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二十四节气背诵

常识二十四节气背诵,第1张

1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二十四节气常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开始的节气。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立春的含义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开始的节气。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

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我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

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

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

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

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

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打春”。

立春,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在农历正月。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雨水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交“雨水”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惊蛰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二十四节气之一。蛰是藏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的解释:惊蛰 二十四节气之一。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

2二十四节气表是咋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大寒、小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3有关24节气的常识及故事

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雨水,“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失,而春风拂面,冰雪融化,湿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萧萧细雨的日子正向我们走来。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生动描述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需要雨水的时候,它就来了,这春雨伴随着和风,当夜幕降临时悄悄地、无声地、细细地下着滋润着万物。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在春天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水的时候,雨就下起来了。一个“好”字,不但赞美“雨”,同时也赞美那些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及时雨的人。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欢这样的“好雨”。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如何看雨水。对农民来说,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而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了新的希望。

424节气怎么快速记忆

春雨惊春惊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我就是根据这个记忆的。

春雨惊春清谷天,是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6个节气;

夏满芒夏暑相连,是指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

秋处露秋寒霜降,是指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

冬雪雪冬小大寒,是指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个节气

一共是24个节气。

“节气推拿”就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结合小儿自身的体质特点,采用穴位推拿方式,以调和天人之间的阴阳,帮助机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对环境变化、抵御疾病,有助于防病保健,增强抵抗力。

哪些孩子适合做节气推拿?

1 、反复感冒的孩子,肺主治节,节气期间最易病邪犯肺,所以需要结合推拿增强肺功能。

2、慢性疾病需要调理体质的孩子,如慢性鼻炎,慢性腺样体肥大,疳积,贫血等,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来帮助孩子调理体质。

3、保健的孩子,上医治未病,预防永远大于治疗。

节气推拿一般在节气前一天,节气当天,节气后一天,为期三天。

连续十天晒背30分钟能祛湿吗

 连续十天晒背30分钟能祛湿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时候都可以看到,休闲时候会有人坐在室外晒后背,多晒太阳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好处的,以下连续十天晒背30分钟能祛湿吗。

连续十天晒背30分钟能祛湿吗1

 通常用晒背法可以去除身体内的湿气,但是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而且去湿效果并不明显。做背部晒太阳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速度,还能帮助去湿,还能缓解头部困重、四肢酸楚等湿气重,但是要长期坚持。

 晒背的时间要根据个人的体质来决定,假如是第一次晒背,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2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后背发热,微微出汗,感觉舒适为宜。

 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耐受情况来选择,晒背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小时,否则会对皮肤造成更大的伤害,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此外,病人在晒背的过程中会损失大量汗液,消耗一定程度的精气,所以晒背时要适当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另外,对于自己体质较弱的病人,最好不要晒太阳,以免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

 患有湿气重的病人通常会有食疗的方式,祛湿的食物有去湿作用,比如红豆、薏米、冬瓜等。游泳、跑步等运动能促进排汗,还能起到祛湿的作用,病人可适当增加运动。

  晒背能去除体内湿气吗

 晒背有一定的去湿气作用,但光是晒背去湿的话效果不明显,并且不能根治湿气重的症状。晒背可以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增加血液的循环速度,起到一定排湿作用,同时可以缓解患者四肢冰冷、体寒等症状,不过仅仅是晒背来去湿的话,效果甚微还需要长期坚持。

 建议湿气重的患者可以通过刮痧、拔罐、艾灸等方式去湿,同时食用具有祛湿效果的食物祛湿,例如红豆、薏米、冬瓜等;还可以适当增加体育活动,也可以达到祛湿效果,例如游泳、跑步等。

  晒背去寒湿的最佳时间

 晒背去寒湿的最佳时间通常在上午10点左右,此时紫外线辐射较低,阳光较为柔和,对人体皮肤不会产生较大刺激。

 在寒冷的天气里,晒后背还能驱除脾胃寒气,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但由于每个人的身体代谢不同,因而晒背时长也因人而异,青年人群可晒2个小时左右,而中老年人每日晒半小时即可。

