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如何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第1张

摘要小说是一种“集大成”的文体,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核心内容,在初中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如何深入分析人物性格?我们在探究小说教学分析人物形象时,先从文中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入手,结合小说时代背景,全面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还要深入挖掘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除此之外,围绕小说人物形象组织多种教学活动,使小说的人物形象特征深入人心。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3661687htm

  关键词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方法 社会背景 社会意义 学生活动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小说的定义中突出了塑造人物形象,可见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人物的性格在情节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情节影响人物性格的发展,但人物性格也决定着情节的发展。所以在小说教学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从而把握好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小说阅读教学时,我们分析人物形象可从四方面入手:

  一、 找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手法多种多样,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手法刻画人物的?

  如在教学鲁迅小说《孔乙己》时,首先引导同学们从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各找出一句最能反映人物形象的句子,并试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其作用。如:外貌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文章主题。)如:神态语言描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除此以外,有些小说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活动描写。如《最后一课》中对小弗郎士主的刻画要运用心理描写,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小弗朗士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又真切地反映了爱国主义感情再他幼小心灵中的萌芽滋长,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把小说中的人物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中分析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小说选取了不少名家名篇,还有一些外国小说,这些小说中的故事、人物距离当今学生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想要真正地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就必须还原那段社会历史,充分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学习《范进中举》时,刚接触到课文就要为学生补充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否则学生很难理解小说的讽刺性。作者吴敬梓所处的时代,是在清王朝统治的前期,科举制度是清王朝巩固统治、笼络人心的有力工具,许多知识分子堕入它的圈套而追求功名利禄。吴敬梓反对这种考试录用人才的制度,用讽刺手法写了《儒林外史》,暴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剥削阶级的罪恶。文中范进喜极而疯的形象,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抛开他生活的社会背景,学生会觉得这个人可笑而讨厌。而了解到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社会新沙皇加强宪兵警察等专政机构,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时候学生就会深刻感受到,奥楚蔑洛夫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这才是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创作小说的目的,才是对这个人物形象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三、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广泛的社会意义

  学生在阅读小说时,一般只是直观地对人物形象作表层意义的理解,而忽略了从人物形象中体现出来的本质的东西——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往往不仅代表这一个人,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类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性格、情感、爱憎等方面,去领略作家的意图,体会人物形象中寄寓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

  鲁迅《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是我儿时的好伙伴。几十年后中年闰土变化太大了,两个人再见面的情景实在出人意料,所以“我”“打了一个寒噤”,知道两个人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当年的“豆腐西施”,在“我”的印象里显然同二十余年后重新见到的“细脚伶仃的圆规”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小说通过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前后巨大变化,更进一步透视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这两个人代表了社会中农民阶层和小市民阶层。

  四、围绕小说中人物形象组织开展多种学生活动

  1写人物评论。

  小说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凸现主题反映社会现实的,因此,小说人物就成了重要的写作点,人物评论就成了主要的写作形式。学了《范进中举》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写作题:请你从小说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邻居中任选一个或一群形象来写人物评论,要求评论有点有据,评价全面。这种通过写人物评论来学习小说的方法,更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更为深刻。

  2续写。

  小说的结尾往往发人深思,我们可以用续写的方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讲讲主人公接下来的经历。比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是遇到了将军的哥哥?又有一起新的狗咬人事件?找赫留金算账?在动手写之前要让学生明确,不论情节怎么发展,人物性格是稳定不变的,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续写时一定要围绕人物性格特征展开,也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小说是一种“集大成”的文体,如何在阅读学习中找到提纲挈领的方法?抓住人物形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入手,结合小说特定的时代背景,深入挖掘人物广泛的社会意义,通过以人物形象为主题的各种学生活动,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

