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也可能偶然出现某种异常情况,如晕针、滞针、弯针等,必须立即进行有效处理。
1、晕针
(1)现象:轻度晕针,表现为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度晕针、表现为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细弱,甚则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血压下降,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状。
(2)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其他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后、大泻后、大出血后等。也有因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以及治疗室内空气闷热或寒冷等。
(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
(4)预防:对晕针要重视预防,如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时,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一有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此外,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2、滞针
(1)现象:针在穴位内,运针时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感到疼痛。
(2)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或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
(3)处理: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用循、摄、按、弹等手法,或在滞针附近加刺一针,以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如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回。
(4)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顾虑。并注意行针手法,避免连续单向捻针。
3、弯针
(1)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使提插,捻转和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到针处疼痛。
(2)原因: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变动了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碰压等。
(3)处理:出现弯针后,就不能再行手法。如针身轻度弯曲,可慢慢将针退出;若弯曲角度过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因患者体位改变所致者,应嘱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退针。遇有弯针现象时,切忌强拔针、猛退针。
(4)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的体位要选择恰当,并嘱其不要随意变动。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力碰压。
4、断针
(1)现象:针身折断,残端留于患者腧穴内。
(2)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局部肌肉猛烈挛缩。患者体位改变,或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等所致。
(3)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乱动,以防断针陷入深层。如残端显露,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可用手指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用镊子取出。如断针完全没入皮内、肌肉内,应在X线下定位,用手术取出。
(4)预防:应仔细检查针具质量,不合要求者应剔除不用。进针、行针时,动作宜轻巧,不可强力猛刺。针刺入穴位后,嘱患者不要任意变动体位。针刺时针身不宜全部刺入。遇有滞针、弯针现象时,应及时正确处理。
5、血肿
(1)原因:针刺时误伤血管,起针时没有及时按压。
(2)现象:出针后,局部肿胀疼痛,皮肤呈青紫色。
(3)处理:轻度血肿,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疼痛较剧,肿胀明显者,先作冷敷或加压止血,血止后再作热敷以促使局部淤血消散。
(4)预防: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6、气胸
(1)症状:患者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紫绀,冷汗、烦躁、恐惧,甚则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等危急现象。检查时,肋间隙变宽,外胀,叩诊呈鼓音,听诊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可向健侧移位。X线胸透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现象。有的针刺创伤性轻度气胸者,起针后并不出现症状,而是过了一定时间才慢慢感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2)原因: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
