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长辫子是从满清入关后强制推行“剃发令”才形成的。
清军于西元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1645年6月15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满族男人头[发剃去前额和四周,留存头发编]成辫子垂之脑后。清在关外时,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投降归顺或被掳去的,都要以剃发作为标志。顺治元年五月多尔衮进入北京后,即宣布京城内外军民人等尽行剃发以示归顺,但遭到北京人民的强烈反对,不久被迫停止。
二年五月清兵进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清廷乃于六月再次颁布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以10日为限,各省地方在接到命令后也以此为限,所有文武官民都要剃发,衣冠服饰也要遵从清制,违抗者杀无赦。
剃发令的颁布及强制执行加剧了清初的民族矛盾,遭到广大汉族人民的反对,触发了江南地区江阴、嘉定、苏州等地的抗清斗争。
此起彼伏的斗争历经37年之久,最终结果是满族封建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扩展资料:
清朝男人的辫子,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样子。
1、顺治是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那一时期,是对辫子要求最明确、最严格的时候。那一时期的辫子样式,有个专门的叫法:“金钱鼠尾”,“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
也有人说,留的辫子细长,要能从铜钱孔中穿出,所以才那么叫。总之就是脑门心留一小撮头发,然后梳一条小辫儿。
2、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国人对辫子做些改良,头顶留的头发有了一巴掌大,辫子也粗了许多。那时期外国人大量来华,对这种发型亲切地称为“猪尾巴”,甚至成为外国人对中国男人的主要印象。
3、到了清朝晚期——就是苏乞儿生活的时代——发型又有变化,留的头发更多了,男人们都以拖一根又粗又长的大辫子为荣,很多人形容为“牛尾巴”,如同一般“辫子戏”中表现的那样。到那时候,经过两三百年的熏陶,已经以辫子为美了。
—剃发令
人民网—清代男人的辫子:顺治时只能脑门心留一小撮头发
小男孩留小辫子,在我国已有数百年历史,这一习俗至今在许多区域还流行着。男孩留小辫子有5种情形:一是夫妇俩结婚多年,女方一直没有怀孕,等到双方年龄稍大后,中年得子。二是夫妇连续生了几胎女孩,喜得贵子。三是父辈以上几代单传。四是生了多胎,没有保住,后来生了男孩。五是男孩娘舅家门不旺,其舅备礼拜帖于姐令外甥蓄辫,为自己引子旺家。一般是在头顶上留一撮头发形状似桃,在脑后留一撮头发编小辫子。
男孩剃辫子很有讲究。一般来说,若是前四种情形,男孩须长到12岁后,方可落发,若是第五种情形,则男孩娘舅之子满月,便可落发,但一般6岁后才举行落发仪式;若男孩未到年岁小辫子意外断了,可用细小竹节做簪挽发六日,也可补举仪式;若是前四种情形则须男孩父母焚香祭祖,祷告天地,补举仪式;若是第五种情形则须男孩娘舅家人焚香祭祖,祷告天地并备大礼(三仙、三宝、三圣物等等)送予外甥,补举仪式。
落发仪式有二:
仪式一:
1、选黄道吉日、吉时、吉位;请一位满福之人(子孙满堂的长者,如果是家族之内的人必须是男孩的长辈)
2、准备香案,红布铺底,香炉坐中,左置红剪、右放彩带,下设蒲团;
3、吉时到,男孩之母焚香祈福;然后系彩带于剪,双手递交福满之人;
4、满福之人持剪,宣喜语,如:“小小剪刀七寸长、磨得光又亮,天上金鸡叫、地下啼凤凰,今天黄道日、剃的状元郎。”然后由其发根处落剪;
5、男孩长舅手捧装有大糕、红鸡蛋、葱、毛笔、书本的筛筐(其上覆盖红布)恭候一旁,待外甥落发后,将其小辫子用红布条捆扎后,放于筐内,绕甥三圈,令其伸手抓取一物,显将来之运数(分别代表官运、财运、智运、文运、德运,若取得自己的小辫子代表其家运昌盛);
6、众亲朋鼓掌喝彩、献礼(若是第五种情形,其舅须准备五色羊、七彩牛和八宝鱼三仙等之类的大礼送予外甥,现在人一般用红布裹钱送之,多为8888,6666等吉利数字);
7、燃放鞭炮;
8、仪式结束。
男孩剃小辫子,不仅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无限希望,也是一种古老的成人教育仪式。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男生扎辫子已经不算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是,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为什么小男生要扎辫子。还是来和小编一起瞧瞧吧。
男孩要从小留一个小辫子这种发型原起于清代,当时男子以此效忠清政,当时是被逼无奈才剪,现在应该是为了时尚才剪。

不过,这一习俗至今在许多区域还流行着。男孩留小辫子有几种情况,一是夫妇俩结婚多年,女方一直没有怀孕,等到双方年龄稍大后,中年得子。
二是夫妇连续生了几胎女孩,喜得贵子。三是父辈以上几代单传。四是生了多胎,没有保住,后来生了男孩。

五是男孩娘舅家门不旺,其舅备礼拜帖于姐令外甥蓄辫,为自己引子旺家。一般是在头顶上留一撮头发形状似桃,在脑后留一撮头发编小辫子。
说起剃发蓄辫,只是十七世纪中叶满洲人入主中原以后所形成的习俗,而在此之前,中国人是不剃发蓄辫的。自秦汉至于明,头发不可毁伤的祖训更是深入骨髓,不可更改。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汉人的不断推诿,清廷也慢慢的做出了一些让步,剃的头发越来越少,到了中期,剃发也就仅仅是将前额上剃去一点,大部分的毛发得到了保留。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清宫戏上常见的模样。于是剃不剃头已经最重要的表示臣服于清廷的标志,而留不留辫子则是关乎生死的大事。
在如今的这个社会中,如果你是搞艺术的,适当弄下是可以的,但无论社会还是女人的角度看待一个男人,男人扎辫子都是很怪异的。社会的优胜劣汰就连一个人的穿戴外貌都很讲原则。而扎辫子的男人其实也不是很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