 此外,晒背时还需注意,最好穿着背心式的衣服,边运动边晒太阳,而非将整个背部裸露在阳光下,反而容易被晒伤。

  晒背多久排出湿气

 因人因情况而异。

 1、不同的患者其湿气严重的程度各不相同,如湿气症状较轻的,一般晒1周就能看到效果,但若是湿气较为严重的话,则需要坚持1-3个月才能看到效果,排出体内的湿气,改善头身困重、四肢酸楚、关节疼痛、口中黏腻、大便粘稠的湿气重症状。

 2、另外单是通过晒背的方法祛湿效果不大明显,但若是搭配运动、拔罐、饮食等调理身体,多方面进行祛湿的话,见效时间也会快很多,可能坚持一周效果就会比较明显。

  怎么判断湿气往外排出

  1、看症状

 湿气比较重的人往往就会出现乏力,身重,舌苔厚腻,食欲差,大便黏腻,如果湿气往外排出的话,病情就有好转,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

  2、看体感

 晒背、艾灸或拔罐后以及服药后祛湿,都会出现流汗,皮肤表面有水珠,甚至有瘙痒感,均属湿寒外泄的表现。

连续十天晒背30分钟能祛湿吗2

  晒后背多长时间是最佳

 因人而异。

 晒后背的时间并不是固定的,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来决定,如果是第一次晒背的人群,那么建议时间不宜太长,一般来说15-20分钟左右即可,以后背发热、微微出汗、感觉舒适为宜。

 后续可以再根据个人的体质以及耐受程度来适当增加晒背的时间,但建议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以免对皮肤造成较大的刺激和伤害,反而会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晒背能去除体内湿气吗

 有一定的作用。

 人体的后背处有两条很大的经络,分别是督脉和膀胱经,适量地晒晒背的话可以增加体内的阳气,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和经络的运行。

 而湿气主要是因为长期饮食、生活不规律而导致的脾胃不和,常常会伴随着四肢冰凉、畏寒怕冷、身体浮肿等不适的症状,所以适当地晒晒背对于去除体内湿气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

  隔着衣服晒后背有用吗

  也有一定的作用。

 衣服并不能完全地隔绝太阳中的紫外线,所以隔着衣服晒的话,也是能起到一定效果的,而且相对于直接暴露在阳光下晒来说,隔着衣服晒的话紫外线的强度会减少30%左右,因此会更适合于皮肤比较柔嫩的人群。

 不过如果太阳并不是很强烈的话,建议直接晒会更好一些,但是在晒的时候需要注意避免长时间晒头,不然就会很容易出现头晕胸闷的情况。

  哪些人不能晒后背

 1、紫外线过敏:太阳中含有一定的紫外线,对于一些皮肤比较敏感的人群来说,接受了紫外线照射之后就有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的情况,对于此类人群来说是不建议晒背的。

 2、体质虚弱:在晒后背的过程中人体会流失大量的汗液,损耗一定的精气,因此对于一些本身体质比较虚弱的人群来说最好不要晒背,以免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

连续十天晒背30分钟能祛湿吗3

  祛湿吃什么好

  1、春天祛湿的食物

 薏仁。如果你觉得自己身体有湿气,如积液、水肿,湿疹、脓疡等等与体内浊水有关的问题,薏米都是您最好的帮手。“薏仁最善利水,不至耗损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据《本草纲目》记载,薏米健脾胃、消水肿、祛风湿、舒筋骨、清肺热,它还有美容功效。

 红豆。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人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造成水肿虚胖。红豆含有的石碱成分可增加肠胃蠕动,减少便秘促进排尿,消除浮肿。红豆水对因口味重、压力或排便不顺引起的水肿更有效。

 茼蒿。中医认为茼蒿性味辛、甘,食之能温脾开胃、养心安神、降压补脑,适用于脾胃虚弱、咳嗽痰多、小便不利、脘腹胀痛等病症。所以,雨水节气调养脾胃不妨多吃一些茼蒿,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淮山。山药味甘而性平,入脾、肺、肾三经。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等多种功效。在历史上与牛膝、地黄、菊花并称为“四大怀药”远销海外,并有“四大怀药淮山居首,淮山家族铁棍为王”之说。春天用淮山搭配其他食材有很好健脾祛湿功效。

 菌类。菌类也是祛湿好食材。菌类包括各种耳类和菇类:如木耳、银耳、蘑菇以及竹荪等。菌类拥有高蛋白、多膳食纤维氨基酸、维生素,多矿物质,同时又无胆固醇、低脂肪低糖的神奇食用效果。

