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针灸的穴位 1、中风后遗症之面瘫针灸什么穴位
症状:一侧眼睑不能闭合或抬起,嘴角下垂,伸舌偏向患侧,口角流涎。
取穴:太阳、四白、风池、地仓、颊车、合谷。
针灸方法:太阳可沿颧弓内缘进针,向颊车透刺。四白可直刺触及骨孔,有放电感出现。风池可刺向结喉,深达15~2寸。地仓与颊车可相互透刺。
2、中风后遗症之失语针灸什么穴位
症状:不能回答问题或听不懂问话,不能讲话,不能正确叫出 物品 名称。
取穴:上星、百会、风池、金津、玉液、通里、天柱、廉泉。
针灸方法:上星与百会可互相透刺,金津、玉液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廉泉可深刺向舌根,使酸胀感直抵舌根。
3、中风后遗症之上肢不遂针灸什么穴位
症状:早期软弱无力,后期上肢拘挛,患肢不能自由屈伸。
取穴:极泉、尺泽、合谷、肩、曲池、外关。
针灸方法:针极泉应使放电感传至手指。刺合谷使针感传至手指。余穴可用平补平泻法。
中风后遗症能治好吗
首先,针灸和康复方法:除了用普通的方法,来找出如何使用针灸效应穴位,可以提高疗效,如下肢平针隐藏的白色,肩关节不能活动,在针灸的技术,这就要求每个针,可以出现感到酸痛胀或方向走,对于一些点,比如隐血麻痹针应该,显示肢体抽搐,当抬腿有显着疗效迅速。
第二,科学运动训练功能:包括 物理 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阻力。现代康复 医学 功能的运动,训练方法,应该康复技师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
第三,其他的康复方法,注重心理治疗,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使患者主动参与, 体育 锻炼康复训练,恢复是非常重要的。这里还应该包括一个“康复”,为了配合实施康复计划完成,也可以防止发生次生残疾患者。
中成药可治疗中风后遗症
活络丹:由白花蛇、乌梢蛇、黄连、天麻、虎骨、全蝎、人参、龟板、麝香、犀角、牛黄、朱砂、安息香等50余味 中药 组成,有活血通络、温经散寒等多种功效。常用于治疗中风痰厥而致的瘫痪、足瘘痹痛、筋脉拘急、腰腿疼痛,以及跌大损伤、行走不便等,每次服3克,每日两次,有良好效果。经临床观察资料表明,活络丹具有抗凝血、抗 脑血栓 和活血化瘀的功效,具有改善病变部位 血液 循环和肢体 营养 的作用,在应用治疗缺血性偏瘫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预防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作用。
再造丸:包括当归、白芍、川芎、吴茱萸、冰片等药经加工制成的浓缩水蜜丸。药理研究表明,其能增强脑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促进清除颅内血肿块,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使血液流通顺畅。更重要的是能直接保护脑细胞,激活正常脑细胞的代偿功能,从本质上恢复 神经 功能,使手足麻木、口眼歪斜、瘫痪等中风后遗症得到有效治疗。
中风后遗症有哪些
1、麻木:患侧肢体,尤其是肢体的末端、如手指或脚趾、或偏瘫侧的面颊部皮肤有蚁爬感觉,或有针刺感,或表现为刺激反应迟钝。麻木常与天气变化有关,天气急剧转变、潮湿闷热,或下雨前后,天气寒冷等情况下,麻木感觉尤其明显。
2、嘴歪眼斜:一侧眼袋以下的面肌瘫痪。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口角歪向健侧,流口水,说话时更为明显。
3、中枢性瘫痪:中枢性瘫痪。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产生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呈痉挛性瘫痪。
4、周围性瘫痪:周围性瘫痪,临床上表现为肌张力降低,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
猜你感 兴趣 :
1 怎么按摩穴位治中风后遗症
2 如何通过艾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
3 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方法及护理
4 艾灸怎么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
5 轻微中风的治疗方法
6 中医养生穴位之八邪穴
常用的保健穴位:
1、中脘穴
有利于健脾养胃,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2、神阙穴
神阙穴的解剖部位是肚脐正中,被认为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位。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3、气海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扩展资料
艾灸的作用可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预防保健:我国古代医学家很早就提出防病于未然的理念,艾灸除了治病外,兼有防病保健的功效。对寻常百姓来说,艾灸操作简单、功效明显,适合作为强身健体的保健方式。
可以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俗言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艾灸足三里可以健脾养胃,补益气血,有助于祛病防病,是百姓保健的常用方法。
