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幼儿进行智力品质培养?

如何对幼儿进行智力品质培养?,第1张

如何对幼儿进行智力品质进行培养?

智力素质包括六种,他们是注意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在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上,有许多是孩子们未曾见过和未曾听说过的新鲜事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好奇心强的孩子,引起他们的极大关注

。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来培养注意力。

  (一)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

  许多实例证明,强烈、新奇、富于运动变化的物体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会唱歌的生日蛋糕,会跳的小青蛙,会自己走路的小娃娃,等玩

具调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去观察、摆弄。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类似的玩具,用来训练他集中注意力。特别是0~3岁的孩子

,采取这种方法是最理想、最有效的。另外,还可以把孩子带到新的环境中去玩。比如带小孩逛公园,让他看一些以前未曾见过的花草、造型

各异的建筑及其他引人入胜的景观。带孩子到动物园去看一些有趣的动物等等,利用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去培养注意力。

  (二)把培养孩子的兴趣与注意力结合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谁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总会很投入、很专心,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儿童在入学前接触的书本知识太多,走

进课堂后发现老师讲授的都是自己屡见不鲜、耳熟能详的东西,那么,大多数儿童都会不由自主地精神溜号儿,东张西望,做小动作。在生活

中你常常会看到一些孩子按家长的要求做某些事的时候,总是应付式或心不在焉,而在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时,却能全神贯注、专心意义。对幼

儿来说,他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受其兴趣和情绪的控制。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把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与培养注意力结合起来。

  培养孩子的兴趣,要采取诱导的方式去激发。比如培养孩子识字的兴趣,你可以利用孩子喜欢故事的特点,给小孩子买一些有文字提示的

图画故事书。让小孩子一边听故事一边看书,并且告诉孩子这些好听的故事都是用书中的文字编写的,引发孩子识字的兴趣,然后认一些简单

的象形字,从而使孩子的注意力在有趣的识字活动中得到培养。

  兴趣是产生和保持注意力的主要条件。孩子对事物的兴趣越浓,其稳定、集中的注意力越容易形成。所以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并以此为媒介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三)在游戏中训练孩子的专注力

  前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幼儿在游戏和单纯完成任务两种不同的活动方式下,将各种颜色的纸分装在与之同色的盒子里,

观察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实验结果发现,在游戏中4岁幼儿可以持续进行22分钟,6岁幼儿可坚持71分钟,而且分放纸条的数量比单纯完成

任务时多50%。在单纯完成任务的形式下,4岁幼儿只能坚持17分钟,6岁幼儿只能坚持62分钟。实验结果表明,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其注意力集

中程度和稳定性较强。因此,我们可以让孩子多开展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培养婴幼儿的专注力。

  游戏活动方法很多,比如传统游戏让孩子“找回不见的玩具”便是一种简单易行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游戏方法。其具体作法是:家长与孩

子一同取出几件玩具摆放在桌上,并教孩子清点玩具的数量,让孩子说出玩具的名称,记住玩具的种类。然后,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拿走其

中的某样或几种玩具。问孩子:“什么东西不见了?”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去回想、查看、寻找,这种训练方法简单、灵活而实用。家长还可根

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类似的游戏方法。

  游戏是婴幼儿喜爱的活动,它能引发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心情愉快。家长应该有选择性地与孩子一同开展游戏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意识地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四)让孩子明确活动目的,自觉集中注意力

  孩子对活动的目的意义理解得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就越强烈,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力就越集中,注意力维持的时间也就越长。

  比如:一个平时写字总是拖拖拉拉、漫不经心的孩子,如果你许诺他认真写字,按时完成任务之后就送一件他一直想得到的礼物,他一定

会放下心来,集中注意力认真地写字。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可以训练孩子带着目的去自觉地集中和转移注意力。如问孩子:“妈妈的衣服哪儿去了”、“桌上的玩具少了没有”,

或是叫孩子画张画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等等,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婴幼儿学会有意注意,可让他逐步养成围绕目标、自觉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当然,培养儿童专注力的方法有很多,其具体实施方法也不尽相同。家长可根据孩子专注力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有计划、有目

的地训练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只要你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努力去做,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是人们思维、想象、理解、表达等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幼儿期是幼儿智力水平发展

的最佳时期,从小

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就为他们智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培养兴趣,启发幼儿积极观察

人一旦对某一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从内心产生对他的向往,从而自觉的去观察它、研究它,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强制。兴趣在幼儿的观察

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要从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入手。

幼儿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个特点,启发他们积极自觉的去观察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如《保护牙齿》一课中,谈到用醋能把硬蛋壳泡软,为了让幼儿亲眼看到这个现象,我除了让幼儿回家做这个实验外,还在教室里亲自做这项

实验,让幼儿天天观察蛋壳的变化。四、五天后,幼儿惊奇地发现硬蛋壳果然变软了。他们从内心信服了睡前不要吃东西,应刷牙嗽口的道理

二、循循善诱,引导幼儿正确观察

幼儿的观察兴趣浓了,我又注意引导他们正确观察。首先,让幼儿懂得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或由人到物,或由近

