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指披覆在人体的表层,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组织。
具有保护、感觉、分泌、排泄、呼吸等功能。
由表皮和真皮紧密结合而成。
①表皮。
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由浅入深依次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和生发层。
角质层由多层角化上皮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细胞膜较厚)构成,无生命,不透水,具有防止组织液外流,抗磨擦和防感染等功能。
生发层的细胞不断增生,逐渐向外移行,以补充不断脱落的角质层。
生发层内含有一种黑色素细胞,能产生黑色素。
皮肤的颜色与黑色素的多少有关。
②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由浅入深依次为 层和网状层,两层之间无明显界限。
真皮厚度约007~012毫米;手掌和脚掌的真皮层较厚,约14毫米;眼睑和鼓膜等处较薄,约005毫米。
层与表皮的生发层相连,其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和触觉小体等感受器。
网状层与皮下组织相连,其内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
它们互相交织成网,使皮肤具有较大弹性和韧性。
网状层内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末梢等。
扩展资料:
皮肤覆盖全身表面,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约占体重的16%。
成人皮肤面积约为12—20平方米。
全身各处皮肤的厚度不同,背部、项部、手掌和足底等处最厚,腋窝和面部最薄,平均厚度为05—40毫米。
皮肤覆盖于体表,从外至内依次为表皮、真皮、皮下层。
真皮由中胚层分化而来,分 层和网状层两层,两者之间无明显界限。
真皮突起无数 ,嵌入表皮深面,真皮深面借结缔组织纤维束与浅筋膜相连。
真皮一般厚1~2mm。
皮肤的免疫反应主要发生于真皮,真皮浅层内的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相互作用,并通过其合成的细胞因子互相调节,对免疫细胞的活化、游走、增殖分化,免疫应答的诱导,炎症损伤以及创伤修复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皮肤的结构及功能
皮肤结构分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1、表皮:位于皮肤的最外层,有外及里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
2、角质层:主要成分为角蛋白,是由无核的死细胞紧密地排列在一起而形成,含NMF吸收水分,避免水分蒸发过度。可防止外界的灰尘、细菌等进入体内。同时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具保护作用。
3、透明层:只存在于掌跖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4、颗粒层:有核的或细胞组成,可以中和酸性物质,其中兰格罕细胞能够分泌免疫物质。含有晶样角素,晶样角素可以曲折阳光,减弱紫外线的伤害,但其极易被盐、碱所破坏。
5、棘层:呈弱酸性是有核的活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起到基底层与表皮外层之间的桥梁作用。
6、基底层:呈圆柱状,为表皮各层细胞的再生层,细胞分裂能力佳,是修复受损表皮细胞的大功臣,基底层有色素母细胞是制造黑色素的大本营,透过黑色素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防止紫外线过分渗入体内。具有分裂增生的功能,新细胞从基底层到达角质层需要14天,在角质层停留14天。
7、真皮:真皮是位于表皮之下的结缔组织,主要有纤维、基质和细胞构成,此外还有血管、神经、皮脂腺、汗腺、毛囊等。(与疏松结缔组织和大量脂肪组织组成,具有保温和缓冲外来震动的作用。
1.皮肤的结构和部位皮肤的吸收能力与角质层的厚薄、完整性及其通透性有关,不同部位皮肤的角质层厚薄不同,因而吸收能力存在差异,一般而言,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皮肤损伤导致的角质层破坏可使损伤部位皮肤的吸收功能大大增强,因此皮肤损伤面积较大时,局部药物治疗时应注意药物过量吸收所引起的不良反应。2.角质层的水合程度皮肤角质层的水合程度越高,皮肤的吸收能力就越强。局部用药后用塑料薄膜封包后,吸收系数会增高1 00倍,就是由于封包阻止了局部汗液和水分的蒸发,角质层水合程度提高的结果,临床上常用此法提高局部用药的疗效,但也应注意药物过量吸收。3.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完整皮肤只能吸收少量水分和微量气体,水溶性物质不易被吸收,而脂溶性物质吸收良好(如脂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激素),油脂类物质也吸收良好,主要吸收途径为毛囊和皮脂腺,吸收强弱顺序为羊毛脂>凡士林>植物油>液体石蜡。皮肤不仅吸收少量阴离子,还可吸收一些阳离子。此外皮肤尚能吸收多种重金属(如汞、铅、砷、铜等)及其盐类。物质的分子量与皮肤的吸收率之间无明显关系,如分子量小的氨气极易透皮吸收,而某些分子量大的物质(如汞、葡聚糖分子等)也可透过皮肤吸收。物质浓度与皮肤吸收率成正比,但某些物质(如石炭酸)高浓度时可引起角蛋白凝固,反而使皮肤通透性降低,导致吸收不良。剂型对物质吸收亦有明显影响,如粉剂和水溶液中的药物很难吸收,霜剂可被少量吸收,软膏和硬膏可促进吸收,加入有机溶媒可显著提高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的吸收。4.外界环境因素环境温度升高可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增加,加快已透入组织内的物质弥散,从而使皮肤吸收能力提高。环境湿度也可影响皮肤对水分的吸收,当环境湿度增大时,角质层水合程度增加,皮肤对水分的吸收增强,反之则减弱
皮肤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其中表皮分为五大层,也就是皮肤的最外层表皮下的五层形态不同的细胞,表皮可以保护皮肤不受细菌感染。按照由内而外的顺序分别为基底层、有棘层、颗粒层、透明层以及角质层。
而真皮从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皮肤表皮五层每层的作用:
角质层:是表皮的最外层,由多层角质细胞和角层脂质组成。角质层主要由 5 至10 层扁平、没有细胞核的死亡细胞组成,而掌跖部可达40-50层。当这些细胞脱落时,底下位于基底层的细胞会被推上来,形成新的角质层。此层由于皮脂膜的形成,可防止水分流失。角质层正常含水量为20%—25%,皮肤干时角质层含水量低于10%会干燥、脱屑,低于5%出现红、肿、热、痛、痒。由于角质层位于皮肤最外层,所以也是人体天然的保护屏障,具有免疫的作用,还能吸收水分、保持皮肤滋润不干燥。
透明层:是角质层前期,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无胞核,仅见于手掌和脚底的表皮。HE染色呈嗜酸性,切片上呈波形带状弯曲,有强折光性,故名透明层。具有控制水分、防止水、电解质与化学物质通过的屏障作用。在静电上,颗粒细胞层为荷阴电荷带,透明层为荷阳电荷带,构成表皮的重要防御屏障。
颗粒层:位于棘细胞层浅部,常见于掌、跖表皮内,细胞厚度可达10层。由于它在正常表皮细胞和死亡角化细胞之间过渡,因此也称为过渡带。颗粒层上部细胞内的“膜被颗粒”向细胞间隙释放磷脂类物质,使邻近细胞间不易分离,成为防水屏障,使体表水不易渗入,也阻止体内水外渗。作用是抵挡外界有害物侵入皮肤,过滤紫外线、防止皮肤长斑。
有棘层:位于基底层之上,由4-10层多边形、体积较大的棘层细胞组成,也有分裂增生能力,增殖新细胞,但仅限于深层接近基底层的细胞。棘层深部细胞呈多边形,愈向浅层愈扁平。
基底层:即基底细胞层,是表皮的最底层。基底层是表皮中分裂增生能力最强的一层细胞,每天30%~50%的基底细胞进行核分裂,分裂周期约为19天,产生的新细胞向上推移进入棘层,所以基底层也称为生发层。基底层增生的细胞向表皮层不断推移,逐渐分化为其他各层。在皮肤创伤愈合的过程中,基底层细胞有重要的再生修复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