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虫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它看到的是什么?

三叶虫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它看到的是什么?,第1张

眼睛是形成视觉最重要的器官,几乎所有动物都拥有这样的器官,大至蓝鲸的眼睛,小至昆虫的眼睛,都是它们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如果说哪一类动物的眼睛最为独特,那应该就是昆虫的复眼了。从表面上看昆虫拥有一对与面部不成比例的大眼睛,放大了看我们会发现这双大眼睛是由密密麻麻的“小眼睛”组成。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想探索昆虫的复眼结构是如何起源的,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根据报道,一篇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研究论文似乎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来自德国的科学家通过数字显微技术对古老生物三叶虫的眼睛进行透析检测,结果发现它的眼睛结构与如今的复眼一模一样,这样的发现能说明复眼是从三叶虫身上开始起源的吗?

三叶虫是一种什么样的古生物?

在了解该研究之前,我们需要对三叶虫这种古生物有所了解。根据考古研究发现,三叶虫是生活在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节肢动物,它的出现就是“寒武纪大爆发”的杰作。作为最早的节肢动物之一,三叶虫的身体结构十分清晰,整体分为头部、胸部和尾部。由于它的背部的甲壳纵向分布如同三片叶子,因此被古生物学家称为“三叶虫”。

在古生物学界中,三叶虫是最具代表性的生物之一,它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首先这是因为它具有极为顽强的生命力,在地球历史上出现了3亿多年,而恐龙存在的历史也只有一亿多年。其次,科学研究发现三叶虫在演化过程中存在着十分繁复的过程,这能够为科学家研究生命演化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方向。

在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了什么?

提出此次新发现的科研人员是来自德国科隆大学的布莱基特·舒尔内曼和尤安·卡拉克森,这两位研究人员在接触到一块于1846年在捷克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后,想到了利用数字显微技术来对该化石进行研究分析。数字显微技术是该行业最新的技术,它能够将化石中极细微的结构放大,从而为研究人员提供获得新发现的机会。

研究人员看到该化石时发现三叶虫的前头存在两只凸起的椭圆眼睛,但其中有一只眼睛已经破损了。通过数字显微技术的深入研究之后,他们发现三叶虫的眼睛结构和现代昆虫的复眼结构几乎一模一样。其中三叶虫的眼睛中存在诸多“小眼睛”,这些直径只有35微米的视觉单位聚集了主要的感光细胞。

三叶虫的视觉形成原理与计算机图像形成原理相似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发现每个“小眼睛”之间都存在着色素屏障,该屏障让每个小单元形成的视觉无法直接相连接,而是单独呈现出来。当所有“小眼睛”都将自己所接收到的视觉信号都呈现出来,放大了看就像是一幅打上马赛克的,缩小了和正常图像没有什么区别。这与计算机的图像成像原理很相似,我们在屏幕上所看到的也是由一个个小图像组成。

一直以来,研究人员无法从古生物中寻找与复眼相关的线索,直到德国科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三叶虫的眼睛中存在和复眼类似的结构,这才让复眼的起源出现了线索。从形态上看,三叶虫的眼睛和现在的复眼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的结构是相同的,这可能说明复眼结构起源于三叶虫的眼睛结构,或者说三叶虫的眼睛功能传递给了复眼结构。

这次发现让三叶虫再次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人类在未来或许还能够在这种古老的生物身上找到更多与生命演化相关的线索。

蝙蝠虫(Drepanura)、四川虫(Szechuanella)、副四川虫(Parasxechuanella)、似栉壳虫(即湘西虫)、王冠虫(Coronocephalus)、沟通虫(Ductina)

1、三叶虫的世界

三叶虫的样子奇特,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个部分。贝壳则有三个叶体,二叶位于纵向轴叶的每一侧,因此被称为:"三叶虫"。从背部看去三叶虫微卵形或椭圆形,成虫的长为3~10厘米,宽为1~3厘米。

外壳坚硬,正中突起,两肋低平,也形成纵列的三部分,三叶虫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吧。由于三叶虫的背壳坚硬,所以容易被保存成为化石。