(3)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恐惧而反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医者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类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口,加重漏气和感染。对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
(4)预防:医者针刺时要集中思想,选好适当体位,根据患者体形肥瘦,掌握进针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胸背部腧穴应斜刺、横刺,不宜长时间留针。
7、针后异常感
(1)现象: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重、麻、账的感觉过强,或原有症状加重,或针孔出血,或 针处皮肤青紫、结节等。
(2) 原因:肢体不能挪动,可能是有针遗留,未完全出完,,或体位不当,致肢体活动受限;对过于重、麻、胀针感者,多半是行针时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有关;原有病情加重,多因手法与 病情相悖,即"补泻反,病益笃"之由;局部出血、青紫、硬结出现者,都因刺伤血管所致,个别可能由凝血功能障碍引起。
(3)处理:如有遗留未出之针,应随即起针,退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开;对原病加重者,应查明原因,调整治则和手法,另行针治;局部出血、青紫者,可用棉球按压和按摩片刻;如因内出血青紫块较明显者,应先作冷敷以防继续出血,再行热敷,使局部癣血消散。
(4) 预防:退针后真清点针数,避免遗漏。行针手法要柔和适度,避免手法过强和留针过时。临诊时要认真辩证施治,处方选穴精炼,补泻手法适度。要仔细查询有无出血病史,对男性患者,要注意排除血友病。要熟悉浅表解剖知识,避免刺伤血管。
8、刺伤脑脊髓
(1)症状:如误伤延脑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等。如刺伤脊髓,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时性肢体瘫痪,有时可危及生命。
(2)原因:脑脊髓是中枢神经统帅周身各种机体组织的总枢纽、总通道,而它的表层分布有督脉和华佗夹脊等一些重要腧穴,如风府、哑门、大椎、风池以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间腧穴。若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角度不当,均可伤及,造成严重后果。
(3)处理: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出针。轻者,需安静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则应结合有关科室如神经外科等,进行及时抢救。
(4)预防:凡针刺督脉腧穴--12胸椎以上及华佗夹脊穴,都要认真掌握针刺深度、方向和角度。如针刺风府,哑门穴,针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过深;悬枢穴以上的督脉腧穴及华佗夹脊穴,均不可深刺。上述腧穴在行针时只宜捻转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捣刺手法。
9、刺伤内脏
(1)症状:刺伤肝、脾,可引起内出血,肝区或脾区疼痛,有的可向背部放射。如出血不止,腹腔聚血过多,会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并有压痛及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状。刺伤心脏时,轻者可出现强烈刺痛,重者有剧烈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即刻导致休克等危重情况。刺伤肾脏,可出现腰痛,肾区叩击痛,血尿,严重时血压下降、休克。刺伤胆囊、膀胱、胃、肠等空腔脏器时,可引起疼痛、腹膜刺激征或急腹症等症状。
(2)原因:主要是施术者缺乏解剖学、腧穴学知识,对腧穴和脏器的部位不熟悉,加之针刺过深,或提插幅度过大,造成相应的内脏受损伤。
(3)处理:损伤轻者,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一般即可自愈。如损伤较重,或继续有出血倾向者,应加用止血药,或局部作冷敷止血处理,并加强观察;注意病情及血压变化。若损伤严重,出血较多,出现休克时,则必须迅速进行输血等急救措施。
(4)预防:术者要学好解剖学、腧穴学;掌握腧穴结构,明了腧穴下的脏器组织。针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时,应控制针刺深度,行针幅度不宜过大。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手术名称 4 针刺活检的别名 5 分类 6 ICD编码 7 概述 8 适应症 9 禁忌症 10 术前准备 11 麻醉和 12 手术步骤 13 术后处理 1 拼音
zhēn cì huó jiǎn
2 英文参考needling biopsy
3 手术名称针刺活检
4 针刺活检的别名针刺活检术;needle puncture biopsy;穿刺活检;puncture biopsy
5 分类骨科/骨肿瘤手术/诊断性手术
6 ICD编码
774002
7 概述针刺活检(needling biopsy,又称穿刺活检puncture biopsy)优点是:方法简便,可在门诊于局部麻醉下进行,穿刺对组织的损伤小,出血少,因而较为安全、感染机会少,也不影响早期化疗或放疗,常由一个人操作。近年有人在CT、MRI超声及透视引导下穿刺活检提高成功率。2000年Saifuddin用超声影像定位穿刺活检准确率高达984%,如有必要也可多次穿刺;缺点是取材量较少,经验不足或取材部位不当,未刺入瘤区取得有代表性的瘤组织,则难于得出准确的结论,甚至作出错误的结论。据国内报道,针刺活检成功率为775%~970%(平均80%)。
8 适应症针刺活检适用于:
1凡临床及X线检查未能确诊的骨或软组织肿瘤、难以排除是否恶变时,切忌等待观察,应及时活检确诊。
2临床与X线检查结果,诊断意见不一致,治疗上难以决定局部或广泛切除,甚至截肢者也需活检证实肿瘤的组织细胞类型、分化程度等,作为选择手术方式的依据。
