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头饰精巧华美,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古代妇女头饰的种类,头饰的发展演变,以及古代妇女根据身份,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
关键词:笄,簪,钗,华胜,擿,花钿,步摇,梳篦
经常可以看到电视剧中古代女子穿着雍容华丽的服装,戴着制作精美的头饰,这亮丽的一幕使我们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术的发达。但是细细想来,电视剧中呈现出来的只是崇尚简洁的现代人参考史料对古代头饰的仿照品。这就不难想像真正的古代头饰有多么的巧夺天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古代妇女所佩戴的头饰。
1. 1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图1)
唐代花钗:(1)斯德哥尔摩kempe氏藏(2)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纹钗(西安出土)(4)唐代双凤纹钗(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一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另一件长18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图2)
图2—1安徽合肥出土的南唐金镶玉步摇(右下为步摇上所镶玉片纹饰)
图2—2安徽合肥出土南唐四蝶银步摇
2.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三人作角抵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的,均作马蹄形,长均88厘米,宽均59厘米,梳20齿,篦47齿,细密均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湖南长沙南门纸圆冲唐墓出土铜梳已残,背上有清晰的纹饰,作双鸟徘徊旋飞。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了精美的骨梳(图3)
图3—1唐代铜梳(湖南长沙纸圆冲出土,根据残物复原)
图3—2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骨梳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图4)
图4—1琉璃制宝钿(江苏新海连市海州东门外五代墓出土实物拓片)
图4—2团花金钿(传世实物,现藏日本大和文华馆)
图4—3折枝花形金钿(广东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当时,虽不完全是为了装饰(有的和宗教,葬俗有关),但却是后世插梳习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绘画如张萱的《捣练图》,周肪《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归来别施一头梳”的描写,这些正说明这种插梳的风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4.结语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时所佩戴的首饰:“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璫绕,以翡翠为华云。”“公,卿,列侯,中两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旧唐书·舆服志》中也有记载:“武德令,皇后服有纬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纬衣,首
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钿钗礼衣,十二钿……;皇太子妃服,首饰花九树,……细钗礼衣,九钿……;内外命妇服花钗,翟衣青质,第一品花钿九树,翟九等。第二品花钿八树,翟八等。第三品花钿七树,翟七等。第四品花钿六树,翟六等。第五品花钿五树,翟五等。钿钗礼衣,……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
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消失,它们被简化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的簪钗来绾头发。希望簪钗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
怎么画中国传统文化戏剧作品:
1、首先用毛笔在纸上画出戏曲人物的头饰。
2、戏曲人物的头饰画好后,在头饰下面画出戏曲人物的脸型和头发。
3、脸型和头发画好后,画出戏曲人物的五官。
4、五官画好后,把头饰画完整。
5、最后画出戏曲人物的身形即可。
在中国戏曲中,演员的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演出制度。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种艺术化、规范化的戏剧形象。在形式上,它也是一种具有个性的表演程序的分类体系。
这一演出制度是戏剧程序化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的集中体现。生、旦、净、丑等各个行业有着自己独特的形象内涵,有着自己独特的程序与规范;每一种行业都有其独特的造型表现与形式之美。
绘画的要点:
1、从装饰画开始研习。画面分割,点线面构成,视觉平衡,画面元素排布的节奏感。颜色搭配,颜色分布等等 ,色彩心理学。从学习视觉美感的最基本规律出发,对以后任何一阶段的美术学习帮助都很大。
2、接着素描绘画开始学习。先学会结构素描,用线条来表达结构关系,空间透视关系。从简单几何形体写生到复杂几何形体,再到石膏头像和静物写生。学会如何运笔,如何画出流畅的线条。目的是学习对物体空间结构表达。
中国古代头饰,发型,服饰。
先 秦
这一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的形成、发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过程。人类发式在这一时期,已经从原始时期的披头散发,逐步演变到梳辫、挽髻的阶段。发式的妆饰品也随即出现。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众多出土文物中所显示的资料,足以说明这一切。春秋战国时期所流传至今的有玉雕人形所展示的垂髻。湖南长沙陈山大队楚墓中出土的帛画中描绘了梳椎髻的楚国妇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玉人,塑造了结发至顶、脑后垂辫的商代人物。洛阳金村出土的弄雀青铜女孩则梳理着分垂两边的双辫。还有安阳殷墟出土的石人,蓄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后而盘至头顶,再戴上帽箍。这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较为流行的一种发石妆饰,且商代以后的部分史料亦反映出当时所流行的帽箍已经出现了装饰品和装饰纹样。这就足以说明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带有强烈的装饰性,并进一步侧重于装饰性,成为一种发式妆饰品。
据考远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使用“ 发器”来梳理头发,其功能与当今所用的木梳相等同。
1商代的发式辫发局部(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本图为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
商代的发式之二
商代的发式 辫发盘顶的商代男子,此图为商代陶俑。(河南安阳股墟小屯出土,原件现在台湾)。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
