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大才女之一的凌叔华的爱情婚姻怎么样?

民国十大才女之一的凌叔华的爱情婚姻怎么样?,第1张

在陈源(西滢)主编的《现代评论》上迈出了文学生涯的第一步,是《现代评论》社唯一的女作家和日后新月派的主要小说家。她"以一只善于调理丹青的手,调理她需要的文字的分量,将平凡的,甚至有点俗劣的材料,提炼成无瑕的美玉。"1926年6月她从燕京大学外文系毕业,以优异成绩获该校金钥匙奖,任职北京故宫博物院书法绘画部门。7月,她与陈源结婚;翌年初秋,夫妇同往日本作短期旅行,后凌叔华留京都一年,研读菊池宽、佐藤春夫、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夏目漱石的作品及日本艺术。

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字润台,出身翰苑,光绪十九年中举人,与康有为

同榜进士,历任清朝户部主事兼军机章京、天津知府兼天津工艺局及习艺所督办、保定知府、天津道长芦盐运使、顺天府尹代理、直隶布政使。1911年后曾任北洋政界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他精于词章、酷爱绘画,曾与齐白石、姚茫父、王云、萧厘泉、周启祥、金城、王梦伯、陈半丁、陈寅恪等著名画家过从甚密,组织北京画会,家里常有文人墨客出出进进。这种家庭、生活环境,使她从小便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并首先爱上了绘画。在六岁的时候,她在花园中,用木炭在白墙上画了很多山水风景、花卉和人物。她父亲的一位朋友看到这些画后对她说:你的画很有风格。你有天才,你会成为大画家的。我要跟你父亲讲,让他给你找一位老师……这样,她就拜了著名的女艺术家、慈禧太后宠爱的画师缪素筠为师,还受到当时被称为文化艺术界一代怪杰辜鸿铭的教育,使她打下了古典诗词和英文的基础。在七八岁时,还曾拜著名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为师,后又从女画家郝漱玉习画,这使她的绘画技术有了坚实的基础。 1924年5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作为北京大学教授兼英文系主任的陈源(西滢)担任接待,凌叔华也在欢迎的代表之列。5月6日下午,北京英文教员联合会假燕京大学女子学院举行茶话会欢迎泰戈尔,这时,凌、陈第一次相见。之后,书来信往,讨论文学艺术问题。1925年1月10日,凌叔华奠定她在文坛上的地位的成名之作《酒后》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五期)上发表;3月21日,短篇小说《绣枕》又在同一刊物(第一卷第十五期)发表,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至此她创作的兴趣更浓,除在《现代评论》上发表小说外,也在《新月》月刊、《晨报》副镌、《燕大周刊》、《文学杂志》、《大公文艺》、《武汉文艺》、《文学季刊》、《开明》、《国闻周刊》及《中国文艺》上发表作品。终于在陈源(西滢)主编的《现代评论》上迈出了文学生涯的第一步,是《现代评论》社唯一的女作家和日后新月派的主要小说家。她以一只善于调理丹青的手,调理她需要的文字的分量,将平凡的,甚至有点俗劣的材料,提炼成无瑕的美玉。1926年6月她从燕京大学外文系毕业,以优异成绩获该校金钥匙奖,任职北京故宫博物院书法绘画部门。7月,她与陈源结婚;翌年初秋,夫妇同往日本作短期旅行,后凌叔华留京都一年,研读菊池宽、佐藤春夫、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夏目漱石的作品及日本艺术。凌、陈二人对于文艺有着一样的爱好,写作绘画、评文论艺是其一生中共同的精神寄托。据一位元记者在《凌叔华谈陈源》一文中说,他们婚后不在同一书房写作。凌叔华创作总是对陈源保密,生怕这位元批评家在她的作品尚未发表时,用冰冷的水将她的文思和创作激情之火浇灭;陈源写好文章后,也不给她看,只有一俟发表,才彼此相示。

1928年春

新月书店出版了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花之寺》(现代文艺丛书第四种),由陈源编定,他在《编者小言》中说:在《酒后》之前,作者也曾写过好几篇小说。我觉得它们的文字技术还没有怎样精炼,作者也是这样的意思,所以没有收集进来。

