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体质指数标准

人体体质指数标准,第1张

成人的BMI数值

体重指数, 男性, 女性

过轻, 低于20, 低于19

适中, 20-25, 19-24

过重, 25-30, 24-29

肥胖, 30-35, 29-34

非常肥胖, 高于35, 高于34 

亚洲人标准

传统的世卫成人痴肥标准是少30,但亚洲成人指标近被改为275。一个BMI达到23的亚洲成年人现在被认为是超重,而理想指数是185至22

儿童的BMI数值并不单单适用于成年人。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我们亦可利用他们的BMI值来推算他们是否超重。

以上的BMI计算式亦适用于2-20岁的人,但他们的过重及过轻指标,并非由一个固定的BMI值决定。这是因为不同地区的儿童有不同的成长速度,若使用一个固定数值,容易做成错误判断。

扩展资料

计算方式

身高体重指数这个概念,是由19世纪中期的比利时通才凯特勒最先提出。它的定义如下: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 (m)^2EX:75/18^2=2315

主要用于统计用途,当我们需要比较及分析一个人的体重对于不同高度的人所带来的健康影响时,BMI值是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 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测试项目。

应用

很多国家及地区每年都会为当地的儿童作身高和体重的统计。这些统计数据,都可以转化成为BMI值,从而再统计出当地儿童的BMI值分布。

根据这个分布,地方健康政府可以推算出当地儿童的过重及过轻指标。一般来说,都会采用统计出来的平均BMI值及其标准差值,再计算出其常态分布的最高5%及最低5%作为过重及过轻指标。另一方面,其BMI值位于常态分布的85%-95%区段的儿童,他们都有超重的危机。

-体重身高指数

1关于骨骼的知识

一具标准成年人的骨骼包括下面206块:(标示黑体的数字与右边图示相对照)

颅 (22):

头盖骨:

1 额骨

2 顶骨 (2)

3 颞骨 (2)

4 枕骨

蝶骨

筛骨

面骨:

5 颧骨 (2)

6 上颌骨

7 下颌骨

9 鼻骨 (2)

腭骨 (2)

泪骨 (2)

犁骨

下鼻甲 (2)

耳骨(在 中耳部) (6):

锤骨 (2)

砧骨 (2)

镫骨 (2)

喉部骨骼 (1):

舌骨

肩部骨骼 (4):

25 锁骨 (2)

29 肩胛骨 (2)

胸部骨骼 (25):

10 胸骨

28 肋骨 (2 x 12)

脊椎(24):

8 颈椎 (7) incl atlas & axis

14 腰椎 (5)

胸椎 (12)

臂部骨骼 (6):

11 肱骨 (2)

26 肱骨骨节

12 尺骨 (2)

13 桡骨 (2)

27 桡骨头

手骨 (54):

腕骨:

手舟骨 (2)

月骨 (2)

三角骨 (2)

豌豆骨 (2)

大多角骨 (2)

小多角骨 (2)

头状骨 (2)

钩骨 (2)

掌骨:

掌骨 (5 2)

指骨:

近节指骨 (5 2)

中节指骨 (4 2)

远节指骨 (5 2)

骨盆 (4):

15 髋骨 (hip bones or innominate bones) (2)

16 骶骨

尾骨

腿骨 (8):

18 股骨 (2)

17 股骨头

22 大转子

23 大腿骨节

19 髌骨 (2)

20 胫骨的轴部和 24 骨节 (2)

21 腓骨 (2)

足部 (52):

踝骨:

跟骨 (2)

距骨 (2)

足舟骨 (2)

内侧楔骨 (2)

中间楔骨 (2)

外侧楔骨 (2)

骰骨 (2)

足背骨:

跖骨 (5 2)

趾骨:

近节趾骨 (5 2)

中节趾骨 (4 2)

远节趾骨 (5 2)

幼儿骨骼还包括下面这些骨骼:

骶椎 (4 或 5), 成年后融合为骶骨

尾椎 (3 到 5), 成年后融合为尾骨

髂骨, 坐骨和耻骨, 成年后融合成整体的髋骨

2人体骨骼的分布常识

成年人有206块骨。

头部的叫做颅骨共23块,其中脑颅骨8块(额骨1块,蝶骨1块,枕骨1块,筛骨1块,顶骨2块,颞骨2块),面颅骨15块(鼻骨2块,泪骨2块,上颌骨2块,腭骨2块,颧骨2块,下鼻甲2块,舌骨1块,犁骨1块,下颌骨1块)。躯干部的叫做躯干骨有51块,其中椎骨26块(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肋骨24块,胸骨1块。