分上中下三种层次。下层,直白描写心理活动,写的符合当事人性格,则当事人的总体形象丰满、逼真,内心情感丰富。中层,通过人物对话表现内心情感,同样,只要性格鲜明,就会有拥护者,就会有很好的效果。上层,通过人物的细微动作描写、配合景色、背景、人物神态尤其是眼神,描写细致,互相配合恰当不冲突,并且能够吻合上人物的性格,那么这就能极好的写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个人主义是浪漫主义的生命线。作家个人意志的自在表现、情感的自由表达、自我意识的强烈体现,是浪漫主义经典文本的基本特征。传统儒、道思想影响下的古代浪漫主义显现出浓厚的个性主义色彩,但大多数时候个人被集体吞噬,自我遭到放逐;五四之后的浪漫主义则突出地体现为“人的发现”,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断裂,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仍然使二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连续性。

在文学作品中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总是被情感所包裹并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只有将情感渗透在思想里的作品才能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激动不已的同时去深入领会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情感性也离不开思想性,因为这种情感往往是在理性思想指导下成为具有特定爱憎情感的倾向性。所谓倾向性,其实就是作家的爱憎褒贬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艺术属性。显然,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会,成为一切文学作品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刘长卿冒着雨雪,半夜返回家中,听到了犬的叫声,随口吟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心中生起无限的温暖, 怎么就生出温暖了?是犬的叫声,传导出的信息,刺激了他的对于家的情感。

接着,假设他推开黑呼呼的房门,里边没有点灯,他似乎还在喊妻子的名字,他点亮了油灯,发现妻子不在房间里,因为床上是空的,发现桌上有一页纸鉴,看时,才知道妻子耐不住寂寞孤独离家出走了。

开始,他 傻在那,看着纸鉴一语皆无,呆如木鸡,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相信这是真的,然后,混着恐惧、痛苦、愤怒和悲伤的浪潮席卷了他,他跌坐在地,大声骂着、大声喊着,尽管他努力地克制自己的感情,但咒骂还是变成了怪异的狂笑,一颗泪珠从他脸上滑落——。

一、发生了什么事?

1、他 接受 到一个 动机刺激 ;即那张妻子留下的纸鉴,它 指出刘长卿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 ;

2、 事态 的 变化 —— 导致他心理状态发生变化 ;他的 情绪平衡和内心的温暖宁静被打破了 ,他本来归心似箭,极力控制的感情,在突如其来的变故和混乱面前挣脱了束缚;

3、 感觉表现出来了,变为看得见的反应 ;跌坐在地、大骂、大喊、狂笑、哭泣的落泪。

这就是情感模式,是一种在读者心中制造的感觉,然后,帮助读者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的机制。

注意!窍门在于,你写作时,呈现素材的顺序——严格按时间顺序、严格按发生的时间点,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地出现来呈现你的素材。它们的顺序是这样:

A、 动机刺激。B、人物反应。(人物反应中包括:感觉、行动、语言)

二、 刺激的是谁?谁做出反应?

人物 , 通常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或者说你想表现的人物,这个人物必须是你故事中的关联人物,尤其是情感模式链条上的人物。

情感模式不难掌握,但需要牢记的重点是—— 刺激先于反应。如果反过来,反应先于刺激,那就麻烦了,要反复解释,读者会厌烦,说你写的思路混乱。

还说回到反应, 反应可以分成三部分:感觉、行动、语言。这三部分的顺序是固定的。

即 感觉在行动之前,而行动又在语言之前;感觉是为另外两个部分提供原动力、驱动力。

没有这种驱动力,没有这种内在的动力,就没有冲动的来源,你的人物的内心,就不会通过表面行动表现出来他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友友问,感觉是思想吗?不是。感觉不同于思想。比如,一辆汽车朝你冲过来,你下意识就会跳着躲闪,心脏吓的崩崩直跳,这里不用思想,在这里只有 感觉 , 跳着躲闪就是行动 ,如果,你这时候想这想哪,就危险了。所以,感觉不是思想, 小说一般写的都是感觉、行动和语言。 危险过去了,你可能对着司机喊他怎么开的车。 先是感觉,后行动,再说话。

感觉是超越个人控制能力的。语言需要有意识的思考,行动需要的少一些,更接近本能。可以这样说吧, 人物受到的每一个刺激都需要立即采取行动,不要汇总,不要滞留,不要跑题。

三、 怎样写?

