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上肢内侧。
心经(9个穴位)在上肢内侧后缘,肺经(11个穴位)在上肢内侧前缘。
每个穴位分别在哪,列举很麻烦。你直接上有的。真的有兴趣,买本《经络腧穴学》看看。
整 理/黄 舜
内经原文: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解读1
原文通过雷公与黄帝的对白来诠释人体经脉的来龙去脉。
雷公想全面了解经脉的起始所在及其在周身循行分布的情况。黄帝提纲挈领地回答:经脉能够运行全身的气与血,濡养周身,还可以用来决断生死,诊断百病,调和虚实,治疗疾患,所以不能不通晓经脉的知识。
那么,经脉在全身的循行,是按照子午流注的时空顺序,有先后的,古人按照寅时为起点,把肺经作为经脉的循行起始点。
手太阴肺经——主要体表循行路线在上肢,所以归手,又在上肢的阴面,故属于阴经。
1循行路线:起始于中焦胃脘部,向下循行,联络于本经的表里脏腑——大肠腑,再从大肠腑返回,环绕胃的上口,上穿过隔膜,联入本经的脏腑——肺脏,再从肥内气管横向走,前出腋窝部于体表,沿着上臂内侧,在心经心包经的前侧下行,延肘部和前臂的内侧,桡骨的下缘头内侧,越过脉搏动处穿越手掌前侧隆起的鱼部,延大拇指到指端。另一分支,从手背进食指背部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从循行路线可知:胃、大肠与肺高度相关,胃肠受凉,肺立即有感应而咳喘,而肺受凉受热或烟熏,亦会影响到肠胃的病变。比如大肠癌的发病,与抽烟高度相关;过度喝酒与肺癌高度相关等。
而通过对循行体表的本经经络穴位进行相应的刺激,也能影响到内部脏腑的气血运行,从而起到调节和治疗本经与表里经脏腑的作用。比如,刺激尺泽穴或者鱼际穴直接应对肺部、大肠腑甚至是心脏的病变。
2是动则病:在此经络经气一旦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出现肺气胀满,气喘、咳嗽、缺盆痛,剧咳之时则会双手交叉按胸前,感到眼花目眩、视物不清,这是臂厥病,肺气逆乱所致。
经脉上的腧穴主治肺脏之病,症状是咳嗽气逆喘促口渴、心中烦乱、胸闷、上臂内侧前缘疼痛、厥冷,手掌心发热。
经气有余时:会出现肩背部遇风寒而痛,自汗出而易感风邪,小便次数多而尿量少等症;经气不足时:背部遇寒而痛,呼吸气少而短,小便颜色异常等。
3治则:气有余时——泻,不足时——补,热证时——速针,寒证时——留针,阳气内衰致脉道虚陷时——可以用灸法使其隆起,不亢不虚但失调时——用本经腧穴即可。本经亢盛时——寸口比人迎脉大3倍,本经气虚者——反之。
经络拍打健身法是从古代流传的“拍击功”、“排打功”、“摇身掌”及按摩法等演化而来的。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保健拍打,是属于传统按摩疗法中的一种常规手法,即以手指、掌、拳等拍击穴位或患处,以达到祛病防病和健康身心的效果,其轻者为“拍”,重者为“打”。 人体十二经脉,再加之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合称十四经脉。十四经脉是人体经络中最主要的部分,经脉是人体气血的通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黄帝内经》说:“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所以经脉决定着生命是否存在,决定着疾病是否发生,也决定着疾病的治疗效果。经脉不通是万病的起源,而要治愈疾病则必须从疏通经脉开始。 经络拍打可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消除疲劳、解痉镇痛、增进健康、防治疾病。来看看腿部六条经络图集,九步教你拍打腿部经络!1、先拍头顶,次拍头两侧,再拍后头,后颈部以及大椎; 2、拍打肩部四周,背部,先拍背部两侧,再拍背部中央即督脉;3、拍两侧胳肢窝及两胁内侧,心脏、肺、乳腺患者尤其要多拍此处; 4、拍打胸腹部,胸腹部两侧、胸部中央即任脉;手掌轻拍胸部、上腹及下腹部。胸腹有心肺、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等经络;
5、拍打双臂,先拍打左臂内侧,沿着左肩部、手臂、肘部、手腕、手心,再翻转手臂,拍打左臂外侧,沿着手背,手腕、手臂、肘部,回到肩部。总之,双臂的内外侧前部、内外侧后部以及内外侧中部,进行轮流拍打,手臂拍打,经络循行是先阴经后阳经。手上有六条经络,心包经、肺经、心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 6、拍打双腿,先拍打双腿外侧,先拍打尾椎骨,然后从两边臀部拍起,沿着腿部、膝盖外侧、脚踝部;然后再拍打双腿内侧,从脚踝部拍起,双腿内侧,膝盖内侧、以及膝盖后的腘窝,总之,两腿的外内侧前部、两腿的后内侧后部以及两腿的外内侧中部,进行轮流拍打,腿部拍打,经络循行是先阳经后阴经。臀部腿上有膀胱经、肝、胆、脾、胃、肾经六条经络;7、摩擦腰肾、脘腹部,双手叉腰,拇指在前,四指在后,先摩擦腰肾,然后仍以双手叉腰,但拇指在后,四指在前,再摩擦脘腹部;
8、最后,全身上下抖动放松, 所谓百练不如一颤。8、最后,全身上下抖动放松, 所谓百练不如一颤。9、此外,本人可根据情况随意拍打全身任何部位,哪里有病灶就拍哪里,浑身无处不是穴。比如各类痛症可拍打病灶处,痒症患者除拍打患处,还可拍血海、风市、曲池等穴位;各类妇科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痛经等)、男科病(如前列腺类疾病、阳痿、早泄等)、肾虚、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肾病、肝病患者,可沿大腿内侧一直拍到大腿根部,并可重点拍打大腿根,再拍小腹、腰腹部。减肥者可拍打腰腹等肥处,有奇效,如果配合拉筋疗效更佳。
举
我是一个胆小的人,学了不少时间的中医,也看了不少方子,但不敢用。始终记着这句老话“是药三分毒”,吃下去的东西还是要慎重又慎重。在没有对症的情况下,只会使用单方,复方不敢用。
一个机缘巧合,我认识了一个自称是老中医的老爷子。
老爷子年轻的时候是个按摩师。当时我想按摩师能算老中医吗,这不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吗。但我一直在坚持给孩子背部按摩,搞不懂那个是什么穴位,但效果挺好的。如果那天晚上孩子还是兴奋过度不想睡觉,我就会给他按摩,从头部按摩到背部按摩,然后是脸部按摩,最后是手部按摩,这一套下来,孩子已经呼呼大睡,很有安神的效果。当时也看了一些有关按摩的文章,真是兴头上,于是乘着机会预约了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十二天。
