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偏角详细资料大全

磁偏角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偏角,是指地球表面任一点的磁子午圈同地理子午圈的夹角。因指南针、磁罗盘是测定磁偏角最简单的装置,所以磁偏角的发现和测定的历史也很早。1702年,英国埃德蒙多·哈雷发表了第一幅大西洋磁偏角等值线图。根据规定,磁针指北极N向东偏则磁偏角为正,向西偏则磁偏角为负。磁偏角'是指磁针静止时,所指 的北方与真正北方的夹角。我国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完全重合,存在磁偏角。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磁偏角 外文名 :Magic declination 提出者 :罗伯特·诺曼 提出时间 :1581年 套用学科 :测绘学 最早提出者 :沈括 介绍,计算方法,关于分类,各地磁偏角,原理与方法,研究背景,测量原理,研究结论, 介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与验证了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磁偏角现象,比西欧记录早 400年。英国人罗伯特·诺曼(Robert Norman)发现一根磁针用绳子在半中间吊起来,跟水平形成一偏角,他将这称为磁偏角。1581年,他在自己的《新奇的吸引力》一书中发表了他的发现。各个地方的磁偏角不同,而且,由于磁极也处在运动之中,某一地点磁偏角会随时间而改变 。许多海洋动物可以感应到磁偏角并利用它来识途 。 磁偏角是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如果磁场强度矢量的指向偏向正北方向以东称东偏,偏向正北方向以西称西偏。磁偏角可以用磁偏测量仪测出来。磁偏角的度数是测量出来的,不是计算出来的。 在绘图时,将此前对磁偏角的实际测量值标在地图(特别是海图,普通地图示磁偏角的少)上。当然,磁偏角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我国东部地区磁偏角为西偏,甘肃酒泉以西多为东偏。 地磁要素 地磁极是接近南极和北极的,但并不和南极、北极重合, 一个约在北纬72°、 西经96°处;一个约在南纬70°、东经150°处。磁北极距地理北极大约相差1500km。在一天中磁北极的位置也是不停的变动,它的轨迹大致为一椭圆形,磁北极平均每天向北移40m。磁北极大约于2005年进入俄罗斯境内。在我国,正常情况下,磁偏角最大可达6度,一般情况为2-3度。地图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是大多数地图的方向,但这可不是通用原则,如果地图上有方向标,可以通过方向标了解到这些。 磁偏角还是不断有规律变化的,地图上的磁偏角只是测图时的磁偏角(磁北比真北偏右,加上磁偏角;磁北比真北偏左,减去磁偏角;在我国一般是减去)。使用地图本身所注的磁偏角要注意出版年限,地图太老误差较大。 计算方法 关于用经纬度计算距离:在地球赤道上环绕地球一周走一圈共4007504公里而一圈分成360°,1°为60′,每一度一秒在赤道上的长度计算如下: 4007504km/360°=11131955km 11131955km/60=18553258km=18553m 而每一分又有60秒,每一秒就代表18553m/60=3092m 任意两点距离计算公式为: d=11112cos{1/[sinΦ A sinΦ B 十cosΦ A cosΦ B cos(λ B —λ A )]} 其中A点经度,纬度分别为λ A 和Φ A ,B点的经度、纬度分别为λ B 和Φ B ,d为距离。 至于比例尺计算简单地说,也就是 1不同的地方地磁偏角也不同! 2正常情况下,我国磁偏角最大可达6度,一般情况为2-3度 3东经25度地区,磁偏角在1-2度之间;北纬25度以上地区,磁偏角大于2度;若在西经低纬度地区,磁偏角是5-20度;西经45度以上,磁偏角为25-50度,在我国,正常情况下,磁偏角最大可达6度,一般情况为2-3度。 地球磁场是在不断变化的。它有长期变化和短期变化。地球磁场的短期变化部分,即上述的地球变化磁场;除去短期变化部分,便是地球基本磁场,即上述的偶极磁场。 地磁要素的长期变化,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它首先表现为地磁场的向西漂移。例如,0°磁偏线与赤道的交点,近400年来已西移95°。其次,磁场强度有稳定的衰减,近百年来,基本磁场强度衰减了5%。如果照此速度继续衰减下去,那么,基本磁场将会在2千年后消失。