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一个人的脸型有很多因素,下颌角的外形就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部位。如果下颌角过宽,你一定是大饼脸。
还有就是下颌角到耳根这个部位的距离不能太大,最好是在1厘米到2厘米之间,比如上面这张,两个黑点之间的距离最好不要太大。如果下颌角角度过小,接近九十度,而且耳根到下颌角距离过长时,这时候悲催的国字脸就产生了,侧面会显示出笨重的骨骼,正面会呈现正方形脸庞。
美的侧脸,基本符合“四高三低”的审美标准,包括额头、眉骨、眼窝、鼻、人中、唇、下巴、下颌角、颧骨等,整体来看三庭比例协调,立体感足,线条有起伏且流畅。
所以说女人最好看的角度一定是微微偏着头,还露着精致的下颌。
如果没有天生丽质,想要拥有瘦脸有很多方法,如果下颌仅仅是肌肉发达,瘦脸针就可以啦。但如果是天生的骨性的肥大,那么就只能通过下颌角整形手术解决了。
下面介绍下颌角整形手术
下颌角整形术是目前最常见的改脸型手术,正常的下颌角的角度是120°,外观看起来没有棱角,而下颌角肥大包括两方面的情况:一是下颌角的角度过小,呈现“国”字脸。二是下颌骨外翻增厚,使得脸型呈梯形,不符合美学的标准。
目前,随着手术技术、效果和安全性的提高,不光下颌角明显肥大,呈方型脸,严重影响外观者进行下颌角整形术,更多的下颌角轻微肥大的女性踊跃地接受了整形术,成为小脸美女。
下颌角整形手术方法主要有口外入路、口内入路和联合入路几种方式。
1、口外切口:是在下颌角处做一个3-5厘米的切口切除下颌角。
优点:手术是在直视下进行,比较安全;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器械,可以同时将咀嚼肌部分切去。
2、耳后切口:是在耳后做一个3-4厘米切口切除下颌角。
优点:切口相对隐蔽,操作相对简单。
3、口内外联合切口:应用口腔内3厘米~4厘米切口和下颌下两个05厘米~08厘米大小切口,非常方便地去除肥大的下颌角,同时可以切除或磨削下颌骨外板和下颌缘,切除部分咬肌。
优点:手术非常方便,许多初学者均采用该方法。下颌下的微切口经过一段时间恢复,痕迹将不明显。
4、下颌下微切口:就是应用口内外联合切口插入电锯的05厘米~08厘米微小切口完成所有的手术过程,切口在下颌的下面,3~6个月后该切口将不明显。
优点:该方法口内没有切口,因此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5、完全口内切口:是目前最好的手术方法。是应用口腔内3厘米~4厘米切口弧形截除肥大下颌角,同时可以切除或磨削下颌骨外板和下颌缘,可以切除部分咬肌。
优点:因为整个手术只有口内切口,体表不会遗留任何手术疤痕,手术创伤相对于口内外联合切口要小的多,恢复也明显加快。
由于口外入路留下明显的疤痕,目前已被淘汰,现在基本采用完全口内切口进行截骨手术操作。
去除下颌角肥大骨骼的方法可分为下颌角长曲线截骨,外板去除和下颌角磨骨术。
下颌角长曲线截骨重新定位下颌角的位置、大小,下颌缘提升效果较好,如想让瘦脸效果更为明显,配合外板去除,脸的收窄效果显著,截骨后不平滑处进行磨骨,使截骨线光滑流畅。通常手术中是三种方式结合使用,这也是目前下颌角截骨改脸型的主流手术方式。
一、自身脸部骨骼较大,这种原因造成的脸大属于先天性的,一般表现在颧骨大或是下颌角肥大。这两种情况都只能采取手术的方法才能有数改善。 二、脸部脂肪较厚,这种情况一般源于后天的养成,当然少女时代的婴儿肥不做考虑。脸部脂肪厚的求美者可
您好!下颌角肥大一般以双侧为多,单侧的也不少见,往往与青少年身体发育期过多吃零食、嚼口香糖(或槟榔)有关,也可能是由于夜间磨牙引起。
以上的情况都会使提上颌肌群(肌肉、翼肉肌等)过度锻炼,刺激下颌角区的肌肉和骨骼发育,最终外观呈现“方脸畸形”,即下颌角肥大。
如果想要改善下颌角肥大问题的话,方法就是磨下颌角或下颌角手术了。
下巴肥大 现在有 泊碧雅 可以帮助解决,配合一些下巴运动就可以轻松的瘦下巴拉
伸舌头防止形成双下巴 不时伸伸舌头,可以防止形成双下巴,或把舌头用力顶牙龈,同样可以收到收紧颈部肌肤的功效
按摩沿着下颌骨的骨侧边缘,从左至右、由下往上,是消除下巴赘肉最有效的部位。按摩时,将四指并拢,指尖朝上,大拇指放在颏下,然后轻轻地往上一顶,停留3—5秒钟。每天坚持就可以了。
口腔颌面部肿瘤
