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胡惟庸真的要谋反吗?

朱元璋为什么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胡惟庸真的要谋反吗?,第1张

明初四大案件,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恒案、蓝玉案。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可能是谈论最多的案件,但胡惟庸案,我看过很多人分析,大部分都说胡惟庸是为诬陷谋反而杀,我没有看到几个人分析正确,今天我想给大家解读一下胡惟庸案件。

解读了胡惟庸案件,你也能懂,明朝官员内部的事情。

明朝建立后,明朝政治集团分两部分,李善长领导的淮西派,也就是当时跟朱元璋打天下的一派,此派系势力极其强大,包括徐达、常遇春等人。

还有一派为浙东派。

浙东派是刘伯温为首的朝廷势力,大部分以后加入的文官为首。

对于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对立,这是朱元璋特别愿意看到的事情。

朱元璋的一生特别多疑,这也是他设立锦衣卫的原因。

朱元璋的锦衣卫甚至收编了很多朝廷重臣的管家和亲属,帮助朱元璋监管。

记得有一个官员夜晚在家打麻将,突然掉了一张,怎么也找不到。

第二天上完朝,朱元璋留住他,给他一样东西——丢失的那张麻将牌。

朱元璋通过警衣卫的监控,加上淮西和浙东的两派互斗造成的互相监管,大大的简化了朱元璋对于管理工作。

这样的三角形,也是朱元璋最愿意看到的三角形。

但这个三角形逐渐的崩塌起来。

李善长和刘基的斗争愈演愈烈,甚至两人的冲突逐渐扩大到了两个势力的正面冲突。

越演越烈,最终导致了胡惟庸案件。

洪武元年,朱元璋外出巡视,李善长的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因为违法乱纪被刘伯温抓了起来。

李善长想救李彬。但李善长毕竟是政治方面的一个老狐狸,他不会明说放李彬,而是巧妙的说,天大旱,很久没下雨了,应天正在求雨,为了苍生,不要再杀人了。

刘伯温却正面怼回去说:杀李彬,天必雨。

这也彻底激怒了李善长。

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不再是暗枪暗箭,而是彻底开始大规模的正面碰撞。

李善长利用天气仍旧大做文章,淮西势力也组织官员对刘伯温各种诬陷和检举。

最终在朱元璋的压力下,刘伯温辞官隐退,浙东集团也遭到了打压。

但刘伯温也不是善茬,刘伯温走之前,将自己的门生杨宪推举为浙东集团的领袖,并在朱元璋那里荐为御史中丞。

朱元璋怕浙东集团崩塌,允了。

由于刘伯温的浙东集团处于劣势,朱元璋又开始扶持杨宪,杨宪开始带领浙东派围攻李善长。

朱元璋听了太多的举报,最终失去了对李善长的信任。

两派互相打压争斗中,朱元璋看到了朝堂混乱,也看到两帮势力所掌控的大权。

朱元璋越来越觉得,所谓的权衡之术有没有必要?继任者有没有能力驾驭这些弄权的人?两个集团将来会不会成为明朝的威胁?还有那个分权过大的丞相制度!

朱元璋后来又招回刘伯温,浙动集团如虎添翼,彻底打压了淮西集团。

当浙东集团以为自己要胜利的时候,朱元璋又觉得应该先从浙东集团先入手,因为言官们大部分都是浙东集团,太讨厌了。

于是又故意冷落刘伯温,在封爵位的时候,李善长等老人封为公爵,而刘伯温被封为伯爵。

刘伯温理解朱元璋的意思,再次辞官,杨宪之后被朱元璋杀了。

当朱元璋杀死杨宪,启用李善长,扶持的胡惟庸为宰相,浙东集团彻底属于弱势,但胡惟庸没有放过这个机会,毒死了刘伯温,又彻底打垮了浙东集团。

胡惟庸觉得自己将带领淮西集团成为最后胜利者。

这时候,有一双眼睛静静看着他表演,那就朱元璋。

胜利的党魁胡惟庸和他的淮西集团把持了朝政,由于没有制约,很多朝堂内外的官员开始投靠他。

胡惟庸逐渐膨胀起来。他有时候会觉得,如今自己势力这么大,是否有机会可以取代朱元璋呢?

他渐渐觉得这个对他言听计从的朱元璋,没什么可怕。

他一步步探试着朱元璋的底线,很多大案要案甚至不请示朱元璋,自己专权独断。

但朱元璋仍旧没有任何反应和不悦。

终于,他觉得是时候开始建立自己的皇权了。

明史记载:吉安侯陆仲亨自陕西归,擅乘传。帝怒,责捕盗于代县。平谅侯费聚奉命抚苏州军民,日嗜酒色。帝怒,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无功,又切责之。二人大惧。惟 庸阴以权利胁诱二人,二人素戆勇,见惟庸用事,密相往来。尝过惟庸家饮,酒酣,惟庸屏左右言:“吾等所为多不法,一旦事觉,如何?”二人益惶惧。惟庸乃告 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太仆寺丞李存义者,善长之弟,惟庸婿李佑父也,惟庸令阴说善长。善长已老,不能强拒,初不许,已而依违其间。惟庸益以为事可就, 乃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与期会。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

