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的动物

东北三省的动物,第1张

东北虎、紫貂、东北黑熊、东北马鹿、远东豹等。

1、东北虎

东北虎,学名西伯利亚虎,是现存体重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其中雄性体长可达3米左右,尾长约1米,成年雄性平均为250千克,也有达到350千克左右。

东北虎主要捕食鹿、羊、野猪等大中型哺乳动物,也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捕食方式为偷袭。孕期为103-105天,一胎生2-4仔,2-3年生产一次,野生寿命15至17年,最高为20年,人工饲养情况下寿命为20-25年。

分布于亚洲东北部,即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

2、紫貂

紫貂,体长约40厘米,体重约1千克,尾长12厘米,寿命8-15年左右。属中小型兽类,躯体细长,四肢较短。头形狭长,耳短而圆,嗅觉、听觉灵敏。

紫貂是一种特产于亚洲北部的貂属动物,在白天活动和猎食。通过嗅觉和听觉猎取小型猎物,包括鼠类、小鸟和鱼类。有时也吃浆果和松果。

紫貂大多在森林的地面上筑巢,在天气恶劣或遭遇捕杀时,它们会躲在巢穴中,甚至将食物储藏在里面。

紫貂的皮毛称为貂皮,在中国只产于东北地区,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东北三宝”。

3、东北黑熊

东北黑熊是食肉目熊科的哺乳动物。分布于俄罗斯、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身体粗壮。头阔,吻较短。除胸部具有白色或**新月形斑纹外,全身被著富有光泽的漆黑色毛。

东北黑熊是杂食性动物,其犬齿咬合力约为8583 N,裂齿咬力约为11357N,春天以山毛榉等的新芽为食,夏天主要以蚂蚁、蜜蜂等昆虫为食,秋天主要橡树、栗子等果实为食。

4、东北马鹿

东北马鹿是马鹿的亚种之一,身体呈深褐色,背部及两侧有一些白色斑点。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它的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

马鹿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喜欢群居。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善于奔跑和游泳。

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喜欢舔食盐碱。9-10月份发情交配,孕期8个多月,每胎1仔、分布于中国黑龙江, 吉林, 内蒙古, 河北 。

5、远东豹

远东豹是豹的一个亚种,是北方寒带地区体型仅次于东北虎的大型猫科动物,头小尾长,四肢短健;毛被**,满布黑色环斑;头部的斑点小而密,背部的斑点密而较大,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梅花状图案,又颇似古代的铜钱,所以又有“金钱豹”之称。

生活于森林、灌丛、湿地、荒漠等环境,其巢穴多筑于浓密树丛、灌丛或岩洞中。营独居生活,常夜间活动,白天在树上或岩洞休息。

捕食各种有蹄类动物,也捕食猴、兔、鼠类、鸟类和鱼类,秋季也采食甜味的浆果。食物缺乏时,也于夜晚潜入村屯盗食家禽家畜。曾经广泛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森林中。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在东北组建、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由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武装发展而来。

1938年秋,日本加紧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政治诱降和对敌后根据地、游击区抗日军民的疯狂围剿。在1939年到1940年这两年中,抗联的活动区域由原先的70个县缩小到不足10个县。抗联部队也由原先的45万人缩减到1000人左右,杨靖宇、陈翰章等先后牺牲。

1940年3月19日,中苏双方将领举行会谈。抗联负责人周保中要求苏方考虑将东北抗联转移到中苏边境一侧建立野营,进行军事训练和阶段性休整。苏方也一直想借助东北抗联了解日军在东北的战略设施和军事情报,因此,双方的谈判进展顺利。

1940年11月下旬,冲破日军堵截的抗联部队,开始分期分批跨越黑龙江进入苏境。

西伯利亚(Siberia)

俄罗斯境内北亚地区的一片广阔带。西起乌拉尔山脉,东迄太平洋,北临北冰洋,西南抵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与中国、蒙古和朝鲜等国为邻,面积1276万平方千米,除西南端外,全在俄罗斯境内。 也有人将北冰洋同太平洋水系分水岭作为其东界(以东称远东区)。东西长约7,000多公里,南北宽达3,500公里,面积约1,000万平方公里。

