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出处溯源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出处溯源,第1张

原题:“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的真正出处

原载:@痕路 的新浪博客

日期:2013-02-21

  因此文十分详尽,且年代较久,就全文摘录于 。

  手机弄十分麻烦,格式就只用分割线弄了下。

这个事要从一位同袍让我们去她单位的年会上宣传汉服说起。

当时她给了我一份介绍汉服的稿子,我建议她加了关于汉礼展示的部分。

汉服展示到汉礼展示中间的串词,少不了“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这句。

她的原稿是:

左传》有云:“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

当时一看我就楞了,也许这是很多汉服新人常犯的错误(新人我犯过N种错误!!)。

其实这句话是跟《左传》有关系,但出处不是这样来的。

《左传》众所周知,一说左丘明著,为解释《春秋》的书。

也就是《左传》=《春秋》注解版。

《春秋》在秦时失传,后时常用的三种注解本

《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公羊和谷梁我还没看过,左氏传即为左传。

所以看过《左传》的人应该明白:

为什么会有经:XXXXXXXX,后面又紧跟着传:XXXXXXX。

比如我记得左传开篇:郑伯克段于鄢。

经里就一句话交代。

传里就详细解释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显然,如果《春秋》这本书今天还存世的话

大家单看它还是会全然看不懂的。

这书言简意赅到极致了

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什么的你看起来一定会觉得它狗屁不通!(啊喂!狗屁不通的是你自己吧!!)。

废话有点多。

那么“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到底在哪里出现的呢。

咳,如果你有幸知道儒家十三经的话

就知道十三经注疏里有本书叫《春秋左传正义》。

⊙﹏⊙b汗

好了不废话了……

西晋有个叫杜预的,此人精研《左传》,自持有几分才气,觉得以前人对左传的注释不够深刻全面,自己大笔一挥,又加以注解一遍。

写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成为后人研读左传的最好注解。

你以为事情就这么结束了?还没。。o(╯□╰)o

再然后,唐朝的孔颖达又在杜预的基础上注疏一遍。

就是《春秋左传正义》的样子了。

孔颖达有才啊!!

我个人觉得他与郑玄都是注解牛人中的牛红红!!

也就是说《春秋左传正义》里面

“经”是春秋里的原话

“传”是《左传》里的话

“注”出自杜预之手

“疏”出自孔颖达之手

然后大家泪流满面了,这句话到底在哪儿啊。

咳咳,附上原文出处: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六 定公十年

春秋的内容:

定公十年

春,王三月,及齐平。

夏,公会齐侯于夹谷。

(苍天啊你告诉我如果不看左传的话,这上面的话是神马意思!!

——来自小白的肺腑)

左传的内容:

十年,春,及齐平。

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於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於神为不祥,於德为愆义,於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将盟,齐人加於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

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

这是杜预的注:

十年,春,及齐平。(平前八年再侵齐之怨。)

夏,公会齐侯于夹谷。(夹谷即祝其也。)孔丘相,(相,会仪也。相,息亮切,注同。)犁弥言於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莱人,齐所灭莱夷也。劫,居业切。)

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以兵击莱人。)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裔,远也。好,呼报切,下同。裔,以制切。俘,芳夫切,下同。)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於神为不祥,(盟将告神,犯之为不善。夏,户雅切。逼,彼力切。)

於德为愆义,於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辟去莱兵也。愆,去连切。遽,其据切。辟,婢亦切,又音避,注同。去,起吕切。)将盟,齐人加於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如此盟诅之祸。竟音境。乘,绳证切。诅,侧据切。)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无还,鲁大夫。还音旋。)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须齐归汶阳田,乃当共齐命。於是孔子以公退,贱者终其事。要盟不挈,故略不书。共音恭,注同。要,一遥切。)

这里的后面是对字音的注解,比如:夏,户雅切。这玩意儿放在现在的普通话里根本没法读,中古汉语真是让人望而憧憬啊。(杜预生在西晋,狭义理解上他注的读音就是中古不是古汉语。。读音么?求高人解答~!)