3因恶性肿瘤拟决定施行截肢的病人,术前虽已具有较完整的临床检查资料及X线片等,仍需具有病理检查证实无误,活检的病理检查报告是正确诊断治疗的需要也是更为有力的法律依据。
4某些部位较深而解剖结构复杂,如颈、胸、腰椎手术活检困难较大,可先采用针刺活检明确诊断。
5侵袭入骨髓的肿瘤,如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施行骨髓穿刺进行诊断特别有价值;对骨髓瘤或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做髂骨的穿刺比胸骨穿刺价值更大,阳性率更高。
9 禁忌症1严重心、肺、肝、肾及其他脏器功能障碍者,应慎重施行。
2较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肺气肿或同时有全身感染、高热以及局部皮肤病者。
10 术前准备1基本与“手术活检”相同,施行穿刺的医师必须充分了解病史,熟悉肿瘤部位的X线片影像,能分析肿瘤实质和病理有代表性的部位。熟悉穿刺部位的解剖结构和重要血管、神经的径路。要善于寻找穿刺的进针点,通过最直接而损伤小的途径达到肿瘤,所以,最好能在X线透视或CT、超声等影像的引导下进针取材。
2充分准备穿刺活检的特制穿刺针及其消毒单和器械(盛标本的杯或瓶、固定保存液)等。
3穿刺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争取病人的配合。
4选择适合的骨与软组织肿瘤活检穿刺针:①普通粗穿刺针:直径15~2mm,长11~12cm(或用粗的硬膜外麻醉穿刺针改制)。外套管前端平齐呈锯齿状,以便转旋切割组织,内套针芯前端稍长而尖锐,增强刺入组织的穿透力;拔出针芯后,外套管的后端接上30~50ml的注射器,可抽吸前端切割下的组织块;②分叶式(Silverman)穿刺针,外径为2~25mm,长11~12cm。由外套管、实心针芯、分叶针芯3个部件组成,使用方法基本相同,但分叶针芯可夹割病理组织。③CCASCS系统活检器械,由华锦明等设计(1991),该系统与普通穿刺针外形相似,有内、中、外三层套管分层套入,套管前端均有锯齿及侧孔,可完成芯取(core)、钳取(clamp),抽吸(iration)、勺取(spoon)、切割(cutting),旋转刮削(rotation scraper)等6种功能。使用方法与前两种穿刺针相似。
11 麻醉和一般用局麻,但如胸或腰椎的穿刺部位较深,局麻效果可能不够完全,穿刺可酌情增加基础麻醉。一般取卧位;胸或腰骶椎穿刺活检,则取俯卧位最好。
12 手术步骤1选好进针点和做好局部麻醉,分层浸润注射1%的普鲁卡因。进针点应选择在比较能直接进入肿瘤的捷径部位,要掌握好进针方向和深度,尽量避开大血管和主要神经及器官,不要造成误伤。
2进针方法 一般是从皮肤完好方向垂直进针方式(带斜面针芯者),如皮肤较厚而坚韧的部位进针时,可先用小尖刀刺破皮肤,刺入进针。如估计穿刺部有较坚硬的骨质(脊椎、锁骨、髂骨),则宜斜向刺入并旋鉆针头,才较易穿破骨皮质而进入骨髓腔,在刺入进针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有无大血管损伤,特别是深部穿刺,采取逐步深入和取出针芯抽吸,如有出血情况应立即停止观察,或改变穿刺方向。在针尖触及到较大神经时,病人立即有触电似强烈而不自主的反射动作出现。这种现象在脊柱穿刺时较常见,如针头误入较大血管,只要拔出及时,血管壁自行收缩而闭合针眼止血。
3肿瘤组织采取 在刺入肿瘤中约1cm深处,即可拔出针芯,接上20~50ml的注射器,用力抽吸,或用分叶式针芯,或用CCASCS系统的副体均可根据需要取材。抽吸式取材时是持续用较大抽吸的负压将瘤组织吸住,所以要在退针时保持这种负压吸力,直至退出肿瘤为止。肿瘤的周围部分是其生长发展最活跃的区域,因而该处的组织细胞最有病理的代表性。
4取出组织的观察 抽吸出的组织要立即用针芯推出来,用肉眼观察是否确系肿瘤组织,如不可靠,可适当调整穿刺方向与深度重新穿刺。但不应穿刺次数太多,以免增加肿瘤播散。抽吸的标本注意保存,切勿丢失。
脊椎穿刺定位较困难,最好在电视影像增强机CT超声的监视下进行。
5颈1~3椎的穿刺 要求麻醉完善,有时可在行鼻腔插管全身麻醉下施行,一般采取从椎体前方入路穿刺较为捷径。病人取张口位,将悬雍垂和气管插管推向一侧,即可充分显露咽后壁。口腔内可用01%度米芬涂搽后,在咽后壁的进针点再用75%乙醇涂擦灭菌,即可选择适合位置进针。最好是用荧光屏透视行椎体平面定位。如肿瘤已突破椎体,在咽后壁可见到凸起,则比较容易确定所需的进针椎体平面。可选用长粗穿刺针,一般刺入1~2cm深,大多可进入该椎体,接上大注射器抽吸肿瘤组织。
6颈4~胸1椎的穿刺 此段颈椎前面血管、神经、气管较为集中,故采取侧方入路穿刺较为安全(图313121)。病人取仰卧位,头向对侧偏转,在齐穿刺椎体平面的胸锁乳突肌后缘处进针(套入针芯),从皮肤刺入后,针尖指向该椎体,每推进05cm,拔出针芯抽吸1次,检查是否误入血管,如无回血则继续向前。横向穿入约35cm深即可到达所需椎体。如误刺入血管抽出回血时,应立即退针,重新调整进针方向,必要时可在手术台边摄X线片以确定针刺方向。针尖抵达瘤椎椎体皮质时,可有针抵抗感,此时再向前推进2~5mm,即能进入瘤体,然后拔出针芯,接上大注射器用力抽吸,即可满意得到肿瘤组织。
7胸2~9椎的穿刺 最好采用Ottolenghi设计的椎体穿刺针定位器(图313122)。其优点是进针角度已计算准确。通常进针点选在背部后棘突中线旁4~6cm(按身材高矮、胖瘦、性别而定),一般在上腰椎4~5cm,下腰椎约5cm处,该定位器已固定进针方向与背部皮肤之间的夹角为35°。如穿刺针扎在横突或肋骨时,则进针方向可稍加调整。每推进2~3mm应抽吸一次,如抽出多量新鲜血液,必须退针1~2cm,重新调整进针方向。通常从皮肤刺入点达到椎体的深度为6cm或稍多,如透视下见到穿刺针扎在椎弓根处,只需再稍向前推进一点即能达到椎体侧方。必要时在手术台边摄X线片证实,如位置准确无误,针头即可刺入椎体,拔出针芯后,接注射器,按所需可抽吸数个标本。
8胸12~腰5椎的穿刺 最常应用。方法与胸段椎体穿刺相同,但进针点距后棘突中线应稍多于5cm,针刺方向与背部水平线成125°,如角度过大,则有误刺入硬脊膜腔的可能,如<125°刺向椎体前方即可误入主动脉或下腔静脉等大血管,故穿刺应谨慎。腰椎穿刺的深度一般6~7cm可达椎体,必要时可摄片验证(图2)。
13 术后处理病情分析:
你好,后背上如果进行针灸治疗的话一定要掌握好分寸,是不易深刺的,如果深度过大的话是完全可以伤及内脏的,包括气胸。
意见建议:
后背,尤其是上部如果针刺过深的话扎到肺脏的话是很容易引起气胸的,应该格外小心。
1、腧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2、现有经穴数目是:361个。