商代的发式之三
商代的发式 左图为梳辫发、穿华丽服装的商代贵族,身上有明显的图案花纹,前胸饰有龙纹,两臂饰有降龙纹(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右图为梳辫发的商代奴仆(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在殷墟遗址里,曾发现出大批玉器,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风尚的珍贵资料。其造型优美、题材广泛、姿态生动,足以说明这时期的玉器工艺水平。更难得的是在这一些玉器玉佩上还雕刻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发式衣着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衣冠服饰的典型特点。
商代发式骨笄之一
商代发式 商代骨笄(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 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商代发式骨笄之二
商代发式 商代笄饰男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图中人物似孩童形象,身上刻有清晰的纹样,可能是早期的文身,头上插的饰物,可能是一对发笄 ,由此可见商代发笄的安插方法。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商代的冠饰之一
商代的冠饰 戴帽箍的商代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石人双手抚膝、跪坐。头饰较有特点: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盘在头顶、戴圆箍形冠。这种头饰是当时较为流行的式样。
商代的冠饰之二
商代的冠饰 戴高冠的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佩璜)。佩璜是一种玩赏性的佩玉,与礼器上的璜无关。商代的佩璜已由素面无纹演变为人纹璜、鸟纹璜、鱼纹璜、兽纹璜等等。一直流传到西周后期。
商代的冠饰之三
商代的冠饰 戴卷筒式冠巾、穿华丽服装的贵族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身穿交领窄袖衣,衣着华丽,衣上布满云形花纹。腰束宽带,腰带压着衣领下部,衣长过膝。腹部悬有一块长方形“蔽膝”。下穿鞋。左腰插有一卷云形饰物,似乎是佩带着一种刀剑之类的武器。
商代的冠饰之四
商代的冠饰 头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领窄袖衣、腰束绅带、佩带蔽膝(前身腰间系有一条象征权利的下垂物,物的下端呈斧口形,寓有斧能断割之意,后世将其加阔变为蔽膝)的贵族男子。(西周玉人,传世实物,原件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弗格美术馆)
秦、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历经战乱,终于达到了“六王毕而四海一”的目的,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综合各国文化,化异为同,为今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汉承秦后,基本沿袭了秦代的体制,废除了秦末的苛政,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昌盛得景象,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发展和提高。
汉王朝的政治进步、经济繁荣又促进了与外国和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社会风尚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也日趋提高,发式妆饰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宫廷贵族的发式妆饰则更是奢侈,华丽。
据迄今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高髻只是见诸于少数贵族女子的一种发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汉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式妆饰也已日趋流行。
九鬟仙髻:自秦代开始在贵族女子中盛行。鬟意为环形发髻、九鬟之意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仙髻之名则来自于神话传说,汉武帝时王母下凡,头饰仙髻,其美艳超群。故这种美与仙所结合的产物,自然为当时的贵妇所青睐,奉之为高贵华丽的发式之一。
坠马髻:“坠马髻者,侧在一边”。“髻式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状,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古人描绘此种发髻既有妩媚之色,又具娇柔之态。其式样如同骑马坠落之态,故名之坠马髻。这是当时最具特色,且历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种发式。自汉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历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们在西安任家坡西汉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彩绘木俑上就能见到汉坠马髻的形象。
分髾髻:此种发式形近垂云髻,始于汉代。在髻尾留髾或结辫式,并加装饰带。梳分髾髻行走时,左右晃动,上下跳跃加之于装饰带似锦上添花,确实活泼可爱。现时一般认为此发式可能是受少数民族辫发的影响,并佩上装饰带来进一步强调该发式的个性美。
在同一时期,与发式相配套的各种妆饰也开始流行开来。“步摇”乃是一种附在簪钗上的装饰物。《拜名》:“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由此而得名。今天我们可以从一些汉代石刻及帛画中一睹其风采。“步摇”一经出现就风行开来,直至唐代贵妇仍偏爱将步摇作美发的装饰物,而且其华丽程度大有发展。
“巾帼”是当时的另一类型装饰物,是用假发编制成为形似发髻的头套。使用时只需直接将其套在头上即可。现今从广州市郊东汉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见到“巾帼”。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本图为穿三重深衣的妇女(陕西西安红庆村出土加彩陶俑)。
魏晋、南北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前后达369年之久的动荡时期,连年战乱,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都遭到很大的破坏。自东汉末年起,各路豪强频繁征战,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进而由司马氏建立了统一的晋朝。然而,只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太康之治”又陷入了诸王混战及北方少数民族割据的局势。晋灭之后,就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形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南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时期。
由于连年的天灾人祸,老百姓贫病交加。大批的北方人背井离乡向南方迁徙。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当地广大的汉族相互杂居,增加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机会。北南文化的交流,不同民族风俗的融合,促使这一时期的民风与民俗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发式妆饰,自然也较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发展。