西伯利亚地域辽阔,西部为平原,中、东部以山地、高原为主。依照自然条件,可分为3个主要的地区:西部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介于乌拉尔山脉和叶尼塞河之间,地势低平,沼泽宽广,平均海拔120米,主要河流有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中部为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起叶尼塞河西北角的普托拉纳山,东达勒拿河流域,平均海拔300~500米,高原面破碎;南部和东北部山地,包括切尔斯基山脉、上扬斯克山脉、贝加尔诸山、东西萨彦岭、阿尔泰山(西北段)等。西伯利亚地处中高纬度,气候寒冷,北半球的两大“寒极”(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均位于此。大陆性气候显著,自西向东逐渐增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和短暂。年均气温低于0℃。东北部雅库特地区的绝对低温是-70℃。降水时空差异明显 ,北冰洋沿岸年降水量100~250毫米,针叶林地带500~600毫米 ,阿尔泰山地达1000~2000毫米 。75%~80%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植被有苔原、森林沼泽、泰加针叶林、森林草原和无树草原等。自北向南有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带。河流多流入北冰洋,大河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及勒拿河等。贝加尔湖是世界蓄水量最大和最深的淡水湖。永冻土和冻土广布。针叶林占全区山地面积60-70%。多皮毛兽。西伯利亚自然资源丰富,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煤、金、金刚石等,各类资源分布比较集中,而且大型矿床较多。 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俄一半以上。

西伯利亚为游牧民族的生息地 。16世纪下半叶开始,沙俄越过乌拉尔山向西伯利亚扩张,并割去了原属中国的大片领土。1895~1905年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后 ,该地区开始大规模开发,以俄罗斯民族为主的人口大量东移。前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2)库兹涅茨克大煤田及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的工业得以大发展。50年代实施了安加拉-叶尼塞河的水力资源开发 。60年代中期起开发西西伯利亚大型油气田。70年代中期,开始修建4275千米的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即贝加尔-阿穆尔铁路(泰舍特-苏维埃港),已于1984年11月通车。西伯利亚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在此基础上,石油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开采、冶金工业也很发达,钢铁工业已初具规模,机械工业有发展,但不配套,仍较薄弱。农业以西西伯利亚南部较发达,小麦和乳、肉用畜牧业为主要部门。

人口约4000万。俄罗斯人占80%以上 ,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约占5%,其他有科米人、雅库特人、图瓦人等。人口沿铁路线分布。西伯利亚主要城市有新西伯利亚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

西伯利亚——更象是一个形象的区域范围而不是一个地理名词。整个乌拉尔山以东,整个亚洲大陆的北部,很多人,特别是外国人,通常叫做西伯利亚。那些从来没有到过这里的人,对于这一广阔的区域——城市、森林、海洋、江河、湖泊和沼泽,有一种成见,总是把它和雪域、严寒、空旷、野蛮联系起来。

而实际上西伯利亚是形式多样的。可根据某些条件将其分为一些区域:西部和北部西伯利亚,阿尔泰,图瓦,哈卡斯,萨彦和外贝加尔地区,雅库特,甚至最北面的一部分也可以列入西伯利亚。从西至东七千公里,从北至南三千五百公里,1000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20个法国的面积——这就是西伯利亚!

这是一片富饶而尚未充分开发的土地。三个世纪前俄罗斯科学家——教育家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曾经预言道:“西伯利亚将会促进俄罗斯的强大”。这里蕴含着丰富的天然气、石油、黄金、金刚石、木材、皮毛、野生动物、鱼类和清洁的淡水,在许多大河上建有世界上最大的发电站。总的来说西伯利亚的一切都是规模宏大的: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阿尔泰山区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本区的象征是捷列茨科耶湖。当地的居民称其为金湖。这一地区很受徒步骑行者、水上运动爱好者、滑雪爱好者、登山爱好者、骑马爱好者的欢迎。沿卡童河、巴士卡乌斯河、丘雅河、丘梅什河又可以考验坚韧性和勇气的复杂的水路。登上阿尔泰最高峰别鲁赫山(4056米)被认为是很值得骄傲的事。离麦日杜列钦斯克不远的绍里亚山地铺设有高山滑雪道。