另外,磁极也在移动,如地磁北极的纬度逐年递增0004°;其经度每年向西增加0007°。 关于分类 地磁要素的短期变化,来源于电离层及太阳活动的影响,变化形态比较复杂,分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平静变化是经常性和周期性的变化,有太阳日变化、太阴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影响地球大气电离层的状况,从而造成各地的磁场以太阳日为周期的变化。地磁强度的水平分量的太阳日变化,可达 003—004μT,约为水平分量的05%;地磁偏角的变化可达10′。 月球对于地球大气的潮汐作用,使得一部分大气以太阴日为周期,运行于地球各部分之间。这种变化包括大气电离层的变化,因而造成各地磁场以太阴日为周期的变化。它的变化幅度很小,磁场强度水平分量的变幅只有千分之几μT,约为水平分量的005%;地磁偏角的变幅不到40″。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的分布的季节变化,造成地磁要素的太阳日变化的幅度因季节而变化。一般地说,夏季太阳日变化的幅度较大,冬季较小。 地磁要素的干扰变化要复杂得多。小的干扰多半是区域性的,次数频繁,变幅很小。大的干扰是全球性的,次数较少,平均每年10次左右,变化幅度较大。特大的干扰称磁暴。磁暴发生时,磁针不安地扰动不止;在几小时到 几日内,磁场强度的变化可达十分之几甚至几个μT。磁暴的发生与太阳活动直接相关。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不仅干扰地球磁场,同时破坏大气电离层结构,中断无线电通讯,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 各地磁偏角 地名-磁偏角: 漠河11°00' w 齐齐哈尔9°54'w 哈尔滨9°39'w 长春8°53'w 满洲里8°40'w 沈阳7°44'w 旅顺6°35'w 北京5°50'w 天津5°30'w 济南5°01'w 呼和浩特4°36'w 徐州4°27'w 上海4°26'w 太原4°11'w 包头4°03'w 南京4°00'w 合肥3°52'w 郑州3°50'w 杭州3°50'w 许昌3°40'w 九江3°03'w 武汉2°54'w 南昌2°48'w 银川2°35'w 台北2°32'w 西安2°29'w 长沙2°14'w 赣州2°01'w 衡阳1°56'w 厦门1°50'w 兰州1°44'w 重庆1°34'w 遵义1°26'w 西宁1°22'w 桂林1°22'w 贵阳1°17'w 成都1°16'w 广州1°09'w 柳州1°08'w 东沙群岛1°05'w 昆明1°00'w 南宁0°50'w 湛江0°44'w 凭祥0°39'w 海口0°29'w 拉萨0°21'w 珠穆朗玛0°19'w 西沙群岛0°10'w 曾母暗沙0°24'e 南沙群岛0°35'e 乌鲁木齐2°44'e 原理与方法 海岛礁磁偏角测量 研究背景 磁偏角作为重要的海洋地理环境要素,已广泛套用于船载磁罗经、海流计、水下机器人(AUV)、自航式水雷等,是诸多海洋仪器正常发挥效能的基础信息。由于地磁导航具有简便、廉价、可靠、最不易受干扰等特点,是人类套用最早最普遍的定位定向系统,在早期航海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即使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世界各国航空航海领域一直把地磁导航作为必备的导航方法。当前军民航海图上,磁偏角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但是,磁偏角测量是我国海洋环境探测领域一项技术空白,军民航海图上标注的磁偏角均不是实地测量值,而是通过低解析度的外版地磁图转绘生成的。 磁偏角测量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固定地磁台站的长期连续跟踪观测,二是野外流动测点的不定期测量。由于固定地磁台站选址和基建标准很高,不适宜建设太多,所以少量地磁台站和大量野外测点相结合,是地磁场测量的最佳模式。我国有100多个地磁台,包括30多个仪器配置齐全、观测条件和环境较好的基准地磁观测台站,具有测震、地磁、地电、GPS、重力、形变、井下观测等多种地球物理观测手段。其他台站是以地震预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区域性地磁观测台站。由国际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学协会(IAGA)主持运行的国际地磁观测台网(INTERMAGNET)包括约133个地磁台站,其中包括我国的北京站、长春站、肇庆站、兰州站、乌鲁木齐站共5个固定台站。