2、温经散寒:灸法最大的特点是治疗过程中可以生热,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对外感风寒湿邪、素体阳虚等因素导致的疾病效果明显。临床上,骨关节病,风湿、类风湿、宫寒不孕、腹泻等病症用艾灸的治疗效果很好。
3、四肢怕冷,手足不温的朋友,可以艾灸三阴交、足三里、悬钟、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有助于改善疏通经络;痛经是年轻女性常见的病症,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具有温经散寒,暖宫止痛的效果,可以作为年轻女性的常用保健方法。
4、扶阳固脱:阳气是人的重要精微物质,阳衰则阴盛,而灸法能够祛除阴寒,振奋阳气,适合身体虚弱、阳气衰微的患者。气除有温煦的作用外,还有固摄的功能,气不足可出现脏器下垂之症,灸法对本类病症也有很好疗效,如子宫下垂、胃下垂、肛门脱垂、大气下陷等。
人民网-长期艾灸好吗?真后悔这么晚才知道
上了一定年纪的人,身体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最常见的 脑中风 都是出在老年人身上。我整理了关于如何通过 艾灸 治疗脑中风后遗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艾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
人们对 中医 的 针灸 疗法都非常熟悉。艾灸就是指针灸中的“灸”,中医通过艾灸可以治疗多种 疾病 。其中,通过艾灸治疗中风病,就能取得非常不错的疗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是如何治疗中风的。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大体上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其致残率较高,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 神经 功能缺损,且上肢功能较下肢恢复慢,部分患者在恢复过程中会出现上肢肌张力增高,甚至形成手臂屈曲挛缩,给上肢的康复造成极大困难,按压配合艾灸井穴可有效缓解上肢肌张力增高,改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介绍如下。
操作:取穴:手部六井穴: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施术者先用大拇指腹分别按压患侧六井穴,每穴按压1分钟,然后将点燃的艾条对准上述 穴位 ,约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以局部有温热感、无灼痛为宜,每穴灸5~10分钟,上述治疗每日1次。
从阴阳学说来讲,拘紧收缩属阴,舒展伸张属阳,中风后上肢屈肌肌张力增高乃因“阴有余而阳不足”所致,故临床常以泻阴经、补阳经为针刺法来治疗。井穴位于四肢末端,表里阴阳经交接之处,为经脉原气所发之根本,具有接气通经、交通阴阳之功,按压配合艾灸井穴作用温和,一方面通过刺激上肢末梢阴阳经交会处,可使阴阳相得,经气交贯,以改善阳缓阴急的状态;另一方面既改善了局部 血液 循环,又反射性地影响了 大脑 皮层,使上肢较高的肌张力下降,加快了康复的进程,且克服了针刺过于疼痛不能耐受的缺点。
中风后遗症 护理
当中风患者在治疗之后出现后遗症的话,则需要一些必要的护理来帮助患者进行康复。那中风后遗症如何护理呢
1、休息与睡眠
中风后遗症患者要保证充分的休息,以解除身心的疲劳,恢复体力以免中风复发。切忌体力或 脑力 劳动的过度。睡眠可使人体得到充分休息,是防止发生疲劳、恢复体力的重要方法,要按时睡、定时起,保证8小时以上的睡眠。
2、饮食与饮水
中风后遗症患者饮食应该清淡有 营养 ,保证足够的热能、必需氨基酸、磷脂和维生素等,促进恢复。大多数患者对口渴不敏感,因此要养成适当的饮水习惯。特别在早上起床及白天进行各种运动后,要注意饮水,以补充因出汗、 呼吸 等排出的水分,保证血液中水分含量的相对衡定状态。
3、适量运动
运动有助于中风后遗症患者气血流通、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适宜的运动形式有多种,如气功、 太极拳 、 保健 操等,最简便易行的为散步。一般每次15分种左右,每日2-3次即可,速度应缓慢,以微微出汗,心率每分钟110-120次为度。运动过程中,如出现异常症状,如头痛、 头晕 、心慌、恶心、呕吐等,要立即停止运动。
4、精神调节
中风后遗症患者常伴有精神情绪的改变,诸如紧张、忧愁、焦虑、烦躁、易怒、易激动、恐惧等,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乐观愉快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身体恢复,避免中风复发。
中风后遗症饮食
一、羊脂葱白粥
取葱白、姜汁、花椒、豆豉、粳米各10克,羊脂油适量,加水共煨粥。每日1次,连服10日。用于预防偏瘫。
二、三味粟米粥
取荆芥穗、薄荷叶各50克,豆豉150克,水煎取汁,去渣后入粟米(色白者 佳)150克,酌加清水共煨粥。每日1次,空腹服。适用于中风后言语蹇涩、精神昏愦者。
三、大枣粳米粥
以黄芪、生姜各15克,桂枝、白芍各10克,加水浓煎取汁,去渣。取粳米1 00克,红枣4枚加水煨粥。粥成后倒入药汁,调匀即可。每日1次。可益气通脉、温经和血, 用治中风后遗症。
四、五汁童便饮
取姜汁、藕汁、梨汁、萝卜汁、白糖水、童便各等量,入瓶混匀,用炭火煎煮片刻即成。每日1次,空腹服12毫升,温开水送下。适用于本病之筋骨软弱、气血不足者。
五、豆淋酒
取小黑豆适量炒焦,冲入热黄酒50毫升。趁热服。服后温覆取微汗。用治中风 后遗症以及 产后 中风、四肢麻木等。
常见的中风种类