口腔颌面部肿瘤包括良性、恶性肿瘤和瘤样病变,良恶性肿瘤发生率之比约为2:1其中恶性肿瘤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47%-205 %,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5%-7365% 男女性发病率之比为2:140-60 岁为发病高峰,发生于,60 岁以前者占7365%。肉瘤发生于40 岁以下。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病因尚不明确,研究表明长期烟酒嗜好,咀嚼某些刺激性物品如槟榔与口腔肿瘤的发生有关,某些病毒感染、口腔卫生不良、营养缺乏也与之有关。某些口腔颌面部肿瘤如骨肉瘤、神经纤维瘤病、涎腺瘤存在着染色体异常;某些原癌基因rasmycerbB 某些细胞因子如EGF 、TGF 和某些抗癌基因如p53 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而nm23基因功能抑制与口腔癌转移的发生有关。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检查应重视患者的病史,有时可以提供正确诊断的线索。如鼻阻塞和涕血史,应考虑到上颌窦癌的可能。常用检查方法如下:
(1)影像学检查:X 线片可以显示颌骨肿瘤的部位、范围、性质、判断为原发瘤还是邻近组织肿瘤对颌骨的侵犯。颈动脉造影、瘤(窦)腔造影、涎腺造影可有助于确定某些肿瘤的范围、性质。CT 和MRI 常用于显示颌面深部的肿瘤。
(2)穿刺检查:通过穿刺取得标本,观察其物理性状和光镜下的细胞学诊断对肿瘤做出初步诊断。有颌面部肿块的粗针吸和涎腺肿块的细针吸检查。
(3)活组织检查:是较可靠的诊断方法,但不宜用于涎腺肿瘤、恶性黑色素瘤。活检取材后应尽快对肿瘤进行治疗。
(4)B 型超声:对囊性、深在的肿物和涎腺肿物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5)放射性核素扫描:如99m 锝、67镓等扫描对颌骨中央癌涎腺淋巴瘤等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
(6)化验检查:某些项目对嗜伊红淋巴肉芽肿、骨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和瘤样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
口腔颌面部肿瘤多位置较表浅,易于早期发现,瘤细胞对放疗和化疗多不甚敏感,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一、软组织囊肿
包括涎腺囊肿(粘液囊肿、颌下腺囊肿、舌下囊肿、腮腺囊肿)、皮脂腺囊肿、皮样和表皮样囊肿、甲状舌管囊肿和腮裂囊肿。
涎腺囊肿
粘液囊肿
流行病多见于青少年,小涎腺囊肿发生于小涎腺分布的口腔粘膜任何部位,但以下唇、口底多发。
病因系因小涎腺排泌通道损伤致涎液外溢到邻近结缔组织内潴留而成,或因小涎腺排泌通道阻塞致涎液潴留小涎腺内而成。
症状与体征囊肿位于粘膜下,直径从数毫米至2cm ,圆形,淡蓝色,软,破溃流出无色透明的粘液后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复又出现,多次破溃可变硬韧呈白色。
治疗切除囊肿及其邻近腺体组织,也可吸出囊肿内粘液后注入2%碘酊或20%NaCl 液,或少量三氯醋酸。
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否则易复发。
舌下囊肿
流行病俗称蛤蟆肿,好发于青少年之一侧口底,较常见。
病因系因舌下腺导管狭窄或阻塞,涎液潴留所致,也可因导管破裂,涎液渗入邻近结缔组织内形成。
症状与体征囊肿呈淡蓝色突出于口底,穿刺抽出粘液后缩小或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复又出现,囊肿长大可上抬舌,延伸到对侧口底或穿过口底肌肉间隙达颌下、颏下,影响吞咽、语言和呼吸,继发感染可有疼痛。
检查B 超显示囊壁清楚,内部无回声或有散在光点,后方回声增强。
治疗切除囊肿和舌下腺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不宜手术者可行囊肿袋形切除术;或用银丝或钢丝穿囊壁结成小环使囊液引流以减轻症状。
预后彻底切除无复发,袋形切除术若囊壁切除过少,可因周缘封闭会有复发。
颌下腺囊肿
流行病少见,多单发。
病因因炎症、结石使颌下腺导管狭窄或阻塞,涎液潴留于腺管内形成。
症状与体征因颌下腺导管狭窄或阻塞时发生的部位不同,囊肿的部位也不同。阻塞发生于导管前部时,囊肿可突向口底颇似舌下囊肿,阻塞发生于导管后部时,囊肿突出于颌下,触之软,囊性感。囊肿常位于口底肌肉的深面,无任何症状,合并感染可有疼痛。
