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三角肌和左肱三头肌重收缩呈单纯相,以及左肱二头肌重收缩呈混合相,是指肌肉在收缩时产生的动作和对应的肌电活动。
1 左三角肌:左三角肌位于肩部,它的作用是使肩关节外展和旋外。当这块肌肉重收缩时,可能是指肩关节在进行外展动作,且这个动作是由三角肌单独完成的,因此称为单纯相。
2 左肱三头肌:肱三头肌位于上臂后侧,它的作用是伸肘关节和使肘关节后伸。当这块肌肉重收缩时,可能是指肘关节在进行伸展动作,且这个动作是由肱三头肌单独完成的,因此也称为单纯相。
3 左肱二头肌:肱二头肌位于上臂前侧,它的作用是屈肘关节和使前臂旋外。当这块肌肉重收缩时,可能是指肘关节在进行屈曲动作,但这个动作通常不是由肱二头肌单独完成的,它往往会和其它肌肉如肱肌、肱桡肌等协同完成,所以称为混合相。
以上是对两个问题的一般解释,具体的收缩动作和相应的肌肉电活动还需根据具体的运动或实验来分析。
三角肌前部
起点:起于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止于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功能:此肌肉在上臂外展90度至180度时,具有最大的收缩力。当臂上举过头时,前、后部纤维还有使上臂内收的作用。因此三角肌在在肩关节处有使上臂屈、伸、伸展、内旋、外旋和环转等运动功能,该肌对加固关节有一定的功能。
肱二头肌
起点:起于肱骨前面下半部。
止点:止于尺骨粗隆和冠突。
功能:近固定时,屈前臂。远固定时,使上臂靠拢前臂。肱肌是肘关节屈负荷最大的屈肌。经常练习前臂弯举、引体向上、爬绳、爬竿、提拉杠铃等,可以发展肱肌、肱二头肌的力量。
肱三头肌
起点: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于肱骨体后面格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于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内下方。
止点:三个头合成一个肌腹,以其腱止于尺骨鹰嘴。
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和前臂伸。远固定时,使时关节伸,如俯卧撑的撑起动作。
:器官是动物或植物的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的结构(如心、肾、叶、花),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并与其他分担共同功能的结构一起组成各个系统;肌肉群,相同或邻近部位肌肉组成的功能统一的群体。比如说手是人体器官,而肱三头肌只是一个肌肉群。估计是你们老师自个儿以前也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不一定他也在查呢。肌肉群的功能相对单一,器官的功能就不一样了。还有一种情况,像是心脏,主要是由心肌构成,但是你能够说心肌是器官么?我知道手是器官,但是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手心肉也成了器官了。特别是像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的区别这种问题也能问得出来真是不容易啊。
肱二头肌:顾名思义:有两个头,长头,短头。
肱三头肌:顾名思义,有三个头。
直臂下压
训练步骤:
1两手与肩同宽,正握系有吊绳滑轮的短杠。
2开始时,杠放在胸高处,肘部弯曲90多度。
3上臂绷紧,将杠往下推直到肘部绷紧。
训练重点:
