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灵论(Animism)亦称“万物有灵论”。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具有意识、灵性的一种学说。泛灵论是人类第一个有结构的、带有某种普遍性的思想体系,是宗教的最初形态之一。
哲学上的“灵魂”概念是指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但与身体对立的精神实体。宗教认为灵魂是可以离开形体而独立活动,并且不会随形体死亡而死亡的超自然存在,是人或物一切行为的主宰。1872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近代西方宗教学奠基人之一的EB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以丰富的民族学和宗教学的资料为基础,简明透彻 地阐述了灵魂观的产生和发展,创立了宗教起源于“万物有灵论”的学说。泰勒认为,灵魂观念是一切宗教观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之一,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全部宗教意识的核心内容。“灵魂”观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中期或晚期,当时的原始人知识极其贫乏,对观察到的一些生理现象不能作科学的解释,认为睡眠、疾病、死亡等是因为某种生命力离开了身体;在梦中,人原地不动却可作长途旅行、与远方的或已死去的亲友见面谈话,是因为人的化身在进行真实的活动。他们把死亡和梦幻看作是独立于身体的生命力的活动和作用,这种生命力就是最初的“灵魂”观念。原始人运用类比方法,把人生性的灵魂对象化、客观化,并推及其他一切事物,认为动物、植物、山水石等无生物,雷雨电等自然现象也和自己一样,是有意志、有灵魂的,于是就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灵魂既然是独立于形体的,那么,形体虽亡而灵魂不灭,与形体相联系的物质性的灵魂观念发展成了独立于形体的、非物质性的灵魂观念,这种纯粹的灵魂可以随意地或暂时地附着在任何事物上,成为原始人崇拜的神灵。由于当时生产力极端低下,对自然界的严重依赖,对自然力量的恐惧和无力抗衡,使最初出于对先者灵魂的尊敬而产生的祖先崇拜,发展为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崇拜,如天帝、太阳神、雷神等,并导致了对超现世的彼岸世界(天堂、地狱等)的崇拜和信仰。虽然在灵魂观念异化为神灵观念的具体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各宗教可能有不同的途径和形式,但“万物有灵”观念运动了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
许多宗教学家反对泰勒把原始人看成是原始时代的哲学家,认为原始人的灵魂观念和泛灵论,并非出于哲学性的住是,而是由于他们对身心关系的无知。泰苗之后,出现了修正泰勒“万物有灵论”的“前万物有灵论”,主要有:(1)弗雷泽的巫术论。认为原始人在进行万物有灵崇拜之前,已相信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为某种非人格性的超自然力量所统治的,并进行巫术活动,企图以此命令和控制自然物,在巫术无效后才开始宗教性崇拜。(2)马雷特的巫力论,认为人类最初崇拜、敬畏的对象是某种神秘的、泛灵的、超自然的“力”。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W冯特研究民族心理20多年,发展了泰勒的万物有灵论,并作了部分修正和补充,提出了“体魂”的概念。体魂是指与整个身体联系的或与某个特殊器官相联的灵魂。泛灵论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不仅是宗教的起源之一,而且还出现在不少的哲学体系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等都以泛灵论解决灵魂和肉体的关系。