1929年

陈源离京赴武汉大学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系主任,凌叔华也随丈夫到武大,最初住在武昌西北的昙华林,后住在武昌美丽的珞珈山上,与另外两名在武大执教的女作家袁昌英和苏雪林过从密切,结为好友,当时被称为珞珈林山三个文学朋友,又称珞珈山三杰。在武汉,凌叔华在授课之馀,还努力创作;为了搜罗华中文艺天才,还主编《武汉文艺》。

1930年

她的短篇小说集《女人》(现代文艺丛书之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35年,良友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她的儿童短篇集《小哥儿俩》(良友文学丛书第二十种),作者在《自序》中说:这本小书先是专打算收集我写小孩子的作品的。集了九篇,大约自民国十五年(1926年)起至本年止,差不多近十年的工作了。排印以后,编辑者说这书篇幅小些,希望我添上几篇,这是后几篇附加的原因。那是另一类东西,骤然加入,好像一个小孩子穿了双大人拖鞋,非常不衬……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夏,日寇的铁蹄威胁着武汉,她随校迁往四川乐山,两年后到燕京大学任教。战乱给她带来痛苦,情绪不安。1938年春,她将自己的苦闷写信告诉英国著名女作家维吉妮娅·伍尔芙夫人(Virginia Woolf),后者来信说:Only works you can face the war,还鼓励凌叔华写作自己熟悉的生活和切身的事物。在创作上,她受俄国契诃夫和英国曼殊菲尔 (Miss Katherine Mansfield) 的影响。这期间,她写作不多,但对东方的艺术和戏剧进行了认真的研究。1946年,陈源受国民党政府委派,赴巴黎出任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代表。翌年,凌叔华带着女儿陈小滢到伦敦与陈源团聚,从此定居欧洲。她曾进联合国国际了解速成班学习并获文凭,后又在巴黎学习法文及研究印象派绘画多年。昂贵的巴黎生活,陈源的不及大使馆一秘待遇的薪金,这巨大的生活压力,把他们挤出了巴黎,只好住在伦敦,只有在开会的时候,陈源才到巴黎。在伦敦,她曾给大学讲授过东方艺术与戏剧,但这时期她主要从事西方文学和艺术的研究。

凌叔华素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她虽出身望族,却能吃苦。除了日常的家务操劳之外,为了弥补生活费用之不足,她不得不兼事鬻文和卖画。1956年至1960年,应新加坡新创办的南洋大学之聘,担任该校中文系中国近代文学和新文学研究教授,课馀热心辅导文学青年进行创作。1960年,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和马来亚青年书局,出版了她的以中国妇女和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自选集《凌叔华短篇小说选》和以海外纪胜及文艺诗歌评介为内容的散文集《爱山庐梦影》。

侨居异国三十多年,她曾先后在巴黎、伦敦、波士顿等地博物馆和新加坡、(木兵)城商会内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62年12月,Cenuschi博物院为了纪念已故院长、著名汉学家格洛肖特逝世十周年,她应邀在巴黎Musee Cenuschi举办中国文人和她自己的画展。这是轰动巴黎的一次画展。这次画展,除她自己的三十多幅画外,还展出她收藏的元明清三代大画家董其昌、倪瓒、陈老莲、恽南田、傅青主、石涛、李(鱼单)、郑板桥、金冬心、赵之谦等人的名作,这些珍品曾印成纪念巨册。另外,还展出了她收藏的文物、文房四宝及金石。法国电视台、电台广为介绍,《世界报》和《费加罗报》等大报刊均刊专文赞扬。法兰西科学院著名院士、作家安德列·莫罗瓦(Andre Maurois)特撰文介绍她的画。莫罗瓦的文章刊印在她画的明信片上。