海岛礁附近的地磁场由于受海底地形、海底岩石性质、海底地质构造和洋流等影响,往往与正常的地磁场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准确高效测定海岛礁附近的磁偏角,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海洋测绘工作。 测量原理 地磁要素中,磁偏角的观测历史是最早的。磁偏角测量仪器不同,其测量原理也不同。最初的磁偏角测量仪器是指南针。通过指南针确定真北方向和磁北方向的位置,计算二者之间的夹角,就是磁偏角。现代磁偏角测量一般采用地磁经纬仪,其测量原理见图1,首先需要在实地勘选两个相互通视的点,组成观测基线,其中一点用于架设观测仪器,称为观测点,另外一点用于标定方向,称为方位点。测点勘选和标石埋设完成后,首先采用GNSS或者天文观测方法,测定观测基线的真方位角α,然后采用专门的磁偏角测量仪器测定观测基线的磁方位角,二者相减可得观测基线的磁偏角,即: 图1 磁偏角测量示意图 从式可知,磁偏角测量工作实际上包括两部分:真方位角测量和磁方位角测量,二者缺一不可。其中测定观测基线的真方位α是磁偏角测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当前一般通过GPS方法,测定观测基线两端点的坐标,通过软体解算求出观测基线的真方位角。但要求观测基线长度必须大于200m。测定磁方位角α m 的测量仪器称为地磁经纬仪,因其可同时测定测点附近的磁偏角D和磁倾角I,又称DI仪。 作为专门的磁偏角测量仪器,地磁经纬仪的构成主要包括三部分: (1)光学经纬仪:采用无磁材料制造的光学经纬仪,用于基线方向瞄准和磁方位角的读取; (2)磁通门磁力仪探头:加装光学望远镜上,要求其轴向与光学望眼镜轴向严格平行,用于确定磁子午面的位置; (3)检零器:与磁通门探头连线,用于检测磁通门探头的输出电压,当检零器上的输出电压值为零时,标志磁通门探头轴线垂直于地磁场方向,据此确定地磁场方向的位置。 采用地磁经纬仪进行磁偏角测量时,也能同时测定磁倾角。另外为完整了解测点附近的地磁场矢量,一般还需采用总强度磁力仪测定地磁场总强度的标量值。磁偏角D和磁倾角I的计量单位是(°、'、″),总强度的计量单位为纳特(nT)。海岛礁磁偏角测量设备在国内外均能生产,其中国产MDI型地磁经纬仪的度盘最小刻划为1',工作温度-10℃~40℃,G856型质子旋进总强度磁力仪的测量范围为20000~70000nT,解析度优于01nT,绝对精度优于05nT,采样周期6s,主机尺寸18cm×27cm×9cm,重量16kg,探头尺寸9cm×13cm,探头重量12kg。 不同磁力仪存在明显的仪器误差,为把不同磁力仪的测量结果归算到某一共同基准,在每年出测之前和收测之后,需到国家基准地磁台对DI仪和总强度磁力仪进行比测,计算绝对仪器误差和相对仪器误差。如遇仪器故障需及时更换,也需对新仪器进行比测,确定其仪器误差。总强度磁力仪比测时应独立进行2次以上,两次比测得到的仪器绝对误差的互差不得大于05nT。地磁经纬仪的构造特点是,在无磁经纬仪的望远镜上固化一个磁通门感测器。该磁通门探头通过严格调校,其轴向与望远镜轴线保持一致。采用地磁经纬仪进行磁方位角测量,实质是通过地磁经纬仪的无磁经纬仪、磁通门磁力仪探头和检零器的相互配合,根据检零器的输出,确定磁子午面的位置。当经纬仪照准部旋转时,磁通门探头与地磁场磁力线夹角随之不断变化,由此导致检零器输出的电压发生相应变化,见图2。显然,当地磁场方向与无磁经纬仪望远镜垂直时,检零器输出为零,据此确立地磁场的方向。 磁偏角测量时,在观测点上安置地磁经纬仪,对准整平以后,转动望远镜精确瞄准方位点上的觇标,读取此时的水平度盘读数m 0 ;然后将地磁经纬仪的望远镜置于水平状态,顺时针转动照准部,同时注意观测点附近检零器;当照准部旋转到某个位置时,检零器上的读数为零,锁定照准部,读取此时的水平度盘读数m。这时表示磁通门感测器的方向垂直于地磁子午面,水平度盘位置m±90°就是磁北方向所在的磁子午面,不难得出基线方向与磁子午面方向的夹角,即磁方位α m 为: 图2 检零器电压输出曲线 式中,α m 为磁方位角;m为磁卯酉面的度盘读数;m±90°为磁北方向的度盘读数;m 0 为观测基线方向的度盘读数。 研究结论 国内海岛礁磁偏角测量原理、方法和仪器等主要技术环节均初步引用陆上野外流动地磁测量模式。本文简单介绍了国内当前海岛礁磁偏角测量的原理、作业方法、仪器设备、数据处理和精度要求等实际情况,由此可知,虽然磁偏角测量原理较为简单,但工作过程较为繁琐。特别是高温、高湿、高盐、多雾、多风等海岛礁特殊作业环境,使刚刚起步的我国海岛礁磁偏角测量工作面临许多难以预测的新问题,当前主要是测点勘选比较困难,观测基线距离一般难以满足要求,为此需要在当前模式的基础上,对作业仪器和方法进行大量适用性改进。只有通过不断实践积累,才能形成较完整的海岛礁磁偏角测量技术能力。