比肩宽的握距主要针对肱三头肌的内侧头,窄握距主要针对肱三头肌的外侧头。
使用直杠,正握主要针对肱三头肌的外侧头,反握,主要针对三头肌的内侧头。
动作轨迹:上臂贴紧身体两侧防止肩做动作,为了有效发挥肱三头肌原动机的作用,因该只允许肘部动作。
身子姿势:脊柱挺直直立是标准的姿势。当使用更重的练习器时,躯干在腰部前微曲,可以产生更好的稳定性。
绳会在腕部产生强制性内旋,针对肱三头肌的外侧头训练。
训练步骤:
1抓住双杠,向上引体直到手臂完全伸直。
2屈肘,身体慢慢地往下降,直至上臂与地面平行,躯干挺直。
3将自己向后推,伸直手臂,直至手臂绷紧。
变化姿势:
掌心朝前,单臂哑铃。
训练步骤:
1采用窄握距6英寸,15厘米正握杆。
2将杠铃慢慢放下,接触到胸的中部。
3,。向上推杠,直到肘部绷紧。
动作范围:为了使肱三头肌做功最大,动作必须充分(完全绷直)。
反握哑铃卧推:
两手略宽于肩,采用反握姿势卧推 也针对肱三头肌训练。
哑铃锤式弯曲
1掌心朝内(拇指超前),两手各拿一个哑铃。
2每次朝肩部方向各举一个哑铃,掌心一直朝内。
3将哑铃放回到手臂成伸直姿势,用另一个手臂重复同样的动作。
主要的肌肉是:肱桡肌
为了使前臂参与性更强,腕部与垂直地面做功,当哑铃上举时,拇指上翘。
训练步骤:
1两手与肩同宽,伸长手臂,正握哑铃。
2朝肩部向上举杠铃,屈肘时,腕向上向后弯举。
3将杠放下到手臂伸直,同时放下手腕。
动作范围:为了使前臂参与性更强,腕部的活动一定要充分。当杠铃上举时,向后翘着手腕,当杠铃放低时,向下曲腕。
1掌心朝内(拇指朝前),两手各拿一只哑铃。
2每次朝肩部方向弯举一只哑铃,掌心一直朝内。
技巧:上举的时候拇指向上翘。
运动轨迹:为了针对肱桡肌,不是在体侧,而是在胸前举哑铃。
训练步骤:
1躺在平放的椅子上,手臂伸直,采用窄距正握胸口上方的哑铃,两手相距15厘米左右。
2屈肘,将杠放下,至接触上额。
3向上推杠,直到肘部绷紧。
身体姿势:
(1)(2)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例如: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图中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3)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手提重物时,感觉容易累,是因为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处于收缩状态.
(4)双手自然下垂时,感觉到比较轻松.是因为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处于舒张状态.
(5)以上实验说明任何动作都反映出各种肌群之间的协作关系.
(6)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故答案为:
(1)舒张;收缩
(2)收缩;舒张
(3)收缩;收缩
(4)舒张;舒张
(5)协作
(6)动力; 支点; 杠杆
在人体生理卫生课上已经学过,人身上有206块骨,其中有许多起着杠杆作用,当然这些起杠杆作用的骨不可能自动地绕支点转动,必须受到动力的作用,这种动力来自附着在它上面的肌肉. 肌肉靠坚韧的肌健附着在骨上.例如肱二头肌上端肌腱附着在肩胛骨上,下端肌腱附着在桡骨上(如图),肱三头肌上端有肌腱分别附着在肩胛骨和肱骨上,下端附着在尺骨上. 人前臂的动作最容易看清是个杠杆了,它的支点在肘关节.当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松弛时,前臂向上转,引起曲肘动作;而当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松弛时,前臂向下转,引起伸肘动作.从上图很容易看出,前臂是个费力杠杆,但是肽二头肌只要缩短一点就可以使手移动相当大的距离.可见,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强壮肱三头肌的诀窍在于动作发力的过程中找到胸肌的收缩感。