检查X 线片有时可见患侧颌下腺导管结石。B 超示囊壁清晰,内部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治疗切除囊肿和颌下腺。
预后切除后不复发。如将突向颌下的舌下囊肿误认为颌下腺囊肿,术后必复发。鉴别点有:舌下囊肿先出现于一侧口底,后才累及颌下,颌下腺囊肿恰好相反;自颌下推压囊肿,口底出现肿物者为舌下囊肿;囊肿穿刺液稀薄者为颌下腺囊肿;术中见囊肿与颌下腺关系密切,则为颌下腺囊肿。
腮腺囊肿
流行病很少见,单侧发生。
病因系因腮腺导管阻塞,涎液潴留所致。
症状与体征囊腮腺区缓慢增大之无痛性肿块,软,有囊性感,边界不甚清,与表面皮肤无粘连,基底部活动差。
检查囊肿穿刺可抽出含淀粉酶的无色透明液,腮腺造影见良性占位病变,B 超示囊性边界清晰,内部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治疗囊肿及邻近部分腮腺切除,慎勿伤及面神经和腮腺总导管,严密缝扎腮腺残端。
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
皮样、表皮样囊肿
流行病常见于青少年,表皮样囊肿多见。
病因由胚胎发育时期残留于组织中的上皮发育而来,表皮样囊肿也可由外伤、手术等使上皮细胞种植组织内发育而成。
症状与体征表皮样囊肿好发于头皮、腮腺区和颌下区,圆形,直径多小于3cm ,与表面皮肤粘连,增长缓慢,压之有揉面感,继发感染可红肿,骤然增大,疼痛。皮样囊肿多见于眶周和面、颈中线部,圆形,直径可达4-5cm ,活动、无粘连,压之有揉面感,增长缓慢,压迫骨质可致骨缺损。
检查囊肿穿刺可抽出乳白色豆渣样物。
治疗切除囊肿。
预后切除后不复发,皮样囊肿偶见恶变,其恶变率为15 % -92%。
甲状舌管囊肿
流行病较少见,多见于青少年男性,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2:1。
病因囊肿由胚胎发育期中形成的甲状舌管残留发育而来。
症状与体征囊肿呈球形,较小,增长缓慢,质地软而韧,边界清楚,位于颈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上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上下多见,偶见偏于颈侧者。伸舌时囊肿缩向上方深面,位于舌骨以下者在囊肿与舌骨间可扪及一坚韧的条索状物,一般无症状,继发感染可有疼痛和囊肿增大。如囊肿因感染或损伤破溃,可形成甲状舌管瘘,时有粘液排出。
检查B 超示囊性,内部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病理囊肿呈球形,包膜完整,内壁光滑,内含清亮的液体或粘液。光镜下囊肿和瘘管均衬有复层柱状上皮,纤毛柱状上皮或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常见甲状腺滤泡及淋巴细胞浸润。
治疗切除囊肿,术中应咬除与之相连的部分舌骨。甲状舌管瘘应切除瘘口周围皮肤。
预后切除彻底不复发,甲状舌管瘘长期不治疗可发生癌变。
鳃裂囊肿,
流行病较少见,多发于中年以前,单侧,以右侧多见。
病因由胚胎发育期鳃裂上皮残余发展而来。
症状与体征囊肿位于面、颈部侧方之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因来源的鳃裂不同,其发生的部位也不同,第一鳃裂瘘多于囊肿,位于耳垂下方至舌骨小角连线上的任何部位,囊肿则位于腮腺区,耳垂后和颌下区;以舌骨和下颌角做标志将颈部分为上、中、下三份,第二鳃裂囊肿多于瘘,位于颈上份,瘘之外口位于颈中下份之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其内口通向咽侧壁;第三、四鳃裂囊肿甚少见,偶见瘘,第三鳃瘘外口位于颈中,下份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内口通咽侧壁;第四鳃瘘外口位于颈下份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内口通向梨状窝或食管。诸鳃裂中,以第二鳃裂囊肿最多见。囊肿球形或分叶状,表面光滑,生长缓慢,无疼痛,上呼吸道感染时可骤然增大、疼痛,而后又回缩,触诊囊肿柔软,有波动感,边界不十分清楚。
检查囊肿穿刺可抽出黄绿色或棕色清亮液体,鳃瘘可行瘘管造影以明了瘘管走向。
病理囊肿大小不一,壁厚或薄,内含清亮含或不含胆固醇结晶液体。光镜见囊肿衬以复层鳞状上皮或假复层柱状上皮,囊壁纤维性,含大量淋巴样组织。