缺血性脑中风
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后者称为脑栓塞。
出血性脑中风
出血性脑中风分为两种亚型:颅内出血(ICH)和蛛网膜下出血(SAH)。出血量 决定 了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出血性脑中风的死亡率大大高于缺血性脑中风。
出血性脑中风与 血压 猛然升高有关,因为在长期高血压情况下,脑部硬化的小动脉受到高压血流冲击,会出现许多微小的动脉瘤,该处血管壁十分薄弱,如遇上突然血压升高(如用力使劲、情绪激动),容易破裂出血,加上硬化的动脉失去弹性,闭合止血的本领也很差,于是发生 脑溢血 ,以大脑深部(内囊出血)为最多见,其次为脑桥出血、小脑出血等。
脑溢血以50岁左右的高血压患者最为多见。在上述两类脑血管意外中,因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类出血性中风更为多见。高血压脑中风大多病情严重,预后差,死亡率高,需高度重视。
猜你感 兴趣 :
1 艾灸怎么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
2 如何通过艾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
3 中风后遗症针灸什么穴位好
4 脑中风的康复治疗过程
人体最大的穴位-大椎穴。标准定位:当你设置穴位时,你是坐着的。穴位位于人体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如果突起的骨头不明显,就让患者移动颈部,不动的关节就是第一胸椎,大概在肩膀水平。主治:发热、疟疾、咳嗽、呼吸困难、骨蒸潮热、颈肩背痛、腰脊柱强壮、角弓延长、小儿惊风、癫痫综合征、五劳不足、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后天之本,足气之源-足三里。标准定位:外膝以下3英寸,胫骨外缘1横指。主治:足三里长灸可健脾和胃,促进消化吸收,增强免疫力。中老年人足三里长灸也可以预防中风。关元,袁茵和杨贵妃相遇的地方。标准定位:脐下3寸,腹部中线,背部取穴。取穴时,可采用仰卧位。关元穴位于下腹,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部画一条线。把这条线分成五等份。肚脐以下五分之三的穴位就是这个穴位。主治:中风、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尿浊、尿频、无尿、血尿、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阴道分泌物、崩漏、腹痛、腹泻、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尤其是老年朋友,如果坚持在福田关元穴艾灸,尿频尿急、前列腺的问题自己解决。中老年人定期灸关元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不妨一试。
专治脾胃诸病-中脘。标准定位: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线上,肚脐上方4寸。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吐、恶心、消化不良;肠鸣、腹泻、便秘、便血、胁痛;呼吸、失眠、不安、癫痫和晕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生命之门,力量之源-生命之门。标准定位:人体命门穴位于腰部,背部中线,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也就是腰后对应肚脐。主治:体虚、腰痛、脊柱有力、遗尿、尿频、腹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白带微红、反复坠胎、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脚冰凉。
肾经大穴,降火-涌泉穴。标准定位:取穴时,可以采取坐或仰躺,双脚指向的姿势。涌泉穴位于前脚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头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主治:神经衰弱、精力减退、疲劳、妇科病、失眠、嗜睡、高血压、头晕、焦虑、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肾病等。穴位按压治疗脑出血后恢复、穴位按压治疗膀胱炎、穴位按压治疗白发等。艾灸方法:可悬挂艾条或艾灸铜壶进行艾灸。艾条悬灸各穴15-20分钟,铜壶灸各穴30-50分钟。
保健灸的常用穴位介绍:
一、足三里
标准定位: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缘1横指处
功能主治:长灸足三里,可以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增强免疫能力,中老年人长灸足三里,还可以预防中风。
灸法:温和灸,用艾条灸15-20分钟。推荐用单孔灸盒试灸。足部穴位对称,用2套单孔灸盒可以对双侧的足三里同时试灸,节省时间。
二、神阙
神阙穴位于肚脐正中处,神阙为任脉之要穴,具有温阳益气,补肾健脾之功。
灸法:可直接灸,也可隔物灸(隔姜、蒜、盐等)每次10-15分钟。灸器推荐 肚脐温灸炉、单眼灸盒、随身灸等。
三、关元
标准定位: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
灸法:用单眼灸盒或者随身灸,隔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
四、中脘