到远。这样的指导经常坚持,日积月累,幼儿的观察就不至于杂乱无章了。其次,幼儿观察事物比较粗略、笼统,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细微

差别。他们常常易把相似的数字图形等混淆起来。我就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所要分辩的对象,通过认真比较,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两者间的细微差

别,自己去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实践证明,幼儿记忆自己发现的知识,比记忆老师灌输的知识牢固得多。

三、多方配合,促进幼儿深入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我还注意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以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增强观察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能力

是在活动中发展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教学《乌鸦喝水》这一故事时,我引导幼儿分别观察水瓶高、瓶口小,乌鸦喝不到

水的情景;观察聪明的乌鸦往水瓶里放石子,使水面升高的情景;观察乌鸦喝到水的情景。这样,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又动脑,既提高

了观察能力,也较为全面地、深刻地理解所要学的内容。

四、多种途径,教育幼儿经常观察

在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观察书上的图画、观察自然景物,观察自己和自己周围的生活,养成经

常观察的良好习惯。鼓励幼儿做有心人,利用一切条件,抓住一切机会,,从一人一事中看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使幼儿的观察力得到不断

的发展。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一个时期内,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可以突破已有的知识的局限,从已知想象未

知,从有限的事物想象无限。孩子的生活中充满着想象。他们抱着布娃娃,会想象自己是医生,在给孩子细心地治病;他们拿起一根竹竿,放在胯下,就想象骑上了

骏马;他们把几只小凳子排列起来,就把它想象成一列远道而来的火车。孩子的这些想象是在成长过程中、在家长的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为了让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①扩大孩子的知识经验,增加表象储备

  创造需要原材料,没有相应的表象储备,有关的新形象是创造不出来的。因此,作为家长应让孩子从小尽可能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

接触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以使孩子对尽可能多的事物产生基本的认识,在未来的想象活动中,使孩子拥有更多的事物形象参与思维过程。

②重视和支持孩子的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孩子的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大的发展。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女孩抱着娃娃、男孩坐

在小木凳上做游戏,也是他们想象最活跃的时候,这时,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而完全沉浸在妈妈、司机的角色中。因此,孩子游戏玩得越好

,想象力的发展也越好,父母应重视和支持孩子做孩子。

③让孩子多听故事。多听故事,就是通过语言的描述使孩子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经常听广播中的评书连播,电

影录音剪辑,相声等节目,还要抽空多给孩子讲故事。同时,还要启发孩子自己多讲故事。开始可以复述故事,渐渐自编故事,这对发展孩子

的创造想象是有益的。

  ④培养孩子绘画、音乐方面的素质

  绘画或听音乐、弹奏乐器是孩子眼脑手密切配合、多种心智机能同时参加的智力活动,它可激发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比如

,在绘画中,他们把自然界的星空浮云、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都想象成人和一样富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他们的想象是丰富、奇特而大胆的

培养幼儿的记忆力

记忆力伴随人的一生,它的好坏对智力有重要影响。那么记忆力到底是什么呢?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感知过和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比如,孩子

在看过一部动画片后,就学会模仿片中的人物动作和对白。

  幼儿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时期,他的记忆能力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形象记忆发达。幼儿受思维能力的局限,在观察事物时很少深入体会事物的本质。他只对那些形象鲜明生动的东西感兴趣,记忆较为牢

固。

  2、机械记忆为主。儿童缺乏生活经验,无法像成人那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只能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死记硬背。

  3、受环境和情绪的影响。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记忆活动很容易受外界的事物干扰,缺乏稳定性。

  根据幼儿记忆的特点,父母在训练幼儿的记忆力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无论是讲故事,还是说事情,都应向幼儿提出明确的记忆要求,使孩子依靠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完成任务。

2、运用生动直观、形象具体的事物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孩子在无意识中记住需要掌握的知识。

3、记忆过程中要尽量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参加。这是因为多种感官,入眼、耳鼻、舌、手等参加活动。可以使大脑神经联系广泛,大脑在

对丰富的信息加工时,获得的音口向全面、清晰,有助于记忆。有人做过试验,让4岁孩子不出声地观看10张,远没有给孩子一边看,一边

念的记忆效果好。

4、教给孩子正确有效的记忆方法。帮助记忆的方法很多,如,归类记忆法、歌谣法谐音法等。

培养幼儿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感知和观察力。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积累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因此,努

力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不断丰富和发展孩子去观察,去认识、去思考、去体会,这样可扩大孩子的印象范围,使之容易形成对事物正确的概

括,以发展思维能力。启发孩子积极思考。要善于给孩子提出些小问题,让他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和找答案。在孩子思考问题

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启发孩子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孩子好奇心比较强,

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见到新鲜的东西就要摸一摸、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现。家长切不可随意