治疗切除囊肿和瘘管,婴幼儿宜2 岁后手术,术中既要彻底切除病变,又要保护颈部大血管和神经。
预后彻底切除不复发,否则易复发。
颌骨囊肿分为牙源性囊肿和非牙源性囊肿。
牙源性囊肿 二、颌骨囊肿
包括根端囊肿、始基囊肿、含齿囊肿、角化囊肿。
病因根据囊肿来自于病灶牙根类肉芽肿内剩余上皮的增生、坏死、液化,始基囊肿等在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前造釉器星网状层变性,加之周围组织液渗入蓄积而成,含齿囊肿又称滤泡囊肿系在牙冠或牙根形成后缩余釉上皮与牙面之间发生液体渗出而形成的囊肿,角化囊肿来自牙胚或牙根残余。
症状与体征根端囊肿多见于病损前牙区,含齿囊肿好发于上颌尖牙和下颌第三磨牙区,始基囊肿和角化囊肿多见于下颌磨牙区和升支。囊肿无症状缓慢增大,致颌骨膨隆、面部变形,扪之有乒乓球样感觉。除角化囊肿可突向并穿破舌侧骨极外,其余囊肿多向唇颊侧膨出,骨破坏严重可有病理骨折,囊肿可突向鼻腔、上颌窦,引起复视。囊肿压迫致槽骨吸收,邻牙松动移位,角化囊肿可致牙根吸收。
检查X 线片见一清晰圆形、卵圆形透光阴影,围以白色骨反应线。角化囊肿穿刺可抽出奶油样物或淡**囊液,其他囊肿穿刺液均清亮。
治疗摘除囊肿,除去病源牙,角化囊肿须同时去除部分正常骨质。
预后角化囊肿单纯摘除易复发(40%-50%),极少数可癌变,其他囊肿术后多不复发。
非牙源性囊肿
包括鼻腭囊肿、腭正囊肿、球上颌囊肿、下颌正中囊肿、鼻唇囊肿。
流行病较少见,多发生于年轻人。
病因系因胚胎发育期面突融合处残留上皮发育而来。
症状与体征诸囊肿除发生的部位不同外,均为缓慢增大的囊性病变,多无症状,囊肿长大致局部膨隆,发生鼻堵塞、牙齿移位,检查见球形的囊性肿物。鼻腭囊肿位于腭前部上颌骨中线上,腭正中囊肿位于硬腭中线处,球上颌囊肿位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下颌正中囊肿位于颌正中联合处,鼻唇囊肿则位于鼻前庭与上颌骨之间的软组织内。
检查同牙源性囊肿。
治疗同牙源性囊肿。
预后摘除后不复发。
三、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和类瘤病变
血管瘤
流行病较常见,占全身血管瘤的60%,多发生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内,少见于颌骨。占小儿良性肿瘤的36%,女性多发,约73%的患者出生时即有血管瘤存在。
病因系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在血管系统发育的不同阶段,异常增生的血管构成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在丛状期形成毛细血管瘤,网状期形成海绵状血管瘤,管状期形成蔓状血管瘤。
症状与体征血管瘤可随机体发育而增大,但增长速度减慢,偶见静止或自然消退者。
1 毛细血管瘤
最多见,多见于颜面皮肤,偶见于口腔粘膜,鲜红或紫红色,边界清楚,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小者呈斑点状,大者可达一侧面部至对侧,不隆出皮面者为葡萄酒斑毛细血管瘤,突出皮面者称杨梅状毛细血管瘤。偶见于咬肌、腮腺、胸锁乳突肌内,可与淋巴管瘤、纤维瘤共存。
2 海绵状血管瘤
好发于唇颊、舌、口底,发生于下颌骨内称颌骨中央性血管瘤。位置浅者呈蓝、紫色,边界不甚清楚;柔软,偶可触及静脉石,体位移动试验阳性。瘤长大可致颜面、唇、舌等畸形和功能障碍继发感染发生疼痛、破溃出血。
3 蔓状血管瘤
常见于颞浅动脉分布的颞部或头皮下,偶见于口腔粘膜下,呈多处球状隆起,表面皮温升高,提高有搏动和震颤,听诊可闻及与脉搏一致的吹风样杂音,压迫供血动脉则搏动和杂音消失。肿瘤压迫可有骨吸收表现,也可累及表面皮肤粘膜、破溃、出血和坏死。
检查穿刺海绵状和蔓状血管瘤可抽出静脉血和动脉血,动脉造影可见蔓状血管瘤输入动脉扩大、弯曲,瘤体内有团状分布的造影剂。B 超示杨梅状血管瘤边界不整齐,呈中低回声,海绵状血管瘤边界清楚,内部低回声区中有多处小无回声,如有静脉石则为伴后方声影的较强回声,蔓状血管瘤为低回声中有多处纵横交错、粗细不一的管状结构,内为无回声。X 线片颌骨中央性血管瘤呈肥皂泡样颌骨破坏,皮质膨隆,邻近牙根吸收,下颌管增粗或受压移位,管口扩大呈喇叭样。
治疗根据血管瘤类型、部位和患者年龄选择手术切除、冷冻、激光、药物或栓塞治疗。
1 表浅局限的血管瘤可手术、激光、冷冻治疗。
