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面积2888亩,校舍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3亿元。
成都理工大学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的主体原成都地质学院和成都理工学院,曾是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的重点高校。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现为四川省重点大学。校园面积2888亩,校舍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3亿元。
成都理工大学是一所以能源、资源环境、基础工程、电子信息等学科为优势特色,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2个学院,1个体育教学部,同时设有研究生部、沉积地质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学科专业以理工为主,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哲学、农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有65个本科专业、5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2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在校学生总数25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万余人,硕士研究生3004人,博士研究生585人。在编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2人,教授190人,副教授419人,其中有3人成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人获“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2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6人入选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高校青年教师奖,4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8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0人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23人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8人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学校是我国重要的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校52年来,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近1000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750项(次),发表论著1万余篇(部)。学校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近年来组队参加 “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 英语演讲等重要赛事,获得国际奖9项、省部级和国家级奖励400余项;获得全国大学生田径、羽毛球、攀岩、健美操锦标赛前八名20余项次,省市高校田径、篮排球、健美操等团体和个人前八名近40余项次;获得全国、省市级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含金奖在内的各类奖励50余项次。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外国专家及留学生来校讲学、留学,出访近500余人次,开展了300余项科研合作。学校还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主办学术期刊6种,其中核心期刊4种。有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独立学院和多个联合办学点,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学校博物馆是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为主的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6万余件,其中不乏国家以及世界级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马门溪龙”化石、“重庆大竹鱼”化石、“隆昌铁陨石”等。博物馆已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首批建设的数字博物馆,并获得从中央到地方所有级别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基地称号。学校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154万册,中文电子全文图书约70万种,中外文电子全文期刊2万多种,并且集藏、借、阅、咨一体化和印刷性文献与数字化信息相统一。学校档案馆馆藏丰富、管理规范、分类科学,是四川高校少数获“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国家一级”称号的档案馆之一。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作风、“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以服务行业、服务桑梓为己任,为国家输送了9万多名各类毕业生,他们绝大部分已成为所在部门的技术或管理骨干,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和管理专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中央、沪蓉高速公路起点、多条重要交通干线交汇处,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学校师生员工抓住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豪迈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为建设显著特色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多科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 邮编:610059
网址: http://wwwcduteducn
西华大学(实力不是很强,工科机械专业方面稍强);成都理工(一本二本兼有,二本多一些算是二本吧,二本里面算实力较强的,特别是能源、资源环境、基础工程、电子信息等专业);西南石油(一本二本兼有,当然了石油相关专业较强);四川师范(基础学科较强);西南民族(文科较强,特别是藏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实力较弱,气象雷达比较厉害);成都中医(医学方向,谨慎);成都大学(工科还行,学校很小建议谨慎),学校简介:西华大学(XihuaUniversity),简称“西华”,是四川省唯一一所省属重点的综合性大学,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试点高校之一,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具有向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学校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截至2015年5月,学校拥有校本部、彭州校区和人南校区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3000亩。下设22个学院,开设80个本科专业。有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12个工程硕士领域。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00余名。全日制在校学生38万余人,研究生2000余人。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招生,并招收空军国防生和乒乓球、健美操、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学生。成都理工大学(ChengduUniversityofTechnology)坐落于有“锦官城”之称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共建,入选中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四川2011计划”,为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是以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优势,以化工、材料、电子、机械、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专业为特色的省属重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前身为1956年3月15日建立的成都地质勘探学院;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1960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学校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招收博士生的高校;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合并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截至2015年4月,学校校园用地2890亩,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亿元。设16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和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设有80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3353人,校本部有在校本科生27567人,在校专科生1726人,在校博硕士研究生5621人。西南石油大学简称"西油",地处“天府之国”成都(设成都地铁石油大学站),是1950年代,由清华大学、北京石油学院调入师资及图书仪器组建而成的中国第二所石油本科高校。西油成立伊始,朱德就亲临学校并嘱咐:“国家很需要人才,要很快把人才培养出来”。1979年邓小平将美国总统赠送给他的石油钻头转送学校。“北有北京石油学院,南有四川石油学院”,学校1970年代招收中国首批硕士生;1980年代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90年代跻身全国百强高校,开始一本招生。西油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和联合国技术中心,具有教授、博导审批权及招收和保送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资格,多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科技创新能力中国排名第68名,近五年科研经费2147亿元,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与四川省共建重点大学,也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高校,还是美国雪佛龙全球16所合作高校之一(包括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SICHUANNORMALUNIVERSITY),简称川师,位于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四川2011计划”、“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四川省举师范类本科专业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学历史最为悠久的省属重点大学,也是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培养教师的摇篮。学校始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东北大学有直接的历史渊源。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到四川省三台县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留川师生在原校址上创建了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吸纳西山书院,更名为川北大学;1950年,合并川北文学院,并迁到四川省南充市。1952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64年,原成都大学(今西南财经大学)数理化三系并入该校。