3、经穴是指:归属于十四经上的穴位。
4、奇穴是指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属于十四经系统。
5、“以痛为穴”指的是:阿是穴。
6、手三阴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胸部疾病。
7、手三阳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咽喉疾病。
8、足三阴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前阴病。
9、以脐为标志,脐中即为神阙穴,属于:固定标志定位法。
10、横指同身寸法中,以病人何指何处横纹为标准,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中指中节。
11、在骨度分寸法中,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是:5寸。
12、掌侧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的腧穴是:太渊。
13、四神聪属于:经外奇穴。
14、胸骨上窝正中的穴位是:天突。
15、取头、面、胸、腹部、上下肢部分腧穴宜采取:仰卧位。
16、取头项、指、腰、臀部以及下肢后面有腧穴应选择的体位是:俯卧位。
17、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平刺的角度应为:15度左右。
18、治疗时可以适当增加留针时间:顽固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痉挛性疾病。
19、关于行针辅助手法正确的一组是:震颤法、弹针法、刮柄法。
20、行针的基本手法是:刮柄法;弹针法;摇针法。
21、主要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毫针进针方法是:提捏进针法。
22、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
23、温和灸属于艾条灸。
24、有关灸法的注意事项,叙述不正确的是:先灸胸腹部,后灸背腰部。
25、不宜用灸疗的病证是:阴虚发热。
26、毫针刺法的针前准备包括:选择针具;选择合适体应;消毒;针前教育。
27、针刺体位选择的原则是:病人舒适、便于医者操作。
28、造成断针的原因有:针身锈蚀;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用力过猛;弯针、滞针未及时处理。
29、晕针的主要原因有:病人虚弱;精神紧张;大汗;大出血;施术手法过重。
30、灸法的作用正确的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散结;回阳固脱;保健康复。
31、能用艾灸法治疗的有:寒哮;胃痛;脱肛;遗尿。医学 教育 网搜集整理
32、关于艾灸顺序的陈述正确的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头身,后灸躯干;壮数是先少后多。
33、拔罐疗法的适应证有:风寒湿痹;外感头痛;胃痛;毒蛇咬伤。
34、拔罐疗法的禁忌证有:皮肤过敏者;严重心脏病者;孕妇腹痛;长有毛发部位;大血管走行位置。
35、推拿时常用的介质有:红花油;滑石粉;麻油;葱姜水;冬青膏。
36、推拿法操作后护理评价主要有:所选的部位及手法与病证是否对应;体位选择是否合理;按摩皮肤情况;病人的感受。
37、可做日常刮痧工具的有:瓷汤勺;硬币;铜钱;小贝壳。
38、辞痧的正确方向是:由上至下;由内至外。
39、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40、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41、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些腧穴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4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两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撑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示两指之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4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两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上端将针刺人。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
44、夹持进针法:即用左手拇、示两指持捏消毒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人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45、平刺:即横刺,也称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进针。
46、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即针刺人腧穴得气留针后,将一段艾条插在针柄上,或将艾绒捏于针尾上点燃后施灸。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适宜于艾灸的病证。