于是带着书,带着按摩穴位图,我经历了十二天的大套按摩。所谓大套按摩就是全身按摩,十二条经络依次按摩,还有任督二脉,总共十四条。老爷子看我学习挺认真,也愿意教,所以一边按摩一边讲解,我都细心听着,虚心请教。十二天下来,收获颇多。才体会到按摩的妙用,把按摩归属于中医也不为过。按摩的好处是不用吃药,随手就可以对症按摩,方便。
可想要学会,得了解清楚人体的十二经络和任督二脉,还要会找穴,还得有一定功力,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我是今天看过,隔日就忘了,还好现在网络发达,手机搜寻一下也方便。
亲身看到了按摩的好处,我来说说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孩子那天从学校回来,发高烧,用体温表测得体温是39度。于是我查得发高烧的按摩穴位有:大椎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十宣穴(十个手指指尖),每个穴位各按摩200下。
除了大椎穴是一个穴位,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都是左右手各一,十宣穴就十个手指,得按摩十个地方。
我从大椎穴开始,到十宣穴结束,整整按摩了两个小时,手指和手臂全都发酸,不过效果很好,再测量温度,已经下降到385度,而且孩子微汗。
孩子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测量体温正常,我给孩子吃了我经典的生病食疗:一小碗糯米稀饭,到九点再吃一碗,到中午孩子就想吃肉了,完全好转,神奇呀!
还有一例是落枕,一天早上起床,孩子爸说自己落枕了,刚好我前两天看过这个穴位,就在手背上食指跟中指中间,从指跟向手腕推凹陷处的酸痛部位就是落枕穴。我给他推了大约100下,让他感觉一下,他动了动脖子,发现转动正常。哈,又好了,不得不服呀,这个穴位确实简单,易上手,而且无副作用。
其实想一想,经络通则气血通,气血通则百病消。我们通常所说的病大多只是外表,正真的原因在于身体内部的阴阳不和,经络不通,气血不通。
在生活中,一遇到病就会往医院里跑,把自己的健康交给我们并不了解的医生,实在是一件胆大的事情。
我之所以想写这些文字,是想告诉大家,只有自己才是健康的专家,把病痛预防在起发之初,不要混混沌沌,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才急匆匆地把自己交给一个你毫不了解的医生。
如果遇到良医,是祖上积德了,可是良医难求,庸医遍地,我想我们还是相信自己比较好,学一点中医知识,防范于未然。
下面的知识是我摘取网络的,一是为了自己再次看一遍,这些真是看得越多越好,看百遍也不嫌多。二是如果有缘,你看到了这篇文章,对你有所所获,这真是太好了。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上前行至阴-毛部位,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直上,经咽喉,至下颌,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1)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关元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作用:温肾益精,回阳补气,调理冲任,理气除寒。 主治:①阳痿,遗精,遗溺,小便频数,小便不通。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出血。③中风脱症,虚劳体弱,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④泄泻,脱肛,完谷不化。
气海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作用:益肾固精,升阳补气,调理冲任。 主治:①腹痛,泄泻,便秘。②遗溺。③疝气。④遗精,阳痿。⑤月经不调,经闭。⑥虚劳体弱,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阴交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作用:温肾益精,调理冲任。 主治:①小便不利,水肿。②疝气腹痛。③月经不调,带下,崩漏,阴痒,产生出血。
神阙 :在腹中部,脐中央 作用: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 主治:①中风脱证,四肢厥冷。②泄泻,偏身出汗。③水肿。
下脘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滞。 主治:胃脘痛,腹胀泄泻,呕吐,呃逆。
中脘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 主治:①胃脘痛,呕吐,呃逆,吞酸。②腹胀,泄泻,饮食不化。③咳喘痰多。④黄疸。⑤失眠。
上脘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内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 作用:健脾和胃,和中降逆,理气化湿,宁神定志。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胀。②癫痫。
膻中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作用: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主治:①气喘,胸前,胸闷。②心痛,心悸。③乳汁少,呃逆,噎膈。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边直向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颠顶,沿前额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带处。
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壮阳益肾,强壮腰膝,固精止带,疏经调气。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月经不调,带下。③泄泻。④腰脊强痛。