198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成都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并入该校。学校1979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2006年被批准为博士授权单位。截至2015年3月,学校有狮子山、成龙、广汉科教园、东校区四个校区,校园面积330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36亿元;辖27个学院,开83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38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有各类教学、科研人员3000余人。西南民族大学(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是中央部属高校,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一所囊括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农、医、艺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学校作为中国民族高校最高学府之一,始终坚持为民族工作服务、为共和国顶尖民族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的宗旨,被誉为“共和国少数民族精英"的摇篮”。学校坐落于有“天府之国”、“芙蓉之都”、“国家四大科教城市”美誉的锦绣成都,与闻名中外的武侯祠毗邻。西南民族大学是在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现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西南民族大学是全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基地”和“中央部属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同时也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权和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权的重点高校。2010年,西南民族大学获批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的高校之一。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名成都中医学院,是在周恩来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于1956年创建,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为现名,2006年6月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并入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校位于国家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的成都市,共有温江校区、十二桥校区、人南校区、汪家拐校区四校区,占地面积1800亩,有16个学院、31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22万人,其中研究生2000余人。成都中医药大学已经成为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兼有理、工、管、文、农、教等多学科相关专业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四川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成都中医药大学遵循“秉承传统、崇尚创新、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服务社会”的学理念,坚持“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让学生得到发展机会,让学生增强发展动力”的素质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基础理论扎实、技能水平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的复合型人才。成都大学(ChengduUniversity),简称成大,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主的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学体制的综合大学。学校始建于1978年,校名为“成都大学”。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恢复为普通本科院校,暂更名为“成都学院”,并保留“成都大学”校名。成都大学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市,占地2714亩,校舍面积60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334万平方米,教学设备仪器总值达137亿元。有图书馆面积2万平方米,规划建设新图书馆4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达1787万册。已建成馆际资源共享的文献保障体系和千兆以太网的校园网络。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人文学科、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有四川省重点学科1个,优势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下涵二级学科6个;另有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有57个本科专业,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1231人,其中本科以上在校生16941人,硕士研究生54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03人。
成都理工大学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的主体原成都地质学院和成都理工学院,曾是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的重点高校。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现为四川省重点大学。校园面积2888亩,校舍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3亿元。
成都理工大学目前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地学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2个学院,1个体育教学部,同时设有研究生部、沉积地质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学科专业以理工为主,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哲学、农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 有62个本科 专业、5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20个博士
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在校学生总数25314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9637人,硕士研究生2069人,博士研究生552人。在编教职工224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9人,教授171人,副教授310人,其中有3人成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人获“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2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6人入选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高校青年教师奖,4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8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0人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23人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8人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学校是我国重要的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
中1个与西南石油大学共建)和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校52年来,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近1000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750项(次),发表论著1万余篇(部)。学校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近年来组队参加 “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 英语演讲等重要赛事,获得国际奖9项、省部级和国家级奖励400余项;获得全国大学生田径、羽毛球、攀岩、健美操锦标赛前八名20余项次,省市高校田径、篮排球、健美操等团体和个人前八名近40余项次;获得全国、省市级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含金奖在内的各类奖励50余项次。 学校博物馆是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为主的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6万余件,其中不乏国家以及世界级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马门溪龙”化石、“重庆大竹鱼”化石、“隆昌铁陨石”等。博物馆已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首批建设的数字博物馆,并获得从中央到地方所有级别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基地称号。学校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154万册,中文电子全文图书约70万种,中外文电子全文期刊2万多种,并且集藏、借、阅、咨一体化和印刷性文献与数字化信息相统一。学校档案馆馆藏丰富、管理规范、分类科学,是四川高校少数获“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国家一级”称号的档案馆之一。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作风、“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以服务行业、服务桑梓为己任,为国家输送了9万多名各类毕业生,他们绝大部分已成为所在部门的技术或管理骨干,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和管理专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中央、沪蓉高速公路起点、多条重要交通干线交汇处,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学校师生员工抓住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豪迈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为建设显著特色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多科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贺振华
(1998-20018 )任校长、党委书记
成都理工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由国家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共建高校,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地学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由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的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由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合并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2001年9月21日成都理工大学正式挂牌成立。