47、腧穴的主治作用有哪些?主要表现为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治疗互为表里的两经病,邻近经穴配合能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同性,其主要表现:①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指能够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器官的病症,如眼区各穴均能主治眼科疾病,耳周疾病可以选用耳旁各穴;②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一切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一切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③特殊作用,指针刺某些腧穴时,由于机体的状态和针刺手法不同,可起着双相的良性调节作用。此外,有些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48、什么是奇穴?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为这些腧穴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如印堂穴治疗惊风,四缝穴治疗小儿绪疾,所以称为奇穴。又因为这些腧穴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渐被人发现的,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所以又称为经外奇穴。经外奇穴一般都有明确的位置和固定的名称。
49、试述肺俞穴的定位、主治与操作。定位:俯伏,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气喘,咳嗽,痰
多,骨蒸,胃脘痛,吐泻,荨麻疹,腰背痛。操作:斜刺05寸,可灸。
50、试述外关穴的定位、主治与操作。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疼痛,上肢痹痛。操作:直刺O5~1寸。
51、为什么大椎穴可以退热?大椎穴属于督脉,而督脉主要行于头项背部,从阴阳的角度看,背属阳,所以督脉属阳主表,大椎穴又为全身诸阳经之会,故督脉能统帅一身之阳经,有阳脉之海之说。外感热病,其病均在阳经,针刺大椎穴可以激发诸阳经气,通阳解表而退热。
52、合谷穴的定位是什么?为什么合谷穴对头面部的疾病比较擅长?定位: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从手走头。其中有一分支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加上大肠经的络脉和经筋的分布,其联系范围更广。故合谷穴对头面部疾病的治疗很擅长。
53、风池穴的定位与主治病证是什么?定位:位于项后,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治疗病证有:①发热、头痛、鼻塞、颈项强痛等外感表证;②中风、眩晕、目赤肿痛、耳聋、耳鸣等肝火上亢证;③风池穴属于足少阳胆经,故可治疗邪在半表半里的疟疾;④瘿气。
54、为什么少泽穴能通乳?心与小肠互为表里,手太阳小肠之经脉、经别及络脉皆入于心,手少阴经“伏乳里”,心主血,乳为血化,心血不足或气血郁滞,则可引起乳汁不通。少泽为小肠经之井穴,可通达气血而通乳汁。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55、水沟穴的定位、主治证及操作如何?定位:位于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的交界处。主治:昏迷,口眼歪斜,小儿惊风,腰脊强痛,癫狂痛。操作:向上斜刺O3~O5寸,可灸。
56、命门穴的定位、主治证及操作如何?定位: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主治:阳疾,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57、针灸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针灸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针具的选择,必须根据病情及病人的性别、年龄、胖瘦、体质、病位、腧穴情况,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二是病人体位的选择,病人在针刺时体位否得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应根据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三是消毒,针刺前必须进行消毒,以防感染,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术者手指的消毒。
58、如何选择针刺时病人的体位?针刺时选择适当的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对于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及病重者,均应采取卧位。其中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上肢、下肢部分腧穴;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部、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头和项背部的腧穴;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59、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手法有哪些?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手法有: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60、在针刺时,我们根据什么来掌握进针的深度?针刺时,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人人体内的深浅程度。每一腧穴针刺的深浅度需遵循下列原则:在体质方面,身体瘦弱者宜浅刺,身强体肥者宜深刺;在年龄方面,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61、常用的行针手法都有哪些?有提插法、捻转法、刮柄法、震颤法。
62、灸法包括哪些内容?灸法的内容有:①艾柱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②艾条灸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③温针灸。
