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B
应用人体测量评价营养状态,体重通常采用实际体重占理想体重的百分比来表示,计算公式:实际体重占理想体重的百分比(%)=(实际体重/理想体重)×100%。结果评价:80%~90%为轻度营养不良;70%~79%为中度营养不良;0%~69%为重度营养不良;110%~120%为超重;>120%为肥胖。理想体重计算方法:男性(kg)=身高(cm)-105;女性(kg)=身高(cm)-100。体重指数(BMI)计算公式:BMI=体重(kg)/身高(m)。正常值为19~25(19~34岁),21~27(>35岁);>275为肥胖。其中170~185为轻度营养不良;16~17为中度营养不良;<16为重度营养不良。275~30为轻度肥胖;30~40为中度肥胖;>40为重度肥胖。通过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中点周径及上臂肌肉周径测定可以推算机体脂肪及肌肉总量,并间接反映热能变化。握力测、定,正常男性≥35kg,女性≥23kg。本题选项B属于实验室检查指标。
皮褶厚度为8mm,属于营养不良。肩胛下皮褶厚度正常值一般成人在13mm左右,小儿应不低于8mm,过低或过高是提示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皮褶厚度是推断全身脂肪含量、判断皮下脂肪发育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皮褶厚度可用X光、超声波、皮褶卡钳等方法测量,测量皮褶厚度的常用部位有上臂肱三头肌部和肩胛下角部。
运动素质指标:
1、50米跑(反应速度)
2、800m或1000m跑(反映耐力)
3、立定跳远(反映下肢爆发力)
4、斜身引体、引体向上和一分钟仰卧起坐(反映肌力)
5、立位体前屈(反映柔韧性)。
还可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的个性、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心理卫生状况。
生长发育状况:
1、形态指标,如身高、体重、坐高、胸围、肩宽、骨盆宽、上臂围、肱三头肌和肩胛下皮褶厚度等。
2、功能指标,如肺活量、血压、脉搏。
扩展资料:
新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适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将学生按照年级划分为不同组别。
新版标准中规定的体测项目分为四个组别,分别是小学一、二年级组,测试项目有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小学三、四年级组,测试项目有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1分钟仰卧起坐;小学五、六年级组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1分钟仰卧起坐、50米×8往返跑。
初中、高中、大学各年级组别项目有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女生)、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
与旧标准比,体质测试取消了选测部分,所有项目变为必测,每一项每个年级都有相对应的成绩及成绩所对应的分数和等级。此前颇有争议的800、1000米成为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必测项目。
凤凰网- 学生体质健康新标准:800米1000米成必测项目
体格生长评价是一种以生长标准为依据,判断个体儿童或群体儿童生长状况的过程。儿童体格生长评价是儿童保健和临床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处于快速生长发育中的儿童身体形态变化较大,临床医师可通过定期对儿童进行体格测量,如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及上臂围等,并对测量结果作出正确合理的评价,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01