到魏晋南北朝时,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步流向民间。这些人对自己的仪容专事修饰,发式妆饰极尽奢侈,传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发式造型崇尚高与大,“太之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头。至于贫家不能自办,自号无头,就人借头。”《晋书·五行志》详细记载了为达到发式造型高与大的目的,而不惜借用假髻,假头,甚至于借头,其形式同我们今天在戏剧化妆中使用的假头套相类似,只是外观上要求假头套高大得多。其中的“蔽髻”是最富于代表性的一种假髻,髻上镶有诸多饰件,在宫中还以饰件的数目多寡,来区分宫女的尊卑,且规定非命妇不得使用佩饰。与此同时,受各种不同文化及习俗相互交融的影响,发式及妆饰多种多样,无奇不有。杂记中曾记录:魏有灵蛇髻、反绾髻、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涵烟髻;晋有缬子髻、坠马髻、流苏髻、蛾眉惊鹄髻、芙蓉髻;宋有飞天髻;梁有回心髻、归真髻;陈有凌云髻、随云髻;北族室韦有叉手髻;北齐有偏 髻等。
灵蛇髻:《采兰杂志》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因蛇的形与神给创作者以启迪和遐想,将其仿之为给。且不论传说十否臆造,然而此髻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或头前则始终生动优美,变化无穷,决不雷同,故谓之“十不得一二也。”侧也许就是不仅为当时的妇女所偏爱,而且为后世所流传的主要原因吧。
反绾髻:属高髻中的一种发式,《国宪家猷》载:“魏武帝令宫人梳反绾髻。”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发式是当时宫中贵妇的主要髻发,其梳理法是将头发向后聚拢,并用丝带结扎,再分成若干股不等份,然后再翻绾成各种式样不同的反绾髻。如编梳成惊鸟展翅欲飞的“警鹄髻”,编梳成单刀式及双刀式的“翻刀及”,将多股头发翻绾而成的“百花及”等,其样式之多,全凭各种编梳,反绾的手法不同则样式各异,手法百变则样式万千。另在反绾的及下留一条发尾,使其垂于背后,一称“燕尾”亦称“分髾髻”,与汉代所流行的相似。
十字髻:因其发型呈“十”字型而得名。其梳理顺序是先于头顶正中将发盘成一个十字型的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成环形,下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此发式独特而庄重,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妇女之中。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中,就有极为形象生动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此图为戴假髻的妇女(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幕府山出土陶俑)。
魏晋妇女发式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另有不**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此图为梳双环髻的妇女(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另有不**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本图为在发髻上插步摇的妇女(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北魏漆绘屏风局部)。
魏晋妇女发式之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另有不**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本图为梳环髻或丫髻的妇女(河南邓县出土南北朝彩色画像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顾恺之《女史箴图》,彩色绢本,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女史箴》一文而绘。全卷共九个部分,这是其中一个部分,画面为一贵妇席地而坐,一侍女为其理发梳妆。侍女(站立者)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髻后垂有一髾。这种发式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魏晋以后,再度流行,成为广大妇女的主要发型。在顾恺之的另一幅图卷《列女图》里也有描绘。(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隋唐帏帽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帏帽是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此图为戴帏帽、穿襦裙的妇女(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彩绘陶俑)。
隋唐妇女的面部妆饰 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古时妇女常将原来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种以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色颜料画上各种形状,名叫“黛眉”。唐代妇女黛眉名目甚多,从细而长的“蛾眉”到宽二阔的“广眉”,应有尽有。《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的眉饰,就是一种广眉。所谓“花钿”是两眉之间的装饰。据说在南北朝时,一日,寿阳公主卧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额上,染成颜色,拂之不去。宫女见之奇异,乃争相效仿。到了唐代,花钿除了用颜色染绘之外,还有用金属制造者。至于面靥,是因为有个贵妇,面颊上有块斑痕,特点此作为掩饰,众人觉其妍丽,便竞而效之,遂成一时风气。
唐代妇女发髻演变
妇女发髻的演变 唐代妇女发式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大体看来,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左1图为隋代妇女的发髻;左2、3图为初躺妇女的发髻。左4、5图为盛唐妇女的发髻;左6图为中唐妇女的发髻。左7图为中晚唐妇女的发髻;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本图为中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宋
唐灭后,经历了五代十国,至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建立宋朝,史称北宋,恢复了中国的统一。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封建经济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纺织、造纸、印刷都是当时十分兴盛的产业。此后由于国内矛盾的激化,相继爆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北方女真族乘机征服北宋,自此中国又分裂成宋、金二个对立的政权,历经320年,至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时为“特髻冠子”或“假髻”。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可供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不同场合选择使用。由于假髻使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普及,因此在一些大都市,已经设有专门生产和销售假髻的铺子。