禁止甚至恐吓他们,以免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应当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培养从小爱科学、勤动手、肯钻研的好习惯,从而提

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让孩子畅所欲言。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也应让他说完,适时而又恰当地给予指导,

在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下成长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对某些问题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容易受暗示。相反,在家

长制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显得思维呆板,不敢畅所欲言,也提不出新的观点,而是看家长的脸色行事,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

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是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思维独立性的发展。启发孩子异想天开。在人们的长期生活过程中,所有的物品都

有其常规功能。例如,传统观念认为,碗是盛饭用的,暖瓶是盛热水用的。如果我们变换一个视角去思考,就可发现碗还可当乐器,暖瓶还可

放冰。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孩子在学习知识时就不会盲目听信,解决问题时就会思路开

阔,灵活自如。

培养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不妨借鉴以下几点:

1每个人都会有做错事的时候,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当孩子做错事情,重要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怎么样让孩子认识到他的错误以及承认错误。如果孩子的错误都是家长指出来的,那么孩子会很不耐烦,会觉得怎么父母总是在挑自己的毛病,久而久之可能会影响到亲子关系,也会使孩子内在智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可采用比较冷静的态度,想办法从侧面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失。

2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的后果。孩子做错了事之后,很多家长都会心疼孩子,所以选择替孩子去承担犯错的后果,从而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久而久之,让孩子丧失了责任心,十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的后果,这样做能够让孩子明白,一旦犯错,将会造成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而这严重的后果必须由自己来承担,这样一来,孩子自然会学会自我反省,从而激励自己将事情做得更好。

3 重视负面道德 情感 的良好效应。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灌输正直、善良、勇敢等正面道德 情感 ,这样做可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让孩子体验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 情感 也会使其受益匪浅,促使他不断自我反省,区分好坏、是非、对错和美丑,改正错误。

4教育孩子每日反省自己。孩子有时并不知道自己所认识的东西是错误的,也可能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他会用他的眼光去看,用他的头脑去想,这样难免不受到限制。所以,家长要艺术地教会孩子学会发现错误,这样,才能使其认清方向。要培养孩子反省自己错误的习惯,因为这比家长或他人指出其错误再改正效果更好。

在这个问题上,的确有很多人都做错了。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批评,责备或者惩罚孩子,然后就结束了,可能孩子根本都不知道自己错哪儿了。实际上孩子的每一次错误都是教育的契机,都是让孩子学习成长的好机会。我们却错过了。要想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会反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行为是什么,怎么才能弥补自己的错误,怎么才能避免以后再犯错。最关键的就是孩子犯错后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我们的沟通和引导。

前几天,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爸抱儿子坐椅子上,抱的时候可能劲大有点不舒服了,儿子就生气的说:外公你干嘛啊,弄疼我了,我又不是自己不会坐,你干嘛弄我啊,一脸不高兴。吃饭我就没说什么,看了他一眼,估计他是明白了。把饭吃完,我喊他去房间里。不要当众责备,批评这是我们家的沟通原则。

到房间里把门关上,他说妈妈我做错事了。原来你知道啊,哪里错了?我不应该那样跟外公说话,有情绪的说话是不对的,要尊重长辈(我前两天刚跟他说过的)。说得很对,知道自己的错误很好,那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去弥补自己的错误呢?我应该去跟外公道歉。对,我给他竖起大拇指。沟通很好,两个人愉快的离开了房间。他走到客厅有点害羞,拉着老爸的手说有话跟他说,老公蹲下来,他说外公对不起,我刚才不应该那样说话。老爸笑着抱抱他说没关系。他开心的跑过来说妈妈外公原谅我了。

在这件事情中,我没有当中批评孩子,给了他尊重和面子,当我和他谈的时候内心就不抵触不会反感,这样才能听进去我后面要说的话。接下来我引导他自己说出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反省的过程,而且是自己说出来的,孩子更愿意接受,愿意思考愿意做出改变。他自己说出了自己的错误之处,自己提出了弥补的建议,人对于自己参与的事情,自己提出的事情更乐意接受。当他道歉以后,我及时的给他肯定,他就会知道如果犯了错误要勇敢的承担责任,跟别人道歉这是妈妈期待的行为,鼓励的行为。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的每一次错误中我们都能坚持这样做,相信孩子会在自己的错误中收获很多。会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养成好习惯。

