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记得有这样一幅油画:《泉》,作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油画家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Auguste Dominique Ingres),就如这尊雕塑
宁波博物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首南中路1000号,展品囊括了从史前河姆渡文化至近代以来的珍贵靑铜器、瓷器、竹刻、玉器、书画、金银器、民俗等文物6万余件。

宁波博物院挂宁波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牌子,主要职责包括征集、收藏、研究、保护、修复、展示、传播文物,策划、引进、举办各类展览,开展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宣传、对外交流合作,开发文化旅游创意产品,负责宁波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包玉刚故居的日常管理、运营等。

01
场馆简介
--- 宁波博物馆 ---
宁波博物馆是以展示宁波人文历史和艺术为主、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建筑面积30325平方米,2008年12月5日正式开馆。

宁波博物馆建筑为首位中国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教授的代表作,建筑设计倡导“新乡土主义”理念,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融为一体,传递凝重的历史信息的同时极富现代感,充分体现了建筑本身也是一件特殊的“文物”和“展品”。

宁波博物馆陈列由主题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部分组成。展厅总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一楼设临时展厅,总面积2600平方米;二至三楼为常设展厅,总面积5400平方米,展览内容包括“东方神舟——宁波史迹陈列”“阿拉老宁波——宁波民俗风物展”“竹刻艺术——秦秉年捐赠明清竹刻珍品展”。

馆内藏品丰富,囊括了从史前河姆渡文化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青铜器、瓷器、竹刻、玉器、书画、金银器、民俗等文物7万余件,能够较好地反映宁波城市的历史文脉与艺术特色。

--- 宁波帮博物馆 ---
宁波帮博物馆是宁波市“十一五”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之一,是以展示宁波帮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史诗,弘扬宁波帮爱国爱乡的财智文化、桑梓情怀的人文专题博物馆,建筑面积23927平方米,2009年10月22日建成开馆。

宁波帮博物馆建筑设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梁思成奖”获得者何镜堂主持。主建筑群为“甬”字型结构,融合了江南传统庭院的空间布局,以及宁波“三江汇流”的地文特征,营造出舒畅、开放、通透的公共空间,传达了博物馆的人文主题和地域文化特征。

宁波帮博物馆陈列由综合展区、专题展区和临时展览三部分组成。展区总面积5800平方米,其中,综合展区3800平方米,包含序厅、筚路蓝缕、建功立业、赤子情怀、群星璀璨、薪火永传6个章节;专题展区为宁波市荣誉市民荣誉馆,面积约600平方米,从“事件篇——合力兴宁波”“人物篇——襄助遍寰”两个部分展现荣誉市民在宁波城市发展历程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另设临时展厅两个,总面积1400平方米。


--- 包玉刚故居 ---
包玉刚故居位于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钟包村,系包玉刚先祖包奎祉在清乾隆年间建造,包玉刚在此出生并成长,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故居为典型江南风格的传统民居,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展区包含“包氏一脉”“船王之路”“厚德传世”“集光留影”四个展厅,旨在弘扬包氏家族的桑梓情怀,展现“世界船王”的传奇一生。

自1984年包玉刚首次回乡之后,故居历经多次重修。2018年11月,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政府对故居再次进行整体性修缮、保护,并由宁波帮博物馆进行专题性展示陈列和日常管理。

02
基本陈列
--- 东方神舟 ---
《东方“神舟”——宁波史迹陈列》以宁波区域文化发展为基础,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通过“远古四明”、“拓地三江”、“州城确立”、“国际港城”、“海定波宁”、“东南都会”、“开埠通商”等七个篇章,图文并茂配以实物,向市民展示了宁波7000年文明史。




--- 阿拉老宁波 ---
“阿拉”老宁波作为历史的片段与文化的符号,由“宁波老字号”、“甬上婚俗‘十里红妆’”、“宁波老墙门”、“宁波岁时节俗”、“宁波民间工艺美术”、“宁波戏曲与宁波方言”等六部分组成,展示着“无宁不成市”的旧时老宁波。