J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也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儿童把无生命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的认识倾向,主要表现在认识对象和解释因果关系两方面。随着年龄增长,泛灵观念的范围逐渐缩小。4~6岁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6~8岁儿童把有生命的范围限制在能活动的事物;8岁以后开始把有生命的范围限于自己能活动的东西;更晚些时候才将动物和植物看成是有生命的,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期的儿童处于主观世界与物质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缺乏必要的知识,对事物之间的物理因果关系和逻辑因果关系一无所知,所以思维常是泛灵论的。美国心理学家S霍尔则认为,儿童在个体意识发展的过程中,重演了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和过程,这个过程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某种自发的宗教意识的出现。儿童的泛灵论就是自发宗教意识的特征之一。
国外有些心理学家不同意皮亚杰的观点,认为儿童虽具有泛灵思想,但并不普遍。我国有关的研究主为,儿童把无生命客体看作是活的和有心理的认识倾向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它直接依赖于知觉或表象中所注意对象的某一拟人特点,这是儿童的泛灵心理,而非泛灵观念。儿童的思维水平决定儿童缺乏关于“活的”的“心理”的系统化正确知识,这是3~6岁儿童泛灵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由对象的某一拟人特点而引起的情绪体验是泛灵心理产生的条件,认识和情绪体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产生了泛灵心理。
嬉皮士(英语Hippie的音意译)
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
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为“陈府”(the establishment)。
嬉皮士后来也被贬义使用,来描写长发的、肮脏的吸毒者。直到最近保守派人士依然使用嬉皮士一词作为对年轻的自由主义人士的侮辱。
当时的嬉皮士想要改变他们的内心(通过使用毒品、神秘的修养或两者的混合)和走出社会的主流。远东形而上学和宗教实践和原著部落的图腾信仰对嬉皮士影响很大。这些影响在1970年代演化为神秘学中的新纪元运动。
嬉皮士(Hippies)是六十年代的代表人物,他们反体制,反战,追求迷幻药,性开放;嬉皮士他们否定既有的社会制度、物质文明、性观念等,寻求直接表达爱的方式的人际关系。他们留长发、蓄胡子,奇装异服,时常共同生活,并且吸毒。
嬉皮士是欧洲国家兴起的一种文化,1945二战结束后到七十年代都是嬉皮士文化的兴盛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年爱好幻想,但有不满屈从于黑暗的令人失望的现实所以开始叛逆,荒诞,这也成了嬉皮文化的特点。 披头士是英国最著名的摇滚乐队,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摇滚组合,他们在1964年登陆美国,这一年成为了世界流行音乐是的开端,对后世的摇滚乐流行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披头士乐队是嬉皮文化的一种体现。
1、来源不同:
旧金山海特·亚许柏里地区的嬉皮士是以一个叫做Diggers的团体为中心。这个街头剧团体将即时性的街头剧、无政府主义行动和艺术表演结合在一起,他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自由城市”。
他们受两个不同的运动影响:一方面受波西米亚主义的、地下艺术的、剧团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左派的、民权主义的、和平运动的影响。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也有一个非常活跃的嬉皮士社团。
雅皮士是美国人根据嬉皮士(Hippies)仿造的一个新词,意思是"年轻的都市专业工作者" 。雅皮士从事那些需要受过高等教育才能胜任的职业,如律师、医生、建筑师、计算机程序员、工商管理人员等。
2、政治观点不同