确实如今 社会 呢就出现这种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孩子和孩子之间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事情发生,他们只是争吵打闹的成长的一个必然过程,而家长却小题大做,甚至两个家长也会打起来,那我们确实是这样,建议家长,如果两个孩子之间发生了小摩擦,没有什么大的事情,请大家都相互之间谅解,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谁也不是谁的仇人,小朋友都是他的伙伴,他的成长过程中就需要跟小朋友一起互动。第二种情况就是,我道歉了,但是我发现我的孩子根本不认错,或者对方的家长也道歉了,发现对方的孩子根本就无所谓,那么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要时不时地进行体验式的教育。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孩子的身上,比如说,我的孩子打了别人,但是他不以为然,如果有机会他被别人打了,我们就要进行体验式的一个教育,告诉他“看,就像你打谁谁谁一样,是一样的,那么以后我们都应该和睦相处,”如何相处,比如说,“拉拉手,抱一抱,跟他一起玩,并不是去伸手去打他,看你被别人打了,你的心里也是不愉快的,对吗?”。再有,如果我的孩子当众确实由于各种各样的心理因素,比如说羞愧呀,不愿意当面儿去当众给别人道歉,那记着,回家以后一定要跟孩子进行谈话式教育,跟孩子总结一下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当然,前提是先理解我们的孩子的感受。然后引导他分析问题的经过,之后再引导他应该怎么去做。最后我们相信他可以做到,用这样的模式来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信日后如果有这样的正向的沟通,孩子就会面对冲突的时候,也知道该怎么样去做,既认识到错误,也知道去跟别人说对不起。

马秀老师:长颈鹿幼儿园园长,儿童心理行为咨询师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较真儿了!

小孩子在外面玩,发生一些碰撞,这些“碰撞”,大多数是孩子间无意中发生的。

故意打人的孩子有,但很少。

我们可以分开来看一下这件事。

(一)孩子间无意的碰撞

既然是无意的,那么,有什么理由值得我们揪住不放呢?

我在公交车上,无意中踩到别人的脚,或者碰到别人,确实很不好意思,但也只能笑着说句“对不起”,对方回一句“没关系”或者一个不耐烦的白眼,这事就这样过去了。

那么对于孩子,也没有必要太较真。

孩子玩的时候,互相碰到了,孩子们都没在意,继续哈哈的笑着一起玩。

那就代表不疼, 孩子们之间不在意,家长也没有必要看作很严重 ,没有必要特别郑重的说“对不起”,或者硬拉着孩子说“对不起”。

如果碰到了比较严重,比如擦伤,或者撞疼了。

那这时,家长就要蹲下对自己的孩子说:“妈妈知道你是不小心的,可是,我们确实把小朋友撞疼了,你看,那里都红了,小朋友很难受。我们去对他说一声对不起好不好?给小朋友吹一吹好不好?”

接下来,还可以 启发式提问 ,问一下孩子避免的方法: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再次碰到小朋友啊?”

这种方式,能让孩子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孩子面对问题的能力也有所帮助。

(二)故意碰撞或者打人

如果你家孩子,是故意打人的那个孩子。

那么我建议你先问一问孩子打人的原因

根据孩子的情况,对症下药,教导他:

打人是不对的,是不受欢迎的,是会让别人很难受的。

而且要态度坚定的(不是语气暴躁)让孩子给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如果孩子不肯道歉,那你就在那里等着他改变主意。

不肯道歉时,是不能继续玩的。

不肯道歉时,是不能离开的,因为你们属于故意打人。

道歉后,如果你的孩子还不改变打人的做法,那么我觉得你应该把你孩子带离那个场所,取消他继续玩的权利,直到他学会和小朋友们友好相处。

这些做法要拿捏分寸,做的不好就会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在惩罚他。

和善而坚定,你要在坚定的同时保持和善,而不是大吼大叫的去批评去指责。

加油!

如果你的孩子是被打的那一个, 那么你有权利要求对方孩子给你的孩子道歉,你要坚定的站在自己孩子的身后,去保护他,支持他,做他坚实的后盾。

让孩子知道,我有得到道歉的权利。

让孩子懂得,要爱护自己尊重自己。

我家庭对自家俩孩子(双胞胎)做错事的态度是,为使孩子认识到错误不再犯, 一般使用教育道理并辅以惩罚机制(合适使用年龄3-7岁):耐心教育讲道理(指出事件的危害、后果及换位思考等)、约定做错事的惩罚手段,比如:谴责、自行补救措施、罚站、适当体罚等。

平时生活中做好孩子的错对的认知

我家庭一般将孩子做错事的行为分为两种:做错事和做坏事。

1、做错事

主要针对孩子的行为不端正,对别人没有影响的事,比如:私自偷零食、玩手机、看电视、说大话、故意漏做作业、向别人讨零食等行为。

这些行为只危害到孩子自己,对他们的惩罚一般是使用道理教育、罚站、自行补救措施等手段,目的是希望他们认识到做错误的事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其实孩子一般都会认识到这些是错事,只是不能控制自身行为)

对孩子屡错屡犯行为,我家庭会适当加大惩罚力度,进行适当的体罚,使他们深有“痛”感(自行理解),遇到类似的事时会“三思而行”。(他们会自行判断收获与代价是否值得,形成心理和行为惯性后,他们就自然会规避这些错误的事情,甚至在外面玩耍时会阻止其他小朋友的错误行为)。