我们今天了解这种绝灭了的动物,全是通过化石来认识它们的。三叶虫的头部由于覆盖有硬甲,可称为头甲,头甲上中央隆起的部分叫头鞍,头鞍的形状和大小在不同种类中变化较大,头鞍前部是头盖,上面发育着眼脊、眼叶和眼。头盖两侧的边缘下凹并延展形成活动颊,活动颊常常进一步形成十分尖锐的颊刺,伸向身体的后方,整个头甲是三叶虫分类和种属鉴定的重要依据。

2、研究

三叶虫是节肢动物的一种,全身明显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背甲坚硬,被两条纵向深沟割裂成大致相等的三片,所以叫做三叶虫。

不是,三叶虫作为一类海生节肢动物已经于二叠纪末期全部灭绝,目前没有任何的记录显示三叶虫有现生后裔。 至于LZ所说的二者的相像其实是趋同进化的结果,趋同进化指两种之间并无太大进化关系的物种因为生态环境的相似而外形相似,LZ所说的地鳖和三叶虫正是这种趋同进化关系 从分类来看,三叶虫属于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地鳖(不只LZ说的是土鳖还是鼠妇),是节肢动物门甲壳纲 如果仔细看也是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的,首先,地鳖没有三叶虫的头鞍结构,也不具备和三叶虫类似的附肢形态,其次,二者的复眼着生位置不一样,还有,地鳖和三叶虫的蜕壳方式不一样,三叶虫通过头部面线的破裂蜕壳,而地鳖通过头部边缘(也可能是背部)的薄弱部位蜕壳。 这三者很能说明问题,当然了,区别当然不只这些 因此,可以回答二者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不知我的回答您是否满意

三叶虫(学名:trilobite)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经灭绝的三叶虫纲中的动物。它们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此后逐渐减少至灭绝。最晚的三叶虫于二亿五千万年前二叠纪结束时的生物集群灭绝中消失。三叶虫是非常知名的化石动物,其知名度可能仅次于恐龙。在所有的化石动物中三叶虫是种类最丰富的,至今已经确定的有九(或者十)个目,一万五千多个物种。大多数三叶虫是比较简单的、小的海生动物,它们在海底爬行,通过过滤泥沙来吸取营养。它们身体分节,有带沟将身体分为三个垂直的叶。

三叶虫是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繁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背甲为两条背沟纵向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因此名为三叶虫。

从背部看去三叶虫(trilobites)为卵形或椭圆形, 成虫的长为3~10厘米,宽为1~3厘米。小型的6毫米以下 。从结构上可分为头甲、胸甲和尾甲三部分。三叶虫体外包有一层外壳,坚硬的外壳为背壳及其向腹面延伸的腹部边缘 。腹面的节肢为几丁质,其他部分都被柔软的薄膜所掩盖。一般所采到的三叶虫化石都是背壳。三叶虫背壳的中间部分称为轴部或中轴,左、右两侧称为肋叶或肋部。三叶虫壳面光滑。或有陷孔、瘤包、斑点、放射形线纹、同心圆线纹、短刺等。头部多数被两条背沟纵分为三叶,中间隆起的部分为头鞍及颈环 ,两侧为颊部,眼位于颊部。颊部为面线所穿过,两面线之间的内侧部分统称为头盖,两侧部分称为活动颊或自由颊。胸部由若干胸节组成 ,形状不一,成虫2~40节 。中间部分为中轴,两侧称为肋部。每个肋节上具肋沟,两肋节间为间肋沟。尾部是由若干体节互相融合而形成的 ,1~30节以上不等。形状一般半圆形,但变化很大,可分为一中轴和两肋部。肋部分节,有肋沟和间肋沟。肋部可具边缘 ,边缘上亦常有边缘刺。

在远古海洋中三叶虫的生活环境从浅海到深海非常广。偶尔三叶虫在海底爬行时留下的足迹也被化石化了。几乎在所有今天的大陆上均有三叶虫的化石被发现,它们似乎在所有远古海洋中均有生存。

今天在全世界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可以分上万种,由于三叶虫的发展非常快,因此它们非常适合被用作标准化石。在英属哥伦比亚、纽约州、中国、德国和其它一些地方发现过非常稀有的、带有软的身体部位如足、鳃和触角的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灭绝的具体原因不明,但是志留纪和泥盆纪时期早起有颌鱼类的出现与同时出现的三叶虫数量的减少似乎有关。三叶虫为这些新动物可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在奥陶纪-志留纪物种大灭绝事件中三叶虫数量和种类急剧减少,以致后期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中三叶虫所剩无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079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