“欲练胸肌,先练手臂”作为健身房广为流传的名句,和“三分练,七分吃”一样,确实有它存在的道理。
练胸的诀窍在于动作发力的过程中找到胸肌的收缩感,这个时候很多老手就会说了,你需要在做动作的时候尽量把注意力放在你发力的肌群上尤其是在你力竭的时候,时间久了你就会感觉到收缩的感觉了。
这说的确实也没错,但是实际上却还是有很多新手甚至一些已经持续健身一年左右的朋友在练胸的时候依旧是苦恼自己找不到胸发力时的收缩感。
其实原因就在于你手臂的力量不够导致的,作为推胸时主要的辅助肌群,肱三头肌可谓是极其重要的,假如力量不够,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你的双手就会不自觉的发力紧握,这时你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会集中在你的双手上,与此同时即使你心里还是想着胸部肌肉应该如何发力,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
下面说说关于肱三头肌训练最容易出现的误区:
误区一:单关节训练大臂未夹紧,肘关节没固定
在所有的三头下拉动作中只要你没有做到以上两点,你的动作一定是变形的,而且三头的发力一定会有借力,从而使整个动作的效率降低。
在做肱三头肌的单关节训练中,你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做到手肘从一个高度弯曲的状态变为笔直,所以你需要保持肘关节伸直紧贴自己不向外伸展,锁住你的肩胛骨同时夹紧你的大臂,单关节训练时尽可能的孤立你的三头,不让胸部肌群以及三角肌借力。
误区二:组间休息时间过长
手臂的训练组间休息的时间一定要控制在60秒到90秒以内,连续七届获得奥林匹亚先生第一名的菲尔·西斯曾经说过他的经验:即便不用肌肉筋膜拉伸-7训练策略时,我的训练节奏也非常快,手臂训练时,我组间的休息时间通常不超过一分钟。
误区三:训练使用重量过大
肱三头肌的训练和肱二头肌稍有不同,肱三头肌的训练确实需要上一些重量,但是上重量的前提是你必须能够在这组动作中保证严格的动作规范,而不是采用不标准的欺骗动作来降低训练难度,在肱三头肌的训练中你使用较轻的重量做规范的动作,所达到的效果也要远远好于用过大的重量做不规范的动作。
而且大重量很容易导致肱三头肌的受伤,曾经我的一个并肩作战的肌友就是在做头后单臂屈伸的时候挑战了大重量不幸受伤,现在虽然已经康复了,但是在推胸上重量的时候依旧会受到一定影响。
误区四:训练的顺序不合理
虽然通常手臂作为小肌肉群,在动作的先后顺序并没有具体的要求,但是锻炼肱三头肌最好是先在体力充沛时进行重量较大的复合训练动作,之后在进行孤立训练的动作,否则就会造成锻炼无法发挥其最佳的效果,当然在瓶颈期的时候也需要重新打乱动作的顺序。
误区五:忽略了肱三头肌动作的不同角度,对肱三头肌的刺激不够全面
上文我提到了肱三头肌有长头、内侧头和外侧头三个头,在训练的过程中这三个头通常会同时收缩用力,但是三个头的发力却各不相同,往往较大的力量会集中在肱三头肌的外侧头上,从而忽略了长头和内侧头,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通过手臂角度的变化和不同的训练动作调整的。
误区六:忽略了过顶的颈后动作
承接上一个误区,所有过顶的动作都能更好的刺激你的肱三头肌长头,肱三头肌的长头占据三头的很大一部分,而这块肌群刺激最好的动作就是将手肘贴近耳朵,举过头顶。
误区七:训练过度