比如我孩子在5岁时,有一天晚上我们发现客厅的饼干突然少了,便知道是他们偷了吃,把他们叫过来问话,都不肯承认,我们就教育他们说:不给你们吃饼干是因为吃了会喉咙发炎,发炎就会感冒发烧,我们就要花很多钱带你们去看病,你们还得打针吃药。你们不承认,我就打开监控(其实没有)看,在压力之下,他们最终承认了偷吃,既然到这份上,我老公就根据他们偷吃和说大话两个行为,每人领了五衣架,罚站了三个小时(从晚上10到凌晨1点),并且禁止一周之内看电视。自此之后,他们再也没有偷吃过禁止他们吃的东西的行为。

还有很多类似的事的,我们都是不厌其烦地教育,然后教育无效之下,就采取行为,原则就是一定要让他们知道做错事是要代价的。

比如说,如果他们未经允许开电视,触碰手机,那么未来至少一周以上不能碰电视和手机;如果近距离看电视我们就马上关电视,等等。

2、做坏事

这个主要是针对孩子对别人有影响的行为,比如:学人骂脏话、向其他小朋友吐口水、拿着玩具枪到处晃人脸、不尊重大人、破坏其它人物品、在阳台上丢小物件等。

我家庭自他们三岁起就非常注意孩子这种行为,基本上发现即进行全方面的综合惩罚手段:道理教育、罚站、自行补救措施、适当体罚等一起,让他们“痛”到入肉,“痛”到入心。从小就形成条件反射的本能规避意识。

我家庭对孩子这些“做坏事”行为是绝对不容忍的,教育之余肯定让他们“痛”得入心。

我孩子也是在5岁时,发现他们有在阳台往楼下丢纸飞机、纸巾、沙子的坏习惯,我连续说了一周左右大道理无效,我老公便定下了规格:丢一件东西打一衣架,哪只手丢打哪只,不再教育。他们连续被打哭了两天后,第三天就把这坏习惯改掉了。

家长教育孩子 “做错事” 和 “做坏事” 的观念,有利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区分 自我约束行为 和 法律禁止不可为 的概念。

家长需要从小教育孩子的是非观,并长期坚持

我们一直认为,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行为,不能只看到孩子的问题,更要看到家长自己的问题。

如果家长从小教育孩子,灌输他们是非观,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之下他们的行为就会向好,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即使做错事了,也有改掉的心理和思维习惯。

但如果家长平日不教育,一味放纵,甚至有鼓励孩子恶习的行为(自己小孩欺负别的小孩时,家长居然有成就感,认为孩子长大后有出息),待孩子恶习成形,再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把错误改掉,就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最后要说的一句是,家庭能包容“熊孩子”的错事、坏事行为,但 社会 不会包容,只会给以惩罚和教训。

孩子犯错了都会有害怕、羞耻、担心甚至愤怒等等诸多情绪,也有他的原和理由,此时家长情商很重要,首先要好好去聆听孩子的情绪,一般来说情绪能够聆听到位的话,孩子的情绪就降会下来,慢慢地孩子的理智会恢复,她或他就会慢慢去面对一些具体的问题。

第二,聆听孩子他的想法和他看到的一些事实,并充分的理解孩子的看法,在这个基础上,父母再去好好引导他,让他看到他有可能没有看到那些事实和一些道理。或者一些规则,甚至是法律方面的规则。

第三,可以邀请他将心比心的去体验,如果说这些事情都在自己身上会怎么样,父母也可以来表达自己的一些为难,或者担心,说你这样去做的话,有可能真的会伤害到别人,做为父母来讲,父母是否有责任,这样的进行表达,让孩子慢慢能够理解到你。真正的来讲,孩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到底有什么后果,尤其是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都和孩子谈清楚。

做好以上三点,孩子会认识到自己犯错了,并去反思。

让孩子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要有三个方法。1、用同理心引导孩子,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给他人造成的痛苦。比如孩子之间打架,抢东西,或不小心伤害别人。

2、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比如孩子不吃饭,错过吃饭时间就没有任何东西吃,一直到下次开饭时间。如果孩子肠胃没问题,他们应该不喜欢饥饿的感觉。再如孩子丢东西,那就没得玩、没得用,或用自己的零花钱买。

3、硬性规则。比如涉及到人身安全的一些规则,或者一些不好的行为明确告诉孩子不可以。如果犯错了就要收到惩戒。

说到孩子的错误,家长在孩子幼时应多给孩子一些试错的机会,这对孩子来说也是种 探索 学习。

孩子做了错事,有时候没有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不是孩子不愿意承认,而是不懂得自己的行为是错的,也就是说孩子没有对与错、是与非的概念,不明白那些事干得,哪些事干不得,这时候我们的批评是没有用的,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在1~3岁左右时,有些孩子没有我的你的概念,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所以看到别人的东西就要,甚至动手抢,他们的眼里只看到想要的东西,而没有是非的观念,这时候如果听之任之,很容易让孩子养成霸道任性、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坏毛病。因此,必须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明白不经过别人的同意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多教几次,让孩子去改正,这样孩子就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且会分辨出别的孩子犯的同样的错误。