--- 竹刻艺术 ---
宁波博物馆陈列的大多为著名竹刻鉴藏家、篆刻家秦康祥先生的旧藏,2001年由其哲嗣秦秉年先生无偿捐赠给国家。

展览汇集了大量竹刻名家如明代嘉定派创始人朱松邻、清乾隆年间嘉定竹刻****周颢、康熙朝宫廷御匠等人的代表作,以及许多有绝对纪年款识的竹刻作品,包括书简、笔筒、香筒、臂搁、山水、人物等,制作技法上充分运用深浮雕、透雕、浅刻、留青、圆雕等。

--- 宁波帮 ---
宁波帮博物馆陈列由综合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部分组成。综合陈列包括宁波帮历史综合展区及宁波帮成就专题展区两个部分,包含序厅、筚路蓝缕、建功立业、赤子情怀、群星璀璨、薪火永传6个章节,对宁波帮起于唐宋、承于明清、转于民国、合于当代的发展史做了提纲挈领的阐释。

筚路蓝缕馆从“走出宁波”、“在大时代中”、“驰骋十里洋场 ”、“走向世界”、“血脉同根”五个层面展示宁波帮从众多商帮中脱颖而出,并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海外宁波帮与新兴的内地宁波籍人士融合为新型的现当代宁波帮,再创辉煌的历史。


建功立业馆从 “航运,胆魂与气度的写照”、 “金融,为中国开创一个时代”、 “商贸,‘洋场’的弄潮儿”、“实业,怀着强国的梦想”四个层面展示了宁波帮在航运、金融、商贸、实业等领域纵横驰骋,并成功转型,从而造就了天下闻达的宁波帮的历史。

赤子情怀馆从“坚守民族大义”、“投身民主革命”、“振兴教育事业”、“致力国家建设”、“促进香港回归”五个层面展示了宁波帮的赤子丹心、家国情怀。

群星璀璨馆从“院士的故乡”、“专家的沃土”、“文化根系的萌生地”、“教育家的祖庭”四个层面展示了不同领域的宁波帮人士群星璀璨、各放异彩的华彩篇章。

薪火永传馆展示数代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的宁波人,涉狂澜若通衢,将梦想变现实,铸就了意蕴深沉、气魄恢弘的宁波帮精神。这种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必将成为宁波人不畏艰险,激流勇进,兼容并蓄,奋力开拓的原动力。

市民荣誉馆事件篇以“一群人与一座城的故事”为展示亮点,事件篇“合力兴宁波”从四海交洽、开拓进取、慕义为善3个章节展示了宁波市荣誉市民从多个领域为宁波城市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市民荣誉馆人物篇讲述遍布于世界各主要大洲的宁波人。他们对促进宁波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教育发展,医疗完善等,起到了推动作用,还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奉献、拼搏、互助的宝贵精神财富。人物篇“襄助遍寰宇”展示了每一位宁波市荣誉市民的详细情况。



03
馆藏珍品
--- 鹰形陶豆 ---
这件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鹰形陶豆,在盘口的两端对应有鹰头和鹰尾的造型,两边各有一只翅膀,整体好像展翅欲飞的雄鹰,造型别致,既写实又抽象,不仅反映了河姆渡时期原始先民的思维与信仰,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 “羽人竞渡”铜钺 ---
该件战国时期的青铜钺,1976年出土于鄞县云龙镇甲村石秃山。器物上方图案是两条相向的龙纹,龙的前肢变曲,尾向内卷,昂首向天,线条婉转流畅;下方以边框底线表示狭长的轻舟,上面坐着四个头戴高高羽冠的人,双手持桨,正在奋力划船前进。反映了越人驾水驭风的能力和“以舟作马”的生活方式。也有研究船舶史的一些专家认为:那高高竖起的不是“羽冠”,而是早期的风帆,从而认为中国帆船出现于战国时代。

--- 神人马车画像铜镜 ---
受浙江地区流行的神兽镜和车马画像镜的影响,加之吴地铸镜工匠东渡的直接参与,日本出现了极富特色的三角缘神兽镜,并广泛流行,迄今为止在日本已经发现了至少500多枚这类铜镜。从一个侧面证明,三国时期的宁波已发展成为东吴沿海颇具规模的海内外贸易集散地,是吴地东渡日本的最佳出海口。