四肢部的叫做附肢骨有126块,其中上肢骨64块(包括锁骨2块,肩胛骨2块,肱骨2块,桡骨2块,尺骨2块,腕骨16块,掌骨10块,指骨28块),下肢骨62块(包括髋骨2块,股骨2块,髌骨2块,胫骨2块,腓骨2块,跗骨14块,跖骨10块,趾骨28块)。中耳鼓室内的叫做听小骨有6块,分别叫做锤骨(2块)、砧骨(2块)、镫骨(2块)。

3我想知道一些人体骨骼的知识

人体骨骼中所包含的组织:

1结缔组织 硬骨、软骨、纤维性结缔组织、血管、血液。

2神经组织

@骨骼的功用 支持、保护、运动、造血〈红骨髓〉、储存脂质

〈黄骨髓〉及矿物质。

@骨骼的种类: 长骨、短骨、扁平骨、不规则骨、圆骨〈种子骨〉

1长骨----肱骨、股骨〈长比宽=非常大〉

2短骨----腕骨〈长比宽=非常小,近似立方形〉

3扁平骨----肩胛骨〈板状〉

4不规则骨----脊柱骨

5圆骨〈种子骨〉----膑骨〈通常很小,位于关节内层〉

骨骼的大体解剖:中轴骨骼、四肢骨骼

中轴骨骼--头骨---颅顶骨----额骨、顶骨、枕骨、颞骨、蝶骨、筛骨。

颜面骨----上颚骨、下颚骨、颧骨、鼻骨、腭骨、

涙骨、犁骨、下鼻甲。

---舌骨(1)

---听小骨(6)

--脊柱---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胸骨

--肋骨

各部重点:1枕骨 (1)由项平面的鳞部不成对部份:成对的外侧质块和不成对的

基底部组成。

(2)枕骨大孔为颅腔和脊椎管之交通所在。

(3)舌下神经管。

2 颞骨 外侧只看到鳞状部。颧骨的颞突+颞骨的颧突=形成下颔枝部

的关节(颞颚关节)及颧骨弓

3 蝶骨 大翼小翼之间是一三角形裂缝称眶上裂,有动眼神经(3)、

滑车神经(4)、外展神经(6)及三叉神经的眼支(第一支)通过。

大翼上有三孔,由上而下分别为:圆孔(三叉第二支通过)、

卵圆孔(三叉第三支通过)、棘孔。

4 筛骨 (1)可区分为外侧质块、垂直板及筛板。

(2)由筛板向上的一三角形突起称为鸡冠,为脑膜附著点。

5 上颚骨 上颚骨及蝶骨间有一裂缝称眶下裂

6 下颚骨 (1)髁状突和颞骨的下颚窝及关节结节形成关节,称为颞颚关节(可动)。

(2)下颚舌骨线为下颚舌骨肌起始。

(3)头骨中唯一可动。

7 胸骨 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4人体骨骼的分布常识

骨骼的分类 人体所有的骨骼,从形状和大小上各不相同,有的较大,如胫骨、肱骨等,有的则很小,如趾骨等。

从形状上大致可分为5种: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和含气骨。扁平状的骨起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比如颅骨保护大脑等;棒状骨负责人体运动,例如四肢的骨骼等。

脊椎骨是由颈部至臀部贯穿身体中央的骨,由上而下,依序是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骨、尾骨。脊椎骨上有可从外部触摸得到的凸骨,这是找穴道时的重要依据。

骨骼疾病1 中老年人:腰酸背痛、腿脚酸痛、抽筋、手脚麻木、骨质增生、颈椎病、肩周炎、关节炎、下肢痛、四肢乏力、脱发,牙根松动等骨质疏松症状。2 孕妇:腰酸背痛,疲乏无力,抽筋,牙齿松动,手足麻木,妊娠高血压,妊娠斑,胎儿发育不良,生育困难,贫血。

3 青少年儿童:个子不高、盗汗、精力不集中、青春期个子长不快、梦多、记忆力不好、生长痛等。 骨骼营养五要点 要点1:保持体重适中 。

骨密度的积累在青春期达到顶峰,如果年轻时盲目节食减肥,那么日后沉重的代价将是年老时轻易骨折以致卧床不起。因为标准体重指数低于正常的人士,骨质流失以及骨折的几率比正常人明显增加。

要点2:补充钙质。钙质是骨骼组织的主要结构性要素。

当人体血液中的钙浓度下降,体内的甲状旁腺素会随即升高,引致钙质从骨中流走,因此,人体必须保持摄取适量的钙质。 要点3: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保持骨质健康的重要元素,其来源主要经阳光照射皮肤产生,或从食物中吸收。 要点4:补充蛋白质。

蛋白质是维持骨质健康的重要元素。研究显示,蛋白质摄入量增加可增进造骨细胞的功能;蛋白质吸收较多的成年人比吸收较少者,股骨及脊椎骨的骨质流失率较低。

另外,氨基酸能增强肠道吸收钙质的能力。

5骨骼的知识有哪些

骨骼系统并不仅是骨头,还包括软骨、关节、韧带及腱。

这些部分合在一起,支撑 你全身的肌肉,组成一个强壮而柔韧的支架,使得你可以跑步、投掷并改变电视频道。软骨是半透明、坚钿、有点弹性的组织,只存在于少数几个部位:鼻、关节和少数 肋骨。