在广阔的原始森林里隐藏着神秘的普托兰纳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最高的部分。“普托兰”在当地居民——埃文基人的语言里的意思是“峭岸湖王国”。深达1000米的谷地截断高原形成了湖泊。站在最高点——卡缅山上,方圆几百公里尽收眼底。水流沿着陡峭的谷壁倾泻而下,形成了串串瀑布。当然,这里什么路也没有,游客们乘坐直升飞机飞行几百公里来到这里。

对于北方的土著居民来讲,鹿永远是最珍贵的财产。可以骑着鹿或者套在雪橇上行路,可以用鹿的皮毛缝制衣服和鞋,也可搭盖帐篷——当地居民的房子,而鹿肉几百年来一直是北方人的主要食物。

在南西伯利亚,在叶尼塞河岸边,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哈卡斯人、安加拉河、勒拿河、阿尔泰和萨彦山脉,东西伯利亚的明珠——贝加尔湖。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也可能是最古老的湖,已经有两千五百万年的历史了。它里面汇集了几乎全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储量,而且是非常清澈透明的。直径30厘米的白盘在贝加尔湖的水下40米处依然可见。贝加尔湖的海拔约为500米。在贝加尔湖里生活着1850种动物和850种植物,并且其中很多是这里特有的。

西伯利亚的严寒本身也是很有名气的。有时严寒达摄氏零下40度、50度。而零下25-30度根本就引不起当地居民的注意,这是冬天常有的气温。西伯利亚南部的夏天却非常的热,达30度高温。可以游泳,尽管常常水还是有点凉:即使是在七月份水温也只能达17-18度。这里有很多人工“海”——为数众多的水电站的水库。西伯利亚南部坐落着一些大城市——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和伊尔库茨克。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主要名胜是东萨彦山脉里独一无二的自然保护区——萨彦石柱群。突升的岩石形成了80组高达100米的悬崖峭壁。一些峭壁有和自己形状一致的名字:老人、农妇、金雕、羽毛、城堡等。这是登山运动和攀岩运动爱好者最喜欢的地方。引人入胜的水路旅游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开始,沿叶尼塞河而下,到遥远的北方,到杜金卡和迪克森。

图瓦人、雅库特人、布里亚特人。比如哈卡斯人一共只有八万人,图瓦人不到20万。这些民族的人们拥有独特的口技艺术。表演者不唱出字词,只是用嗓子发出声音,听起来有时像乐队演奏,有时像蹄子敲打声,有时像几百只野兽的嚎嘶。他们从童年时就开始学习这种艺术,但远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有趣的是,口技表演者只有男人。

布里亚特位于贝加尔湖的东南面,是俄罗斯的佛教中心。这里有三十多个佛教寺院——喇嘛寺。像所有的草原游牧民族一样,布里亚特人始终崇爱着马。马群的主人总是能记住每一匹马的“长相”。朋友般的骏马是许多传说和故事的主要角色。马奶——马乳酒的药用价值得到很高的评价。

在相邻的图瓦共和国有纪念碑标示的亚洲的中心。这里道路少而艰难,但神奇的自然环境吸引着游客源源不断地到来。

相对不久前在俄罗斯又兴起了另一种远游方式——北极旅游。从莫斯科乘直升飞机到达斯匹次俾尔根群岛,然后再乘直升飞机到达北极点附近的冰上帐篷营地。在这里游客们将会度过几天,但不会寂寞的:乘坐狗拉雪橇,乘滑雪机狂奔,沿浮冰群远足,乘气球飘浮到白色沉寂的大地上空。在营地里甚至还有极地桑拿和游艺设备。只要一有合适的天气就会乘直升飞机冲刺到坐标为90'00'' 00'00''的地理极点。幸福的游客们可以通过卫星电话给自己的亲人朋友打电话,并且快乐地在地球的最北点照相留念。

西伯利亚虎

西伯利亚虎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起源于亚洲东北部,曾经遍及俄罗斯西伯利亚至韩国地区,有300万年进化史,在我国境内又被称为东北虎。虽然它拥有巨大的体形和惊人的力量,野生的西伯利亚虎却依然濒临灭绝,这支珍稀物种的生死存亡仅系于一线。

