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身上长肉包应该是痘疮病。症状,锦鲤发病初期,体表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斑点上覆盖白色块状粘液。随着病情发展,白斑增加,区域扩大。病灶表皮渐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有似痘疮。
治疗方法,换水洗缸,清水饲养,暂停喂食、加氧。升高水温,适当降低饲养密度。用氯霉素治疗,可对每尾病鱼肌肉注射25毫克,同时用0.2ppm氯霉素水溶液药浴。
扩展资料:
鱼受伤了的治疗方法:
1、如果是轻伤的话,只要改善水质适当投喂些质量好的鱼食,比如虾肉或者小鱼,一般的鱼几天之内就能够很快恢复。
2、如果鱼受伤了,出现少量的皮肤发炎或者有明显的伤口,可以用红霉素软膏配合复方新诺明使用,涂在伤口上,两天一次即可,过几天就会很快恢复。
3、也可以在鱼缸里面直接加入芦荟胶一管,直接挤到水里就可以了,让它们慢慢的融化即可。如果是皮开肉绽了,将鱼捞出来直接拿芦荟胶涂在患处,稍停一两分钟扔回鱼缸即可,只需一次,配合水中下的芦荟胶,三天之内保证皮开肉绽的伤口绝对的闭合,然后再静养几天就可以了。
4、如果像小伤小病引起的鱼极小部位的溃烂或者白毛,只要把白毛去掉,涂抹上消炎药就可以了。
锦鲤身体上起个大包,然后破裂成一个洞,这是啥病
一、锦鲤鱼病(五种常见的锦鲤鱼病) 1。真菌性疾病:肤霉病(水霉病、白毛病):锦鲤患肤霉病的原因,主要是捕捉、搬运时操作不小心,擦伤皮肤,或因寄生虫破坏鳃和体表,或因水温过低冻伤皮肤,以致水霉的孢子侵入伤口而感染。
当水温适宜时(15~25度左右),3~5天就长成密集的菌丝体,感染数量很多时会导致病鱼的死亡。水霉全年都存在,秋末早春是流行季节。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当孵化水温低时,在鱼卵上极易发生水霉病。
2。细菌性疾病:皮肤发炎充血病:患病的多为个体大的当年鱼和一龄以上的锦鲤,春末到初秋是流行季节,可引起鱼类大量死亡。水温20~30度时最易流行,20度以下时,仍会出现少数病鱼,并不断死亡,这个温度范围也是鱼类生长的旺季,因此危害很大。
当温度降至10度左右时此鱼病不再发生,可利用这个规律对病鱼进行温控治疗。 症状:皮肤发炎充血,以眼眶四周、鳃盖、腹部、尾柄等处较常见,有时鳍条基部也有充血现象,严重时鳍条破裂。病鱼鳞片通常完整,没有脱落。
病鱼浮在水表或沉在水底,游动缓慢,反应迟钝,食欲较差。 3。黏细菌性烂鳃病:锦鲤患病较少,只在水温20度以上即春末至秋季才会发病。鱼无任何外观异状而大量死亡。 症状:病鱼鳃丝腐烂,带有一些污泥。
有时鳃丝尖端组织腐烂,造成边缘残缺不全;有时在鳃的某一处或多处腐烂,而不在边缘。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甚至被腐蚀成一个略成圆形的透明区,俗称“开天窗”。由于鳃丝组织被破坏,病鱼呼吸困难,常呈浮头状,由此引起大量死亡。
4。竖鳞病(松鳞、立鳞):主要危害个体较大的锦鲤,每年秋末至来年春季水温较低时是流行季节。 症状:病鱼体表粗糙,鳞片竖立,外观呈松球状,严重时眼球突出、呼吸急促、背部翻转过来,以至死亡。
鳞囊水肿,其内部积存着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如果在鳞片上稍加压力,就会有液体从鳞囊中喷射出来。病鱼沉于水底或身体失去平衡,腹部向上,最后衰竭而死。 5。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 口丝虫 (鱼波豆虫、白云病):常栖息于鱼类的皮肤与鳃部,数量少时并不会造成病害,但环境水质不良或鱼的健康状态不佳时,常会大量繁殖,(口丝虫最适流行温度在2~30度,虫体开始繁殖的水温为12~20度,以24~25度、PH4。
5~5。8时最容易大量繁殖)。破坏鳃及皮肤组织,造成黏液分泌增多,形成白雾状的附着物,故称白云病。此病主要寄生于淡水鱼类,尤其是锦鲤在移池后常发生,因此又称新水病。锦鲤在感染此病后呈昏睡状态,沉于池底角落,因而又称昏睡病。
秋末至春季是此病的流行季节。 病状: 感染初期鱼体会发痒,在池底、池壁摩擦鱼体。 病鱼皮肤上有一层乳白色或灰蓝色的黏液,使病鱼失去原有的光泽。在鱼体破伤处充血发炎,往往感染细菌或水霉,形成溃疡,使病情更加恶化。
当虫体大量侵袭皮肤时,鳃上也出现大量虫体,由于鳃组织被破坏,影响鱼的呼吸,因此病鱼常游近水表呈浮头状。 食欲减退,无精打采,缩尾夹鳍,群聚于池底角落,反应迟钝,鱼逐渐失去平衡,横卧于池底,最后衰竭死亡。
斜管虫病:锦鲤饲养中以鲤斜管虫(又称心形虫)最常见。此病是鱼类常见病,多发生在小缸和水质较脏的水池中,对当年生幼鱼危害最大。繁殖的水温为12~18度,从发现少数虫体开始,经过3~5天大量繁殖,可使鱼大量死亡。
室外鱼池水温在25度以上时,通常不会发病,但在室内水缸、水池中还会发病,每年流行季节为12月至来年5月。 症状:病鱼瘦弱,体色较深,体表有乳白色薄翳物质,使病鱼失去原有色彩,严重时病鱼的鳍条不能充分伸展。
病原体寄生在体表和鳃上,破坏组织,使鱼呼吸困难,因此病鱼游近水表呈浮头状,即使换清水仍不能恢复正常。收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