2 婴幼儿血管瘤可予激素治疗。口服强的松2-4mg/kg,隔日1 次,1 个月后若有效,休息4-6 周后可重复,也可予去炎松瘤内注射,以防发生柯兴综合征,每1-2 周1次,10-12 周为一疗程。
3 手术切除是血管瘤主要治疗方法,如瘤过大,宜分期切除或对剩余的瘤灶再予以冷冻、激光、药物注射。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宜先行贯穿缝扎后再切除,蔓状血管瘤宜先阻断其供血动脉后再切除,以减少术中出血。颌骨中心性血管瘤一般先行颈外动脉结扎或颈骨开窗下齿槽动脉结扎,也可切除部分领骨后再切除肿瘤,以防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可止血的同时须补足血容量。
4 较小的或残剩的海绵状血管瘤和杨梅状血管瘤可予平阳霉素或硬化剂瘤腔多点注入(平阳霉素8mg+2ml 生理盐水,多点注入,06-2ml ,间隔7-10 天重复,总量不应超过平阳霉素40mg ;5%鱼甘油酸钠或10%明矾,
用量不应超过5ml )。
5 蔓状血管瘤和颌骨中央性血管瘤也可栓塞治疗,栓塞剂有固体的如明胶海绵、聚乙烯醇泡沫微粒、Ethibloc ,也有液体的如无水乙醇、5%鱼肝油酸钠。
预后
完全切除后不复发,其他疗法也可治愈。
淋巴管瘤
流行病较少见,多见于年轻人,囊性淋巴管瘤多见于婴幼儿的颈侧。
病因
系因淋巴管发育畸形而成。
症状与体征
淋巴管瘤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性淋巴管瘤。
1 毛细淋巴管瘤
常见于口腔粘膜,偶见于皮肤,如针头大小孤立的或多发散在的圆形囊状或点状,稍隆出,无色透明,质稍硬,如与毛细血管瘤并存则呈**小疱状突起混杂存在。
2 海绵状淋巴管瘤
常见于唇颊、舌、腮腺嚼肌区,可长大致巨唇、巨舌,易因损伤发生感染溃烂。
3, 囊性淋巴管瘤又称囊状水瘤,多见于婴幼儿颈侧锁骨上方和颌下,也可见于口底、腮腺嚼肌区、颞下窝,多房囊性,柔软有波动感,与表面皮肤粘膜无粘连,继发感染可致突然增大、疼痛,炎症消退后又可缩小,体位移动试验阴性。
检查穿刺囊性淋巴管瘤可抽出浅**淋巴液,涂片可见淋巴细胞,B 超海绵状淋巴管瘤示低回声隔和多处无回声区,壁光滑,后方回声增强,囊性淋巴管瘤呈整齐的细线样回声,内部为隔的无回声伴后壁回声增强。
治疗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肿瘤较大者宜分次或姑息性切除,残留的部分可予平阳霉素瘤内注射、冷冻、5%鱼肝油纱条填塞。病变广泛或位于口腔后部,咽部干应预防性气管切开。
预后彻底治疗后不复发。
神经鞘瘤
流行病又称雪旺细胞瘤,不少见,好发于成年人V 、VI 、VII 、VIII 、IX 、X 颅神经。
病因来源于神经鞘雪旺细胞的异常增殖。
症状与体征肿物多单发,增长缓慢,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质地中等或硬韧,发生于感觉神经者可有压痛,发生于颈交感干者可有霍纳综合征,发生于迷走神经者可有声嘶、干咳、进食呛咳,肿物可沿神经长轴左右移动,不能上下移动,肿物过大要有粘液变而软如囊肿。少数恶性神经鞘瘤生长快速,破坏邻近骨和其它组织,术后极易复发和远处转移。
检查该瘤粘液变时可抽出不凝结之血性液,B 超示肿物内部均匀低回声,瘤体大者可为低、无回声区或伴有中等回声,分布不均匀。
病理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质硬或软韧,切面乳白色,瘤体大者常有分叶,若有出血、坏死或囊性变则呈棕紫色。光镜下瘤细胞呈细红梭形或多边形,据其排列不同分为束状型、网状型和上皮样型,常混合存在。
治疗切除肿物,须平行神经长轴层层切开肿瘤外包膜达真包膜后将瘤剜出,切开的神经干纤维不予缝合,多次复发的神经鞘瘤应术中冰冻检查,如系恶性或恶变,按恶性肿瘤处理。
预后切除后不复发,易发生受累神经功能受损症状,但多能恢复,恶性神经鞘瘤预后不良。
神经纤维瘤
流行病较常见,多发于青年人V 、VIII 颅神经,单发,多发者称神经纤维瘤病。
病因来源于神经内膜、外膜、束膜及神经鞘细胞的异常增殖。
症状和体征
肿物位于神经分布的皮内或皮下,增长缓慢,初硬韧,后变柔软,边界不清,活动差,其表面皮肤和躯干四肢皮肤可有大小不一的棕色或黑色斑点,病程久者病变区皮肤极度松弛下垂致面部变形,来自感觉神经者有明显触痛,肿物压迫可致骨吸收,缺损。肿物多发者可有家族史。
检查B 超示肿块边界不甚清,内部低回声,分布不均匀,如瘤内有坏死、液化,可有小无回声区。
病理瘤呈边界不清的结节状,无包膜,硬韧,切面灰白色。光镜下瘤细胞少,间质疏松,瘤组织由梭形或星形神经鞘细胞和穿插于其间的胶原纤维束组成。