凌叔华的绘画在国内外的声誉

凌叔华的绘画在国内外有着很高的声誉。她既善工笔,又善写意,墨迹淡远,秀韵入骨,曾被国内外的名家所称道。五十年代凌叔华在波士顿办的画展,87岁的凌叔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仍对此津津乐道,当时著名法国传记作家、法国艺术学院院长莫洛亚为她的画展写了锦上添花的序言。莫洛亚称她是一位心灵剔透的中国女性,莫罗瓦说她是一位多才多艺心灵剔透的中国女性。她的画属于文人画。所谓文人画是画家借画中的事物来表现自己的灵魂、思想感情的一种画法。莫洛亚介绍说:在这种富于诗情的绘画中,山、川、花、竹等,既是固有物体,又表现思想。其中的静与空白和线条,所表现的并无不同,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人常把书法、绘画、诗歌融为三位一体的艺术,文人画便是恰到好处地控制了这三种要素而成的。中国艺术家虽受传统薰陶,但并不抄袭古人作品,而是努力摆脱窠臼,显示出自己的境界。他们并不呆板地以模仿自然为能事,而认为重要的是能创造一种诗的意境,所以凌叔华的工夫并不在表现面上的努力。她画的那些雾气溟俶的山峦,两岸线条模糊得几乎与光相混的一抹淡淡的河流,用淡灰色轻轻衬托的白云,构成她独特的,像在膝陇的梦境里涌现出来的世界。她的艺术的另一特色,则是她知道怎样运用她的魅力,寥寥数笔,便活生生地画出一株幽兰,一茎木兰花,或一串苹果花的蓓蕾。她用中国墨,在洁白的画面上,单纯、简捷得几乎无以复加,几乎可以说这是一种抽象的笔法。但看她描绘自然的曲线,又能令人忆起这些花枝和花朵的实体,其实,这是由真实的存在发生和传出来的。

这段文字对凌叔华绘画艺术的评价是精当的。她是作家、画家,绘画活动是她一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自己所作的山水花卉曾被波城和印城博物馆购买保存。1968年英国大英艺术协会也曾借出她在法国展出的文人画在伦敦展出。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国建立外交关系,翌年法国政府令陈源离开巴黎乔治五世大街11号(11 AVENUE GORGE 5),从此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966年辞职,其家庭生活也愈加困顿,难以维持。

1967年至1968年

凌叔华在加拿大任教,讲授中国近代文学。回英国后,应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邀请,曾作中国近代文学和中国书画艺术专题讲座多次。1972年至1981年,先后五次回国,遍访祖国的大好河山,作画写文,优美的散文《敦煌礼赞》(刊于《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集》)就是她参加了敦煌石窟后写下的佳作。她先后发表独幕剧,在香港《大公报》、《南洋商报》上发表介绍祖国名胜和文艺作品多篇。她也用英文写作,所写的一些关于祖国的文化艺术、风俗人情的作品如《汉画石拓》、《明代木版画》、《中国庭园》、《乡村生活》、《敦煌千佛洞》等,在英国各报刊发表后,得到知识界的普遍好评,尤为英国现代最有名气的女文学家维吉妮娅·伍尔芙(Virginia Woolf)和英国桂冠女诗人萨克威尔·威斯特(Vita Sackville-Wost)所赞赏。她的自传体的英文作品《古歌集》(ANCIENT ME LODIES)是在V·W00lf指导下写成的,被誉为是一部令人陶醉的作品。她对凌叔华说:写书不要专为外国人读。要为自己所见所知道的写。凌叔华说:这对文学工作者很有道理。《古歌集》出版后极为文化界注意,英国读书协会(BOOk Society)评它为当年最畅销的名著,《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增刊还特别撰文加以介绍。凌叔华也因此而驰名于国际文坛。

异乡毕竟不是家乡,异国毕竟不是祖国。只有祖国才是自己的母亲。凌叔华是时时想着自己的祖国的。据云,她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不愿像白俄一样在路边卖地毯。当然她不是白俄,她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作家、画家,一位爱国者,梦寐以求地盼望着祖国的统一、强大。1949年在新中国刚刚宣布成立,当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回国遇到麻烦的时候,是凌叔华夫妇在深夜从伦敦打电话,通知他紧急情况,要他赶快离开博恩默思的海边旅馆,仅这一点,就足见凌叔华夫妇的正义感。

《酒后》是凌叔华女士的短篇小说,写于1924年,也是属于民国时期的小说,那个时动荡的年代,无数优秀小说,如井喷式爆发,可谓是奇迹,也是我国的幸事。在民国时期,与外国小说相比较,我国在各种小说类型的创作上,并不比国外差什么。凌叔华女士,她既是一位小说创作者,更是一位国画名家,她最擅常的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用词精美。