孩子考虑问题时有自己的年龄特点和思路,所以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认为孩子本该懂得这样那样的道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懂。记得有这样一个消息,几个八九岁的孩子把一个小孩绑在树上,捡了几根枯树枝堆在被绑孩子的身下,想点火去烧,幸亏别人发现及时,才没有酿成大祸,一问才知道,他们是看了《喜羊羊和灰太狼》后,模仿动画片里的情节。还有的孩子学着动画片里的人,打着雨伞从楼上跳下来,结果摔伤,从大人的角度看,这么危险的事孩子应该懂的,实际上他们并不懂,所以做了事也不会认为是错的。因此,从小从平时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我们都要贯穿对孩子的对与错、是与非的教育,只有孩子认识到了什么是对的错的,什么事做得什么事做不得,孩子才不会去犯错。

分情况而定:拿我家小孩举例子吧。原则性的问题我对孩子的要求是坚决不允许,出现一次就要让他永不再犯,教育同时也要讲究方法。有一次我家小孩趁我不在拿了抽屉一块钱买棒棒糖,被我发现!然后我教育孩子,让他意识到不经过他人同意拿走东西叫偷。在辅助些故事情节描述小偷是多么令人讨厌。孩子一旦意识到这形为不对,适当的惩戒也是必要的!这里家长掌握好尺度!惩戒的目地是加深孩子对这错误的印象!也要从小让孩子明白做错事是需要了承担的!那像这些原则性的抢偷骗撒谎等形为!要及时扼杀制止。

这个逻辑很奇怪,你怎么知道错的就是孩子?

孩子做事有自己的理由和逻辑,如果跟你的不一样就算是错,有点过分哦。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孩子是天生带着巨大智慧能量而来的,是非道德他们都知道,不需要你来教。家长唯一要做的是用爱把这些潜能释放出来,有了爱孩子就有了自信、道德等其它的优秀品质,这些都是教不出来的,而是由爱而自然发展出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大人如果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孩子的行为并进行强制干涉,不顾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被接纳,没有爱,心里是会出问题的,然后行为也会跟着出问题。

孩子天生爱父母、依赖父母,保护好他们的内心能量,他们能感受到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行为父母不喜欢,哪些行为父母是喜欢的。他们因为在乎你,而愿意考虑你的感受去做事,并接受你善意的提醒。如果他们处在拒绝你的状态,孩子不会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会听你的话去改正,遇到强制他们的行为,他们会反抗得更加激烈。

所以,不要问孩子做错事怎么办。如果孩子接纳你,这事不会困扰你;如果困扰你,你需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错的一定是大人。

1.要经常对幼儿讲一些深入浅出的道理,让他们认识到社会上既有好人也有坏人,而坏人脸上并没有“我是坏人”的字样,也没有像**里坏人的那种形象。要教育幼儿,如果大人不在身边,有陌生人前来领你,或同你去公园玩,或说同你到父母那里去时,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如果遇到陌生人硬拉你走,要大声叫喊周围的叔叔阿姨。

2.让幼儿知道自己的家庭住址、家长的姓名和工作单位,并反复念叨,牢牢记住,做到准确无误。另外还要告诉幼儿自己家附近有什么明显的标记,有哪几路公共汽车可以到达,万一迷路,就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的父母,也可以及时安全回家。

3.告诉幼儿,如果遇到陌生人跟踪你,就应跑到就近的商店找大人求救,也可以找巡警帮助,或者随便找一户人家,在门口假装大声叫:“爸、妈,我回来了”,坏人就会吓跑了。

宝宝腿型不直怎么办

宝宝腿型不直怎么办,家长对宝宝的健康是非常关心的,有些父母发现自己家宝宝腿型不直的时候,就会非常担心宝宝是不是出现健康问题。那么宝宝腿型不直怎么办?一起来了解吧!

宝宝腿型不直怎么办1

宝宝腿型变化过程

O型腿→X型腿→直腿,这是宝宝正常的生长轨迹。

当宝宝还是一个胎儿的时候,蜷缩在妈妈狭小的子宫内,腿骨会发生轻微的弯曲,因此一般来说,孩子刚出生时,都是O型腿。

当宝宝开始学步,O型腿就会开始逐渐改善。通常,大约2岁最晚至3岁,大多数孩子的O型腿消失。

紧接着,宝宝的双腿又会渐渐变为X型腿。在3—6岁时比较明显,通常在7—8岁时,大部分孩子的腿型会回归正常,也许还会长成大长腿!