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解表清热,疏风散寒,熄风止痉,肃肺宁心。 主治:①热病,疟疾,骨蒸盗汗。②周身畏寒,感冒,目赤肿痛,头项强痛。③癫痫。④咳喘。
风府: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作用:疏散风邪,清心开窍,通利机关。 主治:①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②颈痛项强,眩晕,咽痛。
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平肝熄风,升阳益气,醒脑宁神,清热开窍。 主治:①眩晕,头痛。②昏厥,中风偏瘫,不语。③脱肛,阴挺。④癫狂不寐。
所以没事按摩一下肚子,在墙壁上撞一撞后背,就打开了任督二脉,一代武林高手就这么出炉了,好不威风,也挺简单的一件事,关键在于坚持。
我一般在睡觉前会按住神阙(肚脐眼)顺时针100下,再逆时针100下。至于撞墙还是蛮少的,这得改过来,怪不得我的功夫一直没进展,忏悔中……
肺经的原穴是太渊穴,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八会穴,脉会。
位置:桡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肱桡肌的尺侧,桡动脉处(或尺侧或桡侧),第一或第二腕横纹处,相当于寸口部位。
功效:补益肺气,调气利水。
主治:因肺气虚所致的久咳不愈,白稀痰,咳喘,肩背痛寒;尿不尽,遗尿,尿频,尿色变,卒遗矢;气短自汗,少气,乏力,胸闷,心悸,心痛;逆气;经闭;水肿,肿胀;目赤痛,白翳,数欠,咳血,呕血。
太渊穴可改善肺通气量,使肺呼吸机能加强。
人体还有一个肺三角,左右各一个,寻找起来很方便,用左手敲右上方,用右手敲左上方,尤其是咳嗽的时候更要敲,使自己使劲咳嗽,把肺部的废气排出、废水咳出,从而达到了养肺的功效。
手太阴心经的原穴是神门穴
神是元神,指人的意识;神门,即意识出入之处。说明此腧穴对神志病有调节作用。
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位置:在掌后豌豆骨桡侧下缘,在第一或第二横纹,但不完全在横纹。位于尺侧腕屈肌腱和指浅屈肌腱之间,尺动脉处(其尺侧或桡侧),在豌豆骨的桡侧缘,于尺骨和腕骨的关节缝中。
功效:安神养血,益心气。由于心经主火,且神门是土穴,能泻本经的浮火,故有引火归原之功。
主治失眠:(睡眠浅,易醒),胆小,脏躁,心烦,恐悸,面赤喜笑,狂笑,痴呆,健忘,伏梁,癫痫,五痫。心阳不足导致的气短、喘气、胸闷、少气、胸痛、怔忡等。舌尖赤痛,舌疮,舌头溃疡。小便红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心脏传导束障碍导致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慌、心律不齐等。
手厥阴的原穴是大陵穴。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十三鬼穴之一。
位置:位于月骨和手舟骨之间,靠近手舟骨尺侧缘,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宁心安神,宽胸和胃,和营血,清郁热,清浮热,清心包经的热毒或火毒。该腧穴较特殊,其温阳益气之功不明显,反而清泻功能较明显。原因是厥阴经为三阴之里,本身易产生郁热。此外,由于心包是臣使之官,辅助心完成血液的运行,也易出现实热,而虚、寒证较少见。
主治:烦心掌热,口臭,口舌疮。由于心包火毒,或有郁热、浮热而致多种精神方面的病症,如善笑不休,狂言不乐,烦躁不宁,小儿夜闹不安。心痛,心悸,心悬若饥,胸闷。头痛,疮癣,皮肤湿疹,乳痈。
手腕一圈都是穴位,所以没事在手上带一个银镯子,木串子,不仅彰显你的与众不同,更多的是可以按摩手腕部位。你就随手一甩手,手腕一圈的穴位都按摩个遍,多划算的事,你干嘛不干?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回阳九针穴之一。
合谷是人体大穴,可治疗很多外感病、经络病,在治疗外感疾病方面居诸穴之首。
位置:在拇指、食指之间,在第一骨间背侧肌的近端。
我们有一句话叫“虎口拔牙”,合谷也叫虎口,如果拔牙的时候,按住合谷,拔牙会一点都不疼。
还有如果我们想变得漂亮,除了遗传,后天的努力也很重要,“颜面合谷求”,脸上出现各种问题,多按按合谷准没错。
功效:温阳、益气。浅刺有解表、宣发、开窍、升阳之功,深刺有利湿、降逆、下气、固脱之功。
主治:头面、鼻、目、咽、皮肤疾病;纵隔、食道和气管的上部疾病;大肠和肛门疾病。由于手阳明主津所生病者,故合谷对津的分泌异常和津的成分异常有重要调节作用。
(1)温阳解表:主治风寒外感导致的咳嗽、头痛、哮喘、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风疹等。一般可配大椎。
(2)温阳固脱:阳经快脱者,可通透温阳,引动三焦原气以固脱;例如由出汗过多而致腹泻进而出现休克者,可取合谷。此外主治腹泻、遗尿、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等;根据下垂的器官不同,可选择不同的配穴,如子宫下垂可配关元,胃下垂可配建里、足三里,脱肛可配百会。
(3)温阳化湿祛痰:风湿性心脏病,水肿。可配阴陵泉、三阴交。
(4)温阳解毒:疥疮,面部疮疡,荨麻疹,日光性皮炎,扁平疣。可配曲池、血海、膈俞、筑宾或三阴交。
(5)益气行血:中风,多发性神经炎,脑外伤后遗症。可配前顶、后顶、风府、风池、曲池或三阴交。
(6)益气散结:急性结膜炎,泪囊炎,睑缘炎,急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红眼病,电光性眼炎。可配风池、太阳、头维、悬颅。
(7)益气通络: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可配大椎、风池、天柱、上星、耳门、复溜(按经络诊察结果及症候配穴)。此外可治喑不能言。
(8)益气升阳:各种麻痹,包括软腭麻痹、眼睑下垂等;习惯性下颌脱臼,视神经萎缩。可配建里、足三里、手三里、前顶、气海。
阳池是手少阳三焦经原穴。
位置:位于腕关节的关节缝隙处,小指伸肌腱和指伸肌腱之间的缝隙中。
功效:行阳益气,益气增液,温阳通络。
主治:阳虚感冒,阳虚便秘,大便干燥,消渴,口干。少阳经的肩背疼痛,烦闷。
腕骨是手太阳小肠经原穴。小肠主液所生病。津包含净化、解毒、润滑的东西,液则包含更多营养物。
位置:第五掌骨与三角骨之间
功效:安神定惊,通络开窍,益气增液。
主治:惊风,狂言,惊恐,易胆小,瘛疭(包括小儿多动症、小儿惊风、小儿阳虚瘛疭)。项强(往往由于项背肌腱受寒而致),项部肿胀,手腕无力,肩背痛,偏枯。黄疸,热病汗不出。面、眼、耳、鼻、喉病变,包括角膜病变、目流冷泪、目生云翳、鼻塞喉痹、耳鸣等。消渴,口干,口渴,口腔炎,口腔溃疡,贫血,痄腮。