夜色笼罩着大厅,一位30岁左右的男子坐在明式围椅上,头枕着围椅,脸色红且肿,双手自然放在围椅上,整个人塌在围椅上。

大厅另一边,一男一女两夫妻坐在软椅上,身子靠在一起,头时不时地碰一下,或笑、或娇地切切私细。他们跟前壁炉发着䁔䁔的橙光,材木在炉子里熊熊燃烧、噼啪作响。整个大厅是䁔融融的、灯光是昏黄的、火焰是黄橙橙的,温得那院中几株梅花,随着寒风发出阵阵清香。

“呀,你看我们,怎么这么粗心,子仪这么睡要着凉的,我去拿一块毯子过来。”女人头微微一偏,耳中听着男人的甜言蜜语,眼睛愣愣看着那位睡着的男子。随后没有缘由地站起身,口中惊奇地说道。

“采苕,不急的,你坐下,那能累着你啊,让我去吧。”

男人话音未落,女人己经走了,三步二步地进了客房,拿出一块花边毛毯,递到男人手中。

“永璋,你去给他盖上,遮住胸口、大腿,别不能让子仪感冒了。你再把电灯关了,别晃着了他,让他要好睡吧,或许我们这围椅要比他家里的床还舒服呢!”

永璋给子仪盖上好毯子,随手把木柱上的灯也关了,脸上微微笑着,双腮发红发热,眼神热近地盯着采苕。

“子仪也是个苦命的人,娶了一个老婆,又聊不上天,他不喜欢她,她也理解不了他。家里的婶婶叔叔,张口就只会要钱。唉,可怜的人啊。”

采苕看着子仪,酒后发红的脸蛋,长长的剑眉,长长的睫毛一动不动,高高瘦瘦的鼻梁,微微有些厚的嘴唇,修长的身材,即使躺在围椅上,穿着黑长袍,气质依旧高雅。

“采苕,要是这世上,多一些像你这么心善的人儿,那该是多好啊,你的知性,世人怕是万分之一都没有的吧。”

永璋又坐在软椅上,斜着身子靠着采苕,嘴巴跟抹了蜜似的,好话连连。采苕并没有看他,她还是一心望着子仪。平时子仪是不笑的,他是严谨的、大度的、博学的,而今天的子仪嘴角弯曲,卷起两个酒窝,笑得自然合度。

“采苕,你是不是也醉了啊,你看你两个酒窝发红发亮,特别动人心哦,梅花、太冷了,芍药、太妖了,菊花、太野了。只有你的笑,合雅合适。采苕,你上辈子一定是天仙,上界的花仙儿,你一定是来拯救我这颗,无药可救的凡心的。”

我去,我不写了,太腻人了。

民国时期北大才女有不少,其中著名的有凌叔华、谢婉莹(冰心)、林徽因

民国北大才女之凌叔华:

  凌叔华(1900年-1990年),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文学家,画家。她所就读的燕京大学在中国高等学校1952年院系调整中被撤消,资产由中央人民政府接管后被整并,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科、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已更名中国政法大学)。所以也可以属于北京大学。  

  凌叔华生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出身翰苑,光绪十九年中举人,与康有为同榜进士,历任清朝天津知府、保定知府、直隶布政使等职。他精于词章、酷爱绘画,曾与齐白石、王梦伯、陈半丁、陈寅恪等著名画家过从甚密。这种家庭,使她从小便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自小她就拜了著名的女艺术家、慈禧太后的画师缪素筠为师,还受到文化界一代怪杰辜鸿铭的教育。在七八岁时,曾拜著名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为师,后又从女画家郝漱玉习画,这使她的绘画技术有了坚实的基础。当她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她的写作才华像第一枝出水的芙蓉,文采超众,引人注目,其作文常在校刊上发表。1922年二十二岁那年,她考入燕京大学,与谢婉莹为同学,翌年升入本科外文系,主修英文、法文和日文。  

  1928年凌叔华与丈夫陈西滢(常州府无锡县人)到武汉大学当教授。此时,凌叔华与苏雪林、袁昌英结为好友,三个人在文学创作上盛极一时,有“珞珈三杰”之誉。凌叔华才貌双全,气质高雅,令世人歆羡。凌叔华为人亲和力极强,她与胡适、徐志摩等一批名士情谊颇厚。凌叔华将绘画当作事业来追求,她一生举办过许多次画展,大学刚毕业,她的画作便参加了国际画展,五十年代后,她在巴黎、伦敦、波士顿、新加坡等地举办过多次画展。  