通常,作者可以通过细小的片段来写,能够增强现实感,就像魔术师变魔术要一气呵成,看来是以可思议的奇迹,慢了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来做,就变漏了成了娴熟技巧的演示。

所以,写作时要抓住现在时,不用过去式,就像手被烫了立即抽回手离开火炉一样,即便是没有什么可写,也不能等五分钟再来叙述这个事,两者之间不要有间隔。

故事是一连串的刺激——反应,这样一组单元;把它们链接在一起形成的链条,就是——情感模式。

我的经验是,多用动词,强化字根性,使语言有张力的表达、渗透力的挥洒、幽默风趣的口语、方言,都可以增强情感模式的量化和质感。

友友对这些认同的话,就在情感模式上用功,并结合到自己的创作当中,不断总结提炼情感模式的写作技巧,使人物在刺激之后,做出更有动感的行为,说出更有趣味的语言。

《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 “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意识流小说注重探索人的灵魂世界,往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层的奥秘。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受客观时空的限制,有很大跳跃性。按照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自拟题目,练习写一篇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

《优美与疯癫——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中说,“对大多数人来说,弗吉尼亚•伍尔夫属于典型的熟悉的陌生人。因为,很少有人能通读完她的一部长篇,她如入无人之境的意识流小说叙述方法会把读者,尤其是缺乏耐心的读者纷纷吓退”,因为读她的意识流小说,“需要读者具备多方面的功力的,否则难以读懂,至少是读不出它的韵味与深意来。”“《墙上的斑点》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中外文坛。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就以其全新的面貌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它能征服读者,征服世界的原因在哪里?难道仅仅因为它的新颖、它对传统的反动?让我们以《墙上的斑点》为例,探究一下意识流小说令人感到“陌生”的特点吧。

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一反传统的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描写人的意识流动过程展示其心灵世界为主来塑造人物形象,使读者很难看到“人影”,甚至连主人公的具体形象也很难捉摸。所以,我们首先必须看看作者在小说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一句,就足以让读者体会到“我”对战争的憎恨。接下去突然冒出一个似乎无关实则与战争有相似之点的念头:“然而不论怎么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战争也像蜗牛那么令人憎恶、讨厌。“唉!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这是战争带来的充满忧伤、无奈的感叹。“到底为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不会行动、不会说话、无法集中目光,在青草脚下,在巨人的脚趾间摸索呢至于什么是树,什么是男人和女人,或者是不是存在这样的东西,人们再过五十年也是无法说清楚的。”这又是多么令人心酸的悲哀。“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尊卑序列表。据我猜想,大战后它对于许多男人和女人已经带上幻影的味道,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兰西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这是多么强烈的愿望。“尽管谁都不喜欢这么做。每件事都有一定的规矩。”对森严而繁多的规矩是多么的反感。字里行间我们难道不能体会出“我”对当时现实社会的感情?小说第十三段的几个“我喜欢”,那是多么美好的想象。仅从这些地方,我们就可以知道,“我”是一个生活在世界 大战期间的厌恶、憎恨战争的妇女,对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没有自由、平等的现实强烈不满,对虚伪充斥、压抑沉闷的的社会氛围极其反感,向往安定宁静生活的人。

张良村等编《世界文学历程》中说:“伍尔夫的小说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反映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表现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海浪》是以一天的时间变化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象征人生的各个阶段;《到灯塔去》是以物质世界的′窗‘象征观察生活的窗口,以‘灯塔′来象征‘明暗交替′的生活。”我以为,《墙上的斑点》也是以斑点象征战争,反映现实,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向往。让我们看看小说中这段话:

有人正在俯身对我说:“我要出去买份报纸。”“是吗”“不过买报纸也没有什么意思……什么新闻都没有。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然而不论怎么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