冲阳是足阳明胃经原穴。
位置:第二、三跖骨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大致在内庭上5寸(但必须摸穴),陷谷上3寸。
功效:温阳和胃,温阳通脉,益气化痰,益气安神。
主治:胃病,如胃痛、不欲食、纳差、腹坚大等。阳明头痛,面瘫,因睡眠不足而出现的头面肿胀,牙痛,身前痛,足缓不收,下肢疼或麻痹。精神病症,如癫狂、久狂不识人、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等。甲状腺肿大,慢性牙龈炎。
丘墟是足少阳胆经原穴。
位置:外踝关节的前下方凹陷处。
功效:温阳散寒,温阳通络,益气开窍。
主治:少阳经循行部位的颈项疼痛、腰髋关节痛,如髋关节骨膜炎症(多数由于少阳经受寒,局部骨膜和筋膜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而引发疼痛;与坐骨神经痛的区别在于,坐骨神经痛的疼痛症状沿着坐骨神经发生)。胸膜炎,胆囊炎,腋下淋巴结炎,肿胀,胸胁满痛。慢性眼病,结膜炎。
由于肝虚阴竭或疲劳过度导致胆管的收缩力差,经针刺丘墟后,胆管收缩节律加强。证明丘墟有温阳益气的作用。
京骨是足太阳膀胱经原穴。
位置:第五跖骨粗隆的前下缘,小趾展肌的上缘。
功效:温阳疏经,益气升阳。
主治:颈项强,包括背部脊柱两侧肌腱的疼痛。痔疮(瘢痕后出现疼痛)。身后侧痛,心痛,髀枢痛,腰背急痛不可俯仰,癫痫,腰腿痛,膝痛脚挛不得屈伸。目眦眵烂伴有炎症,慢性结膜炎,泪囊狭窄,目眩(多属虚性)。膀胱疾病,如膀胱排尿障碍。
太白是足太阴脾经原穴。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位置:第一跖骨头的后侧缘,趾跖筋膜下,在第一跖骨下、展肌之上的缝隙中。
功效:补脾益气。
主治:腹胀,不欲食,善噫,身体沉重,心悸,便溏(大便偏稀,但不是腹泻);脾虚低热(374℃左右);胸胁胀,下肢肿,肿胀。
太冲是足厥阴肝经原穴。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位置:在趾本节上缘,第一、二跖骨之间,跖骨头略后方,位于短伸肌和骨间背侧肌之间,较大的缝隙。
功效:补肝血,益肝气,温通下焦,强腰膝。肝主血液的净化及分配,因此有疏导作用。太冲接受三焦运行的原气,通过温阳益气来提供血液运行动力,因此有行血的功能。这是使用太冲的重要原则。
主治:腰膝酸软无力或疼痛(膝痛而引少腹),肝经虚寒导致的脐痛而牵连少腹。腰引小腹痛。胫酸,足腹肿胀,脚软无力,下肢虚劳浮肿,下肢痉挛。溏泄,便难,便血。囊缩,遗溺,淋浊,疝气,小儿卒疝,小便不利。妇科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等。慢性结膜炎(急性结膜炎用行间),虚性的青光眼。颈淋巴结结核。
太溪是足少阴肾经原穴。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回阳九针穴之一
“太”与“大”通,太溪即大溪,与江河相比水量较少,河道较窄。故此处为一细窄缝隙。由于肾主水,属命门火,太溪对人体的津液运行起重要调节和控制作用。
功效:壮肾阳,滋肾阴,理胞宫,强腰肌。
主治:遗精,阳痿;咳逆,喘息;吐血,呕吐黏痰;口中如胶;手足寒至节,手足厥冷;肾虚牙痛(牙神经痛,可灸太溪),顽固性咽峡炎,咽肿;心疼如针刺;肾阳虚的腰腿痛;月经不调;两腿生疮。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一、十二经脉包括: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二、其流注次序是: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三、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
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扩展资料:
一、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中,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
二、意义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十二经脉
1有人能教我人体经络穴位的相关知识吗
人体经络与穴位的科学 经络的客观实在性,已不容怀疑。
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如声、光、电、热及同位素示踪等,都证明了经络的存在。令人遗憾的是在解剖学上仍卡能找到其结构实体。
即使在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也同样令人失望。“内景隧道,惟返观者照察之。
”本文在内景体察的基础上,结合众多的生理学结论,谈一下经络穴位的生理学基础,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经络系统——不同层次的特定间隙 笔者在《关于气的生理学思考》中己阐明如下结论。
即,气是人体内的液体系统,营气是血浆,卫气是液晶态组织液。 那么,运行液晶态组织液的通道就是经络一一一不同层次的特定间隙。
古人众多的结论也都证明经络系统是一种间隙结构。《灵枢·本藏篇》中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素问·经脉》中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索问·痹论》说:“卫气,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十盲膜,散于胸腹”。 不言而喻,“分肉”“腠理”等诸多的描述,就是今天术语中的间隙。
经络依大小可分勺孙脉、络脉、经脉。一般地说,孙脉多指细胞间隙,络脉多指大的细胞团块及组织之间的间隙,经脉多指大的器官(主要是肌肉)的间隙。
就象江河的大流向干流汇集一佯,由孙脉、络脉、经脉依次汇流。 《灵枢·痈疽》说:“……血和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
首句是指由血浆向组织液的渗透,后句则是由络脉向经脉,也就是由组织间隙到器官间隙的汇流。 《灵枢·经水》有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肤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为什么现在无论是活体解剖还是尸体解剖。都找不到经络呢?主要是由于观念的误差。