关节即骨头的结合处。它们有的结构比较复杂如肩部,有的则较简单。

韧带比较坚韧,连接骨与骨。腱,连接肌肉与骨头,在关节弯曲处如手指、肘、膝等部位有减少摩擦的囊,其中 含有浆液。

随着骨龄的增大,骨骼逐渐受损,断裂机会增大,尤其是脊椎和大腿骨。因为你 是保养你的身体的主要“工程师”,所以保养好骨骼,使其延缓老化是主要目标。

6人体骨骼的知识

人体共有206块骨骼,分为颅骨、躯干和四肢3个大部分。

它们分布在全身各部位,支撑着身体,保护内部器官,同时由肌肉帮忙,进行各种活动。假如没有了骨骼,人体就成了一堆肉,还能做什么呢? 人体所有的骨骼,从形状和大小上各不相同,有的较大,如胫骨、肱骨等,有的则很小,如趾骨等。

从形状上大致可分为5种: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和含气骨。扁平状的骨起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比如颅骨保护大脑等;棒状骨负责人体运动,例如四肢的骨骼等。

脊椎骨是由颈部至臀部贯穿身体中央的骨,由上而下,依序是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骨、尾骨。脊椎骨上有可从外部触摸得到的凸骨,这是找穴道时的重要依据。

7人的骨骼的知识

人体骨骼分几类?它们是怎样连接的? 发布者:中华骨科治疗网 摘要:因其呈管状,相对较长,故称为长管状骨。

长管状骨位于四肢,包括肱骨、尺骨、桡骨、股骨、胫骨、腓骨等。 人体共有206块骨骼。

按照形态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 (1)长管状骨:因其呈管状,相对较长,故称为长管状骨。 长管状骨位于四肢,包括肱骨、尺骨、桡骨、股骨、胫骨、腓骨等。

(2)短管状骨:因其呈管状,相对较短,故称为短管状骨。短管状骨位于手足部位,包括手部的掌骨,足部的跖骨等。

(3)扁平骨:扁平骨位于头颅和骨盆部位,包括头部的枕骨、颞骨、顶骨以及骨盆处的髂骨等。 (4)不规则骨:呈不规则外形的骨骼称为不规则骨。

不规则骨包括脊柱的骨骼,头面部骨和下颌骨等。 人体的各种骨骼需要连接成一个整体,才能起到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和支持身体重量的功能。

人体骨骼有五种连接方式: (1)关节连接:是人体骨骼的主要连接方式,如膝关节、肘关节等,都是以关节连接方式将骨骼连接在一起的,使骨骼得以活动自如。 (2)软骨连接:如脊柱椎体之间靠椎间盘连接起来,属于软骨连接方式。

(3)半关节连接:如耻骨联合处的连接。 (4)结缔组织膜的连接:如头部顶骨与颞骨之间的连接。

上述骨骼连接方式中,以关节连接和软骨连接方式最为常见。 由于关节连接和软骨连接的特点使组成关节的骨骼相互运动,所以发生骨质增生的机会也会明显增加。

8骨头科学知识

相关知识骨(bone)主要由骨组织(包括骨细胞、胶原纤维和基质等)构成,成人有206块骨。

骨有新陈代谢活动和生长发育过程,外伤后有修复再生能力,所以骨是一种器官。按其在体内的部位可分为躯干骨、颅骨和四肢骨。

前二者统称为中轴骨,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组织结构骨组织(osseous tissue)由数种细胞成分和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组成。

骨的形态形态和功能是互相制约的,由于功能的不同,骨有不同的形态。基本可分为四类: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1 长骨long bone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适应支持体重、移动身体和进行劳动的运动,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长骨有一体和两端。

体又名骨干,骨质致密,骨干内的空腔称为骨髓腔,内含骨髓;在体的一定部位有血管出入的滋养孔。端又名骺,较膨大并具有光滑的关节面,由关节软骨覆盖。

小儿长骨的骨干与骺之间夹有一层 软骨,称骺软骨。骺软骨能不断增生,又不断骨化,使骨的长度增长。

成年后骺软骨骨化,原骺软骨处留有一线状痕迹,称骺线。2 短骨short bone一般呈立方形,多成群地连接存在,位于既承受重量又运动复杂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

3 扁骨(falt bone)呈板状,分布于头、胸等处。常构成骨性腔的壁,对腔内器官有保护作用,如颅盖骨保护脑,胸骨和肋骨保护心肺等。

4 不规则骨 irregular bone 形态不规则,如椎骨。有些不规则骨,内有含气的腔,称含气骨,如位于鼻腔周围的上颌骨和筛骨等,发音时能起共鸣作用,并能减轻骨的重量。