标准定位: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能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灸法:用单眼灸盒配合艾条或者用随身灸配合艾柱,隔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
五、命门
标准定位;人体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即肚脐对应的腰后。
功能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灸法:用艾条或者艾条配合单眼多眼灸盒,隔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
六、涌泉
标准定位: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主治疾病: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道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七、大椎
标准定位: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 大椎穴
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功能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八、曲池
标准定位:取该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侧腕的取穴姿势,曲池穴位于肘部,寻找穴位时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功能主治:曲池穴的主治症状为:老人斑、皮肤粗糙、手肘疼痛、眼疾、牙疼;上肢瘫、麻、痛;高血压、贫血等。主治疾病:咽喉肿痛,牙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九、三阴交(女性妇科常用保健穴位)
三阴交穴,十总穴之一。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此穴是女性常用保健穴位之一。
标准定位: 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遗精,阳痿,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症状:中老年性中风
方法:将艾条点燃,在双侧足三里、悬钟穴处,距离皮肤3厘米左右施行艾灸,以局部皮肤觉得温暖,又不觉得过烫为度。每穴艾灸约5分钟,每周至少进行2次。如能每日进行,效果更佳。
中风病在现代 社会 中发病率是越来越高了。中风病的危害我不必多说了,如何避免中风的发生,一般人也都大概知道需要定期体检,尽早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常服些活血化淤的药物等等常识。
这些方法确实能降低得中风病的概率,但绝非能给出100%的保证,很多人即便按照这些正规方法执行,仍然会得上中风病。
为了尽可能避免中风病的发生,多配合一些其他手段是很有必要的,下面介绍的这个方法就卓有成效。
五年前我诊治过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干部,当时他的左半身突然感到麻木和乏力,症状持续约一小时左右,家里人很着急,急忙把他送进医院,一番检查后,确定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且发现有高血压病。住院期间医生给患者开了降压药,使用了阿司匹林来预防脑缺血、脑血栓形成,观察一周后,病情稳定就让他出院了。出院后他定期来我的门诊,一般一个月会来上一至两次。
三个月后,他复诊时告诉我,前一天又出现了一次半身麻木乏力,虽然只持续了几分钟,但也吓得他够呛。我给他换了更好的西药,还配了中药汤剂给他口服,但不到半年,他又出现了一次这样的发作。
老人家很紧张,问我还有没有什么办法,我想了一下告诉他有,但有点麻烦,需要他自己在家里操作。具体是将艾条点燃,在双侧足三里、悬钟穴处,距离皮肤3厘米左右施行艾灸,以局部皮肤觉得温暖,又不觉得过烫为度。每穴艾灸约5分钟,每周至少进行2次。如能每日进行,效果更佳。
足三里这个穴位,可能很多读者都知道它的位置了,它在外膝眼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如果讲的更简单,就在小腿前骨上摸至膝盖处,摸到一个“斜坡”,外侧1横指处就是了。
而悬钟穴在哪里呢?找悬钟穴其实比足三里还容易,就在足部外踝尖直上3寸的地方,那里就是悬钟穴了。
艾灸足三里穴和悬钟穴,对中风病,特别是缺血性中风病是具有专门的预防作用的。中医认为缺血性中风的产生与气虚有密切关系,《内经》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金元医家李东垣认为“本气自虚”“形盛气衰”是脑缺血的根本原因,由于气虚,导致血行无力,于是就容易发生血淤,导致缺血性脑病的发生。而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足阳明胃经被称为“多气多血”之经,在此穴艾灸有显著的补气之效。
俗语有云“三伏灸三里,好比吃母鸡”,中医也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可见艾灸足三里穴是一种 历史 悠久的预防保健、强身健体方法。
至于取悬钟穴的原因在于:此穴又名为绝骨穴,被称为“髓之会”,《难经疏》云:“髓病治此”。中医理论认为,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故名髓海。