  2、春天祛湿的食谱

  (1)茯苓骨头汤

 材料:猪脊骨500克、茨实50克、薏米30克、土茯苓(干)30克。

 做法:将猪骨头冲洗干净备用。茨实、薏米、土茯苓洗净备用。瓦煲内放适量水,将猪骨头倒入。倒入茨实、薏米、土茯苓。开大火烧开。用汤勺将浮沫撇去,再开小火慢慢煲15个小左右,关火前5分钟加盐即可。

  (2)淮山猪骨汤

 材料:茯苓、淮山各15克,炒扁豆、薏米、谷牙、麦芽各10克,陈皮1/4个,猪骨500克。

 做法:猪骨斩件焯水。各种药材用热水洗净,陈皮刮去囊。除猪骨外所有材料加适量清水煲滚,后放猪骨再煲滚,小火煲至扁豆软烂(大概15~2个小时左右)即可。

  (3)砂仁陈皮鲫鱼汤

 材料:砂仁6克、陈皮1/4个、鲫鱼300~400克、芫荽4棵、生姜3片。

 做法:砂仁打碎;陈皮浸泡去瓤;芫荽洗净;鲫鱼宰净,去鳞、肠杂,置油锅慢火煎至两边微黄。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个小时,调入适量芫荽及食盐和生油便可。

  (4)咖喱鸡丝羹

 材料:鸡肉400克,红萝卜、薯仔各150克、洋葱100克,青豆仁50克,蒜茸、辣椒丝、姜丝各10克,咖喱粉20克,鲜奶250毫升。

 做法:鸡肉洗净切细丝,马蹄粉芡拌匀,起油镬炒至刚熟就铲起;红萝卜、薯仔、洋葱去皮切丝。起油镬下蒜茸、辣椒丝、姜丝炒香,溅入绍酒后下水1500毫升(6碗水量),滚后下红萝卜丝和薯仔丝至熟,下鸡丝、青豆仁、洋葱、鲜奶、咖喱粉和适量食盐少许、胡椒粉白糖,推入马蹄粉40克拌均的芡,下少许生油便可。为3~4人量。

  (5)拍姜韭菜滚猪红

 材料:生姜60克、韭菜100克、猪红500克。

 做法:生姜去皮切块,拍裂;韭菜洗净切段;猪红清水漂洗。在镬中下清水1250毫升(5碗量)和姜,武火滚沸后,下猪红滚熟后,下韭菜,下盐、油便好,为3~4人量。

  3、湿气是怎么引起的

  1、睡不够

 从中医角度来说,睡不够就是脾虚的症状,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就睡觉,每天增加一些运动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2、运动少

 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适当运动,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进身体器官协调运作,加速“排湿”。

  3、口味重

 肠胃功能好坏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

  4、喝大酒

 这是加重“湿毒”的关键因素,从中医上来讲,酒助湿邪,因此酒精尽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浇愁。

  5、爱吃凉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因此不易过量食用,烹调时最好加入葱、姜来减弱蔬菜的寒凉性质。

  6、老坐着

 久坐会使人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加重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还会引发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头疼、头晕。

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是比较重要的节气之一。俗话说“冬至大如年”,说明人们把冬至这个节日当作和过年一样重要。此时的天气已经进入到了最为寒冷的时候,在这们寒冷的天气要怎么养生呢?下面就一起和老黄历来看看吧。

1、莫剧烈运动在锻炼上,不适合剧烈运动,如运动过大,身体大汗淋漓,毛孔张开,阳气易从皮肤外泄。人体的皮肤好比树叶,夏季出汗降低体温、帮助人体排毒,在冬天,则应该像松针一样收拢,利于闭藏。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运动,只是以强度适中的运动为主,让身体发热或微微出汗即可,比如瑜伽、慢走比较合适。还要注意空调的使用,不要因为天寒,室内空调使用过度,很多在写字楼工作的人都会有体会,那冬日的写字楼热得和夏天一样,每人穿半袖、衬衫、裙子,热得出汗,毛孔都开着,出门就是零下,寒气正好侵入体内。科技改变生活,我们使用也要适当,生活才会美好,否则,人类总是自作聪明,聪明过度,太贪心,身体就会出现问题。