此外,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
朝天髻:是富有时代性的一种高髻。《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中可以见到此种发髻的典型式样。其做法:先梳发至顶,再编结成二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并伸向前额。另还须在髻下垫以簪钗等物,方使发髻前部高高翘起,然后再在髻上镶饰各式花饰、珠宝,整个发式造型浑然一体,别具一格。
包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彩塑中,我们还能见到一种别具时代特色的发式——包髻。《东京梦华录》载,中等说媒人者戴冠子,黄包髻。它的制法是在发式造型已经定型以后,再将绢、帛一类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种发式的特征在于绢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将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云等物状,装饰于发髻造型之上,并饰以鲜花、珠宝等装饰物,最终形成一种简洁朴实,又不失为精美大方的新颖发式。
双蟠髻丫:又名“龙蕊髻”。髻心特大,有双根扎以彩色之缯。宋代得此髻名,苏轼词有“绀绾双蟠髻”句。我们在宋人所绘《半闲秋兴图》中可以见到双蟠髻。
三髻丫:将髻发分成三髻至头顶,或梳理三鬟亦可。范石湖歌:“白头老媪0篸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宋李嵩《听阮图》中有所髻式。
面饰:宋承前代遗风,好在额头和脸颊粘贴花钿。这是一种用极薄的金属片和彩色纸做成的小花、小鸟、小鸭等花样。用通常粘合羽箭的胶水粘贴。因用此胶来粘贴花钿,只须用口呵嘘就能溶解贴用,故得名为“呵胶”。以后又有用黑光纸作团靥妆饰面部。还有一种“鱼媚子”是用鱼腮中的小骨来做妆饰物的。《宋徽宗宫词》所述“寿阳落梅妆”则更为传奇,引以为时髦,以至相互仿效。
明
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立国号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
双螺髻: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
假髻:又称鬏髻,为明代宫中侍女、妇人所仲爱。当时有“宫女多高髻,民间喜低髻”之说。此类假髻形式大多仿古,制法为先用铁丝编圈,再盘织上头发即成为一种待用的妆饰物。明末清初特别时兴,在一些首饰店铺,还有现成的假髻出售。
头箍:又名“额帕”。明代无论老妇、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说头箍是从原“包头”演变而来,最初以粽丝编结而成为网住头发而已,初时尚宽而后行窄,其实用性为束发用,并兼之装饰性,取窄小一条扎在额眉之上。此装饰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头:高髻的一种,苏州流行此式,后逐渐传到北方。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发式高大,实际约七寸,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此种发式,一般均充假发加以衬垫。
明代妇女发簪
明代妇女首饰 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如宋代丰富,但也很有特色。明初女髻变化不大,基本为宋元时的样式。嘉靖以后,变化较多。有“挑心髻”、“桃尖顶髻”、“鹅胆心髻”、 “堕马髻”、“金玉梅花”、“金绞丝灯笼簪”等等。另还有假髻(又称鬏髻)。在这些发髻上还根据不同喜好插有各种挂佩及发簪等。本图为明代妇女所戴的嵌宝珠翠发簪。
明代妇女首饰 簪珠翠发饰的贵妇及挂玉佩的侍女(陈洪绶《夔龙补衮图》)。陈洪绶是明朝末年的重要画家,尤其擅画仕女。他的创作态度认真,随时吸收唐宋绘画的优良传统,而又不断创新,所绘作品勾勒精细,设色清雅,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夔龙补衮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共三个仕女,前面一个年事稍大,穿着比较华丽,可能是一个贵妇,另外两个年龄幼小,似宫女身份。其中一人手中托着一件衮服。三个妇女的服装,样式基本一致,都是宋代时期的典型装束,有的肩上还搭有云肩。明代妇女在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 宫绦的具体形象及使用方法在本图中反映得比较明确,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另外,贵妇的发髻之上还插有簪钗头面,这些都是明代妇女常用的饰物,其质料随人的身份而定。
清
清统治者在关内建立政权以后,强令汉族遵循满族习俗,剃发留辫是其中之一。清初妇女发式及妆饰还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点,以后逐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髻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而多用珠翠,这是崇祯年间的特点。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满族宫女的发式,是将头发均分成两把,谓“叉子头”,在脑后垂下的一绺发尾,修剪成两个尖角,称“燕尾”。此后又流行平头,谓之“平三套”或“苏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风俗。头发装饰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妇女多好之。还有“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发掺和衬垫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即属此类。其样式豪华,高高耸立达七寸余,犹如盛开的牡丹、荷花。脑后梳理成扁平的三层盘状,并以簪或钗相固定,髻后作燕尾状,钵盂头则形如覆盂,因此类髻发梳理繁杂,故待到清末剪发风盛行时,就逐渐趋于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满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发式造型与妆饰于一体的著名发式。其梳理方式特别繁复,是受汉族妇女“如意头”影响而演变而成的,为清宫廷贵妇所钟爱。
冠子、纂:清代老年妇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纸和黑色绸缎制成的饰物,绣以吉祥纹样、寿字等,用簪扦于髻上。中年妇女则多戴用鬃麻编成、再裱以绸缎的“纂”,然后饰以鲜花等,更显其秀美与华丽之色。纂的形状象一只鞋帮,仅有二壁,以后又演变为不直接用纂,谓之“真纂”,实际就是在头上盘一元髻而已。
凤冠霞帔的画法如下:
1、首先画出古装婚服的背影上衣,注意画领口的时候要对称,披肩画上流苏有垂感会更好看。
2、对应着上衣把裙子画一下,注意裙摆后面的拖尾部分的绘画,裙子上的条纹细节可以不用画的整齐如一。
3、接着画一下人物的头饰和双手,既然是凤冠霞帔,头发上佩戴一些钗环肯定是比较奢华有流苏的那种。
4、下面开始上色,用肤色把人物的手涂一下,要涂成渐变色,头发涂出咖啡,头饰用金色涂。
5、之后大红色整体涂女子的服饰,用金色高光笔开始描绘上衣的花纹,袖口领口都需要勾边,领口的披肩需要仔细画一下。
6、然后补充下裙摆的花纹,顺着从左往右的开始画,下裙摆可以勾画一下祥云的图案。
7、顺着用金色和银色的拖尾高光笔再勾画下拖尾部分的祥云花纹,让花纹有一个层次感。
8、拖尾裙摆上面在画一只飞翔的凤凰,凤凰的羽毛要细细的画好,这样才会更好看!
9、最后补充完整最右边裙摆的花纹,让两边裙摆的花纹是对称的,那么这件凤冠霞帔就画好啦!