--- 青瓷堆塑罐 ---
此件堆塑罐是三国时期越窑生产的独有冥器,其作用是古人为亡魂安息所创建的场所,是供亡灵在阴间使用的器物。部分器物上面雕塑的胡人形象,或在耍杂技、或在弹唱,欢乐祥和,生机盎然。三国时代,西域胡人东游四明,带来了佛教文化的先声。两晋梵风更盛,各地多有舍宅建寺者,使日后的明州成为中国佛教一大丛林。这组青瓷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宁波地区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也展示了这一时期越窑青瓷的卓越风采。

--- 长沙窑褐彩鱼藻纹执壶 ---
1973年至1977年,宁波市文物考古部门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先后在宁波市区姚江南岸唐代海运码头遗址和罗城城门遗址中,发掘清理出一批晚唐时期的越窑青瓷和湖南长沙窑瓷器。在国内,长沙窑瓷器除扬州、宁波外,其他地区鲜有出土。这说明,唐代明州不单是越窑青瓷外销的港口,也是长沙窑瓷销往海外的主要港口,又一次以实物证明,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港口。

--- 越窑荷花盏托 ---
越窑荷花盏托为唐时茶具,由盏与托组成。盏为敞口五缺荷花形,弧腹压印五棱,圈足。托似一舒展荷叶,四边微微卷起,浅腹,圈足。盏托相合,全器宛若出土荷叶托着朵盛开的荷花。胎质细密,釉色莹润欲滴,为国家一级乙文物。

--- 越窑青瓷划花卉纹碗 ---
唐代越窑青瓷划花卉纹碗,敞口,翻沿,弧腹向下内敛,浅圈足。碗内壁划饰三朵盛放的荷花。通体施青黄釉,釉色光亮细腻。碗外壁有少数棕眼。

--- 越窑绞胎灵芝纹伏兽脉枕 ---
脉枕是中医大夫诊脉时放在病人腕下,起衬垫作用的用具。此件绞胎灵芝纹伏兽脉枕,枕面呈椭圆形,中间嵌以绞胎为褐色灵芝纹,下部以伏兽为座。这种工艺是当时越窑向北方窑场借鉴而成。该器晶莹滋润,是唐代越窑瓷器中的珍贵制品。

--- 越窑青釉瓜棱瓷执壶 ---
执壶是壶的一种,因壶的肩部有手持的把手,使用时以手把持而得名,出现于唐代中期。到了唐晚期,一部分造型演变成瘦长的瓜棱形。这件执壶略带弧形的长流与弯曲的扁带状把,在瘦高的弧形颈左右呼应,喇叭口和弧形瓜棱腹的曲线柔和秀美。

--- 镂银天封塔地宫 ---
这是天封塔地宫中出土的最有价值的文物之一,是一座纯银打制通体鎏金的宫殿模型。檐下匾额上书“天封塔地宫殿”。地宫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当时就摆放在这件地宫殿模型内。
地宫殿为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有墙、壶门、隔扇、幔幕以及台基四周设置的栏杆。
塔基地宫设殿,且有匾额,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从未见到。地宫殿建筑模型与《营造法式》规定的制度相符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绍兴年间长江以南,尤其是江浙一带的建筑制度、式样及其特点。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极为珍贵。

--- “绍兴十四年”铭银塔 ---
这件银塔模型出土时放置于天封塔地宫殿模型内,是南宋时期天封塔的模型,通高仅28厘米。塔由塔座和七层塔身组成,六角形。第一层塔身六面均有柱和栏额。其中下壁两面设壶门,四面壁刻发愿文。共64字,内容为:“佛法僧宝供养舍利塔,孝女弟子邵二娘,法名惠安,所将功德追荐忘考邵七郎、亡妣徐十一娘远年生界者,绍兴十四年三月二十一日并及曾报四恩三有者。”绍兴十四年,即公元1144年。故该器也称之为:“绍兴十四年”铭银塔。

--- 万工轿 ---
制作这顶轿子需费一个工匠的一万个工作日,故称“万工轿”。轿高3米,长15米,宽095米,重量在200公斤上下,要8个大汉才能抬起。花轿的轿顶由5座大小不等的牌楼组成,称“五岳朝天”,象征崇高之意。中亭顶上站着一个面目狰狞、手擎毛笔的“魁星点状元”,象征文运昌盛。亭角是群龙舞首,飞檐翘角则为凤凰展翅。全轿共展示了300多个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雕绘精细,栩栩如生。