2、多晒太阳冬季人们顺应自然,活动少,再有,城市生活繁杂,年底临近,工作压力加大,加上寒冷,抑郁焦虑情绪容易产生,两者有可能交替发生,那么,我们对应自然,冬季要多多晒太阳,尤其要多晒后背,背部是身体最重要的七条运输和管理阳气的经脉汇集处,经常背对日光而坐,让太阳把脊背晒得微暖,体内阳气充足,经脉通畅,我们又可以精神抖擞地享受生活。女性还可以用玫瑰花、厚朴花、枸杞子泡茶饮用,调整气机。

3、饮食调理冬至这一天,我国历来有吃饺子的习俗,儿时老人都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好吃不过饺子,说明老祖宗对这个节气的重视。鉴于这时阴气盛、阳气初升,建议大家吃羊肉大葱馅儿饺子,有扶阳温通的补益作用。羊肉阴阳都补而偏补阳,葱白通阳开窍醒神,吃过后暖胃强心,并且对冠心病心动过缓有很好作用。

冬至养生也要重点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进入冬季,有些人便会显得意志消沉,这可能是患上了“季节性情绪病”。季节性情绪病是精神抑郁症的一种,病人每每在阳光减少的冬季,对身边事物提不起兴趣,还伴有嗜睡、多吃、易怒、过敏等病症。有抑郁情绪的老人可以在冬天坚持多晒天阳,还可以每天做一些简单的瑜伽动作,尤其是静坐和冥想的练习,能让心情舒缓下来。同时注意生活起居,按时休息和睡眠,不做熬夜的“夜猫子”。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健身运动作为一种健康长寿的手段,其作用和功效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健身运动应充分考虑到二十四节气气候特点,顺应四时变化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会产生对健康不利的因素。

健身运动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变化。健身运动为什么要顺应阴阳变化呢因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相应的。什么相应阴阳变化相应。所以,健身运动要顺应阴阳变化,这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

那么,什么是阴阳要能做到顺应阴阳变化健身运动,当然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阴阳。

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永恒运动的,都属于阳。

凡是背阳光的、内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冷的、相对静止的,都属于阴。

阴阳产生于宇宙运动,具体是日、月的运动。

日、月运动产生阴阳,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气的变化叫阴阳变化。阴阳变化产生寒、热、温、凉四季变化及昼夜温差。

讲到阴阳,那就必须提到《周易》,《周易》是中国经典中的经典,一部((周易》就是讲阴阳运动、讨论阴阳哲理的书。

有这么一条真理:愈是简单的,就愈是实用的。太极图就是讲阴阳气化的最简单却又是最实用的图示,它浓缩了《周易》最高深的阴阳哲理。

美丽的太极图由阴鱼及阳鱼所组成,如上图所示。

太极图浓缩了阴阳哲理,是阴阳运动的象征。

太极图的含义其实就是一句话:阴阳平分天下。

说具体一点,天下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的运动,都是阴与阳的合抱体,它们互相转化,互相制约,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人的健身运动也要随着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而变化,那么,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一天之中的子时(夜晚23~1点)、一年之中的冬至是阴极;而一天之中的午时(11~13点)、一年之中的夏至是阳极。

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长。就是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向阳转化,阳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向阴转化。阴极之后,进入阳长阴消阶段;阳极之后,则又进入阴长阳消时期。卯时是一天中的5~7时,是一年之中的春分;酉时是一天中的17~19时,是一年之中的秋分。简要言之,从子到午为阳时,从午到子为阴时。

人的五脏和四季气化是完全相通的,具体是:

春(风)气通于肝。

夏(火)气通于心。

长夏(湿)气通于脾。

秋(燥)气通于肺。

冬(寒)气通于肾。

所以中医学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早已指出四季的方法,这其中也包括运动养生健身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进行的。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翻译: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回,芒种,答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扩展资料: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

廿四节气,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在历史发展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节气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杜牧的《清明》,应该是大多数人对清明节最耳熟能详的诗句。但是大家对清明时节的来源及 健康 养生 了解吗?

