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善简介 代善为何拥立皇太极继位

代善简介 代善为何拥立皇太极继位,第1张

代善是清太祖的次子,此人骁勇善战,颇得努尔哈赤赏识。有很多网友对代善这位历史人物感兴趣,并不理解代善为何极力拥护皇太极继承皇位。下面就随我一起来看看代善简介资料及代善为什么如此忠于皇太极。

代善简介

代善全名叫爱新觉罗・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名列四大贝勒之首。代善英勇善战,经常出兵打仗,且总能凯旋归来,因其杀死敌军统领,被清太祖赐“古英巴图鲁”的美誉。这个称号的意思是身如钢铁的勇士,在清朝仅有代善一人获得,可见其在太祖心中的地位之高。

作为太祖的次子,代善有两点令人称道。一是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二十多岁就随大哥一起战败乌拉,多次协助父亲远征,在父亲怯懦之时,敢于出面说服,并最终获得胜利。值得一提的是代善熟读兵法,对战局的判断很是精准,并非有勇无谋之辈。二是非常会做人,曾拥立皇太极成功继位。

1636年,代善因轻君蔑法被赋闲在家,不问朝事。1648年病逝,立碑纪功。

爱新觉罗・代善画像图

代善为何拥立皇太极继位

很多人不了解代善为何极力拥护皇太极。这里从他随父亲征战叶赫氏看出端倪。一六一九年,其父拿下了东城,而他却劝降西城。之前的每次战役,都是代善劝父亲打,而这次的劝降实在令人不解。作为好战的他恐怕不仅仅是爱护部下那么简单。在此之后他也并未劝降过,由此可以看出他肯定受人恩惠。代善与叶赫氏的关系变得暧昧起来,皇太极的母亲为叶赫人,自然与皇太极的关系也不赖。再者皇太极颇有王者风范,代善的长兄被围讦,他只好找个靠山。后来他的子孙支持多尔衮夺权,他照样大义灭亲,可见其忠心程度。

努尔哈赤共有十六子,代善排行老二,与长兄褚英皆为元妃佟佳氏所生,代善自小聪明果敢,深得父汗喜欢,至十四五岁时,便被册封为贝勒。此后数年间,年轻的代善协助父汗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起后金政权,为更进一步入主中原夯实了基础。

因其擅长领兵作战,足智多谋,为努尔哈赤倚重,先赐号“古英巴图鲁”(意为古代英雄中少有之勇士),之后又封为“和硕贝勒”,乃四大贝勒之首。既至代善八弟皇太极称帝,又尊其为“和硕礼亲王”,到乾隆帝时更是下诏,代善配享太庙,子孙世袭,乃八大铁帽子王之首。

努尔哈赤两次立嗣,均以失败告终,自此不再指定汗位继承人。努尔哈赤死后,四大贝勒中,最有希望继承汗的人选,当属大贝勒代善和四贝勒皇太极。从各方面衡量,代善占优,获取汗位的可能性较皇太极为大。

关键时刻,代善放弃汗位之争夺,亦是多方衡量后的结果。

首先,因先前的控告案,代善曾被父汗努尔哈赤明言罢去接班人资格,而皇太极则无此担忧。从名声上来讲,皇太极占了优势。

其次,皇太极心思缜密,极能谋事,擅长政治斗争,经常利用各种矛盾为自己创造机会。反观代善,性格中常懦弱的一面,缺乏主见,常常连自己的家事也处理不好。以其如此资质与皇太极对决,实在难以取胜。代善自己心知肚明,以自己之谋略与皇太极相争,怕是不会有好结果。

第三,皇太极善于笼络人心,此为代善所不能。皇太极尽力与其他三大贝勒搞好关系,也尽一切可能笼络四小贝勒,关键时刻这些人都可以帮他一把。就连代善的几个儿子,也多推戴皇太极。

由皇太极继承汗位,最初是代善之子岳讬、萨哈廉推举。二子未推举其父,而是极力游说代善投皇太极一票:“四贝勒才德冠世,深合先帝心意,众人钦服,应速登大位。”

