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背上有一排扇形叫什么名字

恐龙背上有一排扇形叫什么名字,第1张

恐龙背上有一排扇形叫剑龙。

剑龙为一种巨大的草食性恐龙,是一种生存在侏罗纪晚期的食草性动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以及带有四根尖刺的危险尾巴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大约7-9米长,235米至35米高,2至4吨重。它们居住在平原上,并以群体游牧的方式和其它(如梁龙)等食草动物一同生活。

剑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它最著名──也最受喜爱的──是大型、骨质的板片分布在背脊以及尾部四个钉状脊。它的脑部与头颅非常的小。它以四足行走,可能觅食较低的植物,因为它的臀部位非常高而肩部却非常的低平。剑龙也是侏罗纪中数量众多的著名恐龙,外观上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有一整排的三角形骨板及尾巴上的四枝尖刺,巨大的剑龙头部非常小,脑容量甚至比小狗还小,因此科学家认为它们是一种很笨的恐龙。剑龙是典型的食草恐龙。全长7米,如果算上骨板的高度,身高可达35米。

恐龙灭绝于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存长达169亿年。

始盗龙生活的时代,地球还是一个整体,叫联合古陆。在2亿年前,发生了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此后恐龙开始蓬勃发展,形态各异,千奇百怪,最重的雷龙有77吨重,体长40多米,相当于14头大象的体重;最小的近鸟龙,身长约34厘米,重约110克,与鸟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截至2008年,在地球上共发现恐龙1047个种。恐龙有肉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

根据其骨盆构造,把恐龙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鸟臀目,另一大类是蜥臀目,只有这两大类的爬行动物,才是恐龙。

其中鸟臀目恐龙又分为五类,均为植食性恐龙。

1剑龙类:化石多数发现于北半球,四足行走,头部细长,背部有成排的骨板,尾部有尾刺。著名的有沱江龙、嘉陵龙、剑龙、华阳龙、钉状龙等;

2甲龙类:四肢短粗,体表布满骨质甲板,身体矮小,有的甲龙尾端有尾锤。著名的有中原龙、埃德蒙顿甲龙、包头龙、活堡龙、甲龙等

3鸟脚类:早期的是小型、二足,奔跑迅速;后期为大型四足恐龙,典型的特征是嘴部呈鸭嘴状。著名的有禽龙、兰州龙、山东龙、青岛龙、大鸭龙、慈母龙等;

4角龙类:具有似鹦鹉的喙状嘴,后期的角龙脸部有角状物,颈部有头盾。著名的有朝阳龙、鹦鹉嘴龙、辽宁角龙、双角龙、戟龙、彼得休斯角龙等;

5肿头龙类:头部呈圆丘状,头顶厚实,有10厘米。著名的有龙王龙、肿头龙、平头龙等。

蜥臀目又分为蜥脚形亚目和兽脚亚目

蜥脚形亚目:又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类

原蜥脚类:著名的板龙、滥食龙、黑水龙、云南龙、禄丰龙等;

蜥脚类:著名的有峨眉龙、圆顶龙、腕龙、马门溪龙,以及梁龙类(包括地震龙、超龙、梁龙、雷龙);

兽脚亚目:多数长有毛,最终进化成鸟类

著名的有重爪龙、棘龙、永川龙、异特龙、中华龙鸟、暴龙、似鸟龙类、镰刀龙类、窃蛋龙类、近鸟龙类等。

恐龙背上的凸起物通常被称为背棘或者帆状物。这些凸起物是由脊椎骨脊突延长而成,长度可以达到2公尺。这些长棘可能在恐龙的背上形成了一个帆状物,或者由肌肉覆盖形成隆肉或背脊。关于这些帆状物的功能,目前已有数种看法,包括调节体温、展示物等。

另外,一些背上带有刺的恐龙,如棘背龙、剑齿龙、剑龙等,其背棘是由脊椎骨脊突延长而成。这些背棘不仅在外观上引人注目,同时也可能具有防御、威慑捕食者等作用。

恐龙种类有:肉食龙钟敏类、虚骨龙次亚目、原蜥脚次亚目、蜥脚次亚目、鸟脚亚目、剑龙亚目、甲龙亚目、角龙类、肿头龙亚目等等。

1、肉食龙钟敏类

肉食龙类一名最早是指各种各样大型的兽脚类恐龙,它们具有巨大的头及巨大的牙齿而不同于个体较小且骨骼轻盈的虚骨龙类(Coelurosauria)。体型最大的肉食龙类是异特龙超科鲨齿龙科鲨齿龙亚科的马普龙,体重最重可达到12吨。