肱三头肌的训练量确实比肱二头肌应该更大,所以和肱二头肌相比,肱三头肌的训练更容易过度!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是肱三头肌的训练动作花样比较多。
第二点是肱三头肌增长的潜力要大于肱二头肌,对于臂围的增长更为迅速。
第三点是作为辅助肌群,三头的重要性比二头还大,如果说二头会影响背部肌群的训练,那么三头不仅会背部肌群而且还会影响胸部肌群的训练,如果你把胸部、肩部和肱三头肌安排在一周的不同时间训练,就很容易导致肱三头肌因为没有充分的恢复时间而被过度训练。
误区八:只做孤立动作,忽略了复合型动作
在肱三头肌的训练当中,复合动作可以最大幅度的强化三头肌的生长潜力,虽然肱三头肌的孤立训练动作确实对于肱三头肌的刺激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只有而者交互的训练才能让你的三头得到最大的收益。
对于很多老手而言,臂围在40cm以上基本突破就变得不容易了,下面我就推荐两个比较好的方法:
1、超级组(相对基本)
推荐几个组合:拉力器坐姿臂屈伸+窄距俯卧撑、拉力器屈臂下压超级组递减、仰卧肱三头肌臂屈伸递减。
作为超级组,组间距喘口气就做够了,尤其是后两个动作的超级组,每个动作分为四个超级组,每组的重量递减层为4次,以仰卧肱三头肌臂屈伸递减为例:一边15kg片做到还有80%力喘口气,然后立刻一边10kg继续,以此类推,最后一边为5kg的重量做到完全力竭。以上为一个超级组,
2、肌肉筋膜拉伸-7(FST-7训练法)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使肌肉极度充血,从而可以由内向外地拉伸和扩展包裹在肌肉纤维外面的筋膜,长此以往,可以使这些筋膜变得更松弛,为肌肉体积增长创造更大的空间。
肌肉筋膜拉伸-7是让你在正常的基本训练动常规训练完成后再进行的一组训练组,而这个训练组是由一个动作组成,并需要完成该动作7组(每组为8-12个)。
为了促使肌肉极度充血,每组动作的组间距大约在30-45秒之间,在这30-45秒这段的时间里,你需要持续保持拉伸并收缩你的肌肉(或者每两组拉伸收缩一次),为的是在已经充血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扩展包裹肌肉纤维的筋膜,从而加大肌肉的泵感和控制能力,提高肌肉的训练效率和饱满度。
其中,拉伸收缩的方法是:将一只手臂肘关节弯曲放于脑后,另一只手抓住这只手肘关节并向下拉。让三头感觉到强烈的拉伸收缩感,关于肱三头肌的肌肉筋膜拉伸-7效果最佳的动作有仰卧肱三头肌臂屈伸、双杠臂屈伸、绳索屈臂下压、头上绳索臂屈伸。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些肱二头肌的基本动作和效果最棒的进阶动作:
1、跪姿俯卧撑
这个动作适用于健身初期肱三头肌还是相对乏力的新手们,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你需要逐渐感受肱三头肌的收缩。
2、窄距俯卧撑
这个动作作为复合型动作,对肱三头的刺激也是十分明显的。
3、拉力器屈臂下压
这个动作除了正握也可以反握,有些人会觉得反握会更能感觉三头的发力,具体因人而异自己尝试吧。
4、拉力器坐姿臂屈伸
拉力器坐姿臂屈伸会使三头肌长头跨越两个关节除了伸展肘部还有伸肩,肩内收和肩外旋的功能起始姿势处于肘曲肩屈的位置,这样会让你的肱三头肌的长头完全伸展,注意动作中要维持身体良好的姿势,不要腰椎超伸。
5、反握宽距卧推
反握的方式主要针对肱三头肌训练,通常这种训练要求宽距的方式进行,对三头、三角肌和胸部肌群甚至背阔肌的刺激都很大。