大概意思,侯陆仲亨从陕西回来,擅自乘坐驿车。朱元璋大怒,责令他到代县捕盗贼。

平凉侯费聚奉命安抚苏州军民,整天沉溺酒色。皇上大怒,责令他往西北去招降蒙古,他无功而返,皇上又严厉斥责他。

两人都提心吊胆的。

此时,胡惟庸暗中用权势和财富对他们二人进行威逼利诱。

一向有勇无谋的二人,眼见胡惟庸已掌管朝政,便与他秘密往来。

两人曾到胡惟庸家饮酒,酒酣时,胡惟庸屏退左右,对他俩说,我们所干的事多不合法,一旦被发觉,该怎么办?

两人更加惶恐。

胡惟庸于是将自己的主意告诉了他们,令他们在外面收集兵马。

太仆寺丞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胡惟庸的女婿,李佑的父亲,胡惟庸令他暗中游说李善长。

李善长年纪已老,无法坚决拒绝,开始不同意,后来也模棱两可了。

胡惟庸更加以为事情可以成功,于是一方面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与他们约定日期相会举事。另一方面又派元旧臣封绩送信向元朝嗣君称臣,请求出兵做外应。

正当胡惟庸坐着皇帝的梦时,胡惟庸的儿子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将驾车人杀死。

这件事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到时机也到了,借此事做文章,重重的责罚了胡惟庸。

胡惟庸突然觉得那个听话的朱元璋,态度大变,于是就决定要加快起兵。

九月,朱元璋借故占城国的使臣来明,胡惟庸不上报,将胡惟庸抓起来,要杀胡惟庸极其党羽。

当时有人报告朱元璋说,满朝堂的人几乎都算是胡惟庸的党羽,怎么办?

朱元璋微笑,说:那就都杀掉!

当胡惟庸看着朱元璋此时狠辣手段的时候,才明白过来,自己只不过是朱元璋的一个诱饵。

从杀杨宪开始,朱元璋就准备肃杀这些党派,留着自己还没杀,是怕取消丞相制度引起天下文人的口诛笔伐。

胡惟庸觉得自己像一只疯狂的跳梁小丑。

朱元璋放纵自己成为反臣,就是要所有人看到丞相制度的弊端,谁指责取消丞相制度就是自己的余党。

这样朱元璋于理于法都占了上峰。

他太幼稚了。

浙东集团被淮西集团杀死,淮西集团被朱元璋灭掉。

朱元璋顺便借故灭掉了令他如鲠在喉的丞相分权制度。彻底肃清朝堂势力和制度,拔掉所有刺,留给后代一个易于管理和安全的政治环境。

朱元璋这会儿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因为实力强大的朱元璋再也不甘心居于明王之下,他要自己当皇帝,他让廖永忠去接小明王到南京,廖永忠自然明白朱元璋的想法,过江的时候就把小明王扔到江里淹死了。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势力比较大的一共有三支,分别是:

东线红巾军:白莲教主韩山童领导的,白莲教和弥勒教、明教混为一谈。

西线红巾军:弥勒教彭莹玉领导,推举徐寿辉做皇帝,后来被陈友谅篡夺。

第三支是张士诚在江浙一带领导的起义。

红巾军大起义爆发后,朱元璋参加了占据濠州的郭子兴的起义军,郭子兴属于东线红巾军,他们都认白莲教韩家为首领。

韩家几代人都是白莲教教主,传到韩山童时正好由于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他便想要组织白莲教众发动起义,可悲的是他刚定好起义的一切事项,被提前发觉的官府围剿身亡,教众们便拥戴他年幼的儿子韩林儿为新的白莲教教主,发动起义,立国号为宋,韩林儿就是小明王。

稍微提一下,白莲教、明教、弥勒教三者关系,他们的教义大同小异,鼓励人们在“明王”或者“弥勒佛”的带领下反抗现有的压迫,追寻美好的明天,三者相通,相互融合,所以韩林儿既是白莲教教主,也是明教的明王。

东线红巾军声势浩大,聚集了数十万人,攻城拔寨,几乎占据了整个黄淮,甚至一度打到辽东,从辽东迂回包围元大都,他们喊出两句口号,“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杀小明王的理由:

可是等到朱元璋彻底击败对手陈友谅以后,这个小明王的作用就逐渐变小了。不光作用消失了,反倒是成为了朱元璋走上皇位的障碍。

为此朱元璋命令廖永忠去接小明王来应天,可是小明王的船在到达瓜洲之前就翻了,小明王韩林儿也因此溺水而亡。电视里的大虎原型,便是廖永忠。

从二品,巡抚为中国14世纪-20世纪初的地方官制名称,统治区域从数千、数万平方公里甚至数十万平方公里,权力大于今日仅负责行政事务之省长,统筹地方行政、军事、司法权力。

巡抚官制出现明朝,明太祖以宰相胡惟庸纠结地方势力意图叛变为借口,除了废除中央政府的宰相制度外,太祖也积极改革地方制度,将本来一行省一人独享的的军事、行政、司法权力分拆成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部分,后来出现的“巡抚”正是统筹此三部分的首长。