截至2014年5月学校设16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和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设有80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是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非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中国重要的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成都理工大学设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地理位置优越,成都地铁7号线通过并设理工大学站。截至2014年5月,学校有在校本专科生共计29124人,其中本科生27403人,专科生1721人;在校博硕士研究生5387人。学校校园用地2890亩,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2007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经教育部批准2001年组建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的主体原成都地质学院和成都理工学院,曾是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的重点高校。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现为四川省重点大学。校园面积2888亩,校舍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3亿元。
成都理工大学是一所以核能、能源、资源环境、基础工程、电子信息等学科为优势特色,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2个学院,1个体育教学部,同时设有研究生部、沉积地质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学科专业以理工为主,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哲学、农学、教育学9个学科门类,有68个本科专业、5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2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在校学生总数25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万余人,硕士研究生3004人,博士研究生585人。在编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2人,教授204人,副教授442人,其中有3人成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人获“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2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7人入选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高校青年教师奖,4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8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0人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23人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0人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学校是我国重要的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1个与西南石油大学共建)和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校54年来,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近1000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800项(次),发表论著15万余篇(部)。
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近年来组队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英语演讲等重要赛事,获得国际奖9项、国家级和成都理工大学省部级奖励500余项;获得全国大学生田径、羽毛球、攀岩、健美操锦标赛前八名20余项(次),省市高校田径、篮排球、健美操等团体和个人前八名近40余项(次);获得全国、省市级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含金奖在内的各类奖励50余项(次)。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外国专家及留学生来校讲学、留学,出访近500余人次,开展了300余项科研合作。学校还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主办学术期刊6种,其中核心期刊4种。有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独立学院和多个联合办学点,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三个校区本身上没有任何差别,招生、行政与教学是平级的、是一体的。成都理工大学是三个学校合并的,只是校区不连在一起。
由于很近,公交车线路基本都一样,三个校区基本可以算作连为一体。学生上课都是穿校区的。
主体是本部,基于原成都理工学院校区建立,集中了大部分学院和学生。
北校区,在本部本门外面一百米处,现是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招艺术生,及新闻广告学等专业。
南校区,在正门前行四百米左右,原是成都市高等商业专科学校,现是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和工程技术学院。主要是财会金融类专业。
电子商务专业:属于信息管理学院,在本部。
专业具体可登陆:wwwcduteducn查询哈。
三个校区均属本科第二批次。设有少数几个专业专业。
公交车:
本部和北校区:十里店 站。
北校区:成华大道北 站。(与十里店相隔一站,大概四百米。是本部后门。)
南校区:崔家店 站。(与本部距离一站路,大概400米)
7(十里店-蜀源路)至 城西
8(十里店-阳公桥)可过 春熙路
20(北湖公园-春熙路)至 市中心
36(十里店-九里堤公交站)至 城北 可过 火车站 西南交通大学
112(北湖公园-火车南站公交站)至 城南
113(十里店-金沙车站)可过 西南财经大学
114(十里店-新北小区)至 南郊
902 (新南门 旅游集散中心-熊猫基地)旅游观光车
402,502,532,535,537等
成都理工大学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的主体原成都地质学院和成都理工学院,曾是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的重点高校。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现为四川省重点大学。校园面积2888亩(其中尚有近1000亩未开发),校舍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3亿元。 成都理工大学是一所以能源、资源环境、基础工程、电子信息等学科为优势特色,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2个学院,1个体育教学部,同时设有研究生部、沉积地质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学科专业以理工为主,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哲学、农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有65个本科专业、5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2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在校学生总数25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万余人,硕士研究生3004人,博士研究生585人。在编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5人,教授190人,副教授419人,其中有3人成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人获“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2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6人入选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高校青年教师奖,4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8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0人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23人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8人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学校是我国重要的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校53年来,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近1000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750项(次),发表论著1万余篇(部)。学校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近年来组队参加 “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 英语演讲等重要赛事,获得国际奖9项、省部级和国家级奖励400余项;获得全国大学生田径、羽毛球、攀岩、健美操锦标赛前八名20余项次,省市高校田径、篮排球、健美操等团体和个人前八名近40余项次;获得全国、省市级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含金奖在内的各类奖励50余项次。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外国专家及留学生来校讲学、留学,出访近500余人次,开展了300余项科研合作。学校还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主办学术期刊6种,其中核心期刊4种。有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独立学院和多个联合办学点,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学校博物馆是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为主的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6万余件,其中不乏国家以及世界级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马门溪龙”化石、“重庆大竹鱼”化石、“隆昌铁陨石”等。博物馆已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首批建设的数字博物馆,并获得从中央到地方所有级别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基地称号。学校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154万册,中文电子全文图书约70万种,中外文电子全文期刊2万多种,并且集藏、借、阅、咨一体化和印刷性文献与数字化信息相统一。学校档案馆馆藏丰富、管理规范、分类科学,是四川高校少数获“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国家一级”称号的档案馆之一。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作风、“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以服务行业、服务桑梓为己任,为国家输送了10万多名各类毕业生,他们绝大部分已成为所在部门的技术或管理骨干,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和管理专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中央、沪蓉高速公路起点、多条重要交通干线交汇处,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学校师生员工抓住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豪迈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为建设显著特色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多科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 邮编:610059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