第一步 画个方形。
第二步 画出两个扇形。
第三步 左边画个圆圈。
第四步 圆圈上画一圈波浪纹。
第五步 画个长方形。
第六步 画出蝴蝶结上的褶皱。
发饰是用来装饰头发以及头部的各类物件,统称为发饰。种类很多,也有不同的材质,但是现在社会上对于发饰没有一个完整的分类。以下是本人总结的自认为比较合理的分类:
头绳包含发绳、发圈、皮筋、发束等。
发梳又叫插梳。包括皇冠及其他类似的带卡、齿的头饰等。
发簪 又叫发叉、发插、插棒。一个或者是两个针的,大多用于盘头用。
发卡 又叫头箍、发箍。 大半圆形状的圈两边卡在耳朵后面的,有布料或者塑料等材质一字夹横着将头发卡成一束的夹子。
尖嘴夹包含鸭嘴夹、鹤嘴夹、鳄鱼夹、老虎夹、鲨鱼夹等,插进头发的一头越来越细的夹子,有大有小
发箍:大半圆形状的圈,两边卡在耳朵后面,有布料或者塑料等材质,也称头环,发
汉服公主可以这样画:
1、画出汉服公主的头部轮廊,在脸部画出古代公主的五官后,画出古代公主的发冠,在秀发上添加一些漂亮华丽的头饰
2、往下画出汉服公主身体,然后画出衣服和裙子,两手放到胸口拿着折扇,衣袖很宽是开衫式的,长连衣裙很长盖住了脚。
3、给小公主的头发、衣服上色,再把内衬的颜色和花纹上色,就完成了。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
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教你画古典美人:古风手绘插画技法入门教程
轻烟染指,
一片桃红萦香,情醉。
尘云凝眉,一缕浅馨,阁楼低,谁绮兰轩,云鬓凤花落未央,胭脂媚。半是玉锦,秀粉妆。
漫步小莲,羽扇轻。
Step1:线稿
1在空白纸上新建一个图层,大致画出人物的动态草稿。勾一下前景花的大轮廓及后面的树枝。
2在人物动态的基础上画出服饰的大致轮廓,把场景的大致构图也勾一下。
3降低图层透明度。新建一个图层,开始勾画线稿,首先从眼睛开始。线稿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所以一定要仔细。
4画出双眼的轮廓。接着画鼻子五官,注意四十五度侧面的鼻子形状。
5顺着草稿,勾出脸部轮廓和耳朵。新建一个图层,画出人物头发的大致走向和穿插。
6画出头发的发髻形状,细化头发穿插。
7画头饰,可参照传统头饰照片或自己设计,注意细节。
8新建一个图层,从衣领开始慢慢勾画衣服的线稿,线条转折可根据衣服材质的软硬程度来画,布料较软的线条顺畅柔软,布料较硬的线条硬朗。
9继续完善服饰,画的时候要注意穿插的叠压关系。同时,注意画出飘带的飘逸感。
10给衣服的领口等地方加上花纹,纹样可参考传统服饰。花纹要按着衣服的走向来画。
11新建一个图层,画出前景的花。花朵可以按照个人喜好画,也可以先画一朵,然后用复制的方式达到花团锦簇的感觉。
12继续新建图层,画叶子和后面的树干和丝带。
Step2:上色
皮肤上色
13新建一个图层,给画面铺上一个浅绿色的底色,不要全铺或填充,挑一些重点的地方铺上,给画面留一点空间。
14新建一个图层,给皮肤填上一个底色。
15继续新建图层,给眼角、三角窝、鼻底及线条叠压的地方上一层阴影。然后再新建一个图层,给人物的眼尾处刷上一层亮红色系的颜色。
脸部五官上色
16调整好腮红后,给眼睛填一个底色。然后加深上眼睑的地方。
17选一个灰的冷绿色,给眼睛底下刷出一层反光。再选一个和眼睛底色同色系的深色,给眼睛点上瞳仁。用几个亮色在眼珠下方点上一些亮光,给眼睛点上高光。
18选一个红色,将画笔硬度调到最低,给眼尾刷上一层颜色。给人物勾画眼线,因为这次画的人物是妩媚型的,所以眼线要翘一点。眼线可以先用黛蓝色勾一下,再用深色压住形状。眼线勾完,眼睛的妆就出来了。
19用深的红灰色压一下鼻子,在鼻梁的边缘用冷色提亮。
20唇妆,即古人说的“点绛唇”,像这样用一个接近桃红的红色系颜色,点一下唇珠上下,这样红唇的感觉就开始出来了。加深唇线周围的颜色,最后点上高光,这样整个面部的妆容就完成了。
头发上色
21为头发上色。首先新建图层,给头发填充一个底色,然后用亮色提亮高光部分。然后继续加深头发的结构部分。
22新建图层,跟着头发的线稿穿插给头发勾上阴影的形状,这一步要慢慢画。加深头发穿插的地方,让头发的体积感凸显出来。然后将画笔画笔大小调小,勾上一些白色的细发丝,给头发点上高光。
23为头饰上色。首先在头发的图层上新建一个图层,一定要压在头发的所有图层上,然后给头饰填充底。颜色搭配可以参考一些传统首饰的照片。
24填充头饰的颜色,给头饰勾上一层金边。塑造珠子。和画圆的感觉相同,先上阴影,然后是反光和环境色,最后高光。
25用同样的方法给所有头饰上色。别忘了同样给女性的指甲涂上美美的蔻丹!
服装上色
26给衣服上色,这一步就是把衣服分开图层填充颜色,平涂,也可以有些虚实变化。新建图层,给服饰的花纹填上一个颜色。配色这里选了蓝色系的,自己画的时候可自行搭配颜色。
27继续画配饰,以及用大笔刷压一下衣服的结构点。在衣服层上,画出衣纹的阴影。这一步同样需要耐心。
28新建图层,给飘带也画上阴影,完成后根据画面调整一下颜色,减淡衣服的颜色,加重飘带的颜色。
背景上色
29新建图层,拖到人物图层下方作为背景。把树干颜色填充一下,也加深一下前景的花。
30新建图层,给丝带填充颜色,注意调整颜色。
31在花底下新建图层,给叶子填充颜色。给茶花填充白色,然后给花蕊点上**。在背景上新建一个图层,画出远处茂密的树叶。
32细化花朵,加深叶子的根部,并调整叶子的颜色。
33给叶子勾线,勾出根茎的形状及阴影。调整前景花的颜色,提亮某些部分,让画面不要太沉。最后画上一些飘飞的花瓣和远处的大雁画面,完成绘制。
要有(陌上花开缓缓归)的意境,古代美女手绘图,花开,石路,喜:
山东滕州人。喜是夏代一个叫有施氏部落的人,有施氏在今天的山东滕州。滕州现在隶属枣庄市。
2妲己:
河南武陟人。妲己是商代一个叫有苏氏部落的人,有苏氏在今天的河南武陟。《封神演义》称妲己是冀州侯苏护的女儿,实际上妲己并非河北冀州人。武陟现在隶属焦作市。
3褒姒:
陕西汉中人。褒姒是西周时期褒国的美女,褒国在今天的陕西汉中。
4夏姬:
河南新郑人。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因此她是河南新郑人。新郑现在隶属郑州市。
5息妫:
河南淮阳人。春秋时代著名的美女,息妫的丈夫是息侯,但息妫是在陈国出生、成长的,因此不能说息妫是河南息县人。淮阳现在隶属周口市。
