的政治生活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新同盟推举朱俊为盟主更是对袁绍在帝国士大夫们中间的地位的一种直接挑战。 至于实质上的损害,我们只要看看下面这个下面这个新士人同盟成员的名单表就可以理解得很清楚了: 发起人徐州刺史陶谦徐州部成员 琅邪相阴德、 东海相刘馗、 彭城相汲廉青州部成员北海相孔融豫州部成员 沛相袁忠、 汝南太守徐缪兖州部成员泰山太守应劭其他知名人士前扬州刺史周乾、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 徐州是陶谦自己的地盘,徐州部成员自不必说(有意思的是,徐州五郡中的下邳国和广陵郡没有出现在名单中,这个迹象表示:年迈的陶谦并没有在徐州实现自己的集权统治);青州的孔融是老牌的拥汉派,对关东同盟虽举盟而不勤王早就心生不满,参加新同盟是理所当然的。 关键在于豫州和兖州部的这几位成员。兖州是曹操的地盘,而豫州此刻可以算作袁绍和曹操共有的地盘——沛国是曹操的老家,曹操在那里拥有雄厚的宗族势力;汝南则是袁绍的老家,袁氏在那里门生广布,势力盘根错节。兖豫三郡(沛国、汝南郡、泰山郡)加入了陶谦的新同盟,毫无疑问,是对曹操和袁绍的势力和地盘的一种直接损害。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就有过关于这种损害的记载:据说在曹操第一次东征徐州之前,陶谦反而先对曹操的兖州有过侵略行为:“取泰山华、费,略任城”。这明显是个不实的记载。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泰山郡加入了新士人同盟,所以以陶谦为首的新士人同盟的势力范围顺势也就扩展到了泰山的华县、费县等地。曹操对此大为恼火。 正是因为新士人同盟直接损害了曹操在兖州的利益,所以,在新同盟成立的同年秋天,曹操率军开始了他对徐州的第一次东征。 由于新士人同盟对关东同盟盟主袁绍的损害也很大,所以,袁绍全力支持曹操的东征,派自己的部将朱灵率领三营部队支援曹操。不过让袁绍有些哭笑不得的是:朱灵见过曹操之后,觉得曹操这个二老板比大老板袁绍好多了,所以干脆不回河北,直接跳槽了。 但这显然还不是引发这场战争最根本的原因。 这场战争实际上是帝国的士大夫们的分裂的必然后果。以袁绍为首的老同盟早已丧失了拯救帝国的兴趣,相反,帝国崩溃中掉下来的残砖片瓦成了他们争相攫取的目标。而以陶谦为首的新同盟却仍然对帝国的复兴怀抱着最后的希望。他们之间的利益是如此地相互冲突、难以兼容,所以这场战争在所难免。 历史选择曹操来执行这场战争也非偶然。新士人同盟不但把他的兖州的一个郡拉走了,而且兖州还是新士人同盟从徐州起兵迎天子回洛阳这个计划的必经之地。曹操首当其冲,面临着新士人同盟带来的绝大部分的压力。 而他现在作为袁绍的马仔,既不愿意、也不可能倒向新士人同盟。虽然他当年曾经是关东同盟里面最积极的伐董分子。——日月偷换、年岁流转,现在的这个曹操和当年初兴义兵讨伐董卓时的那个曹操之间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当年的曹操一无所有,没有地盘、没有名声、官职都还是暂且“行”着的杂牌“奋武将军”。 那个时候的曹操上窜下跳、哭着喊着闹着要去讨伐董卓,是因为他需要借助那场战争来积累政治资本。现在的曹操却已经身为兖州刺史,是割据一州的诸侯了。讨伐长安诸将对曹操而言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失去了任何实质性的意义。事情到此还不能为止。 曹操第一次东征徐州这场战争的背景的复杂程度仍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同样将新士人同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除了关东同盟之外,还有由李傕、郭汜等长安诸将执政的长安中央政府。 ——对长安诸将执政的长安中央政府的不遗余力的打击正是新同盟成立的目的所在。为了瓦解这个新兴的同盟,长安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措施之一:采用尚书令贾诩、太尉周忠的计策,以朝廷的名义,把新士人同盟一致推举的盟主朱俊征召入朝。失去了朱俊这个领袖,新士人同盟立刻就丧失了整个帝国范围内的号召力,局面一下子小了很多。 措施之二:以朝廷的名义,下达了一份诏书。诏书的具体精神是命令各个地方州郡罢兵。 记载有过这份诏书的史籍是当时吴国的官史《吴书》(非《三国志·吴书》,下同)。但是《吴书》认为这份诏书是曹操下达给陶谦的。曹操下达这份诏书的原因是觉得陶谦的势力太过强大,试图通过这份诏书达到让陶谦解散自己的武装力量的目的,以便于自己东征徐州。裴松之认为当时汉献帝在长安,所以“罢兵之诏,不得由曹氏出”,否认了《吴书》的记载。 裴松之说诏书不可能是从曹操手里发出来的,这个判断很有道理,但却并不能因此否认这份诏书的存在。这份诏书固然不能够由曹操亲自签发,但却完全有可能是长安中央政府发出来的。理由有两点:其一、撰写《吴书》的韦曜史品相当不错。这个人因为不愿意违心给吴国的末代昏君孙皓的父亲孙和作《纪》,后来被孙皓找借口杀掉了——孙和没有做过皇帝,而只是孙权的废太子,是没有资格在史书里入《纪》的。出于对韦曜的信任,我认为他还不至于无耻到自己去伪造出一份长达二百余言的诏书和一分长达三百余言的陶谦的回奏,而且还伪造得那么有板有眼。其二、长安方面既然采取了第一步行动,搞走了朱俊,当然也会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去破坏这个新的同盟,在新同盟正准备起兵的当口发布这么一份诏书,其目的和针对性是一目了然的。 这样,我们又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韦曜当然也是知道初平四年汉献帝不在曹操手上的。这时基本的历史常识。如果连曹操直到建安元年夏才挟天子都许县这样的大事韦曜都会弄错,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他是怎么在吴国的史馆里面滥竽充数的。 所以,韦曜这样记载:“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陶)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诏曰……”,恐怕不能用笔误这一类的理由来解释。这里面肯定别有隐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648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