代善自知自己处于劣势,亦已失去了争位之心,便做了顺水人情,极力拥立皇太极。皇太极受推举,内心喜悦可想而知,为表谦让,还假意推辞:“父汗没有立我为君的遗命,怎能舍兄长而由我继位?”代善等人一再敦请,皇太极才登汗位。

代善既有自知之明,亦有一双识皇太极的慧眼,关键时刻,他推举皇太极承继大业,令权力免于真空,亦令兄弟间避免了可能的流血冲突。年富力强的青年皇太极,果断任事,消除积弊,改革制度,使得大清实力迅速发展,为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作为四大贝勒之首爱新觉罗代善如果和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关系亲密无间,才奇怪吧。

四大贝勒之首的爱新觉罗·代善是努尔哈赤的第2个儿子,比曾被立为继承人的长子褚英小三岁。因此,从十几岁开始,代善就跟随父亲上了战场,而且,如同努尔哈赤的大部分儿子一样,他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华。后金战史上著名的乌碣岩战役,代善就是指挥者之一。

大贝勒代善

最难能可贵的是,代善并不像努尔哈赤的其他儿子一样勇力有余而谋略不足、残忍弑杀、心胸狭窄。代善小就表现出了相对宽容大度的气质。也因此,他受到了女真军事集团上下的一致赞扬。

当权力过强、欲望过剩的褚英受到努尔哈赤的忌惮,废除其继承人的地位并将其处死之后,表现优异,又没有那么咄咄逼人的代善进入了努尔哈赤的视线,很快,代善就开始被当做继承人培养。

但是,当上“太子”没多久,代善就被人告发与努尔哈赤的福晋、也就是努尔哈赤的妻子有染。虽然此事并未被证实,代善也有被诬告的可能,但是,涉及此类问题,任何一个男人都只会是“有杀错,无放过”的。

努尔哈赤

而且,虽然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有“父妻子继”的传统,但是,那是在父亲死之后才会发生的事情。在自己尚未死之前就被戴绿帽子,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努尔哈赤容忍。哪怕仅仅是可能,努尔哈赤心里也必然有不小的疙瘩。

再加上当上继承人之后,代善也变得骄横起来,甚至敢于努尔哈赤争夺住宅,这进一步加剧了努尔哈赤的不满。最重要的是,受到续弦的挑拨,代善对于上一任妻子所生的儿子硕托十分不满,甚至打算处死他,这令努尔哈赤十分愤怒。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代善也失去了自己后金军事集团继承人的位置。

代善和皇太极是兄弟关系。

爱新觉罗·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大福晋佟佳氏。代善与兄长褚英,均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元妃(原配发妻)、第一代大福晋佟佳氏(名哈哈纳札青)所生。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逝世后,在代善主持下,诸贝勒拥戴皇太极继承汗位。

1626年(天命十一年)农历八月末,努尔哈赤病逝。由于实行汗位继承由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制,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都手握重兵,怀有夺取汗位的打算。

代善向大贝勒阿敏、莽古尔泰及贝勒阿巴泰、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硕托、豪格等提议立四贝勒皇太极为汗,以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的形式拥立了新汗。

1626年(天命十一年)农历九月一日,皇太极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后,代善也能顾全大局,极力维护八弟皇太极的统治和权威。

关于皇太极是如何继位的问题,有不同的说法。

1:据朝鲜史籍《鲁庵文集》记载:“老汗(努尔哈赤)临死曰:洪佗始(皇太极)能成吾志。终无所命而死。”因而皇太极得汗位,是符合努尔哈赤临终之命的。

2:一些明清史专家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

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

据说,努尔哈赤生前已立多尔衮为嗣子,而皇太极用阴谋狡诈的手段从其幼弟手中夺取了汗位,为去除篡位障碍,还逼迫多尔衮生母大妃纳喇氏死殉。此说受到一些人怀疑,因为努尔哈赤痛恨多尔衮生母不忠,去世前特命她死殉。当时多尔衮才十五岁,既无功业,亦无威望,故不可能立多尔衮为嗣。皇太极即位后,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大力培养提拔,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万分感念,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勋劳卓著,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助手。总之,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感情较好,无法想像皇太极对多尔衮干下篡位、杀母的勾当。