生长监测的主要指标
临床上常用反映体格生长的指标主要包括体重、身高(长)和头围;特殊情况下可测量皮褶厚度、上臂围、腰围。
体重指人体的总质量,包括儿童的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内脏及体液的综合重量,是衡量营养状况最重要的指标。
身高(长)指头顶到足底的垂直距离,是人体线性生长的重要指标,与长期营养或遗传关系密切。
头围表示头颅的大小和脑的发育程度,是筛查婴幼儿潜在脑发育或神经功能异常的常用指标。
上臂围是在身高、体重获取困难的情况下的一种替代指标,用以评价营养状况。
皮褶厚度是测定身体皮下脂肪的指标,可用于衡量儿童营养状况及肥胖程度。
02
体格评价的基本要求
1.可靠的测量数据
测量体格生长指标,必须采用规范的、准确的、恒定的工具及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需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进行。如采用杠杆秤(砝码、游锤、杠杆)测量儿童体重;3岁内儿童仰卧位测量身长,3岁后立位测量身高;3岁内采用软尺测量头围等。
2.横向比较并定期纵向观察
横向比较即应用儿童体格测量资料与可供参考的数据相比较,以了解个体在同龄人群中所处位置,全面评价儿童生长状况,以利于尽早发现并纠正问题。通常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较快,纠正后恢复快。而定期纵向观察更易发现个体生长轨道,了解儿童生长趋势。通常建议<6月龄儿童每月、6~12月龄每2个月、1~3岁每3个月、3~6岁每6个月、≥6岁每年进行体格测量;高危儿童宜适当增加观察次数。
3.选择合适的参照人群值
目前WHO2006年已发布世界儿童体格生长参数表及曲线图;我国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也已确定将2005年调查的中国九大城市儿童体格生长数据作为中国儿童的体格生长参照值,用于比较儿童生长及营养状态。
1、软尺一副。
2、手臂自然下垂,确定臂肱二头肌最粗的地方。
3、将软尺围绕臂肱二头肌最粗的地方一圈,即得出上臂围的围长。
上臂肌肉有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肱肌、三角肌、喙肱肌。具体是手臂从肩到肘的部分。肱、膀子,用法如:肱一般指古人的上臂,或者跟骨头连用,或者作为制造学术名词用。膀子一般指露出的一截大臂。
正确的测量方法非常重要,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会增大测量误差,进而影响测量结果,导致不正确的评价。
要想了解全面评估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的方法,请参考:
教您如何正确评价儿童的身高体重是否标准
WHO儿童生长标准包含的指标有:年龄别身长/身高、年龄别体重、身长别体重、身高别体重、年龄别体重指数、年龄别头围、年龄别上臂围、年龄别三头肌皮摺厚度、年龄别肩胛下皮摺厚度。
下面将介绍这些指标的具体内容和建议的测量方法。
WHO在计算年龄时采用一个标准的计算方法,具体参考下面的介绍。
WHO儿童生长标准的指标和相应的时间范围
生长指标
范围
年龄别身长/身高
0 - 60 个月
年龄别体重
0 - 60 个月
身长别体重
45 - 110 cm
身高别体重
65 - 120 cm
年龄别体重指数(BMI)
0 - 60 个月
年龄别头围
0 - 60 个月
年龄别上臂围
3 - 60 个月
年龄别三头肌皮摺厚度
3 - 60 个月
年龄别肩胛下皮摺厚度
3 - 60 个月
WHO儿童生长标准为这些指标分别生成了Z评分和百分位数的图表。
WHO的年龄计算方法
WHO的一个月是 304375 天。
所以:
2 个月 = 60875 天
10 个月= 304375 天
24 个月= 7305 天
年龄别身长/身高
年龄别身长/身高指标包含 0 - 24 个月(出生到2周岁)的身长指标和 24 - 60 个月(2周岁到5周岁)的身高指标。0 - 24 个月时,儿童测量时采用躺着的姿势,所以叫身长指标,24 - 60 个月时,儿童测量时采用站立的姿势,所以叫身高指标。