1、鉴别真假“中华”的关键在于用放大镜查看条包两端中英文字母的边缘有无放射锯齿,真“中华”的字体在放大后边缘依然很规整,无锯齿,假“中华”卷烟的字体在用20倍放大镜观察边缘呈明显的锯齿状。

2、真品条盒及小盒在华表的基座位置用放大镜可以看到有黑色“★”和**“YC”字母, 真品条盒及小盒黑色“★”是实心的,边缘清晰不模糊;假烟黑色“★”一般为空心的或者“★”成梅花状,且边缘较为模糊。真烟华表柱及图案立体感强,假烟图案模糊,真假比对存在明显差异。

3、真品软中华小盒拉带头为方头圆角,边缘光滑无毛渣;假烟小盒拉带头形状为平头圆角,边缘不够光滑,有毛渣。

扩展资料:

卷烟是特殊消费品,“中华”牌卷烟的特殊性体现得尤为深刻,颇值得回忆。一是在五六十年代,“中华”牌卷烟是我国政府用于招待中外宾客的指定牌号,外交部门每年向上海卷烟厂定购一批“中华”牌卷烟。

主要规格是五十支听装和二十支软包装,既用于国内接待又分发到中国驻外使馆招待来宾。为了运输方便并确保“中华”牌卷烟品质及口感,包装要求特别讲究,如“中华”牌软包每十条用镀锌铁盒密封抽氧真空,每十只铁盒套装木箱用铁皮紧固,供驻外使馆使用一年。

-中华香烟

河南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小麦赤霉病

1:危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可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在我县主要以穗腐为主,最初在颖壳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

2:发生时期

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

3:防治措施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50~75公斤常量喷雾,在小麦扬花始期喷施一次,间隔5~7天再喷施一次。