仰卧肱三头肌臂屈伸(基础动作极其重要的,贯穿练习肱三头肌各个阶段的重要动作),在动作的起始点,使杠铃杆位于头部后方,手臂充分伸展,与地面呈45度角,这样可以确保训练负荷始终施加在三头肌上,交替把杠铃杆下放到胸部上方和前额上方。保持肘关节收紧,不要向身体外侧移动。
6、凳上反屈伸
保持身体仰卧,两手背后撑在稍高的凳子上,两脚放在较矮的凳子上,身体其它部分悬空。两肩放松,两臂慢慢屈肘,身体(臀部)尽量下沉,直至90度后返回。
7、双杠臂屈伸
握距要窄(宽握对胸刺激更大),双肘尽量贴近体侧,越近三头受力越大,动作过程中肘关节指向后方不要向前倾斜,抬头挺胸,尽可能地保持身体垂直于地面,双腿可略向后运动,注意不要降得过低,否则压力主要落在胸肌,易拉伤肌肉和结缔组织。
8、杠铃颈后屈臂伸
作为锻炼肱三头肌高难动作,这个动作只有肱三头肌和肘关节的力量十分强大后才可进行此练习,注意在做杠铃颈后屈臂伸的时候,重量切记不要过重,否则极易伤到你的肩袖。
9、哑铃颈后单臂屈伸
右上臂紧贴右侧耳旁,保持竖直,不摇动,然后手持哑铃以半圆弧落下至左肩上方,下落越低越好,然后,顶峰三头肌彻底收紧,稍停一到两秒,再屈肘,让前臂徐徐下垂到开始位置,肌肉力量控制住下落,左臂同理,
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你需要注意,在你挺伸前臂时千万不要摆动你的上臂,不然肩袖很容易拉伤。而且坐在凳上的时候需要保持腰部挺直。
总的来说三头的训练动作还有很多,但是上述这些已经足够让你的臂围进化了,切记贪多嚼不烂,每次训练的时候四个动作足以了。
狮子和老虎谁更强?猫科和犬科谁更擅长捕猎?花豹和山狮谁是猫科老四?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些普通的动物爱好者,还有研究动物生态和解剖的专家。众所周知,对捕猎和打斗最为重要的无非就是头骨和前肢,这次专家们分析了猫科和犬科动物的前肢骨骼结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谁最强。
老虎,万兽之王,名至实归
前肢硬件测算
专家们共对31种猫科动物和17种犬科动物的前肢骨进行了详细测量和计算,共设立了13个指标,这些指标分别代表了动物某一方面的能力。测算出的数字都是相对动物体型而言的,因此可以作为动物在同体型下捕猎和打斗能力的不错参考。下面先放结果,再详细给大家解释这些指标是用来说明什么的。
△猫科和犬科前肢硬件测算结果
这13个指标能告诉我们哪些捕食者是力量型的,哪些是速度型的。为便于讲解,这里把这些指标归为两类:粗度指标和长度指标。
△前肢硬件指标计算公式
顾名思义,粗度指标是衡量骨骼粗壮度的,共有10个指标。其中掌宽(PAW)、腕关节宽度(RAI)、腕关节面积(RAA)、掌骨粗(MC3RI)和趾关节面积(MC3AA)这5个指标,与动物前掌力量、抓握稳定性以及前掌和腕关节的承压能力有莫大关系。
肱骨是上臂最粗的骨头,桡骨是前臂最粗的骨头。肱粗指数(HRI)和桡粗指数(RRI)分别代表了肱骨和桡骨承受掌击反作用力和抗咬的能力,较粗的骨头不容易发生骨折。
△虎猫
上髁是肱骨最粗的部位,上面有多块屈肌附着。因此,上髁粗指数(HEI)衡量与搏斗有关的几块肌肉大小,直接关系到前肢的力量和敏捷。肘关节宽度(HAI)和肘关节面积(HAA)两个指数,是衡量肘关节大小的,决定了前臂旋转的力量和灵活性,以及前肢抓握能力。
这些粗度指标,大猫类(广义用法,包括云豹和山狮)无一例外位列榜首,但豹和山狮落后于虎、美洲虎和狮。犬科中,薮犬和貉表现不俗,仅排在大猫之后,个别指标(上髁粗、肘关节和腕关节相对大小)甚至超过了豹和山狮。中小型猫科中排名最靠前的是渔猫和虎猫。猫属、薮猫、狐狸(真狐类,不包括灰狐和食蟹狐)、胡狼和鬃狼垫底。
△薮猫