根据对 18 - 30 个月的儿童的身长和身高的分析,发现儿童在躺着和站立测量时指标的值会差 07cm 左右,也就是躺着的姿势比站立的姿势测量结果会多 07 cm左右。所以,如果在 24 个月以内采用站立姿势测量,测量结果要加上 07 cm,如果在 24 个月以后采用躺着姿势测量,测量结果要减去 07 cm,之后,再与WHO的年龄别身长/身高指标比较。
提示:在使用本软件时添加身长/身高指标时,您只需选择测量时的姿势,软件会自动完成上述计算。
这个指标可以辅助判断儿童身材矮小是否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或者多病,但是儿童身材高却很少发现问题,除非过高或内分泌紊乱。
建议测量方法
1 0 - 24 个月儿童建议采用躺着测量的方式。可以自制一个测量工具,如下:
头部的位置是固定的,脚部的位置可以根据儿童的身高移动。稍微改造一下,也可成为站立测量的工具,即脚部的位置固定,头部的位置可以调节。
测量时:
要让儿童尽量清楚你的意图,要让他保持放松,不要强迫去测量。
速度是关键,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测量,免得引起儿童不适或儿童开始变换姿势。
测量要至少二个人来完成,一个人扶者儿童的头部,贴在头部的立板上,
另一个人让儿童的腿尽量伸直,脚掌贴在立板上,完成测量。
2 24 - 60 个月的儿童建议采用站立姿势测量。
年龄别体重
年龄别体重包含的是 0 - 60 个月(出生到5周岁)的体重指标。
测量体重时,要注意儿童是否有双脚水肿,并进行记录。
这个指标通常用来评估儿童体重是否不足或严重不足,但通常不用它来判断儿童体重超重或肥胖。体重比较容易测量,是常用的评估生长发育的指标,但有些情况下,不能单纯依赖体重指标,要同时注意儿童是否身材矮小(生长缓慢)或身体纤细等情况。
建议测量方法
1 推荐使用带有如下功能的体重计。
· 结实、稳固和持久耐用的
· 电子秤(带有数字显示屏)
· 测量上限是 150 Kg
· 测量精度是 01 Kg(100g)
· 去除包装重量
去除包装重量是指可以将包装放置在体重计的情况下,重量可以被重置为 0。例如:一个母亲可以站在体重计,测量出重量,然后重置为 0,然后,将儿童递给她,只是体重计显示出的重量是儿童的重量。
2 测量儿童重量时,可以分两种情况:
如果儿童自己可以单独站立,可以让儿童自己站在体重计上,测量体重。
如果儿童自己无法单独站立,需要母亲抱着儿童一起测量体重,然后再减去母亲的体重。
身长别体重
身长别体重是指不同身长的儿童体重的标准值。身长的范围是 45 - 110 cm。如果在测量身高时,采用躺着的姿势,则测量出的就是身长的值。
这一指标在无法知道儿童确切年龄的情况下特别有用。
这个指标可以帮助判断儿童低的指标值可能是消瘦或过度消瘦,消瘦通常由于近期的疾病或食物短缺导致体重严重下降,当然,也可能是长期的营养不良或疾病。儿童高的指标值预示着可能有变成超重或肥胖的风险。
身高别体重
身高别体重是指不同身高的儿童体重的标准值。身高的范围是 65 - 120 cm。如果在测量身高时,采用站立的姿势,则测量出的就是身高的值。
这一指标在无法知道儿童确切年龄的情况下特别有用。
这个指标可以帮助判断儿童低的指标值可能是消瘦或过度消瘦,消瘦通常由于近期的疾病或食物短缺导致体重严重下降,当然,也可能是长期的营养不良或疾病。儿童高的指标值预示着可能有变成超重或肥胖的风险。
年龄别体重指数
体重指数是体重(Kg)与横卧身长或直立身高(m)的平方之比。为处理身长与身高之间的差别,用于计算年龄别体重指数的方法与上述针对年龄别身长/身高的方法不同。体重指数在 0 - 24 个月(出生到2周岁)是采用体重与身长的平方之比,在 24 - 60 个月(2周岁到5周岁)是采用体重与身高的平方之比。因此,您在计算时,0 - 24 个月的儿童如果采用站立姿势测量,需要加上 07 cm再进行计算,24 - 60 个月的儿童如果采用躺着姿势测量的话,需要减去 07 cm再进行计算。
体重指数在判断儿童是否超重或肥胖时特别有用。
体重指数曲线图与身长别体重、身高别体重的曲线图的结果往往非常相似。
年龄别头围
年龄别头围是指儿童在 0 - 60 个月(出生到5周岁)的头围的标准值。