--- 朱金木雕人物故事纹千工拨步床 ---
作于清同治三年(1864),因耗时三栽有余,工费三千余工而得名。选材考究,工艺精湛,集浮雕、透雕、圆雕、骨嵌工艺于一体,穷工极巧;纹饰题材丰富,寓意吉祥,是宁波传统雕刻工艺的典范。
主件由红木高浮雕博古板组成,床面顶似大宝盖,顶上耸立一排高月洞门式的雕刻件,镶红木象牙栏杆护围,其下是黄杨木制的牙口镂雕成松鼠、花生、石榴、蝙蝠捧寿等装饰,牙口下悬挂八只精雕花蓝。
床挂面主体装饰分三层,第一层是高嵌象牙“状元及弟图”,第二层为浮雕“夜宴图”和“渔樵耕读图”,第三层为红木栲头一根藤盘结而成,周围均有不少附件装饰点缀,床挂面两翼外伸呈八字形,其足为虎腾脚。床之三面围屏由六六窗组成,六扇一行,二行一面,共三十六扇,窗框内饰六角长方形棂子遮隔,骨嵌缠枝莲、蔓草纹环饰窗框,框之间嵌黄杨吉子,床顶盖三面装楣板,光亮照人。
世界最大的佛像在中国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尧山佛泉寺,河南中原大佛,是目前(截至2018年)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造像。
河南中原大佛高208米,莲花座高20米,金刚座高25米,须弥座高55米,整体佛像铸造用铜3300吨,黄金600公斤,特殊钢15000余吨,表面面积为11300平方米,通过焊接13300块铜板而成。中原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佛教造像,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认定为:”世界第一精美青铜佛。”
扩展资料:
中原大佛景区坐落在鲁山县城西50公里,郑州至尧山高速公路终点,与311国道交汇处,拥有世界第一佛、第一钟,大陆第一汤,伏牛山区第一寺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是集佛教文化,温浴辽养、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河南伏牛山生态游的龙头景区。
历经10多年的建设,景区初具规模,知名度日渐提高,已经成为豫西南具有重要影响的旅游景区。景区有牌坊、佛泉寺、愿心台、福慧大道、礼佛台、中原大佛、天瑞吉祥钟、佛教文化宫殿、文化碑廊等景点景观,及配套服务设施组成。
在博鰲亚洲论坛举行的“二零零九世界旅游精英博鰲峰会”上,鲁山大佛景区被授予“国际王牌旅游景区”,被国际旅游营销协会吸纳为白金会员。投资十二点六亿元的鲁山大佛景区二期工程建成后,将成为集拜佛祈福、温泉疗养、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一体,国际一流的温泉度假区和世界佛教文化圣地。
参考资料:
当这尊雕像被发现时,乌尔发掘工作的主持人伦纳德·伍莱爵士将这种类型表述为“有意的奇形怪状”和“半人类”。他说这样的人体“一点都不令人讨厌”,但是它的“头部不适当地夸大,特征上完全像是爬虫”。他的观点是,这样的形象代表着地下世界的创造者或神,而它肩膀上的圆点则标志着一定的比例。他指出,宁吉其达神(Ningirzzida)与蛇有联系,并且神自身可以按尺度用人形来表现。
当然,宁吉其达是男性神,而大多数这样的雕像都是女性。而且,最完整的男性人体小雕像还是发现于一位女性的墓穴中。因此,这种类型雕像的本质似乎与女性有关,也许是生殖或养育的象征。事实上,在一些例子中,女性被表现为正在看护小孩,也具有被用沥青延长头发的头部。那些希罕的男性雕像,遵循着同样的风格,双手叉腰,肩部有大大的圆点,高耸的沥青头发以及古怪的、像蜥蜴一样的眼睛。
有位希腊传教士凡尔琪因挪用寺院公款而被告发,想购得这座雕像作为礼物送给尼古拉·莫路齐,以获得他的庇护。这位教士巧言相劝,软硬兼施,向发现者以及岛上的长老们高价买下。教士请工人将雕像扛到海岸,传说是用麻绳捆绑石像,拖曳着它经过漫长的海岸,以致使雕像的肩部、背部和衣服褶纹部受到了程度不一的磨损。然后把雕像装载到悬挂着土耳其国旗的船上。就在该船将要离开时,因风向的原因不能驶出港口,只得停靠在码头。
sculpture的汉语意思如下:
n
雕塑;雕像;雕塑品;雕刻品;雕刻术;雕塑术。
v
雕塑;雕刻。
sculpture的读音是:英 [ˈskʌlptʃə(r)] 美 [ˈskʌlptʃər] 。