因此,灸绝骨穴,能起到补髓充脑之效,从而达到预防脑病之功。艾灸预防中风也得到了现代科学研究的支持,通过TCD仪器检测脑血管情况,发现如能每天1次,坚持20天以上 艾灸足三里、悬钟穴,脑血管的舒缩反应能力就能提高,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就能改善。
突发情况下脑部的供血功能和脑部侧支循环代偿功能也会增强。有研究对出现中风先兆的患者进行艾灸足三里等穴位的干预治疗,平均每周治疗2次以上,坚持10个月后,发现使用艾灸者再次出现中风先兆症状的概率要下降一半左右。
在足三里穴和悬钟穴艾灸,积极预防中老年人中风。
老干部听我解释完,连忙说艾灸这个办法好,可是他之前没有试过艾灸,他问这个办法个人能否掌握。我笑着劝他放心,艾灸虽然要生火,其实还是很简单的。用时只要注意控制好距离,离皮肤最好能保持3厘米左右,以免皮肤烫伤。对于老人来说,如果觉得保持这个动作有困难,可以让家人帮他治疗。
老干部回家后果然按照这个办法来做。一个月后他来复诊,反映说感觉确实不错,头脑觉得比以前清醒,精神很是不错。如此坚持下去,到现在已经有四年余了,他还是定期来找我看看,短暂性脑缺血的症状至今也没有再出现过。艾灸
另外要提醒一下,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感觉一般较正常人会较为迟钝些,使用此方时,尤其需要注意把握好艾灸的距离,以免烫伤。
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更是养生抗衰的好 方法 。那么艾灸的穴位顺序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的相关穴位,快来看看吧!
艾灸养生穴位
1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还有一种叫做神阙灸脐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研成细末备用(以上诸药在中药店有售)。施灸时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圈置于脐周。取药末6克,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币形,将脐上的药末盖好,每岁一壮,灸治一次换一次药末,每月可灸1次,午时灸为宜,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并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2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可以灸20~3O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 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3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4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艾灸穴位的顺序
古代著作中关于艾灸的顺序都有详细的论述,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就清楚地记载着:艾灸应当遵循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向上后下的原则。中国古代先民多以农耕为作,脸朝黄土背朝天,因此,中医将背部、上身归之于阳;腹部、下身归之于阴。在阴阳学说中,头为阳、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所以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施行灸疗的顺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有些疾病的调理灸疗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可以先缓解症状,比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点穴位等。总之是以人为本,患者舒适为宜。
据《内经·灵柩》记载:古人又将一天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时期,早晨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半夜为冬。一般来说,晚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早晨人的精气神开始生发,病易人体;日中人的精气神最旺,能战胜病邪。所以在一天中灸疗的最佳时间,是在午时(中午11~1点)前后。这段时间人体与自然的阳气逐渐转旺,并在正午的时候达到顶点,此时疗效最好;所以古人讲"三伏灸",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而清晨卯时、辰时(上午5~9点)与傍晚酉时(下午5-7点)、戌时(下午7-9点),人体与自然均处于阴阳之气交接的时候,此时灸疗,效果会因环境气温偏低稍有降低。
所以,药物加穴位,再加上一个较为恰当的治疗时机,三者完美地结合,才能让灸疗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夏天艾灸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1 四大养生穴位艾灸顺序
2 艾灸四大养生穴位
3 艾灸四穴养生法
4 艾灸十大养生穴
5 艾灸养生穴位
6 艾灸熏穴位的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