成年西伯利亚虎身长16米以上,最长可达39米,体重320公斤,四肢粗壮有力,尾长达1米。其毛色艳丽,背部和体侧淡**,腹面白色,全身布满黑色的条纹,前额上的黑色横纹中间略相串通,形似“王”字。在夏季由于日照时间长,被毛会变短,颜色变深。进入冬季则毛长而色淡,呈淡**。

1印度支那豹

印度支那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delacouri)为大型猫科动物,体形似虎,但明显较小;头小尾长,四肢短健;毛被**,满布黑色环斑;头部的斑点小而密,背部的斑点密而较大,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梅花状图案。又颇似古代的铜钱,所以又有“金钱豹”之称。

2非洲豹

非洲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pardus)是豹的指名亚种,体重40-90千克,时速可达70km。肌肉发达,脖子和头部结实有力。头小尾长,四肢短健;尾尖粗重,有助于它在高速奔跑时,保持身体的平衡。毛被**,满布黑色环斑;头部的斑点小而密,背部的斑点密而较大,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梅花状图案,前足5趾,后足4趾,爪灰白色,能伸缩。

3波斯豹

波斯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saxicolor)是众多豹亚种中体形最大的一个亚种。头小尾长,四肢短健;毛被**,满布黑色环斑;头部的斑点小而密,背部的斑点密而较大,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梅花状图案。前足5趾,后足4趾,爪灰白色,能伸缩。

4远东豹

远东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是豹的一个亚种,是北方寒带地区体型仅次于东北虎的大型猫科动物,头小尾长,四肢短健;毛被**,满布黑色环斑;头部的斑点小而密,背部的斑点密而较大,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梅花状图案,又颇似古代的铜钱,所以又有“金钱豹”之称。前足5趾,后足4趾,爪灰白色,能伸缩。

5阿拉伯豹

阿拉伯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nimr)属于濒危野生动物,在9个豹亚种中明显较小;头小尾长,四肢短健;毛被**,满布黑色环斑;头部的斑点小而密,背部的斑点密而较大,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梅花状图案。前足5趾,后足4趾,

脑袋后面有几根白色的毛,背部灰色的毛,肚子下面是白色羽毛,嘴巴尖尖的,是成年的夜鹭。 夜鹭,是中型涉禽,体长46-60厘米。体较粗胖,颈较短;嘴尖细,微向下曲,黑色;胫裸出部分较少,脚和趾**;头顶至背黑绿色而具金属光泽;上体余部灰色;下体白色;枕部披有2-3枚长带状白色饰羽,下垂至背上,极为醒目。栖息和活动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地上。夜出性。喜结群。主要以鱼、蛙、虾、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欧洲大陆、非洲、马达加斯加,往东经小亚细亚、印度、印度尼西亚、亚洲中部、南部,一直到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朝鲜和日本。 部分留鸟,部分迁徙。繁殖于海南岛、台湾、广东、香港、福建等南部省区的种群多为留鸟,不迁徙。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繁殖的种群部分为留鸟,部分为夏候鸟。北方地区繁殖的种群全为夏候鸟。通常于3月中下旬即陆续迁到北部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迁离繁殖地。常在傍晚或夜间鸣叫,傍晚和黄昏三五成群飞行,偶尔也见有单个飞翔的,特别是雨前或阴雨天的下午以及晚上迁徙最为频繁。飞翔时2-5只排成一行,边飞边鸣。

  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直接造成南北朝鲜半岛的分裂。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国际大规模常规武装战争。它本是朝鲜南北双方的一场内战,但由于美国怀疑是苏联扩张的讯号而兴兵干涉,使其演变成一场美国入侵朝鲜的侵略战争,它是冷战的产物。战争促使美国加快了其实施称霸全球战略部署的步伐,在全球范围内加紧构建反共阵地,美苏冷战格局完全形成。战争以朝中军队和人民的胜利而宣告结束。这个胜利,打乱了帝国主义在远东扩张势力范围的战略部署,强化了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和联盟,维护了远东以及世界的和平,鼓舞了被压迫、被奴役人民争取解放的正义斗争,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多样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人类的进步事业。