3: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与诸贝勒争夺汗位的斗争白热化,最后皇太极击败对手自立为汗。其间,皇太极与代善的争斗尤为激烈,代善有勋绩,有声望,也有势力,长期以来一直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皇太极抓住一切机会打击代善,如利用代善与大妃纳喇氏的暧昧关系,推波助澜,借助舆论,促使努尔哈赤罢黜大妃,代善威望遭受损害。努尔哈赤死后,又逼大妃死殉,削弱代善的势力,最后压服代善,夺取汗位。

4:皇太极汗位并非夺立,而是由诸贝勒推举产生。

太祖努尔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为汗者须请贝勒推举产生。

当时诸贝勒中,数皇太极实力最强,努尔哈赤死去当天,代善长子劝代善说:“四大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表示同意。

次日,在诸贝勒大臣聚于朝时,代善提议举皇太极为汗,请贝勒“皆喜曰善。议遂定,乃合词请上即位”。《鲁庵文集》所记更富戏剧性:代善表示,按努尔哈赤遗愿,当立皇太极为汗。皇太极推辞,主张代善当立,并“相让走避”。国不可一日无一君,大臣们一会儿去请代善,一会儿去拉皇太极,“号呼奔走于两间者再三,凡三日”,最后还是代善使人“群拥”皇太极即位。

这里不见刀光剑影、不择手段的权力争斗,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谦让。这与贯串清朝特别是其前期血腥的最高权力之争,形成强烈反差,令人难以置信。其中虽有言过其实之处,但按当时情况,民主推举皇太极为汗,还是有可能的。因为,当时人们相当崇尚武功,而皇太极的武功远远超过才十几岁的多尔表,与代善比也不相上下;此外,在政治识见、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上,皇太极都高出请贝勒一筹,由于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发展完善,遇大事须协商办理,因而推举才能卓著的皇太极即位,是不足为怪的。

皇太极做了汗王后,情况变得异常复杂,特别是在皇太极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四大贝勒的关系上。按照八大贝勒共理国政的制度,皇太极登上汗位之后,与其他和硕贝勒之间并没有君臣之别,在理论上讲,他们的身份是平起平坐、平等共处的,在举行朝会、各种 和重大典礼时,四大贝勒并肩而坐,共同接受大家的叩拜。在元旦大典时,皇太极还要率领众兄弟子侄向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人行拜贺大礼。有证据显示,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在这种制度原则下,大体上维持了一种均衡的态势。随着形势的发展,皇太极威权日重,最后,平衡终于被打破。

链条首先是在二贝勒阿敏身上被打断的。事情发生在皇太极继位为汗后的第四个年头。

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哥。努尔哈赤将弟弟舒尔哈齐杀死后,让阿敏继承其父亲舒尔哈齐留下的大部分遗产。因此,阿敏死心塌地地追随努尔哈赤东征西讨,所立战功颇多,一直是努尔哈赤最重要的战将之一。大约属于那种凶猛、不怕死,很能打仗,却也十分粗野横暴一流人物,在推举皇太极为汗的问题上,他表现得很痛快。谁知,皇太极刚刚继位不久,这位阿敏就要求皇太极同意他“出居外藩”,就是打算自己自成一国,皇太极断然拒绝。由此,皇太极对阿敏心生不满。(王先谦《东华录》崇德四年八月)

皇太极第一次率军袭扰北京时,可能有在反方向上打通山海关进军之路的意图,因此,攻克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之后,便命留守沈阳的阿敏率兵前去驻防。当时,皇太极安置了这些城市归降的官民,并严厉约束诸王贝勒,不许对这些人加以侵害,以便在关内汉族地区扩大政治影响,违者将要从严治罪。

不料,阿敏根本不以为意。他一到永平,就对部下说:“既然已经拿下城池了,为什么不屠其民?我既然到这儿了,就不会让你们空手而归。”当时,正值孙承宗率领明军实施大反攻之际,这厮既不组织抵抗,也不支援友邻部队,而是下令屠城,将已经归降的所有汉官与永平(即今天河北省卢龙县)与迁安两城百姓全部杀死,将所有财物掳掠一空,然后一溜烟跑回了沈阳。