这里清楚地暗示读者,“我”生活在报纸上只有战争消息的日子当中。“据我猜想,大战后它(指克惠特尊卑序列表)对于许多男人和女人已经带上幻影的味道,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兰西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这里也明白地暗示读者,当时正处于大战激烈进行之中,森严的规矩束缚着人们,没有平等、没有自由。那么大战进行中的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受到哪些影响呢?“我”与正在谈论艺术品的房客突然间就“分了手”,而且一去“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私有物品是多么难以控制”诸如“装订书工具的浅蓝色罐子、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弹子戏球台、手摇风琴全都丢失了,还有一些珠宝,也遗失了。”人们无意中会忍不住发出“到底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不会行动、不会说话、无法集中目光,在青草脚下,在巨人的脚趾间摸索呢至于什么是树,什么是男人和女人,或者是不是存在这样的东西,人们再过五十年也是无法说清楚的”之类的慨叹。这是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民不聊生的社会啊。还有,在小说开头,“我”为什么看到斑点就产生“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战场”,“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的幻觉呢?根据佛洛伊德分析心理学我们就可以清楚,世界大战,必定会涉及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吃的、穿的甚至外出旅行等行动也受到战争的影响,交谈的话题离不开战争,报纸的新闻社论都是战争,知识分子的研究也必须服务于战争,在战争的阴影下生活的人,看到墙上的斑点马上就产生战场的幻觉是一种必然的心理活动规律;这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被心理学家称为无意想象的一类联想。我们看到这些暗示,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会对着斑点遐想:想弄清斑点是什么,却想到我与房客突然间匆匆分手,而且竟是像与坐火车见到的那老太太、年轻人一样的永不再见;却想到“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却想到“到底为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这些明明白白都不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现象和心理吗?所以,“我”想弄清斑点是什么,其实是象征“我”想弄清战争是什么。 “大自然…… 暗中怂恿我们采取行动以便结束那些容易令人兴奋或痛苦的思想。……不过,我们也不妨注视墙上的斑点,来打断那些不愉快的思想。”这里显然是暗示读者,“令人兴奋或痛苦的思想”就是指想弄清战争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思想。虽然,“战争是什么”,是个“我”始终弄不清的问题,但是,“我”亲眼看到了、亲身感受到了它对“我”物质生活和精神境界的影响。再看末尾,“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联系“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然而不论怎么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这两个突然蹦出的潜意识,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里是再一次暗示,斑点象征战争。所以,《墙上的斑点》虽然把时间的交代隐含在主人公的心灵体验之中,也没有交代具体地点,全文始终没有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直接描写,但小说反映的现实社会却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作者所要告诉人们的主旨也已经明确的表达出来了。

伍尔夫的小说“没有故事,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的结构,令人很难理清小说的思路,有的人以为小说只不过堆砌了一大堆散漫无羁、没有规律可寻的意识,是没有情节的小说。小说以回忆我看见斑点那天在壁炉旁喝茶吸烟透过烟雾看着跳动的火光而产生欧洲古战场的幻觉开始。接着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我”想弄清斑点是什么,想弄清斑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不能弄清这两个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又因为不能弄清它转而把斑点想象成大海中的木板去想象树木生长的自由安宁幸福能实现自己价值等等的意识流动。后来,因有人对我说“要出去买份报纸”打断了“我”关于斑点的一系列猜想、联想、想象,引发我内心对战争的厌恶憎恨,觉得它也如我们不应该让蜗牛爬在墙上一样,“也不应该”让它继续下去。最后,以发现斑点是蜗牛,明确暗示斑点象征战争,像蜗牛一样令人厌恶,作为结尾。小说以“看见斑点”为开端,以描写围绕斑点的意识流动为中心,以点明斑点象征意义为结局。开头的“看见斑点”产生幻觉与结尾的“发现斑点是蜗牛”首尾呼应,开头的古战场幻觉与后来的“该死的战争见鬼去吧”诅咒呼应。用斑点来象征战争的不可猜测、不能猜测,用蜗牛来比喻战争的令人讨厌、令人憎恨,文中多次反复暗示,构思的新颖奇特,意蕴的深藏巧妙,思路之清晰,结构之严谨,足以让读者窥见作家压倒群芳的独运匠心。所以,小说虽然没有跌宕起伏、曲折离奇、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既没有令人下泪的悲剧,也没有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但作家把“每一种感情、每一种思想、每一种头脑和心灵的特征”以斑点为轴心把“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串联成一条意识的河流,来表现社会的本质和深刻的主题,其组织材料的才能和精心构思的技巧不能不令人叹服。