头围是反映孩子脑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头围在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脑发育主要在生后头3年。正常小儿后囟门3个月闭合,前囟门1岁~1岁半闭合。过迟闭合要考虑有无佝偻病的可能。有的孩子出生时囟门就较小,闭合也会早些。这与母亲孕期营养状况较好有关。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孩子头越大越聪明,聪明与否和头围大小并不成正比。孩子的头围在正常范围内就可以了。头围过大则要考虑有无脑肿瘤、脑积水的可能。
建议测量方法
1 准备软尺一根。
2 寻找儿童两条眉毛的眉弓;(备注:眉弓就是眉毛的最高点)
3 想象左右两眉中有一条线,并找到这条线的中心点;
4 将软尺的零点( 0 cm 部份) 放在眉弓连线的中点上,以此为起点,准备开始测量头围;
5 将软尺沿眉毛水平绕向儿童的头后;
6 寻找儿童脑后枕骨结节,并找到结节的中点,这是儿童头围测量中,脑后的最高点;
7 将软尺绕过儿童后脑结节中点,并准备将软呎绕回前脑;
8 将软尺重叠交叉,交叉处的数字即为儿童头围;
年龄别上臂围
年龄别上臂围是指儿童在 3 - 60 个月(3个月到5周岁)的上臂围的标准值。上臂围是骨骼、肌肉和皮肤、皮下组织的综合指标,可用以反映皮下脂肪厚度及营养状况。
建议测量方法
1 准备软尺一根。一般测量左上臂。
2 将软尺0点固定于上臂外侧肩峰至鹰嘴连线的中点,将软尺在同一水平绕上臂一周至0点,读数至小数点后一位数。
3 测量时上肢放松下垂,软尺只需紧挨皮肤即可,勿压迫皮下组织。
年龄别三头肌皮褶厚度
年龄别三头肌皮褶厚度是指儿童在 3 - 60 个月(3个月到5周岁)的三头肌皮褶厚度的标准值。皮下脂肪含量约占全身脂肪总量的50%,通过皮下脂肪含量的测定可推算全身脂肪总量。
建议测量方法
1 建议采用专用的皮褶厚度测量仪器。
2 儿童左上臂自然下垂,取左上臂背侧肩胛骨肩峰至尺骨鹰嘴连线的中点为被侧点。
3 与该点上方 1cm 处,以左手拇指与食指将皮肤连同皮下脂肪捏起成皱褶,捏起处两边的皮肤须对称。
4 用压力为 10g/mm2 的皮褶厚度计夹住皮褶。
5 应在夹住后保持2 - 3 秒钟,测定时间延长可使被侧点皮下脂肪被压缩,引起认为误差。
6 为减少误差,可连续测定 3 次取平均值。
年龄别肩胛下皮褶厚度
年龄别肩胛下皮褶厚度是指儿童在 3 - 60 个月(3个月到5周岁)的肩胛下皮褶厚度的标准值。
建议测量方法
1 建议采用专用的皮褶厚度测量仪器。
2 儿童左上臂自然下垂,取左肩胛骨下角,测定方法同三头肌皮褶厚度。
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是指身体及其各部分在形态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如长、宽、围度以及重量等),最重要和常用的形态指标是体重和身高。
此外,代表长度的还有坐高、手长、足长、上肢长、下肢长;代表宽度的有肩宽、骨盆宽、胸廓横径和前后径;代表围度的有头围、胸围、上臂围、大腿围、小腿围;代表营养状况的有皮褶厚度。
1体重
体重是指人体的总重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的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内脏重量及其增长的综合情况,也作为计算药量的重要依据。与身高相结合可用以评价机体的营养状况和体型特点。
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千克左右,出生后3—4个月体重达6千克左右,1岁时达9千克。1岁内婴儿的体重可按以下公式估算:
1—6个月 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月龄×0.7 kg
7—12个月 体重(千克)≈6 kg+月龄×0.25 kg
2岁时,儿童体重平均为12千克左右,此后平均每年增加2千克,故2—10岁儿童的体重可按下式估算:
体重(千克)≈年龄×2+8