  凌叔华的性格,不像林徽因那样虚荣任性,也不像谢婉莹(冰心)矜持理性。她温顺随和,但又掺入一丝心机和俗气。她的小说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独放异彩,经久耐读,随着社会前进读者将与日俱增。但日后的“八宝箱”事件和“太太的客厅”事件,使得凌叔华、林徽因、谢婉莹这三位才女在纠葛中暴露了各自弱点,可谓三败俱伤,充分展示了她们争风吃醋、心胸狭隘、争名夺利的灰暗一面。而真正受到伤害的另一位才女陆小曼则显得大度坦然、从容自信、淡薄名利。  

  多情的徐志摩与凌叔华也有着情感的纠葛。徐志摩的“八宝箱”曾两次寄存于凌叔华。第一次就是1925年徐志摩外出旅行那一次,当时他与陆小曼的恋情引来满城风雨,徐志摩打算去欧洲避避风头。行前要将装有日记文稿和陆小曼的两本初恋日记的小提箱、即所谓“八宝箱”交予自己最信赖的人保管。因当时陆小曼处境同样不好,而且箱内有“不宜陆小曼看”的东西,于是便交到了凌叔华手中。据凌叔华证实,那里面有不少牵涉是非处,其中也有一些陆小曼批评林徽因的话语,也有关于胡适和张歆海的闲话。除了陆小曼的这两本日记和徐志摩1925年由欧洲返国、坐西伯利亚铁路途经俄国时写的几篇稿件之外,“八宝箱”里新添的什物还有徐志摩写于1925年和1926年间的两本日记及他两次欧游期间写给陆小曼的大量情书——大部分是英文的,文笔极其优美。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丧生,有关这个小箱子的秘密也被宣扬了出去。徐志摩一生风流,对他的私人日记及他和女友们往来的书信,很多人都充满了极大的兴趣,纷纷打起了这个“八宝箱”的主意。当然,最想得到这个小箱子的两个人还是陆小曼和林徽因。照理说这个“八宝箱”当然归徐志摩的遗孀陆小曼所有,但“爱忠诚,爱自己的家胜过一切”的虚伪的林徽因不知何故,似乎比陆小曼更想得到这个箱子。林徽因于是亲自登门到史家胡同凌叔华的寓所向凌叔华索取,不料遭凌叔华婉拒。只好转而求胡适帮忙。胡适以编辑委员会的名义郑重其事地写信给凌叔华,要凌叔华交出“八宝箱”。凌叔华很勉强地把“八宝箱”交给胡适差来的信使。但胡适从凌叔华手中接过了这个小箱子,并没有送给陆小曼,而是送给林徽因。在得到“八宝箱”18天后,胡适又紧接着写信给凌叔华,责备她把徐志摩的两册英文日记藏为“私有秘宝”,并指出她的这一做法开了私藏徐志摩书信的先例,会影响到全集的编纂工作。“八宝箱”公案也因此在凌叔华和胡适、林徽因等几位朋友的关系上投下了一层阴影。凌叔华最后发现胡适把日记交给了林徽因,而非陆小曼,感到很对不起徐志摩。凌叔华曾写信给胡适说:“前天听说此箱已落入林徽因处,很是着急,因为内有陆小曼初恋时日记两本,牵涉是非不少,这正如从前不宜给陆小曼看一样不妥”。

  陆小曼曾不无幽怨地说,“其他日记倒还有几本,可惜不在我处,别人不肯拿出来,我也没有办法,不然倒可以比这几本精彩得多”。“别人”是谁,陆小曼既不便明说,其实知道得也不很确切,不过总不外乎林徽因和凌叔华两人。然而,林徽因否认私存了些日记,凌叔华也否认自己私藏了“八宝箱”内的任何东西。本来还算得上是朋友的凌叔华与林徽因、陆小曼却因为“八宝箱”事件而交恶,三人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如今,与“八宝箱”有关的所有人都已作古,这段由一个箱子引发的迷案,也慢慢成为历史长河中又一个再也不可能解开的谜团。  

  “八宝箱”案,皆源于众才女们都想拥有编纂《徐志摩全集》的专利。除了陆小曼名正言顺和大度坦然之外,林徽因和凌叔华还幻想着徐志摩的恋爱史中有她们的重要地位,都想把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所以名利和虚荣真是害人啊,哪怕是旷世才女也不例外。