治疗肿物切除,切除前须明确有无颅骨缺损,肿物与窦腔是否相通,应对切除程度和术后缺损修复有所估计,做输血准备,切除前沿肿物周边缝扎可减少出血,较大者须分次切除。神经纤维瘤病原则上不适宜手术。
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
角化棘皮瘤
流行病不少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的外露处皮肤如面部、耳、手背,偶见于唇部。
病因病因不清,日光暴晒可能是重要病因,病毒感染、炎症、外伤、变态反应和酸类刺激也与本病有关。
症状和体征初呈坚硬丘疹,单发或多发,迅即发展成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皮肤或粘膜下肿块,边界清楚,中心凹陷呈“火山口”样,质硬,表面有棕黑色痂皮,此过程约为3-5 周,后病变静止约4-8 周,再后肿物消退缩小,排出角化栓,遗留一轻度凹陷之瘢痕。
检查活组织检查可确定诊断。
病理光镜下见鳞状上皮增生突入真皮层,有角化珠形成,但界限清楚,棘细胞增生仅限真皮层内,基底膜完整,细胞分化好,无间变。
治疗肿物冷冻或手术切除。
预后治疗后极少复发,复发者应反复复习病理排除鳞癌,不能排除者予广泛切除后放疗。
纤维瘤
流行病不多见,多见于皮肤,也可见于口腔内颊、舌、牙槽突。
病因系由皮下、粘膜下或骨膜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殖而来。
症状与体征肿物圆形或不规则形,无疼痛,质地中等,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发生于口腔内者有蒂或无蒂,可有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移位,肿物可因损伤破溃,继发感染而疼痛。
检查发生于龈者( 线片可有槽骨吸收。
病理肿物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有蒂或无蒂,质地较硬。光镜下瘤组织由大量纤维组织组成,少见血管和细胞,如有大量成纤维细胞,血管丰富则可能为低度恶性的纤维肉瘤。
治疗肿物切除,发生于龈、牙槽突者须除去受累牙槽骨及骨膜,拔除有关牙齿。
预后切除彻底不复发,多次复发易恶变。
骨化性纤维瘤
根据骨化性纤维所含纤维组织之多少和骨化程度之不同分别称之为纤维骨瘤和骨纤维瘤。
流行病较常见,多发生于青少年女性,多见于上颌骨。
病因病因不明,曾认为系伴有显著骨生成之纤维结构不良。
症状与体征早期无症状,长大致颌骨膨隆,颜面变形,牙齿移位,波及颧骨,上颌窦、腭、眶使眼球移位、复视、鼻堵塞,继发感染可发生骨髓炎,多为单发,多发者常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家族性颌骨肥大常有家族史。
检查X 线片病变为单发圆形骨缺损,初呈毛玻璃样,继则骨小梁似骨瘤样密度增高,瘤灶内由边缘不齐的骨间隔分成多房,各房外形不规则,病变区牙齿受挤移位、脱落。
病理
肿物多为实性,偶为囊性,有包膜,边界清楚,切面可见骨质被灰白色瘤组织代替。光镜下见瘤组织由致密的束状或漩涡状排列的纤维组织组成,其间有不规则的骨样组织、骨小梁或钙化团块。
治疗彻底切除肿物,如病变较大或多发,宜在青春期后再切除,所遗骨缺损植骨等修复。
预后切除彻底不复发。
粘液瘤
流行病少见,发生于软、硬组织,常见于青少年,属有低度恶性倾向的肿瘤。
病因病因不清,有认为系由纤维组织基质粘液变而来,或由胚胎细胞残余而来,也有认为其来源于成牙组织。
症状与体征多见于颌骨,尤为下颌骨前磨牙和磨牙区,软组织极少见,增长缓慢,局部浸润性生长,早期无症状,肿瘤长大可致颌骨畸形,肿瘤可突破骨皮质侵入软组织。
检查X 线片示病变区颌骨膨隆伴蜂房状破坏,细房隔呈直线穿过密度减低区如线网状。
病理肿瘤无包膜,切面呈胶冻状,有粘液样物,质脆。光镜下见星形和梭形瘤细胞疏散分布于疏松的粘液基质内,以细长的胞突相连。
治疗在正常组织内完整切除肿物,矩形甚至一侧颌骨切除,可即刻植骨。
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否则易复发。
造釉细胞瘤
流行病最常见的颌骨肿瘤,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305%,好发于青壮年,无性别差,极少数为恶性。多见于下颌体和升支交界处。
病因病因不清,有认为其由始基囊肿、含齿囊肿转化而来,目前多认为其由造釉器或牙板上皮异常增
殖而来。
