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位置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正确的体位应使患者感到舒适,放松肌肉,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有几种常用的拔罐姿势。仰卧位适用于头部、前额、胸腹部、上下肢、手足的穴位。俯卧位适用于头颈部、肩背部、腰骶部和上下肢穴位。侧卧位适用于头、面、肩、胸、侧下肢等部位,除床上各部位与穴位接触外。俯卧坐姿适用于头后、颈后、肩后、腰骶穴位。
坐姿适用于头部前部、面部、胸部和腹部、腿部前部等部位。根据患者的体质、肥瘦程度和拟拔出部位的面积,治疗疾病的需要,正确选择锅碗瓢盆和锅碗瓢盆类型。确定治疗部位后,用热毛巾擦洗要去除的部位,然后在拔罐前用无菌纱布擦干;如果针灸或穿刺拔罐,必须用酒精或碘消毒,直到皮肤干燥后再拔罐;如果现场有毛发需要去除,则必须在拔罐前将其剃光、清洗并干燥。
秋冬时或寒冷天气,拔罐设备应使用火或水进行预热,使拔罐设备的温度略高于体温。锅的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在所有的罐子都被拉上后,应持续观察患者的反应,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处理和调整不适。如果吸力过大而引起疼痛,应适当放气以减小吸力;如果吸力太小负压不够,可以在罐后再次拉动;如果患者因穿刺拔罐而出现异常疼痛、头晕、恶心、心悸或过度出血,必须立即检查拔罐。大型储罐具有较强的吸力,每个储罐可离开储罐5~10分钟;中罐吸力强,离开罐10~15分钟为宜;小罐的吸力较小,建议离开罐15~20分钟。
常规治疗通常是每天拔罐1次或隔天拔罐1次;每10次为1个疗程;2个处理间隔3~5d。打开吸入罐顶部阀门。起吊其他罐时,双手应配合。一只手按压罐口附近的皮肤,另一只手支撑罐。空气缓慢进入罐内后,应轻轻取出罐。一般情况下,无需操作。如果锅放久了,当皮肤起水疱时,可以用消毒针灸破水,搓指甲紫药水,防止感染;如采用针拔罐法、穿刺拔罐法针孔出血,可采用干消毒棉球压迫止血;如果局部出血严重,下次不应在该部位拔出。所有程序完成后,让患者在离开前休息20分钟。
传统医学注重背部的养生保健,就是运用拔罐、捏脊、擦背、捶背、刮痧等方法。作用于背部经络和背俞穴,起到强身健体以及辅助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作用。
现代人大多久坐少动,容易造成背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拔罐可以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而且背部比较平整,肌肉丰厚,易于拔罐,尤其是拔膀胱经,是最普遍的一种养生手段。目前临床上的做法主要是顺着膀胱经从颈部到背部进行走罐,然后会在特定穴位上留罐。
拔罐最优势的疗效是它可以疏通经络、疏风散寒,对于普通感冒或受寒造成的肩背腰部疼痛,辅助治疗效果最好。感冒可选择大椎穴、肺俞和风门穴;背疼多是在疼痛部位进行拔罐。留罐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不应超过15分钟,通常以5分钟左右最为安全。
5 臂臑
位置: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屈肘,紧握拳,上肢用力令其紧张,三角肌下端偏内侧处为取穴部位。
主治:目疾,瘰疬,瘿气,颈项拘急,肩臂疼痛等。
6 曲池
位置: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
主治:曲池穴的主治症状为:老人斑、皮肤粗糙、手肘疼痛、眼疾、牙疼;上肢瘫、麻、痛;高血压、贫血等。
7 外关
位置: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感冒发热,喉痹(喉中痰湿而有热者),肢软,手颤。
8 膈俞
位置: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主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饮食小下、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