扩展资料:

1391年,太祖遣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巡抚”这个名称开始被使用。

明初,皇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至地方安抚军民,事毕复命,名义称巡抚。明宣宗时,各省常设巡抚渐成制度。巡抚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

明英宗在1457年复辟后,一度废除巡抚制度,到次年才恢复。

巡抚的职责主要是税政、水利、内政,不过通常也有调动兵力的权力,不过并不一定,端看各省需要,1644年后,入主中国的清朝承袭明朝的巡抚制度,并沿用旧名称,清朝在全国设立了16个巡抚,为常规官位,但并不等于今日之省长,今日之省长,只管辖一省行政事务,大致相当于清代的布政使。

参考资料:

-巡抚

顺序如下:

1、朱元璋诛杀廖永忠。

简单来说,就是投靠自己时间越短的,就会越早被杀。朱元璋第一个杀掉的是廖永忠,理由是“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

不过,这或许只是其中一部分,廖永忠曾经“窥探朕意”,在小明王韩林儿的事情上,廖永忠让朱元璋背了黑锅,所有人都以为是朱元璋指示廖永忠干掉小明王的,因此,这应该也是朱元璋处死廖永忠的一个原因。

2、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之后就比较有名了,胡惟庸案以及蓝玉案。胡惟庸案中,宰相胡惟庸专政擅权,很多事情没有请示朱元璋,直接就办了,在朱元璋得知胡惟庸隐瞒不报占城来贡之后,勃然大怒,涉事官员相互推诿,更是让朱元璋恼火,下令彻查胡惟庸等人的罪行。

这件事情并没有因为胡惟庸的死而结束,前后延续数年,涉案被杀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还有一直存在争议,究竟是否与胡惟庸有勾结的李善长。

蓝玉案。蓝玉军功赫赫,风头强劲,这让朱元璋很是不爽,而蓝玉也的确仗着自己的威望做了一些事情,朱元璋终于动了杀心,诛杀蓝玉,族诛三族,平时与蓝玉有些来往的人也都遭遇抄家的下场,前后因此而死的人竟有一万五千人之多。朱元璋借着这件事,将军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彻底铲除了将权对皇权的潜在威胁。

3、韩国公李善长。

定远人,早年间加入朱元璋义军,“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1370年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左丞相,位居功臣第一,朱元璋在制词将他比作萧何。之后李善长一度与刘伯温在朝中博弈,后推举胡惟庸任丞相。1390年朱元璋以“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将77岁的李善长以及一家七十余人全部处死。

4、吉安侯陆仲亨

濠州人,17岁就加入了朱元璋义军。1370年陆仲亨被封为吉安侯。曾因事被降为指挥使,负责抓捕盗贼,但不久恢复爵位。朱元璋经常对人说“此(陆仲亨)我初起时腹心股肱也”。但1390年朱元璋惩治胡惟庸党时,陆仲亨的家奴举报他与唐胜宗、费聚、赵庸同谋,因而被处死。

5、延安侯唐胜宗

濠州人,18岁时就加入朱元璋的义军。1370年唐胜宗被封为延安侯,曾因“擅驰驿骑”,被夺爵,但不久又恢复。此后他又镇守辽东、巡视陕西,1390年坐胡惟庸党被处死。

6、宋国公冯胜。

定远人,初名国胜。早年间与兄长冯国用结寨自保,后归顺朱元璋。1370年冯胜被封为宋国公。朱元璋在诰词中称冯“胜兄弟亲同骨肉”。1393年蓝玉被杀当月,冯胜被召回京。两年之后(1395年),冯胜被赐死。文献记载,“上召胜饮之,酒归而暴卒”。

7、颖国公傅友德。

砀山人,元未加入红巾军。傅友德先后在明玉珍、陈友谅麾下,但无所知名,后归顺朱元璋,遂得重用。1370年傅友德被封为颍川侯,此后他大放异彩,平巴蜀、征西塞、伐云南,功勋第一。1384年晋封为颍国公。1394年傅友德被赐死,据说他是在朱元璋面前当众自尽的。

之后有很多记载甚少的不做列举。

朱元璋是怎样的人:

看了上面这些,你是否认为,朱元璋实在是心狠手辣震惊历史的明初四大案中,胡惟庸与蓝玉案件是朱元璋大杀开国功臣的政治案件,“空印案”应是整顿吏治的案件,“郭桓案”则偏向于经济案件,而当时因这些案件而死的人,不下十五万。如果单看这些数据,似乎朱元璋实在是一个恶魔似的皇帝。

我们可以联想一下秦始皇,他在历史上的“罪名”,很多都是后世添油加醋上去的,就比如“焚书坑儒”,焚书是有,但是先秦时期还不是有很多古籍保留了下来至于坑儒更是太过夸张,只是杀了一些嚼舌根的方士,却被说成了坑儒。

朱元璋也大抵是这种情况,看清人给他的画像就知道了,能怎么丑化就怎么丑化,以至于后人真的以为他长了一张鞋拔子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783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