   

民国北大才女之谢婉莹:  

  谢婉莹(1900年─1999年),福建福州长乐县人,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翻译家。  

  《小菊灯》,这篇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就是出自冰心之手,文笔清新婉约。谢婉莹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自取笔名为“冰心”,被称为“世纪老人”。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和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战争,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1913年谢婉莹随父迁居北京,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

  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是北大的一支。燕京大学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成立于1919年,它本来是由华北地区的几所教会大学合并而成的,包括北京汇文大学、通州华北协和大学、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分别由美国长老会、美以美会、美国女公会、公理会、英国伦敦会等合办,初期名为“北京大学”。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谢婉莹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其间,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谢婉莹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她的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以爱为本。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繁星》、《春水》等。 

  1923年,谢婉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26年谢婉莹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29年6月15日,谢婉莹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博士在燕京大学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了他们的婚礼。成家后的谢婉莹,仍然创作不辍,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抒发着含蓄的嘲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3年的《南归──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等。1932年,出版《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  

  冰心、庐隐与林徽因并称为“福州三大才女”。其中谢婉莹(冰心)与林徽因从世交到仇敌,倒有着一段有趣的经历,这就是“太太的客厅”事件。  

  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搬到北总布胡同的四合院后,由于夫妇二人所具有的影响力,再加上林徽因的美貌风骚,很快围聚了一批圈子里的文化精英,如与林徽因暧昧不清的诗人徐志摩、因林徽因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国际政治问题专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社会学家陶孟和、考古学家李济、多情种子文化领袖胡适、美学家朱光潜、作家沈从文和萧乾等等。这些文化精英通常在星期六下午,陆续来到梁家,指点江山、坐论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家的交往圈子影响越来越大,渐成气候,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时人称之为“太太的客厅”。  

  但还有一些学者精英,特别是所有的女性精英,不但不把林徽因放在眼里,还对此予以嘲讽。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是林徽因缺乏妇女的幽娴品德,爱慕虚荣,而且林徽因的美貌与才华也被过于夸大。没有梁思成,林徽因不过是一个“向往资产阶级自由化生活方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爱哗众取宠的主妇”而已。谢婉莹在1933年10月发表了一篇著名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的这篇小说发表后,引起全国文化界的高度关注。作品中,无论是“我们的太太”,还是诗人、哲学家、画家、科学家、外国的风流寡妇,都有一种明显的虚伪、虚荣与虚幻的鲜明色彩,这“三虚”人物的出现,对社会、对爱情、对己、对人都是一股颓废情调和萎缩的浊流。谢婉莹以温婉伴着调侃的笔触,对此做了深刻的讽刺与抨击。金岳霖后来曾说过:这篇小说也有别的意思,这是指 30年代的中国少奶奶们在亡国危机环境中还热衷于虚荣和攀比,而林徽因将这种虚荣发挥到了极致。谢婉莹的丈夫著名学者吴文藻(常州府江阴县人)与梁思成同为清华1923级毕业生,且二人在同一寝室,属于真正的铁同窗。而谢婉莹林徽因皆福建同乡,都受教于陈衡哲教授,应该说早年谢婉莹与林徽因应该是情同手足。她们还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生活照。从照片上看,几个人正在泉水边野炊,谢婉莹着白色围裙,手握切刀正在切菜,而林徽因则在冰心的背后,微笑着面对镜头。但自从谢婉莹的《我们太太的客厅》出版后,林徽因再派人送给谢婉莹一坛子山西老醋之后,二人便成为了仇敌。  