有人认为,纤络是一种象血管一样的管道。而事实上它是一种通道,不具备规则的形态学特点,循着细胞之间、组织之间、器官之间的间隙,忽而深浅、时而上下,倘遇入的空间,便“聚水成泊”枣这便是穴位厂。
缺乏这样的观点,即使是钻到了经络里面,也不知道它是什么。经络的存在依赖于气的运行。
“有气则开,无气则合。”古人把经络比作河流,实际上指的是“地下河”,不是地上河,更不是具有规则边界的“人工河”。
它通常无固定的界限(有人说以筋膜为界,这并不准确),边界呈开放性而非封闭性,冻胶态与液晶态的分界,就是模糊的边界。 透视到功夫深的师傅的经络亮且粗,就是液晶化程度高的缘故。
而病人患处呈黑色,则是液晶态受阻复为冻胶态,运行不畅而过多积累代谢产物所致。液晶态与周围实物及冻胶态的物理化学特性存在较大差异,所以,采用现代手段,如电、热、声、光、同位素示踪等测试,发现经络是宽约一毫米的低阻抗、电敏感、高振动的多功能线。
经络的气循环不同于血液循环,它除了和血液循环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外,还具有独到的作用。血液循环是由血管心脏构成的遍布全身的管道系统,结构上具有封闭性(否则,血便外溢了)由它完成人和外界的交换,吸人氧和养料并排出代谢产物。
而人体内部的沟通,如两细胞问的直接交换,血液循环就无能为力了,这就象铁路并不能完成社会各部门问的直接沟通一样。 这只能通过气循环枣循着两细胞间的间隙,由液晶态组织液,直接地、轻而易举地完成这交换。
它的意义在于更大可能地沟通了人体内部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心脏的搏动,所以,心脏停止了跳动,血液循环也就停止了。
气循环则不然,只要肢体还没有彻底干枯,有一定的液性,就存在它的循环。 因此,截肢的肢体,仍有经络存在。
据此,植物虽然没有血液循环,但有液体系统,仍有气循环,有经络存在。如香蕉5条,哈密瓜10一12条。
这也体现了生命的物质统一性。 二、穴位一一特定间隙的较大空间 透视到的穴位是经络线上的白色圆点,小的如绿豆,大的如蚕斗。
有的呈开放性,电波般地接收或发放外气。因人而异因穴而异。
结构上无固定的边界和规则的形态学特点,下面重点谈几个主要大穴。 1上丹田一一脑室系统 体察得知,它位于头部的中心,即山根穴后,大小脑五官之间。
功力深者,可见渗透到较大空间。真气流入上丹田,迅速扩散,紧接着溅起金光闪闪的浪花,就象海浪撞击礁石一样,一浪打一浪,光彩夺目,生机活泼。
解剖而言,上丹田就是脑室系统,主要是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其内的液体就是脑脊液,它是液体系统的另一种形式,和组织液互相渗透,在中医常称为脑髓。
体察到此处的真气循环过程和脑脊液循环相同,不再赘述。并且还发现,从尾椎流出一股粗细如毛线的乳白色真气经小腹进入下丹田。
这点,望解剖家予以证实。 2下丹田 体察知,它的空间较大,上自肚脐下自耻骨联合处,有6个气室,直径总约10厘米。
其形与鹅蛋相似,它的中心位于脐下三分,是全身真气的供应站。解剖而言,它在腹壁上,而不在腹腔中。
(有人讲是膀胱直肠膈,这是非常错误的)。 腹膜以外,皮下脂肪层以内,主要为腹直肌、斜肌、深筋膜、浅筋膜各部分问的较大间隙。
这些部分之间通过类似乳胶薄膜一样的筋膜连接,透明柔软而富有弹性。体察发现,这些筋膜随着呼吸的节。
2请介绍下经络的基础知识请说说十二经的名称和各经的穴位,最好能加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支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
络脉由浮络、孙络和十五别络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为十二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 其在人体躯干部的分布为: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胸、腹面,太阳经行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
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经。
其在头部的分布规律为: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足厥阴经行于巅顶。 其在四肢的分布规律为:阴经分布在肢体内侧,太阴经循行在前缘,少阴经循行在后缘,厥阴经循行在中线;阳经分布在肢体外侧,阳明经循行在前缘,太阳经循行在后缘,少阳经循行在中线。
十二经脉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按照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次序排列) 奇经八脉是:冲脉、任脉、督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此八脉分布不象十二正经那样规则,同脏腑不直接络属,相互间无表里关系,故称“奇经”,又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任脉:又称阴脉之海,其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
督脉:又称阳脉之海,其脉行于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及阳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阳经。 。
3人体经络穴位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
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 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
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
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
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 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