症状与体征初期无症状,缓慢增大致颌骨膨隆,面部变形,颌骨骨壁变薄,触诊有“乒乓球”感,肿瘤可穿破骨质侵入软组织,侵犯牙槽骨骨吸收,牙齿松动、移位、脱落,压迫下齿槽神经致唇麻木,肿瘤过大可致张口受限、吞咽、咀嚼和呼吸困难,也可发生病理性骨折,上颌骨造釉细胞瘤可致鼻塞,侵入上颌窦致眶变形、眼球移位和复视,继发感染可溃烂疼痛。
恶性造釉细胞瘤生长快速,疼痛,唇麻木,易穿出颌骨侵入软组织,较少区域淋巴结转移,偶见远处转移。
检查X 线片见颌骨内蜂窝状或多房性囊肿样阴影,边缘不齐呈半月形切迹,边缘分叶或不分叶,有或无半月形切迹。瘤穿刺液蛋白总含量超过48g/L,IgG 超过150g/L。内镜见囊壁凹凸不平,B 超见肿物呈实性低回声,分布不均匀,或无回声。
病理肿瘤无包膜,切面实性或囊性,常共存于同一个瘤体内,实性部分灰白或灰**,囊性部分含草绿色或棕色囊液。光镜下见类似于造釉器排列的瘤细胞团块分散于结缔组织间质内,团块中央可有变性、液化或囊腔。恶性造釉细胞瘤类似基底细胞癌、鳞癌或肉瘤。
治疗手术切除,应距瘤05cm 以上整块截骨。也可彻底刮除囊壁,去除可疑骨壁后液氮冷冻瘤腔骨壁,密切随访,一旦复发再行整块截骨术。恶性造釉细胞瘤按恶性肿瘤处理。
预后切除彻底多不复发,单纯刮除易复发,多次复发可恶变。恶性造釉细胞瘤虽已有远处转移,仍可带瘤生存多年。
占位性病变
什么是占位性病变
“占位性病变”是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专用名词,通常出现在X 射线、B 超、CT 、MRI(磁共振) 、DSA(数字减影动脉造影) 等检查结果中。它的意思是:被检查的部位有一个“多出来的东西”。这个“多出来的东西”可使周围组织受压、移位。占位性病变通常泛指肿瘤(良性的、恶性的) 、寄生虫、结石、血肿等,而不涉及疾病的病因。 正确看待占位性病变
占位性病变并不等于是癌症。 临床工作中,有经验的医生结合患者的病史,一般都可做出较明确的诊断。只有在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才使用这个名词。此时,医生会要求患者提供更详细的病史,以及参考其他检查,或做一些特殊的CT 扫描进一步明确。
占位性病变分类
占位性病变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恶性占位性病变和良性占位性病变。恶性占位性
病变主要包括癌、肉瘤等,其中常见的是癌。肉瘤是一种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但一般不会到处转移,生存期比癌时间长,。
良性占位性病变从大体上可分为囊性占位和实质性占位两种类型,囊性占位性病变主要包括囊肿、脓肿、等,其中囊肿较常见; 实质性占位主要包括血管瘤、细胞腺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局灶性脂肪肝、炎性假瘤、瘤样增生等,其中以血管瘤最为常见。发现有占位病变后,首先要定性论断,即确定病人占位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各种影像学检查不但可以配合定性论断,还可以进行定位论断,也就是进一步确定占位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定位诊断最常用的是CT 、核磁共振扫描成像、B 超,必要时可应用动脉血管造影,为能否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脸大的原因有哪些
脸大的原因有哪些?现在都流行小脸,所以很多人对自己的脸型都是很重视的,因为脸大是很影响美观的,其中造成脸大的原因是有很多的,下面我分享脸大的原因有哪些。
脸大的原因有哪些11、咬肌太大
有些朋友的咬肌太大,会让自己的脸看起来更大。咬肌是脸上的一种肌肉群,要是自己长时间咀嚼坚硬的物体,可能会导致自己的咬肌太大。要是自己使劲咬自己的牙齿,那么自己的脸颊两边会有坚硬的肌肉,那么这两个就是咬肌。
2、过多的脂肪
太多的脂肪会让自己的脸看起来更大。许多朋友的脸属于那种胖脸,看起来很可爱,但因为脸上有太多的脂肪,这会让自己的脸看起来更大。
3、脸部的骨骼太大
面部骨骼太大,这也是自己的脸更大的原因之一。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身体有骨骼,要是自己的骨架太大,尤其是自己的脸太大,它可能会让自己的脸看起来比普通人大。
4、长期水肿
水肿也是使脸看起来更大的因素之一,要是自己长时间处于发胀状态,那么自己的脸看起来会比别人更大、更有肉。
瘦脸的好方法有哪些呢?