  谢婉莹曾解释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写的并不是林徽因,其实是陆小曼,客厅里挂的全是她的照片”。但后来的学者研究认为,谢婉莹说“太太的客厅”是指陆小曼尤显荒唐。小说写作的背景是北平,而陆小曼当时远住上海,陆小曼的客厅多是社会名流与名媛,与小说描述的客厅里是文化精英与学者不符。还有,陆小曼并无子女,倒是林徽因有一个小名叫冰冰的女儿,而小说中的女儿名曰“彬彬”。而且《我们太太的客厅》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有趣的文字:“这帮名流鸿儒在太太的客厅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尽情挥洒各自的情感之后星散而去。那位一直等到最后渴望与我们的太太携手并肩外出看戏的白脸薄唇高鼻子诗人,但随着太太那个满身疲惫、神情萎靡并有些窝囊的先生的归来与太太临阵退缩,诗人只好无趣地告别客厅,悄然消失在门外逼人的夜色中,整个太太客厅的故事到此结束。”这段刻薄有趣的嘲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心胸狭隘、心高气傲的林徽因当然咽不下这口气,当即派人送了一坛山西老醋给了谢婉莹,谢婉莹的自尊心大受打击,谢婉莹和林徽因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继“八宝箱”事件大受打击之后,“太太的客厅”陆小曼又备受牵连,到底这个客厅是陆小曼的还是林徽因的,还真有疑点。因为陆小曼的前夫王庚和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的确都属于整天疲惫萎靡而且有些窝囊的类型,而且她们的客厅都是名流如潮,在陆小曼还没和王庚离婚之前,白脸高鼻子诗人徐志摩也曾在她的客厅等到花都谢了的夜晚。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到底是哪位太太的客厅?谁也说不清。谢婉莹暗地里嘲讽林徽因,明着栽赃陆小曼,其心计可见一般,而林徽因的送醋可以看出她任性和狭隘,陆小曼则因徐志摩的离世而对凡尘俗事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的态度。

民国北大才女之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1955年),福建省福州闽侯县人,是中国第一个女建筑学。  

  林徽因祖父林孝恂是清朝进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林徽因生于杭州,1912年随父林长民由杭州迁往上海,1916年全家迁居北京。1920年7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到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旅行,同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伦敦圣玛利女院学习。1921年回国在培华女中读书。1922年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恋爱。1923年6月与梁思成同去美国留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1928年3月与梁思成赴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1929年在东北大学建筑系讲授《雕塑史》,林徽因精通英文,也教授专业英语。张学良出奖金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194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1951年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林徽因除建筑论文外,还创作大量文学作品,有《九十九度中》等。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年代林徽因与冰心、庐隐并成为“福州三大才女”。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几年中,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1948年5月清华大学所在的北平郊区解放了。解放军包围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妇想到城内无数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也许将毁于战火,忧心如焚,寝食不安。1949年初,东北野战军军部突然造访,摊开北平军用地图,要求他们用红笔圈出一切重要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万一大军被迫攻城时尽可能予以保护,这使梁思成和林徽因十分感动。他们立即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新中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编录和保护工作就是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而始。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唯美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和“保护北京古城规划”多次遭到批判。这场大批判中,意识形态是罪魁祸首,郭沫若等人则是受人指使的刽子手。在拆毁明北京古城墙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  

  1950年,她被任命为北京计画委员会委员,对首都城建总体规划提出了有远见的意见。她以极大的科学勇气和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的错误主张,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并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这个既能保存古文物又可供人民憩息的新设想。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城楼和牌坊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担起了拆除城墙的工作,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其后不久,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正面的激烈冲突。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道:“她(指林徽因)指著吴晗的鼻子,咆哮般地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楼今日早已随著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河东狮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在这样的一种心境下,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于1955年愤然吐血离世。而吴晗最终也在文革中因《海瑞罢官》事件而受到四人帮的迫害而吐血自杀,正所谓“出来混终究还是要还的”。  

  “太太的客厅”里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的是她;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的是她,解放后繁华落尽困居农庄,亲自提瓶上街打酱油的还是她;爱慕虚荣、向往“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生活方式的是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的又是她;与众才女们争风吃醋和与众才子们风花雪月,却又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就是这样的林徽因,已经无法有语言来描述其身上的美丽和信念。  

  在此说一些多余的话,在我心目中才貌双全的完美才女只有两位,一位是陆小曼、一位是林徽因。因为只有她们两人,才能把美貌、才华、良知、坚强、性情演绎得如此完美。陆小曼与林徽因都是红颜薄命,虽然前半生她们都爱慕虚荣、热衷被追捧,但在她们的后半生都穷困潦倒一贫如洗,其实她们只要学学郭沫若、谢婉莹等文人取巧于权势,服务于政治,她们的处境马上可以改观。陆小曼精通英法德三国语言,陆小曼在给顾维均做翻译时其爱国而得体外交方式而被列入外交翻译的教材。陆小曼在徐志摩离世后,独自编纂《徐志摩全集》,在寂寞和冷清的作画中度过余生,与浮华靓丽的前半生形成鲜明的对照,改变一种生活方式是如此地艰难,何况是从天堂落到人间,后来的陆小曼曾多次拒绝胡适等人的诱惑和资助,独善其身。而林徽因更是不畏强权,窝囊的老公被气得痛哭流涕,自己则挺身而出河东狮吼,最终吐血而亡。可惜的是,两位旷世才女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交恶,最终老死不相往来,实则为一大憾事。