清明来历清明:天清地明。“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比较特别的节气,因为它既是节气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一、节气对人体的影响

清明在节气上代表天清地明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中又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内经》中就指出,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会出现周期性盛衰,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反映了人与天地相参,不同节气受邪会产生不同的脏腑病证。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 人体许多生理功能有着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如人体的免疫功能,据观测外周血中的总淋巴细胞在7 9月最多,而在12 5月最少,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7 9月最少,而12 3月最多。

清明节期间多雨是这一季节的特点,会有寒暖交替的情况出现。天气反复多变,房屋、衣服潮湿的同时,其实人体内的湿气也容易过重,特别是女性,需要尤其注意。

人们常说女人是水做的,五脏之中,脾胃主水,湿气一多,便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让人体产生内湿,出现舌苔厚腻、脸色晦暗、四肢沉重等症状。 此外, 还会有发热、微微怕冷怕风,流清鼻涕等表现,所以祛湿健脾,是春季保健的关键。

清明时节雨纷纷,多雨,是这个节气第一大特点。

因为多雨,容易出现乍暖还寒,寒热交替的情况,简单说就是天气容易反常,气温容易反复,这对人体抵抗力是个考验。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 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无法发挥作用。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其实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清明时节,大地逐渐清气上升,同时也是人体阳气升发的难得时段。此时体内肝气随着春日逐渐加深,而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 清明前后的春天,肝阳上亢的人, 特别容易出现头痛、昏眩,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春气者诸病在头”。

二、清明艾灸,让身体更清明

清明形势复杂,艾灸就成了许多人的首选,而且清明时节,阳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冬至一阳初,经过一百零四天到达清明(古人把一百零四称之为“地基之数”),不论天地间的阳气,还是人体内的阳气,都处于一种准备充分,蓄势待发的状态!

此时艾灸,可以借助一自然规律,养身调病,滋阴养阳,事半功倍,使人身心清明通透,不生杂病。

艾灸的穴位,以兼顾祛湿,助阳为主:

利于祛湿:脾俞,丰隆,阴陵泉,公孙,水分等穴;

利于助阳:大椎、命门、中脘、足三里、涌泉等穴

感觉自己湿重的人可侧重前几个穴位,阳虚者侧重后几个穴位,祛除身体里的湿邪污秽。

要注意的是,清明不可食疗补肝,以免给肝火添油加醋,文章推荐的艾灸穴位也是往疏肝方向去的,所以不必担心。

艾灸方法:艾灸盒或者艾条悬灸,四肢部位20-25分钟,背部、胸腹部30-40分钟。具体以自身感觉为准,觉得舒服,灸后没有异常反应,可适当延长时间,循序渐进,具体以不上火为判断依据。

三、清明时节多艾叶泡脚

中医认为:脚底经脉丰富,肝、脾、肾及相应之腑经络均循经此处,寒邪侵袭,沿经上传,肺失宣肃,则易于外感。

而 艾叶性温,归肝、脾、肾经,能温祛寒邪,使肺气得宣,故在预防小儿感冒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家长可以在清明节气期间煮艾叶水给孩子泡脚,功效也是比较明显的:

1、改善体质

艾叶具有温经散寒祛湿的功效,体质偏寒的孩子用艾叶泡脚,能去除体内的寒气。南方的湿气慢慢加重。“湿”是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祛湿驱寒,孩子的体质就会慢慢得到改善。

2、预防感冒

很多感冒都是因为身体受寒导致的,用艾叶泡脚,一方面驱寒,另一方面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起到疏通经络、缓解疲劳的作用,能减少外邪入侵的机会,从而达到预防感冒的目的。

四、清明该吃啥

饮食宜清淡少吃发物。这时候是哮喘、肺炎等慢性疾病好发的季节。所谓“发物”,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因此像羊肉、狗肉、虾、鸡公这些食物要适当少吃。

饮食还要以清淡为主,宜食粳米、芝麻、淮山、地瓜、白菜、萝卜、芋头等温胃祛湿、利五脏、通血脉、健脾补肺。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清明时期饮食方面,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但是,脾胃虚寒人群是不适合吃冷食的。

五、清明踏青,有益身心

春季容易犯困,适当睡眠可消除疲劳,对 健康 有益。一般情况下,在春季成年人一天睡7-8个小时就足够了。

清明时期,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宜多到户外运动。但清明时节天气忽冷忽热,所以保暖同样很重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931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