定期测量体重可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和营养状况,并作为指导儿童喂养及早期发现疾病的依据。测量前应排完大小便、赤脚、只穿背心短裤。测量须使用专门的人体测量杠杆秤,站或蹲在秤台中央。1月以内的婴儿用特制的婴儿磅秤,让儿童卧于秤盘中进行测量。使用前先校正零点,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1千克。
用体重评价儿童的营养状况时一般用两种方法:①按年龄的体重。按儿童年龄分组,用体重的均值作为标准,以均值±10 %作为正常范围,大于l0%为超重,大于20%以上为肥胖;相反,小于10%为轻度营养不良,小于20%一40%为中度营养不良,小于40%以上为重度营养不良。②按身长(身高)的体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用不同数值的身长(身高)所应有的体重为基准,不分年龄和性别,用百分位数法列表,使用时按照儿童的身长(身高)值查出标准体重,如果所测儿童的体重位于第20百分位数到第80百分位数之间,说明该儿童的体重属正常范围。
2.身是(身高)
身长是指人体站立时颅顶到脚跟的垂直高度,是最基本的形态指标之一,常被用以表示全身生长的水平和速度。身高方面表现的个体差异,比体重所表现的更大。身高方面的异常,大多由于先天性的骨骼发育异常与内分泌疾病所致。
与出生时的身长相比,1周岁时的身长约为1.5倍,4岁时为2倍。2岁以后,儿童的平均身高可按下面公式估算:
身高≈(年龄×5)+75厘米
3岁以下的儿童可用量床测身长(卧位时颅顶点到脚跟的垂直长度);3岁以上的儿童可用身高计测身高(站立时,颅顶点到脚跟的垂直高度)。在使用身高计测量儿童身高时,受测儿童脱去鞋帽,取立正姿势鹣立在身高计的底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拢,足尖分开。足跟、骶骨部和肩胛间三点靠在身高尺上,躯干自然地挺直,两眼平视前方,头部保持正直。测量者将滑测板轻压受测者头顶,测量者的眼睛与滑测板呈水平位。读数时,以厘米为单位,至小数点后1位。
3.坐高(顶臀长)
坐高是坐位时从颅顶点至臀部接触底座平面的垂直高度,可表示躯干的生长情况,与身高比较时可说明下肢与躯干的比例关系。
3岁以下儿童应卧位测量顶臀长。婴幼儿平卧于量板上,使之身体伸直、两腿并拢,用两手将儿童头贴紧固定于正中位置。测量者左手将儿童两脚提起,使小腿与大腿成直角,右手将活动板贴住臀部,测得值即为顶臀长。
3岁以上儿童坐位测量,称坐高。受测儿童坐于高度相宜的矮凳上,先令其身躯前倾,骶部紧贴至尺或墙壁,然后坐直,对头、肩的位置与测身高时相同,两大腿伸面与身躯成直角而与地面平行,且两腿靠拢,两足平放在地面,足尖向前。测量者以手移动滑测板轻压颅顶点后进行读数。读数时以厘米为单位,至小数点后1位。
4.头围
头围能反映颅和脑的大小以及发育情况,是判断大脑发育障碍,如脑积水、头小畸形等的主要诊断依据。儿童出生时,头围已达到成人头围的65%左右,10岁时则达到成人头围的95%以上。新生儿头围平均值为34 cm,1周岁时为45 cm,2周岁时为47 cm,3~4岁共增长1.5 cm,以后增长得更少。所以对头围的监测在出生后头2年尤为重要。
测量头围时,测量者面对儿童,将布卷尺的始端固定于眉间最突出点,然后环绕头围,经过枕骨粗隆,再向眉间围拢,卷尺在头两侧的水平要一致。读数时,以厘米为单位,至小数点后1位。
5.胸围
胸围表示胸廓的容积以及胸部骨骼、胸肌、背肌和脂肪层的发育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身体形态及呼吸器官的发育状况,以及体育运动的效果。
出生时,胸围为32 cm左右,儿童的平均胸围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增加12 cm,速度最快;第二年增加3 cml以后每年约增加1 cm。
测量胸围时,3岁以下的儿童取卧位,3岁以上取立位,均不取坐位。要让儿童的呼吸处于平静状态下再测量胸围。在取立位测量时,受测者自然站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双肩放松,两上肢自然下垂。测量者面对受测者,将带尺上缘经背部肩胛骨下角下缘至胸前,带尺下缘经过乳头上缘。读数时以厘米为单位,至小数点后一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