这场血流成河的屠杀,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此后,大凌河、锦州等地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不投降,与此次屠城有直接关系。

皇太极收到明军反攻的军报后,立即派遣部队紧急赴援。随后,便传来阿敏弃城逃归的消息。皇太极大惊,勒令阿敏驻屯于城外十五里处,不许进入沈阳城,并责问原因。

三天后,大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六月七日,皇太极召集所有贝勒大臣,一口气宣布了阿敏十六条大罪。平心而论,阿敏这厮的确有他自己的取死之道,咎由自取的味道很重,并不值得同情。

永平屠城并弃守后,有资料说,该城之中血流有声,这阿敏实属罪该万死。其他那些罪名,也显然背离了推举皇太极继位时他本人亲口立下的誓约。因此,细细考究起来,虽然不无欲加之罪的嫌疑,譬如,其中指斥阿敏轻视皇太极、有不轨之心的罪名达十一条之多,叫人无法完全心服口服,但毕竟还不是无中生有。皇太极让大家集体讨论处理办法,众人异口同声,以为应该处死阿敏。最后,皇太极下令将其幽禁起来。(《清太宗实录》卷七)

十年后,即大明崇祯十三年、大清崇德五年,阿敏在幽禁中死去。接下来,轮到了莽古尔泰。

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哥,在努尔哈赤的众多子侄中,他能够成为四大贝勒之一,显然与他骁勇善战且战功赫赫有关。莽古尔泰很早就与皇太极并肩作战,两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一度还很亲密。二人反目是在阿敏被幽禁的第二年。

大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八月十二日,皇太极率军围攻大凌河城,猛攻不下,伤亡甚众。第二天,莽古尔泰找到皇太极,要求把隶属他的旗下,如今被差遣出去的精兵归还给他。皇太极说:“我听说你的部下凡有差遣,总是违误。”莽古尔泰说:“一有差遣,我的部众总要比别人多一倍,什么时候有过违误?”皇太极恼火道:“果真如此,就是诬告,我会严加追究;如果揭发属实,就要把违误者绳之以法。”说完,皇太极红头涨脸地准备上马离去。莽古尔泰急了,说:“皇上应该出以公心说明白,为什么总是和我过不去?因为你是皇上,我一切都顺着你,你却这么不知足!难道是想杀我吗?”边说边握住腰间的刀柄,注视着皇太极。莽古尔泰的同母弟弟德格类见此情形,忙打了莽古尔泰一拳,并骂道:“你这是大逆不道呀。”莽古尔泰怒骂道:“蠢东西,竟敢打我!”说着,将佩刀拔出了半尺许,德格类连忙把他推到了一旁。回到营帐后,皇太极对诸贝勒将领痛骂道:“他不过是个弑母邀宠的家伙,怎么竟然轻视我到了这个地步?”随后,痛斥那些御前侍卫:“养你们有什么用?看他拔刀,你们为什么不上前护卫?”(《清太宗实录》卷十二)

大凌河战役结束后,当年十月,众贝勒议定,以莽古尔泰“御前露刃”的“大不敬罪”,革去其大贝勒爵位,降为多罗贝勒,罚款一万两白银,夺五牛录。莽古尔泰也在事后表示,当时喝酒喝多了,所以没能控制住自己。第二年,莽古尔泰参与了征伐蒙古察哈尔部与攻掠大同、宣化的战斗,十二月,莫名其妙地死去。

史书记载说,皇太极参加了莽古尔泰的丧礼,直到后半夜才回来,然后,在中门设灵堂祭奠,大哭了一场。(《清史稿》列传四,诸王三)三年后,莽古尔泰的弟弟德格类死后一个月,有人告发莽古尔泰兄妹三人合谋危害皇太极。抄家时,发现了十六块刻着“大金国皇帝之印”字样的牌印,遂削夺封爵,莽古尔泰的妹妹和一个儿子被处死,六个儿子降为庶人,所有人口财产抄没入官。莽古尔泰所属的正蓝旗收归皇太极自己统领。最后,形成了正黄、镶黄、正蓝的所谓上三旗。