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
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
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
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
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 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
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 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
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
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 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
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
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
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
击中后,冲击。
4人体经脉穴位,名称和位置
头部穴位图(正面) 头维穴 发际穴 阳白穴 印堂穴 攒竹穴 鱼腰穴 外明穴 睛明穴 丝竹空 瞳子髎 承泣穴 球 四白穴 迎香穴 人中穴 地仓穴 承浆穴 补充:前顶 通天 上星 神庭 承光 当阳 五处 曲差 眉冲 素髎 兑端 龈交 上迎香头部背面穴位图 百会穴 后顶穴 风府穴 风池穴 天柱穴 哑门穴 太阳穴 下关穴 客主人 耳门穴 听宫穴 翳风穴 颊车穴 大迎穴 人迎穴 补充:四神聪 强间 脑户 目窗 正营 率谷 承灵 脑空 头窍阴 完骨 天冲 颔厌 头临泣 悬颅 悬厘 听会 和髎 角孙 颅熄 玉枕胸部腹部穴位图 天突 璇玑 华盖 紫宫 玉堂 膻中 中庭 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阙 阴交 气海 石门 关元 中极 曲骨 会阴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腹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赝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髀关 足五里 阴廉 急脉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日月 期门 天池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中府 云门人体背部穴位图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灵台 至阳 中枢 脊中 悬枢 命门 腰阳关 肩中俞 肩外俞 附分 肩井 天髎 曲垣 秉风 天宗 臑俞 肩贞 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腰俞 会阳 长强 魄户 膏肓 神堂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 白环俞上肢内侧穴位图 天泉穴 天府穴 侠白穴 青灵穴 曲泽穴 尺泽穴 少海穴 孔最穴 郄门穴 间使穴 内关穴 列缺穴 经渠穴 太渊穴 大陵穴 灵道穴 通里穴 阴郄穴 神门穴 鱼际穴 少商穴 劳宫穴 少府穴 中冲穴 少冲穴上肢外侧穴位图 曲垣 秉风 巨骨 肩髎 肩髃 臑俞 肩贞 臑会 臂臑 消泺 手五里 清冷渊 肘髎 天井 小海 曲池 手三里 上廉 下廉 四渎 支正 温溜 三阳络 支沟 会宗 偏历 外关 养老 阳谷 阳池 阳溪 腕骨 后溪 中渚 前谷 液门 少泽 关冲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下肢内侧穴位图 箕门穴 血海穴 阴包穴 曲泉穴 阴谷穴 阴陵泉 膝关穴 地机穴 中都穴 漏谷穴 筑宾穴 蠡沟穴 三阴交穴 交信穴 复溜穴 商丘穴 中封穴 太溪穴 大钟穴 水泉穴 照海穴 然谷穴 公孙穴 太白穴 大都穴 隐白穴下肢外侧穴位图 居髎 环跳 髀关 风市 中渎 伏兔 阴市 梁丘 膝阳关 犊鼻 阳陵泉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丰隆 外丘 阳交 飞扬 光明 阳辅 悬钟 跗阳 解溪 冲阳 丘墟 太冲 陷谷 足临泣 第五地 内庭 行间 大敦 厉兑 足窍阴 至阴 侠溪 足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门 申脉 仆参 昆仑。
5人体一共有多少穴位
穴道位于“经络”——能量的通路上。而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仅仅如此,便是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更何况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经络以外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新穴”,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体穴道的总数远超过1000个。
我在这里大致列出人体各部位的穴道名称,以便让你有所了解。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肺脏为气体交换的器官,它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肺居于胸中,开窍于鼻,为清肃之脏,外合于皮毛。手太阴经与它相连,并且下络大肠。所以肺与大肠是相0表里的脏腑。
古代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对肺的位置、形状、构造及生理作用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下面我们分述中医解剖学对肺脏的认识。
肺脏的位置 :