  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1、迫使美国加快了全球冷战布局。

  ①杜勒斯计划。美国在建立亚太军事防御体系的同时,为了谋求对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更加有效的遏制和包围,进而保护和扩大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利益,积极策划建立中东军事集团。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10月,美、英、法与土耳其决定建立中东司令部,11月,四国发表建立中东司令部的宣言,并邀请中东各国、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参加,遭到大多数中东国家的拒绝。美国不甘心就此失败,1953年1月,杜勒斯出任国务卿,相继访问了埃及、以色列、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沙特和土耳其等中东国家,继续推行建立军事集团的政策。杜勒斯关于建立中东军事集团的计划被称为“杜勒斯计划”,其内容是将与苏联为邻的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组成一个小型军事集团,即北层防御集团,然后“北层”各国又与中东其他各国签订双边军事协定,逐步形成中东军事集团,其目的是将北约组织和正在筹建的东南亚条约组织连接起来,遏制社会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和苏联在中东的扩张。

  ②巴格达条约组织。朝鲜战争即将签订停战协定的时候,美国政府发现败局已定,于是加快了在亚太地区和中东地区的军事体系构建。在美国的撮合下,1955年2月,土耳其和伊拉克在巴格达签署《相互合作条约》,并表示要扩大为中东伊斯兰国家的联盟和西方参加的中东集体防务组织。美国以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的承诺使巴基斯坦于1955年9月23日加入,伊朗于11月3日加入,英国已于4月加入。1955年11月,巴格达条约参加国正式宣布巴格达条约组织成立。美国派“观察员”参加会议,与该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巴格达条约组织的建立对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它把北大西洋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联结起来,最终形成了一个从西欧经过中东到东南亚、再经台湾、日本、韩国直至阿留申群岛,对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弧形军事包围圈。这个包围圈可攻可守,既可遏制苏联的扩张,也可镇压区域内的民族民主革命,同时保护了美国的经济利益。美国最终在全球建立了反苏反共阵地,完成了冷战战略布局。

  2、带动了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和朝鲜人民的胜利,打破了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发展。越南、印度支那、缅甸等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蓬勃开展,为殖民体系的瓦解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体长约22公分;体背面棕褐色,一般腹面为栗红色,有时连四肢内侧都呈栗红;有些个体却仅有红色腹中线,甚至完全不带红色。尾巴差不多与身体一样长,尾毛黑褐先端淡棕色,有些个体具有灰白色尾端。 赤腹松鼠为树栖、日行性动物,以晨昏最为活跃。与一般认知不同,它们并不住在树洞里,而是以带叶的细枝编织高挂树梢的球形巢,巢比足球大些,内榇柔软的树皮、纤维等较为舒适的材料。无论雌雄,赤腹松鼠都有自己的树巢,有时不止一个。雌松鼠自然也在巢里养育幼儿,每胎两仔,通常一年繁殖一~二胎。赤腹松鼠主要以植物的果、花、叶为食,偶而也摄取一些动物性食饵。在台湾,可能由於过去伐取低海拔阔叶林木,改以外来的柳杉大面积造林,在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骤失的情况下,致使柳杉造林地遭松鼠危害。林木树皮被啃咬,轻则变形重则死亡,造成巨额的损失,赤腹松鼠也因此被冠以森林害兽之名而备受关注。

  松鼠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240种,我国有26种。其中生活在树林里的松鼠,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各地十分常见,因而又叫普通松鼠。它的身体细长,体毛为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所以也称灰松鼠。

  人们上山时,常常可以看到松鼠在松树上窜来窜去,一条又长又蓬松的大尾巴,常常向背脊上反转。有时候,两只前脚捧着一个松果,用锐利的门牙啃着吃,好像寺庙里拜佛的烧香客。

  松鼠在茂密的树枝上筑巢,或者利用乌鸦和喜鹊的废巢,有时也在树洞中做窝;它们除了吃野果外,还吃嫩枝、幼芽、树叶,以及昆虫和鸟蛋。秋天一到,松鼠就开始贮藏食物,一只松鼠常将几公斤食物分几处贮存,有时还见到松鼠在树上晒食物,不让它们变质霉烂。这样,在寒冷的冬天,松鼠就不愁没有东西吃了。

  松鼠一般白天活动,清晨更为活跃。它的听觉和视觉都很好,行动敏捷、活泼。

  松鼠的毛皮又轻又暖,质量虽然比不上水獭和紫貂的毛皮,但是数量很多,是我国重要的毛皮兽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733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