现在,四大贝勒中,除了皇太极,只剩下了一个大贝勒代善。

皇太极继承汗位时,代善推举最力。当时,努尔哈赤一辈人已经基本过世,代善是年岁最长、行辈最高、资历和战功最显赫的在世者,其声望远在阿敏、莽古尔泰之上,且性情宽柔得众人心,是后金乃至大清决策层中的平衡器与稳定器。可能与母亲佟佳氏和哥哥褚英的遭遇有关,代善表现得谦退平庸,没有显示出领袖群伦的格局与魄力。我们无法断言,代善究竟为什么自动退出汗位竞争,转而全力支持皇太极。有自知之明?为了六年前与大妃的暧昧传闻?顾全大局?皇太极众望所归?我们不得而知。从代善一生行事品格推断,也许是上述因素综合发挥作用所致。

一般说来,皇太极和代善的关系还算不错,团结多,斗争少,即便有斗争也从不涉及根本的利害关系,一旦触及,代善立即谦让后退并坚定支持皇太极。譬如,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争吵时,明明有可能是皇太极理亏,代善仍然气恨恨地斥骂莽古尔泰:“如此悖乱,还不如死!”(王先谦《东华录》,天聪五年十二月)并在后来主动提出不再与皇太极并肩而坐,使皇太极顺利实现了“南面独坐”。(《满文老档》,太宗天聪四十五)

天聪九年,多尔衮远征察哈尔,获得传国玉玺,令后金人众认为这是天命所归,从而士气大振。众人仿效当年推举皇太极继承汗位的做法,纷纷立誓书拥戴皇太极上皇帝尊号。皇太极指示由于大贝勒年纪大了,可以免于立誓。代善不同意,主动要求并最后带头在众人面前发下拥戴皇太极登帝位的重誓,表示,若像莽古尔泰、德格类那样心怀不轨的话,将天地不容、遭殃而死。(《汉译《满文旧档》》)就这样,代善大体受到了皇太极的礼遇和尊重。不过,二人之间的一些摩擦也很有意思,颇为意味深长。在代善,会不时地做一些令皇太极不那么舒服的事情,表明自己的存在;在皇太极,则随着威权日重,也时不时对代善晓以利害,甚至丝毫不假以辞色。

二人之间最严重的冲突,发生在天聪九年,事情是由皇太极的姐姐引起的。

1626年努尔哈赤被明军炮火所伤,不久毙命。努尔哈赤的第四子皇太极继承汗位。一直以来人们对皇太极皇位的来路争执不休,有的认为是努尔哈赤传给他的,也有人认为是皇太极施展阴谋诡计抢来的。那么努尔哈赤的汗位到底是怎么来的?

一说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不过多尔衮成为旗主,是在皇太极继位后的天聪二年(1628),当时多尔衮才十五岁,既无功业,亦无威望,故皇太极不可能立多尔衮为嗣。同时,皇太极和多尔衮感情至深,皇太极即位后,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大力培养提拔,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万分感念,尽心尽力辅佐,是多尔衮的左膀右臂,无法想像皇太极对多尔衮干下篡位、杀母的勾当。

一说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通过打击代善得来的。其实这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代善虽然功勋卓著,手握重兵,但代善清楚当时后金政治局势险恶,后金兵败宁远士气低落,各方势力虎视眈眈。代善为了避免蚌鹤相争渔翁得利,与皇太极达成了默契,在诸贝勒大臣聚于朝时,代善提议举皇太极为汗,请贝勒“皆喜曰善”,可以说是代善推皇太极上位的。

主流说法认为皇太极汗位来的名正言顺,是由诸贝勒推举产生。太祖努尔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为汗者须请贝勒推举产生。当时诸贝勒中,数皇太极实力最强,在政治识见、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上也高出各贝勒一筹,处于草创期的后金确实需要一位雄才大决的君主,所以皇太极被众人推举为汗。据朝鲜史籍《鲁庵文集》记载:“老汗(努尔哈赤)临死曰:洪佗始(皇太极)能成吾志。终无所命而死。”因而皇太极得汗位,是符合努尔哈赤临终之命的。

事实证明,众贝勒还是很有眼光的,皇太极在位17年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679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