6西施:
浙江诸暨人,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诸暨现在隶属浙江绍兴市
7赵姬:
河北邯郸人。赵姬出身于邯郸富商的家庭,家道中落后她做了歌姬,并先后成为巨商吕不韦的爱妾和秦庄襄王嬴子楚的王后。赵姬是秦始皇嬴政的生母。
8虞妙弋(虞姬):
虞妙弋就是项羽的爱妃虞姬,江苏沭阳人。虞妙弋的祖上是浙江绍兴人,但虞妙弋是在沭阳出生、成长的,因此说她是江苏沭阳人。沭阳现在隶属宿迁市。
9吕雉:
山东单县人,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单县现在隶属菏泽市
10窦猗房:
河北武邑人,窦猗房是汉文帝刘恒的皇后。武邑现在隶属衡水市。
11王停
陕西兴平人,王褪呛壕暗哿跗舻幕屎蟆P似较衷诹ナ粝萄羰小
12卫子夫:
山西临汾人,是汉武帝刘彻的皇后。卫子夫是西汉名将卫青的姐姐,初为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汉武帝废黜皇后陈阿娇后立卫子夫为后,晚年因诬蛊之祸所牵连而自杀。
13李妍:
河北定州人,是汉武帝刘彻的宠妃。李妍是西汉著名音乐家李延年的妹妹,进宫后令汉武帝迷恋得如醉如痴。定州现在隶属保定市。
14赵钩弋:
河北河间人。据记载汉武帝在巡狩期间路过河间,有善于星相学的专家说,这里的天空祥云笼罩,一定有奇女子。于是汉武帝紧急派遣使者按照祥云的位置寻找这位奇女子,真的就找到了。把这个奇女子带到汉武帝面前一看,原来这个容貌极其美丽的女子是个残疾人,两只手都紧握拳头打不开。汉武帝亲自出手掰这美女的拳头,奇迹出现了,那美女无人能打开的拳头伸开了。既然是仙苑奇葩,汉武帝自然是神魂颠倒,不假思索就把她带回长安,并得到宠幸,这位美女就是赵钩弋。河间现在隶属沧州市。
15卓文君:
西汉才女,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演绎的中国经典爱情故事“凤求凰”就诞生在四川邛崃这里。“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千古佳话,为这片土地凭添了浪漫动人的色彩。
16上官小妹:
甘肃天水人,是汉昭帝刘弗陵的皇后。上官小妹年仅15岁就成了太后,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后。
17许平君:
山东金乡人,许平君是汉宣帝刘询的皇后。金乡现在隶属济宁市。
18王政君:
河北正定人,王政君是汉元帝刘]的皇后。正定现在隶属石家庄市。
19王昭君:
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20薛涛:
陕西西安人,幼年随父郧流寓四川,八九岁能诗,十六岁遂堕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后定居浣花溪。知音律,工诗词。创“薛涛笺”。薛涛正式集子叫《锦江集》,共五卷,诗五百余首
21阴丽华:
河南新野人,阴丽华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新野南现在隶属阳市。
22邓绥:
河南新野人,邓绥是汉和帝刘肇的皇后,新野南阳现在隶属市。
23班昭:
陕西咸阳人,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
24阎姬:
河南荥阳人,阎姬是汉安帝刘祜的皇后,荥阳现在隶属郑州市。
25梁{:
甘肃平凉人,是汉顺帝刘保的皇后。
26何莲:
河南南阳人,是汉灵帝刘宏的皇后。何莲出身于屠户家庭,因貌美而入宫成为皇后,汉灵帝死后何莲临朝称制,其兄何进想依靠豪强董卓消灭宦官势力,结果宦官先发制人,杀死何进,董卓攻入洛阳后又杀死何莲,东汉遂进入群雄割据状态。
27蔡文姬:
河南杞县人,东汉末文学家蔡邕之女。杞县现在隶属开封市。
28貂婵:
山西忻州人,任姓,小字红昌,15岁被选人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婵(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婵。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婵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不久董卓专权。王允利用董、吕好色,遂使貂婵施“连环计”,终于促使吕布杀了董卓,立下功勋。之后,貂婵为吕布之妾。白门楼吕布殒命,曹操重演“连环计”于桃园兄弟,遂赐与关羽。貂蝉为不祸及桃园兄弟,“引颈祈斩,”被关羽保护逃出,当了尼姑。曹操得知后抓捕貂婵,貂婵毅然扑剑身亡。
29甄洛:
河北无极人。无极县现在隶属石家庄市。
30郭女王:
河北广宗人,据考证郭女王大名叫郭照,她是魏文帝曹丕的皇后。广宗现在隶属邢台市。
31薛夜来(本名薛灵芸):
河北正定人。正定县现在隶属石家庄市。
32孙仁献(又称孙尚香):
浙江富阳人。富阳市现在隶属杭州市
33杨艳、杨芷:
两人均是陕西华阴人,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华阴现在隶属渭南市。
34绿珠:
广西博白人,是西晋大富豪石崇的宠姬。石崇在朝中失势后,赵王司马伦的手下孙秀暗慕梁绿珠,并向石崇索取,遭到了石崇的拒绝,孙秀遂向司马伦进谗言诛杀石崇,石崇临死前对梁绿珠叹息道:“我因你而获罪”,梁绿珠也坠楼自尽。博白现在隶属玉林市
35羊献容:
山东费县人。羊献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度皇后,她是个美丽善良的女人,先是做了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西晋灭亡后她被匈奴贵族刘曜所得,又成为前赵国的皇后。费县现在隶属临沂市。
36褚蒜子:
河南禹州人,褚蒜子是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褚蒜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三次临朝听政的太后。禹州现在隶属许昌市。