这是孔颖达的疏:

[疏]注“莱人”至“夷也”。正义曰:襄六年,齐侯灭莱。莱,东莱黄县是也。地在东边,去京师大远。孔丘谓之“裔夷之俘”,言是远夷囚俘,知是灭莱所获,此人是其遗种也。齐不自使齐人,而令莱人劫鲁侯者,若使齐人执兵,则鲁亦陈兵当之,无由得劫公矣。使此莱夷,望鲁人不觉,出其不意,得伺间执之。

[疏]“裔不”至“乱华”。正义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莱是东夷,其地又远,“裔不谋夏”,言诸夏近而莱地远;“夷不乱华”,言莱是夷而鲁是华。二句其旨大同,各令文相对耳。

[疏]注“须齐”至“不书”。正义曰:齐、鲁既平,当两相从意。齐人既令鲁以三百乘从,鲁不可即拒,故须齐归汶阳之田,乃当共齐三百乘之命。则得汶阳之田,是当三百乘也。贾逵云:“不书‘盟’,讳以三百乘从齐师。”其意以宣七年盟于黑壤,而不书经,传言“晋侯之立也,公不朝,又不使大夫聘,晋人止公于会”,公不与盟,不书“盟”,讳之也,缘彼有讳,谓此亦讳。案此会孔丘相,反汶阳之田以共齐命,孔丘意也。得其三邑,而以三百乘从之,为相当矣,於鲁不为负,何以讳其盟?即以三邑田少,不足以当三百乘,孔丘不应唯令反此而已。今令反此共命,必其足以相当,何以讳其从齐也?若三百乘从齐必是可讳,孔丘为相,义不能拒,则孔丘为有罪矣,何贵乎圣人也?故杜以为:“於是孔子以公退,贱者终其事。要盟不故略不书。”《释例》曰:“夹谷之会,齐侯劫公,孔丘以义叱之,以兵威之。将盟,又使兹无还责侵田,拒齐之享。屈疆国,正典仪,此圣人之大司也。徒以二君虽会,而兵刃相要,二国微臣共终盟事,故贱而不书,非所讳也。旧说同於黑壤之辱,为负仲尼也。”

好了,找到了。

泪流满面感谢孔颖达

万分感谢!!!!!!

trong>才子神马的我最爱啦!

也许以后还有第N位大才会再来个

《春秋左传正义之疏的N次方》

坐等哟!毕竟学无止境

许多东西还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

后面的注疏我就不贴了。网上一搜就有。

然后我刚猥琐的去搜了一下“华夏”二字的。

发现里面明确写着:

孔颖达为《春秋左传正义》作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可见新人好好学习百科还是很有用的。

原来!!百科百过了,我又自作多情一回!!!!唉。。。。

是“服章”。这是“华夏”一词的一种说法来源。主要描述了古时候的服装,很美,艳丽。有礼仪之大,描述了对我国古时候的文明与尊敬。

它源自《左传注疏》,作者为杜预、孔颖达。对于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学者都在为其写注释,在《左传注疏》“卷五十六 定公十年,尽十五年”中,作者[疏]:“裔不”至“乱华”。正义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莱是东夷,其地又远,“裔不谋夏”,言诸夏近而莱地远;“夷不乱华”,言莱是夷而鲁是华。二句其旨大同,各令文相对耳。

扩展资料

汉服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 ,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参考资料汉服

《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疏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所以衣服什么的只是直译。按全文的意思应该指的是

华指“物质”

夏指“礼仪”

总的是指当时的衣食礼仪制度等

意思是: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此句出自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是“华夏”之词的一种说法。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中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扩展资料

华夏文明亦称汉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这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

黄河文明的代表则为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东南部红山文化。周从殷礼,对殷商文明存在着继承关系。

传统的思想认为,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

在大地湾遗址的发现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後来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断获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华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5609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3
下一篇2023-09-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