sculpture的造句如下:
1、Neglected masters of western sculpture by Anthony Stones
安东尼·司顿斯工作室——点评未知的西方雕塑大师 20世纪比利时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瑞克·吾特。
2、On close inspection, you could see that the sculpture was a fake
仔细看你就会发现这个雕塑是个赝品。
3、a sculpture of the head and shoulders of a person
一种只雕刻人的头部和肩部的雕像。
4、The sculpture is comprised of 5, 000 empty baked bean tins
“雕塑”是用5000个装烤豆子的空罐子垒成。
5、Education is to the soul what sculpture is to a blothe of marble
教育之于灵魂犹如将大理石雕凿成器。
东汉陶佛像
佛教寺院里的佛像雕塑和彩画艺术, 是佛教文化的一大特色。佛教非常注重寓教于艺的形象教化。雕塑作为三度空间的立体绘画,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 就已经很发达了, 秦始皇兵马俑高超的工艺便是明证。佛教雕塑艺术传入中国后, 更加丰富了中国的雕塑技艺。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雕塑从印度传入则更要早一些。东汉末年,下邳相笮融建造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据说可容三千余人,其中还安置了身穿锦彩衣物、铜质涂金的佛菩萨塑像,这是中国佛寺首次建立佛教雕塑的开始。
云冈石窟佛像
东晋时期,有两位名士画家戴逵、戴顒父子,是当时著名的雕塑家,其主要贡献在佛像雕塑上,他们父子在佛像样式风格中国化的进程中起了开创性作用。戴逵为了使雕塑风格适应大多数人的审美,曾藏身在帷幕之后倾听民众对佛像优劣褒贬,并采纳其合理建议来完善自己的创作。戴顒青年时便参入了佛像的雕塑活动,是当时最负盛名的雕塑高手。一次,瓦观寺铸造一丈六高的铜佛像,像成之后人们觉得脸部太瘦,工匠们在束手无策之时,请来戴顒,他看过佛像后说:“不是脸太瘦,而是肩部的比例太宽的缘故”。以此修改,果然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据史料记载,戴顒是最早将中国的彩绘技法运用到佛像技艺中的人,把印度风格的佛像转为中国风格的佛像,他们父子做了很大的努力。
云冈石窟佛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野中王公大臣信奉佛教蔚然成风,朝中为弘扬佛教,下令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开始的佛像造型,大多参照由印度僧侣带来的佛像画像,洞窟造像的初期工艺,基本上处于模仿阶段。仔细观察云冈石窟的佛像,服饰基本上还是印度服装的样式。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除了继承了秦汉以来传统的造型艺术的风格,同时还具有印度佛教艺术的特点,应该说这是中外文化艺术交融的结果。
敦煌石窟佛像
如果说初期的石窟佛像犹带印度风格,那么以敦煌为代表的唐以后的佛像就基本上中国化了。就工艺而言, 敦煌彩塑以泥, 夹丝做成造像, 再加色彩, 是中国古代雕塑家的创新。武则天时期洛阳奉先寺卢舍那佛等造像贴切近人, 相当写实。可以想象, 将如此庄严的佛像置于诸青山绿水烟村雾树之间, 与山水相映成趣, 会有多大的魅力! 佛寺, 虽然是佛教活动场所,也是人们文化活动的场所和陶冶审美情操的地方。我们一旦将它与美好的大自然联系起来, 与人类文明联系起来考察, 便会更深刻地领会其社会整体的审美观。由此又可见,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源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