37鲍令晖:
山东郯城人,鲍令晖是南朝诗人鲍照之妹。郯城现在隶属临沂市。
38冯润、冯清:
两人均是河北冀州人,是魏孝文帝元宏的皇后。冀州现在隶属衡水市。
39胡仙真:
甘肃镇原人。即史书上的胡充华,充华为妃嫔封号。
40沈珍珠:
浙江湖州人,吴兴才女沈珍珠,出身世家,玄宗开元末年被选入东宫为宫女。时肃宗李亨为皇太子,赐沈氏予广平王李豫(李亨长子,亦即日后的代宗)。沈氏美貌如花,又贤淑纯良,故而深得李豫宠爱,于天宝元年(742年)为李豫生下长子李适(即日后的德宗)。她的故事已成为传奇。
41侯慧卿:
江苏苏州人,才貌双全,风流才子冯梦龙早年间“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对色艺双全的苏州名妓侯慧卿动了真情,而侯慧卿的最终从良,使冯梦龙在感情上遭受了沉重打击。他大病一场,写下了忆侯慧卿诗三十首,从此不踏青楼。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不仅改变了冯梦龙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更深深地影响了他对感情的认识。肯定生死不渝的爱情,谴责负心薄情的行为,成为冯梦龙一生创作、改编、评点婚恋题材作品永远不变的主题。
42花蕊夫人:
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五代十国女诗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其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清新朴实之作,如“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这一首,就写得十分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其《述国亡诗》亦颇受人称道,实难得之才女也。
44大乔:
庐江皖县(今安徽舒城人),父桥国老德尊于时,大乔国色流离、资貌绝伦。建安三年,孙策攻皖,拔之,纳大乔为妻。后人谓英雄美女,天作之合。
45小乔:
庐江皖县(今安徽舒城人),父桥国老德尊于时,小乔国色流离、资貌绝伦。建安三年,周瑜协策攻皖,拔之,纳小乔为妻。后人谓英雄美女,天作之合。
46徐昭佩:
山东郯城人。徐昭佩是梁朝大将徐绲的女儿,她就是典故“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女主角。
47张丽华:
江苏南京人,是陈后主陈叔宝的宠妃。
48白秋水:
江苏苏州人,江南无人不知的才女,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只是如此佳人不知为何沦落风尘,虽有成千上万的人为她赎身,但都被她婉言拒绝,孤身寄于青楼。
49刘细君:
江苏扬州人,即细君公主,西汉时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武帝为了联合乌孙(居今伊犁河上流流域),抗击匈奴而于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又作昆莫),以和乌孙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原籍徐州。
50刘解忧:
江苏徐州人,即解忧公主,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孙女,她在刘细君去世后,为了维护汉朝和乌孙的和亲联盟,也奉命出嫁到西域的乌孙国。王死后,又遵从乌孙风俗,嫁于继位的翁归靡,史称肥王。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了40多年,她一生经历了三个丈夫,都是乌孙王,直到年过七十岁时,上书给汉朝皇帝陈述思乡之苦,请求把自己的遗骨埋葬在故国。甘露三年回到汉朝,天子怜悯她的境遇,在她回来的时候,还亲自出城迎接解忧公主的归来。
51独孤伽罗:
河南洛阳人,独孤伽罗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的父亲独孤信是中国历史上十大美男之一。
52萧美娘:
湖北荆州人,是隋炀帝杨广的皇后。萧美娘是后梁明帝萧岿的女儿,原籍江苏常州。
53长孙无垢(即长孙皇后):
陕西西安人,长孙无垢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
54武则天(武媚娘):
四川广元人,原籍山西文水,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博闻强记,诗词歌赋,充分地显示了她在各个方面杰出的才能气魄。
55上官婉儿:
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唐代女官、女诗人、唐中宗昭容。年十四,即为武则天掌诰。唐中宗时,封为昭容,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
56韦香儿:
陕西西安人,唐中宗李显的皇后。
57杨玉环(杨贵妃):
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原籍蒲州永乐。开元七年719年生于蜀郡,出身宦门世家,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
58赵飞燕、赵合德(赵飞燕本名赵宜主):
两人均是江苏苏州人,赵飞燕、赵合德的母亲姑苏郡主是西汉江都王的女儿,嫁给了中尉赵曼,却暗中与舍人冯万金私通而生下二女,赵曼病逝后母女三人相依为命,赵氏姐妹从此也备尝艰辛,从江南姑苏一直流落到京城长安。赵氏姐妹被汉成帝刘骜看中而入宫,姐妹两人深受宠爱,不久汉成帝又废黜皇后许夸立赵飞燕为后。
58李冶:
浙江湖州人,字季兰,江南才女,与陆羽、皎然、刘长卿等交往,有“女中诗豪”之称,善弹琴,诗今存十余首,多赠人分遣怀之作。
59宋阿紫:
江苏苏州人,绝色佳人,琴歌双绝,深得各界风流雅士之赏识。
60关盼盼:
江苏徐州人。关盼盼就是“佳人魂断燕子楼”的女主角。