《墙上的斑点》是纯正的意识流小说,小说中纯粹是叙写“我”的意识的流动,这些意识里糅进了作者的渊博的知识与文化底蕴,糅进了作家对世界、对人生的领悟,糅进了作家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认识,糅进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深刻而独特的体验,所以,不细心的读者难以体会小说中“我”的独特的思想情感。譬如小说开头的古战场幻觉,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实吗?绝对不是;那是书香名门家庭出身的贵族夫人熟悉《堂•吉可德》等书中描写才会产生的幻觉。第二段“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想象的这幅肖像画其实是自己贵族夫人生活的折射。第四段,猜想斑点“它很可能是……玫瑰花瓣造成的“,就马上想“我不是一个警惕心很高的管家”,因此而想到“壁炉上的尘土”,由此联想起“这样的尘土把特洛伊城严严地埋了三层”,于是又“抓住第一个一瞬即逝的念头……莎士比亚”,就是自己贵族主妇的生活现实和历史文化底蕴的真实写照。“谈植物学”——就“说……开了一朵花”——多半是查理一世在位的时候种下的——紫色花穗的花吧——在头脑里把自己的形象打扮起来——是爱抚地,偷偷地,而不是公开地崇拜自己的形象——镜子打碎了,形象消失了——只有其他的人看见的那个人的外壳——世界会变得多么闷人、多么浮浅、——在这样的世界里是不能生活的——未来的小说家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这些想法的重要性——(而现在的人)把现实的描绘排除在他们的故事之外——认为这类知识是天生具有的,希腊人就是这样想的,或许莎士比亚也是这样想的。这些联想里,我们可以看到身为文学评论家的作者对世界、对社会的观察角度和特有的认识,看到作者对当时压抑沉闷的社会氛围的不满,看到作者对文学不能反映现实的批评。“每件事都有一定的规矩”,例子是“桌布的规矩就是一定要用花毯做成”。“真实的事物”,例子是“星期天的午餐、星期天的散步、庄园宅第和桌布等”;希望“遭到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的东西是按照男性观点制订的尊卑序列表和“红木碗橱、兰西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这些也是作者身为贵族妇女特有的生活体验的反映;赞赏着衣柜——它产生于一棵树——(树木)长在草地上、森林里、小河边——(那里)有母牛在树下挥动着尾巴、雌红松鸡扎进水里冒出水面、鱼群逆流而上、水甲虫垒起一座座圆顶土堆——这棵树在冬天的夜晚独自屹立在空旷的田野上——小昆虫在树皮的拆皱上吃力地爬过去,或者在树叶搭成的薄薄的绿色天篷上面晒太阳——暴风雨袭来,树倒了下去,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这些对自由安宁生活的联想和想象,流露的是作家作为一个女性、一个母亲、特别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内心的特别体验。