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少吃硬的食物,要是自己喜欢嚼口香糖,可以改掉这个习惯,避免长时间咀嚼食物。要是自己的脸上有很多脂肪,建议去健身房,燃烧掉身体多余的脂肪,做一些全身减脂运动,这将帮助改善自己的脸型,减少自己的面部脂肪。要是自己的骨头太大,不要尝试进行整形手术。同时也不建议做整形手术,要是确定骨头太大,试着改变自己的发型,从视觉上改变自己的脸。要是长时间水肿,建议去医院看医生,找出长时间水肿的原因。如果是偶然的,那么可以试着改变自己的饮食,少吃富含水的食物,喝水后不要马上上床睡觉。
其实,大脸并不可耻,父母的基因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自己的外貌,但这些都是每个人的特点,大脸有益。如果想调整自己的面部特征,那么可以尝试做一些健身训练来减少自己的面部脂肪,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的脸看起来更小。
脸大的原因有哪些2导致脸大的原因有哪些?
咬肌肥大型
咬肌肥大经常与多食坚果、鱿鱼丝、口香糖等坚硬、难嚼的食物有关。频繁的用力咀嚼有利于咬肌肥大。因此要尽量避免或少食硬韧的食物,让面部线条柔和一些。
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可以有效地治疗咬肌肥大。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是通过阻断神经与肌肉的神经冲动传导,从而减少肌肉的收缩运动。这种长时间的肌肉麻痹会使原本发达的肌肉缩小,从而达到了瘦脸之功效。但注射瘦脸的效果不是永久的,通常于注射1周后显效,最佳效果可维持3—6个月。所以要保持状态,需要间隔一段时间,反复注射。
大骨架型
脸部骨架大,主要体现为下颌角的肥大。这种脸大,其实和脂肪、肌肉都没有关系,仅仅是骨骼轮廓所表现出的。下颌角整形,是通过切除下颌角处的部分骨质,以达到瘦脸的目的。该手术适合于下颌骨大、下颌角外翻者。手术往往与部分咬肌切除同时进行,以使良性咬肌肥大亦得到改善。
截骨手术有一定出血量,如果手术中大血管破裂,则可导致大出血。也有可能会引起面部神经的损伤,出现口角歪斜的症状。另外还有颧骨降低术,也有瘦脸的作用,但手术复杂,通常不被采用。
婴儿肥型
婴儿肥,准确的说是颊脂垫肥大。颊脂垫是面颊部双侧软组织间隙内的一团象鸡蛋黄样的脂肪组织。是婴幼儿在吸奶时保持面部不塌陷的关键组织,因此孩童的脸看起来圆嘟嘟的。随着年龄的增加,颊脂垫会逐渐变校
取出颊脂垫无疑会使脸变瘦。要取出颊脂垫,需要在口内颊黏膜上做个约10cm的小切口,去除的脂肪量要适当。对于面颊部整体肥胖的人,单纯去除颊脂垫可能会使临近组织,尤其是口角处肥胖更加凸显,给人以面部松垂的感觉,需要行面部吸脂术才能使面型协调。
脂肪肥厚型
腮帮子圆鼓鼓的,多肉而结实,脸型线廓不分明,那或许就是真正的肥脸了。面颊部分的皮下脂肪囤积,表情肌衰退,是造成脸部肥胖,轮廓混沌不清的原因。
针对面部皮下脂肪较厚的人群,面部吸脂是最有效的方法。吸脂术是利用负压吸脂设备,将皮下脂肪吸出,以达到瘦脸的目的。吸脂术后会有暂时性的肿胀,要待面部肿胀消退,瘦脸效果才会逐渐呈现。通常在术后3个月形态基本稳定。吸脂是一项广泛开展的手术,但却属于较难的手术,操作不慎或经验不足,很容易导致吸脂部位皮肤坏死、表面不平整、双侧不对称等问题。
瘦脸需要综合治疗
脸大可以是因为以上的某一种原因,或多种原因导致的,所以经常需要制定综合的治疗方案。在以上这些瘦脸方法中,注射肉毒 素是最简单有效的,也是最常被采用的方法,但不持久。颊脂垫是简单、有效、又持久的手术方法,临床上经常采用,但对于面部脂肪多的人,单纯取颊脂垫的作用是不够的,还需要做面部吸脂术。面部吸脂手术的效果是永久的,但又是相对难的手术。然而与截骨术相比,软组织的手术都算相对简单的、小创伤的手术。下颌角截骨手术属于创伤比较大的手术。临床上在选择这些方法时,应该遵循由简到难、由创伤小到创伤大、由长效到短效的顺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