61鱼玄机:
陕西西安人,市民家女,姿色倾国,十五岁被李亿补阙(掌讽谏之官)纳为妾,与李情意甚笃、但夫人妒不能容。唐懿宗咸通时,李亿遣其出家,在长安咸宜观为女道士。
62花见羞:
陕西彬县人,花见羞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宠妃。花见羞本姓王,其真名历史上没有记载,她被誉为五代第一美女。彬县现在隶属咸阳市。
63陈金凤:
福建福清人,陈金凤是闽国王延钧的皇后。陈金凤是一个私生子,她父亲是当时的福建观察使陈岩,陈岩有断袖之癖,宠爱男色侯伦,陈金凤即为侯伦与陈岩妻子陆氏所生。陈金凤玉肌滑肤,成为了闽国国王王延钧的皇后,并独揽朝政。后来王昶和李春燕发动兵变,将陈金凤和王延钧杀死。福清现在隶属福州市。
64李春燕:
李春燕是闽国王昶的皇后,福建福州人。李春燕家住福州郊外森林中,王昶在一次游猎迷路时与李春燕相遇,后来李春燕帮助王昶夺取了皇位。
65金飞山:
四川人,是前蜀国王宗衍的皇后。
66周娥皇、周女英:
两人均是浙江杭州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皇后
67林默:
福建莆田人,被后世尊称为妈祖天后。林默出生于莆田湄洲岛上,相传她貌美、深通巫术,时常出海解救落难的人。
68刘娥:
山西太原人,刘娥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
69马绮丽:
江苏苏州人,南宋苏州美女马绮丽艳冠群芳,人称东方茶花女,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杜君平,两人坠入爱河。可惜杜家嫌马绮丽出身低微。迫于世俗的压力,杜君平离开了马绮丽。倔强的马绮丽最终殉情自杀。
70李清照:
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词人,南宋杰出女文学家,逝于临安。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71真娘:
江苏苏州人,天资聪慧,才思敏捷,好读书,喜属文,吴门才貌双全的绝色女子
72王朝云:
浙江杭州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备极宠爱,娶其为妾
73高滔滔:
安徽蒙城人,宋英宗赵曙的皇后。蒙城现在隶属亳州市。
74李师师:
河南开封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连宋徽宗也一亲芳泽。
75苏小小:
江苏苏州人,美貌绝伦,喜吟诗作画,才空士类,深得各界仰慕,年十九咯血而死,终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
76吴芍芬:
吴芍芬是宋高宗赵构的皇后,河南开封人。吴芍芬历经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55年,是中国历史上在后位时间最长的皇后。
77陈硕真:
浙江淳安人,有些书上又写作陈硕贞,现在淳安隶属杭州市
78白牡丹:
江苏苏州人,美艳绝色,千娇百媚,才艺样样精通,苏州快雪堂的台柱。
79梁红玉:
江苏淮安人。梁红玉因战乱流离润州为妓,遭人虐待,为韩世忠所救。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80薛素素:
江苏苏州人,她是明代唯一有史料可查的女棋手,多才多艺,棋、诗、书、琴、萧、绣等,无不工绝,有"十能"之称,是位有才气的女子。
81谢秋水:
江苏苏州人,苏州第一花魁,名驰天下的江南才女,色艺双绝,如一泓秋水,温柔妩媚,天姿国色的美人,才空士类,深得各界仰慕。
82沈九娘:
江苏苏州人,端庄文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才艺过人,后为唐伯虎之妻。
83冼阿莫:
广东阳江人,叱咤岭南的女首领,小说中称冼夫人为冼英,现在历史学家已经考证出冼夫人叫冼阿莫。
84陈硕真:
浙江淳安人,有些书上又写作陈硕贞,现在淳安隶属杭州市。
85勤超:
浙江绍兴人,姓任,名琴操。北宋西湖尼庵里的勤超,姿容美丽,文思清嘉,谁知她的当年,竟是位红极一时的江南名妓。琴操从小长得聪明伶俐,秀雅出众,不幸早年父母双亡,无以为生,故而就在杭州西子湖过起了歌舞卖笑的日子,渐渐在文人圈里厮混开了,由于她善解人意,吟弄几句风月,谈得一手好琴,所以颇得好评,名声渐渐大了起来。西湖一带,只要谈起琴操姑娘,几乎无人不晓。
86杜秋娘:
江苏镇江人,美慧无双,杜秋娘的美,可从杜牧《杜秋娘诗》中窥见一斑,诗云“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十五岁时,镇海节度使李以重金将她买入府中为歌舞妓。杜秋娘不满于只表演别人编好的节目,自己谱写了一曲“金缕衣”,声情并茂地唱给李听: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此诗正合了李之意,就把她纳为侍妾。
87黄媛介:
浙江嘉兴人,字皆令,是嘉兴一户书香人家的闺女,黄家世代诗书相传,虽非大户,也算得上中等殷实人家。小媛介天赋极高,读书写字,吟诗作画,都显得极有灵性,所以倍受父亲黄云生器重,悉心调教,十三、四岁时才名便盛传一方,这嘉兴一带的人都说:“黄家有女,冰雪聪明。”后来沦为青楼女子,她虽然常与名门贵族之士相交,但竭力坚持不出卖自己,宁肯卖字街头,过一种清贫自得的生活。黄媛介的人生岁月就在这种平淡悠远的氛围中流逝,既无大喜,也少大悲,陪伴着山水诗画,终了一生。
88李亚仙:
扬州名妓,才貌双全,官宦子弟郑元和上京赴考,行至扬州,与名妓李亚仙相爱,互订终身,郑元和钱财用尽后被鸨母逐出妓院,沦为乞丐。其父常州刺史郑北海路经扬州,怒其玷辱门风,将元和责打致死,弃尸江岸。郑元和被乞丐张三、李四救活后,靠唱《莲花落》乞讨度日。
89李倩:
浙江湖州人,卖艺不卖身的湖州名妓。琴棋书画,样样都会,诗词歌赋,也能浅吟深唱,生得沉鱼落雁之貌,闭月羞花之容,成为王孙公子、达官贵人追逐的猎物。她自十五岁出道,红遍了江南。
90张:
浙江杭州人,人品、相貌、才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