2、虚骨龙次亚目

虚骨龙次亚目(Coelurosauria),具轻盈灵活的躯体,早期代表可能是食肉类型 ,后期代表发 展成杂食性 ,有的则是以蛋 为其主食(无牙的似鸟龙)。

3、原蜥脚次亚目

原蜥脚次亚目(Prosauropoda),双足行走,杂食型。头不大,顶面光平,眼眶大于头部所有孔眶,泪骨纤细,眼前孔为葫芦状,枕髁较大。下颌关节低于齿列面,牙齿小,齿冠短,两侧面有微弱纵棱发育,其前缘见少量锯齿构造,齿尖不锐利。颈部较长,神经棘及横突不发育,背锥体为双凹型,荐前椎至少23个,愈合荐椎有3个,前部尾椎较高。

4、鸟脚亚目

鸟脚亚目(Ornithopoda)是恐龙类中化石最多的一类,其内容亦很庞杂,两足或四足行走。嘴部一般扁平,下颔骨前方有单独的前齿骨。最早被人们发现并科学认识的恐龙—禽龙(Iguanodon)即属此类。

5、角龙类

角龙类即角龙亚目角龙类恐龙是指鸟臀目的缘头龙类的一支这类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龙体长可达9米。它们成群生活,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啃食植物,就像一群巨大的绵羊。

如果我们只从恐龙的食性上来分,可以把恐龙分为三类:

主要吃肉的恐龙叫作肉食性恐龙,只吃植物的叫作草食性恐龙,而肉和植物都吃的叫作杂食性恐龙。

1887年,英国的一位解剖学家哈利•西里提出了一种将恐龙分为蜥臀类和鸟臀类的方法,这种分类法被世界公认为恐龙的分类法。

蜥臀类恐龙的腰部呈放射状,坐骨、耻骨和肠骨朝向不同的方向,跟现在的蜥蜴很像。

而鸟臀类恐龙和一小部分的蜥臀类恐龙的坐骨和耻骨平行,并且向后弯斜,跟现在的鸟相似。

蜥臀类恐龙可以分为蜥脚类恐龙和兽脚类恐龙。几乎所有的肉食性恐龙都是兽脚类恐龙,比如霸王龙、恐爪龙等。蜥脚类恐龙的头骨比较小,通常脖子和尾巴都很长,四肢粗壮,比如梁龙。

鸟臀类恐龙则可分为鸟脚类恐龙、肿头龙类恐龙、剑龙类恐龙、甲龙类恐龙和角龙类恐龙。鸟脚类恐龙可以两足行走也可以四足行走,代表种类有异齿龙、山东龙等。

肿头龙类恐龙头骨厚实而坚固,代表种类有肿头龙、冥河龙等。

剑龙类恐龙的背部长有骨质骨板,代表种类有剑龙、沱江龙等。甲龙类恐龙身上有坚硬的铠甲,比如林龙。

角龙类的恐龙头骨都非常巨大,并且头上有角,代表种类是原角龙。迄今为止,被发现和命名的恐龙有近千种。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数目在今后还会不断地增加。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

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非鸟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鸟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如今仅存鸟类,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可“鸟类属于恐龙”的说法。

恐龙种类很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统治了地球大约8000万年(144亿年前---6500万年前)

恐龙背上的刺叫棘。

比如棘龙,一般指棘龙属恐龙,是一类著名的巨型肉食性兽脚类恐龙,生存年代约1亿1200万年前到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其分布范围包括如今非洲北部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突尼斯、尼日尔,以及南美洲的巴西东北部。

棘龙大约生活在113亿年前-9300万年前,白垩纪中期时的非洲北部沿海地区,到21世纪那里早已成为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但在当时还是大片植被茂密、食物充足的河口三角洲,与棘龙分享同一片土地的,还有鲨齿龙等食肉恐龙,不过它们因棘龙属半水生恐龙,很少跟棘龙抢食。

棘龙的身体构造,尤其是头骨、牙齿,也显示他们非常适应捕鱼生活。它们的上下颌又长又窄,可以紧密嵌合,便于牢牢固定住身体滑溜的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628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