嬉皮士没有宣言或***物,他们只用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理念。传统的宗教文化屡次遭受他们的嘲笑,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在他们眼中不值一钱。
嬉皮士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他们憎恨大公司的贪婪,感叹传统道德的狭窄,反对战争的无人道性。但他们却无能为力。
他们只能在他们的和平运动、游行中发出他们的呐喊;只能在他们的头发里带花或向行人分花,“向枪管里插上鲜花”;只能用流浪的摇滚音乐、伤感音乐表达他们的不满。
雅皮士们事业上十分成功,踌躇满志,恃才傲物, 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与嬉皮士们不同,雅皮士们没有颓废情绪,不关心政治与社会问题, 只关心赚钱,追求舒适的生活。嬉皮士意为"都市中失败的年轻人"。他们虽然觉得自己的 生活无法与雅皮士的生活相比,但又不愿意有失落感,并发誓要找到自己的归宿。
3、成员不同
嬉皮士在他们的头发里带花或向行人分花,因此他们也有“花童”的外号。很多嬉皮士来自白人富裕家庭,他们抛弃富裕,来感受并赞美贫穷,体验简单而随意的生活。
正因为这些富家子弟享受过主流的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才有可能成为这种虽然舒适但扼杀人的创造力的生活的反叛者,也只有真正感受过主流文化的人,才有可能看到它的弊端,从而对它进行批判。
雅皮士,是指西方国家中年轻能干有上进心的一类人,他们一般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雅皮士风貌(yuppie look)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也有人把“雅皮士”称为“优皮士”。他们的着装、消费行为及生活方式等带有较明显的群体特征,但他们并无明确的组织性。
扩展资料:
嬉皮士特点:
1、长发,大胡子。许多美国人觉得长发是一种冒犯,因为它代表不整洁或女性。
2、色彩鲜艳的衣着或不寻常的衣饰。
3、听一定的音乐,比如杰米·亨得里克斯和杰菲逊飞艇的幻觉性的摇滚乐、詹妮斯·乔普林的布鲁斯、斯莱和斯通家族、ZZ顶级乐队、死之民乐队等的音乐。偶尔自己演奏音乐,一般吉他,一般在家里与朋友一起,或在公共绿地上或节日上。自由恋爱,公社式的生活。
-雅皮士
-嬉皮士
分类: 社会民生 >> 其他社会话题
解析:
不,yuppie是“雅皮”,和传统的嬉皮士有很大不同,详细的我现在找找看吧~~其实你自己到baidu查也可以查到的
找到了~~
雅皮(Yuppie)- -
雅皮(Yuppie)是Young Urban Professional (大都市中的年轻专业人才)首位字母的缩写,特指继嬉皮士之后兴起的一类精英人群。
九十年代初,雅皮这一概念流行到台湾,台湾同胞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气概把它翻译成雅皮。时下,雅皮的群体在中国大陆地区不断扩大,成为都市文化的一个新兴标志。
术业专精,都市精灵
哈佛、麻省、斯坦福、牛津、剑桥……,如果你是从上面这一长串显赫的家族破壳而出,或者至少是小有名气的高等院校中的佼佼者,那么,迈出校门的第一天起,你就已经乘上了通往雅皮部落的直通车。
不大的年纪、良好的教养、高薪的工作、精致的生活,是雅皮的基本特征。证实专业知识的doctor(博士)、master(硕士)、bachelor(学士)的后缀,意味着你可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这种状态。否则,你不是难以摆脱“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历史阴影,就是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暴发户超乎寻常的豪情,两者中的任何一点存在,都意味着你成不了一个雅皮。
都市是唯一适合雅皮生存的土壤。雅皮以尖精专业知识为立身之本,有充分的机会在人才掠夺和商业竞争最为激烈的都市中实现最大的货币化。也只有消费发达都市,才可以满足雅皮追求优雅的生活的需求。换一个小点的城市,可有足够多的就业选择?可有意大利的歌剧、达利的画展、法拉利跑车?难以想象。
取财有道,享受生活
雅皮绝对不是耻于言利的清高之人,更从不讳言对于财富的渴求,但是你绝对不要认为雅皮的眼里只有钱,如果你给雅皮一个自营电动玩具店可以月入数十万的机会,他也绝对不会把握,因为雅皮十分注重财富产生的过程。雅皮更倾向于选择一种具有专业性、富于创造性、 而高尚的职业,在为公司牟取金钱的同时也积累自己的财富。职业和金钱永远也不会成为雅皮生活的目的,过于繁重的工作,即便可以带来更高的职位更大的财富,亦为雅皮所不取。雅皮生活的目的,就是生活本身,聪明的雅皮断然不会舍本逐末。