骨基质骨的钙化细胞间质又称骨基质(bone matrix),由有机骨成分和无机成分构成。 (l)有机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和无定形基质,约占骨干重的35%,是由骨细胞分泌形成的。

有机成分的95%是胶原纤维(骨胶纤维),主要由I型胶原蛋白构成,还有少量V型胶原蛋白。无定形基质的含量只占5%,呈凝胶状,化学成分为糖胺多糖和蛋白质的复合物。

糖胺多糖包括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和透明质酸等。而蛋白质成分中有些具有特殊作用,如骨粘连蛋白可将骨的无机成分与骨胶原蛋白结合起来;而骨钙蛋白(osteocalcin)是与钙结合的蛋白质,其作用与骨的钙化及钙的运输有关。

有机成分使骨具有韧性。(2)无机成分:主要为钙盐,又称骨盐(bone salt),约占骨干重的65%。

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结晶[hydroxyapatite crystal,Ca10(PO4)6(OH)2],电镜下,结晶体为细针状,长约10~20nm,它们紧密而有规律地沿着胶原纤维的长轴排列。骨盐一旦与有机成分结合后,骨基质则十分坚硬,以适应其支持功能。

成熟骨组织的骨基质均以骨板的形式存在,即胶原纤维平行排列成层并借无定形基质粘合在一起,其上有骨盐沉积,形成薄板状结构,称为骨板(bone lamella)。同一层骨板内的胶原纤维平行排列,相邻两层骨板内的纤维方向互相垂直,如同多层木质胶合板一样,这种结构形式,能承受多方压力,增强了骨的支持力。

由骨板逐层排列而成的骨组织称为板层骨。成人的骨组织几乎都是板层骨。

按照骨板的排列形式和空间结构不同而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骨松质构成扁骨的板障和长骨骨骺的大部分;骨密质构成扁骨的皮质、长骨骨干的大部分和骨髓的表层。

细胞成分骨组织的细胞成分包括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只有骨细胞存在于骨组织内,其他三种细胞均位于骨组织的边缘。

(1)骨细胞(osteocyte):骨细胞为扁椭圆形多突起的细胞,核亦扁圆、染色深。胞质弱嗜碱性。

电镜下,胞质内有少量溶酶体、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亦不发达。骨细胞夹在相邻两层骨板间或分散排列于骨板内。

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之间有缝隙连接。在骨基质中,骨细胞胞体所占据的椭圆形小腔,称为骨陷窝(bone lacun),其突起所在的空间称骨小管(bone c iculi)。

相邻的骨陷窝借骨小管彼此通连。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均含有组织液,骨细胞从中(2)骨祖细胞(osteoprogenitor cell):骨原细胞是骨组织中的干细胞。

细胞呈梭形,胞体小,核卵圆形,胞质少呈弱嗜碱性。骨原细胞存在于骨外膜及骨内膜的内层及中央管内,靠近骨基质面。

在骨的生长发育时期,或成年后骨的改建或骨组织修复过程中,它可分裂增殖并分化为成骨细胞。(3)成骨细胞(osteoblast):成骨细胞由骨原细胞分化而来,比骨原细胞体大,呈矮柱状或立方形,并带有小突起。

核大而圆、核仁清楚。胞质嗜碱性,含有丰富的碱性磷酸酶。

电镜下,胞质内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亦较多。当骨生长和再生时,成骨细胞于骨组织表面排列成规则的一层,并向周围分泌基质和纤维,将自身包理于其中,形成类骨质(osteoid),有骨盐沉积后则变为骨组织,成骨细胞则成熟为骨细胞。

成骨细胞以顶质分泌的方式向类骨质内释放有膜包裹的小泡,称为基质小泡(matrix vesicle),其直径约 01μm。小泡膜上有大量的碱性磷酸酶和ATP酶,泡内含有磷脂和小的钙盐结晶。

通常认为,基质小泡是类骨质钙化的重要结构。医学研究认为,成骨细胞能向基质中分泌骨钙蛋白。

(4)破骨细胞(osteoclast):破骨细胞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直径可达100μm。

这在专业领域叫做步态诊断与分析对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如果你有学过力学的话就比较容易了用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来说,骨骼在运动系统中的作用相当与杠杆,而肌肉附着于骨骼之上,是真正的力量的发动者。这是相对于大腿骨和其肌肉来说的

骨盆在在路的过程中也有轻微的运动。在走路时骨盆会向前后交替地运动5cm;在水平上,骨盆会一上一下地转动8度左右。

这个问题很专业,你怎么想到问这个。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复杂,不是100字可以讲的,有兴趣你可以再问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420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