二、小麦白粉病

1:危害症状

该病可侵染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2:发生时期

小麦白粉病在我县一般于4月中旬开始发生,4月下旬至成熟为流行期。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可引起白粉病严重流行;小麦群体过大、不合理施肥特别是偏施氮肥的田块会加重病害发生。

3:防治措施

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100克,加水45~75

公斤常量喷雾,间隔7~10天喷一次,连防2~3次。

三、小麦纹枯病

1:危害症状

幼苗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先产生淡**小斑点,后呈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严重病株基部茎节腐烂,病苗枯死;小麦拔节后在茎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棕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

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后期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2:发生时期

小麦播种后便开始侵染为害,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穗发生期。发病适温为日均温20~25℃;在春季2月中下至

4月上旬,随着气温的升高,病菌在麦株间传播扩展,病株率迅速增加,到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病原菌扩展侵染茎秆,病情指数上升;5月上中旬以后,发病重的因输导组织受害

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

2:防治措施

⑴农业防治。选用丰产性能好,抗(耐)性强的或轻感病的良种,增施腐

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不偏施氮肥,增

强抗病力。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雨后及时排水。

⑵化学防治。①播前药剂拌种:每10公斤麦种用6%立克秀悬浮种衣剂5克或25%适乐时乳油10~20毫升进行拌种。②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当病株率达15%时,亩用125%禾果利30~60克或15%粉锈宁100克加20%的井岗霉素25~50克兑水45~7公斤对小麦茎基部进行喷洒,隔7~10天再喷洒一次,连喷2~3次。

四、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也是我国冬小麦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在我县主要发生的有条锈病和叶锈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一旦流行,就会迅速扩展蔓延,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1:症状特征

小麦锈病的主要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具体区分为:小麦叶锈病,夏

孢子堆发生在叶片上,夏孢子堆小,橙**,圆形至长椭圆形,不规则排列;冬

孢子堆主要在叶背面和叶鞘,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散生,埋于表皮下,

有依麦秆纵向排列成行的趋向。小麦条锈病,以为害叶片为主,也可侵染叶鞘、茎秆和穗部;叶片上夏孢子堆较小,鲜**,狭长型至椭圆形,排列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

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2:防治措施

根据小麦全蚀病发生危害规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加强小麦全蚀病监测,防治上要坚持以麦播前土壤、种子处理和清除病残体为主,早春喷药防治为辅,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加大综防统治力度,提高整体防治水平。

⑴加强监控

一是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混杂在小麦种子间的病残体是小麦全蚀病远距离传播到新区的主要来源。因此,对小麦良种繁育田要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制度,严禁在发生小麦全蚀病的田块繁育种子,从外地调入我县的种子必须随车携带植物检疫证书,必要时进行复检,

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扩展蔓延。二是及时开展疫情普查。每年于5月中下旬,组织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对全县小麦种植区进行全面普查,调查发生面积、发生程度,为有的放矢地开展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⑵农业防治

①清除病残体。在收获前首先将病区死亡麦株全部拔除焚烧,留茬16厘米以上机割,麦茬拔除焚烧,单收单打,麦粒不作种子,秸秆要经高温发酵后作粪肥。

②合理轮作。发病地块合理轮作可延缓病害扩展蔓延,坚持1—2年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一次,如棉花、花生、大豆、红薯、蔬菜等。

③加强田间管理。播期适当推迟,缩短病菌侵染期;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自身抗性;加强对病田禾本科杂草的防除,减少病菌寄主。

⑶化学防治

①土壤处理。对重病田于犁地前,每亩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25公斤拌细土20公斤进行土壤处理,病区用药量要适当加大。

②种子处理。小麦播种前每10公斤麦种用3%敌萎丹50—60毫升或25%适乐时15—20毫升或2%立克秀10—15克等进行拌种处理。

③早春喷药。早春每亩用125%禾果利20—30克或15%三唑酮100—150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2604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6
下一篇2023-11-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