雅皮近乎挑剔地对待自己的生活,乃至每一个细节。服装追求品牌与品质的完美统一,杰尼亚、阿玛尼是雅皮的首选。雅皮的衣柜里你不会发现非常夸张的颜色,有的只是黑白灰。雅皮绝对会穿着格调非凡的服装出现在正式场合,同样也会准备几套价格不菲的休闲、运动服装。雅皮外在的优雅让你一目了然,行事作风让你如沐春风。女士优先、尊重长者、谦让同辈,是雅皮生活的不二法门。当然,生活中的雅皮也并非处处不为天下先,比如说洗澡,因为浴室的温度开始是最低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革命导师的这句话雅皮十分赞赏。雅皮永远也不会选择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状态。雅皮比谁都关注自己的健康,运动是雅皮的必修课程。当然,雅皮不会选择那种单纯让自己肌肉发达的运动,品位的观念亦要贯彻其中,比如说骑马、击剑、网球一类有贵族传统的运动,或是现代流行的高尔夫。为了表明一种格调,雅皮也会偶尔牺牲一些健康,比如雅皮比谁都清楚吸烟有害健康,但并不排斥雪茄。当然。心理的健康同样重要,如果觉得不自在,雅皮是比较容易接受由心理医生提供专业辅导的一类。
不离不弃,好色不*
雅皮是交际圈中最受欢迎的一类,儒雅、博学、风度翩翩、不吝啬,与雅皮交往通常都会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愉悦。雅皮是最好的倾诉对象,但你千万不要指望一个雅皮会向你展现两肋插刀的义气,无论是工作中或是生活间,雅皮都对朋友之间的距离与分寸拿捏得非常准确。对待事物的态度同样如此,不离不弃是雅皮的待人哲学。
对待男女关系,雅皮持有的是一种中庸的态度。多情博爱是雅皮的特征,好色不*是雅皮的原则。婚后的雅皮,一定是一个对家庭很有责任的伴侣。但谈到忠贞,对雅皮恐怕就是一种奢望了。红颜知己,青衣之交,是魅力无穷的雅皮难以回避的状态。值得庆幸的是,雅皮绝对不会用一种纯粹的生物概念去进行男女之间的交往,雅皮其实是一种十分注重情感的动物,至于你是不是拥有法国人一样的大度,就悉听尊便了。
精神界面,曲高和寡
生活于现实而功利都市中的雅皮,精神界面却充满了浪漫与理想。清纯的自然为雅皮所钟爱,难得的假期,人迹罕见的地方是雅皮的首选。通常的方式是独行或只选择三、五好友为伴,喧闹的团队旅游难得出现雅皮的身影。融入自然之中,追求心情的愉悦,然后再回到现实的奋斗追求,轮回中求得心境的平和,这就是雅皮。
雅皮让人感觉最为另类的地方或许是对于艺术的态度。雅皮对于红遍大街小巷的大众艺术通常持有一种不屑的态度,比如说好莱坞的新推大片,港台新星的主打歌曲,比雅皮年纪小上二十岁的流行又另当别论。肖邦的钢琴曲、达·芬奇的名画一类的艺术经典,也会让雅皮颔首。但最让雅皮称道的,还是欧洲那些不怎么好看却很有思想的**,Beatles、BBking、JAZZ、BLUES一类音乐,毕加索、达利等需要用思想而不是用感官去体验的画作。这是故作的与众不同还是独特的品位,任你评说。
都市的人群中,现实中的最现实者,理想中的最理想者,惟有雅皮。说到底,雅皮与其说是一个人群,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悖于传统又十分现代。
在60年代的美国,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这些人被称为“嬉皮士”,由嬉皮士参加的,以文化的叛逆和生活的叛逆为主要内容的运动被称作“美国嬉皮士运动”。
知识点延伸:
嬉皮士运动是在反叛的自我意识的推动下开始了通向未知天地的旅程的。它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纽约等地以奇装异服和怪异行为反抗传统的比尼基分子。这些人鼓吹远离社会,提倡“新生活”、“新文学”和“新艺术”,他们听爵士乐,反对传统的两性观念,并创造了“hip”这个词,开嬉皮士文化之先河。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人忘却的十年,是60年代是美国最活跃、最动荡、最多事、最混乱的十年。 处于这样的迷茫社会中的美国青年们,以其特殊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发起了嬉皮士运动。嬉皮士文化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传播开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