美国儿科学会(AAP)表示,多数孩子2岁以前是O型腿,6岁以前是X型腿。但也有的孩子,要到8—9岁,甚至10岁,腿才变直。家长不必过于担忧,也不需要什么治疗。

宝宝的腿型异常的原因

由疾病引起的O型腿和X型腿

有一些少见的情况,O型腿和X型腿确实是由疾病引起的,这种情况下身体不会自行矫正,需要就医。

1、 布朗特病:由于上胫骨生长板发育失常,导致腿型弯曲;

2、 佝偻症:由维生素D、钙或磷的缺乏引起;

3、 骨肿瘤;

4、 铅或氟化物中毒;

5、 骨折后的不良愈合;

6、 发育不良或基因紊乱。

如何判断宝宝的腿型异常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4方面中的任意一个问题,请家长务必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就诊检查。

1、 看腿型与年龄段是否相一致

O型腿超过3岁,X型腿超过7岁,症状不仅没有缓解,甚至更加严重。

2、 看孩子有没有其他异常表现

孩子身材比同龄人矮小很多,面容异常,还经常诉说腿部疼痛或行走困难,那就需要送医检查。

3、 看孩子双腿是否对称

O型腿或X型腿只出现在一条腿上,或双腿不对称,也可能意味着存在疾病。

4、 看双腿弯曲程度是否严重

O型腿: 膝内翻>8cm,进行性加重或不对称者,需要专科就诊。

X型腿: 若8岁后仍有大于15度的膝外翻,需要排除病理性因素,应到专科就诊。

宝宝腿型不直怎么办2

孩子腿型的发展过程

1、新生儿—1岁半: O型腿

2、1岁半—2岁: 正常腿型

3、2岁—4岁: X型腿

4、4岁—6岁: 正常腿型

宝宝刚出生后,由于长时间在妈妈的肚子里头,因此脚型是弯的,呈现O型的状态,爸爸妈妈不用太担心。大概一岁半到两岁之间,孩子的腿会从O型开始拉直,因为慢慢已经开始承重。

大概在两岁到四岁之间,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活动量变大了,膝盖关节也会逐渐往外翻向前,这时孩子的腿呈现X型的状态。

四岁之后,孩子的腿又会从X型渐渐拉直,到了六、七岁左右,会发育成像成人一样的直立双腿,并逐渐定型下来。

W坐姿是什么原因

1、先天结构异常

如果孩子先天上髋关节的结构是比较异常的,会造成大腿内转,呈现内旋的动作,导致孩子坐下来,会自然呈现W型的坐姿。

2、易驼背、肩下垂:核心、平衡感不好

孩子的核心肌群以及平衡感比较不好,故选择W型坐姿,较省力,坐起来也较稳固。基于上述两个原因,有一些肌肉张力比较低或是持续力比较差的孩子,也会选择W型的坐姿!

3、爬姿影响的习惯

大约六个月开始,孩子开始学习爬行。在爬行时,妈咪仔细观察会发现,孩子的'膝盖比髋关节位置外面一点点,因此爬一爬坐下来,自然呈现W型坐姿。

之后更多发展后,基本上孩子会跳脱W型坐姿,但有些孩子在过程中会发现W型坐姿还满省力的,便持续这样坐,而后成了习惯。

为什么不建议孩子用这样的坐姿呢?有以下五个原因:

1、减少训练核心的力量

W型坐姿,会让孩子减少核心出力,使用这个坐姿的时候,不太需要费力,因此核心肌群的力量,就会没有机会被训练。

2、易驼背、肩下垂

当孩子呈现W型坐姿的时候,较容易驼背和肩下垂,长期下来,会让孩子的姿态受到影响。

3、走路呈现内八

W型坐姿容易让孩子走路呈现内八,内八是一个不正常的走路型态,会让足弓塌陷,并使孩子容易跌倒,影响他的平衡。

4、躯干旋转发展受限

呈现W型坐姿时,会使躯干旋转受限,进而影响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与双侧协调发展;因此,如果孩子长时间在W型的坐姿,对这些发展都是不好的。

5、关节痛、腰痛

W型的坐姿会使髋关节很容易被挤压而碰到地板,长久下来,可能会造成髋关节及腰部的不适。

太早走路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爸爸妈妈都会希望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点,早点走路、跑步。但其实孩子发展有自己的步调。如果孩子还不会站,就硬拉着他站;或是孩子还没有准备好要走,就硬拉着他学走,自然就会影响孩子腿型的发展。

由于孩子的骨头尚未完全钙化成熟,还较软,因此家长过度期待,对孩子来讲其实是一个伤害而非助力。

宝宝腿型不直怎么办

1、帮宝宝做操。

家长就可以每天帮宝宝做一些健身操,按摩拉伸宝宝的腿部。既能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又能帮助宝宝纠正腿型,预防腿型不直的情况发生。比如将宝宝双腿轻轻拉直,脚跟处并拢,双手轻柔膝盖,每天按摩5分钟。