再则,小说貌似漫无边际、天马行空,跳跃式地向前跃进的时而幻觉、时而联想、时而想象,时而蹦出内心潜意识的遐想叙写,表面上毫无关联、不协调的模式,往往分散了一般读者的注意,令人感到不知所云,摸不着头绪。但如果明白小说塑造的人物“我”的意识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特有的文化知识、生活体验,那我们就能理解“我”的意识流动内在的逻辑关系。火光的红色——联想到红旗,炉火的跳动——联想到骑士跃上岩壁,这战场的幻觉是战争时期人们由于两者之间相似点引发的必然联想;“钉痕”——“钉子”——挂肖像画——挂肖像画的房客——正在说艺术品应该包含思想时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像与坐火车时见到路旁的人分手一样的突然。这些联想,不是由于事物之间具有太密切的关系吗?谈植物学——说我曾经看见……开了一朵花——猜想是紫色花穗的花——我头脑里把自己自己的形象打扮起来,——不能公开地改变自己的形象的世界——现实生活中的规矩——惠特克尊卑序列表。这些联想,又是多么自然而符合生活逻辑和思维规律。由尊卑序列表——想到法庭坎特伯雷大主教大法官约克大主教的排列;由古冢——白骨——收藏家——他的身份退役上校——通信对象牧师——牧师带着老伴旅游——却为掩饰真相而宣读论文。这些联想,不是也由于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而显得那么合情合理而清晰?由牧师考证箭簇,联想到当地博物馆收藏的“一只中国女杀人犯的脚(“脚”应该是“鞋”之误)、一把伊利莎白时代的铁钉、一大堆都铎王朝时代的土制烟斗、一件罗马时代的陶器,以及纳尔逊用来喝酒的酒杯”,是因为它们共同之处都是“毫无意义”。“弄明白墙上的斑点果真是一枚巨大的旧钉子的钉头——这样做又能得到些什么呢知识吗”因此联想到“我们的学者不过是……巫婆和隐士们的后代”,由此再想到“社论”、内阁大臣、习惯、规矩,原因是由于学者们的“蹲在洞穴和森林里熬药草、盘问地老鼠或记载星辰的语言”的胡说,“社论”的误导,内阁大臣的欺骗,规矩的束缚,掩饰了社会的真实,才使得“我”无法弄清战争的真相——就像即使弄清“斑点”是什么也不能得到什么知识一样。“大自然…… 暗中怂恿我们采取行动以便结束那些容易令人兴奋或痛苦的思想。”就是说,弄清战争的真相,既然是不可能的令人痛苦的事,还不如去想那斑点更好。“我”的所有这一切思绪、意识之间无不具有或相似、或因果、或相反的关系,是那么合情合理、指向明确。我们又怎能说它们之间是“诡谲神秘、散漫无羁”、“毫无关联、无轨迹可循”呢?就拿“我越加仔细地看着它,就越发觉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这段来说,因为斑点似海中的木板,才联想到梦中醒来赞赏衣柜,由此而展开关于树木生长的草地、森林、小河边——树下的母牛——小河里逆流而上的鱼群——河床上的水甲虫;那棵树本身的情景——本质紧密干燥的感觉——受雷雨摧残——树液舒畅下滴;这棵树冬天夜晚独自屹立旷野——树叶紧紧合拢——六月里鸟儿的鸣啭——树皮折皱上小昆虫的爬行——最后暴风雨袭来,树倒了下去,生命也并未结束——还有其一百万条坚毅的生命分散在世界里——有的在卧室、在船上、在人行道上——或变成房间护壁板,男人和女人们喝过茶后会在这间屋里抽烟。“这棵树勾起了许许多多平静的、幸福的联想”。其中的缘由之一——相关之处也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当然,缘由之二是因为现实的不自由、不安宁才触发“我”这相反的想象,就还需要读者仔细体会,才能明白。

总之,我认为:意识流小说,就是指现代小说中以叙说主人公的意识流动过程,展示其心灵世界为主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小说流派。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没有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描写,而是以描写人的意识流动过程来展示其心灵世界,塑造人物形象;没有直接的自然环境描写却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真实面貌。《墙上的斑点》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之所以能征服读者,征服世界,首先是因为它表现的厌恶、憎恨、反对战争的主题;其次是采用巧妙暗示和象征的手法抒发了全世界人类共同的向往安宁自由生活的感情。还有就是没有肖像、没有行动、语言的描写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新颖手法,把“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串联成一条意识的河流,来表现社会的本质和深刻的主题中显示的组织材料的才能和精心构思的技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40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