63、什么是晕针?说明晕针的原因、处置。晕针是指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厥的现象。其发生常因病人体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出血,或施术手法过重等所致。其处置是:应立即停止施术,使病人平卧休息,用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关元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若病情急重,也可考虑配合现代急救措施。
64、案例分析题。某病人,女,40岁。因受凉后头痛发作。医嘱予推拿治疗。(1)请问应取哪些穴位,能运用哪些手法?取穴:印堂、头维、太阳、鱼腰、百会等头部穴位;风池、风府、天柱及项部两侧膀胱经穴位。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按法、拿法。(2)请简述操作方法。(1)病人坐位。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等穴。再用五指拿法从头顶拿至风池,最后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经拿至大椎两侧,往返4~5遍。时间5分钟左右。(2)病人坐位。用一指禅推法沿项部两侧膀胱经上下往返治疗3~4分钟后,按风池、风府、天柱等穴。再拿两侧风池,沿项部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操作4~5遍。时间5分钟左右。
1 针刺肩井的操作方法
简易取穴:坐位,第7颈椎棘突和肩峰连线的中点。
进针方向:从上面向下直刺与冈上窝平面成90°。
进针深度:进针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胀至肩背部。
2 肩井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浅层布有锁骨上神经及颈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颈横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和肩胛背神经的分支。
3 针刺肩井的作用主治
肩井位于肩之上, 《针灸大成》云:“穴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该穴有降逆理气,通经活络,涤痰开窍作用,常用于治疗颈项强痛,肩背痛,臂部举,乳汁不下,乳痈,瘰疬,中风,难产,高血压,脑血管意外,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小儿麻痹后遗症。
4 肩井常用配伍疗法
1配期门,行间,内关,天池,乳根,足三里,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通络下入,治疗肝气郁结之乳痈,乳汁不下。
2配合谷,三阴交,太冲,针刺泻法,理气活血,治疗气滞血瘀之滞产。
3配章门,天井,足临泣,阳陵泉,大迎,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行滞,化痰散结,治疗气郁痰凝之瘰疬。
4配丰隆,劳宫,太冲,水沟,针刺泻法,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治疗痰火扰神之中风。
5本穴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配风池,风门,阳谷,后溪,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颈项强痛;配秉风,曲垣,天宗,肩贞,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肩背痹痛;配肩髃,肩贞,臂臑,曲池,外关,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手臂疼痛,不能举。
针灸是我们中医文化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在生活中适当的做一些针灸对于我们人体的健康也是非常的有好处的,但是我们大家不知道的是,针灸的注意事项也是非常的多的哦,那么针灸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相信我们大家对于这个问题也是非常的关注的,下面我们就来一些详细的看看针灸的注意事项吧。
1、皮肤破损的人群不宜使用,如皮肤感染、溃疡、瘢痕等皆不可针刺。
2、粘膜组织和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2、2岁以下小儿的皮肤十分为稚嫩,一般不建议施针。另外,婴幼儿的囟门部、风府穴、哑门穴等禁针。
3、过于疲劳、精神紧张、饥饿、饱食者皆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该尽可能选择卧位,并且一次性不要选择很多的穴位针灸,另外,针灸的时候千万不要用力太大了。
4、怀孕的妇女在针刺背部时不宜过猛、过快。对于腹部、腰骶部及可能引起流产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5、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如血友病等或其他有自发性出血者,那么最近几天都不要进行针灸了,不然会引起许多的麻烦的,并且对于我们身体的健康也是非常不利的。
6、各种敏感区域,如胸背、眼区、肾区、项部、肠梗阻、胃溃疡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并且注意把握针刺的深度,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7、针刺对大部分病症都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对于一些急重病,如中风,不可妄自按照书中的知识施针,以免发生不可避免的意外。
相信我们大家通过上面的这些介绍,对于针灸的注意事项也是了解了许多,所以我们如果在生活中想要针灸了,那么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些注意事项的哦,不然也是会给我们人体的健康带来许多的不必要的麻烦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