2、及时给宝宝补钙。

宝宝腿型不直跟缺钙也有关系,缺钙会造成骨骼发育缓慢,容易变形。

3、避免长时间站立。

小宝宝的骨骼发育尚未完善,腿部肌肉的力量也很微弱,不能够长时间的支撑身体的重量。因此,不要让宝宝长时间站立,应适当坐下休息。

4、避免趴着睡觉。

很多小宝宝喜欢趴着睡觉,当宝宝趴着睡觉时,脚踝呈内翻或外翻状,时间久了,就会造成腿型不直的情况。为了宝宝以后的腿型,家长应该尽量避免宝宝趴着睡觉。

5、避免跪坐。

小宝宝在学爬或者是学走路的时候,经常会跪着做坐起来。其实这种坐姿是不正确的,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宝宝的腿型。家长们应该多观察,一旦有这种情况要尽快帮宝宝挪动双腿,让宝宝盘腿坐即可。

6、去医院检查。

如果宝宝腿型不直在2岁后仍然不能自动矫正,且出现加重的倾向,就必须赶紧带孩子去正规的儿童医院检查,让医生给出处置办法。

正确的儿童观,一般认为最重要的是尊重、发展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并承认其发展的可能性,使之成为独立的人格,成为能动的主体去认识和变革自然和社会,同时也获得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儿童观不正确,对儿童的教育就必然会出现种种问题。

主要涉及儿童的特点、儿童的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以及儿童教育等问题。一个时代(或社会)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或观念的总和即为该时代(或社会)的儿童观。它主要包括儿童发展观、儿童教育观两大方面。儿童观的形成受社会政治、经济、传统文化思想、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自身认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通过社会舆论、社会风俗习惯等深刻地存在于民众的意识中,而由思想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等提出的各种儿童发展与教育理论, 则是儿童观在理论上的表现形式,是整个社会或时代儿童观的集中反映。在欧洲中世纪社会里,儿童被视为父母的隶属品,并被认为生来俱恶,因此鞭笞、体罚儿童被视为合理合法。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兴起, 才使人们从儿童自然本性来看待儿童, 但仍然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肯定儿童的权利与要求, 把儿童看成是雏形的成人的观点仍占统治地位。20世纪以来, 随着对儿童研究的深入, 人们才开始真正了解儿童所具有的特点、儿童发展的潜能等,早期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儿童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隶属品,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丧失了独立自主的人格,与其抚养人只是一种依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当前我国儿童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和畸形现象。因此,应尽快消除封建落后的儿童观,宣传科学现代的儿童观。

意义

对儿童的认识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一样久远,一样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需要。儿童具有超越文化和时代的意义,儿童是未被社会污染或较少受污染的纯洁的人,西方文化中孩子的天使形象和中国文化中对孩子“童心”、“天真无邪”的描述,都表现了对儿童纯洁性的想象与向往;所有的人都曾经是儿童,孩童世界是成年人心灵的故乡;儿童作为延续人类生命的载体,是人们慈爱的对象,也是人类生命力和未来希望的象[2]

儿童观现状

本世纪40、50年代以来,随着人权意识的昂扬和许多关心儿童问题的人士的不懈努力, 国际社会开始普遍重视保护儿童的基本权益。1959年11月20日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肯定儿童和成人一样,应当得到人的尊严和尊重,享有生存、生活和学习的权利,成年人和社会应当保障儿童的这些权利。这种人本位的儿童观,要求保护儿童的生命与健康,为他们提供基本的营养、居住、娱乐和医疗的条件,教育机会均等,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提高其一般教养的良好教育,获得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和儿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教育者虽然受社会委托向儿童进行教育,但是必须尊重儿童的人格、意愿和兴趣,不得任意处置儿童;保护儿童免受任何形式的虐待、歧视和剥削。这些要求构成了当代民主化儿童观的基本内容。1989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为儿童的保护和福利订立了一套全面的国际法律准则。这一《公约》要求保护儿童免遭忽视、虐待和剥削, 肯定儿童拥有基本人权,包括生命、发展和充分参与社会、文化、教育生活以及他们个人成长与福利所必需的其他活动的权利,各国政府和社会必须保护儿童的权利。1990年,联合国在美国召开了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提出了90年代的新儿童观——一切为了儿童, 确认在儿童问题上的进步应成为国家全面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

相关名言

1 世间的大人们.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你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亲自去看看儿童的世界,不要误解他们。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而硬拉他们到这枯燥苦闷的大人的世界里来。

——丰子恺

2人性既然是发展的,就没有天生的“愚”和天生的“智”,其实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正常的儿童一样,绝不会是一首好诗。

——鲁迅

3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卢梭

4 我们教育的人,不管他是个多么“没有希望”和“不可救药”的钉子学生,他的心灵里也总有点滴的优点。

——苏霍姆林斯基[3]

纠错

参考资料

[1] 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儿童观及其时代性转换.读秀网 [引用日期2017-10-18]

[3] 名家儿童观中的教育之道.读秀网 [引用日期2017-10-18]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912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5
下一篇2023-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