根据《灵枢》和《素问》等古代现存最早的医书记载:肺居于胸中,在横膈膜之上。它附脊第三椎,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第三胸椎处。从五脏六腑的位置来看,肺的位置最高,属于阳位,并覆盖在心脏的上边。肺脏的形状:呈圆锥形,其肺叶下垂,犹如战国时期马车上的伞盖一样。所以古人称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肺的形状会因胸部形状的改变而受到影响,例如胁肋偏疏,胸廓发育畸形,肺的发育也就不正常了。肺容易出现扁或歪的情况。这和现代医学中所说的扁平胸、筒状胸对肺的形状的改变是一致的。
古代的解剖学告诉我们,肺是由肺叶和无数长短、粗细不等的气管构成的。肺叶白莹,形状虚如蜂窠,历以它不是实心的。肺内含有空气,肺叶下面没有孔,因此它只能向外透气。肺的表面有胸膜包裏,故湿润、光滑而且有光泽。肺的构造决定了肺的质是地软而轻的。
古代中医解剖学对肺的描述与现代解剖学的说法基本是一致的
肺脏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人体的气化功能及精神活动方面。肺主气而司清浊之运化,主宣降而通调永道,主洽节而为相辅之官,肺藏魄而使人能动能作,这几个方商是肺的生理功能的主要内容。
肺主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指肺主呼吸。气悬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无论是内在的五脏六腑,还是外在的四肢百骸,其功能活动无一不是气的作用。由于肺的构造是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并与气管、喉、鼻直接相通,因此肺才得以和外界的空气发生联系。肺的构造决定了它有主持呼吸的作用,不仅如此,肺还是人体内外的气体进行交换的场所。那么气体在肺中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人是通过呼吸来进行气体交换的。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体内的浊气,经过经脉的循行,汇集在肺,由肺呼出,经过气管、喉、鼻排出体外。然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鼻、喉、气管被肺吸入,这使体内的气与自然界的气在肺进行了交换。吸清吐浊,使清气进入经脉以营养全身,并达到维持人体气机的新陈代谢的作用。
其二,是指肺主人体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它在司呼吸的基础上,还主人体上、下、表、里之气。这首先是因为肺在宗气和元气的生成过程中,占重要的位置。宗气是由脾胃之气生化的水谷精微和肺吸入的清气结合而形成的。元气是由先天的肾之精气及后天的水谷精微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结合而形成的。所以肺对宗气和元气的生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是肺通过宗气和元气对人体的作用,来调节全身之气的。因为宗气和元气既是营养人体的物质,又是人体机能活动的动力。宗气积于胸中,搏动不休。它推动体内的浊气,通过肺。又将天地之间的清气,通过肺吸而入内。因此肺的呼吸还得到了气海宗气的支持。宗气不仅推动了肺的呼吸,同时也起到了帮助心脏运行气血的作用。
元气又称正气具有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的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从人体的上、下、内、外来看,肺的呼吸对上能化生宗气,没有呼吸作用宗气就不能形成。 对下 ,能肃降水精之气,使五脏之气得到营养,并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对表 ,能布散卫气,以抵御病邪侵入人体; 对里 ,能治理、调节脏腑的十二经气。因此肺在主呼吸的情况下,能管理体内清浊的运化,调节上、下、表、里一身之气的升降。
故尔《内经》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如果没有肺主气的功能,血液的运行将要停滞,机体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就不能产生气化作用,人体生命的代谢活动就会停止。
可见肺主气对人体有着重要的意义。
肺主宣降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肺有宣发的作用 。“宣”有上升、宣布的意思。“发”有发散的意思。宣发就是指宣布、升散之意。肺主宣发,就是说人体的气血和津液在肺气的推动下,输布到机体的上部及体表,起到濡润和滋养组织器官的作用。同时,还能布散卫气达于肌表,使肌肤起到卫外而为固的作用。那么肺的宣发作用,是依靠什么来完成的呢它是通过肺的呼气动作来完成的。肺在呼出浊气时,引动全身之气上升而且外发,因此肺呼气时,不仅能布散阳气达于体表,并且使体内的津液和血液亦随着肺气的上升而上升、外达。
其二, 肺有肃降的作用 。“肃”有清肃、内收的意思。“降”有下降的意思。肃降就是指清肃、下降之意。肺主肃降,就是说在肺气的推动下,使气血、津液输布于人体的下部及体内的脏腑、筋骨等组织,起到营养和滋润的作用。那么肺的肃降作用,是依靠什么来完成的呢它是通过肺的吸气动作来完成的。肺在吸进清气时,引动全身之气向内、向下运动,因此肺吸气时,不仅能使水精之气四布,五脏之气得以营养,而且还能调节体内的水量,使其保持一定的常度。
其三, 肺气的宣降功能 ,是三焦水道通调的关键之一。通调水道,是指肺气有促进和维持三焦气、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肺气在宣发的时候,也把水液布散到全身,特别是布散到皮肤,由汗孔排泄到体外。肺气在肃降的时候,使水下归于肾,再经过肾的气化作用,一部分下输膀胱,成为尿液而排出体外。一部分又化气升到肺而布散全身。因此肺气的宣降功能正常与否和三焦气液的运行情况关系很密切。当然人体气液代谢的调节,与胸气的运输、肾气的开阖、小肠和分清浊、膀胱的气化等作用均有联系,但肺气的宣降作用确实是三焦气液正常运行的关键。正因为此,所以有“肺主行水”的说法,也就是说有通调水道的作用。
总之,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在肺主呼吸基础上,肺的生理活动的又一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肺气的宣降,维持了肺的呼吸功能,保障了气道的通畅,使体内的气体得以正常交换、同时也维持了脏腑气机的舒展,保障了三焦水道的通调,使人体气、液的代谢达到相对约平衡。