长度指标只测算了三个。肱长指数(1/BI)用来衡量肱骨的相对长度。动物的前肢可以看作是一个杠杆,肘关节是支点,肱骨(上臂)是动力臂,桡骨(前臂)是阻力臂。因此肱骨较长的前肢更有劲,包括亚洲金猫、云豹、薮犬、细腰猫、大型猫类、虎猫和貉。而鬃狼、犬属、薮猫、加拿大猞猁、西班牙猞猁和猫属的桡骨相对较长,这些动物的前肢力量较弱,但适于抓捕小而灵巧或很能跑的猎物。
△加拿大猞猁
鹰嘴是尺骨在肘部的骨性隆起,上有肱三头肌附着,肱三头肌是上臂唯一一块伸肌,因此鹰嘴指数(OI)较高意味着前肢伸展力量较强,动物有更大的力量将猎物放倒进行固定和咬杀。薮犬位列第一,其次为大猫,豹和山狮再次稍稍落后,渔猫、非洲野犬、貉、云豹和狼也很强。垫底的是鬃狼、猫属、加拿大猞猁和薮猫。
趾长指数(MCP)衡量前掌灵活性。这个指标与其他不同,小型猎物狩猎专家得分反而更高,大猫中只有云豹、雪豹名列前茅,豹、猎豹和山狮都倒数。沙猫、加拿大猞猁这些向来垫底的跑到了前面,只有鬃狼依然垫底。
△鬃狼:万年倒数第一
前肢硬件量化分析
为了将13个前肢硬件指标进行量化,我们采用百分制进行打分,以号称全能的美洲虎为100分,其他物种按与美洲虎的相对值算出相应得分,最后求得13个指标的平均分,得分越高就代表越擅长战斗。这些指标对战斗力的影响肯定是不对称的,但我们目前无法得知各自的权重,只得这样简单计算作为一个参考。
△猫科和犬科前肢硬件量化分析
结果显示,老虎不愧为万兽之王,高居第1,美洲虎以微弱差距紧追其后,它们两个是现存猫、犬中前肢结构最适合打架的了。接下来是云豹(3)、狮(4)和雪豹(5)。薮犬(6)排名在豹(7)之前,渔猫(8)排名在山狮(9)之前。貉位列第10。
我们发现,前肢强弱与动物所属分类群强烈相关。猫科比犬科强得多,前17名里猫科15种、犬科2种,后12名却是猫科2种,犬科10种。
△赤狐
即使排除体型因素,大型捕食者也比小型捕食者擅长战斗。这点在猫科尤为明显,因为猫科内部食性的分化更彻底,大型猫科往往捕杀更大的有蹄动物,它们需要更大的力量;而小型猫科多以比自身小的猎物(兔子、老鼠)为食,速度和敏捷更为重要。
猫科中,豹亚科的前肢强于猫亚科,最弱的豹(豹)也比最强的猫(渔猫)强。猫亚科中,亚洲金猫(12)与云猫(13),虎猫(11)与长尾虎猫(16),以及山狮(10)与细腰猫(14)这三个小支系比较强。各家族中体型最大的往往也是前肢硬件最强的,如虎猫属的虎猫、豹猫属的渔猫和猞猁属的欧亚猞猁(17)。
△岛灰狐
狼和非洲野犬是参与测评的最大的两种犬科,在犬科里名列前茅(分别是犬科第3和第5),与猫科比却只是中游以下水平(总榜18和25)。值得注意的是,名不见经传的灰狐族实力不俗,该族包括美国加州两种小型原始犬类(叫狐而不是狐):灰狐(28,犬科6)和岛灰狐(20,犬科4),它们肱长、趾长和腕关节面积指标得分较高。
犬科的鬃狼(48,倒数1)、狐狸(37-47)、犬属的郊狼和胡狼(38-42)前肢硬件非常弱,它们几乎把总榜后十名包了场。猫科中最弱的是薮猫(45),其次为家猫所在的猫属(30-43)。最弱的大猫是猎豹(32),最弱的猞猁是加拿大猞猁(35)。
△猎豹
实战应用一:猫科内斗
下面,我们可以用上面的数据解决实战问题了。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狮虎斗了。总的来说,狮、虎都属于很能打的类型,老虎总分位列第一,狮子排名第四。我们发现,13个指标中老虎有11个强于狮子,但它们的排名大多是挨在一起的,差距较大的只有肱长和趾长两个指标。肱骨相对长度决定了前肢机械优势,这说明老虎前肢力量更大,而狮子在奔跑方面有优势。这可能是因为狮子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不好埋伏,需要做更多的追捕。
△狮
再就是“猫科老四”之争。从结果看,豹强于山狮,但二者差距比虎、狮还小,13个指标豹领先其8,山狮领先其4,肱长几乎相等。豹的前肢特点是上(肱)粗、下(桡)细,肢骨比较宽扁,这是豹亚科的典型特征。山狮则是肱骨、桡骨几乎一样粗,而且肢骨比较圆厚,这是山狮的前肢在视觉上比豹显粗的原因。