  

史良(1900—1985)

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大律师、著名法学家,中国第一个女部长。是民国十大才女中领导职务最高的女性。章诒和曾撰文评价她:“她是我小时候崇拜的美丽女性。只要父亲说上一句:今天史大姐要来。我听了,顿时就血液沸腾,兴奋不已。”史良

盛爱颐(1900年——1983年)

盛爱颐(1900年——1983年),江苏常州人。她以“盛七”闻名上海滩,是民国十大才女中唯一的实业家,是中国第一个涉足娱乐业的女企业家,上海百乐门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原南洋公学)校董,是上海最大的资本家——常州人盛宣怀的七女儿。

盛爱颐在与宋子文的恩恩怨怨中尽展个性,在中国第一桩女权案中大显风采。盛爱颐见多识广,不仅能诗会绣,还写得一手好字。

吴健雄(1912年——1997年)

江苏苏州人,核物理学家,素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曾获美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勋章,其丈夫是华裔美国物理学家袁家骝(袁世凯孙子)。吴健雄是民国十大才女中唯一的科学家。

吴健雄

陈衡哲(1893年——1976年)

江苏常州人,史学家,中国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是和任鸿隽、胡适一代的民国黄金十年的大知识分子,他们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管自己学的是文史法还是理工医农,首先都是社会评论家,随时对社会问题仗义执言,发飙问难。

陈衡哲

苏雪林(1897年——1999年)

浙江温州人,作家、文艺批判家。她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我诞生于一个极端保守的家庭,虽幼年饱受旧礼教之害,但幼年耳濡目染的力量太强,思想究竟是保守的。”“实际上,我是一个人,是一个很普通的女性,青年时代也颇向往爱情生活,屡受打击,对爱情倒尽胃口,从此再也不想谈这两个字,把爱情升华为文学创作及学术研究的原动力,倒也是意外的收获。”

苏雪林

陆小曼(1903年-1965年)

翻译家、文学家、画家,江苏常州人。

陆小曼

一九二四年,陆小曼与时在北大教书的诗人徐志摩相识,不觉被志摩的才学所倾倒,一种“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情感油然而生;志摩也惊为天人,爱慕之情一发不可收拾。彼此的感情快速升温,不断地鱼雁传书,倾吐衷肠,给后人留下了一部缠绵悱恻、香艳蚀骨、经久传诵的《爱眉小札》。

凌叔华(1900年-1990年)

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文学家,画家。在英国出版《古韵》一书。该书一经出版,很快即引起英国评论界的重视,成为畅销书。同时有趣的是,她的三角恋爱被中国女作家虹影改编为小说,在中国台湾、瑞典、荷兰、法国译成不同语言出版。

凌叔华确实可以称为“高门巨族的精魂”。其祖父凌朝庚乃广东番禺巨富;其父凌福彭与康有为是同榜进士,官至直隶布政使,授一品顶戴,民国以后在北洋政府中担任要职。凌叔华儿时即师从宫廷师缪素筠;稍长又从辜鸿铭学习英语;待到妙龄,又面见印度诗人泰戈尔,嫁给大才子陈西莹,与徐志摩、胡适等人成为密友;中年之时,又与苏雪林、袁昌英并称“珞珈三杰”……谢婉莹(1900年─1999年)

福建福州长乐县人,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翻译家。她就是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冰心”,此笔名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她被称为“世纪老人”。

谢婉莹

林徽因(1904年—1955年)

福建省福州闽侯县人,是中国第一个女建筑学家。

林徽因

说起林徽因,人们最喜欢津津乐道她生命里,出现过三个最重要的男人: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岳霖。梁是她合适的伴侣,现实的选择;而金是她的闺蜜,一生的蓝颜知己。

张爱玲(1920年—1995年)

上海人,作家。 张爱玲家世显赫,其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次女。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病逝在美国。享年75岁。

张爱玲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9931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9
下一篇2023-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