肺主治节是指肺有帮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肺主气,是宗气的发源地,宗气的生成不仅有推动肺脏呼吸的作用,更有贯心脉以推动营血运行的作用。
另外 血液也依赖肺气的营养 。因为水谷入于胃以后,经过脾胃的腐熟和运化,其中水谷的精微,化为血液上归于心,然后通过肺脏的交换空气作用,使血液中的浊气排出体外,清气进入血液之中,使血液得到了营养。人体的各个组织的各个器官就需要带有新鲜空气的血液以供养,而肺正是通过宣降的功能,引动气血的升降,达到辅助心脏,推动人体血液的正常运行,以保障脏腑、组织、器官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维持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肺主治节,辅助心脏,主宰血液的循行,尤如宰相,位高近君,能辅佐朝政一样。所以《内经》有“肺者,相辅之官,治节出焉”的说法。
肺藏魄是指人的运动及痛痒等知觉是属于肺的生理功能。魄是人体精神意识活动的一鄙分。古人认为魄属阴,随精而出入。精生于气,为阴中之阴。肺主气,内含阴魄,所以肺气强壮,精充盛魄的功能就正常。肺气不足,则精衰而魄不全。这就是“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并精出入者谓之魄”的意思。
魄在人体的精神活动中,主要是指机体的运动及由于外界的各种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与反应 。如皮肤对冷、热、痛、痒的感觉反应,手足四肢的反应性动作,耳的听觉,辗的视,初生儿的吮乳和啼哭等等都是魄的作用。因此魄表现为个人对外界刺激感觉的敏感程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反应,即其敏捷和正确的程度如何。所以张景岳说:“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肺藏魄正说明肺和人体的精神情志,有着密切的关系。
(1)手太阴经的循行:
肺的经脉叫手太阴经。手太阴经,起于中焦的中脘穴部分,向下循行联络大肠,然后又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下口、上口,向上通过横膈与脏相连。从肺脏循行到与喉咙相连系的部位时,就开始从胸腔内外出横行到腋下,从腋下出来,就开始在上肢的体表部位循行了。
手太阴经沿着上臂的内侧,运行在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随,下行到肘窝中纸尺泽穴,又沿着前臂内侧桡骨的前缘进入寸口,向上沜鱼际的边缘岀拇指的内侧端,至少商穴的地方而终。(见图1)
它的旁通的络脉,从手腕后方的高骨上方残缺穴的前方分出,经过虎口,走向食指的内侧端,与手阳明经交。
(2)手太阴经的生理:手太阴经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起着运行肺脏气血的作用。因为手太阴脉起于中焦,上行属肺。当肺吸入清气时,消气首先进入手太阴经与血相随,开始循行,所以手太阴经以运行肺的气血为主。因此《灵枢·经脉篇》有“肺手太阴之脉”的说法。
另一方面,它联系并濡养着肺及与肺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和器官。因为于太阴经不仅内属于肺,而且还联系着喉、鼻、皮毛和大肠等组织器官,使以 肺为主要器官的呼吸系统 成为个完整的小有机体。同时肺的血气通过手太阴经的 运行,相继到达与肺有密切联系的各个组织,使它们得到肺的气血的濡润和滋养,从而完成它们各自的功能活动。如鼻能闻香臭,喉能发出响亮的声音,皮毛能排泄汗液,上肢内侧肌肉、筋骨能正常的屈伸等等。如果手太阴经的运行发生了障碍,就会影响肺及鼻、皮毛等各部的功能而出现鼻塞、咳嗽、无汗或自汗、上臂内侧筋肉疼痛等病症。
总之,手太阴经属于肺,以营运肺的血气为主。它是肺与其它组织器官的联终和供给营养的途径。但是它同时也必须依赖于肺的血气的濡养,才能够发挥它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肺主皮毛 。皮毛为一身之表,它包括皮肤、汗腺和亳毛等组织。肺主皮毛首先表现在它通过宣发,使卫气作用在皮毛部位,也就是说卫气布散到体表时,起到温分肉、充皮肤的作用。卫气足则皮肤柔和、有弹性、腠理密固,外邪不易侵入。反之则邪气容易乘虚而入。所以皮肤的组织与功能的健全与否,对保护机体,使之康健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肺主皮毛表现,卫气达于皮毛,可以司皮毛的开阖,以控制汗孔的开阖和阳气的外泄。用以维持人体阴阳的平衡,调节人的体温和呼吸。所以皮毛升阖功能的正常与否、阳气外泄的多少,又影响肺对人体的调节功能。
肺开窍于鼻 。鼻是呼吸之气出入的门户,它直接与外界接触,是肺和外界的通口。肺系上通于鼻,因此鼻的功能取决于肺气的强弱。肺气充足则鼻道的呼吸通畅、暝觉灵敏。反之则易出现鼻塞不通、鼻不知香臭等病症。因此有“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的说法。
虽然鼻的功能取决于肺的作用,但鼻也是外邪侵肺的重要途径。如温邪上犯,首先犯肺,这邪气就是从鼻而入的。这说明的病变也可以影响肺的生理功能失常而变生诸病。
肺系上接于喉 ,喉为气道出入的门户。古人认为:肺系包括着喉咙,喉是气的通路,它的下面和肺相连。因此喉为肺所主是肺的门户。喉中声音的发出全赖肺气,肺气足则声音响亮,肺气不足则声音低微。故有“肺主声音”的说法。但喉部如果发生了病变,如喉部长肿物,就会影响气的流通,从而影响肺的功能,而易于产生其它疾病。以此可以看出手太阴经是肺与鼻、喉、皮毛等组织器官的联终系统。如果没有手太阴经脉的联系作用,肺与鼻、喉及上肢内前侧的肌肉、筋骨等组织就不会成为一个小的有机整体。肺的气血也不会输送到它们之中,那鼻得不到肺气的濡养,就失去了嗅觉的作用。皮毛得不到肺气的濡养,就失去了其司开合的作用。所以无论是肺,还是与肺关系密切的组织,只有手太阴经这个中间的媒介,让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使它们互相协作,共同完成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任务。与此同时,手太阴经也离不开心的血气的濡养,否则手太阴经的生理功能就不能发挥。因此,肺与手太阴经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