虎与狮、豹与山狮这两组体型都很接近。头骨硬件同样是虎和豹较强,具体表现为犬齿长度和咬力商领先于它们的对手。因此,我们说虎比狮强,豹比山狮强,无疑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讲,这两组硬件差距确实不大,有人说看具体个体、谁大谁就强,也不无道理。只要狮体型明显超过虎,就能反胜,山狮对豹也是如此。
△豹
还有读者喜欢问,如果把家猫放大到老虎那么大,能打得过老虎吗?测算结果清晰地显示,即使放到同体型下,小型猫科的前肢力量也明显不如大型猫科,家猫的祖先——野猫更是猫科的倒数第三(总榜36)。家猫是日常捉老鼠的,而老虎是抓野猪、鹿和野牛的,二者没有可比性。真把家猫放到老虎那么大,非但力量上不去,敏捷也丢了。所以大家不要老是觉得家猫有多么厉害了,它的野生亲戚个个比它更强。
猫亚科杀死豹亚科的例子,唯一可证实的是动物园里的渔猫杀雌豹。根据测算结果,渔猫的前肢力量是猫亚科第一,非家猫可比;而豹是豹亚科倒数第一,体型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对渔猫优势有限。而且这次事件中二者野性存在很大差距,渔猫是刚入园的野捕个体,而雌豹是已经驯服的。
△渔猫
实战应用二:跨科斗兽
猫科和犬科是老冤家了,我们以欧亚猞猁和狼为例做一下比较。从评测看,猞猁和狼总分差距不大,但个别指标有明显差异,13个指标猞猁领先7个,狼领先6个。总的来说,猞猁肱骨粗大、前掌宽阔、趾骨粗长,而狼的肘关节圆厚、桡骨较为发达。这也是猫科和犬科的典型差异。
△欧亚猞猁
2017年春,在白俄罗斯一只雄猞猁将一只雄狼按倒在地,击伤了狼腹;当地雄狼均重是雄猞猁的17倍左右。可见当猫科和犬科在硬件量化得分比较接近的情况下,猫仍然明显强于犬,这可能是因为犬科的前肢只能用来推、挤对手,不具备猫科前肢那么强的功能性,而且猫科还有可伸缩的锋利爪子。
反之,如果猫科体型比犬科大,就会出现单挑一边倒的情况,例如山狮和狼,山狮有一只追杀两只狼并成功咬死一只的记录。总的来说,犬科体型和硬件均远不如猫科,它们的单体作战能力无法和猫科相提并论,因此它们多选择群居觅食。
△狼
猎豹见了鬣狗通常不敢抵抗,而豹尤其雄豹却敢向鬣狗挑战,因为同体型下豹的力量远强于猎豹。加拿大猞猁多次被体型远不如自己的渔貂捕杀,一度令大家怀疑猫科不是鼬科对手,这里边虽有渔貂本身过硬且借助特殊环境的原因,但加拿大猞猁也确实是猫科中的废柴(倒数第四);换硬件较强的短尾猫就可以频繁捕杀雌渔貂,欧亚猞猁可以打跑狼獾。
在前段时间的文章里,我给大家讲述了狗獾和貉的故事,在白俄罗斯两只貉(45-6千克)就咬伤了一只狗獾(约11千克)。从今天的评测来看,貉也确实是个狠角色。薮犬虽是硬件最强的犬科,但目前缺乏资料对其战力进行评估。
△薮犬
结束语
通过对专家提供的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很容易得知哪种捕食者的前肢力量更大。然而,没有一种结构是十全十美的,追求力量就要牺牲速度和敏捷。动物的身体结构都是对各自生存环境和猎物的最好适应。例如,鬃狼、薮猫加长的前肢虽然力量很弱,但扩大了攻击范围,对抓老鼠很有帮助。狐狸和猫属的肢骨较细,这未尝不是一种“减负”,它们捕食的猎物体型都很小,因此很少会遇到激烈反抗。
△家猫
另外,食肉动物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绝非机械斗兽那么简单。犬科动物虽然单体能力不足,但群居很好地弥补了这个劣势,因此郊狼可以战胜短尾猫,狼可以打败山狮。环境能极大影响动物发挥,在北美能压制山狮的大灰狼,到欧洲却连猞猁都对付不了。大自然就是这么奇妙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